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城市建筑與發展_第1頁
現代城市建筑與發展_第2頁
現代城市建筑與發展_第3頁
現代城市建筑與發展_第4頁
現代城市建筑與發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現代城市住區建設與發展

2009-2010年度

教學方式

——課堂內容+課堂討論(對獨立課題的探討)

考核方式

——課堂討論ppt(30%)+課程論文(70%)。

1、規劃——住區規劃是規劃當中的一種。

2、社會經濟——是住區的“大環境”。3、人的需求——是住區規劃中幾乎所有問題的“本質和基礎”。4、文化——是住區規劃的“靈魂”。5、歷史與傳統——是住區發展的“軌跡和積淀”。6、創新——是使住區獲得更高價值的“點金石”。7、生態與節能——是城市住區發展的“必然趨勢”。8、鄰里關系——是住區健康生長的“維生素”。9、新技術、新材料——是形成住區當中新的“物質語言”和新的“體驗”的手段。10、審美(人類永恒的追求和向往)——是住區升華為藝術的“時空隧道”。

課題一:規劃和規劃師一、規劃的目的是什么?

——規劃就是在現實的紛繁因素、以及現實如何在過去和未來之間進行定位的選擇中,追尋一個最優的妥協方案?!獮槭裁词恰巴讌f”,實際上就是在平衡繁多的因素,和協調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關系的過程中,追尋一個最佳的“妥協方案”?!裕玫囊巹潓嶋H上是一種——“積極的妥協”

二、城市規劃師的社會角色是什么?——規劃師的職責是為城市利益服務。

這涉及到城市的橫向的諸多利益(公眾、經濟、文化、管理、政治…),以及縱向(時間)的綜合利益。

規劃師既服務于城市的公眾利益,也服務于城市的經濟和文化發展。(比如說,你既是城市公眾利益的代言人之一,同時也是開發商的服務者,以及城市綜合利益的實現者。)

既追求城市的現實價值的“最大化”,也追求城市長期發展的“最高價值”?!獑渭冎粡娬{其中的一種角色,不能成為合格的規劃師。

三、規劃的橫向思維和縱向思維在橫向的“社會”中——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和知識爆炸的時代,“專家”和“非專家”的差別往往只在于知識的系統化和概念化。

規劃的橫向思維就是在專業的知識系統的基礎上,消化和分析項目所涉及的橫向信息,并追求實現積極妥協的“智慧”。智慧的形成——像是對食物消化后產生的營養:

書本知識、專業技能和主動的觀察,以及各種信息,是形成思想的“原料”,智慧是在融會了歷史、現實和未來的大腦中,所悟出來的有價值的認識和思想。

主動的探索精神和敏感的悟性,是獲得智慧的必要條件。而把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對象前提下的“理論”,硬套在具體的現實上,充其量是個“思想的搬運工”。

在“縱向”的社會中——

現實是未來的歷史,現實是未來和歷史的節點。

而探索、想象、規劃和創造未來,是人類的必然追求。(也是規劃師的主要任務)未來的“理想”和現實之間的連接如同“百步梯”,而“跳躍式發展”是需要很多特點因素作為條件的。規劃專業人士的角色:他實際上主要是一個“協調者”——各種利益之間的“公平”的安排者,以及歷史、現實和未來的連接者…又像是一個“現實之謎”的“偵探”,——現實因素的狀態往往是“一團亂麻”,他最終可以理出線索和脈絡,得出結論…而且他更應該是一個性能優良的“思維過濾器”——把無用的和有害的雜質和噪音去掉,把理性和智慧留給——現實和未來。規劃專業人士應該是——一個“積極的妥協者”

真正的智者,往往是謙遜而又自信的。智慧不是一種“終身”和“世襲”的光環。而不是——一個“消極的強硬派”

“無知者無畏”實際上應是“無智者無畏”——實驗科學已經證明:“無智者”往往對自己評價過高。專家的真正含義:擁有知識基礎的創新者知識基礎是系統化的專業理論和技能專業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需要,是人類解決各類困難和問題的最優化選擇。專業化必須要求知識和技能的系統化和概念化,否則專業的發展就會缺乏基礎。創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觀察、分析和理解社會的現象和背景、從現實中尋找課題,并探索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案。知識(那怕是基礎科學)不應用于生活的“活水”之中,就會變成“醬缸”里的“文化”。課題二:現代城市住區的社會經濟背景

一、現代城市住區

●經歷城市化初期過程,并隨著城市化發展及城市文明的發展而不斷升級的城市住區。

二、“住區”、“居住區”與“社區”

●“住區”(settlement)是指人類居住和生活的聚集綜合

體,泛指農村住區和城市住區。

●“居住區”(residentialquarter)一般指城市居住功能單元,反映了在現代主義城市背景下較為強調城市的功能分區的城市規劃思想。

●“社區”(communitiy)是指具有相似的經濟文化背景的居民,共同生活和交往的居住聚集體。

“住區”+時間(生長為)“社區”

三、我國城市化水平的參考信息

●與世界比較的我國城市化水平的發展

——根據世界銀行統計,2002年世界高收入國家城市化率平均為75%,(新加坡的城市化水平為100%,比利時為97%,法國為73%。)中等收入國家為62%,低收入國家為30%,中國目前的城市化率達到46%左右。國際的發展經驗表明,一國的城市化水平達到30%后,將進入城市化加速期,達到70%后開始放緩。中國人均收入步入1000美元后,中國經濟就如同一個人的生長進入青春期,其成長變化開始呈加速趨勢。

●城市化的未來中國城市化的動力在哪里?1、以中國農民現有的農業技術水平,耕種中國的土地只需要當前農民數量的1/4左右,因而超過一半的農民實際上是剩余勞動力。

2、城市居民和農民的收入差距至少達到6:1(2003年統計);農民工的收入高于務農的農民。

3、戶口制度造成中國城市化嚴重滯后于中國工業化。中國的城市化比率每上升1%,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就增加1400億元,GDP

就增加3360億元。城市化的未來——工業化必然要求建立全國性的勞務市場。一個統一的全國性的勞務市場要比無數個被省縣制分割的地方性社區強有力的多。

全國性勞動力市場需要一個全國性的社會保障體系。每戶農村家庭擁有0.7公頃土地

。這一小塊地是可以信賴和依靠的最低的社會保障。有了這塊地,農民就不至于挨餓受凍。如果城市貧民的生活都遠遠好于農民的生活,一旦取消

戶口,中國的城市也會像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城市一樣,充滿骯臟的貧民窟。中國是個發展中國家,負擔高額的社會福利只能阻礙社會經濟發展。所以,這一切的變換是一個逐漸變換的過程:為農民減負,努力增加農民的收入(在戶均0.7公頃土地

和不能實現機械化和大農業之前,增加農民的收入的空間是非常有限的。)改善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教育、醫療、養老…)逐步開放城市的戶口限制(從縣鎮——中小城市——大城市)。

減小地區的差異,也是城市化向深層次發展的方向和趨勢。真正的不平等,是同工不同酬,同樣的工作在上海的工資比在青海高五到十倍,原因是人們在上海和青海之間不能自由流動。從現在起到本世紀中葉,中國城市化率將從現在的46%提高到75%左右。這意味著只有每年平均增加約1%左右的城市化率(即每年約1000萬—1200萬人口從鄉村轉移到城市),才能滿足現代化進程的總體要求。預測到2050年,中國城市人口總量將達到10億—11億。從產業的需要來看,20%的人從事農業就可以了,解放了農民也解放了中國的經濟。當中國進入工業化中期后,也隨之進入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鄉村、發達地區反哺落后地區的發展階段?!衲壳半A段我國城市化發展的特點及發展趨勢中國城市化已經走出“城市的發展必然引發城市病”、“必須嚴格控制大城市的發展”等誤區。大都市圈及城市群在迅速形成。2003年,中國共有建制市660個,(預計不到10年這一數字就要翻番,即城市總量達到1200個。)進入百強城市市區總人口達到1.94億。中國的城市化正在走向以特大中心城市(或區域中心)為主輻射源的梯級城鄉結構,以及在產業結構等方面相互補充和配合的城市群及其輻射的鄉村腹地。

課題三、居住需求——“居住升級”——設計的基礎

物質需求:

●生存的需求——保持穩定的生存狀態(避免不穩定的生存狀態,如逃亡、露天無保護的生存狀態…)。因此必須建立或尋找穩定(或相對穩定)的保護生存的空間——“居所”(如穴、巢、洞、帳篷、房屋等)。這也是人作為動物的基本本能

●基本的物質需求——在“居所”內(或附近)建立基本的物質條件(睡覺、進食…)

●基本的生活需求——在“居所”內建立家庭(或伴侶)關系,形成滿足日常生活需求的環境

●擴展的生活需求——在“居所”及附近形成可提高生活質量的場所(如休憩、娛樂、交往。

精神需求:

●一般的精神需求——“居所”空間及環境能更好地滿足生活需求,并產生“比富”的心理需求(因為“以居所的“質量”來代表人的生活狀態”是具有普遍性的。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并不太富裕的農民已經“蓋了三茬屋”了。農民由于處于一種熟人共處的生活環境,這種心態尤為明顯。而城市人也普遍有“比富”的心態(相對間接一些):面積——環境——品牌——別墅——莊園...)。“比富”心理可導致“自尊”、“自我實現”的精神需求的滿足。“比富”是具有“同類層次范圍”特征的(比如:農民不會和皇帝比),超出了可比的層次范圍,則不會產生精神需求的滿足。人的“居所”空間及環境,不光是生活內容的容器,同時也是可以體現人的生活狀態的,一種較昂貴的“包裝”。(其他的“包裝”如:服飾、美容和發飾、交通工具、社會關系…)簡言之—居所,是“財富”(物質的和精神的)的代名詞。

●個體化的精神需求——“居所”空間及環境滿足特定居住者的精神需求。如:體現權力及尊卑關系(四合院、皇宮、莊園…);滿足人的自然屬性的需求(臨近自然環境:山、江河、樹木…);寄托人文情懷(傳統、懷舊、時尚、個人風格、情感寄托、避世、哲學感悟…)這種需求,是建立在“個人生活哲學態度”基礎上的“居所”空間及環境的“個人意志化”,是“自尊”和“自我實現”的精神需求,在更高層次上的滿足。

居住條件的“升級”歸納為四個層次:

“住”——居住基本功能(包括配套、交通等)

“看”——居住物質環境的美化(室內和室外)

“動”——生活質量的提高(休閑、健康、交往)

“感”——居住的最高境界,精神世界的陶醉。●對用戶進行定位,是住區設計師的基本思考方式:

——社會中的人普遍具有公眾所習慣的“定位心理”:

——他們從來不會輕易忽略自身與其他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并在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去尋找共性和歸屬感。

●設計師應該主動進行“角色代入”的換位思考

(不同年齡、不同階層、不同職業、不同文化背景…),只從單一角色(往往是專業)進行思考的設計師是僵化的?!耜P于居住對象的“用戶分類”

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看:一、經濟條件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定位角度,是社會階層劃分的基本尺度,總體來說,具有不同的經濟條件的人群,他們對居住生活的需求和理解是有差異的。例如不同經濟條件的人群對待消費、生活價值取向(什么是生活中比較重要的事情、什么是更值得的…)以及舒適生活的構成內容等方面,在態度上均有較大的差異。規劃設計所涉及的項目的市場預期銷售價格,是規劃設計可依據的重要線索。開發商及其“智囊”的項目前期工作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價格定位,(項目區位與預期的和潛在的購買人群的分布關系,及其消費傾向和能力,區位的“稀缺”程度,項目成本和建設標準的定位……。)如果項目(或者作業)缺乏這樣的前期定位,規劃設計者應進行此類定位性思考。

二、生活階段(年齡段)處于不同的生活階段(單身、“丁克”、年輕的三口之家、中年家庭、老年家庭……。)的用戶群,對居住生活的不同需求和理解,涉及到日常生活消費方式、出行方式等,并影響到“硬件”(戶型、環境、配套設施等)和“軟件”的內容和傾向。項目的區位特點往往與此有關,項目對某些用戶群具有某種“生活服務半徑”的意義。三、文化傾向(職業分類和教育程度)

以此進行項目的用戶群分類一般不具備典型意義,雖然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但在商品經濟的環境下,除非某種“聚集”具有明顯的“積極效應”,(如“作家村”、“畫家村”….)否則不會產生明顯的文化階層的居住聚集。(而計劃經濟下此類情況較多)。四、關于“制造用戶群”

通過使項目具有某種“稀缺”的特質(景觀、教育、健康、運動等),吸引社會上具有此類需求的用戶群。

課題四:城市住宅建設與房地產發展

“商品房”與“安得廣廈千萬間”——滿足需求的物質實體

城市的住宅建設通常包括兩個部分:

●作為商品的住宅建設——房地產。(主要為富人和較富裕的人服務。)

●作為城市公共產品的住宅建設——“福利房”、“安居工程”、“經濟適用房”、“居者有其屋計劃”……。是政府出資或補貼建設的住宅。(為窮人和低收入者服務。)從某種角度來說,房地產是為不同層次的富人服務的。不如此,就不會獲得足夠的發展的動力。

在市場經濟中,窮人怎么辦?

●政府對窮人的策略是保證其較低的基本生存條件(通過福利﹑慈善和相關政策),并鼓勵﹑刺激和等待窮人改善經濟條件。

中國的大中城市,一般都存在著“貧民區”、“城中村”,甚至“棚戶區”(如煤礦附近的農民工自建區)。其主要居住者是:城市低收入者、“新移民”,以及農民工。

對“城市低收入者”,隨著政府財政收入的不斷增加,政府一般通過建設低價住宅(部分補貼),讓低收入者購買,以改善其居住條件。

●但對“新移民”,以及農民工,城市政府一般都未給予真正的關切,而是把他們交給“市場”,“自生自滅”。這也是我國的“城鄉二元結構”所決定的。(只有國家經濟達到較高水平,整個國家的成員都可以享受較高的“國民待遇”,才能真正解決窮人的居住問題。)

我國住區發展過程中的利益主體——滿足需求的過程和方式

●“四方博弈”城市化的“游戲規則”應該是多方博弈,每個人都可以從利益的角度去看城市化。具體說,城市開發建設是四方利益博弈的結果。官方、開發商、民間再加上傳媒及知識分子構成了博弈的四方。在四股力量中,官方是各方的調適平衡者;媒體則是監督者和評判者,但媒體本身有自己的多重特性,作為多方博弈的一個平臺,一方面受官方輿論導向的左右,還要接受開發商的廣告,另一方面要為百姓代言,傳遞知識分子的民間話語。在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階段,媒體作為城市化進程中的第四種力量,卻也往往是“外強中干”的“現代紅娘”角色,對于公眾利益,一般是“點到及止”。知識分子還未能達到更加客觀理性的獨立角色,(他們在經濟能力和政治地位上還受到制約)。而民間的力量因為缺少與官方和開發商等利益集團對話的途徑,而在博弈中處于弱勢地位。所以,多數情況下只是兩方博弈(“強+次強的聯合”)。這也是“最差的”博弈情形,公眾利益往往被放置在一邊?!昂侠怼钡摹白畈畈┺摹?/p>

●在“GDP至上”的經濟發展階段(是上級考核地方官員的第一硬指標),中國的市長們與房地產商們有一種“共舞心態”。市長們需要房地產商們對城市化進程有所推動,對GDP和稅收有所貢獻。市長們雖然在把握著“舞步”的節奏。但主動為城市低收入人群打造經濟適用房的房地產商基本沒有,這是企業逐利的本性造成的,并不涉及道德問題。

●一般情況下形成這樣的格局:城市官員普遍認為:城市規劃在某種程度上被開發商牽著鼻子走也是正常的。開發商是算利潤的,如果你的政策不行,他就要走,。政府的規劃常常是灰色的“即時規劃”(未經法律通過)。

●而知識分子則更多地站在公眾及城市的長遠利益的立場上,但也常常忽略了歷史發展的前提和階段背景,有時還會產生被冷落后的“怨婦心理”(從古至今中國知識分子常見的心理特征)。

●但在現階段也不能否認此現象也存在著一定的積極因素。目前的社會發展階段的特點是:市場在政府制定的框架內自我生長,政府的態度是:“請君入甕(框架)”。這是宏觀上的背景,當然不排除微觀上黑箱和腐敗的因素。“法制”與“獨裁”“健全法制”和“模著石頭過河”是一種矛盾的同時也是互動著的狀態,“GDP至上”現在已經開始受到批評,但在當時則可能是“時不我待”,“發展才是硬道理”,是利大于弊,此一時彼一時?!皺嗔Υ笥冢ú唤∪模┓伞?,有其弊,也有其利,這就是經濟早期發展階段往往產生“跨越式發展”的部分原因。政府主要領導的“獨裁”是現階段的中國特色之一,上級對他們的態度往往是,理性的、有智慧的“獨裁”,會對現階段的社會發展做出較大的貢獻。(如同一個公司的發展,在公司的初級階段,獨裁往往是最高效的。而在公司逐漸龐大起來時,獨裁往往意味著決策失敗的那一天遲早會到來。)在經濟發展的中后期,穩定和規范才會變得越來越重要。例如:廣州市國土房管局近年出臺地價標準——基準地價,重新評定廣州市(包括番禺和花都兩區)的國有土地地價。由于升值后的地價將在新的基準地價中反映,對已經圈地但還未交土地出讓金的開發商將不再獲得土地升值的利潤,將會杜絕開發商低價拿地,制約開發商進行土地儲備,有助于建立一個公平競爭的土地市場?!懊駲嘤X醒”中國房地產發展的趨勢之一將是“民權覺醒”的到來?!懊駲嘤X醒”的過程:一方面是公眾力量的逐漸強大,反映在公眾的文化構成水平提高,民主意識增強。另一方面,政府的扶持(以制約開發商)、法制的逐漸健全,以及媒體(知識分子)的“推波助瀾”,也會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北京的3000多個住區中,已成立400多個“業主委員會”,其中比較成功的業主委員會的“主任”,一般由“自由知識分子”擔任(作家、藝術家、律師等),被稱為“社區活動家”。他們的理性、組織能力和協調和維權手段,是開發商、物業管理公司所敬畏的,可以對其產生決定性的約束。他們提出一個有點夸張的理念:“民主從社區開始,居住改變中國”但是在中國,這種現象還并不普遍。一方面法規不細:對開發商及物業公司違規的懲罰條例不夠詳細也不夠嚴厲——“有違規操作空間”、“違規成本不高”。(太過詳細意味著沒有多少操作空間,“國情”中所包括的權錢交易以及“人情”、“關系網”等,就會受到制約,會影響很多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市場經濟還處于初級階段,建立市場經濟的基石就是:保護個人自由和經濟權益。那么,我們也可以理解,這種“保護”也還是處于“初級階段”。民主意味著要顧及到更多人的利益,將會形成比較復雜的“新的利益平衡格局”,即是多(利益)方的相互制衡。某種程度上來說:貧窮和專制往往是“孿生”的,而經濟的活躍和蓬勃發展則是民主的“催化劑”。

六、關于房地產的發展的周期性波動1、發達國家房地產發展的周期性規律

美國的房地產業大致按18~20年的頻率完成一次周期循環波動。

日本房地產的周期大約是7年。香港房地產周期和日本大體相似

臺灣房地產周期波動只有5~6年。

2、我國房地產發展過程的周期性特點

周期一(8年):

1988——1996年,88-90年是房地產起步、政策形成和積累、資金聚集的過程,發展相對緩慢。其中1991——1996年,是起落最大的階段,90年代初,被稱為房地產業的“黃金時期”,但過快的發展,在國家94年開始的宏觀調控中迅速下滑,1996年出現負增長跌入谷底。

周期二(12年):

1997年——2009。1997年開始升溫復蘇,至今已有9年多的較快發展期,2004-2005年,國家對以房地產為主的宏觀經濟進行宏觀調控,但市場也不是可以由政府所完全掌控的。

2007年——2009,是中國房地產“瘋狂”的幾年。面對國家調控措施的不斷出臺,開發商紛紛意識到2008年以后房地產的調整期將不可避免地到來,同時也認識到國家的調控目標是“軟著陸”,所以,這是一個四方博弈中“次強”對“強”的“將軍年”!(相對弱者的自我拯救)。是用“最后的瘋狂”的方式來抬高己方的籌碼。從政府的角度來說,市場的不穩定會危及大局,反之,調整期中的房地產大跌也不是他們所愿意見到的,畢竟,政府在這場房地產的“瘋狂盛宴”中,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說是“贏家”不合適,可以說是“被動”的受益者)。

此后中國的房地產將進入下一個周期。3、我國房地產發展的未來

“2020預言”:

2011——2020(或更長)年,房地產的下一個發展周期

中國經濟將在2020左右開始“減速”(相比每年8~10%的速度)。這并不是一個“看低”中國經濟的預測。一方面:屆時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已經接近達到“中等發達水平”,減速是必然規律(基數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屆時又將會面臨“經濟結構”的調整期,中國成為“創造大國”,也許那時會成為一個新的時間契機。

在這個周期,房地產將會度過它的最后的“黃金期”。

“2050預言”:

在此之前,中國將進入平穩發展期(5%左右)。在此階段,貧富懸殊的問題開始緩解,國家福利逐漸提升。而2050之后,中國整體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經濟增速放緩(3%左右)。

在此期間中國的房地產將進入平穩增長的周期。4、關于房地產為什么會漲的問題

概念一:“國家、城市升值”:

GDP每年8~10%的增長,意味著國家整體經濟實力的增長(雖然未必是等值的)。“買房子就等于買環境”——“買房子就等于買城市”——“買房子就等于買國家”。

概念二:“全民買房”的本質:

實際上是“全民投資”。人民幣的貶值和市場貨幣流動性的大幅增加(3萬億~20萬億)。實際上是逼迫老百姓通過買房子的方式保住財富。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房子的功能其實并不主要是居住的問題,單純解決居住可以通過租賃的方式(如不少發達國家的中低收入者)。而現在的中國人所追求的是要“擁有”房子。其實就是要求分享國家增值的“紅利”!

其實要解決低收入者的居住問題的路徑是很清晰的:政府主導、企業操作建設保障性住房。但不允許進入市場(新加坡、香港均如此),當你不用保障性住房的時候,退給政府,給新的需要保障性住房的人。而中國的保障性住房5年后可以進入市場流通,這其間的差價在大城市一般都在百萬以上。所以保障性住房的購買過程黑幕重重。

概念三:關于貧富懸殊的悖論

什么是經濟發展的最大動力?——貧窮!在制度機制允許的情況下,貧窮者為了改變貧窮的生活狀態,幾乎什么都可以付出(法律、親情和名聲除外)。但等到人比較富裕了,就不會那么“不顧一切”了,他的上升動力就會減弱。而整個國家的人民都比較富裕了,那國家上升的動力也會減弱。

另一方面,貧富過于懸殊的后果,特別是極端的不公平所導致的貧富懸殊,幾乎肯定會帶來社會的矛盾和動蕩。而一旦出現重大的社會動蕩,則又會造成經濟的倒退甚至大滑坡。

所以,最好的辦法是:“溫水煮青蛙”?!衩撠殻ㄔ谥袊膽鹇詸C遇期)在有控的狀態下讓位于整個國家的快速發展。也可以說是為了中國有更強大的將來。

七、分析居住者的“購買心理”

購買心理的基本判斷(在住宅具有商品性質的條件下):通常情況下,人的經濟能量的層次決定其購買方式的基本特征,人的經濟能量低時,偏向于“單次購買”和“理性購買”,人的經濟能量高時,偏向于“感性購買”和“重復購買”(升級或更新),即是,購買者不僅僅是“需要”這個商品,而是“喜歡”。(文化素質較高的人相對較容易偏向于“感性購買”)

“感性購買”與商品是否具有功能目標多重性有關。如果商品的功能目標具有特定性和單一性(如藥品、飲料﹑膠卷、香煙…),一般只會產生“理性購買”,——人們不會在乎它的包裝有多好看,而注重其作用。

具有功能目標多重性的商品,如服裝,其功能不光是蔽體、御寒,還有美觀和其他非物質作用,10元的衣服和10000元的衣服的基本功能是一樣的,但10元的衣服往往只具有其基本功能。

一般來說,高價值商品往往具有功能目標的多重性。

七、分析居住者的“購買心理”

購買心理的基本判斷(在住宅具有商品性質的條件下):通常情況下,人的經濟能量的層次決定其購買方式的基本特征,人的經濟能量低時,偏向于“單次購買”和“理性購買”,人的經濟能量高時,偏向于“感性購買”和“重復購買”(升級或更新),即是,購買者不僅僅是“需要”這個商品,而是“喜歡”。(文化素質較高的人相對較容易偏向于“感性購買”)

“感性購買”與商品是否具有功能目標多重性有關,如果商品的功能目標具有特定性和單一性(如藥品、飲料﹑膠卷、香煙…),一般只會產生“理性購買”,——人們不會在乎它的包裝有多好看,而注重其作用。

具有功能目標多重性的商品,如服裝,其功能不光是蔽體、御寒,還有美觀和其他非物質作用,10元的衣服和10000元的衣服的基本功能是一樣的,但10元的衣服往往只具有其基本功能。

一般來說,高價值商品往往具有功能目標的多重性。

居住建筑同樣具有功能目標多重性,購買者決定是否選擇某個住宅商品時,除其基本功能外,還會考慮諸如住宅造型﹑居住環境﹑室內設計﹑設施配套、居住人文環境﹑住區品牌等方面的因素。簡言之——“理性購買”是“硬需求”,而“感性購買”是一種“軟需求”,是需求層次的提升和延展。

深圳鴻瑞花園游泳池景觀

課題四:文化與住區對于城市文化來說,時尚、懷舊是兩大主流。在這個課題里,主要討論時尚?!八啊?、“大草坪”——是一種“有效的浪費”嗎?●在住宅改良后,美化環境是滿足“社區滿意度”的最直接“武器”。其好處是:居住者喜歡(滿足“比富”和部分的個性化精神需求)。增值前景更大了。缺點是:售價、維護成本(物業管理費)提高了。(在通貨膨脹和房價飛漲的背景下,這一點并不太受關注。)●開發商為什么要花大錢去美化環境?道理很簡單:在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

“感性購買”(期望和居住理想)>>對住宅的基本居住需求

住區的室外環境是居住功能延展的重要方面:

A.居住基本功能——室內面積﹑格局

B.居住精神功能階段1——室內裝修,美化和個性追求

C.居住精神功能階段2——建筑造型風格

D.居住精神功能階段3——居住活動向附近的外部空間延展,住戶景觀視野,居住區域環境的美化。廣州雍景豪園組團環境具體來說,這是一個簡單的算術——花100萬美化環境,可以使組團的大多數住戶擁有窗外的美景,即使每戶每平米售價提高100元(居住質量提高),(實際遠遠不止),100戶即可收回成本,而對于一個高層組團來說,一般可達到1000戶或以上。這樣的“浪費”哪個開發商不愿意呢?這樣的“浪費”消費者不也是很喜歡甚至自豪嗎?深圳蔚藍海岸環境哪個開發商敢不這樣“浪費”呢?(代價是退出市場,背后的選擇者實際是消費者)。規劃者應該去研究如何更好更美地去“浪費”,如何節約造價和維護成本,如何結合生態和節能技術,改善組團環境的物理舒適條件,體現文化精神和個人情趣,促進鄰里交往,營造健康、愉快的居住氣氛。課題五、歷史、傳統距離我們有多遠?

現象:——“復古風”又來了

●環境心理學“居住滿意度”的社會審美規律

所謂的審美心理“加一級”的原理:

低收入者住區→中等收入住區

中等收入住區→高收入住區

高收入住區→“反樸歸真”

這是一般性的規律,不能片面理解?,F實之中,當然有不少不符合這個規律的項目,但多是失敗之作。

●早期的“復古風”實際是當時中等收入階層審美心理所形成的社會審美潮流。模仿和嫁接西洋古典風格的建筑元素,是這個時期中高端住宅造型的主要手法。對這個時期的復古風,不應一味地批評。這是當時社會審美潮流的體現,是有著真實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的。

雖然也充斥著大量低俗的“視覺垃圾”,但也有不少較為成功之作,這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縮影,甚至是一種文化象征。深圳浪琴嶼花園●近年來的“復古風”多是較為高端的項目的嘗試

中國文化在現代住區中的回歸,而且出現了較為高端的回歸。早在上海著名的“新天地”出現時,由其引發的關于傳統與現代的思考,就已埋下中國文化的再次回歸的種子。(“昨天、明天,相會在今天?!?/p>

“新天地是個充滿矛盾因子的綜合體:既古典,又新潮;深具文化情懷,也具有商業氣息。)

80年代的香山賓館,本可以引發這種思考,可惜它太早了,超越了當時大多數中國人的審美思維和認識。中國文化在中國30多年的建設過程中早已“回歸”了多次了,但多數是設計者的一廂情愿,往往是設計者設計修養不足和時代思維誤區的表演,和者寥寥。(早期的“闕里賓舍”、北京火車站等),其主要原因是設計者與社會生活以及市場需求的分離,是傳統文化的表層化延續,而不是繼承和發展。

廣州“嶺南花園”所追求的是“味道”、“氣氛”、“印象”,而非對審美者來說沒有思考空間的“形似”。即在審美過程中加入了審美者的角色,這一點可以說是其中的關鍵。

近年住區建設中出現了有益的探索,并獲得較大的社會認可和成功,其主要特點是現代元素與傳統信息的結合、并存甚至是“沖突”

廣州“嶺南花園”深圳“第5園”深圳“第5園”

中國傳統文化是經過長時間孕育和沉淀的(是有“厚度”的),同時與現代文明也是有一定的時空差異的,對于較為應用性的住區來說,更多的應該是融合與發展(也不排除模仿和再現,如“清華坊”),而對于文化的保護和再現,就應該原汁原味地保護和保留。課題六、關于住區規劃的創新對住區規劃的高水平作品的定位

——用創新的方法去更好地解決問題。理想主義是成功人的特質理想主義的基礎是現實——專業知識與技能——廣闊的背景知識和相關學科知識——對現實情況(社會、需求、矛盾…)的調查研究理想主義既是“幼稚的”,又是成熟的?!S式的、跨越式的、異想天開的、夢想般的、引人入勝的——具有強大的綜合分析能力,“面面俱到”的平衡手段,令人信服的自圓其說。——學會利用商業機制來實現理想(設計者的和居住者的)。

課題七、生態很“虛”嗎?節能技術可能普及嗎?可持續發展觀念在城市住區中的意義如何?

生態觀念和節能技術普及的動力生態﹑可持續發展觀念在城市住區中的應用,主要與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密切相關,從目前國外發達國家對最新的節能技術大規模應用的情況來看,其普及并不太高。

主要原因是:發達國家已經進入城市化的中后期,城市住區的建設規模不大;另外,發達國家以前經歷過嚴重的能源危機,對建筑的節能早已進行大規模的研究和改良。(歐洲多數發達國家的建筑節能效率是中國的2~3倍。)近年來并沒有受到能源危機的嚴重威脅,因此可以說,其在城市住區中普遍應用生態﹑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動力并不足夠。而從發展的眼光來看,新興的發展中國家則有可能是在城市住區中應用生態﹑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主要對象。

人口眾多的新興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印度)在其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即將面臨嚴峻的環保和能源短缺問題,則是毫無疑意的事實。也就是說,對中國來說,生態﹑可持續發展觀念在城市住區中的應用,已經開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開始成為社會繼續健康、快速發展的實際需要。(中國的建筑節能問題實際上一直處于根本沒考慮節能的最底層狀態。改善這種狀態的迫切性和動力很強。)節能——現代城市住區建設必須要完成的任務

1、住區節能的重要性

中國住宅建筑的能耗高于發達國家2-3倍,在住宅能耗方面,德、日以及北歐國家較為先進。

●國外有專家推算,如果中國和印度達到目前日本的生活水平,將會耗盡世界上所有的現有已發現的非核能源。

●從發展的眼光來看,新興的發展中國家則有可能是在城市住區中應用節能﹑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主要對象。

節能﹑降低維護成本(中水系統等)﹑充分利用可再生的天然資源(太陽能、沼氣等)等方面,從國家的戰略意義上具有重要價值。

●在“十一.五”規劃中,節能已經成為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標之一,并形成量化的“硬指標”。

2、中國現階段推行住區節能的主要障礙

●城市住區的節能,尚未產生重要的“用戶經濟效應”

從購買者的角度,節能只對部分人具有較大的吸引力,在非能源短缺時代,更多的人關注的是健康和舒適。就象綠色食品一樣,人們對“綠色居住環境”主要關注的是,在居住環境對居住者的身心健康方面的良性作用。

●技術研究、技術政策尚有待發展進步

我國的建筑節能技術研究在世界上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尤其是可結合我國現階段實際國情的,可推廣普及的應用節能技術。

另一方面,我國的節能技術政策也有待于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

●政府強制推行力度不夠

從目前情況來看,達到我國現有的節能要求,會使住宅的建造成本增加15%或以上。從利益的角度,開發商等利益群體,是不會自動自覺地響應國家的有關政策和目標的。

目前政府對住宅節能的推行不力,主要反映在建筑驗收環節未實行強制手段。

節能問題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具有政策(“壓”)和市場機制(“誘”)的雙重背景。其技術應用的出發點應該是低成本和具有較高的可操作性,以此達到其較高的社會應用價值,從而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住區節能技術的幾個方面:

一、住宅墻體的節能——減少室外熱(冷)空氣對室內氣溫的影響,減小墻體的導熱性。

1.利用墻體填充材料形成空氣夾層(密閉氣泡或可流動熱量交換氣體層)。

2.合理減少開窗面積,或對住戶的窗進行隔熱(保溫)處理。(今年開始,政府要求對住宅進行節能驗算)。

3.研究開發新型墻體材料或產品,既可利用廢棄材料,又可提高墻體的節能性能。

4.垂直綠化技術的研究和開發。

二、住宅屋頂的節能——減小頂板的導熱性。

只對頂層住戶有作用,但受到太陽的直接輻射的影響較大,必須處理,否則難以使用。

利用和改善現有的構造技術(各種隔熱層)

蓄水屋面、種植屋面。(增加造價和維護成本,因頂層天臺不是私有,同時也沒有形成住戶共有的活動場所,所以未能普及。)

三、室內通風的作用——在室外條件適宜時改善室內居住條件。

“動態通風”—夏季室外氣溫降低時,利用通風帶走室內的熱量,并改善室內空氣質量。

“靜態通風”—利用“冷源”(庭院、天井等)形成不同溫度的空氣對流。

四、室外地面——降低其蓄熱輻射的作用(在炎熱地區),增加其含水率,利用水的蒸發降低其熱環境的溫度。底層架空、建筑開洞,改善組團環境通風

第二部分

現代城市住區發展過程的探索課題——淵源、現象與展望課題一、規劃設計師的“價格觀”●“價格觀”的含義:——主動分析和理解市場的需求和變化。對于設計師來說,應該重視居住戶型的合理性及特色性,但是否所有人都認為它們重要呢?對于這個問題,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階段都有不同的答案。●觀點一:很重要,每個住戶實際上在心目中都有其適合安排家庭生活的室內格局,尤其是人員構成較復雜的家庭,或面積較小的住宅單元,戶型的合理性意味著日常家庭生活的順利和舒適,對于是第一次(甚至可能是唯一的一次)購買住宅的人群來說,戶型的合理性在住戶的價值取向上占較大的比重。在喜歡的層面上,每個住戶都希望回到家是心情愉快的,同時人們也喜歡夸耀自己的住宅特色(在戶型及室內空間特色方面也存在著“比富心理”,在這個經濟層面的人群,相互之間的聯系和互訪相對較多)。年輕人更偏向變化的、夢幻的效果,而中老年人則更傾向穩重及自然情趣。簡言之:合理第一,特色第二?!裼^點二:比較重要,對于第二次或多次購買住宅的人群來說,由于人均面積較大(或者是擁有多住宅),戶型的合理性已經不再是決定性的因素。住戶更關注的是室內空間的特色以及外部環境的優劣(景觀、視野等)。但重視程度還是有所下降,原因之一是“步行生活方式”和“汽車生活方式”有著很大的不同,生活內容有比較大的擴展,對住宅本身的關注程度下降。另外他們的看法:人很快會適應自己的住宅格局,久而久之還會產生麻木感。“比富心理”也會逐漸淡

化,原因是中高端人群相對比較獨立。

簡言之:特色比較重要,關注程度下降。

●觀點三:不太重要,對于少數高端人群,他們的生活內容范圍很廣,住宅室內空間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小的部分,他們關心的是住宅與其身份、地位相符,或出于安全等其他方面的考慮。課題二、“窮-富混住”——是最佳方案嗎?

“窮-富混住”——一種“社會理想”

從“社區”層面來說,關于窮人和富人混住的理論一直呈現某種“社會理想”的色彩,似乎可以緩解貧富懸殊的社會矛盾。但實際上與“同類層次范圍”的原理不符,同時也與“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人類社會交往模式相抵觸?!吧鐓^”(COMMUNITY)的含義為“利益共同體”,“業主委員會”的建立和發展,將強化“社區”的實質意義和特征。

由于經濟條件等因素,市場中的社區實際上已經形成了“分級居住”現象,這種現實的存在是否是一種合理的社會構成,是否需要通過政策對其進行調整,仍然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但簡單的“混住”顯然不是一種合理的“升級”。

實際上,中國(特別是南方)的部分富人(也包括國外的),已經自覺地“降級居住”了,他們的心理是:“大隱隱于市”、“不當出頭鳥”……。在哪里居住更安全?

對于涉及居住的最基本要素的“居住安全”問題,幾乎形成悖論:

是富人區更安全還是窮人區更安全?富人區的安全條件更好,但它們作為有計劃犯罪的目標卻更具有誘惑力

(一種“防范”VS“入侵”的“戰場”)。

窮人區的犯罪率通常較高,但它們卻往往不是惡性侵害犯罪的目標,而是所謂“藏污納垢”的犯罪滋生地(“基地”)課題三、促進鄰里交往是規劃師的天職嗎?

●在城市住區中,通過規劃的方式,促成或促進居住者

之間進行鄰里交往有多大的意義呢?

觀點一:很有意義,鄰里交往是一種重要的生活和精神需求,由于生活背景的變化,新的鄰里交往模式還未完全形成,居住者和規劃者的共同探索,有助于新型鄰里交往模式的形成和完善。

觀點二:城市住區中的鄰里交往存在很多種具體情況和模式,不同人的“交往媒介”是不同的,住區中的居住者往往是多類型的,采用單一的、固定的交往空間模式往往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通過規劃的方式促進鄰里交往,雖然是積極的,但也是比較困難的。

觀點三:城市住區中的“交往”是隨機的、偶發的一種自然行為,沒有必要通過人為的方式生硬地“撮合”。

●環境空間與鄰里交往的關系——真實性有多少?基本判斷:人之間交往的決定因素是人,而不是規劃和建筑行為,后者可以起到促進或者抑制的作用。交往的前提——安全與信任,以及困境下尋求幫助,以解脫困境的需求。既不要太“左”,也不應太“右”。即使在環境空間非?!耙种啤钡那闆r下,只要人有交流的欲望,就會發生交往——比如監獄。反之,即使環境空間非?!坝押谩?,某些類群的人群也不積極發生交往——比如社會環境復雜情況下的陌生的中青年白領之間。環境空間與鄰里交往之間的關系,其涉及的對象是一般性的社會人群,是面向城市社會人的一般性的行為和心理規律的,而非針對性地特指某類具有較明顯特色的特定人群,因而是較為模糊的。在泛目標的前提下空談“鄰里交往”,是較為空洞和蒼白的,研究和探索環境空間與鄰里交往的關系,首先應該研究某些目標人群的行為規律和心理特征。●住區中是如何發生鄰里交往的

A社會環境背景的影響

原有居住模式中鄰里交往的特點——互助共存、“共同貧窮”的平等、社會風氣、工作節奏…。新居住模式中鄰里交往的特點——互助式交往的減少和同類人群交往的增加,獨立性、人際網絡、信息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以及常住與偶住的不同心態?!碌男湃蔚闹鸩浇ⅲㄈ狈^全面了解的交往是對安全的巨大隱患)?!鱾€階段之間的過渡期及其特點(國外高“國民待遇”條件下的互信氛圍。)

B.住區鄰里交往的性質和特征

目的性交往(功利)、非目的性交往(在住區較多)

規律性交往(老人兒童較多)、隨機交往(在住區較多)

主動交往(老人、兒童較多)、被動交往(中青年較多)C.住宅室內外空間與環境

私密——非交往

半私密——小范圍的親切交往

開放——增加較大范圍內的識別頻率,鼓勵交往

根據人群的構成及其特點,結合居民休閑與交往規律,設計交往的生活場景,創造柔性空間,培養交往的環境氣氛。D.鄰里交往與人車分流及混用的關系——出行的交通方式是影響城市人的生活方式的一個重要方面,人車分流可以使交往空間更加具有宜人的氣氛(清靜——宜于小規模人群休閑和情感交流),而人車混行則增加了居民間的“識別頻率”(熱鬧——增加較大人群的相遇機會:認識車主的車牌和車的類型,個人印象的累積)。E.住區公共設施與鄰里交往的關系住區公共設施是住戶進行目的性行為的場所,它對鄰里交往的意義主要在于:通過增加居民間的“識別頻率”,逐步建立信任感和親切感,從而促成交往。(特別是——幼兒園、小學、醫療保健機構、運動健身美容場所、小商店、餐館等)F.老人、兒童與鄰里交往老人、兒童(幼兒)是時間最多的人群,兩者往往結伴進行室外活動。他們往往是“不設防的”,并容易成為建立不同家庭之間信任的“先導媒介”,老人的交往動機之一是排遣孤獨,兒童的交往動機主要是尋找玩伴(兒童更加渴求同伴之間的共同語言和友誼)。G.人的私密性和開放性(公眾性)的兼顧

——應該使住戶達到私密性和開放性的自由選擇。在安全的前提下,家庭和個人生活的有選擇的開放,可形成健康明朗的居住氣氛,有助于形成“和諧社區”(和現在的實際情況相比,還有點“理想化”)。——居住的開放性是建立在一種良好的社會關系(彼此信任和互助)的基礎上的,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不太容易達到理想狀態。因此對于新的住區來說,最可能形成的局面是:

較多的私密性和較少的開放性。

隨著時間的推移,開放性的比重會逐漸增加。(外國規劃師對中國住區的圍墻極為反感,認為割裂了與城市的關系。)課題四、郊區,還是市區?●郊區和市區永遠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城市擴張的過程,就是郊區變為市區的過程。對于大城市來說,一般呈現為中心市區、市區、近郊區、遠郊區等圈層結構。而各個圈層內,又存在著“首位度”的梯級結構差異。具備一定條件的市區(污染、安全、交通、自然屬性…)永遠具有非凡的“魅力”(城市的本質意義所在),只有這種平衡被打破了,部分條件較好的人群才會“逃離”市區?!裱芯砍鞘腥拥娜巳簶嫵商攸c,是住區規劃的重要思考過程。不同圈層的人群,其生活規律和行為特點有著較大的差異(當然也有很多基本的共同點),對于這些差異的針對性研究,在住區規劃中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什么是中國式的“大城市居住郊區化”?城市中心區條件的下降(某個階段),以及城市人口構成的巨大變遷(最大的貧富懸殊階層共處于同一城市環境中),是較封閉和安全的郊區住區的主要優勢,某種程度上是較為富有的階層的一種“自我甄別”行為。同時也是“初級步行生活方式”(雜亂、喧鬧、混住…)向“車行生活方式”以及“高級步行生活方式”升級的過程。

課題五、“開發理念”有什么作用?●其實是變得更加實際和真實了開發理念與規劃設計的關系是互融的而不是割裂的,是在規劃設計的前期調研和思考的基礎上,對項目的主要關鍵問題的發現和解讀,以及在規劃設計上的對應手段,從而形成規劃設計過程中的思維主線?!裰饕稍谝韵路矫孢M行“挖掘”創新的線索:——基本要素(安全、舒適、私密性)和升級要素(“住”、“看”、“動”、“感”),基本要素中含有“升級”的因素(時代、潮流等),升級要素中含有“基本”的因素?!百N近生活”——了解生活中的細微之處,用更好的方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新事物(文化、新科技、新型的生活方式、美好事物…)與住區的“鏈接”?!滦问剑ㄒ曈X、活動)的創造?!驴臻g(戶內空間的特色。“綠塔”、錯層、臺階式的空中花園…)。

——自然屬性的回歸?!聲r代鄰里關系的建立和培育。——地域、地形特色的挖掘和利用——投資價值?!駥σ巹澰O計的要求更高:“內功”——對社會﹑生活﹑人的深刻理解,對經濟活動規律的了解,對社會審美心理的判斷,自身的審美修養等方面?!罢袛怠薄獙I知識和專業技能方面的專家,具有對專業內容的擴展和深化能力。最直接的還是以形態的方式涵擴思想和理念。例如:“家在園中,園在家中”“茶香居”。實例分析上海生態住宅示范樓“零能耗”住宅

由一幢代表聯排小住宅之一個單元(一戶)的“零能耗”獨立住宅和一幢代表多層公寓的低能耗生態公寓組成。

獨立住宅為二層磚混結構,在這一幢建筑中全面集成了當今國內外的綠色住宅先進技術,力求達到“零建筑能耗”的目標,許多技術將能在5-10年內得到廣泛推廣應用。

示范樓實景及聯排后效果圖生態公寓將多層建筑一梯兩戶型單體兩套和木結構輕質屋頂加層合為一體,以技術推廣為目的,在該建筑中集成了大量一二年內即可在住宅建設中推廣應用的綠色住宅實用技術,增加的建筑造價控制在500元/m2以內。

整體示范樓實現“零(低)建筑能耗、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智能高品質居住環境”等先進技術集成目標。示范樓實景及多層公寓效果圖

技術構成

“零能耗”建筑是通過優化的建筑節能設計、采用先進的節能材料和節能技術使建筑物的建筑能耗降低到盡可能低的水平,再采用可再生能源補充剩余所需能量,以實現建筑物采暖空調不使用常規能源即“零能耗”的目標。

為實現“零(低)能耗”建筑的目標,獨立住宅和生態公寓建設中主要集成了以下節能技術措施。1.“零(低)能耗”建筑節能技術1.

超低能耗圍護結構

采用高效外墻外保溫系統,結構形式為非水泥基EPS100外墻外保溫體系與砂加氣200填充墻,平均傳熱系數為0.32W/(m2·K)

采用高效的節能門窗系統,外窗采用真空低輻射中空塑鋼窗,玻璃傳熱系數為1.2W/(m2·K),外窗平均傳熱系數為1.5W/(m2·K),遮陽系數0.72

天窗采用夾膠鋼化低輻射中空塑窗,玻璃傳熱系數1.8W/(m2·K),外窗平均傳熱系數為2.5W/(m2·K),遮陽系數0.69〈外墻保溫系統根據建筑設計風格和日照規律,采用多種高效智能遮陽系統,包括戶外可調鋁合金百葉簾、可伸縮外遮陽蓬、戶外天窗遮陽簾、戶外卷閘百葉簾、戶內百葉簾等內外遮陽系列產品,其中南窗、東窗和天窗采用外遮陽方式,北窗采用內遮陽方式

日光增強型百葉簾、太陽能驅動卷閘簾、太陽能驅動風光感應及無線控制器、無線遙控及編程控制器、戶外24V安全性遮陽簾等一些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遮陽技術產品,通過固定開關、無線遙控發射器、風光感應控制器共同實現對全部遮陽簾的控制,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安全性。使外窗的綜合遮陽系數達到0.4,天窗遮陽系數為0.2。可調節鋁合金百葉簾可伸縮外遮陽蓬戶外天窗遮陽簾戶外卷閘百葉簾智能遮陽

在獨立住宅中應用了地源熱泵空調系統,比常規空調系統節能20%-40%,具有較高的室內熱舒適性,無吹風感和噪音組成共計三部分:①冷熱源部分為土壤熱泵機組加地下埋管換熱器系統,通過地下埋管管內的介質循環與土壤進行閉式熱交換達到供冷供熱目的;②輻射末端均選用特制砂漿粘貼在天花板上的毛細管來供冷及供暖;③獨立除濕新風系統。地源熱泵空調毛細管輻射末端地源熱泵地下換熱示意圖

獨立住宅采用3kW太陽能光伏發電和并網技術,光伏電池每塊200W,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單塊光伏電池,并與屋面結構渾然一體。園區采用太陽能庭院燈,草坪燈和風光互補路燈。在理想光照強度下,充電4h即可燈保證景觀燈3-5d的正常工作。據計算一臺太陽能路燈一般每年可節約電費1000元。太陽能光伏發電遮陽屋檐懸掛型太陽能集熱器太陽能BIPV系統和太陽能庭院燈太陽能集熱器與建筑一體化

太陽能利用與建筑一體化已成為太陽能大量推廣應用的技術關鍵。生態住宅示范樓注重實現了太陽能集熱器與建筑一體化設計:生態公寓的二三層陽臺分別安裝2.7㎡和4.2㎡的陽臺護欄懸掛式太陽能熱水系統獨立住宅安裝了4.6㎡的遮陽屋檐懸掛型太陽能建筑一體化熱水系統太陽能

獨立住宅采用了一套性能優異的渦輪式小型風力發電機該系統壽命長達幾十年,額定功率140W,啟動風速僅2m/s,額定風速15m/s,掃掠面積僅0.3㎡

,比常規風力發電機可多發50%的電力,與建筑實現一體化設計,具有高效、美觀、長壽和無噪音等優點。風力發電系統渦輪式小型風力發電機相變儲能材料

采用納米石墨相變儲能材料制成的蓄能罐安放在吊頂層,用作空調相變儲能裝置。夏季在電力低谷時段開啟空調器制冷功能,冷量便直接傳入相變蓄能罐中蓄冷,待相變材料相變完全后空調器停止運轉,在電力需求高峰時段,再需要制冷時,僅需啟動風機,利用空氣循環換熱,將蓄熱罐中的冷量逐步釋放到室內空間;冬季相變材料可以發揮蓄熱功能;從而實現電力調峰和節省電費支出的目的。吊頂層內的相變材料蓄能罐

生態公寓采用最新開發的家用燃氣中央空調,以天然氣作為動力直接使用初級能源,可以減少城市用電負荷,優化能源結構,減少城市污染。系統可制冷、制熱并供熱水,與同類空調相比節能效果明顯。經節能效果分析,獨立住宅全年采暖空調耗電量約3100kW·h(中庭不采用空調時),3kW的光伏發電系統,在上海一年可發3300度電,再加上風力發電機的發電量,可滿足建筑全年采暖空調的耗電量,實現了“零”能耗住宅示范樓節能設計目標。而生態公寓通過采取不同節能措施,分別實現了50%和65%的節能目標。家用燃氣空調空氣源熱泵熱水系統

獨立住宅還應用了空氣源熱泵熱水器,將空氣能與熱泵節能技術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極少的電能通過熱泵工質把空氣中的低溫熱能吸收起來,其用電量僅僅是電熱水器的四分之一,燃氣熱水器的三分之一,是繼燃氣熱水器、電熱水器、太陽能熱水器之后的第四種熱水器。空氣源熱泵熱水器還可充分利用谷時低價電,節約開支。

資源節約的核心是占用資源少、環境負荷小、可循環率大,上海生態住宅示范樓采用了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的三方面技術措施。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環保材料

示范樓選用了大量3R環保材料,混凝土采用高性能混凝土,提高混凝土的強度和耐久性,減少建筑中混凝土的使用量;采用低水泥用量混凝土,利用粉煤灰和礦渣粉等工業廢料取代水泥作為摻合料,變廢為寶,減少自然資源、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改善環境質量;采用再生骨料混凝土,將廢舊混凝土和建筑垃圾加工制成的骨料取代天然碎石,節約天然石材資源,使混凝土成為可再生利用的材料。砌筑、抹灰和地面砂漿均采用了再生骨料、粉煤灰等制成的商品砂漿,減少天然用砂25%,水泥用量15%,內外墻均采用有廢渣、廢骨料制成的加氣混凝土或砌塊砌筑而成。土建和裝飾工程中精心選用了舊木料、廢石材、廢渣、舊磚碎瓦等廢舊和可再生的環保材料。節水綜合技術示范樓全部采用雨污水處理裝置回收處理雨水和生活污水,出水水質采用自動在線監測,再生水回用用于綠化澆水、景觀補充用水和沖廁用水

步行道路和附近的停車場全部采用了透水混凝土就地保水,能提高地表的透水性和透氣性,雨水能滲入地下平衡地表含水率,同時可增強地表與空氣的熱量、水分交換,有利于調節住宅周圍的微氣候透水混凝土路面中央垃圾分類收集中央吸塵和垃圾真空分類收集將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可防止垃圾在運輸和儲存過程中對建筑物和環境造成的二次污染,為減少粉塵污染,獨立住宅除設計有中央吸塵外,還采用中央垃圾分類收集處理和傳輸控制系統對生活垃圾進行收集和處理利用。智能家居控制系統(i-HOME)1.家電智能控制系統設置多種模式,如離家模式、回家模式、就餐模式、睡眠模式等,并可對控制模塊進行個性化控制:對不同房間中的照明燈、窗簾、電視機、廚房中的電器和遮陽棚等分別進行控制,或對多個設備的聯動控制。2.可視對講系統借助住宅內的電視機或網絡視頻技術隨時查看住宅門口和來訪者的情況。3.家庭安防和門禁系統布設了煤氣泄漏報警、紅外幕簾入侵報警、紅外動感入侵報警、緊急求助按鈕等,可緊急觸發短信功能;掌形門禁系統進行住戶身份識別。4.家庭信息系統家庭服務網是家庭寬帶網的入口,支持ADSL、Cablemodem、FTTB+LAN等多種寬帶接入方式。5.遠程視頻監控用戶可以隨時在Internet網上查看網絡攝像機實時拍攝的畫面,從而可以了解到家中的狀況。6.家庭留言功能當用戶不在家想給家人留言時,可上網進入系統中的“家庭留言”功能,選擇預先已編寫好的留言。室內可視對講主機即可接收并顯示短信內容。自然通風和天然采光

利用CFD模擬技術輔助設計,模擬建筑周邊的風環境,獨立住宅設計了可遙控開啟關閉的3m2天窗和通透明亮的中庭,輔以南高北低的建筑結構合理的南向窗墻比0.45-0.5。經模擬計算,在東南主導風向、室外平均標準高度風速為3m/s時,室內主要人體活動的區域范圍內各層居住高度(1m)的風速,基本處于0.5-1m/s的范圍之內,達到自然通風的設計要求,從而達到利用自然通風減少全年空調使用時間、提高換氣次數和空氣質量的目的。采用光學模擬軟件優化設計方案,并對建筑實際采光效果進行測試評價。模擬結果顯示底樓中庭區域的照度相對較弱,而直接立面開窗口附近區域則照度很高,形成一定的眩光,經對設計方案進行了相應的優化,最終通過測試采光滿足設計要求。風環境模擬光環境模擬通風隔聲窗在公寓中安裝的雙層機械通風隔聲窗包含隔聲系統、消聲系統和通風系統。具有微小夾角的雙層窗將吻合低谷降低,從而整體提高窗體的隔聲性能;風道被設計成阻抗綜合式消聲器,在滿足通風速率的前提下,隔離室外噪聲并消減氣流噪音;通風系統采用135m3/h的低噪音風機,可以分檔控制,風量供給,這種排風式通風隔聲窗有助于改善室內空氣質量。通風隔聲窗示范樓節能性能評估

為了評價獨立住宅的綠色綜合性能,分別應用美國和英國的生態住宅綠色性能評估工具LEED-H(V1.4)和Eco-homes對獨立住宅進行了綠色性能評估。

應用LEED-H對獨立住宅的綠色性能評價結果,總分為71分,評估等級屬“金”等級。同時應用英國Eco-home評估工具對獨立住宅的評價結果,總分達到71.23分,屬“最好”等級,其中能源的評估分數相對較高,這得益于獨立住宅采用的先進節能技術體系。LEED-H評估結果Eco-homes評估結果課題九:“以人為本”

觀念在住區規劃中的具體化對家庭生活細節的考慮:

——空調機、冰箱、洗衣機、儲藏空間、陽臺…。對居住者身心健康的關懷:

——室內建材、建筑空間的形狀和空間尺度(廳、餐廳、主次臥室、廚房、衛生間、庭院、陽臺…)。對老人、兒童、殘疾人的及其它特殊人群的特殊關懷:

——室內樓梯、欄桿設計、無障礙設計、保障老人與家庭主婦的私密性…。與提升居住者綜合生活質量相關的室外環境設施及公建配套設施的設計。(商業、體育、教育、休閑、管理…)建構和培育建筑與環境、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的室內外空間環境。(住區的人文內涵)。小戶型的“精確化設計”課題十、“與時俱進”——住區建設與現代科技、生產方式的結合信息、智能化技術的應用

——逐步走入家庭,主要是隨著家庭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而不會一步到位式的實現。建筑技術的結合——住宅產業化

——我國將逐步提高住宅產業化的水平,這涉及到復雜的社會經濟背景(比如產業化的提高,從某一角度意味著大量建筑農民工的失業)??赡軙且粋€較為漫長的過程,其社會市場的動力原理是:當人工的費用大于產業化的成本時,住宅的產業化就會普遍的實現。

第三部分環境心理學與住區環境

(一)、環境心理學的發展狀況

一、環境心理學的研究目標

建筑決定論:一個理想化的容器造就一個美好的社會。19世紀末開始盛行的理論及實踐。(包豪斯、霍華德—田園城市構想)

相互作用論:人、建筑、環境等均是社會體系中的一分子,任何實質環境都包含了實質因素和社會因素,人的行為是對實質環境和文化與社會環境的反應。

研究目標——人與實質環境的相互關系,以及如何促進人與環境之間良性的互動過程。

人如何了解環境、實質環境對人有什么影響、人對環境會做些什么。二、環境心理學的理論構成

理論群:——建筑規劃人員+心理學家+社會

學家,獨立的研究成果,及研究內容的相互融合和交叉。

★鄰里商數理論——

●鄰里概念實際上可分為:“大鄰里”和“小鄰里”

●“大鄰里”——主要與規劃中合理安排公共服務設施有關,在這個層面上發展緊密的社交關系是困難的。

●“小鄰里”——一般小于500戶,因為彼此住得近,住戶有可能知道彼此的名字,并具有交往性。

●要想促成居民的交往,應該把鄰里劃分為較小的單元,并提升實質環境的設計質量以促進交往的發生。鄰里交往的發生與小商店(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及小活動場地的配置有著非常直接的關系。

●鄰里商數是指“小鄰里”的數目(住戶、小商店、小活動場地等)與“大鄰里”或周圍區域相關數目之比。一般情況下,鄰里商數小,鄰里的交往更密切。★刺激—喚醒理論

●個體在環境中適應某一水平的刺激,并喚醒和改變其行為。

●當人對環境的熟悉度增加,環境對人將產生更多的意義。

●在接受信息過程中,87%是通過視覺獲取的。

●環境知覺往往具有目的性和選擇性。

●環境知覺的目的分為功利性和美學性(市區、郊外)。

●人的環境知覺還具有認知慣性。

●人們對周圍的環境有時往往處于“無意識狀態”,(較熟悉的環境),而選擇新的環境信息和自己喜歡的重復信息。

●人對環境的感知具有較大的個體差異

★壓力源理論——

●當環境刺激超過個體的適應能力時,人體對惡性壓力產生憤怒的反應。

●“憤怒”分為3個階段:不滿(儲能)、激憤(裂變)、狂怒(爆發)。

●在生理上第1階段具有干擾性,第2階段具有損傷性,第3階段具有破壞性。★格式塔心理學——

●認知容量,人的注意力一般不超過7個數量。

●認知容量的局限性對實質性環境的設計具有重要意義,利用成組記憶,和強化組形象特征等辦法,使環境信息不至于超出人的環境認知容量。

★透鏡理論——

●人在環境的紛繁信息中篩選小部分有用的信息,形成環境線索

★供給理論——

人對建筑物或環境的觀察,并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更加關注環境所提供的功能,強調知覺的目的性和功能性?!皥鏊碚摗奔词窃诖死碚撋习l展而來的。

★認知分層結構理論——

●人對環境的認知信息是分層存儲的,第一級是環境的主要空間信息,第2、3、4……級不斷存儲了大量進一步的信息,形成樹形的編碼結構?!飪和h境認知理論——

●鄰里和兒童關系密切,建議鄰里應該以孩子們活動的區域來定義。

★人類群體本能理論——

●在大自然生存的競爭中,人類喜歡聚集和采取集體行動,對內可以獲得保護、鼓舞和快樂,對外可以戰勝恐懼和贏得尊敬。即使是思想和感受也傾向于集體進行,如宗教。孤獨往往意味著無助和失敗。

●大城市的“逆群體化”傾向的主要原因有:

a.高密度環境下的超負荷信息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