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出新,用好教材高中語文閱讀_第1頁
守正出新,用好教材高中語文閱讀_第2頁
守正出新,用好教材高中語文閱讀_第3頁
守正出新,用好教材高中語文閱讀_第4頁
守正出新,用好教材高中語文閱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守正出新,用好教材東莞高級中學

李烜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的特點:1、堅持“守正出新”,適應新時代的特點和各類中學的教學需要。

守正:沒有全盤推翻以往的教材體例,也沒有輕易改變基本的教學內容;同時特別注意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和教師的教學難度,從而使整套教科書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教科書體例的大體穩定和與現行高中語文教科書的銜接過渡。

出新:貫徹了教改精神,落實了新課標理念,突出了現代教育科學的理論方法,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征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注意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緊密結合的特點,在內容體例和呈現方式上力求做到不拘一格,新穎活潑,顧之川《守正出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2.構建“立體系統”,體現內容的“綜合性”和“模塊化”3、突出“過程和方法,以浸潤式學習的設計整合各個方向的教學目標每冊中均包含“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四個部分閱讀鑒賞:包括“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與“擴展閱讀”和“名著導讀”,形成從課內到課外、校內到校外、單篇文章到整本書互相回環結合的閱讀系列。四個單元,兩個側重于“品味與賞析”,另外兩個分別側重于“思考與領悟”“溝通與運用”。每個單元由“單元提示”“課文”“研討與練習”三個板塊組成“單元提示”簡要說明單元教學要求以及學習重點、難點與學習方法;“課文”大都是名家名篇,注重經典性,兼顧時代性,古代詩文選目以傳統經典名篇為主。“研討與練習”精讀課文一般有4道題,略讀課文有2-3道題,幫助學生整體把握課文,部分題型和內容設計為開放式,為教師和學生留有發揮空間。表達交流:包含寫作和口語交際集中獨立的寫作專題過去的寫作教材往往只著眼于寫法,容易導致純技術性訓練。這套教科書中的寫作專題,既講“寫什么”,又講“怎么寫”,符合形式服從內容、寫法服從題材的寫作規律。“話題探討”、“寫作借鑒”、“寫作練習”三者密切結合,使學生在人文素養和寫作能力上同時得到提高。梳理探究:語文專題活動,側重于對學生以前在語言、文學、文化等方面所學過的內容進行梳理,便于在長期積累的基礎上鞏固和整合;有的屬于專題研究,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一些問題,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名著導讀:每冊教科書介紹兩部名著,以中外文學名家名著為主。分為背景介紹、作品分析和思考探究三個部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養成閱讀經典和優秀作品的習慣。

選文比較重視經典性和適合教學。做一點比較,南方某種新課標高中5冊所選的當代文章數量高達45篇,有許多出自不見經傳的作者,甚至出自高中生,這大概體現所謂的時代性,所選文章比較活,好讀,學生也可能更有興趣,但經典性明顯不夠,有的還不太適合教學。而人教版所選當代作品只有24篇,都是名家之作。人教版是比較看重經典性的。那些沉淀下來的,得到廣泛認可的作品,才有資格進入教材,因為語文教學必須培養對文化的尊嚴感。有些傳統的選文,雖然經典,可是不太適合中學生學習,還是落選了。——溫儒敏1.注重經典性,培養對文化的尊嚴感:2.古代詩文比重明顯增大古詩文32課42篇,中外現代文一共33課37篇。古詩文所占比重相當大。今天流傳下來的古文,是歷代最優秀的知識分子思想和藝術才華的結晶,在這些經典作品中積淀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思想、文化、生活信息和語言智慧,是后人取之不盡的思想和語言的寶庫。沒有文言文,我們找不到回家的路。——韓軍文言文中,一體四面,相輔相成。確定什么作為教學重點,如何進行學習測試,體現了對古文教學價值的不同判斷。

針對以上特點,我認為我們首先要立足教材,思考這些經典古詩文的教學價值,探究教學方法。是為“守正”。1.學習文言文,前提是學習文言。2.文言文是“文章”與“文學”的統一,既是經世致用的實用文章,也是優秀散文作品。在其章法考究處、煉字煉句處,往往就是言志載道的關節點、精髓處。3.學習文言文,最終落點是文化的傳承與反思。文言文的“言”在當今社會中使用的概率極低,但是文言文最核心的“文學、文化”部分,卻顯然是哪怕再歷經百年依然葆有活力與魅力的部分。“言”是讀懂文言文的基礎,不可或缺,但它絕不是學習文言文的終點。文言文教學應由文言知識這個語言基礎層面上升到語言所承載的內容——文學鑒賞,文化傳承,感受領悟古文中的思想和藝術的魅力。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于實用,而在于文化。有一位外國的教授說過,閱讀經典的用處,就在教人見識經典一番,這是很明達的議論。——朱自清《經典常談》序

我一直主張經典作品的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應占據一個特殊的重要的地位。所謂經典就是民族文明和人類文明的結晶。因此,閱讀經典,就是用“我們民族與全人類最美好的精神食糧來滋養我們的孩子,讓他們的身心得到健全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與精神成長打底。而讓作為民族精神源泉的思想與文學在孩子們心上扎根,這更是民族精神建設的基礎性的工作。我因此建議在中學選修課程里,應以經典作品的閱讀作為一個重點。比如開設《論語》《莊子》唐詩《紅樓夢》魯迅作品選讀。——錢理群

問:如何實現文言文教學的最終落點——文化的傳承與反思?答:從文本“煉字煉句處”讀出文化意味來

教學這篇課文,在文言文教學必經的解字釋句階段后,或評說歷史,或評述故事,或評價人物,很容易走上一條“泛語文”的道路。在這個教學的岔路口,“往哪里去”是一個問題。其實在這個岔路口,還有一條通向“語文”的康莊大道,那就是從文本“煉字煉句處”讀出文化意味來。這樣,就能平中見奇,常中見險,陳中見新,樸中見色,讀出文章的生命來。《燭之武退秦師》教學思考1.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擴張。為什么不說“廣其西封”?放肆,肆無忌憚。寫出晉君之欲。2.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國”指?為何不言明?3.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鄰”指?為何不言明?4.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賜:恩惠(上對下)為什么用“賜”5.夫晉,何厭之有?前面有意隱掉,做足鋪墊后說出來,意思就放大了,刺耳了。6.將焉取之?能不能用“得”?攫取,奪取。“取”的本意是打仗時把戰俘的耳朵割下來,用這個字,讓人有“切膚之痛”我們應該努力踐行一種由語言到文化的文本解讀與文言教學方式。

讀出字里行間的文化意味,是文言文教學的重點。在教學實際中,我們往往把背景的歷史性敘述當作文化,把主題的擴展性提升當作文化,然而,還有更為重要的文化,真正的文化意味一定是立足文本、立足語文的。著眼字詞之間,文本的罅隙之間,進而探尋文化的內蘊,方能夠尋得文言文真正的文化意味。

從最低要求來看,如果在一堂課中,通過一篇課文的學習,讓學生在古漢語實詞、虛詞、句法上有點進步,這已經是有效的教學了;如果在疏通文字障礙的同時,還能在文學修養、傳統文化、篇章結構上有一點收獲,那就更值得肯定;如果通過一篇詩文的學習,學生對某位作家、某類文章、某種古代文化現象產生興趣,那就是超額完成任務了。——鄭桂華

我們可以嘗試以課文為出發點,進行拓展性教學,開展一些專題研究性學習。是為“出新”。必修二第三單元《蘭亭集序》《赤壁賦》

“出入”和“生死”問題使中國幾千年中無數文人(包括王羲之、蘇軾)陷入思考乃至困頓,其核心問題乃是文人對人生價值的判斷。(某類文化現象)

蘇軾是我國宋代的著名文人,他融會貫通儒道佛三家思想,并形成一套獨立的人生處世哲學。面對生命的困境,從某種意義上說,他超越了自己也超越了前人。(某位文化名人)

專題一:古代文人如何看待生死問題

佛教有一個大智慧,認為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人有生老病死,時有春夏秋冬。“在中國藝術里,無論是‘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古詩十九首》)的及時行樂、莫負年華也好,無論是‘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滿江紅》)的濟世救民、建功立業也好……都由時間的情感化而加重了生死感受和人生自覺的分量。它并沒有解決、也不可能解決生死問題…”

王羲之說“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又說“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蘭亭集序》),可見他沒有走出困境。李白曾感嘆“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他開出了“秉燭夜游”的藥方,“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