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復習_第1頁
中國古代史復習_第2頁
中國古代史復習_第3頁
中國古代史復習_第4頁
中國古代史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史距今1萬年前后——清朝前期(康乾盛世1662——1795年)先秦史(距今1萬年前后——BC221)史前時期——中華文明的起源早期國家——夏商周(上三代)社會轉型——春秋戰國秦漢史(前221年——220年)(秦-西漢-新-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史(220年——589年)(3世紀——6世紀)隋唐史(581-618-907)(6——10世紀)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10世紀——14世紀)明清時期(鴉片戰爭以前)(1368年——1840年)(14-18世紀末)戰國七雄前230年-前221年秦兼并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帝國,都咸陽前206年,秦朝滅亡前206-前202年,楚漢戰爭前202年,劉邦建漢,都長安,史稱西漢25年,劉秀建漢,都洛陽,史稱東漢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及鞏固史家指出,中國歷史上某一時期“有極關重要者四事”:一為中國版圖之確立,二為中國民族之傳成,三為中國政治制度之創建,四為中國學術思想之奠定。該時期指的是A.商周時期B.秦漢時期C.魏晉時期D.隋唐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朝代東漢三國魏蜀吳西晉十六國東晉南北朝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南朝:宋齊梁陳隋統一(589)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江南得到開發,經濟發展明顯快于北方,大大縮小南北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承上啟下,為隋唐統一局面和經濟繁榮準備條件,為我國經濟中心的逐漸南移打下基礎隋唐史(581-618-907)(6——10世紀)概述隋唐時期我國歷史上第二次大統一時期封建社會繁榮時期國家統一、疆域遼闊、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民族和睦、對外交往頻繁、科技文化發達隋朝特點:統一、創制、短命地位:為封建社會繁榮、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基礎;制度創新使它成為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朝代唐朝:北宋:960年——1127年;趙匡胤;都東京(今河南開封)西夏:1038——1227年;黨項族;元昊;都興慶(今寧夏銀川)

金:1115——1234年;女真族;完顏阿骨打建立大金;都中都南宋:1127年——1276、1279年(元軍占領臨安,1279年,消滅南宋流亡政權);趙構;都臨安(今浙江杭州)蒙古國:1206年;蒙古族;鐵木真(成吉思汗);大蒙古國元: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定都大都(今北京)*遼:916——1125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機;建契丹國,后改遼;都上京特點:民族的進一步融合和封建經濟的繼續發展、再一次統一1368164418401912明朝清朝1368164416161636后金清朱元璋(明太祖)定都應天(南京)北上滅元建立明朝(后遷都至北京)1616滿族努爾哈赤大金(后金)1636皇太極稱帝國號為清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標志明朝滅亡1644年清兵入關統一全國1662——1795年康乾盛世基本特征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封建社會漸趨衰落早期先民創世的集體記憶的形式——神話傳說(炎黃傳說)原始農耕時間:1萬年前后新石器時代標志:人類歷史實現了第一次偉大的經濟變革意義持續的食物來源穩定的居住保障聚族定居最初的農耕聚落例證:陜西臨潼姜寨遺址共同耕作、平均分配、血緣共同體中華文明起源的特征滿天星斗八方雄起多元文明融合誕生的核心地區:黃河中游的中原地區文獻中的夏文化從文獻中反映了這一時代的變化從文獻中反映夏朝已具備國家的基本特征夏朝——上古歷史第一個轉折點,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大同之世小康之世公天下家天下禪讓制世襲制設官分職(官僚管理機構)軍隊監獄刑法鎮壓反抗機構維護階級統治的機構◆考古中的夏文化——二里頭文化與夏史探究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存在時間、空間上與夏朝最為吻合考古發現說明明顯的社會分化已經進入青銅時代(手工業發展、階級分化)以農業生活為主遺跡遺物為夏史研究提供重要資料(證史、補史)商朝歷史成為信史史學方法: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殷墟”出土了大量的甲骨卜辭、考古資料等記載商朝歷史的文獻資料第一手資料證第二手資料商——第一個確切可考的王朝印歷史沿革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建立商朝(方國聯盟)公元前1300年,盤庚遷殷,定都安陽(殷墟)公元前1046年,紂王暴政,王朝滅亡青銅時代——青銅器概念:銅、錫、鉛合金歷史:夏出現、商(西周)鼎盛、春秋戰國衰落特點:規模大、數量大、種類多、用途廣;冶鑄工藝成熟高超;造型獨特、形態生動、紋飾瑰麗,藝術價值高;史料價值高種類:禮器為主功能大小形制數量組合不同象征等級身份、政治地位支持政治權力的功能刻有動物紋飾溝通祖先神靈、庇護權力財產溝通天地的功能代表:司母戊大方鼎甲骨文地點:殷墟內容:占卜卜辭意義:文字——具備六書規律中國成熟文字的開始歷史——真實記載歷史提供研究第一手資料周朝的建立封邦建國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商,牧野之戰,建周,都鎬京,史稱西周制禮作樂政治上鞏固思想文化上鞏固(分封制、封建制)目的:“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對象:同姓子弟;功臣;殷人后裔;方國首領。作用:前-強化對殷人的控制,提高王權地位,形成天下共主的局面形式——層層分封本質:授民授疆土關系——權利與義務臣服與統治后——地方勢力過大,威脅中央,導致諸侯爭霸,社會動蕩思想文化——制禮作樂(禮樂制度)創造者:周公特點:禮禮儀規范樂音樂舞蹈宗法關系政治等級區別身份規范權義激發認同促進團結關系: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影響:政治——穩定社會思想——形成“敬天保民”思想,對儒家思想及古代政治思想產生深遠影響異(差異)同(和同)◆朝代演變西周:都鎬平王東遷

東周(都洛邑)

春秋:前770年始戰國:前475年前249年滅東周前221年統一核心——“社會轉型”西周封邦建國體制秦中央集權大一統體制春秋戰國經濟領域政治領域思想文化領域秦漢史政治制度統治思想民族關系、對外交往與疆域版圖中央集權體制初步形成于于戰國建立(確立)于秦鞏固于西漢建縣制;韓非子提出君主集權(中央集權)的思想含義:相對于地方分權而言的,指全國權力集中于中央,地方政府服從中央構成:皇帝制、中央官制、地方制度時間:秦創立后,貫穿二千余年特點:皇帝的終身制和世襲制,通過直接任免各級官吏而掌握大權。形成地方絕對服從中央,中央絕對服從皇帝,有龐大的官僚機構實質:處理兩個關系,在中央內部皇權(君權)與相權的關系,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兩對矛盾相伴始終。過程:完善于隋唐加強于宋發展于元強化并漸趨衰落于明清中央皇帝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奉常郎中令衛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列卿)郡尉郡守監御史縣尉縣令縣丞郡縣鄉里世襲、獨尊、至上分工嚴密,各司其職,皇權中心地方郡縣制——廢分封,行郡縣,是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歷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藍本(鞏固中央集權體制的措施——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等)三公九卿漢初——漢承秦制繼承中央——皇帝制、中央官制地方——郡縣制度區別政令施行——寬簡舒緩,不急切苛然地方——郡縣與封國并行即郡國并行制吳楚七國之亂漢武帝時代——從“無為”到“有為政治:形成內外朝制——加強皇權、裁抑相權創設刺史制度——加強對地方的監督控制頒布“推恩令”——削弱消除王國勢力東漢——豪強地主加強中央集權經濟:土地兼并莊園經濟自給自足政治:世家大族累代官卿把持地方軍事:私人武裝家兵部曲稱雄地方演變為地方割據勢力威脅中央集權國家統一國家長期分裂奠定社會根源戰國——百家爭鳴(儒法道)秦朝——法家思想漢初——黃老思想(文景之治)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等建議;五經博士;儒學為官學;成為歷代王朝的統治思想和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執政原則“儒表法里”建立中央集權體制;統一思想,鞏固國家統一專制獨斷,嚴刑峻法(重功利、恃酷法),導致社會矛盾激化(秦短命而亡的原因之一、陳勝吳廣領導的第一次農民起義)敦煌郡酒泉郡張掖郡武威郡反擊匈奴,解除威脅控制西域,有效管轄西域:新疆及其以西的地方張騫出使西域(前138,前119)目的:武帝為聯合大月氏、烏孫夾擊匈奴結果:意外打通中西交通,開辟絲綢之路(Thesilkroad),加強中西交流中國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國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國之境,得漢武而后定。--錢穆三國鼎立軍閥混戰曹操統一北方劉備逐漸發展孫權穩占江東赤壁之戰曹操被迫北還劉備進占四川孫權擴展疆域奠定基礎

220年曹丕

“曹魏”洛陽229年孫權“孫吳”建業221年劉備“蜀漢”成都最終形成三國兩晉南北朝史民族融合“胡人漢化”——孝文帝改革“漢人胡化”——家具、服飾、飲食、音樂、舞蹈等特點:漢胡互化、相互滲透、取長補短縮小民族差異,增進團結,為再統一奠定堅實的基礎,也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延續注入新的活力影響隋唐的建立制度創設——三省六部制(政事堂)和科舉制施政實踐——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文化交流——澤被遠西,輻射東亞隋唐史表示上下隸屬關系表示政令下達程序政事堂審核草詔執行宰相集體議政最終皇帝決定決策三省六部制與政事堂(中央官制)“中書取旨,門下封駁,尚書奉而行之”分奪相權,削弱相權,加強皇權集體議事,互相牽制,避免專權若能嚴格執行皇權也受一定制約分工明確,各司其職,運作規范,提高效率科學決策,集思廣益世卿世祿制軍功授爵制察舉(征辟)制九品中正制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沿革科舉制古代選官制度呈現了從重血緣向重才能;由世襲到考試選拔的變化趨勢科舉制影響抑制了門閥勢力,人才選拔、官員任用的權力完全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利于國家網羅人才擴大政治統治基礎提高官員文化素養,促進了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科舉制在歷史上還影響了東亞和西方一些國家日本、朝鮮、越南等國曾效仿實行科舉制;西方國家如英、法等國借鑒科舉制建立了文官制度。特點:公平、公正、公開明清后,八股取士,科舉考試日趨僵化,鉗制思想發展唐太宗——貞觀之治(627~649)

唐蕃關系武則天——承上啟下唐玄宗(前期)——開元盛世(713~741)由盛轉衰的標志安史之亂——向西——絲綢之路的全盛開創者——西漢張騫走向——長安為中心,連接中國與中亞、南亞、西亞及歐洲、北非的陸路通道作用:促進商品貿易、政治來往、文化交流全盛條件前提:國力昌盛邊疆遼闊保障:邊疆機構安西北庭政策:對外開放鼓勵交流范圍廣泛絡繹不絕內容豐富互相影響國際都市異彩長安向東——形成“東亞文化圈”主要是通過朝鮮和日本的使者、留學生的積極傳播以及仿效(“遣唐使”)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10世紀——14世紀)政治制度——文官體制、科舉制的完善、行省制度民族關系——多民族政權并存對外交往——海上絲綢之路科學技術——輝煌、巔峰文官體制目的:防止唐末五代以來藩鎮擁兵自重、禁軍將領篡奪皇位的現象重現措施:軍事制度中央961年,杯酒釋兵權,確立樞密院主軍政、三衙統兵和皇帝總攬兵權的體制*樞密院長官由文官擔任各地揀選強壯士兵編入中央禁軍

地方:老弱者充當廂軍和鄉兵;采取更戍法以文制武內重外輕強干弱枝、守內虛外政治制度形成以科舉出身的士大夫為主體的文官政府實行官、職、差遣相分離的制度重文輕武文官體制的基礎科舉制的完善評價加強皇權,消除了分裂割據的隱患,有利于維護統一和發展社會經濟對武臣防范過嚴,官僚不斷增多和軍隊缺乏訓練,釀成“積貧積弱”的惡果中書省行中書?。ㄐ惺≈疲┑胤叫姓?

創制行省制度腹里(大都及周圍地區)全國其他地方宣政院(中央)澎湖巡檢司吐蕃(西藏自此正式成為中國的一個行政區域)澎湖和琉球(今臺灣)北宋西夏遼北宋西夏金南宋西夏金南宋蒙古元統一海上絲綢之路路線原因:西夏興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

商業繁榮,經濟重心南移

宋政府重視并鼓勵海外貿易(市舶司、番坊、番市)影響:使宋政府獲得了巨額收入給通商國的文明進程增添了活力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起點:泉州北:日本、高麗南:東南亞西南:印度、波斯和阿拉伯造船業發達航海技術進步(指南針)活字印刷術發明:北宋畢昇泥活字印刷傳播:13世紀東傳朝鮮日本西傳中亞波斯歐洲◆火藥武器北宋——專門火器作坊南宋——突火槍元朝——火銃近代管狀火器的雛形傳播:13世紀隨蒙古西征傳到阿拉伯歐洲沈括《夢溪筆談》

——被譽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中國科技史上的坐標)(不僅保存大量科技史料,還記載許多平民百姓在科技上的創造。如畢昇發明的泥活字印刷術有賴此書得以流傳)明清時期政治君主專制的空前強化;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發展對外交往經濟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與繁榮(見教科書)思想文化文化典籍的整理編纂與文化專制朝貢貿易、海禁到閉關早期西學東漸明朝制度——內閣制度核心:強化君主專制,維護統治表現——內閣制度朱元璋廢中書丞相直接控制六部后期設殿閣大學士協助顧問朱棣逐漸形成內閣制度成為中央機構職能:起草詔敕咨詢顧問等(協助皇帝決策機構)實質:皇權組成部分評價:標志宰相制度終結;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廠衛機構——以法外行事的特務政治加強專制統治1、順治:內閣、六部、議政王大臣會議

(最高決策機構)設立南書房鉗制“議”,加強皇權,但效果不大。2、康熙:3、雍正:4、乾?。涸O立軍機處強化軍機處,取消議政王大臣會議“其權屬于君”,皇權得以空前加強清——軍機處的設立是清朝所特有的中央機構;位居內閣之上,輔佐皇帝總攬全國軍政事務的中央機構;完全秉承皇帝旨意辦事,不過為皇帝御用機關(皇帝私人秘書處)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東北:西北:西南:加強對西藏的管理東南:有利于邊疆穩定,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康熙帝兩次雅克薩之戰抗擊俄國簽定《中俄尼布楚條約》康、雍、乾、平定蒙古準噶爾部叛亂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亂,設置伊犁將軍管理天山南北路順治:賜達賴五世“達賴喇嘛”封號;康熙:賜班禪五世“班禪額爾德尼”封號雍正:派駐藏大臣;乾隆:駐藏大臣、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實行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