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飲酒詩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桃花源記
陶淵明世外桃源世外桃源是什么意思?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響的幻想中的美好世界。陶淵明,東晉詩人。名潛,字元亮。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但由于當時社會動蕩不安,他空有才智卻難以施展。他曾做過小官,因“不為五斗米折腰”,棄官回鄉從此過起了田園式的隱居生活。后人稱其為“靖節先生”。題解本文是陶淵明<<桃花源詩>>前面的“序”,因為語言清新自然,狀物親切逼真,想象奇特新穎,被人們當作一篇獨立的文章來讀,并成為傳誦千古的名篇佳作。兵連禍結的晉、宋期間(公元421年),其時作者57歲,已隱退農村達十多年,對廣大農民的苦難深有感受。文中描繪了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的理想社會。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民的愿望,同時對于當時的社會也是一種否定。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歷史特點封建國家分裂政權交替戰爭頻繁
東晉王朝極端腐敗,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時代背景陶令不知何處去,毛澤東1.晉太元中()2.緣溪行()3.便舍船()4.豁然開朗()5.屋舍儼然()6.阡陌()7.黃發垂髫()8.便要還家()9.遂與外人間隔()10.此中人語云()11.不足為外人道()12.及郡下,詣太守()13.劉子驥()
jìnyuánshěhuòshèyǎnqiānmòtiáoyāohuánsuìjiànwèijùnyìyùjì讀準字音朗讀課文1、聽老師朗讀,注意字音、節奏、語氣。2、自由朗讀,讀準字音、節奏、語氣。疏通文意并理解內容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中無雜樹,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沿著,順著年號夾岸數百步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鮮艷美麗落花繁多的樣子對……感到詫異代指這種景象又窮盡,這里指“走到頭”漁人是怎么發現桃花源的?作者是如何描寫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小結:這一部分寫漁人發現桃花林的時間,經過和所見的奇麗景色。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寫桃林之美有兩個作用:其一,有了桃林的奇麗景色,才引起漁人的驚詫、好奇心,他才會“復前行,欲窮其林”,最終發現桃花源。其二,有關桃林的這些描寫,頗具神秘色彩,已暗示將會出現“奇境”,為漁人進入桃花源從氛圍上作了鋪墊。)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老人小孩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僅容一個人通過kuàngyǎn整齊的樣子
之類突然變得開闊敞亮huòqiānmò
田間小路,交錯相通完全,都喜悅的樣子生活環境shè自得其樂社會風尚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聞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村中人漁人()()()漁人村中人竟然具體,詳盡通“邀”,邀請從哪里來都yāo說顯示出桃花源與世隔絕的久遠妻子兒女yì
鄉鄰與世隔絕的地方從那里jiàn()漁人于是,就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竟然更不用說()村中人()()()村中人漁人漁人為(桃花源中的人)詳細地說出也邀請yù告訴不值得對,向村中人“皆嘆惋”,猜猜他們在嘆惋什么?答: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漁人是如何進入桃花源的?
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漁人入洞后,看到了怎樣的美景?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對待這位不速之客的?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風淳樸、熱情好客、生活富足)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環境優美寧靜)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生活安樂幸福)(曲折、隱蔽、幽深)6.桃源人見漁人為什么“乃大驚”?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是因為他們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這個地方,會擾亂、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找桃源而不得埋下伏筆。7、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點評]此兩段是全篇文章的中心。寫漁人在桃花源的所見、所聞以及和世外桃源的人接觸交往的情況。刻畫細膩、語近旨遠。先寫桃花源的自然環境、精神面貌——和平安寧,怡然自樂;然后再寫他們和漁人的交往,風俗淳樸,平等相交。作者細致描繪了桃花源里的情況,使人感到真實。親切,讓人無限向往,增強了感染力。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順,沿著yì到……去派尋找原先所作的標記動詞,做標記名詞,標記原來的
漁人離開桃花源,“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后來“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答: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以后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計劃沒有實現不久問路(探訪,訪求)判斷句式
劉子驥與陶淵明是同時代的人,且確有其人,把他寫進去,這樣寫有何效果?
答:這樣寫又為桃花源增添了幾分真實感。9.漁人是如何離開桃花源的?處處志之,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10.漁人離開桃花源,“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后來“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遠源是虛構的境界。同時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小結:這兩自然段寫漁人離開桃花源,尋找桃花源的經過,是事件的結局和尾聲。第一部分(1)段:寫漁人發現桃花林得經過第二部分(2~3)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花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過。第三部分(4~5)段:寫漁人離開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訪桃花源未果的情形課文結構分析《桃花源記》以漁人行蹤為線索發現桃花源:進入桃花源:離開桃花源:發現的時間、經過、景色所見所聞所歷尋向所志…后遂無問津者環境良好幽靜美麗與世隔絕民風淳樸似有若無所感和平安寧安居樂業一個與黑暗現實相對照的美好社會寄托作者政治理想,反映人民愿望
想一想本文的線索是什么?文章結構:為什么尋不到?發現桃花源進入桃花源訪問桃花源離開桃花源再尋桃花源思考一下,下面的句子說明了什么?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桃花源是朦朧飄忽的世界,種種的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寫了桃花源的隱蔽,實質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來就是子虛烏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得一種美好境界,一種對現實生活不滿的精神寄托。社會現實桃花源祥和安寧生活環境賦稅繁重怡然自得平等互愛污穢黑暗自食其力苦不堪言連年內戰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樣的理想?關于主題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樣的社會理想?作者筆下的桃花源,虛構了這樣一種理想社會:這里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這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爭的愿望,也是對當時社會黑暗現實的批判。但他又帶有一定的復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只能是一種空想,是不可能實現的。關于主題聯系時代背景,說說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
作者虛構了一個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一方面揭露了當時長期戰亂、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眾要求擺脫剝削、壓迫,用自己的勞動創造幸福和平生活的強烈愿望。同時也表現出自己對理想社會的憧憬。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課文總結本文特點一、故事曲折回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二、成功地運用了虛景實寫的手法。三、語言言簡意賅,富有表現力。至今仍流傳的成語:世外桃源、豁然開朗、怡然自樂、無人問津。本文特點一波五折一、故事曲折回環,層層設疑,引人入勝。一折:“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二折:“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三折:“初極狹,才通人”。四折: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五折:“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及郡下,詣太守”“遂迷。不復得路。”(一)古今詞義詞語古義今義鮮美交通妻子絕境無論不足儼然鮮艷美麗食物味道好交錯相通運輸與郵電事業的簡稱妻子、兒女專指男子的配偶與世隔絕的地方沒有出路的境地不要說,更不必說(連詞)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不值得不充足、不滿整齊的樣子好像(二)一詞多義①便舍船,從口入(放棄、舍棄,動詞)②屋舍儼然(房屋,名詞)①處處志之
(作標記,動詞)②尋向所志
(標記、記號,名詞)①尋向所志(尋找,動詞)②未果,尋病終(隨即、不久,副詞)①復前行,欲窮其林(其:這、那)②既出,得其船(其:他的,代漁人的)②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①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并:全部)(并:一起,一同)①武陵人捕魚為業(為:作為)②不足為外人道也(為:對,向)③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為:給)悉如外人————咸來問訊——皆嘆惋(都)緣溪行——便扶向路(沿著)語云——為外人道也(說)便要還家——延至其家(邀請)(三)同義、近義詞“然”字是個語綴性的詞與現代漢語的“地”相當,作“……的樣子”講(有時可不翻譯)。如本文中:“豁然”——開闊、敞亮的樣子。“儼然”——整整齊齊的樣子。“怡然”——高興、滿足的樣子。“欣然”——欣喜、樂意的樣子。課堂練習----生字多音字注音
一、給下列藍題字注音:1、晉太元中()2、緣溪行()3、便舍船()4、豁然開朗()5、屋舍儼然()6、阡陌()7、黃發垂髫()8、便要還家()9、遂與外人間隔()10、不足為外人道()11、及郡下()12、詣太守()jìnyuánxīshěhuòshèyǎnqiānmòtiáoyāohuánSuìjiànwèijùnyì返回
二、課堂練習──區別古今詞義
古義:古義:交通{妻子{
今義:今義:古義:古義:無論{絕境{
今義:今義:
交錯相通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妻子和孩子專指妻子不要說,更不必說不論,表示條件關系的關聯詞與人世隔絕的地方沒有出路的境地點擊空白處出答案三、課堂練習──判斷正誤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有錯誤的請改正。1.“落英繽紛”指的是秋天草木凋零。2.“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指的是與世人的衣著有很大的差異,仿佛另一個國度,另一個民族的服飾。3.“皆嘆惋”說明村人是因為聽了漁人敘述自漢至晉的歷史變化而嘆惋。4.文章結尾沒講清“遂迷”是怎樣發生的,是作者的失誤。答文:1.錯。“落英”指落花,寫的是暮春季節。2.錯。“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3.正確。4.錯。作者的意圖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所以用模糊語言來敘述漁人復尋而不可見的原因。課堂練習──翻譯解詞翻譯下列句子,并解釋黑體的詞語。1.漁人甚異之──2.便扶向路,處處志之──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4.問所從來──5.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6.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答文:1.捕魚人對此感到非常詫異。異:對……感到詫異。2.就順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了記號.扶:沿著,順著.3.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4.問(漁人)從哪里來。所:處所。5.沒有實現,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沒有問路訪求的人了。果:結果,實現。津:渡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羽毛球知到課后答案智慧樹章節測試答案2025年春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
- 醇基油合同范本
- 2025YY項目防火工程分包合同
- 家庭施工安裝合同范本
- 2025年進出口合同實訓題目
- 2024年寧國市市屬事業單位考試真題
- 2024年魯控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招聘真題
- 2024年德州武城縣人民醫院招聘備案制工作人員真題
- 2024年北京昌平區衛生健康委員會招聘事業單位人員真題
- 2024年阿拉善職業技術學院專任教師招聘真題
- 期中測試題-2024-2025學年語文六年級上冊統編版
- 大學生創業導論學習通超星期末考試答案章節答案2024年
- 江蘇金陵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題庫2024
- 2024-2025學年佛山市南海區六上數學期末達標檢測試題含解析
- JT∕T 779-2010 港口設施保安評估導則
-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地理+生物試卷真題(含答案解析)
- (高清版)AQ 1043-2007 礦用產品安全標志標識
- 藏文基礎-教你輕輕松松學藏語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答案2024年西藏大學
- 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月3月月考數學試卷(含答案)
- 2024年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單招職業適應性測試題庫必考題
- 小學語文新課標教學目標解讀及教學建議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