道岔組成及解析新演示文稿_第1頁
道岔組成及解析新演示文稿_第2頁
道岔組成及解析新演示文稿_第3頁
道岔組成及解析新演示文稿_第4頁
道岔組成及解析新演示文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道岔組成及解析新演示文稿第一頁,共七十三頁。(優選)道岔組成及解析新.第二頁,共七十三頁。引言道岔的功用及類型單開道岔的構造單開道岔的幾何尺寸主要內容:第三頁,共七十三頁。第一部分引言第四頁,共七十三頁。道岔是機車車輛從一股軌道轉入或越過另一股軌道時必不可少的線路設備,是鐵路軌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第五頁,共七十三頁。12號固定型單開道岔第六頁,共七十三頁。客專18號單開道岔第七頁,共七十三頁。30號可動心軌單開道岔第八頁,共七十三頁。客專42號道岔第九頁,共七十三頁。三開道岔第十頁,共七十三頁。交叉渡線第十一頁,共七十三頁。道岔制造設備引進丹麥5000t鋼軌熱鍛成型生產線第十二頁,共七十三頁。聯合鉆鋸床第十三頁,共七十三頁。52m數據龍門銑床第十四頁,共七十三頁。閃光焊接機第十五頁,共七十三頁。第二部分道岔的功能及類型第十六頁,共七十三頁。軌道的薄弱環節之一:限制列車速度、行車安全性低等構造復雜、使用壽命短、養護維修投入大

道岔的功能道岔是機車車輛從一股軌道轉入或越過另一股軌道時必不可少的線路設備,是鐵路軌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道岔的特點第十七頁,共七十三頁。1、道岔按功能和用途分類有單開道岔、對稱道岔、三開道岔、交叉渡線、復式交分道岔5種標準類型。其中單開道岔是最常用的類型。2、道岔按鋼軌軌型分有43、50、60、75kg/m鋼軌道岔。3、道岔按號數分類有6、7、8、9、12、18以及大號碼(如30、38、42號道岔)等,主要運營鐵路干線常用的單開道岔有9號、12號、18號,大號碼道岔主要用于要求側線通過速度較高的聯絡線。客運專線以18號道岔為主。6號、7號和8號等道岔主要用于工礦企業專用線或貨運站場。道岔的分類第十八頁,共七十三頁。單開道岔對稱道岔第十九頁,共七十三頁。交叉渡線三開道岔第二十頁,共七十三頁。內復式交分道岔外復式交分道岔第二十一頁,共七十三頁。交叉渡線第二十二頁,共七十三頁。4、道岔按軌距分類有標準軌距用道岔(軌距1435mm)、窄軌距用道岔(軌距1000mm)、寬軌距用道岔(軌距1520mm),還有套線類道岔。5、道岔的其它分類方式按岔枕類型分類有木岔枕道岔、鋼筋混凝土岔枕道岔和整體道床道岔。按設計年代分類有“55型”、“57型”、“62型”、“75型”、“92型”、“提速型”、“客運專線道岔”等。其中“提速型”為當前既有線路大量使用的道岔;新建客運專線多采用250km/h和350km/h客運專線道岔。第二十三頁,共七十三頁。第三部分單開道岔的構造第二十四頁,共七十三頁。3.1單開道岔的基本參數及示意圖第二十五頁,共七十三頁。1.道岔主線:單開道岔和三開道岔中的直線軌道,其它道岔中主要方向的軌道。

2.道岔側線:道岔中從主線分出來的軌道。

3.道岔中心:轍叉跟端側股中心線(中心線為曲線時,為切線)與道岔始端軌道中心線的交點。

4.道岔始端:尖軌尖端前的基本軌端軌縫中心。

5.道岔終端:離道岔始端最遠的轍叉跟端軌縫中心。

6.轍叉心軌理論尖端:轍叉心軌兩工作邊延長線的交點。心軌的實際尖端為轍叉心軌尖端

7.轍叉趾端:轍叉(不包括鈍角轍叉)與導軌相連接的一端。第二十六頁,共七十三頁。8.轍叉跟端:轍叉(不包括鈍角轍叉)心軌伸出的一端。

9.道岔基線:單開道岔指道岔主線中心線,對稱道岔指對稱軸線,其它道岔中指作為基準的直線。10.道岔全長:道岔始端至道岔終端在道岔基線上的投影線。11.道岔理論長度:尖軌理論尖端至轍叉心軌理論尖端在道岔基線的投影長度。12.道岔前部理論長度:尖軌理論尖端至道岔中心在道岔基線上的投影長度。13.道岔后部理論長度:道岔中心至轍叉心軌理論尖端在道岔基線上的投影長度。第二十七頁,共七十三頁。14.道岔前長:道岔始端至道岔中心在道岔基線上的投影長度。15.道岔后長:道岔中心至道岔終端在道岔基線上的投影長度。16.基本軌前長:尖軌尖端前的基本軌在道岔基線上的投影長度。17.轍叉趾長:轍叉心軌理論尖端至轍叉趾端的工作邊長度。18.轍叉跟長:轍叉心軌理論尖端至轍叉跟端的工作邊長度。19.轍叉趾寬:轍叉趾端兩翼軌工作邊的距離。20.轍叉跟寬:轍叉跟端兩心軌工作邊的距離。第二十八頁,共七十三頁。3.2單開道岔的特征單開道岔是指主線為直線,側線由主線向左側或右側分支的道岔。單開道岔由一股直線和一股側線組合而成。單開道岔分為左開和右開道岔。區分方法為:站在道岔的前端,面向道岔,側線向左側分支的稱為左開道岔,側線向右側分支的稱為右開道岔。單開道岔在構造上比任何其它類型道岔都簡單,因而設計、制造、使用和養護都比較方便。所以,單開道岔為鐵路線路上最普遍采用的基本連接設備,占各類道岔的90%以上。第二十九頁,共七十三頁。單開道岔根據尖軌、轍叉及連接部分的平面型式可組合成多種平面型式的單開道岔。比較常見的有側線為直線尖軌、直線轍叉的單開道岔,曲線尖軌、直線轍叉的單開道岔,曲線尖軌、曲線轍叉的單開道岔。第三十頁,共七十三頁。3.3單開道岔的構成

單開道岔由轉轍器、中間連接部分(導曲線部分)、轍叉及護軌三部分組成。第三十一頁,共七十三頁。單開道岔轉轍器的主要組成:基本軌墊板頂鐵拉、連桿尖軌限位器第三十二頁,共七十三頁。

單開道岔轉轍器主要由2根基本軌、2根尖軌、間隔鐵(或限位器或無傳力裝置)、各種墊板(平墊板、軌撐平墊板、滑床板、軌撐滑床板、通長墊板、支距墊板、橡膠墊板、塑料墊片,等)、拉連桿(外鎖閉裝置無)、軌撐(無軌底坡道岔一般設置軌撐,有軌底坡道岔一般不設軌撐)、頂鐵、岔枕及其他聯接零件(扣件、軌距塊、螺栓螺母,等)組成。第三十三頁,共七十三頁。▲基本軌基本軌有直、曲基本軌之分。采用標準軌型鋼軌制造。基本軌除軌件本身之外,一般還安裝有頂鐵、限位器等連接零部件。基本軌兩端一般設計有接頭螺栓孔,當道岔鋪設于跨區間無縫線路時,用戶一般會要求取消一端或兩端的接頭螺栓孔。第三十四頁,共七十三頁。▲尖軌尖軌平面型式及特征單開道岔尖軌常用的平面型式有直線型和曲線型兩種。直線型尖軌的工作邊為一直線,可用于左開和右開單開道岔,這種尖軌加工制造簡單,便于修換。缺點是尖軌尖端軌距需要較大的加寬,影響列車運行的平順性;轉轍角較大,當列車逆向進入側線時,輪緣對尖軌的沖擊較大,列車晃動較大,尖軌也易磨損。第三十五頁,共七十三頁。直線尖軌第三十六頁,共七十三頁。

曲線型尖軌的工作邊除尖端前部有一小段直線外,其余均為圓曲線。曲線型尖軌沖擊角小于直線型尖軌,尖軌磨耗較輕,列車運行平穩。同時,曲線型尖軌與導曲線的銜接比較圓順,與同號碼直線型尖軌比較,導曲線半徑可以增大,側向通過速度可以提高,道岔全長可以縮短。其缺點是左右開道岔不能通用,加工較復雜。曲線型尖軌有切線型、半切線型、割線型、半割線型幾種。我國鐵路道岔主要采用半切線型和半割線型尖軌。第三十七頁,共七十三頁。◆切線型尖軌

切線型尖軌曲線的理論起點與基本軌工作邊相切,在切線型尖軌為了加強尖軌尖端和縮短尖軌長度,在尖軌某斷面寬(軌頭寬3mm或5mm)前一段長100~300mm設計為直線段,直線段與尖軌曲線不相切,這種曲線型尖軌稱為切線型尖軌。這種尖軌與直線尖軌相比,道岔全長較短,導曲線半徑較大,行車平穩,沖擊角小,尖軌尖端軌距加寬最小,可改善列車沿正線運行的條件。其缺點為尖軌前部削弱部分及尖軌的長度較大,加工制造較難。

第三十八頁,共七十三頁。切線型尖軌第三十九頁,共七十三頁。◆半切線型尖軌:尖軌曲線的理論起點與基本軌工作邊相切,在尖軌某斷面(軌頭寬25mm左右)作切線,將尖軌前部取直,切點處軌頭寬度值應滿足車輪逆向進岔時對尖軌的沖擊角小于或等于容許值的要求。半切線型尖軌與切線型尖軌一樣,可顯著地增加導曲線半徑和縮短道岔全長。且尖軌強度較切線型為大。我國各種曲線尖軌主要采用此種型式。

第四十頁,共七十三頁。半切線型尖軌第四十一頁,共七十三頁。◆

割線型尖軌:曲線尖軌工作邊與基本軌工作邊相割。其割距應滿足使車輪逆向進岔時對尖軌的沖擊角小于或等于容許值的要求。采用這種型式的尖軌與采用同號碼切線和半切線曲線尖軌相比較。導曲線半徑可更大,道岔全長更短。但這種尖軌沖擊角大,尖軌前部易磨耗,列車易產生搖晃。這種尖軌多用于小號碼和全長較短的道岔。第四十二頁,共七十三頁。割線型尖軌第四十三頁,共七十三頁。◆

半割線型尖軌:曲線尖軌工作邊與基本軌工作邊相割,在尖軌某斷面處作切線,將尖軌前部取直。割距和割點處的軌頭寬應使沖擊角小于或等于容許值。這種尖軌一般是受條件限制,要求道岔長度盡量縮短或導曲線半徑盡量加大時采用。我國各工礦企業需要的小號碼道岔,為了走大型機車,就采用了割線型道岔。但這種尖軌沖擊角大,尖軌磨耗較快,運行條件差,一般情況下不宜采用。

第四十四頁,共七十三頁。半割線型尖軌第四十五頁,共七十三頁。尖軌材料

75型及以前道岔均采用與基本軌等相同的標準斷面鋼軌制造尖軌,為了增強尖軌的強度,通常采用鋼板對軌腰兩側進行補強(即補強式尖軌)。第四十六頁,共七十三頁。

92型及以后道岔均采用特種斷面鋼軌制造尖軌(如國產50AT、60AT鋼軌、60D40鋼軌等),主要優點:※取消了標準鋼軌尖軌6mm抬高量,消除了列車過岔的垂向不平順,可提高道岔直股過岔速度。※AT軌整體性強,剛度大,在使用中不易出現拱腰現象,養護維修量小。※AT軌下設高度較大的臺板,可將基本軌軌底扣住,增加了基本軌的穩定性和道岔的整體性。還可減少沙、雪的影響,提高行車的安全性。第四十七頁,共七十三頁。尖軌跟端結構型式及特征

※間隔鐵活接頭式尖軌在尖軌跟端設置間隔鐵,利用間隔鐵保持基本軌與尖軌、導軌的間隔尺寸,并在基本軌外側、尖軌工作邊一側設置軌撐(外軌撐、內軌撐)及軌下設轍跟墊板連接,以保持轍跟不爬行、不跳動。在跟部設雙頭螺栓保持間隔鐵與夾板的距離,以使尖軌扳動靈活。活接頭尖軌所需要的扳動力相對較小,但尖軌跟端不能固定,形成活接頭,穩定性較差,容易發生病害。活接頭型式一般只用于9號以下小號碼且直向容許通過速度小于100km/h的道岔。第四十八頁,共七十三頁。第四十九頁,共七十三頁。※彈性可彎式尖軌:尖軌跟部采用普通鋼軌接頭型式,用間隔鐵或支距墊板保持與基本軌的距離,并用軌撐或扣件保持跟部位置和穩定性。當尖軌長度≤12.4m時,為減少扳動力,在彈性可彎中心AT軌的一側或兩側切削掉一部分軌肢(長度一般為1-2m),成為柔性點,尖軌便可在較小的扳動力扳動下圍繞該點轉動和彈性彎曲。彈性可彎式尖軌結構簡單,堅固,易于現場維護保養,但需要的尖軌扳動力相對活接頭尖軌要大。第五十頁,共七十三頁。第五十一頁,共七十三頁。

根據道岔使用的地區以及用戶的要求,彈性可彎式尖軌跟端有設置限位器(上圖)、設置間隔鐵(下圖)以及不設傳力機構三種型式。設計圖紙三種型式并存時,簽訂訂貨合同時,必須明確跟端傳力結構型式。第五十二頁,共七十三頁。※尖軌尖端降低值:尖軌尖端的降低值不應大于車輪輪緣高度25mm,以免車輪逆向進岔時爬上尖軌。另外還應考慮在車輪輪緣最大磨耗18mm時,基本軌軌頂也有一定垂直磨耗時也不會軋傷尖軌。經過多年實踐證明,尖軌尖端降低值采用23mm是安全可靠的。尖軌軌頭寬20mm處降低值:在該處,基本軌與尖軌共同承受車輪的垂直載荷。因車輪踏面有1:20和1:10的坡度,因此在此斷面處尖軌應有一定的降低值。我國道岔規定該位置的降低值為2mm。第五十三頁,共七十三頁。

尖軌軌頂降低始點的尖軌軌頭寬度,為了保證行車安全,當具有最小輪背距和輪緣極限磨耗的輪對緊貼一側基本軌,另一側車輪踏面外側圓弧相接觸的尖軌軌頂寬度為50mm,該位置確定為軌頂降低始點。尖軌軌頭寬5mm處降低值:為簡化尖軌加工,尖軌尖端到尖軌軌頭寬5mm斷面處采用一個坡度,因此,規定軌頭寬5mm斷面處的降低值為14mm.第五十四頁,共七十三頁。第五十五頁,共七十三頁。※尖軌與基本軌貼合形式尖軌與基本軌貼合一般分為貼尖式和藏尖式兩種。現在的道岔一般均采用尖軌藏尖式設計型式。藏尖式尖軌貼尖式尖軌第五十六頁,共七十三頁。▲扣件※75型以前道岔采用鉤頭道釘直接扣壓軌肢。第五十七頁,共七十三頁。※92型道岔采用剛性可調扣件扣壓軌肢第五十八頁,共七十三頁。※提速型以后道岔采用彈性分開式可調扣件扣壓軌肢第五十九頁,共七十三頁。▲軌底坡、軌頂坡當道岔直向容許通過速度≯120km/h時,道岔一般不設置軌底坡或軌頂坡。為了增強軌件的穩定性,轉轍器基本軌外側(部分小號碼道岔導曲線部分)部分設置軌撐。當道岔直向容許通過速度>120km/h時,道岔均要設置軌底坡或軌頂坡。軌底坡通過道岔墊板來設置,軌頂坡則是尖軌、長短心軌以及固定型轍叉心軌軌頂面通過機加工形成。第六十頁,共七十三頁。▲單開道岔訂貨時需要明確的技術要求:1.鋼軌類型;2.道岔號數;3.岔枕類型;4.容許通過速度(無設計圖時);5.設計圖號(有設計圖時);6.道岔制造技術條件;7.鋼軌材質及熱處理要求;8.絕緣接頭設置位置要求。第六十一頁,共七十三頁。3.4轍叉及護軌轍叉是使車輪由一股鋼軌越過另一股鋼軌的設備。轍叉由叉心、翼軌和聯結零件組成。按平面型式分,轍叉有直線轍叉和曲線轍叉兩類;按構造類型分,有固定轍叉和活動轍叉兩類。第六十二頁,共七十三頁。整鑄轍叉組合轍叉第六十三頁,共七十三頁。叉心兩側作用邊之間的夾角稱轍叉角α,其交點稱轍叉理論中心(理論尖端)。由于制造工藝原因,實際上轍叉尖端有6~10mm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