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史—先秦改革人物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一、春秋戰國時期的大變革(社會轉型)春秋戰國(770BC-221BC,合稱東周時期)春秋(770BC-476BC)——奴隸社會的漸漸瓦解時期戰國(475BC-221BC)——封建社會的漸漸形成時期一般史學界以三家分晉為春秋戰國分界線。分封制和宗法制----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材料一探究一在政治上春秋戰國時期相比西周時發生了什么變更?
材料二鄭莊公(前757—前701),繼武公為周平王卿士,聯合齊、魯戰敗宋、衛,并滅許國,在中原形成霸主地位。后因周桓王免其職而與周作戰,擊敗周師,射傷周王。(楚莊王)八年,伐陸渾戎(在洛陽西南),遂至洛,觀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孫滿勞楚王。楚王問鼎小大輕重。天下無道,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論語·季氏》1、周王室勢力衰微,諸侯勢力漸漸強大,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2、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壞。3、諸侯之間爭霸斗爭不斷。探究二在經濟上春秋戰國時期相比西周時發生了什么變更?戰國時期的鐵農具西周時期的石鐮石斧材料二“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詩經·小雅·北山》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三公元前594年,魯宣公因勢利導,適應土地私有這一歷史潮流,以法律形式承認土地私有,實行“初稅畝”。(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買賣。
1、生產工具改進,社會生產力提高2、井田制遭到破壞3、土地私有制漸漸的確立材料一干脆動力:日益激烈的爭霸斗爭須要富國強兵。稱霸天下的欲望是改革變法的干脆動力。探究三除此之外,結合必修所學學問,思索在思想上還有什么變更,推動變法的干脆動力是什么?這種社會狀況發出什么樣的時代要求?思想:百家爭鳴,各家學派紛紛提出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案,改革成為社會的主要呼聲。特殊是法家學說順應時代要求,成為改革變法的思想武器。春秋戰國時期的大變革(社會轉型)——奴隸社會邁向封建社會時代要求:春秋實行土地私有化和戰國完成由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轉型改革。國家主持者齊國管仲魯國初稅畝魏國李悝楚國吳起趙國趙列侯韓國申不害齊國鄒忌、晏嬰燕國樂毅二、變革潮流春秋戰國時風起云涌的改革與變法戰國七位君主變法示意表魏文侯〈李悝﹑吳起變法〉前445-387年楚悼王〈吳起變法〉前401-381年秦孝公〈商鞅變法〉前364-338年齊威王〈鄒忌變法〉前356-320年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前325-299年燕昭王〈樂毅變法〉前312-279年韓昭侯〈申不害變法〉前362-333年(一)、春秋時期的改革——管仲改革1.背景:2.內容:“相地而衰征”3.影響對齊國:增加了財政收入,客觀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使齊國在爭霸中領先成為中原霸主。對其他諸侯國:起了榜樣作用《史記》云:“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
私田大增使得占有者特殊富有,而靠公田賦稅的諸侯收入卻日益削減。特點:主要集中在經濟方面,維護奴隸制統治人物內容成效魏文侯變法李悝政治經濟法律吳起軍事影響(二)、戰國時期的變法——魏文侯變法特點:改革由經濟基礎漸漸轉移到上層建筑,維護地主階級統治。提出“選賢任能,賞罰分明”,改革舊的世卿世祿制度改善了吏治,減弱了舊貴族特權“盡地力”的農業政策,充分開發利用土地“廢溝洫”,鏟除井田的疆界強調法治作用,制定《法經》我國第一部法典;維護秩序,穩定政局創建強大軍隊“武卒”使“秦兵不敢東向”有效打擊了舊制度,增加了國力,魏國快速崛起;開啟了戰國大變法運動的序幕。想一想問題思索:春秋時期與戰國時期的社會轉型有什么差異?造成這種差異的的緣由是什么?春秋時期的社會轉型主要體現為舊制度的衰落,而戰國時期則更多的表現為舊制度的徹底瓦解和新制度的確立。造成這種差異的緣由是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提示:春秋改革主要集中在經濟基礎方面,維護的是奴隸制統治;戰國變法由經濟基礎漸漸轉移到上層建筑,要完成社會的由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轉型,維護地主階級統治。三、強大須要商鞅變法背景變革潮流推動:諸侯爭霸日益激烈,各國紛紛變法以富國強兵,達立于不敗之地,并進而稱霸天下。時代要求:戰國順應確立土地私有化和創建封建社會的歷史潮流。(二)、變革潮流推動春秋戰國時風起云涌的改革與變法探究三
秦國為什么要變法———探究商鞅變法的必要性戰國初期,秦國地廣人稀,農業生產遠不如東方各國;諸子百家之中也沒有一個是秦國人;至公元前384年,還有人殉的事情發生;秦穆公時代秦國曾一度得到發展,但之后國力漸衰。公元前408年,吳起一舉攻下秦國落水以東五座城池,設立了西河郡,令秦軍望而卻步。從以下材料中,可以得知秦國為什么要變法?(三)、強大須要秦國無論在政治、經濟上,還是在文化上,秦國都落后于其他六國。而且受其他國的欺凌。秦國要想生存發展必需變法,以達富國強兵。探究四秦國為什么能變法—————商鞅變法的可能性三、商鞅變法從以下材料中,可以得知秦國為什么能變法?材料一“三晉攻奪我河西地”“諸侯卑秦。丑莫大焉…..來賓郡臣有能稀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孝公于是布惠,振孤寡,招戰士,明功賞。材料二商鞅(約前390—前338)戰國時衛國人,初為魏相公叔痤家臣,后入秦。⑴游說:商鞅以變法強國之術游說秦孝公,勸告他“疑行無名,疑事無功”,變法要堅決堅決。⑵辯論:與反對派辯論,宣揚變法思想,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得到秦孝公賞識。⑶立信:南門徙木,取信于民。被秦孝公任左庶長,實行變法,商鞅雖然后來被舊貴族殺害,但是,變法卻推行下去,“商君雖死而秦法行”,秦國從今強大起來。1、秦孝公廣納賢才,主觀上要求變法圖強。2、商鞅本人有才能有魄力,而且來秦并得到賞識是變法的重要條件商鞅變法背景2、變革潮流推動:諸侯爭霸日益激烈,各國紛紛變法以富國強兵,達立于不敗之地,并進而稱霸天下。1、時代要求:戰國順應確立土地私有化和創建封建社會的歷史潮流。3、強大須要:秦國無論在政治、經濟上,還是在文化上,秦國都落后于其他六國。而且受其他國的欺凌。秦國要想生存發展必需變法,以達富國強兵。
1、秦孝公廣納賢才,主觀上要求變法圖強。2、商鞅本人有才能有魄力,而且來秦并得到賞識是變法的重要條件必要性:可能性:出謀劃策
假如你是商鞅,面對秦國當時的狀況,你會首先從哪個方面入手呢?為什么?商鞅變法的內容面對血雨腥風的殘酷的兼并斗爭,商鞅設計了什么謀略訓練出了一支秦國的虎狼之師?材料一:
“斬一首者爵一級,欲為官者為五十石之官……官爵之遷與斬首之功相稱也。”
“……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材料二;在戰斗中士兵若怕死退縮,要受黥刑(在臉上刺字)或劓刑(割掉鼻子)。材料三:凡編入什伍組織的在籍成年男子…隨時擔當著被征調從軍作戰的義務,戰事一完,則解甲歸田,可謂全民皆兵。依據材料歸納出商鞅軍事改革的主要內容并分析其影響。1)廢除世卿世祿制,嘉獎軍功,設立軍功爵制度。2)肅穆軍紀3)建立什伍組織1)廢除世卿世祿,嘉獎軍功3)嚴格戶籍制度,實行什伍制度增加士兵志氣,提高軍隊戰斗力打擊了貴族的特權,樹立地主階級優勢兵源得到牢靠保證1、軍事方面2)肅穆軍紀提高軍隊戰斗力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商鞅有什么高招來發展經濟,支撐秦國這架浩大的戰車的?為田開阡陌封疆,地,民得以買賣。
——《商君書》廢井田確立土地私有制
經濟措施變法內容材料1:據史料記載:尚平與孟通皆秦國人,尚平及妻專心耕織,每稅什伍之首,尚平多次免除徭役。孟通棄農經商,連同妻子兒女沒入官府為奴婢。獎勵耕織重農抑商
經濟措施二、變法內容材料2左圖是秦孝公十八年秦國運用的標準量器,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照舊運用頒布標準器統一度量衡
經濟措施二、變法內容材料3:1)廢除井田提高生產主動性,增加國家實力2、經濟方面2)嘉獎耕織推動地主經濟的發展穩定財政收入增加國家實力提高生產主動性3)統一秦國度量衡重農抑商措施?主動:促進農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鞏固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心政權(封建社會初期起主動作用)?消極:①后期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②導致經濟結構單一(封建社會后期阻礙社會進步)經濟領域改革的內容和作用措
施內
容意義作
用以農致富的經濟改革廢井田,開阡陌“為田開阡陌封疆”,廢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維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提高了其發展農業的積極性重農抑商,獎勵耕織鼓勵農民努力耕織,生產粟帛多的,可以受到獎勵,免除徭役,認為工商業是“末業”,凡從事工商業或者因懶惰而陷于貧窮的,都要受到懲罰,全家大小都投入官府充當奴婢。在封建社會初期對農業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起了積極的作用統一度量衡國家頒行標準的度量衡器,要求秦國人必須嚴格執行,不得違犯.為人們從事經濟文化交流活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為防止地方權力過大,出現犯上作亂的現象,商鞅在政治上實行了哪些措施?合作探究:請依據材料指出商鞅變法在政治領域的措施材料一:而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
材料二: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史記?商君列傳》
材料三:商鞅認為法令是為治之本,仁義不僅不足以治天下,而且還會減弱國力。他崇尚嚴刑峻法,取死之刑多如牛毛,施用鑿頂、抽肋、鑊烹等多種殘忍至極的殺人方式。還首設連坐之法,一人犯罪,親鄰株連,大量無辜之人被殘害。商鞅變法曾遭到猛烈抵制。反對派以秦國太子的兩位師傅公子虔、公孫賈為首,他們為阻撓新法,有意唆使太子犯法。商鞅對秦孝公說:“國家的法令人人都得遵守。現在太子犯了法,他的師傅應當受罰。”于是,公子虔被割鼻,公孫賈的臉上被刺字,不少反對者被殘殘酷地處死。①建立縣制,國君任免官吏。②什伍連坐制度3、政治方面③輕罪重刑作用:強化中心集權;加強管理,有效行使政府權力;強化人民法律意識,保證變法徹底執行。分封制:國君——諸侯——諸侯國內官吏(世襲)縣制:國君——地方縣吏(非終身)“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商鞅變法的內容焚燒詩書,加強思想文化統治。4、思想方面結合所學學問,談談你對商鞅“焚燒詩書”的相識?從當時來看,他的做法是值得確定的。“焚燒詩書”解除了復古思想的干擾,利于宣揚變法。但是從歷史發展來看它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商鞅變法的內容鞏固練習依據材料,概括商鞅變法的措施。①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
②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③僇力本業,耕織致栗帛多者復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
④而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
⑤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
⑥平斗桶權衡丈尺。學法指導:以句為單位,對每句話進行概括總結。②嘉獎軍功(軍功爵制)①實行什伍連坐制③嘉獎耕織,重農抑商④實行縣制⑤廢除井田制⑥統一度量衡。5、習俗:改革舊的社會風俗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強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增加財政收入三、商鞅變法的特點是什么?變法的核心農戰法治亦稱“耕戰”。戰國時代商鞅等先秦諸子的經濟﹑軍事思想和政策。重視農業和斗爭,主見兩者結合。他認為農戰就是重農,重農是為了斗爭,二者是不行分割的
四、商鞅變法的結果:守舊勢力的反撲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車裂。
商鞅被害后,新法并未被廢除。為什么?“商鞅雖死,秦法猶存”①順應了歷史潮流,符合新興地主階級的要求;(根本緣由)②商鞅的個人作用:取信于民,執法如山,不畏權貴,以大無畏的精神將改革進行原委。③秦孝公有變法圖強的決心,對商鞅支持、重用。④變法的內容已經深化人心。⑤法家思想奠定了變法的思想理論基礎。商君雖死,秦法未亡——
緣由:(成功的因素)五、評價商鞅變法(課標:探討商鞅變法歷史作用)消極影響主動作用性質上:是地主階級性質的改革,是戰國時期最徹底的一次變法.1.對秦國----②經濟上:主動作用:收富國強兵之效①政治上:③軍事上:壯大了軍事力氣,秦國在對外兼并斗爭中駕馭了主動權,扭轉了被動挨打的局面。發展了地主經濟,增加了國力,重農抑商政策在初期對農業及社會經濟的發展起了主動作用.沉重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心集權制度;穩定了統治秩序。2.對歷史發展----戰國時期最徹底的一次變法①推動社會轉型:經濟上,廢除井田制,從根本上確立了地主階級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促使宗法分封制向中心集權制度的轉變為秦統一中國,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②國家統一:五、評價商鞅變法(課標:探討商鞅變法歷史作用)消極影響主動作用(1)輕視教化,輕罪重罰,加重了剝削與壓迫:(2)焚燒詩書的文化高壓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發展如:刑法嚴酷、連坐法(3)重農抑商: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性質上:是地主階級性質的改革,是戰國時期最徹底的一次變法.東西方的先哲: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孔子地位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化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還是一位古文獻整理家,曾修《詩》《書》,《禮》《樂》,《周易》,《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執政思想、民族性格、學問分子等)“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為政》
耳順:各種事情,聽到后就能辨別真偽是非。從心所欲,不逾矩:凡心里想做的事情,做就能做得符合真理準則。1、背景2、個人因素經濟上:私有土地出現,井田制瓦解文化上:私學興起,文化下移,形成“士”階層政治上: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分封制走向崩潰熟諳西周的典章制度和禮樂文化試圖復原周禮來治理動蕩變革的社會儒家學派創建人春秋時期是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時期,“禮崩樂壞”,新舊勢力沖突激化,主要內容:禮的思想仁的思想中庸思想1)“禮”的思想:含義:“周禮”----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為核心的等級名分制度.主見:“貴賤有序”----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會秩序“正名”---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克己復禮尊尊
——維護君主制、等級制親親
——維護宗法制內容及實質何為“正名”?名---身份、地位正名----人的言行與身份、地位一樣君臣父子各安其位,遵守各自的名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級之間不越位、不僭禮。孔子“正名”的目的是什么?
在大變動的春秋戰國時期,道德淪喪,天下無道,禮壞樂崩,為了維護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做到尊尊、親親,孔子在“禮”的基礎上提出了“正名”。子曰:仁者愛人。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論語·陽貨》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
思索:仁的含義 2)“仁”的思想——核心含義——《論語十則》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忠”)(即“親親”:愛自己親人愛他人)行“忠恕”之道“愛人”方法------依據自己內心體驗推想別人的思想感受推己及人“仁”的表現:對于統治階級:“內圣外王”——仁政、“為政以德”、民本思想對于一般人:子曰:“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孝敬父母,敬重兄長留意家庭倫理關系的和諧,并將和諧的家庭的倫理擴展到社會上,從而來穩定社會秩序。相識: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何理解儒家“內圣外王”的志向人才標準?“內圣”-----具有高度道德修養的人,“外王”----------施行仁政,建立事功者。儒家把能夠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視為古代社會志向的政治人才。簡要說明孔子提出的“仁”的意義主動意義:仁即愛人,體現了人道主義的精神、和諧的人際關系,疼惜人民的主見;仁還提出忘我的、無私的、主動奮勉、自強不息的現實看法。消極意義(目的):“仁”的思想必需“禮”相結合,為統治階級安定社會服務,為復原西周貴賤有序的社會秩序服務,帶有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保守性。孔子希望通過仁和禮構建一個怎樣的志向社會?
有等級之分但不過分對立,有仁愛但仍有差別的溫情社會
------體現了中庸思想中庸之道——實現仁的方法中庸(1)處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處;(2)將各種正確的原則、思想等妥當加以調和,使他們相互補充,相互制約。含義:“恰如其分”方法:“和而不同”禮、仁、中庸三者的關系仁禮個人的道德修養(內在)外在的規范約束相輔相成不行分割中庸(調和方法)禮:等級規范;仁:人際關系孔子的教化事跡及思想1、創辦私學,打破官方壟斷辦學的傳統。2、教化對象:提倡“有教無類”3、培育目標:弟子要有深厚的參政意識。“學而優則仕”4、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學與思的關系,學習與復習的關系。“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行以語上也”5、學習看法:實事求是學習看法:學習方法:
個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心臟彩超疾病試題及答案
- 江西省吉安市井岡山市2024-2025學年數學四年級第二學期期末達標檢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有機反應機制解析試題及答案
- 吉林省四平市重點中學2025年高三下學期沖刺(四)生物試題含解析
- 電商在農產品市場中的角色與機遇試題及答案
- 小學教師教育教學反思對教師發展影響分析試題及答案
- 民法學試題及答案
- 紡織服裝行業2025年智能化生產智能生產設備智能化改造市場拓展策略優化策略報告
- 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市級名校2025屆初三質量普查調研考試數學試題試卷含解析
- 天津市部分區五區縣重點中學2025屆初三下第二次診斷性考試英語試題含答案
- GB/T 22720.1-2017旋轉電機電壓型變頻器供電的旋轉電機無局部放電(Ⅰ型)電氣絕緣結構的鑒別和質量控制試驗
- 機柜間主體施工方案
- 福格行為模型
- 2021年四川綿竹高發投資有限公司招聘筆試試題及答案解析
- 銀級考試題目p43測試題
- 有限空間作業及應急物資清單
- 思想道德與法治教案第一章:領悟人生真諦把握人生方向
- 61850報文解析-深瑞版-131016
- 0-6歲兒童隨訪表
- 江西新定額2017土建定額說明及解釋
-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十八項電網重大反事故措施(修訂版)-2018版(word文檔良心出品)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