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西省晉中市粟城中學高一歷史期末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2年山西省晉中市粟城中學高一歷史期末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2年山西省晉中市粟城中學高一歷史期末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2年山西省晉中市粟城中學高一歷史期末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2年山西省晉中市粟城中學高一歷史期末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2年山西省晉中市粟城中學高一歷史期末試卷含解析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60分)1.中國古代四大名鎮除了佛山鎮和朱仙鎮外還有【

】A、漢口鎮

盛澤鎮

B、漢口鎮

景德鎮

C、長安

洛陽

D、景德鎮

盛澤鎮參考答案:B2.朱熹說:“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這段話說明宋朝(

)A.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

B.地方政府進一步收回財權C.政治和理學思想緊密結合

D.藩鎮割據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參考答案:A3.每至清明,陜西黃陵都會隆重舉行公祭軒轅黃帝的典禮,海內外炎黃子孫滿懷虔誠與崇敬之情拜謁禮祭黃帝。與這一現象密切相關的是A.禪讓制B.世襲制C.宗法制D.分封制參考答案:C試題分析:公祭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祭祖的一種表現形式,體現的是血緣宗法關系,而禪讓制是早期國家形成階段民主選舉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即把職位傳給賢能人的制度,與血緣宗法無關,故A項錯誤;世襲制是指權位一家一姓中傳承,形成?家天下?的局面,材料內容與此不符,故B項錯誤;宗法制是西周時期把血緣紐帶同政治關系結合起來的一種制度,時至今日,宗法制雖已消亡,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響仍然存在,民間大量存在的“尊宗敬祖”、“認祖歸宗”等都與宗法制有關,故C項正確;分封制是周武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帝王的后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的制度,材料內容與此無關,故D項錯誤。考點: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4.20世紀70年代,中美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的標志是

A.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

B.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華

C.《中美聯合公報》在上海簽訂

D.兩國建立外交關系參考答案:C5.雅虎知識堂評價某戰役“是國共合作、共創民族抗戰偉業在戰役上配合的典范……從閻錫山接受周恩來建議,建立戰地動員會,到八路軍吸收友軍陣地戰、阻擊戰經驗,整個戰役過程中無不閃爍著民族團結精神的光輝……同時也為新形勢下的國共合作積累了經驗。”依據所學,可以得知戰役名稱是(

)A.百團大戰

B.淞滬會戰

C.臺兒莊戰役

D.平型關戰役

參考答案:D6.從法律上明確廢除井田制,對土地私有制給予全面肯定的是(

)A.晉國的稅制改革

B.齊國“相地而衰征”

C.魯國的“初稅畝”

D.商鞅變法參考答案:D7.19世紀的英國人“以分鐘、秒為單位”,“時間概念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對這一現象最合理的解釋是A.鐘表的發明是生活節奏加快

B.工業革命導致時間觀念加強C.資本家嚴格廠規使工人壓力增大

D.社會進步促使人們觀念更新參考答案:B8.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西歐大國法國和聯邦德國放棄歷史“宿怨”,走向聯合,融入歐洲一體化進程。對此理解正確的有①經濟聯系日益密切②兩國在國際舞臺上的作用日益增強③為了直接對抗美國④民族間、國家間的和解與相互尊重值得肯定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參考答案:9.據《蘇州府風俗考》記載:明朝蘇州“郡城之東,旨習機業。……匠有常主,計日受值……無主者黎明立橋以待……若機房工作減,此輩衣食無所矣”材料不能反映當時A.工匠技術水平高

B.出現勞動力市場C.實行計時工資

D.存在失業現象參考答案:A略10.一位演說家稱許:我們的政治體制最完美,政府由國王、貴族、平民三者組成,互相制衡,法律保障人人平等,以確保社會秩序,人民享有自由。這位演說家所說的體制最可能發生在A.古希臘雅典城邦

B.中國唐朝

C.近代美國

D.19世紀英國參考答案:D11.下列城市曾作為國民政府所在地,其先后順序是

A、武漢一廣州一南京一重慶

B、南京一武漢一廣州一重慶

C..廣州一武漢一南京~重慶

D、重慶一武漢一廣州一南京

參考答案:C略12.《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專題學習結束后,幾位同學畫出了“中國封建社會皇權地位演變趨勢示意圖”,與實際情況基本相符的一幅是參考答案:B13.下列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說法,不符合史實的是:A.五四運動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B.抗日戰爭的勝利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C.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D.中共一大提出了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奮斗目標參考答案:D14.如圖是19世紀后期的某國海外貿易示意圖,對該圖解讀正確的是A.西班牙成為“日不落帝國”B.英國成為“世界工廠”C.荷蘭成為“海上的馬車夫”D.美國成為“世界霸主”參考答案:15.據不完全統計,從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記載的涉外司法訴訟約有39起,這些案件多數由中國政府依照本國法律審理,但外國人自審案件也有11起。這說明當時A.外國已攫取在華領事裁判權

B.統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權觀念

C.中國的涉外法律較西方先進

D.涉外司法訴訟以貿易糾紛為主

參考答案:A16.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完備,但效能有限,其根本原因是()A.監察官員素質低下 B.政治腐敗C.監察機構自身腐敗 D.專制制度的本質決定的參考答案:D試題分析:,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是為了強化皇權,而不是代表公民意志,不是保護和伸張公民權利,更不是制約和監督君權的制度機制。A監察官員素質低下不能一概而論;B、C都是效能有限的原因,但非根本原因。故選D。考點: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點評:中國古代監察制度起源甚早,中國古代的封建國家為監督政府官員,為國家利益和皇帝利益而服務,維護既有的統治秩序,保證國家機器正常運轉而設立的一項專門的“準司法”性質的國家監督制度。17.《十二銅表法》第十一表規定“平民和貴族不得通婚”,僅僅四年之后,該條款即被廢止。發生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外事裁判官的司法判決

B.借鑒了外邦人的法規C.平民與貴族的斗爭和妥協

D.廣大奴隸的持續反抗參考答案:C考查《十二銅表法》。《十二銅表法》是在平民與貴族矛盾尖銳的情況下頒布的,雖然一定程度上保護平民利益,但也保留某些維護貴族特權的不合理法規,題中材料即反映了這一點。這一法律的通過并未消除平民與貴族的矛盾,因此四年后廢止了這一規定,這反映了平民與貴族的妥協。故應選C。18.商朝的統治區分內外服,內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動區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國。各方國基本保持原有的社會結構,除對商王承擔應盡的義務外,有很大的自主權。有的方國還經常與商處于戰爭狀態。據此,與商朝內外服制度相比,西周分封制的重大發展在于A.擴大了中央王朝的疆域B.遏制封國間的相互攻伐C.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轄D.建立起有效的官僚體制參考答案:C考點: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師點睛】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周朝。為了進行有效的統治,實行分封制。周公東征后進行了更大規模的分封。西周通過分封諸侯,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開拓了邊遠地區,擴大了統治區域,西周成為了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權威,國家政權也逐漸由松散趨向嚴密。19.有學者認為: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性影響到社會開放的程度。從這一觀點出發,唐朝社會開放程度較高,主要得益于實行

(

)A.察舉制

B.均田制

C.朝議制

D.科舉制參考答案:D20.遵義會議之所以是中共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是因為這次會議A.使中國革命走上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B.開始獨立自主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問題C.取消李德、博古的最高指揮權D.結束王明“左”的錯誤在中央的統治參考答案:B21.下圖所示,西漢時漢武帝這一規定A.削弱相權進一步加強了皇權B.消除了地方對中央的威脅C.中朝權力擴大外朝權力分散D.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參考答案:D西漢時漢武帝這一規定指的是推恩令,推恩令解決了王國問題,從而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和穩定,選D是符合題意的,正確;推恩令和削弱相權無關聯,選項A不符合題意,排除;選項B說法絕對,地方對中央的威脅無法從根本上消除,不符合題意,排除;圖片不涉及中朝、外朝的問題,選項C不符合題意,排除;故本題選D。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點在于要明白推恩令是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和穩定的。22.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鐵路建設方面取得的成就是(

)A.寶成線、鷹廈線

B.蘭新線、包蘭線

C.湘黔線、成昆線

D.大秦線、京九線參考答案:D23.1688年光榮革命后,國王應“依靠自己的收入維持國家政府日常運作”的思想逐漸消失了,議會“承擔起了支付政府日常經費的責任”。這一變化有助于A.保證國家財政收支平衡B.確保王室巨額消費支出C.強化國王對議會的依賴D.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參考答案:D【詳解】1688年之后,國王的權力逐漸下降,議會的權力逐漸上升,國王對于財政收支受到議會的限制,這種變化有助于政府對于經濟的干預,故D項正確;材料的措施難以保證國家財政收支平衡,故A項錯誤;由于財政征收權逐漸被議會控制,“維持國家政府日常運作”的思想逐漸消失”說明B項錯誤;國王并不是依賴于議會,國王有單獨的財政費用,故C項錯誤。24.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是(

)A、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B、加劇了業已存在的各種問題C、喪失了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

D、挑戰和機遇并存參考答案:D25.下圖為《近代中國被迫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圖。圖中開放最西通商口岸的對應條約是A.《南京條約》B.《北京條約》C.《馬關條約》D.《辛丑條約》參考答案:C從示意圖可以看出,開放的最西通商口岸是重慶。《馬關條約》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故答案為C項。其他三項與史實不符,排除A、B、D項。點睛:《南京條約》開放的通商口岸是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北京條約》開放的通商口岸是天津;《辛丑條約》沒有規定開放通商口岸。據此確定本題答案。26.《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國家在必要時設立特別行政區。在特別行政區內實行的制度按照具體情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規定。”這意味著A.設立經濟特區

B.改革開放

C.實行“一國兩制”

D.西部大開發參考答案:C27.“坊巷橋門及隱蔽去處,俱是鋪席買賣”這一商業現象不可能出現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參考答案:A28.造成東西方經濟差距日益拉大,并最終使東方從屬于西方的基本原因有()

①科學技術水平進步②資產階級革命成③無產階級革命受挫④殖民主義瘋狂掠奪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參考答案:D29.秦朝實行的郡縣制、雅典的梭倫改革都對當時社會產生了巨大的進步影響,它們的共同特點是A.加強了中央集權

B.解決了社會矛盾C.打破了世襲特權

D.推進了民主進程參考答案:C30.周代大封同姓,“割天下之半而歸之姬氏之子孫,則漸有合一之勢;而后世郡縣一王,亦緣此以漸統一于大同,然后風教日趨于畫一,而生民之困亦以少袞”。據此可知,周代分封A.推動了多元文化的融合與認同B.強化了中央集權體制C.為秦漢的政治統一奠定了基礎D.促進了郡縣制的產生參考答案:A材料大意是,周代以大半天下分封同姓子弟為諸侯王,使各地逐漸出現了合一的局勢;后世在郡縣設一長官,也是源于西周分封制,使天下逐漸統一,風氣文教日漸統一。由此可知周代的分封制不僅在周代而且對后世產生了很大影響,促進了多元文化的融合認同,A正確。中央集權體制在秦朝確立,B錯誤。周代的分封制在春秋戰國時期造成了諸侯的割據混戰,C錯誤。分封制和郡縣制沒有繼承和發展關系,D錯誤。二、非選擇題(共40分)31.閱讀下列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1)材料一反映的是古代中國的什么政治制度?中央負責執行的是哪個機構?(4分)(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個國家的什么政體?(4分)(3)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兩種政治制度的相同特點是什么?其本質的區別是什么?(4分)參考答案:(1)三省六部制(2分)尚書省(2分)(2)美國聯邦制共和政體(2分)(3)權力分散且相互制約(2分)區別:材料一加強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材料二維護了資產階級民主制度,防止專制獨裁出現。(4分)32.閱讀下列四幅圖片:

圖一: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圖二:第二次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圖三:甲午中日戰爭形勢示意圖圖四:八國聯軍侵華形勢示意圖

請回答:(1)列舉以上每次戰爭期間簽訂的主要不平等條約。(5分)(2)綜觀以上各圖反映了中國當時怎樣的政治局勢?(2分)(3)面對這樣的形勢,中國人民進行了哪些主要的抗爭活動?(3分)參考答案:(1)《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天津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每點1分,共計5分)(2)列強侵略加劇,民族危機加深。(2分)(3)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每點1分,共計3分)3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2分)材料一、該時期內(宋朝)制度和文化也有了重大的發展。這一發展的背后是中國經濟尤其是商業的飛躍,我們不妨稱之為中國的“商業革命”。……中國首次出現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業大都市,與以前不同的是這些都市是商業中心而不是政治中心。但對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實是,宋朝時的名副其實的“商業革命”,絲毫未對中國社會產生爆炸性的影響,而西方與此相應的商業革命卻對西方社會產生了爆炸性的影響。——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遷》(1)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朝“商業革命”的主要表現。(8分)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談談你對宋代的商業革命絲毫“未對中國社會產生爆炸性的影響”的理解。(2分)材料二、清代沿襲明制設置的鈔關,大有增加,計設戶關26個,工關5個,……清代稅關對商船戶繳稅亦極為苛重,全國又缺乏統一稅率,以至各關稅吏敢于巧立名目,動輒以商人違反規定為由,沒收財貨……在這樣的苛稅下“商賈望見關津,如赴湯蹈火之苦”。——摘自彭雨新主編《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乾隆時人說)近日富商巨賈,挾其重資,多買田地,或數十頃或數百頃。——摘自李文治編《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2)材料二揭示了清代的哪些社會現象?(4分)這種現象對新經濟因素發展產生了什么影響?(4分)材料三、(16世紀)這些私人的商業貿易壟斷公司不但控制某些地區的貿易,進行殖民掠奪活動,也起到了為本國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作用,如英國、荷蘭的東印度公司等。這些商業經營上的巨大變化導致了所謂“商業革命”的發生。商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西歐商業資本的發展,成為“促使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渡的一個主要因素”。——馬世力《世界史綱》請回答:(3)根據材料一、三分析為什么西方的“商業革命”卻產生了爆炸性的影響?(4分)參考答案:(1)表現:城市經濟功能增強,商業活動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和政府的直接監管;城郊和鄉村“草市”的發展;海外貿易更加興盛;出現了聚集大量人口的商業大都市。(每點2分,共8分)沒有實現從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轉變。(4分)(2)社會現象:清政府廣設鈔關,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對商人征收重稅;大量的商業資本投向土地。(每條2分,共4分)影響:影響資本原始積累,不利于手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進一步發展。(答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進一步發展”得2分,全部答對得4分)(3)影響:“商業革命”為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注入了大量資金(或進行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商業經營上的變化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每點2分,共4分)3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初推行寶鈔,禁用金銀交易。后由于政府濫發寶鈔,民間開始自發使用白銀,官方賦役也逐漸改為白銀上繳,白銀逐漸成為流通領域中的主要貨幣。到16世紀中葉,明政府停發寶鈔,并正式確立了白銀的官方合法地位。但明朝銀礦稀缺,國內開采的白銀不足以應付政府開支。面對銀荒危機,從16世紀中后期開始,明政府開放海禁。通過對外貿易,相當大部分美洲白銀流入中國。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中國以白銀為主要貨幣,從而促使白銀成為世界貨幣。圍繞白銀,形成了一個世界貿易網絡。——摘編自萬明《明代白銀貨幣化:中國與世界連接的新視野》等材料二1816年英國在世界上首先實行金本位制,在19世紀年代之后,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實行了金本位制,英鎊成為國際貨幣體系的中心貨幣。英國在19世紀的國際貨幣關系中占有統治地位。二戰后,國際貨幣體系再一次發生變遷。——摘編自李曉耕《權力之巔:國際貨幣體系的政治緣起》(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白銀貨幣化對中國和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7—19世紀世界貨幣體系的變化并簡析其原因。(3)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二戰后初期成立的國際貨幣體系有何積極作用。

參考答案:(1)對中國的影響: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緩解了通貨膨脹;推動賦役制度的改革;推動中國加強與世界經濟的聯系;對世界的影響:推動白銀成為世界貨幣;推動世界貿易網絡的發展;推動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2)變化:金本位制取代銀本位制;英鎊成為中心貨幣(英國在國際貨幣關系中占統治地位)。原因: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殖民霸權的建立使英國擁有了大量的黃金儲備;世界市場形成;清朝后期經濟實力下降。(3)為世界貨幣關系提供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