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心理資本影響其收入和貧富差距的機制研究,宏觀經濟學論文_第1頁
農民心理資本影響其收入和貧富差距的機制研究,宏觀經濟學論文_第2頁
農民心理資本影響其收入和貧富差距的機制研究,宏觀經濟學論文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農民心理資本影響其收入和貧富差距的機制研究,宏觀經濟學論文內容摘要:農民心理資本是個體農民的積極心理狀態,主要包括農民自我效能感〔自信〕、希望、樂觀和堅韌性四個維度。心理資本促使個體農民以勞動行為決策、勞動行為創造價值,進而促進農民增收和脫貧致富,這是農民心理資本影響其收入和貧富差距的總機制。心理扶貧就是通過對貧困人口進行先進思想宣講教育,用脫貧致富典范的氣力開化和引導貧困人口,使其拋棄消極落后心理和接受積極先進心理,提升其心理資本素養,進而以積極心理資本引導其理性行為決策,以理性行為促進其增收和脫貧致富目的的實現。本文關鍵詞語:農民心理資本;收入;貧富差距;引言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心理學家發起了積極心理學研究運動,強調心理學研究應改變以往側重人們的心理問題、負面行為及負面結果的研究取向以及重視對人的積極心理、積極行為及積極結果〔績效〕的研究。2002年,以Seligman為代表的心理學家創始人的積極心理品質和積極行為這一心理學研究新視角之先河;尤其是Luthans等〔2007)[5]在積極心理學和積極組織行為學的啟發下正式提出了心理資本的概念,主張心理資本是個體的積極心理狀態,是超越貨幣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等之上,能夠科學測量、投資開發和有效管理,進而使個體和組織獲得績效和競爭優勢的核心人力資源,主要包括自我效能感〔自信〕、希望、樂觀和堅韌性四個維度。這是當前學界最具代表性的心理資本定義。資本最本質的特征是投資性和收益性〔績效〕,而心理資本具有資本這一本質特征。盡管心理資本的正式提出不過十余年,但積極心理學、人力資源管理學、行為經濟學等學科就心理資本對個體和組織經濟績效的影響進行了大量實證研究,獲得了重要成果。第一,心理資本對企業員工〔個體〕工資績效影響的研究。Goldsmith,Veum和Darity(1997〕借鑒心理學的方式方法,實證研究了心理資本對個體實際工資的影響。他們發現個體的心理資本〔自尊〕與其實際工資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被試的心理資本水平每提高10%,其實際工資水平就可能增加4.8%或13.3%。Duncanetal.(1998〕、Luthansetal.(2005〕、徐建役等〔2020〕、陳詠媛〔2021〕的研究也發現,心理資本對企業員工工資水平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第二,心理資本對企業員工工作績效影響的研究。Seligman(1998〕、YoussefandLuthans(2007〕、Luthansetal.(2008〕、Aveyetal.(2018〕、仲理峰〔2020〕、周文霞等〔2021〕、張闊等〔2021〕、趙富強〔2022〕等實證研究了心理資本與企業員工工作績效的正相關性。第三,心理資本對企業利潤績效影響的研究。Luthansetal.(2006〕研究發現,員工心理資本每增加2%,每年就可給公司帶來一千多萬美元的收入,并給企業帶來持續競爭優勢。總的看來,心理資本對個體和組織經濟績效影響的研究獲得了重要成果,但主要是實證研究,缺乏理論研究,缺乏心理資本影響個體和組織經濟績效的理論機制的研究,尤其是對中國文化背景下中國本土農民心理資本及其影響農戶家庭收入和貧富〔績效〕的理論機制研究還很欠缺。一、自我效能感〔或自信〕、希望、樂觀、堅韌性促進農戶家庭脫貧致富的理論機制農民自我效能感或自信是指個體農民相信依靠自個的能力、素質能夠實現家庭收入增長和脫貧致富目的的一種積極心理狀態。這里的能力、素質就是勞動素質、勞動能力,即勞動。因而,農民自我效能感〔或自信〕的本質就是農民勞動自信或農民勞動能力自信,就是個體農民相信依靠自個的勞動這一人類本質實踐活動能夠實現家庭收入增長和脫貧致富目的的積極心理狀態。農民希望是指個體農民對家庭收入增長和脫貧致富目的的鍥而不舍、強烈愿望、堅強決心并想方設法通過一切途徑〔途徑〕實現這一目的的積極心理狀態。這里的一切途徑〔途徑〕是指一切真誠實在與合法勞動的途徑〔途徑〕。因而,農民希望的本質就是通過一切真誠實在與合法勞動的途徑〔途徑〕實現家庭收入增長和脫貧致富目的的積極心理狀態。農民樂觀是指個體農民對家庭收入增加、脫貧致富目的的實現〔成功事件〕和沒有能實現〔失敗事件〕均能做積極歸因的積極心理狀態。樂觀的農民通常以為,收入增加、脫貧致富目的的實現〔成功事件〕是自個素質、能力和努力的結果,這里的本身素質、能力和努力就是本身勞動素質、勞動能力和勞動努力。因而,農民樂觀的本質就是個體農民以為家庭收入增長、脫貧致富目的的實現是自個勞動素質、勞動能力和辛勤勞動的必然結果。農民堅韌性是指個體農民在生產生活陷入窘境、碰到重大挫折時能堅持挺住并很快調整本身狀態恢復過來,直至最終實現家庭收入增長和脫貧致富目的的堅定不移的積極心理品質。這里的窘境、挫折就是勞動中的窘境、挫折,就是勞動窘境、勞動挫折。從上述分析能夠看出,勞動〔途徑〕和農戶家庭脫貧致富〔目的〕是理解農民自我效能感〔自信〕、希望、樂觀、堅韌性全部內涵的關鍵。農民自我效能感〔自信〕、希望、樂觀、堅韌性的核心就是勞動觀或勞動心理,就是勞動創造財富價值觀或勞動實現家庭收入增長和脫貧致富觀。相信依靠自個的勞動能夠實現家庭收入增長和脫貧致富目的〔即自我效能感或自信〕的個體農民往往通過一切真誠實在與合法勞動的途徑實現家庭收入增長和脫貧致富目的〔即希望〕。充滿自我效能感〔自信〕和希望的個體農民以為家庭收入增長、脫貧致富目的的實現是自個勞動素質、勞動能力和勞動努力的必然結果〔即樂觀〕。充滿自我效能感〔自信〕、看到希望、保持樂觀的個體農民往往不懼勞動艱苦和挫折,歷經磨難,克制困難險阻,最終實現家庭收入增長和脫貧致富目的〔堅韌性〕。因而,農民自我效能感〔自信〕、希望、樂觀、堅韌性又是一脈相承的。將自信、希望、樂觀、堅韌性作為前因變量、農民理性行為決策作為中介變量,農民增收和脫貧致富作為后果變量,引入經濟分析,揭示農民心理資本促進其增收和脫貧致富的傳導機制和途徑依靠。農民自我效能感〔自信〕、希望、樂觀、堅韌性促進農民脫貧致富的理論機制與途徑如此圖1所示。圖1農民心理資本影響農戶脫貧致富的理論機制〔一〕從心理角度分析從心理角度分析來看,有三個方面。〔1〕農民自我效能感或自信、希望、樂觀、堅韌性,即心理上認可勞動,成認勞動的客觀存在性及其在財富價值和脫貧致富創造中的偉大作用。反之,農民自卑、失望、悲觀、脆弱性,則個體農民看不到勞動在財富價值和脫貧致富創造中的偉大作用。〔2〕農民自我效能感或自信、希望、樂觀、堅韌性使得個體農民在價值觀上逐步構成勞動創造財富、勞動是財富的源泉、勞動創造幸福美妙生活、辛勤勞動是脫貧致富的必由之路、辛勤勞動、真誠實在勞動、靠自個的勞動兢兢業業地掙錢才穩當、創造性勞動、勞動榮耀、勞動崇高、勞動偉大、勞動最美、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勤勞致富、民生在勤,勤則不匱、辛勤勞動為榮,好逸惡勞為恥等等勞動價值信念或勞動價值判定,即心理上信勞動、信仰勞動、崇尚勞動。反之,農民自卑、失望、悲觀、脆弱性則使得個體農民在價值觀上逐步構成指望依靠、坐享其成等消極勞動價值判定或消極勞動心理。〔3〕勞動價值信念或勞動價值判定進一步激發個體農民強烈的內在勞動需要、勞動欲望、勞動渴望、勞動沖動,即心理上要勞動、想勞動。反之,農民等靠要依靠、不勞動的消極勞動價值判定或消極勞動心理進一步抑制了個體農民強烈的內在勞動需要、勞動欲望、勞動渴望、勞動沖動的產生,即心理上厭惡勞動、不愿勞動、不想勞動、或者給人裝一個小小開關就能夠賺很多的錢、一勞永逸等等。〔二〕從行為上分析思想心理是個人行為的重要決定因素,個體農民內在勞動需要、勞動欲望、勞動渴望、勞動沖動引發個體農民勞動行為決策的發生,即勞動。由于人們的勞動都是在人腦支配下,更確切地講是在人的心理的支配下的有目的有意識的客觀物質活動。反之,個體農民不愿勞動、不想勞動則引發個體農民消極勞動行為決策的發生,即農民不勞動、懶惰和賭博行為等。〔三〕經濟績效農民勞動〔行為〕創造價值財富、增加家庭收入和脫貧致富。勞動價值論以為,財富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也不會從地上冒出來,而是勞動創造了價值〔勞動價值論〕。反之,農民不勞動、懶惰和賭博等消極勞動行為將產生兩大后果。第一,農民不勞動、懶賭等行為不創造財富,最終將導致家庭貧窮,甚至妻離子散和家破人亡。固然打牌賭博也必定有贏家,但卻不能實實在在地增加社會財富的總額。由于打牌賭博類似于資本的集中,某些賭徒博得的財富正好是另外賭徒輸掉的財富。另外,某些賭徒獲得的所謂幸福快樂正是建立在其他賭徒普遍痛苦之上的,因而賭博行為可能引發社會不安寧。第二,懶惰心理及行為不利于生產資本的構成,阻礙經濟增長;而勤勞有利于生產資本的構成,是經濟增長的原因。二、結論自我效能感〔自信〕、希望、樂觀、堅韌性等人的積極心理狀態〔心理資本〕促進其增收和脫貧致富,具有資本的增值特性。心理貧困是人口落后或消極心理狀態并致其家庭減收和貧困的社會經濟現象,是貧困的根本源頭,是貧困代際傳遞的罪魁禍首。因而,在2020年后的相對貧困時代,要從根本上消除貧困、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和實現穩定脫貧,就必須在物質扶貧等的同時開展心理扶貧。心理扶貧就是通過對貧困人口心理資本的投資與開發,即通過對貧困人口的先進思想宣講教育,用脫貧致富典范的氣力開化和引導貧困人口,使其拋棄消極落后心理和接受積極先進心理,提升其心理資本素養,進而以積極心理資本引導其理性行為決策,理性行為促進其增收和脫貧致富目的的實現。以下為參考文獻[1]扶貧辦,等.關于開展扶貧扶志行動的意見[DB/OL].http://art/2021/11/19/art_46_91266..[2]英格爾斯.人的當代化心理思想態度行為[M].殷陸君,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3-4.[3]阿比吉特班納吉嗎,埃斯特迪弗洛.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么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