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可持續發展科技專項(雙碳專項)課題指南_第1頁
2022年度可持續發展科技專項(雙碳專項)課題指南_第2頁
2022年度可持續發展科技專項(雙碳專項)課題指南_第3頁
2022年度可持續發展科技專項(雙碳專項)課題指南_第4頁
2022年度可持續發展科技專項(雙碳專項)課題指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2年度可持續發展科技專項(雙碳專項)課題指南技術攻關課題 -1-退役光伏組件大規模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發 -1-碳匯智能監測與核查系統技術研發 -2-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技術研發 -3-碳封存體勘察評估和開發監測技術研發 -4-海洋顆粒碳原位分類與碳通量監測技術研發 -5-大規模綠氫制備及儲運技術研發 -6-城市生態固碳強化技術研發 -7-光伏發電與儲能調度技術研發 -8-太陽能中低溫相變儲熱技術研發 -9-電解水制氫關鍵材料和膜電極技術研發 -10-浮式光伏發電系統技術研發 -11-智能化虛擬電廠技術研發 -13-充電站光儲充智能聯動系統技術研發 -14-高效高穩定性太陽能電池技術研發 -15-石墨烯合成材料及其儲氫技術研發 -16-動力電池可持續利用技術研發 -17-長壽命低成本鈉離子電池技術研發 -18-寬溫域低成本儲能電池技術研發 -19-海水原位電解制氫技術研發 -20-數據中心電源項目設備技術研發 -21-工業余熱回收熱電技術研發 -23-固碳型混凝土技術研發 -24-數據中心微納平板熱管一體化散熱技術研發 -25-高效分級光調控節能玻璃技術研發 -26-可再生能源智能調度控制技術研發 -27-應用示范課題 -28-潤滑系統智能監測及凈化再生裝置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 -28-廢棄物固碳-循環再生協同利用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 -30-市政污泥就地深度減量及制備資源化產品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 -32-生物醫藥廢水處理節能降碳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 -34-芯片行業廢水處理減污降碳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 -35-廢舊鋰電池放電處置介質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 -36-生態碳匯高精測算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 -38-碳匯計量監測體系構建及增匯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 -40-海洋碳匯漁業模式構建研究與應用示范 -42-空氣碳捕集和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 -43-太陽能高效CO2轉化及利用技術研究與應用示范 -45-建筑高效節能及電力柔性技術研究與應用示范 -46-“光儲直柔”園區直流微網可再生能源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 -48-車網互動節能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 -50-電動運營車碳排放核算減排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 -52-交通基礎設施碳排放核算與評估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 -53-氫動力集裝箱船研發與應用示范 -54-海岸帶減污-增匯-應災聯動機制及協同增效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 -55-基礎前沿課題 -57-公共建筑空調系統能效診斷及優化控制研究 -57-地表主動反射控溫節能降碳系統研究 -58-電碳協同優化調度與交易機制研究 -59-軟科學課題 -60-深圳市碳達峰、碳中和進程監測評價與路徑優化研究 -60-深圳市碳中和技術發展路線圖與科技創新體系研究 -62-下一代能源技術的主要路線、儲備情況與供給能力評價研究 -63-1-技術攻關課題退役光伏組件大規模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發一、領域:七、資源與環境-(三)固體廢棄物處置與綜合利用技術研究火法分離工藝技術及優化參數;研究電池片中鋁背場電片中減反射膜Si3N4、摻雜元素P的分離工藝次序以及化學試劑;研究鋁分離產物制備聚合絮凝劑或生產原料的工藝;研發電池片脫N、脫P混合酸處理處置工藝。三、考核指標:形成一套處理量≥5t/d的退役光伏組件拆解預處理工藝與系統,可分解處理EVA、背板,并較為完整地分離邊框、玻璃蓋板、硅電池片;硅電池片的硅回收率≥70%,回收純度≥99.9%,可回用于光伏行業;銀回收率≥95%,回收純度≥80%;回收鋁符合聚合氯化鋁絮凝劑工業級標準。項目實施期限:3年2-碳匯智能監測與核查系統技術研發一、領域:七、資源與環境-(五)環境監測及環境事故應急處理技術二、研究內容:研究遙感數據地物響應信息與生物量和蓄積量之間的反演模型;建立基于深度學習的碳匯智能監測與核查支持的方法,結合深度學習、三維建模、大地遙感和數學模型等建立跨學科技術,開發光譜影像的樣地生物量和蓄積量反演監測技術;研發一體式碳匯智能監測與核查系統及軟件。三、考核指標:研制可加載>2種遙感監測儀器的固定或多旋翼無人機,其飛行時間≥60分鐘,有效覆蓋面積≥構建遙感數據地物響應信息與生物量和蓄積量之間的反演模型1項;總結基于深度學習的森林碳匯遙感監測與核查支持方法1套;研發森林碳匯智能遙感監測與核查支持軟件1項目實施期限:3年3-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技術研發一、領域:七、資源與環境-(七)清潔生產技術二、研究內容:研究高質量鈣鈦礦的可控制社備技術,考察激光波長、脈沖寬度、功率、掃描速率等對鈣鈦礦成膜質量的影響;開展硬質基板上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與組件的高質量轉移技術研究;探究低熱影響區、高幾何填充因子和低損傷組件串聯的激光劃線技術;研究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組件封裝技術。三、考核指標:開發應用于柔性全無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激光退火和激光剝離設備原型機與工藝;實現柔性全無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面積大于100cm2;柔性全無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18%,組件轉化效率>14%;柔性全無機鈣鈦礦太陽電池1000小時光照穩定性>90%。項目實施期限:3年4-碳封存體勘察評估和開發監測技術研發一、領域:七、資源與環境-(六)海洋生態與環境技術二、研究內容:碳封存體驗證模擬、風險評估研究;結合地震、測井和鉆井等數據,精細刻畫封存體;研究微觀孔隙尺度和宏觀地層尺度多相流體特征;基于CO2移動特征和分布規律,研究CO2注入后地球物理識別和監測手段;研發碳封存工程地質數字孿生平臺;研發碳封存勘察、開發和監測一體化智能系統。子管-D-D產額≥1x107n/s;最大加速靶壓≥140kV;巖土樣控與數據分析軟件1套;建立碳封存“數字孿生”工程地質模型庫,設計二氧化碳注入方式、精準預測二氧化碳分布邊界、判斷潛在地質災害;建立碳封存地質體精細刻畫算法軟件模塊和模塊。項目實施期限:3年5-海洋顆粒碳原位分類與碳通量監測技術研發一、領域:七、資源與環境-(六)海洋生態與環境技術二、研究內容:針對海洋顆粒碳原位檢測需求開發海洋顆粒碳分類儀產業化樣機,提供近海顆粒物原位分類信息,給出生物/非生物、有機/無機等不同顆粒成分的濃度和比例數據;將海洋顆粒碳原位細致分類樣機與現有商用水文、水質等海洋儀器進行復合測量,獲得顆粒碳、溶解碳等不同指標之間的關聯關系,形成以海洋顆粒碳原位分類儀為核心的近海碳通量監測方案。三、考核指標:開發完成新型海洋顆粒碳原位分類儀樣個/毫升,每秒最大可測顆粒數量>200個。樣機至少可以區分海藻、泥沙、微塑料等顆粒物,其中海藻≥15種,微塑料≥2種;建立海洋顆粒物數據庫1個,顆粒種類≥3大類,其中生物顆粒種類≥25種;海上布放累計≥6個月,數據累計覆蓋≥5000小時;樣機最大工作水深>100米,100米深水柱測點≥10個;完成新型海洋顆粒碳原位分類儀等測量儀器組合方案≥2套,典型海區碳通量計量算法≥2套、典型項目實施期限:3年6-大規模綠氫制備及儲運技術研發一、領域:六、新能源與節能-(二)核能與氫能二、研究內容:根據制氫裝備所需要的輸入功率和安全運行等邊界條件,建立適用于選定應用場景的制氫裝備和風電光電與電網最優化系統;利用模塊式軟件和設備,完整和全面地開展工業化系統中風電、光伏、制氫系統基于AI選擇路線的運行研究;建立涵蓋制氫、儲氫及運送裝置的選定場景制氫載體平臺;研究適用于選定環境的氫氣管道運輸研究;研究選定應用場景制氫載體平臺與升壓站的聯結與耦合;研究開展大規模制氫平臺在惡劣條件下的運行。三、考核指標:實現選定場景風電的電、氫聯產,開發場景風電或光伏制氫系統的優化AI選擇路線,優化策略最短計算時間≤8秒;實現長時間尺度下選定場景新能源消納指標≥95%;建立風電或光電間歇性新能源-電網項目實施期限:3年7-城市生態固碳強化技術研發一、領域:七、資源與環境-(三)固體廢棄物處置與綜合利用技術二、研究內容:基于植物與土壤微生物等的耦合作用機制,構建城市生態固碳強化技術體系;研究土壤環境的強化改性技術,探明氮磷吸附和緩釋作用機制;研究土壤環境強化對氮磷濃度、活性有機碳、碳儲量及微生物群落結構影響和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協同影響;篩選固碳性能最佳的植物,構建固碳-儲碳一體化流程,分析體系氮磷緩釋和循環機制、計算體系碳收支情況,闡明體系對固碳及氮磷緩釋-遷移-利用的物化-生化耦合機制;系統評估固碳及氮磷利用的生態和經濟效益。三、考核指標:研發并篩選出≥4種強化材料實現氮磷緩釋及碳封存,吸附和緩釋性能指標需滿足:比表面積≥80m2/g,氮吸附容量≥20mg/g,磷吸附容量≥40mg/g,固碳量≥20%;吸附飽和狀態的強化材料對硝態氮緩釋能力≥8%,對氨態氮緩釋能力≥5%,對磷緩釋能力≥5%;篩選≥4種植物,強化氮磷吸附及碳固定,投加強化材料后,植物中總磷含量≥20mg/kg,植物固碳性能增加2%;構建強化材料耦合植物/微生物固碳體系1套;闡明強化材料耦合微生物緩釋氮磷及固碳的物化-生化機制;以投加比1%為基礎,強化材項目實施期限:3年8-光伏發電與儲能調度技術研發一、領域:六、新能源與節能-(四)高效節能技術二、研究內容:設計一種利用光伏、溫差、氫能等多種新型能源,包括儲能與充電等使用場景,以直流變換器與逆變器等設備進行控制的模塊化分布式電網;對可再生能源發電模塊的不確定性預測進行仿真建模;圍繞發電與儲能設備運行控制等決策建立優化模型,研究多模塊多裝置的協同優化機制;提出模塊化分布式電網系統的最優控制算法,驗證算法的有效性與正確性,并基于優化結果分析節能減排的經濟收益。三、考核指標:建設模塊化分布式電網示范系統,設計包含新型能源發電、儲能、充電等模塊化裝置,建立優化控制算法軟件平臺,滿足用戶分布式用能需求;實現能量綜合利用率>80%,分布式發電出力預測準確率>90%,控制響應時間<100毫秒,比現有單一發電裝置能源轉換效率提高≥項目實施期限:3年9-太陽能中低溫相變儲熱技術研發一、領域:六、新能源與節能-(四)高效節能技術二、研究內容:篩選符合基于太陽能集熱器光熱轉化溫度范圍的中低溫水合鹽類相變材料,在材料層面研發一種性能優異的復合水合鹽相變材料;設計一種結構緊湊、儲熱密度高的相變儲熱裝置,建立相變儲熱裝置物理模型,并根據相變傳熱數值計算的特點,基于有限容積的焓法、差分法對相變傳熱過程進行求解;設計及搭建太陽能中低溫相變儲熱熱水系統,在系統層面設計一種新型太陽能中低溫相變儲熱熱水系統。三、考核指標:儲熱成本<200元/kWh;選擇儲熱溫度在60℃以下的相變材料;經封裝調控后復合吸附儲熱材料的導熱系數>1.5W/m·K;能量密度比普通石蠟類提高20%以上,500次循環后實現熱可靠性>90%;開發儲熱裝置原型,優化儲熱裝置設計,系統儲熱密度較傳統水箱提高>30%。項目實施期限:3年-10-電解水制氫關鍵材料和膜電極技術研發一、領域:六、新能源與節能-(二)高效節能技術二、研究內容:研究堿性條件下氫氣析出和氧氣吸附機理;篩選具有高活性的非貴金屬催化劑;研究非貴金屬催化劑、堿性樹脂和溶劑之間的相互作用;開發高分散性、高穩定性的漿料技術,制備成催化層,采用特制半電池研究催化層活性;研究非貴金屬膜電極制備以及穩定性提升技術。三、考核指標:非貴金屬氧氣/氫氣析出催化劑,在10mA/cm2條件下,過電位分別≤250mV/50mV;堿性膜單片面積≥500cm2,80℃水中離子電導率≥100mS/cm,溶脹率≤在1A/cm2電流密度條件下,全電解水制氫的電壓≤1.75V;項目實施期限:3年-11-浮式光伏發電系統技術研發一、領域:六、新能源與節能-(一)可再生清潔能源二、研究內容:海域光、風、浪的空間格局和變化特征研究,浮式光伏發電系統選址研究;模擬和分析臺風等極端天氣對浮式光伏發電結構以及相關設備安全性的影響,評估浮式光伏發電系統對生態環境與氣候的影響;考慮風浪流耦合作用下,開展浮式光伏系泊系統、浮體與支撐結構及其陣列的關鍵設計方法與優化技術研究;構建浮式光伏錨固-系泊-基礎-支撐結構-組件系統一體化動力孿生模型并開展整體響應仿真評估與設計分析;開展浮式光伏風浪消減、氣動優化以及整體穩定等關鍵技術研究;開展浮式光伏結構響應的智能監測與災害預警技術研究;開展浮式光伏耐候性及長效防污防腐技術研究;開展浮式光伏系統與海上風電協同開發研究。式光伏一體化結構動力孿生模型1個;研發適用于浮式光伏發電結構的智能安全監測與預警系統1套;浮式光伏發電系統設計方案在波高≤2.5m,流速≤1m/s,水深≤50m的海域可正常運行;浮式光伏發電系統可抵御目標海域50年一遇臺風;設計≥2種海洋防腐與防海生物附著方法,滿足電氣設備自身或在增加防護措施后可在滿足海洋高濕、高溫、高鹽環境條件下的運行要求,運行維護周期≥4個月。項目實施期限:3年-12--13-智能化虛擬電廠技術研發一、領域:六、新能源與節能-(四)高效節能技術二、研究內容:研究開發自動測量和讀取負荷側電力與能源數據的智能計量管理系統,實現兼容多類型分布式終端與通信協議的高頻實時數據采集;研究適用于負荷側資源聚合的虛擬電廠多類型設備計量與異構數據采集、分析的智能計量體系架構;開展AI與邊緣計算技術研究;聚焦物聯網通信架構設計,研究設計支撐內部高效可靠通信的電力物聯網通信架構;開展協同控制技術研究,研究滿足各類設備的運行邊界條件與給定調節指令下,虛擬電廠的多資源協同優化控制技術。三、考核指標:通信時延(局域網內)≤10ms;通信時延(廣域網內)≤30ms;模擬量更新周期≤200ms;數字量更新周期≤200ms;界面顯示周期≤1s;模擬量≥10000;數字量≥10000;計算量≥50000;歷史數據存儲時間≥1年;CPU主頻≥3.6GHz;兼容國產操作系統與國產處理器;具備用電數據監測與采集功能,時間分辨率為15min。項目實施期限:3年-14-充電站光儲充智能聯動系統技術研發一、領域:六、新能源與節能-(三)新型高效能量轉換與儲存技術電站充電負荷預測模型;分析不同類型電動汽車充電負荷曲線,以及所有電動汽車接入對配電網日負荷曲線的影響;基于電動汽車光儲充一體化系統并離網設計方案,分析光伏陣列模塊、梯次利用電池儲能模塊以及雙向DC/DC變換的模型;對系統內光伏發電單元、儲能單元、電網補充單元和負載單元進行建模與分析,制定相應的控制策略;分析電動汽車光儲充一體化充電站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實驗測試并驗證基于充電負荷預測的有序充電控制策略。三、考核指標:基于充電負荷預測智能光儲充控制器≥電深度在10%-90%;直流輸出參數:輸出額定功率≥15kW,200-750VDC。項目實施期限:3年-15-高效高穩定性太陽能電池技術研發一、領域:四、新材料-(三)高分子材料雜原子、強拉電子基團(如F、CN)和稠環策略構建高度缺電子基元,制備相應的溴化和錫化聚合單體;利用DCNBT衍生物溴化單體與錫化給電子單體共聚,獲得能級、帶隙可調的給體-受體型高分受體;借助BTI基錫化單體與溴化受體單體共聚,獲得遷移率高、帶隙窄的受體-受體型高分子受體;通過核磁共振、質譜、單晶衍射等表征單體的化學結構;通過吸收光譜、電化學循環伏安法、同步輻射等表征合成材X能譜等測試技術表征活性層的相分離等薄膜形貌信息;借助瞬態吸收光譜和電致發光外量子效率等手段探究器件的電荷傳輸及能量損失機理。三、考核指標:開發出≥10種結構新穎、性質優化的高度缺電子受體基元,合成出≥20種具有不同主鏈結構的高性能高分子受體材料;實現高開路電壓和高填充因子,獲得光伏效率高(PCE≥20%)、穩定性優異(未封裝器件在加速老化4000h后效率下降<10%)的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項目實施期限:3年-16-石墨烯合成材料及其儲氫技術研發一、領域:六、新能源與節能-(二)核能及氫能二、研究內容:以液態丙烯腈低聚物(LPAN)作為前驅體,通過液相熱化學反應與固相燒結相結合的方法,制備含氮石墨烯;運用X射線粉末衍射和球差矯正透射電鏡表征樣品還原后形成的金屬單原子位點,無金屬團簇或者納米顆粒的形成;測試樣品中金屬組分的載量,測試材料的儲氫和放氫性能,考察不同溫度下氫氣的的吸附量與壓力的關系,計算儲/放氫壓力與速率運用密度泛函理論分析儲氫位點,計算氫的結合能以及儲/放氫焓變,并驗證實驗結果;解析氫分子在活性位點上的吸附構像,研究氫分子與金屬單原子結Kubas用。MPa下質量儲氫密度達到6wt%以上;放氫溫度低于200℃;項目實施期限:3年-17-動力電池可持續利用技術研發一、領域:六、新能源與節能-(三)新型高效能量轉換與儲存技術二、研究內容:開展動力電池可持續利用與可信碳足跡核算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基于大數據平臺的電池包狀態快速開展電池包精確診斷技術研究;開展離散電池的分布式整合技術研究;研究高速巡檢技術,進行電池健康度實時監測;開展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動力電池碳足跡核算方法研究,聚焦動力電池碳足跡可信數據平臺研發。三、考核指標:開發電池包狀態快速解析技術,實現退役電池包的快速識別和高度兼容;實現電池包狀態精確測試及診斷;實現對電池健康度的可靠評估;構建開發出面向多品牌、多型號、離散狀態的動力電池碳足跡低代碼開發平臺,具體技術指標:SOH測量精度>0.05%;直流阻抗測試精度>0.05%,電流響應時間<5ms;電池壓差一致性,動態<15mV,靜態<5mV;梯次利用充、放電轉換效率90%-96%;梯次電池利用率提高50%;區塊鏈TPS>12000;業務應用低代碼從無變成支持,支持表單、流程打印、報表建模,模型驅動應用構建,應用部署時間<500ms。項目實施期限:3年-18-長壽命低成本鈉離子電池技術研發一、領域:六、新能源與節能-(三)新型高效能量轉換與儲存技術二、研究內容:針對大規模儲能對低成本儲能技術的需求,開展長壽命、低成本鈉離子電池關鍵技術研究;開展低成本聚陰離子類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設計與優化,通過摻雜、取代等方式對聚陰離子類正極材料進行改性優化;研究聚陰離子類正極材料容量衰減機制及提升循環壽命的關鍵技術,對材料、電解液、全電池等工藝進行優化;開展聚陰離子類正極材料的規模化生產放大關鍵工藝開發;聚焦鈉離子全電池電芯工藝研發。三、考核指標:開發高性能聚陰離子類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研制鈉離子電池單體能量密度>120Wh/kg;1C下充放下0.5C放電容量保持率大于室溫放電容量的95%;-20℃下0.5C放電容量大于室溫放電容量的80%;鈉離子全電池成本≤0.5元/Wh;開展鈉離子電池在儲能領域的應用示范。項目實施期限:3年-19-寬溫域低成本儲能電池技術研發一、領域:六、新能源與節能-(三)新型高效能量轉換與儲存技術二、研究內容:針對高寒酷熱、深空極地等極端條件儲能應用需求,開展寬溫域、低成本儲能電池技術研究;設計開發具有寬溫域、高穩定特性的合金化鋁基復合負極材料,設計寬溫域電解液體系及高穩定界面膜構筑;研究電極及界面在高低溫條件下的動態應力誘導失效機制;研究高低溫條件下電極材料的傳質/傳荷動力學、結構穩定性及其對電池性能的影響機制;設計及優化電芯結構,研制具有高比能、寬溫域、低成本的儲能電池電芯;開展電芯及系統的安全性、環境適應性評測及應用驗證研究。三、考核指標:解析極端溫度條件下鋁基復合負極材料的傳質傳荷動力學以及應力誘導失效機制;研制高穩定寬溫域合金化鋁基復合負極材料,比容量≥500mAh/g,在-70℃條件下容量保持率≥60%;研發高性能寬溫域電解液體系,-70℃-80℃條件下離子電導率≥1×10-3S/cm;開發新型高安全、寬溫域、低成本鋰電池電芯:工作溫度范圍達到倍率下容量保持率≥99%;-20℃下循環500周容量保持率≥80%;80℃下循環500周容量保持率≥80%;驗證電池在高寒酷熱等儲能場景的應用效果。項目實施期限:3年-20-海水原位電解制氫技術研發一、領域:六、新能源與節能-(二)核能及氫能二、研究內容:開發無淡化過程、無額外淡化能耗的海水原位電解制氫技術,建立海水原位制氫新理論模型;研發新型復合膜電極及催化層等關鍵技術材料,探究復合膜電極對海水傳質運輸的作用機制,揭示催化材料對高性能海水直接電解制氫的影響機制;研發萬安級海水無淡化原位直接電解制氫系統示范樣機,探究不同參數(如電解質濃度、極間距、不同海水環境、深度等)對系統裝備制氫效率及能耗的影響,建立連續、穩定海水無淡化原位直接電解制氫系統調控方案與性能評價機制,完成技術驗證,實現規模化、低成本的海水直接制氫技術突破。三、考核指標:開發1萬安級海水無淡化原位直接電解制氫設備1套;在真實海水(無預處理)、電流密度≥250mA/cm2的條件下,實現整體裝置穩定運行時長≥3000小時;法拉第效率≥99%。項目實施期限:3年-21-數據中心電源項目設備技術研發一、領域:六、新能源與節能-(四)高效節能技術二、研究內容:針對數據中心節能設計和運行需求,開發適用數據中心應用的低碳HVDC電源供電系統,研究基于交錯并聯耦合電感大功率PFC及交錯控制三電平LLC,進行諧振腔參數優化設計及功率器件優化選型以實現高效率;通過理論計算、電路建模仿真,功率器件預布局等方法尋找最優HVDC電源拓撲方案,降低輸入及輸出電流紋波,提高模塊的可靠性,減小輸入及輸出濾波器尺寸,提高THD及電解電容壽命;提升散熱器散熱效率并優化風道設計,使內部功率半導體器件溫升低,降額裕量充足,提高可靠性;功率器件如功率管、磁元件、容性器件等液冷散熱工藝研究,提高散熱效率及功率密度的同時兼容可加工性,研制單臺功率進行配套HVDC電源的系統及其監控硬件及軟件設計,滿足監控模塊工作狀態、功能系統啟動輸出控制功能、蓄電池管理功能要求、系統保護功能要求、絕緣監察、智能測量、模塊休眠及控制的運行控制需求。狀態,滿足蓄電池管理功能要求和系統保護功能要求,可進行絕緣監察、智能測量、模塊休眠等;搭建30kWHVDC模塊風冷及液冷樣機,具備恒壓、恒流及恒功率控制功能,模塊HVDC模塊與系統進入批量生產。-22-項目實施期限:3年-23-工業余熱回收熱電技術研發一、領域:六、新能源與節能-(四)高效節能技術二、研究內容:針對大量中低品質工業余熱難以高效回收利用的現狀,開展利用熱光伏技術實現高熱電轉換效率和輸出電功率密度的研究;構建近場熱光伏系統光子和聲子發射、輸運與吸收,以及熱效應下系統光電轉換性能理論計算模型;探究近場熱光伏系統的微觀能量轉換過程,構建基于實際復雜多變應用條件下的系統性能優化模型;搭建近場熱光伏系統性能測試實驗平臺,模擬多種實際應用工況條件,完成系統熱電轉換性能的實驗論證。三、考核指標:研制用于中低品質、大面積工業余熱回收的近場熱光伏技術裝置,要求安裝簡便、輕質、低成本優功率密度≥1W/cm2;低品質熱源條件下熱電轉換效率≥10%,電輸出功率密度≥0.1W/cm2。項目實施期限:3年-24-固碳型混凝土技術研發一、領域:六、新能源與節能-(四)高效節能技術二、研究內容:利用建筑棄土作為基本原料,開展固碳混凝土的研發,揭示固碳混凝土反應機理;研究固碳混凝土的力學性能及耐久性能的主要影響因素,闡明粵港澳大灣區地質條件下固碳混凝土的固碳效應及反應機理;研究固碳混凝土與二氧化碳多場耦合理論,研發固碳混凝土工藝方案并開發相關生產設備,對固碳混凝土現場力學性能、耐久性、固碳效應及預制構件制備技術進行產業化應用研究。三、考核指標:通過對建筑棄土循環利用和固碳降碳措節能減排、固碳消碳,使固碳型混凝土CO2排放比同等級強度普通硅酸鹽水泥混凝土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60%;固碳型混凝土綜合制備成本比同等級強度普通硅酸鹽水泥混凝土減少20%;提交固碳混凝土預制構件產品≥4類,并具備較好的經濟效益。四、項目實施期限:3年-25-數據中心微納平板熱管一體化散熱技術研發一、領域:六、新能源與節能-(四)高效節能技術二、研究內容:為提高邊緣數據中心熱管換熱效率,提高循環速率,研發可實現高溫快速取熱的超薄平板熱管,研究平板熱管微納吸液芯結構,維持芯片溫度處于安全工作范圍;優化設計超薄平板熱管芯片散熱冷卻管路結構,實現平板熱管的冷端與熱端的無動力可靠循環;通過管翅式蒸發換熱端與平板熱管蒸發換熱端的耦合匹配設計,解決高-低功率元器件的一體化冷卻問題,實現深圳地區全年自然冷卻運行;研究邊緣數據中心內散熱循環過程的服務器溫度分布情況,通過數據調度手段和工質流量控制實現邊緣數據中心服務器節點的精準散熱匹配。超薄微納平板熱管芯片核心到液體的熱阻縮小到0.05℃/W;芯片功率>500W,芯片供冷溫度>35℃,芯片最高溫度<率>65%,電能使用效率PUE<1.3,并實現一定的經濟效益。項目實施期限:3年-26-高效分級光調控節能玻璃技術研發一、領域:六、新能源與節能-(四)高效節能技術探索載流子濃度和載流子遷移率對電導率和近紅外透過率的影響鍵因素,完成太陽全譜高透過、低方阻透明導電材料的設計及性能研究;基于磁控濺射復合氧化物薄膜,研究在不同電化學電位下離子嵌入過程中的透過光譜變化,明確可見-近紅外可分級高效調控的節能玻璃工作機制;基于優化的透明導電基材與近紅-可見分級調控變色層,制造電致變色調光玻璃,測試其變色性能與節能效果;基于深圳地區最優化采光與熱管理需求,通過EnergyPlus軟件開展特定建筑的優化節能窗策略,評估其理論節能潛力,并進行實時響應調控。三、考核指標:設計出太陽全譜高透過、低方阻透明導電材料1種,其太陽光譜(300-2500nm)透過率≥0.8,其中近紅外(760-2500nm)透過率≥0.6,方阻<20ohm/sq;研發出光-熱分級調控的電致變色節能玻璃1種,其近紅外波段(760nm-2500nm)調節率>50%,可見光(300nm-760nm)透過率變化<20%;太陽光譜調節率>70%,穩定工作溫度>80℃,在深圳典型氣候下相對于雙銀Low-e節能玻璃單位面積節能能項目實施期限:3年-27-可再生能源智能調度控制技術研發一、領域:六、新能源與節能-(一)可再生清潔能源二、研究內容:研究可再生能源互聯網系統數據融合技術,提高數據精準度和完整度,刻畫系統的動力學特性;研究系統運行狀態的準確預測理論和方法,滿足并網發電的必要條件;研究利用超量的可再生能源電力系統的多源數據進行優化調度與控制,實現系統能效最大化的可靠經濟運行。三、考核指標:提出可再生能源互物聯網的分布-集中混合多級式數據融合處理方法和基于機理-數據混合驅動的智能建模方法;可再生能源電力功率短期預測月均方根誤差≤0.10,月合格率應≥85%;可再生能源電力功率超短期預測均方根誤差≤0.05,月合格率≥90%;可再生能源電力的項目實施期限:3年-28-應用示范課題潤滑系統智能監測及凈化再生裝置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一、領域:七、資源與環境-(七)清潔生產技術二、研究內容:研發自主可控的油液品質在線監測傳感器和在線監測裝置;基于生產系統工藝和監測經驗數據,構建油液狀況及時預警算法模型,實現對設備故障原因和劣化趨勢的智能診斷;研究高效破乳、油水分離、高分子材料濾芯等組合技術,研發基于在線監測技術的潤滑系統智能凈化再生裝置;基于裝置示范應用的長期服役數據,研發一套基于油品在線監測數據的設備運行故障預測與健康管理系統;通過數據層搭建、大數據采集與存儲、數據分析及展示,構建多應用場景下油液品質變化大數據平臺。三、考核指標:研制全國產化的油液品質在線監測和凈化裝置1套,實現全自動化檢測與凈化再生;在線檢測傳感量精度為±0.5個ISO等級,金屬顆粒傳感器的檢測范圍≥測量范圍為0-1aw、飽和度測量精度為±2%,運動粘度傳感器的測量范圍為1-400cP、測量精度為±3%;凈化后油液品質指標:潤滑油中水分含量≤200ppm、液壓油水分含量≤100ppm、潤滑油中顆粒污染度≤10μm、液壓油≤NAS10級、油-29-品標準黏度變化≤15%;凈化后油液經物理再生處理后,再生品質達到新油指標90%以上,受中度污染的油液通過凈化再生技術干預后傳遞效率提升30%以上;建立基于風電、船舶等領域的油液品質變化大數據庫,油液狀態覆蓋率95%以上、數據量≥5000條;實現成果在國防型號艦船自主可控替用示范≥2項。項目實施期限:3年-30-廢棄物固碳-循環再生協同利用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一、領域:七、資源與環境-(三)固體廢棄物處置與綜合利用技術二、研究內容:研究建筑固廢和工業尾礦的物化稟性對碳化反應進程的影響機制,形成建筑固廢和工業尾礦協同固碳理論;研發建筑固廢和工業尾礦的預處理破碎分選工藝及其固碳工藝技術,研究再生骨料和粉料對一體化墻體的基體材料和裝飾材料影響機制;研究外摻劑和碳化技術對基體材料和裝飾材料的力學性能強化機制,開展一體化、功能化墻體的成型技術及性能優化技術研究,構建廢棄物循環再生負碳產品制備與應用技術體系;開展再生骨料和工業尾礦制備纖維增強超高韌性水泥基復合材料的技術研究,構建廢棄物循環再生高性能產品制備與應用技術體系。三、考核指標:固體廢物碳化反應裝備固碳效能≥1%;開發固體廢棄物含量≥70%的循環再生產品≥5種;開發固體廢棄物含量≥80%、碳排放<0的負碳再生產品≥2種;高強再生基體材料的再生替代率≥70%,28天抗壓強度≥60MPa、孔隙率≤2%;密實再生基體材料坍落擴展度為660-755mm,離析率≤15%,28天抗壓強度≥45MPa;輕質再生基體材料表觀密度≤1,200kg/m3,28天抗壓強度≥25MPa;再生無清潔再生裝飾材料可僅在水沖洗作用下實現面層自清潔,消毒殺菌再生裝飾材料可實現存活細菌低于有害濃度;結構功能一體化墻體的力學性能需滿足吊裝、運輸、安裝要求,隔-31-綠色施工永久模板采用再生骨料以及工業固體廢棄物,取代50%-100%的天然粗骨料和天然砂,在現場澆筑過程中不脹模,不開裂;建設一體化墻體示范工程≥2項。項目實施期限:3年-32-市政污泥就地深度減量及制備資源化產品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一、領域:七、資源與環境-(三)固體廢棄物處置與綜合利用技術二、研究內容:研發市政污泥就地處理深度減量關鍵技術,構建以電磁渦流加熱為核心的高效低耗污泥就地處理新工藝,開發全自動運行的成套裝備;研究熔融鹽儲熱和電磁渦流加熱耦合的深度減量污泥制備資源化產品的工藝路線,實現有機碳的高效利用,并開發成套裝備;闡明污泥減量化資源化過程中有機物、無機物的轉化規律及典型污染組分的生成特性,開發污染物協同脫除系統;探明兼顧污泥減量與減碳的協同增效途徑,開發面向碳中和的污泥減量與減碳新模式,構建污泥處理系統的碳排放綜合評價模型和碳減排量化評估技術。三、考核指標:研發全自動運行的以電磁渦流加熱為核心的污泥深度減量工藝及裝備1套,噸污泥(含水率80%)處理干化到含水率40%以下,能耗≤150度電;研發熔融鹽儲熱與電磁渦流加熱耦合的深度減量污泥制備資源化產品的工藝及裝備1套,噸污泥處置能耗≤300度電,產品含水率≤25%;構建污泥處置全流程污染物深度協同脫除系統,典型污染物排放優于相關標準;構建系統全流程多目標綜合評價模型1套,碳排放強度、碳減排效益等關鍵指標評估精度≥85%,與傳統污泥處理工藝相比減碳≥20%;建立示范工。-33-項目實施期限:3年-34-生物醫藥廢水處理節能降碳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一、領域:七、資源與環境-(一)水污染控制與水資源利用技術二、研究內容:針對醫藥廢水中高毒性有機污染物的高效降解,研究新型可見光催化材料;設計新型可見光催化材料體系,建立幾何優化結構模型;研究酚類和抗生素類藥物的可見光催化降解效率和礦化程度,識別氧化活性物質和自由基物種,揭示典型有機藥物的可見光催化降解途徑,解析有機降解產物的種類、分子結構和生物毒性;設計具有日光聚光跟蹤功能的光催化反應裝置,闡明日光輻照下復合材料對有機物礦化的提升機制;構建物料節約率、光源節約能效、減污潛能的綜合評價體系。三、考核指標:開發新型可見光催化材料≥2種;搭建聚光定日系統1套,比未聚光未定日的導光管出光口光通量提升≥20倍;建成可見光催化處理生物醫藥廢水示范工程1項,生物醫藥廢水處理量≥100m3/d,高毒性有機物降解率≥95%,礦化率≥60%。項目實施期限:3年-35-芯片行業廢水處理減污降碳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一、領域:七、資源與環境-(一)水污染控制與水資源利用技術研究低氟濃度廢水誘導結晶深度除氟技術,闡明固液界面作用下晶體溶解-沉淀競爭作用機制,氟離子結晶的熱力學與動力學特征研究,實現深度除氟及高品質氟化物回收;研發針對不同濃度的廢水生化處理深度凈化技術及關鍵設備研發;建立碳排放量監測系統,研究溫室氣體排放種類及其特征規律,研究不同技術的碳足跡關鍵點位及其變化特征,構建芯片行業廢水處理集成工藝的碳排放精準削減技術策略。研發新型高效氟離子吸附材料的吸附效率≥60%,氟化物回收率≥80%;構建1套芯片行業廢水減污降碳新處理工藝系統,相對于傳統處理技術,基建占地面積減少≥50%,運行成本減少≥30%,CO2減排≥10%,含氟污泥產量減量≥80%;建設芯片行業廢水新型一體化設備集成應用示范工程1項,芯片行業廢水處理規模≥100m3/d,出水水質達到《地表水質量標準GB3838-2002》III類標準。項目實施期限:3年-36-廢舊鋰電池放電處置介質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一、領域:七、資源與環境-(三)固體廢棄物處置與綜合利用技術二、研究內容:研究基于碳基材料非鹽水放電介質合成技術,基于復配多種導電高分子粘接劑、輔助增強劑及其他添加劑,研究炭基材料、改性劑配比和工藝參數對放電介質性能的影響規律;研究非鹽水放電介質耐壓、強放電功能等性能,研究機械強度、粒度大小可控的類球型炭基固體導電球形介質,并適配兼容多規格廢舊鋰電池型號;研究放電循環次數、環境升溫條件、負載壓強大小對固體導電介質重量損耗與放電功能的影響。研究非鹽水放電介質循環壽命性能,研究壓力、溫度、濕度等條件對固體放電介質循環放電性能的影響規律,研究電池規格、開路電壓對固體介質壽命性能影響,研發長循環壽命固體導電介質制備技術;研發非鹽水放電介質應用于廢舊鋰電池正、負極粉末精準分離示范。三、考核指標:研發強放電固體導電介質材料≥2種,Nm放電循環利用≥1000次,重量損耗率≤5%;建設兼容多種規格廢舊鋰電池安全環保放電裝置2套,拆解破碎后一次分離純度指標:銅、鋁≥98%,正、負極粉末≥98%;建立集放電、剪切、破碎、脫粉、重選和磁選等一體的廢舊鋰電池安全環保放電、正負極粉末精項目實施期限:3年-----38-生態碳匯高精測算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一、領域:七、資源與環境-(六)海洋生態與環境技術二、研究內容:以粵港澳大灣區典型海陸交錯帶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開發智慧生態碳匯精準測算機器人;融合現場觀測與低空遙感技術,構建海陸交錯帶“地-空生態碳匯”數據庫;借助應用生態學與深度學習理論,建立海陸交錯帶生態碳匯評估體系;解譯海陸交錯帶生態碳匯關鍵影響因素、演化規律與受控機制,開發固碳增匯適應性生態調控技術;探明固碳/儲碳變化規律,識別影響生態調控的主導因素,開發海陸交錯帶生態增匯關鍵技術;建立海陸交錯帶生態碳匯的系統化監測評估體系和標準方法,搭建深圳海陸交錯帶生態碳匯評估的本地化參數體系;融合生態碳匯精準測算、評估體系與調控技術,構建海陸交錯帶生態碳匯應用示范區。三、考核指標:搭建物種識別度≥90%的智慧生態碳匯精準測算機器人1件;組建融合現場觀測與低空遙感技術的生態碳匯數據庫1套;開發海陸交錯帶生態碳匯評估技術≥2項;搭建海陸交錯帶固碳增匯適應性生態調控技術1套,增匯能力提升≥50%;開發海陸交錯帶生態增匯關鍵技術1套;建立海陸交錯帶生態碳匯的系統化監測評估體系和標準方法1套;構建深圳海陸交錯帶固碳/儲碳潛力評估本地化指標體系1套;建立海陸交錯帶生態碳匯應用示范區≥2萬平方米。項目實施期限:3年-----40-碳匯計量監測體系構建及增匯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一、領域:七、資源與環境-(五)環境監測及環境事故應急處理技術二、研究內容:研究城市綠地碳匯計量監測方法,探究面向高度城市化區域的綠地碳匯計量技術方法,構建城市綠地碳匯計量監測體系;對比研究城市綠地不同群落類型碳匯效能對比研究,利用CO2遙感估算法、樣地清查法、碳通量法分別對典型區域綠地固碳效能進行核算,對比分析三種方法的優缺點。研究深圳市主要綠地植被群落類型的固碳效能,創建研究篩選高固碳型喬-灌-草群落植被配置新模式;開展城市綠地碳匯提升關鍵技術研究,引進和篩選適宜華南地區應用的高固碳型新優園林植物品種,探索利用土壤微生物提高土壤固碳和碳存儲能力的過程機制和技術方法;開展城市綠地管理過程碳排放研究,探索通過減排增效提高城市綠地碳匯能力的技術途徑。三、考核指標:建立涵蓋城市公園綠地、防護綠地、廣場綠地、附屬綠地和區域綠地分類計量監測方法的深圳城市綠地碳匯計量和監測技術體系1套;設立≥300塊的城市綠地碳匯調查樣地,完成間隔1-2年的兩次樣地調查,核算出全深圳城市綠地碳儲量和碳匯量;完成≥500種主要綠地植物含碳率測定、≥100種主要喬木的固碳效能測定;篩選出適宜深圳應用的高固碳型新優園林植物品種5-6個;篩選出可促進土壤固碳的微生物菌株2-3種;推薦固碳型新型園林植被群落模式3-5套;建立以生物量法、遙感法和碳通量法-41-進行碳匯計量監測的對比示范樣板1個,并完成連續兩年周建立示范工程1項,總面積≥2000m2的城市綠地固碳減排關鍵技術綜合措施樣板1個,示范樣板土壤有機碳含量增加≥項目實施期限:3年-42-海洋碳匯漁業模式構建研究與應用示范一、領域:七、資源與環境-(六)海洋生態與環境技術建立海藻苗種繁育基地;篩選海藻養殖品種和養殖模式,實現岸基工廠化培養和完成實時生長監測評估,核算在可控條件下的海藻固碳能力;構建魚藻共生和魚藻貝共生等碳匯漁業模式,在規模化養殖基礎上開發海藻采收和資源化利用綜合技術;以N、P去除效率、藻際菌群變化、水氣界面物質循環等為依據,綜合評估不同碳匯漁業模式構建對海域環境的多重影響;完成深圳近岸海域海藻養殖基地建設和養殖工程示范,建立海藻養殖的固碳量評估模型和碳匯潛力核算模三、考核指標:編寫深圳近岸海域海藻養殖技術指南;完成海藻高效應用技術研發,實現海藻資源化利用;形成深圳近岸海域海藻栽培的環境綜合效應評估技術方案1套;構建深圳近岸海域基于海藻養殖的碳匯漁業固碳強度和碳匯潛力評估模型;建立基于海藻養殖的碳匯漁業養殖示范工程1個,養殖規模單月海藻采收量≥1噸,建立海藻育苗場1項目實施期限:3年-43-空氣碳捕集和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一、領域:七、資源與環境-(二)大氣污染控制技術二、研究內容:研究高吸附量、快速吸附和高循環穩定的CO2吸附材料制備技術,研究吸附材料組分和結構設計對CO2吸附量和吸附速率的影響規律,闡明CO2吸附材料在再生過程中的失活及抑制機制;研究空氣中典型組分對CO2吸附材料的吸附性能和循環穩定性的影響機制,研究抑制干擾型組分影響的關鍵技術;研究針對空氣CO2捕集和資源化利用的吸附-催化材料器件化制備關鍵技術;研究CO2捕集與催化轉化耦合技術,調控CO2捕集速率與催化轉化速率的動態平衡。CO2濃度、20-35℃的條件下實現單次吸附量≥3mmol-CO2/g-吸附劑,100次循環后衰減≤15%;闡明空氣中典型組分對CO2吸附材料的影響機制,開發針對干擾組分對循環吸附性能下運行24h后的粉化率≤5%,單次吸附量較器件化前削減≤15%;研發CO2捕集與催化轉化耦合技術,可控制備碳基產CO集技術裝備1套,實現空氣處理量≥1000m3/h,富集CO2濃度≥95%。開展空氣CO2捕集和資源化核心技術裝備項目實施期限:3年-44--45-太陽能高效CO2轉化及利用技術研究與應用示范一、領域:六、新能源與節能-(一)可再生清潔能源二、研究內容:構建系統完整的催化劑組成、結構和性能等和機器學習算法,篩選與設計高效CO2轉化的催化劑;依托數據庫,采用分類、降維等機器學習方法,獲得與催化劑特性和碳氧鍵活化能力關聯的結構特征描述符,構建機器學習模型,實現催化劑的選取與設計;基于機器學習輔助材料設計結果,開發催化劑制備技術,實現催化劑的精準設計;設計寬光譜響應催化劑,通過光熱多場耦合相互作用,實現太陽能的有效利用和轉換,揭示活性、穩定性間的映射關系,建立催化劑的構效模型,指導篩選獲得一系列高活性、高穩定催化劑;研究反應熱力學與動力學過程,揭示碳氫鍵/碳氧鍵活化原理,揭示電荷富集與產物選擇路徑之間的內在聯系,闡明催化反應機理。三、考核指標:開發2-3種經濟適用的、具有自主知識O酸、甲醇等),其太陽能-化學能轉化效率超過2%,產物選擇性>90%;建立示范工程1項,實現標準太陽光下穩定運行項目實施期限:3年-46-建筑高效節能及電力柔性技術研究與應用示范一、領域:六、新能源與節能-(四)高效節能技術二、研究內容: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典型功能建筑的碳排放數據庫,開發智能化的建筑碳排放評估方法,數據驅動的建筑節能診斷方法,研究建筑能源系統魯棒節能優化設計和改造方法;構建建筑綜合電力柔性評價指標體系,識別適用于南方地區高密度城市建筑柔性強化的能源系統技術集成和配置,提出柔性建筑能源系統魯棒優化設計和改造方法;面向多能流、強耦合、大規模、非齊次的復雜建筑能源互聯網綜合系統,基于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開發自適應、普適化、準確可靠、不同時間尺度的數據驅動預測模型,面向穩態場景的自適應節能優化控制關鍵技術,研究極端自然災害場景的應急運行優化技術,高度可靠的建筑能源系統分布式控制技術,以及分布式控制策略事件驅動優化機制并優化通信拓撲結構;研發建筑能源系統快速減載控制技術,空調系統快速減載后冷量分配機制和最佳環境控制方法,變速空調系統參與電網調頻服務的優化控制方法,以及復合需求響應優化控制技術。三、考核指標:在高效節能的建筑能源系統優化改造方法和在線優化控制技術方面,實現建筑節能15-25%;在柔性強化的建筑能源系統優化設計和改造方法方面,實現建筑能耗柔性調節±15-25%;在建筑能源系統電力柔性及電網需求響應在線智慧控制技術方面,實現不同時間尺度的需求響應;建立大灣區典型功能建筑的碳排放數據庫,提出建筑運行碳-47-排放智能計算方法;完成建筑高效節能及電力柔性技術示范項目實施期限:3年-48-“光儲直柔”園區直流微網可再生能源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一、領域:六、新能源與節能-(一)可再生清潔能源二、研究內容:針對園區資源特點,開展園區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及儲能綜合利用技術和配置優化研究;針對可再生能源在園區尺度的消納難題,開展園區“光儲直柔”直流微電網系統研究,達到“源-網-荷-儲”等能源環節優化協同;構建新型兼容直流配電網和交直混合配電網的園區“光儲直柔”配電基礎技術矩陣,形成完整的“光儲直柔”微電網配電核心技術體系和成套配電設備產品;開展園區碳排放智能化管理和監測系統研究;開展“光儲直柔”園區直流微網示范研究。三、考核指標:形成完整的“光儲直柔”配電核心技術體系,完成“光儲直柔”微電網產品≥5個;完成自適應需求側響應調控算法1套,調控策略≥2套,需求側功率控制平均絕對誤差≤8%;形成高精度需求側用能預測模型,預測精度≥0.95;建設和運行“光儲直柔”園區直流微網示范工程≥2項,其中包括工商業類型與住宅類型各≥1項,園區可再生能源消納率≥90%,對儲能需求減少20%;完成基于BIM的精細化“光儲直柔”園區改造施工優化模型及數字孿生平臺,編寫“光儲直柔”建筑改造施工工法≥1冊;構建智慧能源管控平臺,具備園區能耗、碳足跡、碳監測功能,促進園區實現近零碳排放目標。項目實施期限:3年9-4--4--50-車網互動節能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一、領域:六、新能源與節能-(四)高效節能技術二、研究內容:面向車網互動領域動力電池的快充快放需求,開展高功率鋰電池關鍵材料與技術研究,研究電動汽車與電網協同工況下對鋰電池電極材料和電池性能的影響;面向車網互動對系統能量交換和信息交換技術的需求,研發面向車網互動的充電設備及邊緣控制裝置;面向車網互動場景下新能源汽車能量精準管控優化的需求,構建人工智能賦能特征化的電動汽車負荷調控與路線規劃模型,研究充電場站與新能源汽車的聯合能量優化調控方法;面向充電設施利用率優化的需求,構建價格預測、有序調度與規劃策略模型。電池能量密度≥300Wh/kg,在車網互動工作模式下穩定運行≥3000周,容量保持率≥80%;形成基于第三代半導體的高效雙向充電設備1套,利用雙向軟開關技術實現雙向充電功率≥11kw,峰值效率>96%;形成面向車網互動的車輛在用電池能量優化管理系統1套,荷電狀態SOC估計誤差絕對值計誤差絕對值≤3%;形成面向電池壽命、車輛充電效率、場站設施利用率的多目標充放電優化調度軟件1套,實現云端到用戶的有序充放電實時調度分發與監管;建立應用示范1項,接入的雙向充電設備數量≥10臺,電動汽車數量≥20臺。開展示范工程1項,區域內電網擁塞發生率≤3%,示范域場站V2G可調用容量水平提升≥15%。-51-項目實施期限:3年-52-電動運營車碳排放核算減排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一、領域:五、高技術服務-(三)信息技術服務二、研究內容:建立電動運營車輛多源OBU數據交叉驗證與智能融合碳排放核算體系,根據各數據源的誤差特性進行交叉驗證和智能融合,實現相比單一數據來源更高精度的碳排放核算;進行基于區塊鏈的交通行業碳排放數據共享模型與指標體系研究,包括進行數字身份管理,進行聯盟區塊鏈訪問控制,保證多方碳數據隱私安全等;通過系統產生的多源交通大數據對區域交通碳排放進行估計,利用碳排放數據集與驅動因素對區域碳排放的趨勢進行預測,得出區域交通系統的減排方向與策略;開展電動運營車碳排放管理系統應用示范,建立基于區塊鏈的電動運營車碳排放管理智能化應用平臺,實現出租車碳排放的精準核算及運營減排。三、考核指標:開發電動運營車碳排放精準核算模型1套,支持≥5類多源數據模型,開發≥2種數據核驗方法;建設區塊鏈的碳排放管理智能化應用平臺1套;電動運營車項目實施期限:3年-53-交通基礎設施碳排放核算與評估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一、領域:七、資源與環境-(五)環境監測及環境事故應急處理技術二、研究內容:編制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基礎設施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因子數據清單,構建碳排放因子數據清單。構建交通基礎設施施工建設、運營維護、報廢回收碳排放監測指標體系和數據庫;建立碳排放在線核算和智能評估模型與系統,開展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結果數據質量評估與不確定性分析關鍵技術研發;構建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碳排放全過程管理指引,構建交通基礎設施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監測與評估系統,并開展示范應用。三、考核指標:建設交通基礎設施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與評估系統軟件;建立低碳道路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監測與評估數據庫和案例庫;建設應用示范工程1項,二氧化碳排放比傳統方案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0%,建設期能耗比傳統方案能耗下降≥40%。項目實施期限:3年-54-氫動力集裝箱船研發與應用示范一、領域:六、新能源與節能-(三)新型高效能量轉換與儲存技術二、研究內容:開展零碳燃料——氫氣的船用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建設智能船舶碳資產管理數字化平臺,開展船用氫燃料電池系統、儲供氫系統原理性設計;開展氫燃料動力集裝箱船的總體設計,尋求兼具航運可行性和系統經濟性的最優解;開展氫燃料電池電堆船用化技術、船用氫源技術以及大功率氫燃料電池系統集成研究;開展儲氫設備上船的合規性分析、船用氫源及氫燃料電池推進技術的安全性分析以及氫燃料電池船舶的技術風險評估及對策研究。開展新能源船舶碳資產管理數字化平臺總體設計。開展氫動力集裝箱船試驗平臺研制與系統集成驗證。指標:集裝箱運輸,可裝載60個標準集裝箱,總載重≥900噸;續航里程≥50海里,對應航行時間≥5h,航速10節,可在4級海況下穩定、安全航行;具有人工駕駛模式和無人駕駛模式;二氧化碳減排量≥0.2tCO2/nmile。項目實施期限:3年-55-海岸帶減污-增匯-應災聯動機制及協同增效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一、領域:七、資源與環境-(六)海洋生態與環境技術二、研究內容:集成FLUS-InVEST、水環境模型和區域氣候模型系統評估海岸帶多情景減污-增匯-應災效應,揭示多種修復技術的協同增效機制;研發岸線生態化改造和基質增匯修復、硬質空間生物柔性修復、復合型生態堤防修復與韌性應災等人工岸線自然化修復技術與韌性應災技術;闡明濱海濕地水-土-氣-生物循環中的碳通量、時空演變與受控機制,構建濱海濕地固碳增匯的適應性生態調控技術;研究陸域-河口-近海的污染過程特征,解析深圳典型河口和近海生態系統微生物對污染水體的凈化機制、固碳/儲碳變化規律,識別影響生態調控的主導因素,研發陸海統籌的生態減污和增匯關鍵技術。基于海岸帶減污-增匯-適災技術的集成,開展不同典型場景下協同性與適用性的應用示范驗證。三、考核指標:建立海岸帶多情景減污-增匯-應災效應評估集成模型1個;形成人工岸線生態基底/基質改造技術≥2項,硬質空間生物柔性修復技術≥2項,固碳增匯能力提升50%,韌性應災能力提升25%;形成典型濱海濕地增匯的適應性生態調控技術1項,增匯能力≥25%;形成河口-近海重點區域生態減污增匯協同技術1項,協同性≥80%。建立基于自然解決方案的減污-增匯-應災協同增效技術集成-56-項目實施期限:3年-57-基礎前沿課題公共建筑空調系統能效診斷及優化控制研究一、領域:六、新能源與節能-(四)高效節能技術二、研究內容:搭建實驗平臺和仿真平臺,系統研究大型公共建筑中央冷站在線能效診斷技術、自適應控制技術、基于人工智能的冷負荷精準預測技術、容錯控制技術以及多系統(冷卻塔子系統、冷機子系統、輸配管網及水泵系統、末端空氣處理系統)協同優化控制技術,闡明控制策略的機理研究;構建建筑室內環境熱響應和空調系統動態用能的預測模型,開發在線預測控制策略,通過多目標優化方法實現動態優化的建筑柔性用能;并開展驗證及性能評估。三、考核指標:研制大型公共建筑復雜空調系統能效診斷及高效高穩健優化控制理論與方法及控制策略軟件包1個;與傳統控制方法相比,新控制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