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特征_第1頁
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特征_第2頁
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特征_第3頁
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特征_第4頁
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特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九章

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特征2/4/20231發達國家的概念發達國家是指世界上經濟發展水平高,市場經濟機制成熟的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包括日本)。本章主要以美國、法國和日本為代表來探討發達國家經濟。聯合國范疇在聯合國的運作中,目前并沒有建立出一套傳統來指出哪些國家或地區是屬于已開發或開發中。

普遍認為,亞洲的日本和新加坡、韓國、北美洲的美國和加拿大、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以及歐洲是屬于已開發的區域或地區。

國際貿易統計學范疇在國際貿易統計學上,南部非洲關稅同盟被視為是一個已開發區域,而以色列是一個發達國家;東歐國家以及歐洲的前蘇聯解體的國家既不被認為是發達國家,也不被認為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合作發展組織范疇有些人認為,成為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成員(不過屬于發展中國家的墨西哥和土耳其也是成員國),就是獲得國際承認,成為發達國家的重要標志。澳大利亞奧地利比利時加拿大捷克共和國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冰島愛爾蘭意大利日本韓國盧森堡墨西哥荷蘭新西蘭挪威波蘭葡萄牙斯洛伐克共和國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國美國智利愛沙尼亞

以色列斯洛文尼亞

單獨用人均GDP顯然存在很多缺點,對此,聯合國的開發計劃署編制了“人類發展指數”(HDI),用以取代單一的人均GDP衡量體系,以此來界定一個國家是否屬于發達國家,就相對全面客觀了。目前的具體標準是:人類發展指數不低于0.9即為發達國家。HDI大于0.9的國家多為發達國家,如:澳大利亞(0.970)、美國(0.956)、英國(0.947);HDI介于0.8到0.9的國家多為較發達國家,如:阿根廷(0.866)、俄羅斯(0.817)、巴西(0.813);HDI介于0.5到0.8的發展中國家,如:中國(0.772,在182個國家中列第92位)、埃及(0.703)、印度(0.612);HDI小于0.5的國家多為亞洲、非洲的欠發達國家,如盧旺達(0.46)、阿富汗(0.352)。人類發展指數的構成及公式人類發展指數由三個指標構成:預期壽命、成人識字率和人均GDP的對數。這三個指標分別反映了人的長壽水平、知識水平和生活水平。一、人類發展指數計算的三個指標:健康長壽:用出生時預期壽命來衡量;教育獲得:用成人識字率(2/3權重)及小學、中學、大學綜合入學率(1/3權重)共同衡量;《2010人類發展報告》中對其進行了修改,利用平均受教育年限取代了識字率,利用預期受教育年限(即預期中兒童現有入學率下得到的受教育時間)取代了毛入學率。生活水平:用實際人均GDP(購買力平價美元)來衡量。《2010人類發展報告》中采用人均國民總收入(GNI)取代GDP來評估。二、每個指標設定了最小值和最大值出生時預期壽命:25歲和85歲;成人識字率:0%和100%;為15歲以上識字者占15歲以上人口比率。綜合入學率:0%和100%;指學生人數占6至21歲人口比率(依各國教育系統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實際人均GDP(購買力平價美元):100美元和40000美元;三、HDI指數的計算公式指數值=(實際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預期壽命指數=(LE-25)/(85-25)

教育指數

=(2/3)*ALI+(1/3)*GEI成人識字率指數(ALI)=(ALR-0)/(100-0)綜合粗入學率指數(GEI)=(CGER-0)/(100-0)GDP指數=[log(GDPpc)-log(100)]/[log(40000)-log(100)

其中LE:預期壽命

ALR:成人識字率

CGER:綜合粗入學率

GDPpc:人均GDP(購買力平價美元)發達國家名單:(括號內數字為該國HDI,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09年公布)歐洲(23國):挪威(0.971);冰島(0.969);愛爾蘭(0.965);荷蘭(0.964);瑞典(0.963);法國(0.961);瑞士(0.960);盧森堡(0.960);芬蘭(0.959);奧地利(0.955);西班牙(0.955);丹麥(0.955);比利時(0.953);意大利(0.951);列支敦士登(0.951);英國(0.947);德國(0.947);希臘(0.942);安道爾(0.934);斯洛文尼亞(0.929);葡萄牙(0.909);捷克(0.903);馬耳他(0.902)美洲(3國):加拿大(0.966);美國(0.956);巴巴多斯(0.903)亞洲(4國):日本(0.960);新加坡(0.944);韓國(0.937);文萊(0.920)中東(5國):以色列(0.935);科威特(0.916);塞浦路斯(0.914);卡塔爾(0.910);阿聯酋(0.903)大洋洲(2國):澳大利亞(0.970);新西蘭(0.950)另外,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的非國家經濟體還有中國香港、波多黎各、中國臺灣、馬提尼克島、格陵蘭、瓜德羅普島等。中國一級行政區與地區人類發展指數

(2008)預期壽命指數教育指數人均生產總值指數

(購買力平價)極高人類發展指數香港特別行政區0.9440.9530.8791.000澳門特別行政區0.9440.9500.8821.000臺澎金馬地區0.9430.8900.9900.954上海市0.9080.8860.9600.879較高人類發展指數北京市0.8910.8520.9680.854天津市0.8750.8320.9620.833廣東省0.8440.8050.9600.768浙江省0.8410.8280.9070.787江蘇省0.8370.8150.9210.776遼寧省0.8350.8060.9640.737山東省0.8280.8150.9210.746吉林省0.8150.8020.9550.689河北省0.8100.7920.9510.687黑龍江省0.8080.7900.9580.676福建省0.8070.7930.8980.731內蒙古自治區0.8030.7480.9200.742山西省0.8000.7780.9580.666第一節

戰后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概況2/4/202314戰后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階段一、經濟恢復時期(戰爭結束到50年代初期)二、經濟高速增長時期

(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三、經濟“滯脹”與調整時期(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四、“新經濟”的產生與發展時期(90年代以來)一、經濟恢復時期二戰后的國際形勢經濟形勢惡化發達國家的國際環境惡化西歐與日本快速發展的原因

擁有比較雄厚的物質基礎和人力資源

國家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和調節

美國的大力扶持二、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經濟發展速度超過了歷史上任何時期經濟增長主要是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實現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表9-2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戰后和戰前GNP

實際年均增長率比較(%)國家1860-1913年1913-1938年1955-1973年美國4.32.03.5英國2.41.03.0法國1.11.15.2聯邦德國*3.01.35.9日本4.14.59.8注:*戰前為德國三、經濟“滯脹”及其后的緩慢增長時期經濟“滯脹”時期經濟增長處于停滯狀態失業率提高物價大幅度上升緩慢增長時期表9-4發達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率(%)國家1965-1973年1973-1983年西班牙6.41.8愛爾蘭5.03.2意大利5.22.2新西蘭3.70.8比利時5.21.8英國2.81.1奧地利5.52.8*荷蘭5.51.5日本9.84.3*(續)表9-4聯邦德國4.62.1澳大利亞5.62.4丹麥3.91.8加拿大5.22.3瑞典3.61.3挪威4.03.7美國3.22.3瑞士4.20.7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總計4.72.4注:*為1973-1982年的數字資料來源:世界銀行《1985年世界發展報告》,第177頁。表9-5發達國家的失業率(%)國家1960年1970年1976年1977年1978年1979年1980年1982年美國5.54.97.77.06.05.87.19.7日本1.11.22.02.02.22.12.02.4聯邦德國1.20.74.64.54.33.83.87.5法國0.71.34.65.25.36.06.4-英國1.62.65.76.26.15.77.412.0意大利4.23.26.77.27.27.27.79.1資料來源:聯合國《統計年鑒》。表9-6發達國家消費物價年平均上漲率(%)

國家1951-1973年1974-1981年美國2.79.4日本5.29.1聯邦德國2.74.9法國5.011.4英國4.315.4意大利3.915.9發達國家總計3.49.9資料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家金融統計》年鑒。出現“滯脹”的原因主要原因:一是石油危機及其所導致的油價上漲;二是工資提高過快,拉動了物價上漲和失業的增多。根本原因:一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長期推行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二是戰后科技革命高潮的消逝。

西方國家的經濟調整和改革緊縮政府開支

采取緊縮性貨幣政策

國有企業民營化調整產業結構

加速科技發展

積極開展國際經濟協調四、新經濟的產生與發展時期新經濟的概念與特征所謂新經濟,是在信息技術出現重大突破和一系列制度創新的基礎上,由經濟全球化推動的經濟結構調整,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形成了微觀經濟和宏觀經濟良性互動的新的經濟增長方式。新經濟具有以下三個主要特征:經濟知識化經濟網絡化經濟全球化第二節

發達國家的經濟特征2/4/202329一、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和生產力諾貝爾科學獎的95%以上都被發達國家摘得;基礎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絕大多數也發生在發達國家;發達國家初、中、高等教育的普及率遠高于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對教育和科研的投入普遍實行“優先原則”,而發展中國家則多實行“剩余原則”;世界科技發展格局——美國、歐洲和日本“科技三強”的地位更加鞏固。

各種類型國家比較·2004·國家GDP億美元人均GDP美元GDP占世界比重%美國11667.53975228.54韓國679.7141181.66俄羅斯582.440781.42埃及75.210930.18Source:WorldBank二、先進的產業結構

經濟結構中物質生產部門(農業部門、工業部門)所占比重下降,非物質生產部門(服務業)所占比重提高,是多數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脈絡。發達國家本次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是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與產業結構高級化。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使趨于衰退的傳統產業——農業與制造業發生逆向回歸,為它們贏得新的發展空間。美國與中國三次產業構成比較美國中國Source:UNCTAD三、成熟的市場經濟體系市場通過價格機制在資源配置中起主導作用,使資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不僅有高度發達的消費品和勞務市場,而且有高度發達的生產要素市場。完善的宏觀經濟調控機制——由國家對市場運行實行導向和監控,彌補市場經濟本身的弱點和缺陷。完備的經濟法規體系,保證經濟運行的法制化。四、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控手段。經濟計劃化趨勢明顯。制定政策與執行政策分開,政府部門之間形成相互制約和相互合作的協調運作機制。建立一套完整的監測體系和信息反饋系統,保證了決策科學性和調控的及時性。企業獨立經營,市場高度發達,宏觀調控建立在企業自我約束和充分市場競爭的基礎上。第三節

發達國家的經濟體制模式2/4/202338一、以美國為代表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式(一)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主要表現:在微觀領域,企業生產什么和生產多少、如何生產、為誰生產的問題,主要是由市場價格來支配和決定的。競爭的市場和價格制度被認為是一架精巧的機器,通過一系列的價格和市場變動,發生著無意識的調節作用。價格-Price反映市場活動綜合狀況的最重要的信號。在與市場競爭、市場供求的相互作用下變動。其變動直接影響著生產者的經營決策和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市場競爭的重要手段。實現社會供給與需求的平衡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充分發揮其功能的前提條件——建立起自由價格制度。競爭-Competition競爭被認為是保持市場活力的基本要素,它迫使生產者千方百計地提高經濟活動的效率,因而保持競爭也就成為政府的一項基本政策。美國政府正是通過實行保護競爭政策,自由價格制度,并盡可能少地對經濟活動進行干預,從而保證了市場機制充分、有效地調節經濟高效率地運行,并實現對資源的合理配置。

(二)政府對經濟干預的基本框架1.政府對經濟干預的主要目標經濟增長速度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平衡政府宏觀調控的主要對象——總需求和總供給。政府干預和調控經濟的主要手段——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其他手段:政府直接介入市場經濟的活動;政府運用法律手段來直接干預和規范經濟活動;政府運用收入政策來干預經濟活動。二、以德國為代表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一)社會市場經濟的理論基礎德國新自由主義學派產生于20世紀30年代基本出發點——維護經濟自由主張適度的國家干預——國家在經濟自由產生了社會所不期望的后果時出面干預新自由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弗蘭茨·伯姆FranzB?hm,1895-1977

瓦爾特·奧肯WalterEucken,1891-1950新自由主義學派的主要觀點不能讓市場過程參與者隨意地決定經濟活動的形式,國家應當擔負起影響整個制度框架和經濟活動秩序的重任,因而國家應當奉行“秩序政策”,即確定條件和建立競爭秩序,以便使一個有效而又符合人的尊嚴的經濟體制得到發展。社會市場經濟理論的代表人物LudwigErhard1897-1977

AlfredMuellerArmack1901-1978阿爾弗雷德·米勒·阿爾馬克路德維希·艾哈德社會市場經濟理論的主要觀點將所有德國新自由主義理論流派的觀點都匯集起來,產生了“德國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構想。所謂社會市場經濟,其實質就是國家維護下的市場經濟。“維護”包括兩個方面:對競爭機制的維護,以確保經濟發展的永久動力;對社會利益的維護,以彌補競爭機制帶來的副作用。(二)政府為市場競爭創造基本條件在保證經濟的競爭性的同時,德國政府對壟斷進行限制。政府不提出經濟高速增長的目標,更不是通過產量、投資和消費來控制經濟的發展。政府對經濟調節、干預的程度受到基本法的限制。政府對私人經濟活動的每一個導向性、控制性和指令性的干預措施,都必須與經營自由的基本權相符合。

(三)政府對收入再分配的調節德國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及其模式,具有明顯的社會市場經濟特征:在收入分配領域強調市場機制的作用在再分配領域主張公民的權利與義務緊密相連(四)以平等參與為核心的經濟民主化德國政府社會政策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所謂的“共同決策”,其集中體現為德國公司的“職工參與決定制度”。德國政府通過立法要求在股份公司中推行所謂的“共同決策”制度,具體辦法是由職工代表參加公司監事會,參與公司重大問題的決策。三、以法國為代表的市場與計劃

相結合的經濟模式基本特征國有部門和私有部門同時并存。計劃指導和市場機制互為補充。國家調控和自由競爭相輔相成。講究效率又謀求平等。講究效率又謀求平等。主張貿易自由又保護本國市場。市場體系、市場機制、保障體制、宏觀調控手段和微觀操作機制均已達到了成熟程度,并還在繼續自我完善。四、以日本為代表的

政府主導型經濟模式概括地說,日本的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模式是指國家在肯定市場作用的同時,強調政府對宏觀經濟的調控,注重各種經濟關系的協調,通過制定和實施一系列全國性經濟計劃進行宏觀管理的市場機制。

政府主導型經濟模式的基本特征政府通過經濟計劃和產業政策,對經濟特別是企業決策進行強有力的干預和誘導。以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為主要手段的宏觀調控。日本特色的企業制度。“三種神器”命運共同體法人所有制日本最初的三大件是指三種神器——八咫鏡、八尺瓊曲玉、草薙劍

在20世紀60年代前半期,也就是日本經濟走向騰飛的那個時期,日本人把家家都追求的黑白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稱為“三種神器”21世紀初,超薄電視(等離子電視和液晶電視)、DVD錄像機和數碼相機被稱為帶動日本經濟復蘇的“新三種神器”

第四節

發達國家經濟的地位和影響2/4/202358一、發達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在世界經濟總量中占絕大比重。人均國民收入與世界平均水平和發展中國家水平相差懸殊。在國際貿易市場上處于中心地位。在國際分工中處于優勢地位。在國際資本流動中居主導地位。在國際經濟事務中起支配作用。(一)在世界經濟總量中占絕大比重

國家GDP億美元GDP占世界比重%世界排名美國11667.528.51日本4632.411.32德國2714.46.63英國2140.95.24法國2002.64.95意大利1672.34.16加拿大979.82.48“西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