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江西省贛州市小幕中學高一歷史期末試題含解析_第1頁
2021-2022學年江西省贛州市小幕中學高一歷史期末試題含解析_第2頁
2021-2022學年江西省贛州市小幕中學高一歷史期末試題含解析_第3頁
2021-2022學年江西省贛州市小幕中學高一歷史期末試題含解析_第4頁
2021-2022學年江西省贛州市小幕中學高一歷史期末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1-2022學年江西省贛州市小幕中學高一歷史期末試題含解析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60分)1.我國近代某個工廠剛剛創辦時“正廠初辦,下走無狀,不能得世界之信用”,“既不能昭布信義、集累億之貲,又不能速取捷效、執讒謗之口,獨立搘拄,呼助無人。”以下是1840-1956年我國四種經濟形態的發展變化圖,符合該工廠形態的是參考答案:C試題解析:“正廠初辦,下走無狀,不能得世界之信用”“既不能昭布信義.集累億之貲,又不能速取捷效.執讒謗之口,獨立搘拄,呼助無人”指的是民族工業興起之初,難以獨立發展和開拓國外市場,上圖中C是民族工業的發展變化圖,故選C。2.林伯渠在1956年紀念孫中山誕辰九十周年大會上曾說:“自辛亥革命以后,就是民主主義成了正統。過去專制主義是正統,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殺頭。現在民主主義成了正統,同樣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這個神圣固然未必就要殺頭,但為人民所拋棄是沒有疑問的。”材料表明辛亥革命最大的歷史功績在于【】A.使中國人民思想得到一次大解放B.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C.結束了清王朝的統治D.建立了完善的民主制度參考答案:A辛亥革命使中國人民思想得到一次大解放,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因此“民主主義成了正統,同樣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故答案為A項。BC項符合史實,但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說法錯誤,“完善的民主制度”不能體現,排除。3.“在宋朝,得到選拔的官吏中,有三分之一多來自平民家庭。”出現這一現象的直接原因是A.商品經濟的繁榮

B.變法運動的開展C.農民起義的沖擊

D.選官制度的改革參考答案:D

4.“因信稱義”(唯信仰得救)是路德宗教神學的主要教義,也是他進行宗教改革的基石。這一神學觀點的最重要意義在于A.促進了“新教”的形成與傳播

B.否定了羅馬教廷的權威C.大大簡化了宗教儀式

D.否定了出售贖罪券的合法性參考答案:B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西歐的宗教改革。馬丁·路德提出人的靈魂只要依靠個人虔誠的信仰就可得救,不需要購買贖罪券;每個教徒都有直接閱讀和解釋《圣經》的權利,而不是盲從教皇和教會的說教,這實際上否認了教皇的權威。所以應選B。考點:西方人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意義5.設雅典居民總人口40萬人,其中奴隸20萬,異邦人3.2萬,其余的16.8萬雅典人中成人占一半,成人中婦女又占一半,則享有全部公民權利的人約有A.16.8萬人

B.8.4人

C.4.2萬人

D.2.1萬人參考答案:C6.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祭祖的習俗。有助于形成這種認祖歸宗情結的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世襲制

D、等級制參考答案:C7.近代前期,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情況可以得出下列的認識和結論,其中符合歷史事實的有①向西方學習思潮的興起與發展和東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有關

②向西方學習的代表主要是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政治派別

③向西方學習的內容歷經了器物、制度和思想文化三個階段

④向西方學習呈現了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淺到深的特點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參考答案:B略8.“每逢佳節倍思親”,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與這種珍惜親情、渴望相聚情結的形成有密切關系的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縣制

D.科舉制參考答案:B9.重慶市渝中區中山四路65號的桂園是重慶市歷史文物保護單位,1945年10月10日,一個使國民黨如果再次發生內戰,就會在全國和全世界面前輸了理的協定在此簽訂,它是:A.《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

B.《雙十協定》C.《共同綱領》

D.《國共停戰協定》參考答案:B

考察國共關系。抗戰勝利后,蔣介石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共商國是。在周恩來等陪同下,毛澤東赴渝與蔣介石進行談判,于1945年10月10日最終簽訂了《雙十協定》。故應選B。10.秦初,丞相王綰獻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秦王請群臣議。李斯曰:“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則安寧之術也。”秦始皇納其言。下列表述最準確的是A.秦統一之后始行郡縣制B.秦統一后全境推行郡縣制C.戰國時各國采用分封制D.戰國時各國已實行郡縣制參考答案:B材料“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則安寧之術也”表明李斯主張實行郡縣制,其主張被秦王采納,在全國實行郡縣制,B符合題意;郡縣制在秦以前的戰國時期已經存在,A不正確;C與材料無關;材料沒有涉及戰國是否實行郡縣制的信息,D不正確。點睛:本題考查郡縣制的相關知識,要求學生對郡縣制的出現和確立的基本知識有所掌握,春秋戰國時期,在諸侯新征服的一些地區,開始出現了郡縣制,秦統一后將郡縣制推廣到全國。11.明初廢丞相、設顧問性質的內閣大學士,嚴防權臣亂政。明中后期嚴嵩、張居正等內閣首輔操縱朝政,權傾一時。這表明A.皇權漸趨衰弱

B.君主集權加強C.內閣取代六部D.首輔權力失控 參考答案:B12.2001年,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六國元首相聚上海,共同簽署《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在世界外交舞臺上成功開創了A.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模式B.大小國家之間的新型區域合作模式C.發達國家加強經濟合作的新模式D.大國之間加強軍事安全的協作模式參考答案:B13.中央集權制度下始終貫穿著的兩大矛盾是()

①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②君權與相權的矛盾③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的矛盾④丞相與百官的矛盾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參考答案:B14.新經濟政策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相比,主要“新”在:A.國家控制一切經濟命脈

B.在一定限度內恢復資本主義,發展商品生產C.無產階級掌握國家政權

D.對資本主義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參考答案:B15.“撇開道德方面的考慮,秦只維持了那么短的時間,也是一件好事。不尋常的是盡管曇花一現,它卻成功地把一套國家官僚機構的制度傳給了它的政治繼任者。”這套“制度”包括①分封制度 ②皇帝制度 ③郡縣制度 ④三公九卿制度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參考答案:B16.有者指出:“劃分官方指定市場區域的邊界并將其與居住區分離開來的管理瓦解了。……有形的分區壁壘已徹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種更為自由的街道模式。”與這一現象說法相一致的是(

)A.日中而市,交易而退B.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C.草市迎江貨,津橋稅海客D.坊巷橋門及隱蔽去處,俱是鋪席買賣參考答案:答案:D試題分析:從材料中給出的“指定市場區域的邊界并將其與居住區分離開來的管理瓦解”“有形的分區壁壘已徹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種更為自由的街道模式”等有效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市坊界限被打破。而A項反映的是唐都長安,此時界限還未打破;B項反映的是市坊界限未被打破時的情況;C項反映的是草市的情形。故本題選D。考點:古代中國的經濟?商業的發展?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名師點睛】宋代商品經濟發展中出現了坊市分離的現象,這一現象的出現既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同時又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的發展進入一個嶄新時期。同時紙幣的出現表明宋代商品經濟發展活躍,但宋代并不是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發展的最高峰,唐代就以出現了信用貨幣“飛錢”,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商品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17.民主政治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各民主政體形式由本國國情決定。1787年憲法使獨立后的美國從邦聯發展成為聯邦制共和政體,其重要作用是①結束了松散狀態,維護了國家統一②滿足了人民群眾對權益的要求③確立了美國的責任內閣制

④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參考答案:A美國1787年憲法。本題考查學生閱讀信息和根據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所學可知1787年憲法之前,美國實行邦聯制,造成中央無權的松散狀態。1787年憲法規定聯邦制,加強了中央政府的權力,因此①正確;1787年憲法沒有規定人民的民主權利,排除②;美國實行總統制,不是責任內閣制,排除③;憲法的頒布協調了三對矛盾,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④正確。因此A符合題意18.1682年清朝攻取臺灣后,康熙帝對臺灣并不十分重視,認為“臺灣屬海外地方,無甚關系”,并將臺灣視為“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這反映了A.清朝統治腐朽缺乏戰略眼光B.統治者缺乏國家主權觀念C.臺灣不具有經濟發展價值D.國力削弱,力不能及參考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國家主權又稱主權,指的是一個國家獨立自主處理自己內外事務,管理自己國家的最高權力。國家主權的目的是保護國家的完整性,保護全體國民的利益。材料中體現的清朝不重視對臺灣地區的管轄和管理說明統治者缺乏國家主權的觀念,故B選項正確;清政府忽略臺灣地區的管理并不能說明清朝統治腐朽缺乏戰略眼光,故A選項錯誤;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清朝統治者忽視對臺灣地區的管理與臺灣是否具有經濟發展價值無關,故C選項錯誤;康熙皇帝統治時期中國國力強盛,并不是國力削弱,故D選項錯誤。19.《史記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為印,龍虎鈕,唯其所好。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該材料反映的實質問題是A.秦朝時期人們以金玉為印

B.秦以前玉璽為皇帝獨有C.皇權為民,與民共享

D.皇權至上,皇帝獨尊參考答案:D20.“(石門)鎮油坊二十家,杵油須壯有力者,夜作曉罷,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須數十人,間日而作。鎮民少,輒募旁邑民為傭……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傭值二銖而贏。”材料可以用來研究(

)A.古代官辦手工作坊

B.明清資本主義萌芽;C.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

D.古代家庭結構的變遷參考答案:B商業的發展。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輒募旁邑民為傭……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傭值二銖而贏。”,主要反映了手工業領域雇傭和被雇傭的關系,材料體現了體現了雇傭勞動力,也就是存在著自由勞動力市場。所以答案選B。21.標志著是中國新民主義革命的開端的事件是

A.辛亥革命B.五四運動

C.戊戌變法

D.甲午中日戰爭參考答案:B略22.根據《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八周年》總結報告:1993~2001年,區內貿易翻了一番,三國之間每天的貿易量就有17億多美元。2001年,美國向加、墨兩國的出口額為2650億美元。材料表明北美自由貿易區A.經濟的運行卓有成效

B.是由美國一國來主導C.三國間貧富差距拉大

D.不與區域外國家貿易參考答案:答案:A解析:據材料“1993~2001年,區內貿易翻了一番,三國之間每天的貿易量就有17億多美元”,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反映了北美自由貿易區經濟的運行卓有成效,故A正確。“2001年,美國向加、墨兩國的出口額為2650億美元”,缺乏其它數據的論證,不能說明是由美國一國來主導,故B排除。材料也無法體現三國間貧富差距拉大,故C排除。材料未涉及不與區域外國家貿易,故D排除。試題分析:考點: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世界經濟的區域集團化·北美自由貿易區【名師點睛】本題主要考查世界經濟的區域集團化的相關知識。核心內容是以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形成和發展為主要表現的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的出現和發展。經濟區域集團化和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趨勢,經濟全球化是發展的方向和總趨勢,經濟區域集團化是經濟全球化發展在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現狀下的具體表現,經濟區域集團成員國之間的合作既推動經濟全球化進一步發展,又對經濟全球化起阻礙作用。23.現代西方學者用三個“G”來概括新航路開辟的動機,即上帝(God)、榮譽(Glory)、黃金(Gold),下列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①對黃金的狂熱追逐②向海外傳播基督教③開發土地資源④弘揚騎士精神或因功封爵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參考答案:C24.“陶片放逐法(Ostracism)”,是公元前5世紀雅典等若干古希臘城邦所實施的一項獨特的政治法律制度。每年雅典城邦公民大會第6次常務委員會會議期間(12月),常務委員會會詢問公民大會是否需要進行陶片放逐投票,以使城邦擺脫影響力太大的人士……下面對其敘述,不正確的是

A.是一種絕對民主的政治制度,在《十二銅表法》里可得到印證B.把反民主勢力置于公民大會的嚴密控制之下C.是一種以民主方式反對民主敵人的有效方法D.是克里斯提尼民主改革中的一項重要舉措參考答案:A25.獨立后的美國面臨著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A、缺乏統一的國內市場

B、歐洲大國的威脅C、人民的反抗

D、松散的“邦聯”存在諸多問題參考答案:D26.下圖是1953年的一幅漫畫,描繪了資源勘探隊員來到深山,手持“邀請函”叩響山洞大門的情景。這反映了當時我國A.已經初步改變工業落后局面B.開始進行對礦產資源的開采C.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D.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正在展開參考答案:D由材料信息“1953年”“資源勘探”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此時正是“一五計劃”轟轟烈烈進行之時,故D項正確;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表明中國已經初步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故A項錯誤;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已經開始對礦產資源進行開采,故B項錯誤;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故C項錯誤。點睛:本題落實時空觀念的考查,考查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試題比較簡單,運用所學知識即可排除。全國卷高考近幾年趨于平和,這就啟示我們平時備考不能忽略主干知識和基本能力。27.1982年憲法序言中指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具有廣泛代表性的統一戰線組織,過去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今后……將進一步發揮它的重要作用。”序言中“過去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是指A.它曾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

B.它曾代替國家憲法的職能C.它曾是兩次國共合作的重要組織形式

D.它曾為國家統一做出貢獻參考答案:A28.19世紀90年代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條約與40—60年代簽訂的條約相比較,最顯著不同是

A.割地的面積

B.賠款的數額

C.開放的口岸

D.列強辦廠的特權

參考答案:D略29.自1981年起中國多次獲得一個國際組織的貸款,用于改良農田,建立商品糧基地和發展教育事業,1998年6月18日,該國際組織宣布批準向中國提供總額6億美元的中長期貸款,以幫助中國的農業和能源建設。根據以上事實判斷,這個國際組織應是A、聯合國

B、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C、世界銀行

D、亞太經合組織參考答案:C略30.近代北京民風保守,19世紀末人力車引入之初,人們不愿接受。據記載:“當時人都不肯雇傭,婦女尤以坐人力車為羞恥。”但不久人們發現人力車輕便、快捷、價廉,遠過于通行騾車,“風氣大變,坐車人日見增加。人力車廠也隨之各處林立,營業甚為發達。”這說明()A.中國應用工業革命成果速度快B.近代北京的交通日益發達便利C.新式交通工具沖擊著傳統觀念D.民眾生活受政治局勢影響巨大參考答案:考點:交通工具對生活的影響.解析:本題考查近代這交通工具的進步.考查新式交通工具對傳統觀念的沖擊作用.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解答:依據題干“19世紀末人力車引入之初,人們不愿接受”可知,反映工業革命成果應用速度慢,故A項錯誤.依據題干“不久人們發現人力車輕便、快捷、價廉,遠過于通行騾車”可知,出行多靠騾車,故B項錯誤.依據題干“當時人都不肯雇傭,婦女尤以坐人力車為羞恥”、“風氣大變,坐車人日見增加”可知,新式交通工具沖擊著傳統觀念,故C項正確.民眾生活受政治局勢影響巨大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故D項錯誤.故選C.二、非選擇題(共40分)31.閱讀材料:(共14分)

材料一: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處不足,則遷彼處,彼處不足則遷此處。凡天下田,豐荒相通,此處荒則移彼豐處,以賑此荒處,彼處荒則移此豐處,以賑彼荒處。

——洪秀全《天朝田畝制度》

材料二: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中國謀幸福,因不愿少數滿洲人專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數富人專制,故要社會革命。

——孫中山《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

材料三:中國缺少的東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兩件東西:一件是獨立,一件是民主。這兩件東西少了一件,中國的事情就辦不好。一面少了兩件,另一面卻多了兩件。多了兩件是什么東西呢?一件是帝國主義的壓迫,一件是封建主義的壓迫。……因此,我們要破壞帝國主義,要破壞封建主義。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的憲政》請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別反映了哪三個階級的政治主張?他們的政治主張有何共同的進步意義?(4分)(2)根據材料三,指出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目標是什么?提出這一目標的依據又是什么?(4分)(3)為實現各自的政治主張,三個階級掀起了哪些革命運動?結局如何?(6分)

參考答案:(1)農民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都體現了反封建精神。(4分)(2)主題:外爭獨立;內爭民主。(2分)依據: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2分)(3)農民階級:太平天國運動,失敗;資產階級:辛亥革命,失敗;無產階級: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勝利。(6分)32.觀察如圖所示三幅歷史圖片,回答有關問題回答:(1)請分析概括圖一會談反映出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上的什么基本方針?(2)圖二會見實現了中美雙方改善關系的意愿,依據所學知識說明雙方關系改善的原因是什么?(3)簡述圖二的會見對中國歷史產生的影響。(4)圖二中的會見對圖三中的會見有什么影響?參考答案:考點:FJ:新中國初期的外交;FP:中美關系正常化;FQ:中日邦交正常化.分析:本題考查新中國的外交.考查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上的方針;中美雙方改善關系的原因;毛澤東與尼克松的會見的影響;毛澤東與尼克松的會見對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與毛澤東會見的影響.需要掌握“一邊倒”方針;中美關系的正常化的原因、影響.解答:(1)本小問的方針,依據材料圖1可知,方針是“一邊倒”.(2)本小問的原因,依據材料圖2可知,反映的是中美關系的正常化,結合所學可知,中方原因是中蘇關系破裂后,蘇聯陳兵中國北方邊境,對中國安全構成嚴重威脅;中美關系改善有利于解決臺灣問題.美方原因是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美國長期實行“遏制和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美國與蘇聯爭霸中處于守勢地位.(3)本小問的影響,依據材料圖2可知,反映的是中美關系的正常化,結合所學可知,毛澤東與尼克松的會見,結束了中美兩國二十多年的對抗,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4)本小問的影響,依據材料圖2可知,反映的是中美關系的正常化,圖3反映的是中日關系的正常化,結合所學可知,圖二的會見與中美關系的緩和,直接推動中日關系的發展,出現了圖三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與毛澤東會見的情景.答案:(1)方針:“一邊倒”(或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一邊).(2)中方原因:中蘇關系破裂后,蘇聯陳兵中國北方邊境,對中國安全構成嚴重威脅;中美關系改善有利于解決臺灣問題.美方原因: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美國長期實行“遏制和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美國與蘇聯爭霸中處于守勢地位.(3)毛澤東與尼克松的會見,結束了中美兩國二十多年的對抗,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4)圖二的會見與中美關系的緩和,直接推動中日關系的發展,出現了圖三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與毛澤東會見的情景.3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2分)

材料一

吾國對日關系之痛史,宜鐫骨銘心,紀其深仇大辱者,有三事焉:曰甲午,曰甲辰,曰甲寅。甲午之役,喪師割地,東亞霸權拱手以讓諸日本。甲辰之役,日本與俄爭我滿洲,而以我國為戰場,我反作壁上觀,其結果致敵勢益見披昌。甲寅之役,日、德構釁,以吾國山東為戰場,一如日、俄故事,后幅文章,競欲演亡韓之慘劇于吾中國。此三甲紀念,實吾民沒齒不忘也。

——李大釗《國民之薪膽》(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甲午之役”給中國社會造成的影響,(6分)材料二、近二三十年來,有些學者注重從現代化角度研究中國近代史,認為中國的現代化就是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變,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分方面評價辛亥革命。(6分)參考答案:(1)簽訂《馬關條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