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學前兒童家庭的創造教育_第1頁
第二章 學前兒童家庭的創造教育_第2頁
第二章 學前兒童家庭的創造教育_第3頁
第二章 學前兒童家庭的創造教育_第4頁
第二章 學前兒童家庭的創造教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學前兒童家庭教育

第二章學前兒童家庭的創造教育第一節學前兒童家庭創造教育的價值第二節學前兒童家庭創造教育的任務第三節學前兒童家庭創造教育的原則第四節學前兒童家庭創造教育的活動第五節學前兒童家庭創造教育的評價

一樁奇特的官司

1968年,美國內華達州一位名叫伊迪斯的3歲女孩,說她認識母親買給她生日禮物盒上“OPEN”的第一個字母“O”,年輕的母親聽后非常驚訝,并一紙訴狀把女兒所在的勞拉三世幼兒園告上法庭,理由是:該幼兒園剝奪了伊迪斯的想象力。因為在女兒認識“O”以前,能把“O”說成是蘋果、太陽、足球、鳥蛋等圓形的東西,而自從薇拉老師教會女兒識讀了26個字母后,伊迪斯便失去了這種能力。他要求勞拉三世幼兒園賠償精神傷殘費100萬美元。

這樁奇特的訴訟,立刻引起了軒然大波:勞拉三世幼兒園認為這位母親瘋了;家長也認為這位母親是小題大做;律師認為這場官司必輸無疑。三個月后,此案的結果卻大出人們所料:勞拉三世幼兒園敗訴。為什么會這樣呢?

且聽這位母親在法庭上的辯護詞:我曾到東方某個國家旅行,在一個公園里見過兩個天鵝,一個被剪去了左邊的翅膀,一只完好無損。減去翅膀的被養在一片較大的水塘里,完好的一只被放養在一片較小的水塘里,當時我非常不解,就請教那里的管理員。他們說,這樣能防止逃跑。我問為什么?他們解釋,減去一邊翅膀的無法保持身體平衡,飛起后就會掉下來;在小水塘里的天鵝翅膀雖然完好,但起飛時會因為沒有必要的滑翔路程,只好老老實實地呆在水塘里。

我非常震驚,震驚于東方人的聰明;可我也感到非常悲哀,為兩只天鵝感到悲哀。今天,我為我女兒的事來打這場官司,是因為我感到伊迪斯變成了勞拉三世幼兒園里的一只天鵝。他們剪掉了伊迪斯的一只翅膀——一只想象的翅膀,人們早早地把她投進了那片水塘,那片只有ABC的水塘。請大家思考:

①、本案例的奇特之處在哪里?

②、伊迪斯的母親對您的啟迪是什么?

這段辨詞后來成了內華達州修改《公民教育保護法》的依據。現在美國的公民憲法規定:幼兒在學校有玩的權利、問為什么的權利。美國的科技領先、年輕的百萬富翁比世界其他國家多,是否和這位母親的辯護詞有關,不得而知,但是注重兒童的創造性培養,卻值得我們思索。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也要想一想:我們的教育,是否忽視了兒童創造性的培養?甚至是否也在扼殺了兒童的創造力?

路甬祥院士在《時代、科學與教育的未來》中這樣寫道:“人區別于動物正在于其有主動地認識欲望和認識能力,在于具有思想性和社會性,教育的目的在于鼓勵、引導和發展這種認識欲望和認識能力,發展健康的思想道德、觀念、體魄和社會工作能力及愛美、審美、創造美的能力”

這就是為什么世界各國都要把培養創新思維和創造型人才作為教育改革的趨勢,主張從“年輕人開始,從中小學開始”,“以鼓勵青少年的幻想、創造性、獨立性”,甚至以立法形式,注重“國民創造能力的”培養。

一、學前兒童創造力的概念和特點

1、概念(P33上):關于創造力概念的表述雖然有所不同,有的是重視“方式”、“過程”,有的認為創造力是一種“能力”,但它們都強調新穎和獨特。2、學前兒童創造力的特點:

(1)模仿性:模仿的基礎上創造

(2)自發性:目的性、計劃性、針對性不強

(3)靈活性:喜歡獨立探索(4)發展性:潛在的創造力。(5)差異性:性別、個體、早晚、內容。(6)無價性:不等同于發明專利。

二、我國幼兒創造力的現狀

中國人有沒有創造力?中國孩子是否缺乏創造力?舉身邊的兩個例子來回答。其一:有一次,早上學生到校,預備鈴聲一聲接一聲響起,學生們卻擁擠在教室門口,原來保管鑰匙的同學鑰匙忘記在家里了。全班學生根本無法進班上課。作為班主任的我,萬分焦急,辦法用盡,正準備最后一招——砸鎖。這時,一個平時不起眼的小男孩猶豫再三,戰戰兢兢的走到我跟前,小聲說:“老師,我能把鎖打開。”情急之下,別無他法,只有默許他施展絕技。只見他找了把舊鑰匙,三下五除二,打開了緊閉的大門,大家蜂涌而進,上課依舊。其二:去年有兩則消息常見諸報端,春天時,工商部門披露,市場上出現了一種人造雞蛋,其大小、形狀、甚至打開后里面的樣式、口感,都和普通的雞蛋一樣,非專業人士且水準很高者很難辨別。這件事還沒有下文,到了夏天,市場上又在銷售一種人造豆腐,不用一顆黃豆,生產出來的豆腐暢銷各地,也許你我餐桌上吃的就是這種用化工原料,生產出來的人造豆腐。現在可以回答開頭的問題了,中國人缺乏創造力嗎?不,中國人根本不少創造力。從孩子到成年人,都很聰明,盡管第二例有點諷刺的色彩,可說真的,即使化學家諾貝爾再生,也要由衷的敬佩中國人的創造力了。

可一個鐵的事實又折磨著中國人的神經:據統計近四百年來世界重大的科技發明,無一出自中國人之手;諾貝爾獎自創立以來,沒有一個真正的中國人,獲得一項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方面的獎項。似乎在這些方面,國人的創造力一下子消失殆盡。連科學泰斗錢學森臨終之前,都上書國家總理,控告中國幾十年來教育的失敗。錢老的話沒有人想到去思考,也沒有人敢不信,好像人們一下子找到中國人與諾貝爾獎絕緣的原因了,是教育一步步扼殺了孩子們的創造力,是學校和老師把原先富有創造力的學生變成了沒有創造力的”平凡人”。

全部都是老師的責任?不,他們只是社會的一部分,其他的種種角色,學校、主管部門、家庭、社會,乃至國家,其實都在伸出一把把無形的黑手,共同扼殺著中國孩子的創造力。全面分析:1、對分數的追求扼殺了孩子的創造思維。2、好孩子的標準扼殺了孩子們的創造激情。3、“安全重于泰山”扼殺了孩子創造的空間

4、社會功利思想讓創造力難覓蹤跡。

中國孩子本來不缺少創造力,是他們成長的

過程中,一雙雙無形的黑手扼殺了或正在扼殺著他們的創造力;中國人也不缺少創造力,是社會這個大環境讓創造失去了生長的土壤。怎樣培養中國孩子的創造力,作為父母和幼兒園老師如何保護孩子的創造力,是值得我們深深思考得一個龐大的命題。

小結:中國政府已經密切關注創造力缺失的問題,1999年《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2001年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也在多處提出了要重視兒童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重視兒童學習能力的培養。三、創造教育的誤區(1)把創新思維等同于求異思維在幼兒園中,“求異”被上升為目的,教師提出任何問題,都要求幼兒做到“和別人不一樣”,如果不一樣,教師會鼓勵、表揚;如果一樣,教師一般會反應平淡。每個幼兒都有自己擅長的本領,也都有相比同伴落后的方面。在對幼兒提出要求及評價時,應多強調“與己不同”,少強調“與眾不同”。“與己不同”是一個縱向的比較,每個動作,每一個主意只要與以往的自己不一樣,那么,對于這個幼兒來說,就是有價值的,就是一種創造。案例:在一次手工課上,吳老師從百寶箱里給大家變出了一些手工作品,如燈籠、糖果、花瓶等。它們是由一張紙經過折、剪后打開,再用不同的方法卷起粘貼而成的。老師演示完之后,接下來,老師讓小朋友自己做,看能不能做出更多的東西。所有的小朋友做的第一個都是燈籠。接下來就豐富多彩了。小紅緊接著在一張圓形的紙上剪了幾刀,打開一看,成了一個窗花,老師夸她真能干。緊接著小紅又按照以前的經驗做了好幾個漂亮的窗花。小明做完燈籠后,好像想做一個糖果,可拿著紙不知該如何下手,老師看到了,但提醒他“你可以把老師的糖果拆開來看看,看老師是怎么折的,怎么剪的?”終于,小明照著老師的折痕將自己的紙折了,剪了,做成了糖果,接著小明又同樣學會了花瓶。(2)過分重視創造結果討論:如何評價小紅和小明?

小結:創造始于模仿,人們常常是在觀察學習模仿別人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進行創造的。小紅只是重復了以前已經學會了的剪窗花的活動,而小明學到的并不僅僅是對老師所給的范例的模仿,而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學到的是“如何做”的知識。

三、學前兒童家庭創造教育的價值

(1)有助于提高兒童的創造能力。(2)有利于早就知識經濟時代所需要的人才(3)有益于我國學前兒童的家庭教育與國際接軌

日本:1980年開始注意培養兒童的創造力

德國:把培養兒童的創造能力作為學前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

美國:設有“創造教育基金會”,大力資助培養兒童創造力的各種研究。

國外專家的研究表明,兒童在學前期學習創造性思維技巧的效果比進入小學以后再來學習的效果要好。原因:4歲以后的幼兒,其心智發生一個比較大的變化。這個時候的幼兒已經具備了學習各種基本知識的能力,如認識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字、10以內的數,學習舞蹈、音樂、美術等。與此同時,有研究表明,隨著兒童知識的增長、眼睛的開闊,到5歲左右是其想象力最大膽、最豐富和創造力發展最迅速的階段。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科學知識的積累,幼兒寫實的意識逐漸增強,想象力受到了制約和壓抑,到小學中后期呈現明顯降低的趨勢。

所以作為家長和幼兒園老師,我們一定要抓住幼兒階段創造力發展的黃金時期,最大限度挖掘幼兒的創造潛力,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

第二節

學前兒童家庭創造教育的任務

案例:“爸爸,您為什么每天要在墻壁上澆水呢?”“天熱了,這樣可以為房間降溫呀。”“爺爺,為什么大草原上的房子都頂著太陽能電池板呢?”“這是光電池,用來發電的,牧民們燒飯取暖全靠它啊。”這是一個11歲孩子的好奇。孩子叫呂柏林,東陽市吳寧鎮第五小學學生。他用一年半的時間,在爺爺、爸爸和老師的指導下將他的好奇心裝進了一個家——“夢之家”,親手設計了一間充分利用太陽能和風能的房子,冬暖夏涼、節能節水。近日,這個“家”在省科技館展出,作為一個參賽作品。思考:呂林的創新成果和家人的教育有關系嗎?那么,在家庭創造教育中,學前兒童的父母應該做些什么呢?一、激發和保護兒童創造的興趣和好奇心A、精神環境:為孩子創設一個寬松、自由、民主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可以大膽地去想象、嘗試,即使錯了也沒關系,不用擔心會為此受到責備或者是懲罰。B、物質環境:讓孩子能隨時動手操作、嘗試、探索。二、豐富兒童創造的知識和技能

“創造能力的促進與知識的獲得是不矛盾的,兩者是相互補充的”

例如:家長可以定期帶孩子出去旅行、參觀、看電影等,多參加戶外活動。三、鼓勵兒童創造性想象與實踐

一方面要鼓勵孩子動腦暢想,以發展創造想象力;另一方面還要為孩子提供動手活動的機會,以發展孩子的創造性行為。在臺州一中的體育館里,觀眾們正在觀看舟山代表隊選送的水上漂浮警示燈。當日,第26屆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在這里拉開帷幕。四、培養兒童的創造性思維---發散性思維?

兒童創造力的核心是創造性思維,而創造性思維主要又是由發散思維所構成的。

“一題多解”“一問多答”等都屬于發散性思維。

在生活中的遇到的小問題,應該多問問孩子的意見,給他一個做決定的機會。比如天空突然下起了雨,而你和孩子又沒有帶傘……又或者今天你想不到該做什么晚飯……五、塑造兒童創造的個性思考:創造性的兒童一般具有什么樣的個性特征?綜合國內外研究,創造型兒童的人格特征常表現為以下特征:興趣廣泛,對創造有強烈的好奇心目標專一,有毅力獨立性強自信心強情感豐富一絲不茍想象力豐富喜歡提問同時在兒童性格中有諸多不利于創造力發展的人格因素,如:過分的自我批評膽怯懶惰從眾狹隘刻板驕傲六、培養兒童創造的品德

兒童創造的品德是創造力發展的支柱,家長要注意增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識水平和自我判斷能力……七、鼓勵兒童的冒險精神培養孩子創造的勇氣……八、提高兒童的抗挫能力

培養孩子的耐心和毅力,持之以恒地去做某一件事……總之,在家庭生活當中,父母應盡量做一個民主的家長,多聽聽孩子的聲音,有原則地支持兒童實施自己的想法,鼓勵孩子在動腦的基礎上多動手,以培養幼兒的創造力。跟經典電影學家庭教育:國王的演講;放牛班的春天;肖申克的救贖;心靈捕手;地球上的星星;阿甘正傳;當幸福來敲門;屋頂上的童年時光……

第三節學前兒童家庭創造教育的原則

一、全面性原則指的是家長對孩子進行的創造教育應該是全方位的,樹立多元觀念,發展孩子各方面的創造才能。二、個別性原則指的是不同兒童具有不同先天特點和后天成長環境,在創造能力的發展也會出現個別差異。比如性別、年齡等差異(例如:P44)。三、活動性原則家長不僅要關心孩子與人的交往活動,而且還要重視孩子對物體的操作活動,并注意不斷變化孩子活動的內容和方式。【例如】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查理的.費曼回憶童年說到:父親回來帶著一小堆裝修衛生間的瓷片,父親指導他用不同的方式來堆疊它們,這不僅引起了他對堆積的興趣,而且還萌發了他對模式的強烈探索欲。家庭教育小貼示:1.不因孩子房間里或者桌面上很亂而責罵他,只要這與他的創造活動有關。

2.給孩子一個房間或者房間的一部分,主要供孩子玩耍。

3.做一個陳列架,讓孩子在上面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寬松性原則——保護孩子的好奇(重點)

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在回答他何以有那樣重大的發明創造時說:“我沒有什么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的探究問題罷了。”首先,允許孩子“異想天開”,鼓勵孩子的“求異”精神。面對孩子無休止的刨根問底,父母一定要認真面對并積極鼓勵。其次,正確認識孩子的破壞行為。總而言之,幼兒的創造性思維特別需要一種民主、寬松的氛圍,教師和家長應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心理需求,使孩子敢于創造,樂于創造。一則古希臘神話故事塞浦路斯的國王皮格馬利翁是一位有名的雕塑家。他精心地用象牙雕塑了一位美麗可愛的少女。他深深愛上了這個“少女”,并給他取名叫蓋拉蒂。他還給蓋拉蒂穿上美麗的長袍,并且擁抱它、親吻它,他真誠地期望自己的愛能被“少女”接受。但它依然是一尊雕像。皮格馬利翁感到很絕望,他不愿意再受這種單相思的煎熬,于是,他就帶著豐盛的祭品來到阿弗洛蒂代的神殿向她求助,他祈求女神能賜給他一位如蓋拉蒂一樣優雅、美麗的妻子。他的真誠期望感動了阿弗洛蒂代,女神決定幫他。皮格馬利翁回到家后,徑直走到雕像旁,凝視著它。這時,雕像發生了變化,它的臉頰慢慢地呈現出血色,它的眼睛開始釋放光芒,它的嘴唇緩緩張開,露出了甜蜜的微笑。蓋拉蒂向皮格馬利翁走來,她用充滿愛意的眼光看著他,渾身散發出溫柔的氣息。不久,蓋拉蒂開始說話了。

皮格馬利翁驚呆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上帝!皮格馬利翁的雕塑成了他的妻子。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人們從皮格馬利翁的故事中總結出了“皮格馬利翁效應”:期望和贊美能產生奇跡。但是對這一效應做出經典證明并使它廣泛運用的是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他的助手們,因此“皮格馬利翁效應”又稱“羅森塔爾效應”。1960年,哈佛大學的羅森塔爾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學校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

新學期,校長對兩位教師說“根據過去三四年來的教學表現,你們是本校最好的教師。為了獎勵你們,今年學校特地挑選了一些最聰明的學生給你們教。記住,這些學生的智商比同齡的孩子都要高。”校長再三叮嚀:要像平常一樣教他們,不要讓孩子或家長知道他們是被特意挑選出來的。

這兩位教師非常高興,更加努力教學了。來看一下結果:一年之后,這兩個班級的學生成績是全校中最優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學生的分數值高出好幾倍。

知道結果后,校長不好意思地告訴這兩位教師真相:他們所教的這些學生智商并不比別的學生高。這兩位教師哪里會料到事情是這樣的,只得慶幸是自己教得好了。

隨后,校長又告訴他們另一個真相:他們兩個也不是本校最好的教師,而是在教師中隨機抽出來的。

研究者認為,這就是由于教師期望的影響。由于教師認為這個學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課時給予他更多的關注,通過各種方式向他傳達“你很優秀”的信息,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因而產生一種激勵作用,學習時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績。這種現象說明教師的期待不同,對兒童施加影響的方法也不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