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纖通信總復習_第1頁
光纖通信總復習_第2頁
光纖通信總復習_第3頁
光纖通信總復習_第4頁
光纖通信總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光纖通信

Fiber-opticcommunications

光源調制器驅動電路放大器光電二極管判決器光纖光纖中繼器光纖

圖2.2三種基本類型的光纖(a)突變型多模光纖;(b)漸變型多模光纖;(c)單模光纖損耗定義:POUT--出纖光功率Pin--入纖光功率2.2光纖的損耗特性光纖損耗是通信距離的固有限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傳輸系統的中繼距離,損耗的降低依賴于工藝的提高和對石英材料的研究。若P0是入射光纖的功率,則傳輸功率PT為:這里代表光纖損耗,L是光纖長度,習慣上光纖的損耗通過下式用dB/km來表示:第二傳輸窗口第一傳輸窗外吸收紅外吸收瑞利散射0.22.5損耗(dB/km)波長(nm)OH離子吸收峰光纖損耗譜特性損耗主要機理:材料吸收、瑞利散射和輻射損耗第三傳輸窗口在1.55m處最小損耗約為0.2dB/km2.3.1光纖的色散特性光纖色散:信號能量中的各種分量由于在光纖中傳輸速度不同,而引起的信號畸變。將引起光脈沖展寬和碼間串擾,最終影響通信距離和容量。

色散類型模間色散:不同模式對應有不同的模折射率,導致群速度不同和脈沖展寬(僅多模光纖有)波導色散():傳播常數隨頻率變化材料色散n():折射率隨頻率變化偏振模色散PMD波長色散群速色散(GVD)由光源發射進入光纖的光脈沖能量包含許多不同的頻率分量,脈沖的不同頻率分量將以不同的群速度傳播,因而在傳輸過程中必將出現脈沖展寬,這種現象稱為群速色散(GVD)、模內色散或簡言之光纖色散包括材料色散和波導色散。Chromaticdispersioncausesdifferentwavelengthsofalightpulsetotravelatdifferentspeedsinfiber,resultinginpulsespreading群速度沿z方向傳輸的單色波:

是角頻率(弧度/秒);是傳播常數(m-1)。群速度:表征光信號包絡的傳輸速度

群時延是頻率的函數,因此任意頻譜分量傳播相同距離所需的時間都不一樣。這種時延差所造成的后果就是光脈沖傳播時延隨時間的推移而展寬。而我們所關心的就是由群時延引入的脈沖展寬程度。群時延:頻率為的光譜分量經過長為L的單模光纖時的時延。群時延光脈沖展寬(1)光脈沖展寬:由于光脈沖包含許多頻率分量,因而群速度的頻率相關性導致了脈沖傳輸過程中展寬,不再同時到達光纖輸出端。為群速度色散(GVD)脈沖展寬同2、光纖長度L和信號譜寬成正比2決定了脈沖在光纖中的展寬程度光脈沖展寬(2)以色散參數D[ps/(nm.km)]表達脈沖展寬

D的定義為:D代表兩個波長間隔為1nm的光波傳輸1km距離后的時延脈沖展寬:以波長單位表達的光信號譜寬單模光纖的色散零色散波長17ps/nm.km@1550nmD=DM+DWG.653色散位移光纖EDFA頻帶0.10.20.30.40.50.6衰減(dB/km)1600170014001300120015001100波長(nm)20100-10-20色散(ps/nm.km)G.65317ps/nm.kmG.652G.653色散位移光纖EDFA頻帶0.10.20.30.40.50.6衰減(dB/km)1600170014001300120015001100波長(nm)20100-10-20色散(ps/nm.km)G.65317ps/nm.kmG.652非線性大色散非常小@1550nm窗口不同信道的WDM信號傳輸速度相近四波混頻FWM嚴重ProblemG.655非零色散位移光纖17ps/nm.kmEDFA頻帶0.10.20.30.40.50.6衰減(dB/km)1600170014001300120015001100波長(nm)20100-10-20色散(ps/nm.km)G.653G.652G.655單模光纖的發展與演變總結(1)在光纖通信發展的近30年中,單模光纖的結構和性能也在不斷發展和演變。最早實用化的是常規單模光纖SMF(G.652光纖),零色散波長在1310nm,曾大量敷設,在光纖通信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對光纖損耗機理的研究表明,光纖在1550nm窗口損耗更低,可以低于0.2dB/km,幾乎接近光纖本征損耗的極限。如果零色散移到1550nm,則可以實現零色散和最低損耗傳輸的性能,為此,人們研制了色散位移光纖DSF(G.653光纖)。設計思路是通過結構和尺寸的適當選擇來加大波導色散,使零色散波長從1310nm移到1550nm。單模光纖的發展與演變總結(2)90年代后,DWDM和EDFA的迅速發展,1550nm波段的幾十個波長的信號同時在一根光纖中傳輸,使光纖的傳輸容量極大地提高。然而,四波混頻FWM會引起復用信道之間的串擾,嚴重影響WDM的性能。FWM是一種非線性效應,其效率與光纖的色散有關,零色散時混頻效率最高,隨著色散增加,混頻效率迅速下降。這種性質使DSF光纖在WDM系統中失去了魅力。非零色散位移光纖NZ-DSF(G.655光纖)應運而生。NZ-DSF在1530~1565nm(EDFA的工作波長)區具有小的但非零的色散,既適應高速系統的需要,又使FWM效率不高。NZ-DSF的纖芯采用三角形或梯形折射率分布,其色散可正可負。若零色散波長小于1530nm則色散為正;若零色散波長大于1565nm則色散為負。從而實現長距離的色散管理。單模光纖的發展與演變總結(3)NZ-DSF光纖的缺點是模場直徑小,容易加劇非線性效應的影響,為此人們又研究了大有效面積NZ-DSF光纖。如康寧公司研制的三角形+外環結構和雙環結構光纖,三角形和內環纖芯的作用是將零色散波長移向1550nm,外環的作用是把光從中心吸引出來一部分,增大有效面積。各種光纖性能不斷提高,各種新型光纖層出不窮,無所謂好壞,應根據實際應用情況選擇最合適的光纖。2.2光纖傳輸原理

分析光纖傳輸原理的常用方法:

幾何光學法波動方程法

圖2.4突變型多模光纖的光線傳播原理1.突變型多模光纖

數值孔徑

為簡便起見,以突變型多模光纖的交軸(子午)光線為例,進一步討論光纖的傳輸條件。設纖芯和包層折射率分別為n1和n2,空氣的折射率n0=1,纖芯中心軸線與z軸一致,如圖2.4。光線在光纖端面以小角度θ從空氣入射到纖芯(n0<n1),折射角為θ1,折射后的光線在纖芯直線傳播,并在纖芯與包層交界面以角度ψ1入射到包層(n1>n2)。

改變角度θ,不同θ相應的光線將在纖芯與包層交界面發生反射或折射。根據全反射原理,存在一個臨界角θc。

?當θ<θc時,相應的光線將在交界面發生全反射而返回纖芯,并以折線的形狀向前傳播,如光線1。根據斯奈爾(Snell)定律得到

n0sinθ=n1sinθ1=n1cosψ1(2.1)

?當θ=θc時,相應的光線將以ψc入射到交界面,并沿交界面向前傳播(折射角為90°),如光線2,

?當θ>θc時,相應的光線將在交界面折射進入包層并逐漸消失,如光線3。由此可見,只有在半錐角為θ≤θc的圓錐內入射的光束才能在光纖中傳播。

根據這個傳播條件,定義臨界角θc的正弦為數值孔徑(NumericalAperture,NA)。根據定義和斯奈爾定律

NA=n0sinθc=n1cosψc,

n1sinψc=n2sin90°(2.2)n0=1,由式(2.2)經簡單計算得到

式中Δ=(n1-n2)/n1為纖芯與包層相對折射率差。

NA表示光纖接收和傳輸光的能力,NA(或θc)越大,光纖接收光的能力越強,從光源到光纖的耦合效率越高。對于無損耗光纖,在θc內的入射光都能在光纖中傳輸。

NA越大,纖芯對光能量的束縛越強,光纖抗彎曲性能越好;但NA越大,經光纖傳輸后產生的信號畸變越大,因而限制了信息傳輸容量。所以要根據實際使用場合,選擇適當的NA。(2.3)圖2.8若干低階模式歸一化傳輸常數隨歸一化頻率變化的曲線TLP01HE11LP11HE21TM01TE01

LP02HE12LP12HE22TM02TE02LP03HE13LP13HE23TM03TE030~2.4052.405~3.8323.832~5.5205.520~7.0167.016~8.6548.654~10.173低階模式V值范圍表2.2低階(v=0和v=1)模式和相應的V值范圍

4.單模光纖的模式特性

單模條件和截止波長從圖2.8和表2.2可以看到,傳輸模式數目隨V值的增加而增多。當V值減小時,不斷發生模式截止,模式數目逐漸減少。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當V<2.405時,只有HE11(LP01)一個模式存在,其余模式全部截止。

HE11稱為基模,由兩個偏振態簡并而成。由此得到單模傳輸條件為

由式(2.36)可以看到,對于給定的光纖(n1、n2和a確定),存在一個臨界波長λc,當λ<λc時,是多模傳輸,當λ>λc時,是單模傳輸,這個臨界波長λc稱為截止波長。(2.36)第3章通信用光器件

通信用光器件可以分為有源器件和無源器件兩種類型。

有源器件包括光源、光檢測器和光放大器。

無源器件主要有連接器、耦合器、波分復用器、調制器、光開關和隔離器等。

3.1.1半導體激光器工作原理和基本結構

半導體激光器是向半導體PN結注入電流,實現粒子數反轉分布,產生受激輻射,再利用諧振腔的正反饋,實現光放大而產生激光振蕩的。受激輻射和粒子數反轉分布

有源器件的物理基礎是光和物質相互作用的效應。在物質的原子中,存在許多能級,最低能級E1稱為基態,能量比基態大的能級Ei(i=2,3,4…)稱為激發態。電子在低能級E1的基態和高能級E2的激發態之間的躍遷有三種基本方式:受激吸收、自發輻射、受激輻射

(見圖3.1)

4.半導體激光器基本結構半導體激光器的結構多種多樣,基本結構是圖3.5示出的雙異質結(DH)平面條形結構。

這種結構由三層不同類型半導體材料構成,不同材料發射不同的光波長。圖中標出所用材料和近似尺寸。結構中間有一層厚0.1~0.3μm的窄帶隙P型半導體,稱為有源層;兩側分別為寬帶隙的P型和N型半導體,稱為限制層。三層半導體置于基片(襯底)上,前后兩個晶體解理面作為反射鏡構成法布里-珀羅(FP)諧振腔。

DH激光器工作原理由于限制層的帶隙比有源層寬,施加正向偏壓后,P層的空穴和N層的電子注入有源層。

P層帶隙寬,導帶的能態比有源層高,對注入電子形成了勢壘,注入到有源層的電子不可能擴散到P層。同理,注入到有源層的空穴也不可能擴散到N層。這樣,注入到有源層的電子和空穴被限制在厚0.1~0.3μm的有源層內形成粒子數反轉分布,這時只要很小的外加電流,就可以使電子和空穴濃度增大而提高效益。另一方面,有源層的折射率比限制層高,產生的激光被限制在有源區內,因而電/光轉換效率很高,輸出激光的閾值電流很低,很小的散熱體就可以在室溫連續工作。

圖3.6DH激光器工作原理(a)雙異質結構;(b)能帶;(c)折射率分布;(d)光功率分布

3.1.4發光二極管LD和LED的區別

LD發射的是受激輻射光

LED發射的是自發輻射光

LED的結構和LD相似,大多是采用雙異質結(DH)芯片,把有源層夾在P型和N型限制層中間,不同的是LED不需要光學諧振腔,沒有閾值。Laser---LightAmplificationbyStimulationEmissionofRadiation發光二極管LightEmittingDiode

半導體激光二極管semiconductorlaserdiode,DiodeLaser,laserdiode3.2光檢測器

3.2.1光電二極管工作原理

3.2.2PIN光電二極管

一、工作原理和結構二、PIN光電二極管主要特性

(1)量子效率和光譜特性

(2)響應時間和頻率特性

(3)噪聲

3.2.2PIN光電二極管

PIN光電二極管的產生

由于PN結耗盡層只有幾微米,大部分入射光被中性區吸收,因而光電轉換效率低,響應速度慢。為改善器件的特性,在PN結中間設置一層摻雜濃度很低的本征半導體(intrinsicsemiconductor),這種結構便是常用的PIN光電二極管。PIN光電二極管的工作原理和結構見圖3.20和圖3.21。中間的I層是N型摻雜濃度很低的本征半導體,用Π(N)表示;兩側是摻雜濃度很高的P型和N型半導體,用P+和N+表示。

I層很厚,吸收系數很小,入射光很容易進入材料內部被充分吸收而產生大量電子-空穴對,因而大幅度提高了光電轉換效率。兩側P+層和N+層很薄,吸收入射光的比例很小,I層幾乎占據整個耗盡層,因而光生電流中漂移分量占支配地位,從而大大提高了響應速度。另外,可通過控制耗盡層的寬度w,來改變器件的響應速度。3.3光無源器件

3.3.1連接器和接頭

3.3.2光耦合器

一、耦合器類型二、基本結構三、主要特性

3.3.3光隔離器與光環行器

3.3.4光調制器

3.3.5光開關

3.3.2光耦合器耦合器的功能是把一個輸入的光信號分配給多個輸出,或把多個輸入的光信號組合成一個輸出。

1.耦合器類型

T形耦合器星形耦合器定向耦合器波分復用器/解復用器

3.3.3光隔離器與光環行器

耦合器和其他大多數光無源器件的輸入端和輸出端是可以互換的,稱之為互易器件。

隔離器就是一種非互易器件,其主要作用是只允許光波往一個方向上傳輸,阻止光波往其他方向特別是反方向傳輸。

隔離器主要用在激光器或光放大器的后面,以避免反射光返回到該器件致使器件性能變壞。

插入損耗和隔離度是隔離器的主要參數。環行器環行器除了有多個端口外,其工作原理與隔離器類似。如圖3.36所示,典型的環行器一般有三個或四個端口。在三端口環行器中,端口1輸入的光信號在端口2輸出,端口2輸入的光信號在端口3輸出,端口3輸入的光信號由端口1輸出。光環行器主要用于光分插復用器中。

圖3.36光環行器

(a)三端口;(b)四端口132(a)(b)13245.1調制方式5.2模擬基帶直接光強調制光纖傳輸系統5.3副載波復用光纖傳輸系統第5章模擬光纖通信系統返回主目錄6.1.1準同步數字系列PDH

準同步數字系列有兩種基礎速率:

?以1.544Mb/s為第一級(一次群,或稱基群)基礎速率,采用的國家有北美各國和日本;

?以2.048Mb/s為第一級(一次群)基礎速率,采用的國家有西歐各國和中國。與PDH相比,SDH具有下列特點:

(1)SDH采用世界上統一的標準傳輸速率等級。最低的等級也就是最基本的模塊稱為(STM-SynchronousTransferModule)STM-1,傳輸速率為155.520Mb/s;4個STM-1同步復接組成STM-4,傳輸速率為622.080Mb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