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北師大版文化史本冊總復習總復習模塊綜合測評2_第1頁
高中歷史北師大版文化史本冊總復習總復習模塊綜合測評2_第2頁
高中歷史北師大版文化史本冊總復習總復習模塊綜合測評2_第3頁
高中歷史北師大版文化史本冊總復習總復習模塊綜合測評2_第4頁
高中歷史北師大版文化史本冊總復習總復習模塊綜合測評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模塊綜合測評(二)(時間:45分鐘分值:100分)1.(2023·全國卷Ⅱ)古代儒家學者批評現實政治,往往稱頌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堯、舜一樣圣明。這表明了儒者()A.不能適應現實政治 B.反對進行社會變革C.理想化的政治訴求 D.以復古為政治目標【解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統治者對待百姓要實行仁政,不可過度威逼百姓,以達到鞏固統治秩序的目的,材料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C項符合題意;儒家思想在漢代經過改造適應了統治者的需要,所以A項錯誤;儒家主張逐步改良政治,B項錯誤;儒學以維護等級秩序為目標,D項錯誤。【答案】C2.在中國古代史上,宋代以前,社會生活的舞臺上能見到婦女的身影;宋代以后,婦女逐漸被邊緣化了。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三綱五常”思想的提出B.儒學是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C.綱常倫理觀念的強化D.儒家思想開始成為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解析】本題注意材料時間“宋代”,可用排除法。“三綱五常”思想是漢代董仲舒提出的,排除A項;B項的表述出現春秋戰國時期,排除;儒家思想開始成為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是在漢武帝時期,排除D項。【答案】C3.在西方,火藥、指南針和印刷術對于推翻封建統治,開拓世界市場、推動科學革命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它們在明清時期的中國卻未能推進社會變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當時中國()【導學號:00910173】A.固守農耕自然經濟生產方式B.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國侵擾C.國家分裂、國力衰弱D.經濟停滯倒退【解析】相對于資本主義經濟,封建自然經濟生產方式是封閉的、保守的。在封建時代后期,自然經濟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進而束縛了社會的變革。【答案】A4.嚴復認為:“吾國今處之形,則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異族之侵橫……故所急者,乃國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在此,他強調首先應()A.實行君主立憲 B.學習西方民主C.爭取國家獨立 D.實現個人自由【解析】由題干可知,嚴復認為在國家當前的形勢下,“小己自由”即民主權利,不是迫切必行的,由于異族入侵,所以“國群自由”即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是最迫切需要維護的,主張國家的獨立自由高于個體自由,故C項正確。A、B、D三項是民主權利的內容,是“小己自由”,故排除。【答案】C5.近代史上,有人認為“于此而言,誠不知為何項制度文物,可以適用生存今世。吾寧忍過去‘國粹’之消亡,而不忍現在及將來之民族不適世界之生存而歸于的消亡也”。持這種觀點的人的實踐活動最有可能是()A.編撰《海國圖志》 B.編寫《勸學篇》C.撰寫《孔子改制考》 D.為《新青年》撰稿【解析】根據材料“吾寧忍過去‘國粹’之消亡”可推知作者對傳統文化全面否定,應當為新文化運動的代表,故D項正確。《海國圖志》、《勸學篇》和《孔子改制考》作者分別為魏源、張之洞、康有為,他們都不否定中國傳統文化,故A、B、C三項錯誤。【答案】D6.“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從“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到鄧小平“南方談話”,我國出現了兩次重要的思想解放。這兩次思想解放()A.徹底清除了“左”傾錯誤B.破除了對某些傳統觀念的崇拜C.提高了人民的民主法制意識D.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A項是“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的影響,排除;“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和鄧小平“南方談話”都打破了崇拜,樹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故選B項。【答案】B7.1977年5月,鄧小平在一次談話時指出:“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講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一定要在黨內造成一種空氣: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鄧小平的這一看法()【導學號:00910174】A.體現了“雙百”方針的要求B.首次提出實現現代化的目標C.揭開了改革開放大潮的序幕D.推動了科教領域的撥亂反正【解析】題干提出尊重人才,與“雙百”方針無關,故A項錯誤;首次提出實現現代化目標是在1960年,故B項錯誤;揭開改革開放大潮序幕的是十一屆三中全會,故C項錯誤;由“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講不能實現現代化”可知這是對錯誤行為的批判,故D項正確。【答案】D8.“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兩者反天主教會腐敗、特權的主要目標雖基本一致,但內涵和影響有別,兩者互有促進,有先后之序。”可見兩者的主要歷史作用在于()【導學號:00910175】A.改變了西方社會的宗教信仰B.強化天主教會的世俗權威C.在不同領域打破舊的精神枷鎖D.構想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架構【解析】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并沒有改變西方社會的宗教信仰,故A項錯誤;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反對天主教會,并未強化天主教會的世俗權威,故B項錯誤;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是在思想領域和宗教領域打破舊的精神枷鎖,故C項正確;構想資本主義社會政治架構的是啟蒙運動,故D項錯誤。【答案】C9.許倬云在《現代文明的成壞》中說:“歐洲啟蒙……回歸到一個理性的真神信仰,‘神’其實只是理性的代名詞,而‘人’,既是神的產物,也代表理性和神賦予的自由。”下列對“神賦予的自由”的理解準確的是()【導學號:00910176】A.生而平等 B.天賦人權C.信仰自由 D.獨立自主【解析】材料主要體現的是人的自由思想,沒有體現平等思想,故A項錯誤;從材料“神賦予人的自由”可以看出體現的是天賦人權思想,故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啟蒙運動的思想,與信仰自由無關,故C項錯誤;獨立自主與“神賦予人的自由”觀點不符,故D項錯誤。【答案】B10.“他認為一個物理宇宙就是一個巨大的時鐘,其中每一個部分都起著特殊的作用,每一種運動和變化都能由運行規律來解釋。”由此可見,“他”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導學號:00910177】A.奠定了經典力學的基礎B.開創了近代自然科學C.總結了物體運動的規律D.闡述了相對論的價值【解析】由材料中“每一種運動和變化都能由運行規律來解釋”可推斷此段材料涉及牛頓的經典力學,故A項錯誤;伽利略開創了以實驗事實為根據并具有嚴密邏輯體系的近代科學,故B項錯誤;牛頓經典力學總結了物體運動的規律,并將其擴展到整個宇宙,故C項正確;此段材料和相對論無關,故D項錯誤。【答案】C11.英文“Communication”有多重譯義,一般包括“傳播和傳達”“交通”和“交流”。有人說,從互聯網迄今的發展過程看,網絡就是傳媒(Communication)。對互聯網的這一理解旨在強調互聯網()A.推動了世界市場的拓展B.最大的成功在于技術的不斷更新C.促進了信息產業的發展D.作為人類交往方式而存在與發展【解析】材料認為網絡就是傳媒,就是“交通”和“交流”,這成為人類交往的一種方式,故D項符合題意。【答案】D12.1957年,著名小說《在路上》在美國出版,作者借書中人物之口發問:“……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乖孩子的路,瘋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蕩子的路,任何的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給什么人,怎么走呢?”下列作品與《在路上》風格一致的是()A.《西風頌》 B.《等待戈多》C.《人間喜劇》 D.《唐璜》【解析】從《在路上》的內容看,作者對人生產生了迷茫,不知何去何從。結合時代特點和藝術手法,這屬于現代主義文學作品風格,B項正確。【答案】B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26分,共52分)13.面對近代以來的民族屈辱,先進的中國人不斷探索國家富強與民族振興之路。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15世紀之前,中國文化在世界上領先,從此之后在幾百年的漫長歷史時期中,中國在近代化的進程上遠遠落后于西方,不但在物質層面上,也在思想的層次上。——何兆武《西方近代社會思潮史》材料二直到19世紀中葉,我們才開始憬然于“船堅炮利”的“夷之長技”對中國也是不可或缺的東西。到了19世紀末期,才又進一步認識到,在物質層面的后面,也還有社會政治體制的問題。稍后又意識到,不僅有社會政治體制問題,而且還有理論方面的問題,于是,20世紀初就呈現出大量宣揚西方思想理論的潮流。——何兆武《西方近代社會思潮史》材料三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毛澤東《唯心歷史觀的破產》(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5世紀之后中國“遠遠落后于西方”的原因。(10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寫出近代中國學習西方“物質層面”“社會政治體制”“理論方面”的重大事件。(8分)(3)材料三中“俄國人的路”指的是什么?“中國的先進分子”為什么會選擇走這條道路?(8分)【解析】第(1)問,要從內因和外因綜合考慮,既要從當時中國政治、經濟、政策方面找原因,又要從列強入侵,民族危機不斷加深方面考慮。第(2)問,主要考查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器物、制度、思想的重大事件。第(3)問,“俄國人的路”指的是武裝奪取政權的無產階級革命道路;原因可從以前各種救國方案失敗、十月革命的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方面回答。【答案】(1)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僵化保守的傳統思想的影響;封建專制統治的加強;“閉關鎖國”政策;列強的侵略,民族危機不斷加深。(2)物質層面:洋務運動。社會政治體制:戊戌變法或辛亥革命。理論:新文化運動。(3)無產階級革命道路(或武裝奪取政權)。此前各種救國方案失敗(回答具體史實也可);十月革命的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14.科學技術在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牛頓的物理學的分析方法現今開始不僅被應用于物質世界,而且被應用于思想和知識的整個領域及人類社會。——[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繼丹麥的奧斯特和英國的法拉第揭示電、磁之間互相依存和轉化的奧秘之后,電磁感應現象、電解定律、電磁場方程、物質的電子學說、電磁輻射等等的發現和創立,使得電磁學理論日臻完善。19世紀60年代以后的發電機、電動機、汽輪機等等的相繼發明和應用,無不建筑在此理論的基礎之上。——王斯德《世界通史:工業文明的興盛(16~19世紀的歷史)》材料三當人類告別19世紀時,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基本完成了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由鄉村社會向城市社會的轉變……世界市場更加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全球經濟的依賴性、互動性也前所未有的增強。……人們對自然資源、礦產資源的濫砍濫伐及開采利用,達到了涸澤而漁的程度,既導致了驚人的浪費,又帶來了水土流失、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的長遠的嚴重后果。——王斯德《世界通史:工業文明的興盛(16~19世紀的歷史)》(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牛頓在科學上最主要的貢獻及其思想價值。(10分)(2)材料二體現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哪一特點?這對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程有何影響?(8分)(3)根據材料三,概括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我國工業發展應該如何趨利避害?(8分)【解析】第(1)問的第一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第二小問結合材料一中“被應用于思想和知識的整個領域及人類社會”等信息及教材知識進行歸納。第(2)問根據材料二中“電磁學理論日臻完善”“無不建筑在此理論的基礎之上”等信息可以看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突出特點是科學理論的突破促進了技術的進步;結合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成就說明其影響。第(3)問的第一小問材料三中“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由鄉村社會向城市社會的轉變”反映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城市化和工業化,“世界市場更加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反映了世界市場的發展,材料三中列舉的一系列“嚴重的后果”反映了帶來的環境問境;第二小問在第一小問答案的基礎上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貢獻:創立經典力學體系(或答“物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