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梁故事匯 國共內戰主題 終極版_第1頁
老梁故事匯 國共內戰主題 終極版_第2頁
老梁故事匯 國共內戰主題 終極版_第3頁
老梁故事匯 國共內戰主題 終極版_第4頁
老梁故事匯 國共內戰主題 終極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老梁故事匯國共內戰主題講稿觀眾朋友們大家好,這里是由一中隊老梁故事匯英俊聯盟團隊獨家冠名播出的假老梁故事匯,我是老江。今天我們要給大家講述一段在偉大的戰爭年代的故事,那就是發生在1920年代末至1940年代末在中國境內發生的一場長期戰爭,也是近現代世界歷史中規模最大一場內戰—一國共內戰。國共內戰,是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兩大政黨之間在中國境內爆發的內戰,自1927年到1949年間,國、共之間發生過多次內戰。分別經歷國民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土地革命時期也稱之為第一次國共內戰,解放戰爭時期稱為第二次國共內戰。打了3年。國共內戰交戰的組織共有兩方,一方為中國共產黨及其軍隊(第一次內戰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次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另一方為國民黨統治當局及其軍隊、以及1947年行憲后的國民黨軍。整個戰爭共分為兩次,中國國民黨稱為剿匪戰爭與抗共衛國戡亂戰爭,中國共產黨則稱為土地革命戰爭(或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與中國人民解放戰爭(解放戰爭或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第一次國共內戰中,國民政府軍取得根本性勝利,迫使中國共產黨的割據政權大范圍遷移,但是由于西安事變、日軍侵華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等事件,雙方的交戰一度停歇了近十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又再度爆發第二次國共內戰。此次戰爭的結果是中國共產黨獲得全勝,并于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開的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宣布于10月1日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并逐步終結了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的實質統治和管轄權力;而以中國國民黨人為首的國民黨政府則遷往臺灣,至此形成臺灣海峽兩岸直至今日的長期分治及對立。今天我們就給大家講一下我們所了解到的,那段對于中華民族并不光榮的內戰歲月。第一講:剿共血案國難當頭之際,蔣介石依舊頑固執行“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不準他的軍隊和人民抗戰,反而加緊“剿共”。為了能集中力量對付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農村根據地和紅軍,蔣介石急于向日本侵略者妥協。他一面下達“侈談抗日者殺勿赦”的反動命令,破壞長城抗戰;一面派親日派頭目黃郛北上與日軍談判,再次妥協投降。5月31日,國民黨政府同日本帝國主義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根據這個協定,國民黨政府承認中國永遠不能收復東北失地,而且又把綏東、察北、冀東劃為日軍可以自由出入而中國不能駐軍的地區,使華北門戶洞開,為后來華北事變的發生種下了惡果。這一協定喪權辱國的程度,可以說不亞于袁世凱簽訂的“二十一條”。面對日軍大舉入侵,蔣介石倒行逆施,執行賣國不抵抗政策,把大好河山拱手送給了日本侵略者,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極大憤慨。與此同時,長城各口的中國守軍在全國人民高漲的抗日情緒推動下,與長城內外民眾義勇軍相配合,自動奮起抗擊日寇。蔣介石認為這些抗日行動,影響了他的“剿共”大業,因而十分仇視。他密令手下的兩大特務組織“團”和“藍衣社”,在國民黨統治區內瘋狂鎮壓人民的抗日民主運動,慘殺共產黨員和抗日分子。自年月到年月的一年間,僅被“團”逮捕和暗殺的共產黨員就有450多0人。與此同時,蔣介石不僅不允許抗日同盟軍抗日,而且以“破壞整個國策”的罪名,喪心病狂地調動十余個師的兵力入察,包圍抗日同盟軍,配合日軍大舉圍攻同盟軍的大本營張家口。9月底,察綏抗日同盟軍終因彈盡糧絕而告失敗。馮玉祥被迫棄職,方振武流亡國外,吉鴻昌遭到蔣介石的殺害,就義前留下了“不為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的絕筆詩。就在這年7月28日,蔣介石、汪精衛聯名發出通電,提出所謂“治本莫若于充實國力,治標莫急于清除共產黨”的方針,反共賣國的嘴臉一覽無余。對蔣介石而言,早已沒有對外,只剩下對內了。第二講:長征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余0次戰斗,攻占70多0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干部多達43余0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于193年510月到達陜北,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193年61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長征的勝利結束。姜文曾在采訪中談論毛澤東,他說:我是想演毛澤東的,但我演的毛澤東可能是通不過的。我覺得他可以把幾萬人帶著遷徙,又沒有補助費,像摩西出埃及一樣。這種東西是精神上的,但他也很矛盾,很有悲劇性。大部分關于關于毛的傳記都會把長征比作現代版的出埃及記。長征在毛的政治哲學中占有了極其重要的地位。在毛澤東看來,僅僅是實用主義是不夠的。他說我們所需要的是“主觀符合客觀法則”,是“俄國的革命熱情和美國的求實精神統一”。正是革命的熱情,或者說革命浪漫主義,使實踐目標富有活力。他在194年2《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說:“我們是以最廣和最遠為目標的革命的功利主義者,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狹隘的功利主義者”。長征的經歷強化了他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視,那么大的困難,那么危險的局面,憑借人的精神力量完全的克服了,還有什么是我們不能做到的呢?他希望能夠通過人的主觀能動性“不斷革命”,來獲得人的解放,達到“六億神州盡舜堯”。而這些,掀起了上個世紀的狂瀾,塑造了現代中國人的精神內核。長征是現代中國人的建國神話第三講:三大戰役歷史總的承認,誰也回避不了。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中華民國國軍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個戰略性戰役。1948年,解放軍攻克擁有10萬重兵、工事堅固的山東省會城市濟南。斃傷國民黨軍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濟南戰役是人民解放軍攻克敵人重點設防的大城市的開始,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余人。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消滅。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基礎。當年國共內戰是民族的悲哀,想想董存瑞炸死的可能是他一個村的老鄉,所以黨派的斗爭真的是讓人悲哀。我不懂什么是政治也不懂怎么打仗,我只知道,國共內戰是中國人打中國人。是內耗自己國家的資源,是讓百姓過不上好日子,所以態度比能力重要,選擇比努力重要。指揮三大戰役的統帥部,中共方面是在河北西柏坡的中央軍委。,國民黨方面是在南京的國防部。,由于解放戰爭時期取消了抗戰時期的國民政府軍委會,蔣介石以總統名義親自指揮國防部和參謀本部,甚至多次乘機到東北、華北前線指揮,但沒有到淮海前線指揮。國民政府在前線指揮的將領是: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另外杜聿明作為前敵總指揮負責了東北國軍的撤退和徐州戰場的現地指揮。三大戰役中打響的第一個戰役也是最為關鍵的戰役就是遼沈戰役。遼沈戰役從1948年9月12日發起,東北野戰軍先后分路奔襲北寧路。到10月1日,切斷了北寧路,一部分主力進抵錦州城下。10月10日,由華北國民黨軍組成的東進兵團自錦西向通往錦州的要隘塔山發起猛攻。東北野戰軍預先設置在塔山的兩個縱隊頑強阻擊,麋戰6晝夜,打垮國民黨軍的數十次沖擊,成功地阻止了它的東進。其西進兵團出動后,也遭到解放軍3個縱隊的阻擊,進至彰武、新立屯一帶后,未敢繼續南進。10月9日起,東北野戰軍發起對錦州的攻擊。經過激戰,于15日攻克該城,全殲守敵10萬余人。隨后,被長期圍困在長春的國民黨第六十軍于10月17日起義,新編第七軍也放下武器投誠。21日,長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東北野戰軍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區全殲廖耀湘兵團10萬人。11月2日,直下沈陽、營口。遼沈戰役至此勝利結束。東北全境宣告解放。遼沈戰役在52天激戰中,人民解放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精銳部隊47.1萬余人。在戰前的準備中,中共中央從全國整個戰局出發,認為同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決定把戰略決戰首先放在東北戰場,并制定了東北野戰軍主力南下北寧線(今京沈鐵路)攻克錦州,采取關門打狗的戰法把國民黨軍關在東北,各個殲滅的作戰方針。1948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決定先摧毀東北國民黨反動軍隊。好處是,第一,東北野戰軍兵力大大優于敵人,打殲滅戰比較容易成功。第二,東北野戰軍若拿下東北,可以以東北工業支持其余解放區部隊。第三,遼沈戰役一旦勝利,東北野戰軍即可揮師入關,協助華北人民解放軍一同對抗華北國民黨部隊,組織平津戰役。于是,1948年9月,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命令東北野戰軍發起遼沈戰役。由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組成總前委,林彪為書記,統一指揮遼沈戰役。可以說如果解放軍沒有獲得遼沈戰役的勝利,那么國共內戰就會持續很久。遼沈戰役我軍勝利和敵軍失敗都是有原因的,國共雙方最高統帥蔣介石和毛澤東幾乎同時都看到了錦州這步關鍵之棋,但蔣與他的東北將領們意見不一,從而舉棋不定,貽誤戰機在先。蔣介石后來更犯下一個致命的戰略錯誤,那就是不顧當時東北人民解放軍力量增長的實際情況,固執地與解放軍展開決戰,終使幾十萬精銳之師在東北大地上灰飛煙滅。我軍兵力包括地方部隊幾乎在其2倍,而東北野戰軍的裝備在四大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算是最強的。國民黨軍隊如果迅速撤到關內,或許還能推遲被我軍全殲的命運。相比之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略戰術則是比較成功的。毛澤東認為,先打錦州,封閉國民黨部隊逃出關外的道路,關門打狗是上上之策,林彪則認為攻打錦州是有困難的,應該先打長春,但是在其試攻長春后就知道攻打長春也比較困難,于是同意先打錦州。錦州破后,國民黨軍隊就被封閉在東北,陷入了孤立境地,陸上無法逃脫。攻打長春時,東北野戰軍指揮員又加強了政治攻勢,使國民黨軍隊主動起義和投降,兵不血刃就拿下了長春,避免了傷亡。遼沈戰役的勝利,空前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和毛澤東軍事思想,也為東北我軍入關組織平津戰役提供了良好契機。這一戰后,國軍總兵力下降到290萬人,解放軍總兵力上升至300萬人。國共雙方的正負位置,已經顛倒過來了。毛澤東信心十足地說:這樣,我們原來預計的戰爭進程,大為縮短。現在看來,只要從現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由此事可看出當時東北地區的重要性,可謂得東北者得天下。淮海戰役是第二個戰役,也是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復雜的戰役。是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進行的。解放軍投入官兵66萬人,加地方武裝40萬人。淮海戰役于11月6日發起,到22日為戰役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中,華東野戰軍在碾莊地區殲滅黃百韜兵團10萬人。中原野戰軍也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1948年11月23日到12月15日,為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中原野戰軍及華東野戰軍一部,在宿縣西南的雙堆集地區包圍并殲滅黃維兵團11萬人。華東野戰軍主力在杜聿明指揮的徐州國民黨軍3個兵團25萬人向西突圍時,將這股敵人合圍于永城東北的陳官莊地區,并殲滅其中的孫元良兵團約4萬人。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為淮海戰役第三階段。1949年1月,華東野戰軍發起對杜聿明部的總攻,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10個軍約20萬人,淮海戰役中,人民解放軍經過66天緊張艱苦的戰斗,以傷亡11萬余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55.5萬人,解放軍傷亡官方數字余萬。使長江以北的華東、中原地區基本上獲得解放。淮海戰役可以說沉重打擊了國民黨的士氣,嚴重動搖了國民黨上下的獨裁夢想。讓老蔣做獨裁統治者的美夢破滅。同時,我軍的力量大增,士氣高漲,大大增強了解放全中國的信心。此次戰役的勝利結束,標識著國民黨在長江以北統治的瓦解。為渡江戰役的勝利展開打好了基礎。平津戰役是最后一個戰役。平津戰役在1948年11月29日發起。從1948年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軍按照中共中央軍委先打兩頭、后取中間的原則,首先攻克西線的新保安、張家口,在東線,1949年1月15日,全殲天津國民黨守軍13萬余人,解放天津。至此,三大戰役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