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浙科版穩態與環境第四章種群 學業分層測評10_第1頁
高中生物浙科版穩態與環境第四章種群 學業分層測評10_第2頁
高中生物浙科版穩態與環境第四章種群 學業分層測評10_第3頁
高中生物浙科版穩態與環境第四章種群 學業分層測評10_第4頁
高中生物浙科版穩態與環境第四章種群 學業分層測評10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業分層測評(十)(建議用時:45分鐘)[學業達標]1.(2023·慈溪高二期中)浙江某地烏鶇連續10年的種群數量增長情況如圖所示,后一年的種群數量是前一年的λ倍,下列分析正確的是()A.第1年烏鶇種群的年齡結構是增長型B.第5年和第7年的烏鶇種群數量相同C.第9年的烏鶇種群數量最大D.烏鶇種群數量受領域行為等外源性因素調節【解析】由曲線分析知,第3年和第9年,種群變化值為1,即前3年種群數量為正增長,3~9年間種群數量為負增長,即第3年種群數量達到最大,第9年種群數量最小。領域行為是內源性因素。【答案】A2.(2023·臺州期末)若某種群有成鼠m只(計算時視為親代),每只雌鼠一生產仔16只,各代雌雄性別比例均為1∶1,子代幼鼠均發育為成鼠,所有個體的繁殖力均相等,則從理論上計算,第n代產生的子代數量為()A.m×8n-1只 B.m×8n+1只C.m×8n只 D.m×8n-2只【解析】親代鼠有m只,其中雌鼠eq\f(1,2)m只,因此第一代產生子代鼠為eq\f(1,2)m×16=m×8只,第二代產生的子代鼠數量為eq\f(1,2)m×8×16=m×82只,以此類推,第n代產生的子代數量為m×8n只。【答案】C3.(2023·諸暨高二期末)某種群的年齡結構如甲圖所示,增長曲線如乙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甲圖的年齡結構是增長型,在t1時很可能屬于這種類型B.甲圖的年齡結構是穩定型,在t2時很可能屬于這種類型C.甲圖的年齡結構是增長型,在t2時很可能屬于這種類型D.甲圖的年齡結構是穩定型,在t1時很可能屬于這種類型【解析】分析圖甲,該種群成年個體與幼年個體比例較大,年齡結構為增長型。分析圖乙知,在t0~t2時間段種群數量一直在增長,故甲圖可能處于t1時。【答案】A4.右圖為種群數量增長曲線,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導學號:24890037】A.改善空間和資源條件有望使K值提高B.BC段種群增長速率逐漸下降CB到C變化過程中,其天敵捕食成功率將會增加D.曲線Y表明自然狀態下種群能實現最大增長速率【解析】環境最大容納量K值不是恒定的,空間與資源豐富時K值會提高。B點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超過B點,種群增長速率減小。由B到C種群數量不斷增多,因而其天敵更易捕到食物。曲線Y為“S”形曲線,種群數量增長受到食物、空間、天敵等因素的限制,無法實現最大增長速率。【答案】D5.某理想狀態中,草履蟲原有130只,經過一繁殖周期后,是原來的倍,則按這種增長方式,經過5個繁殖世代后該種群數量為()A.987 B.975C.650 D.195【解析】根據理想狀態下“J”形曲線的數學模型Nt=N0λt可得N5=130×5≈987(只)。【答案】A6.(2023·嘉興高二期末)如圖是某兔群遷入新環境后種群增長速率隨時間的變化曲線。第10年時用標志重捕法調查該兔種群的密度,第一次捕獲60只,全部標志后釋放,一個月后進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獲110只,其中標志的30只。估算該兔種群在這一環境的K值是()A.110只 B.220只C.330只 D.440只【解析】根據標志重捕法計算,10年時兔群的數量為:60×110/30=220(只),從圖示可知第10年種群增長速率最大,此時對應種群數量為K/2,故該種群K值為440(只)。【答案】D7.下列關于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動態變化的敘述,錯誤的是()A.計數試管B除了加入與試管A等量的無菌葡萄糖溶液外,沒加酵母菌貯用培養液,起對照作用B.鏡檢計數時,發現酵母菌細胞有粘連,對于團塊中的細胞,可不進行計數C.每毫升體積內的細胞數計算公式為每方格內的細胞數×2500D.每天對酵母菌細胞計數的時間要固定【解析】對于酵母菌進行鏡檢計數時,為了減少實驗誤差,若視野范圍內發現有酵母菌細胞有粘連,要數出團塊中的每一個細胞進行計數。【答案】B8.(2023·寧波高二期末)紅松球果產量有“四年兩頭熟”的說法,這說明紅松()A.種群的數量波動為非周期性波動B.種群的數量波動為周期性波動C.種群數量波動屬外源性調節D.種群數量波動屬內分泌調節【解析】紅松果球產量的“四年兩頭熟”表明紅松種群數量的波動周期約為4年。【答案】B9.(2023·舟山期末)下列關于種群數量波動的調節因素的說法,錯誤的是()A.氣候是對種群影響最強烈的外源性因素B.動物通過捕食相互制約,從而把種群密度壓制在一個低水平上C.隨種群密度的增大,種群內病源物的致病力和傳播速度也增加D.領域行為不利于物種的生存和發展【解析】氣候是影響種群最強烈的外源性因素,尤其是極端的溫度和濕度;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相互制約,數量呈現同步變化的趨勢;由于種群密度增大,個體間相互傳播病源物的機會增加,致病力和傳播速度增加;在種群密度高的年份,競爭力強的個體占有領域并通過繁殖把優良基因傳給后代,可保證種群不會因繁殖過剩而過度消耗資源,有利于物種的生存和發展。【答案】D10.某研究所調查發現:某種魚遷入一生態系統后,其種群數量增長速率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如圖所示,請分析回答:(1)在t0~t2時間內,種群數量增長曲線呈________形曲線;若在t2時種群數量為N,則在t1時種群數量為________。t1時該種群的年齡結構可能為________。(2)捕獲該魚的最佳時期為________時,原因是_____________。(3)在t2時期后,該魚種群數量變化是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題考查種群數量的變化。坐標曲線圖是高考中出現的比較多的一種圖,它可以反映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關系,解題時注意起點、轉折點和終點等含義。由圖形可以看出,t0~t2時間內該種魚的種群增長為“S”形曲線,t1時種群數量為K/2,此時為捕撈的最佳時期,t2時種群數量為K。【答案】(1)SN/2增長型(2)t1在t1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捕獲該魚獲得的量最大且不影響該魚類資源的再生(3)不增加種內斗爭加劇捕食者數量增加[能力提升]11.(2023·杭州高二檢測)為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某研究性學習小組完成了A、B、C三組實驗。定期對不同培養液中的酵母菌進行計數,分別繪制出酵母菌細胞數目變化曲線依次為a、b、c,關于此圖的分析,不正確的是()A.探究的課題可能是影響種群數量動態變化的外界因素B.三組的培養溫度可能不同,A組的培養溫度最適宜C.三組的環境容納量可能不同,B組的環境容納量最大D.三組的營養初始供給可能不同,C組的營養初始供給最少【解析】三組的培養溫度可能不同,因B組的發酵進行得最快,所以B組的溫度最適宜。由三組酵母菌的種群數量變化曲線可知:該實驗可能是探究影響種群數量動態變化的外界因素。因三個組別的微生物最大數量不同,所以環境容納量不同,B組的環境容納量大。因能量影響微生物的繁殖,三個組的微生物數量變化與其供能情況有關,C組營養初始供給最少,自然個體數量最少。【答案】B12.如圖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種群密度的關系,據此分析得出的正確表述是()A.在K/2時控制有害動物最有效B.圖示規律可作為控制人口增長的依據C.該圖可用于實踐中估算種群最大凈補充量D.在K/2時捕撈魚類最易得到最大日捕獲量【解析】A項中,K/2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控制有害動物應在K/2之前最有效;B項中,我國控制人口增長的主要措施是實行計劃生育,即降低人口出生率來減少凈補充量,不能靠增加死亡率來減少凈補充量;C項中,可通過出生率和死亡率來估算種群最大凈補充量;D項中,在K值時捕撈魚類最易得到最大日捕獲量。【答案】C13.(2023·嘉興高二檢測)2011年5月12日,新疆吐魯番火焰山景區工作人員在火焰山下發現一只陸地嚙齒動物長耳跳鼠。由于長耳跳鼠生活在沙漠地區而被譽為“沙漠中的米老鼠”,其種群數量的直接影響因素是()A.食物 B.疾病C.寄生 D.降雨量【解析】氣候是對種群影響最強烈的外源性因素,特別是極端的溫度和濕度。而對于沙漠嚙齒類動物長耳跳鼠來說,其種群數量的直接影響因素是濕度即降雨量。【答案】D14.(2023·衢州高二期末)如圖為自然環境中生物種群數量變化曲線,據圖回答問題:(1)在自然環境下,一個物種遷入一個新的環境中,起初的增長方式為a→c,類似于______增長;經過一段時間的增長后,數量趨于穩定,或在________上下波動,類似于________增長。(2)由c→d種群數量波動主要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變動所致。(3)為了保護魚類資源不受破壞,并能持續地獲得最大捕魚量,應該使被捕魚群的種群數量保持在____________點,原因是在這個水平上________最快。【解析】(1)在自然環境中一個物種遷入一個新的環境,起初空間、資源相對充足,天敵較少,種群一般呈指數增長,隨著時間的發展,數量達到環境容納量,種群數量趨于穩定,類似于邏輯斯諦增長。(2)種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時,種群的數量達到K值,c→d種群數量波動主要是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變動所致。(3)當種群數量為環境容納量的一半,即K/2值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可提供的資源數量多而且不影響資源的再生。所以在開發動植物資源時和獲取資源后,保持種群數量在K/2值左右,有利于資源的再生。【答案】(1)指數環境容納量(或K值)邏輯斯諦(2)出生率和死亡率(3)b種群增長速率15.下圖是1928~1977年歐洲灰鷺種群的數量變動曲線,據圖回答以下問題:(1)引起歐洲灰鷺種群數量波動的原因是________;它屬于種群數量調節的________因素。(2)歐洲灰鷺的種群數量波動類型是________;判斷依據是____________。(3)生殖鳥對數值4000所對應的數值相當于_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