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群理論與廣東專業鎮發展(岳芳敏)_第1頁
產業集群理論與廣東專業鎮發展(岳芳敏)_第2頁
產業集群理論與廣東專業鎮發展(岳芳敏)_第3頁
產業集群理論與廣東專業鎮發展(岳芳敏)_第4頁
產業集群理論與廣東專業鎮發展(岳芳敏)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下午好!產業集群理論與廣東專業鎮發展岳芳敏

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經濟學部2011年5月16日課程內容:案例分析:關于產業集群(what,why)國內外產業集群及廣東專業鎮發展現況如何培育、形成產業集群?如何促進產業集群創新、轉型升級發展?閱讀案例,思考分析下述問題:什么是產業集群?呈現的是一種什么樣的現象?你知道哪些產業集群?新疆有哪些產業集群?產業集群有什么特點?產業集群中有哪些行動主體?為什么會形成產業集群?產業集群有哪些競爭優勢、劣勢?產業集群會衰落、死亡嗎?一、產業集群理論馬歇爾的產業區外部經濟理論韋伯的工業區位理論:區域因素:運輸成本與勞動力成本;區位因素:交通、礦藏、工廠的聚集佩魯的增長極理論新產業區理論(Bagnasco1977):第三意大利、創新網絡、柔性專業化Porter(1990、1995、1998)的鉆石模型:集群的形成原因及競爭優勢5.區域創新環境、區域創新系統理論地方政府的作用:集群政策集群的概念、集群的形成機制、生命周期、競爭優勢、競爭力形成機制、集群效應、全球價值鏈與集群升級等前言:產業集群研究的背景: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是指“在貨物及勞務貿易,資本流動和技術轉移與擴散的基礎上,不同國家市場和生產之間的依賴程度不斷加深的動態過程”,也即通過生產要素在世界市場中的廣泛流動,以實現全球范圍內資源最佳配制的過程(OECD)。主要表現在國際貿易的絕對量和相對量迅速增長,全球資本和人力資源的流動加劇,國際分工形式從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的轉變。這種趨勢主要以投資、貿易、金和生產消費的全球化等為基本內容,大大加速了世界統一大市場的形成。主導者:跨國公司全球化與區域生產網絡的聯接者為什么在現實經濟中,在全球市場上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往往具有明顯的區域特征?

產業集群現象:硅谷的半導體和信息產業,好萊塢的娛樂影視業,意大利北部的制鞋產業,我國溫州地區的服裝、打火機,東莞的鞋業、女裝等等

產業集群的理論-概念1、英文——industrialcluster或industrialdistrict 中文——企業集群、企業簇群、企業落群、 產業聚集、產業區、新產業區、專業鎮、塊狀經濟專業產品區、地方生產系統、地方企業網絡2、Proter

(1998):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領域內相互聯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機構的集合。集群包括一批對競爭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聯系的產業和其他實體。產業集群是指在特定區域中,具有競爭與合作關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關聯性的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金融機構、相關產業的廠商及其他相關機構等組成的群體。

產業集群、專業鎮的概念、行動主體產業集群:是指集中分布在某一特定區域內從事一個具有關聯性產業相關產品的生產制造或服務的企業、公司和機構的集合。產業集群是一種網絡化的地方生產組織形式。專業鎮:是廣東學者和政府給予廣東省內在鄉鎮行政邊界內集中分布的特色產業集群的名稱,即,專業鎮是一個以鄉鎮行政邊界為區域的產業集群。一鎮一業、一鎮一品

構成/行動主體:產業集群,簡而言之,“三個一”:一個地域,一個產業,一群企業即:在一個地區集中發展的某一關聯產業的一群企業、機構形成的地方性網絡化產業生產組織形式。特點:分工協作、合作與競爭、模仿與創新、社會網絡、信任機制構成/行動主體:產業集群的理論-測量指標1、區位商指數: 指一個地方特定部門的產值在地區工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與全國該部門產值在全國工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之間的比值,以qij代表。用于測量某產業在某地區的比較優勢或專業集群程度,可作為判斷當地產業資源、經濟優勢和產業活動流向的依據。當qij>1,則可認為j產業是i地區的專業化部門,qij值越大,專業化水平越高。產業集群的理論-指標2、空間基尼系數: 指某地區某產業就業人數占全國該產業總就業人數的比重。當G值越大,表明產業在地區的聚集程度越高。*艾爾森和梅萊塞(1997)認為G值沒有考慮企業規模的差異(如果該區有一個規模很大的企業,但沒有形成集群也會將G值拉高)。他們提出,有大企業存在的情況下,應用除G值,作為修正。產業集群的理論-指標3、經驗指標:

產業集群應符合以下測量指標(特色產業包括相關產業):(1)當地特色產業的企業數量/當地所有企業數量≥50%(2)當地特色產業產值/當地工業總產值≥50%當地特色產業就業人數/當地總就業人數≥50%(3)當地特色產業產品銷售額/該產品全國銷售額≥10%當地特色產業產品的市場占有率≥10%當地特色產業產品的出口創匯額/全國該種產品出口創匯額≥10%廣東省級專業鎮的認定條件(2011年修訂中):⒈領導重視。鎮(區)領導班子對專業鎮工作有統一認識,具有改革、開拓、創新精神,把專業鎮建設工作納入到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并作為政府的重要工作來抓。⒉基礎條件。申報鎮(區)需符合滿足下列條件之一:特色產業具備一定規模,產生集群效應。工業領域的專業鎮,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50億元以上,其中特色產業產值占30%以上;第三產業領域的專業鎮,全鎮工農服務業總產值達30億元以上,其中特色產業產值占30%以上;農業領域的專業鎮,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10億元以上,其中特色產業產值占30%以上。東西兩翼和北部山區的特色產業鎮申請條件可適當放寬。

特色產業具有較高市場份額,市場影響力較大。區域特色產業據測算在國內同類產業中的市場份額可達到50%以上,或在國際市場份額達到10%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化培育。具備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潛力,規劃完備,措施得力。新興產業產值在未來三年預期年均增速超過50%,五年內產值達到全鎮工農業總產值的30%以上。

產業集群的理論-類型(二)類型1、單向度根據產業性質劃分:傳統產業集群、高科技產業集(王輯慈,2001);工業制造業集群、農業產業集群、服務業產業集群根據資源來源劃分:外生型產業集群,形成主要源于外資、外部因素的進入;

內生型產業集群,形成主要源于本地資源稟賦和市場、企業家創業(王珺,2002;孫炳申等,2002)產業集群的理論-類型2、雙向度

根據所有權集中程度與協作程度劃分(海特Hayter,1997)根據地域化(territorialization)化程度與國際流(internationalflow)程度劃分,前者指經濟活動對本地依賴程度,后者指生產要素在國際流動的程度(斯多波Storper,1997)ABCD高低協助程度高低所有權集中程度ABCD高低國際流程度高低地域化程度產業集群的理論-類型3、多向度

根據公司構造、內外指向、治理結構劃分

(馬庫森Markusen,1996)

馬歇爾式產業集群輪軸式衛星平臺式國家力量依賴型產業區混合式產業區產業集群的理論-類型

根據技術水平、市場擴展、企業合作程度劃分

(聯合國貿易發展組織UNCTAD,1998)

非正式的合作網絡組織化的合作創新性集群科技園區出口加工區工業園區與產業集群的異同:形成機制:工業園是政府主導建立的,外生的。產業集群是內生的產業關聯性:大多數的工業園區產業之間無關聯性一些產業集群是從工業園發展而來的4.相對而言,產業集群的地域范圍大于工業園工業園的集群化發展——當前廣東工業園發展方向廣東正在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核心就是兩高、兩低、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產業集群。產業轉移園區建設目標:分階段地逐步實現集群化發展模式。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集群效應——專業化分工:輔助行業、專門機械、專門技能、專業服務機構——創新知識的積累:祖傳知識、行業知識公開,設備、工藝組織的創新、發明擴散快

——外部經濟(馬歇爾,1890):技術外溢、中間產品投入、勞動力市場共享

內生出外部規模經濟優勢:運輸成本低、交易費用低、共同的勞動力市場、技術外溢、區域創新網絡等特性而產生空間交易成本的節約。空間交易成本包括運輸成本、信息成本、尋找成本以及和約的談判成本與執行成本。地方化彈性生產系統根據客戶的要求設計改進產品,不斷創新,競爭與合作形成的發展活力集群區內分工協作、信息交流,不斷創新的區域生產效率社會網絡下形成的信任機制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增長極

(Perru,1950‘s):極化效應、擴散效應提高區域競爭力(Porter,1998):集群不僅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且改進激勵方式,創造出信息、專業化制度、名聲等集體財富。更重要的是集群能夠改善創新的條件,加速生產率的成長,也更有利于新企業的形成。

形成區域創新系統產業集群的發展演化——生命周期經歷形成持續成長飽和或轉型衰退解體或復興的生命周期(克魯格魯、波特)經歷誕生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蒂奇)布魯斯科(Brusco)對意大利“新產業區”的研究發現:第一階段——自發成長階段(spontaneousgrowth),中小企業在沒有干預措施的條件下自發形成了企業間分工與合作的網絡化關系;第二階段——機構促進成長階段(institutionallyenhancedgrowth),當集群發展到一定階段,當地的政府、行業協會為群內的中小企業提供專業化的集體服務(collectiveservices)。比安齊(Bianchi)根據意大利專業產品區的經驗提出產業區發展經歷三個階段:

1、種子期:產業區企業產品主要滿足本地市場需求2、發展期:產業區企業市場已經拓展至外地,企業間生產分工得到細化,初步形成對該產業區產品和整體形象的認同。3、成熟期:企業間形成技術創新擴散機制,企業產品邊際利潤提高,市場范圍得以國際化。產業集群的理論-演化范迪克(Dijk,M.P.Van)通過對發展中國家的大量研究,根據產業集群的內在聯系,專業化分工程度,將產業集群的進化劃分為六個階段:1、地理區位型集群(LocationalCluster):企業間大量存在模仿行為;2、市場型集群(MarketCluster):商人的作用重要,集群與海外市場有聯系3、勞動分工型集群(LaborDivisionCluster):企業間的競爭和專業化分工關系建立起來;4、創新性集群(InnovativeCluster):具有創新的企業家精神和高技能的勞動力;5、功能齊全的產業區:具有完善的商業支持系統;6、技術級(Technopoles):區內企業存在著與R&D機構的互動。

產業集群的理論-演化王輯慈認為浙江的產業集群經歷五個發展階段:

地理接近專業化區域新產業區學習型區域創新環境王珺認為廣東的產業集群(專業鎮)經歷三個發展階段:專業市場型縱向配套型合作擴張型集群形成、創新發展、轉型升級、轉移、衰落產業集群發展階段的劃分是“理想型”的,不同地區、不同產業經歷的階段有差異,且并非每個產業集群都經歷所有的階段。二、我國的產業集群及其分布情況產業集群中多為私營中小企業。私營經濟在我國經濟總量的貢獻率超過2/32007年,我國共有4605個集群,在我國東中西部分布的集群數量:3630、557、418個,比例:79:12:9浙江省的塊狀經濟,廣東的專業鎮:一縣一業,一鎮一品大多數為傳統制造產業:紡織服裝、金屬、家電、家具、皮具制品等,占到54.5%廣東專業鎮發展:背景、現狀

1.兩大產業集群帶

珠江東岸的電子信息制造業集群帶(4000億元,2000年)珠江西岸的電氣機械及專用設備產業集群帶(1000億元,2000年)

2.鎮級經濟發展迅猛

2000年,工業總產值在10億元以上的鎮區約250~300個,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和粵東地區;2005年,GDP超過10億元的鎮區有234個,

超過50億元的有46個,超100億元的15個;省科技廳啟動專業鎮技術創新試點▼認識:1999年,廣東省科技廳制定《十五規劃》時認識到,集群經濟是科技面向經濟的重要切入點▼思路:2000年初,省科技廳提出開展專業鎮技術創新試點工作,引導專業鎮建立和完善技術創新平臺,以技術創新推動專業鎮經濟上臺階▼推進:2000年初,省委省政府同意開展試點,進入決策▼規范:《廣東省專業鎮技術創新試點管理辦法》▼實施:2000年底,批準第一批專業鎮試點一些部門、學者等仍然稱之為產業集群,

我們將二者等同廣東省技術創新專業鎮各年發展情況

2009年,新增加19個專業鎮。2010年增加13個,共有309個省級專業鎮。產業集群對廣東經濟騰飛作用重大2008年,廣東有277個產業集群GDP達到1.05萬億元,約占全省GDP總額的30%;工業總產值達2.4萬億元,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總額的32.7%。

專業鎮特色產業產值9777.68億元,占工業總產值40.8%;外貿出口1837.30億美元,占總額的45.4%;其中,在“世界工廠”——珠三角地區有104個,為本地GDP貢獻了28.4%。經濟規模大的鎮,多數屬集群經濟,經濟規模與產業聚集程度成正相關佛山有33個,

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942.25億元,占本地經濟的

81.6%,占廣東產業集群經濟的39.8%(2007

年)

特點:“小企業、大產業、小產品、大市場”2010年,309個專業鎮GDP總量超1.2萬億,占全省28%。出口值占外貿出口近一半。2010年,GDP超過20億元的專業鎮預計將超過130個,特色經濟企業達6萬余家,直接帶動就業超過500萬人。專業鎮對地市經濟的貢獻率達到30%以上,部分地市甚至超過50%。其中,在“世界工廠”——珠三角地區有104個,為本地GDP貢獻了28.4%。佛山有33個,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942.25億元,占本地經濟的81.6%,占廣東產業集群經濟的39.8%(2007

年)專業鎮已成為各地區重要的增長極,是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

專業鎮經濟總量占全省經濟總量的28%專業鎮已成為區域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對珠三角經濟發展的貢獻達30%在發展中地區,專業鎮對當地經濟發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經濟規模大的鎮,多數屬集群經濟,經濟規模與產業聚集程度成正相關哪里專業鎮經濟發展好,哪里的地區經濟就發展快。全省專業鎮經濟對當地經濟貢獻超過30%的地市地市專業鎮GDP(億元)地區生產總值(億元)專業鎮對地區經濟的貢獻汕

頭611.15974.7862.70%佛

山3412.374333.3078.75%河

源125.35394.1331.80%梅

州164.81477.8834.49%汕

尾153.87350.2343.93%東

莞1636.313702.5344.19%中

山769.111408.5254.60%江

門693.251280.5954.14%清

遠245.30746.6232.85%潮

州341.93442.7677.23%揭

陽471.74725.0365.07%云

浮158.54319.8649.57%專業鎮經濟與產業發展水平日益提高

2008年,全省專業鎮平均經濟規模達到38.0億元,比2007年增長了13.3%;

平均工業總產值達到82.6億元,比上年增長3.8%。2005年~2008年,10個創新示范專業鎮工業總產值增長了63.8%,年均增長達

13.1%,工業總量穩步增長;特色產業總產值在4年間增長了83.6%,特色產業

在專業鎮工業中的比重從47.0%上升至52.7%,產業集聚水平穩步上升。專業鎮產業結構趨向優化和高級化總體上專業鎮仍表現出顯著的工業化趨勢。

專業鎮工業總產值與農業總產值的比例從2005年的45.5:1擴大到2008年的113.6:1。部分專業鎮也呈現二產向三產的升級特征。

以虎門為例,其第三產業比重已從1998年的40%左右變化為目前近50%,10年間增長了約10個百分點。部分專業鎮正在轉型升級發展中。

仍以虎門為例,新興的電子信息和電氣機械迅速崛起,兩大產業工業總產值占工業的比重從2005年的21.6%迅速上升至2007年的30.9%,預計在2009-2010年,以信息線纜為主力的虎門電子信息和電氣機械行業將超越紡織服裝制造成為虎門工業的主要支柱。廣東專業鎮特色產業分布紡織服裝:西樵、虎門、沙溪、鹽步、張槎、新塘……五金家電:小欖、金沙、北窖、容桂、松崗、大瀝……木工家具:倫教、樂從、龍江、厚街、大涌……陶瓷建材:石灣、南莊、楓溪……電子制造:石龍、清溪、寮步……食品農產:庵埠、黃圃、陳村、更樓、鳳凰、雁洋……玩具皮具:官窯、鳳翔、獅嶺……燈飾:古鎮……鞋業:平洲……喇叭:湯坑……物流:常平……基本以傳統產業為主專業鎮的地區分布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及其周邊地區其次分布在以汕頭為核心的粵東地區粵西和粵北地區分布偏少廣東產業集群經濟特點

最初:“小企業、大產業;小產品、大市場”逐步轉向“大企業、大產業、大市場”大多屬于傳統優勢產業廣東專業鎮發展特點生成機制:

(1)內生型:

資源稟賦和市場、企業家創業、產業文化、偶然因素

(2)外生型:

源于外資、外部因素的進入(王珺,2002);發展階段:一些產業集群進入鞏固發展階段,個別進入較成熟階段一些產業集群發展進入調整期:衰落or升級?一些產業集群正在建設中(近年來新認定的)

三、廣東專業鎮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面臨的困境分析缺少規劃,地處鄉鎮,自發形成,屬于“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分散型發展模式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大多不配套即使形成了相對集中的產業區,也缺乏必要的配套設施一些專業鎮存在交通規劃不合理、基礎設施共享弱等問題。廣東產業集群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分析一是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產業發展環境有待改善

由于環境保護問題在專業鎮前期發展中往往被忽略集群企業大多散布在一個鎮區中,對污水收集處理力度不夠一些鎮沒有能力投入管網設施一些鎮即使建立了污水處理廠但管網設施仍有待加快完善。廣東產業集群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分析二是環境保護有待加強治理投入仍需加大企業規模小,知名品牌少,自主創新能力弱設備陳舊,能耗大、效率低,亟待更新改造更新改造技術設備實現傳統產業優化改造、,這是專業鎮升級發展的一大緊迫任務。如何提高創新能力,變“專業鎮制造”為“專業鎮創造”,是另一個緊迫問題。廣東產業集群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分析三是設備亟待更新改造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專業鎮大多地處遠離大城市的鄉鎮,專業技術、管理人才缺乏是普遍現象。本地專業人才少,外聘人才流動性大,“缺人才”和“招工難”“有設備、無人才”廣東產業集群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四是專業人才短缺企業缺乏人才支撐

集群同構性強,大多由同類產業集聚而成,產業鏈相對不完善,大多集中在制造業環節,處于全球價值鏈的最低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比如研發、設計、專業市場、金融、物流等現代生產性服務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制約著產業的升級發展。廣東產業集群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分析五是產業結構不合理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低端發展,缺乏國際性知名品牌;低成本競爭優勢減弱面臨著各種發展約束:模仿大量存在、創新能力較弱、要素價格上升、資源環境約束、土地開發空間小、集群競爭優勢不具備可持續性等外需市場萎縮、國內市場消費力與產能大的矛盾急需對這些傳統產業進行優化改造,集群發展急需轉型升級否則一些將走向衰落。企業-----〉產業轉型升級

難、難、難廣東產業集群發展面臨的困境廣東產業集群發展面臨的抉擇廣東省產業集群發展何去何從?向外轉移、就地轉型、升級?產業集群如何實現升級?政府在下一步發展中該如何作為?四、廣東專業鎮的轉型

升級發展各級政府的實踐政府正在大力扶持產業集群升級具體做法:技術創新中心+升級示范區

+產業轉移園區+企業信息化提升工程

+……科技廳專業鎮工作的演變過程省市鎮共建公共技術創新平臺,加大科技投入2009年,296個專業鎮共擁有196個公共技術創新平臺。目前,全省66.2%的專業鎮根據本地專業鎮和特色產業的特點建立了公共創新服務平臺2009年,296個專業鎮共完成科技投入109.67億元全省80%以上的專業鎮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產學研合作活動,65%以上的專業鎮建立了特色產業公共創新服務平臺,擁有科技服務機構1229個累計專利授權數為15萬項,2010年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超過4.1萬項、2.7萬項。約占全省專利申請總量的三分之一。

技術創新平臺建設的主要內容開展多層次的產學研合作;(禪城)針對特色產業的技術需求開展產業共性技術

關鍵技術研發活動;(南莊)建立高水平的檢測檢驗機構;(古鎮)開展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及其他人才培訓;(張槎)加強專業鎮內企業的國內外交流合作,積極參加或舉辦相關展會;(虎門)開展技術預測、行業情報分析和技術情報服務工作。(南頭)建設區域性品牌(西樵、張槎、虎門、大朗、樂從)……各地的探索:南海-建立區域創新體系南海區域創新體系行業技術創新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產學研結合基地企業重點工程中心知識產權應用和保護中心現代物流服務中心企業信息化推廣中心行業電子商務網站中心行業技術研發中心橫向整合,縱向鏈接質量檢測服務中心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廣東的做法佛山正大力推進產業升級,實現傳統產業的現代制造,促進傳統制造業基地向先進制造業基地轉變,實現傳統產業現代化制造和高端發展政府推出七大舉措:建成全球性“陶瓷之都”、世界級“白色家電之都”、打造世界級液晶平板產業基地,建設全國新光源特色產業基地,大力發展環保節能產業,建設國家級無線射頻(RFID)產業集聚區,以大項目好項目落戶推進區域協調發展順德北滘的工業設計城、禪城的創意產業園、南海區的雄鷹計劃…

比如,西樵紡織產業集群的創新、升級模式南海羅村:從“玻璃之鄉”到“新光源產業之都”中山市中山市通過“騰籠引鳳”措施,將大力鼓勵和扶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先進裝備制造業、健康醫藥產業、現代服務業等現代產業。重點抓好四大公共技術平臺——裝備制造工業研究院、中藥現代化工程技術研究院、家電創新中心及國家級燈具產品、五金產品檢驗檢測中心等項目建設,以增強自主創新對先進制造業的支撐力促進產學研合作村鎮銀行

東莞市政府加大研發投入,鼓勵企業研發創新鼓勵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鼓勵創建產業技術創新公共平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揚長補短,做長產業鏈,發展專業市場

常平鎮:從物流專業鎮到高新技術、新興產業集群……轉型升級、轉變發展方式

與產業集群升級理論轉型升級:包括三個層面的內容:一是宏觀層面的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二是中觀層面的產業升級轉型,三是微觀層面的企業轉型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涵:三個轉變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產業升級定義:是產業由低技術水平、低附加價值狀態向高技術、高附加價值狀態演變的過程,它不但包括產業產出總量的增長,而且包括產業結構的高度化。產業結構的高度化有如下特征:1)產業結構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到達一定水平之后再由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移動;2)產業所使用的生產要素結構沿著“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技術(知識)密集型”的趨勢發展;3)產業結構的發展順著低附加值產業向高附加值產業的方向演進;4)產業結構的發展順著低加工度產業向高加工度產業占優勢地位的方向演進,工業發展對原材料的依賴逐步相對下降。關于產業集群升級的理論集群升級概念:通過創新增加集群企業的產品附加值。(C.Pietrobelli和R.Rabellotti2004)集群升級:企業生產更好的產品、生產效率更高,或者進入技能性更強的領域,以獲得銷售增長、提高收益。——HSchmitz(2004)產業集群升級理論產業集群升級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產業集群整體附加值的提高以及市場競爭力的增強。其本質特征在于創新,通過創新獲取更多附加值,通過創新提升集群在全球價值鏈上的競爭力。這些創新包括產品創新、工藝創新、原材料創新和市場創新等技術創新,也包括管理創新、組織創新等集群創新機制集群創新能力生成機制:合作性創新機制(技術外溢、知識轉移機制、協作創新機制)

--內部聯系創新機制:本地創新網絡:地方政府主導的技術服務組織;大企業主導的創新;

--外部聯系創新機制:跨區域創新網絡:全球生產網絡、全球價值鏈集群升級模式

Humphrey和Schmitz(2000)

流程升級(processupgrading):通過重組生產系統或是引入高級技術將投入更有效地轉化為產出;

產品升級(productupgrading):通過轉向更高端生產線增加產品單位價值;

功能升級(functionalupgrading):即獲得價值鏈上新的、更好的功能,比如向涉及技術研發方面發展或者向營銷方面邁進,或放棄現有的低附加值功能而集中致力于附加值更高的環節。從基本加工(Assembly)到“貼牌生產(OEM)”到自己設計制造(ODM)再到自有品牌制造(OBM)的轉換,常常被視為功能升級路徑。

(RaphaelKaplinsky,J.f

Readman,,2001)部門間升級

(inter-sectoralupgrading):也稱為鏈升級,即把從一個特定環節中獲得的能力應用于新的領域或轉向一個新的全球價值鏈(globalvaluechain,GVC)。比如我國臺灣把在制造電視機過程中獲得的能力應用到制造顯示器,并因此轉向計算機產業。

全球價值鏈下的集群升級路徑

Kaplinsky,Readman(2001)

OEMODMOBMAM流程升級產品升級功能升級鏈或部門間升級廣東專業鎮轉型升級模式一是延伸產業鏈,在價值鏈上升級——功能升級二是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產品附加值——產品、工藝升級三是部門升級,由傳統產業轉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巴西集群升級經驗:

集體升級戰略------協會和政府的作用政府:努力推動本地私企升級;與協會合作設立項目做法:改進產品和工藝質量;商業促銷;支持聯合體和合作組織的聯合行動;信用擔保、補貼;財務激勵設立產業拓展中心:研發創新、原料輔料集體采購、出口聯合體、制度(金融)支持、集體參展等意大利制鞋業集群的降級經驗教訓BRENTA鞋業集群概況:二戰以后發展起來,有968家企業,其中制鞋公司430家,配件商396家,67家鞋品設計公司,75家貿易公司。中小型微型企業(20人到100人);市場聯系:德國市場、與頂級品牌商的準層級治理關系(50%企業做OEM),買方驅動特點:生產工序外包給羅馬尼亞等低勞動成本地區;企業工藝創新、產品創新行為普遍。壓力:降低成本、本地技工日益稀缺(傳統的熟練技工優勢減弱)、工廠外遷、轉移導致高質形象受損、產品質量下降;供應商優先滿足OEM企業的供料,再考慮其他企業影響了這些ODM、OBM企業發展出路:創新、差異化生產、多樣化鏈治理經驗教訓世紀之交開始演化:BRENTA鞋業集群與時尚業的結合企業從OBM、ODM降級OEM,給國際頂級品牌商(有些是意大利的)作OEM,目的:獲取更高的加工費企業更注重無形資產活動正效應:收益提高,產品升級、工藝升級負效應:長期看降級可能會抑制自己的ODM、OBM能力,喪失競爭力;企業之間的聯系降低,與外部聯系增加;經驗教訓

本地聯系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外部聯系強有力的協會:資助13家企業聯合在紐約開旗艦店;在本地區建設電子信息網絡,電子商務。區政府和意大利外貿部資助本地企業與上海一家企業合資辦貿易公司,開拓中國市場;BRENTA鞋業集群無本地區域性品牌傳統制鞋業不再吸引人才;為尋求技工就要提高工資,產業區柔性競爭力降低,成為集群進一步發展擴大的障礙。“第三意大利”的成功經驗

真實服務中心(RealServiceCenter)在集群發展的不同階段,支持中小企業集群發展、升級的政策和項目設計應作出相應的調整集群孕育的起步階段:基礎設施、融資便利、政策鼓勵與外部聯系(外銷等);集群鞏固發展階段:激發創新的機制,關鍵是降低創新成本和風險。首先,達成共識,公共研究、培訓、新技術信息、營銷信息;其次,建無形的技術轉移平臺、服務條例;成熟階段,即集群達到高度的內生創新能力時:促進國際化;建立現代化基礎設施(運輸、電訊)

請大家休息10分鐘閱讀案例案例分析、思考問題(30分鐘)1.你如何理解產業集群發展?2.上述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發展的案例中,有哪些共性的經驗做法?3.你認為產業集群形成和轉型升級發展中有哪些重要因素?您聽到、看到了什么?啟示思維有定勢路徑依賴看到的不一定都是真的多角度、全面審視善于發現美好,發現優勢資源,發現后發優勢四、啟示:政府的作用產業集群有利于區域發展,應大力扶持產業集群升級需要各級政府大力支持,尤其是對傳統產業專業鎮;發揮中間治理結構——協會、商會作用,提升專業鎮創新能力;引入行業協會競爭機制;制定集群創新、升級的目標規劃與政策措施在培育、形成產業集群方面遵循產業集聚、集群發展形成規律以世界眼光、戰略性思維,科學制定本區域產業規劃,統籌規劃,協同性、合理化規劃創新招商引資思路和方式,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利用一切政策、資源,比如中央開發大西北,廣東積極建設發展本地的產業基礎、產業發展環境發揮優勢,利用優勢,揚長補短重視引進種子企業培養本地的創業文化、企業家精神:創業基金,簡化行政審批手續樹立政府為企業、產業發展的服務意識,提升服務水平要素空間集聚影響力向心力資源條件差異基礎充足、價低、水土條件生態環境制約開發人居環境優良社會要素提升質量教育水平較高、熟練勞力供給充足、科技創新能力強,政府預期導向運輸經濟促成集散交通可達性高,運輸量大規模經濟推動集聚規模經濟報酬遞增供給分區離心力資源緊缺,價格較高生態功能重要、災害易損、環境污染嚴重勞動力素質低、勞動力數量緊缺交通擁擠或不便規模不經濟,投資效益低一是制定集群形成和升級發展的政策原則、目標基于中性、橫向性、供給與需求相結合的原則;兩個緯度:區位因素+聯系程度(橫向、縱向、本地與全球性);措施目標:促進集群外部性經濟、促進集群內部網絡聯系、全球網絡聯系,提高集體效率揚長補短,為企業、市場所不能為的在促進集群轉型升級發展方面:二是明確發展定位找準轉型升級發展路徑應針對本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正確定位,找準發展路子

界定集群類別,復雜工藝產品系統(COP):產業集群升級可通過:跨國公司和地方政府及支持機構;對于本地大企業主導的集群,在加強集群外部效率、完善創新網絡的同時,還可以進一步參與全球價值鏈,沿著價值鏈升級;對于外源型或OEM型集群,可促進國際大企業、大買家(如跨國公司、國際品牌營銷商等)參與本地企業的升級活動、增強本地企業的創新動力和能力,從OEM走向ODM、OBM,提升其產品附加值;對于資源型集群,可通過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引入國際企業及加強創新網絡聯系和建設,使集群實現部門間升級。

設定適宜的升級路徑按照集群類型制定實施扶持政策

傳統產業集群:政策要確保微觀政策措施與宏觀經濟環境相一致、加強企業間的聯系以及促進企業升級到新的價值鏈;要經常關注國際市場和技術發展的新動向;促進集群開拓新市場的政策措施包括支持集群營銷活動和建立集群品牌、支持出口網絡的建立以及支持在國際貿易糾紛中的集體行動。

資源型集群、復雜工藝產業集群、高新技術集群的升級三是以點面結合的政策措施,、優化商業環境將政策措施分為針對促進中小企業集群發展層面和針對各類具體產業集群發展點的兩類政策(P.Bianchietal,1997);通過提供全面、具體的服務,地方政府應為集群升級提供有利的商業環境。(比如國內當前不完善的信用制度體系,債務鏈的副作用)

扶持轉型升級發展中的中小企業四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推動集群形成和升級發展

完善基礎建設,優化產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