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兒童發展心理學的概述發展心理學把兒童定義為0-18歲的發展中的人
廣義的發展心理學是指從發展的角度研究心理產生和發展規律的心理科學,涉及三個分支:??兒童發展心理學只是個體發展心理學的一部分,但卻是核心的部分。因素:由此年齡段在人發展中的重要性決定——兒童期是人的一生中生理、心理發展速度最快,對人影響最大,可塑性最強的時期。兒童發展的基本內容:1、認知的發展2、情緒和意志的發展3、個性的發展4、生理和動作的發展通常把兒童認知發展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對自然現象的認知發展二是社會認知發展個性結構是多層次、多側面的,是由復雜的心理特性的獨特結合構成的整體,涉及能力、氣質、性格、動機、信念等。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內容:1、描述兒童心理發展的普遍模式2、揭示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和機制3、解釋和測量個別差異4、探究不同環境對發展的影響5、提出指導和幫助兒童發展的具體方法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意義:1、幫助人們對的了解兒童2、為教育工作提供理論依據3、為與兒童有關的其他工作提供指導4、豐富心理學的理論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理論問題:(一)關于遺傳和環境的爭論(二)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三)兒童的積極性與被動性(四)兒童心理發展的“關鍵期”問題關于遺傳和環境的爭論從中世紀開始,大體經歷了三種模式。1、重要效應模式完全否認環境的作用(遺傳決定論)高爾頓霍爾的復演說完全否認遺傳的作用(環境決定論)華生2、互相作用模式皮亞杰心理圖式通過同化與順應的機制3、交互作用模式薩莫夫和山德勒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連續論強調發展上的量變強調發展是由外部環境決定的。階段論強調發展上的質變現在的發展心理學家認為兒童發展是量變、質變的統一體兒童的積極性與被動性:兒童生來就能積極地探索周邊世界,積極與別人交往,認為發展的原動力來源于機體的內部。兒童心理發展的關鍵期問題勞倫茲科學兒童心理學的產生,有兩大因素起直接的推動作用:自然主義教育運動和進化論的影響。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編寫《世界圖解》英國哲學家洛克提出“白板說”,法國思想家盧梭在《愛彌爾——論教育》進化論的影響達爾文《一個嬰兒的傳略》科學兒童心理學的產生,以1882年德國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普萊爾的《兒童心理》一書的出版為標志。普萊爾被譽為科學兒童心理學的奠基人。成熟勢力說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雙生子爬樓梯成熟是推動心理發展的重要動力格塞爾總結出三個重要的觀點:1.發展是遺傳因素的重要產物;2.兒童成長過程中,發展質量較高與較低的年頭有序地交替;3.兒童的身體類型與個性之間有明顯的相關格塞爾推出了行為發育診斷量表華生認為,心理的本質是行為,行為主義心理學強調客觀與實證斯金納用操作性條件發射解釋行為的獲得。他設計了“斯金納箱”,班杜拉著重研究人的行為學習,強調觀測學習在行為發展中的作用。“替代強化”弗洛伊德認為,存在于潛意識中的性本能是心理發展的基本動力,心理的發展就是“性”的發展。皮亞杰發展受成熟、自然經驗、社會經驗以及平衡化的共同影響,平衡化是決定性因素。生理成熟是心理發展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足條件。思維起源于動作維果茨基提出心理發展的實質是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內化說是維果茨基心理發展觀的核心思想。維果茨基的另一個突出奉獻就是提出了最近發展區(ZPD)的概念。客觀性原則: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者在研究個體心理發展時必須用實事求是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來進行,教育性原則(倫理原則):研究者在進行兒童心理研究時,必須以不損害兒童的心理健康為基本前提。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兒童心理研究要將研究內容更多地與兒童發展實際和教育實際緊密聯系。矛盾性原則: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要以唯物辯證法作指導,研究兒童心理的矛盾運動規律,研究兒童心理發展中的各種矛盾性。一般與個別相結合的原則:規定研究者在研究兒童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時不能忽視兒童心理發展中存在的特殊性和個別差異。橫向研究:橫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時間內,對不同年齡組被試進行觀測、測量或實驗,以探究心理發展的規律或特點。優點:可以在短時間內收集較多的資料;樣本易選取和控制。缺陷:局限性以確切反映個體心理發展的連續性和轉折點,描繪的心理發展曲線也許受到“世代效應”的影響,不能說明發展的因果關系。縱向研究:縱向研究又稱追蹤研究,是指在較長時間內對同一群被試進行定期的觀測、測量或實驗,以探究心理發展的規律或特點。優點:可以獲得心理發展連續性與階段性的資料,有助于探明個體的初期發展與未來心理發展的聯系。缺陷:周期長,費用大,樣本的恒定非常困難,會使被試產生“練習效應”,存在“時代變遷”效應。觀測法的分類(一)根據觀測時間的長短,分為長期觀測和短期觀測。觀測法的分類(二)根據觀測內容的多少,分為全面觀測和重點觀測。觀測法的分類(三)根據觀測者是否直接參與兒童的活動,分參與式觀測和非參與式觀測。觀測法的分類(四)根據觀測者是否直接接觸兒童,分為直接觀測和間接觀測。觀測法的分類(五)根據觀測者觀測記錄特點的不同,分敘述觀測、取樣觀測和評估觀測。觀測法的分類(六)根據觀測過程的結構性質,分為正式觀測和非正式觀測。觀測法的優缺陷:優點:所得的結果相對真實可靠,操作相對簡便易行。局限性:易受觀測者主觀性的影響,條件控制比較困難,無關刺激影響太多,對心理現象的分析解釋難有信度,觀測的心理內容不能及時出現。第二章兒童的生理發展實驗法是指研究者操縱和控制一定的條件嬰兒身高與成年后身高無密切關系。從產前期開始,兒童身體的生長遵循兩條原則:頭尾原則和近遠原則。嬰兒神經系統的發育:A腦重的增長新生兒腦重300-390g,是成人(約為1400g)腦重的20%-25%,此時新生兒體重僅為成人體重的5%。出生后兒童腦重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則隨年齡的增長連續增長。15歲時達成成人水平。B頭圍的變化神經元的發育:神經元生長迅速,1歲時數量相稱于成人水平。兒童成長過程中,神經元發育的重要任務是形成突觸聯結的復雜網絡結構。神經元發展會出現用進廢退現象,及時向嬰兒提供合適的環境刺激對大腦的發育至關重要。神經纖維的髓鞘化是大腦內部結構成熟的重要標志大部分神經纖維的髓鞘化在兒童出生后1-2年內完畢,少部分的神經纖維要到2-3歲以后才干完畢髓鞘化,與高級思維活動直接相關的額葉和頂葉的髓鞘化大約到7歲時才干完畢。神經系統機能的發展A腦電的變化新生兒腦電出現α波,α波是成人在正常安靜狀態下重要腦電波,稱為腦電活動的基本節律。兒童3歲時,腦電活動漸趨成熟。B大腦皮質的發育兒童大腦各區成熟順序是由后向前分別進行,發展線路是枕葉——顳葉——頂葉——額葉。C大腦皮質的興奮與克制機能嬰兒大腦皮質的興奮機制隨年齡增長逐漸加強D大腦半球的單側化大腦的左右兩半球在解剖和功能上存在差異,如左半球重要負責言語、閱讀、書寫、數學運算和邏輯推理,右半球重要負責知覺物體的空間關系、情緒、音樂和藝術的欣賞。動作發展的規律:1、整分原則2、首尾原則:頭部—軀干—下肢3、近遠原則或中軸—邊沿4、由粗到細的原則:大肌肉—小肌肉5、從無意到故意的原則。大動作的發展:頭頸部和軀干部的動作爬行動作行走動作精細動作的發展:五指分工雙手配合反復連鎖動作自主夠物幼兒在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一些不同于其他年齡階段的特點,概括起來重要有:①游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是促進幼兒心理發展的最佳形式。②幼兒的認知過程帶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和不隨意性,但抽象概括性和隨意性與開始發展。③幼兒形成了最初的個性傾向。身體的生長發展:幼兒的身高是成年期身高的一個較好的指標,兩者相關約為0.70。身體外形的變化:女孩體重加速增長的高峰出現在11-12歲,男孩出現在12-13歲。第三章兒童的認知發展視覺的產生:兒童視覺(光線感覺)最初出現在胎兒中晚期(即懷孕5個月左右)。視覺敏度:視覺敏度是指個體精確地辨別物體細節或遠距離物體的能力,也就是覺察物體在體積、形狀、大小方面最小差異的能力,俗稱“視力”。嬰兒期特別是半歲以前是兒童視力發展的關鍵期。顏色視覺:區別顏色是通過視網膜上的視錐細胞來完畢的。馮曉梅等人(1988)采用去習慣化對新生兒所進行的研究2—3歲,有了明顯的顏色偏好。兒童對顏色的辨認能力,一般是女孩強于男孩,聽覺:不僅新生兒有聽覺,并且胎兒也有聽覺反映。魏瑟墨(1961)的研究表白,新生兒具有聽覺定位能力弗里曼(1971)的研究表白,新生兒對人的說話聲敏感新生兒還能辨別不同人的語言兒童對高頻聲音敏感且感到安全幼兒的聽覺能力發展教育起著較大的促進作用,人的衰老通常是從聽力開始的。在兒童觸覺中,對心理發展作用最大的是口腔觸覺和手的觸覺。羅恰特(1983)把嬰兒無規律的口腔觸覺活動稱為口腔探索活動拉夫(1984)研究6個月、9個月和12個月的嬰兒對物體探究的情況,發現半歲后口腔探索逐漸減少,手的觸覺更加發展,特別是手的觸覺與視覺、動覺相結合。痛覺與人的情緒有關新生兒有明顯的嗅覺偏好。兒童出生兩天以后已經可以分辨氣味的不同。空間知覺涉及兩種知覺,一種是對物體自身的空間位置和關系,另一種是對主體與物體之間空間關系的知覺結果表白:嬰兒偏愛復雜的和社會性的形狀刺激,即喜歡復雜圖形。喜歡人臉的圖案。喜歡輪廓多有動感的圖形,喜歡曲線。嬰兒的形狀知覺出現在生后3個月左右,形狀恒常性出現在嬰兒8個月以前。生后6周的嬰兒已經具有了大小知覺的恒常性。杰布遜和沃克在20世紀60年代初設計了視崖實驗,用被稱為“視覺斷崖”的裝置對嬰兒進行實驗。6個月的嬰兒具有了一定的深度知覺。學前兒童方位知覺的發展順序是上下——前后——左右,并且在這一發展順序的每一相對方位中,是一個方位先發展,相反的另一個方位再發展。兒童方位知覺的發展具有年齡特性。3歲兒童僅能辨別上下方位,4歲兒童開始能辨別前后方位,5歲兒童開始能以自身為中心辨別左右方位,6歲兒童能完全對的地辨別上下前后左右方位,但以自身為中心的左右方位發展還不完善。研究者認為7歲也許是時間觀念發生質變的年齡。小學生觀測過程中也有較明顯的自我中心主義傾向小學生觀測的全面性、細致性、理解性都有了較好的發展。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不是獨立的心理活動過程注意的發生機制是一種定向反射,即心理對某一刺激物進行指向和集中的一種反射活動。這是一種先天具有的保證人一出生就能有效獲得刺激信息的能力。這就是兒童最早的注意,又稱為定向性注意。新生兒空間定向反射發生時有一系列的反映:心率、血流、瞳孔、腦電波等都有變化。國外研究證實兒童3個月前后就有明顯的注意選擇性:偏好復雜的刺激物;(2)偏好曲線多于直線;(3)偏好不規則的圖形多于規則圖形;(4)偏好輪廓密度大的圖形;(5)偏好集中的刺激物多于非集中的刺激;(6)偏好對稱的刺激物;(7)從注意局部輪廓向有組織注意全面輪廓發展;(8)從注意形體外周向注意形體內部因素發展。范茲發現出生兩天的新生兒對人的面孔有特別的愛好,新生兒注意的特點:純粹的無意注意和短時間的不穩定注意。純粹的無意注意:新生兒時期,兒童對事物的注意都是在刺激物的作用下而發生的一種定向性反射。大約在出生后3個月時,兒童才會出現條件反射性的定向反射。從5個月左右開始,兒童的注意具有了社會性嬰兒的注意:嬰兒期(1~3歲)兒童,注意發展的表現有:(1)注意時間延長。(2)注意過程中的故意性增強。(3)注意的范圍擴大,但只能注意到事物的外部變化。(4)注意受經驗的影響。兒童更多更積極地注意自己熟悉的事物。(5)注意受成人的影響。總之,3歲前的嬰兒,注意水平還是很低,以無意注意為主,注意的時間不太長,經常變換注意的對象。但此時的嬰兒已經出現了故意注意的萌芽,只是這種故意注意易受無關刺激的干擾。幼兒的注意:幼兒的無意注意范圍廣泛,但不穩定,容易受無關刺激的影響,不斷地變換自己的注意對象,心理活動維持的時間比較短。注意的轉移和分散:注意的轉移是故意識地將心理活動改變到另一個應當注意的對象上,是一種積極的注意品質。注意的分散則是由于無關刺激的作用,使心理活動變換到不應當注意的某個對象上,是一種悲觀的注意品質。如何提高幼兒故意注意質量?1.掌握好幼兒故意注意維持的時間。2.故意注意和無意注意交替進行。3.為幼兒排除干擾因素。4.平時要培養幼兒故意注意的能力。注意的發展:幼兒注意的發展重要體現在注意的隨意性增強和注意品質的提高兩個方面。注意品質的提高注意范圍不斷擴大。注意穩定性不斷提高。幼兒逐漸學會使用注意策略。小學生的注意:小學低年級學生,仍然以無意注意為主,小學高年級(四、五年級)學生,故意注意發展并占主導地位,兒童故意注意經歷三個發展階段:成人言語指令的故意注意;兒童用出聲言語調節的故意注意;兒童用內部言語控制的故意注意。內部控制的故意注意是高水平的故意注意,小學高年級學生能達成這一水平。一方面與兒童大腦成熟,重要是神經系統的興奮和克制功能的協調,控制自己神通過程的能力的提高有關,另一方面與教育和訓練分不開。小學生的注意集中性和穩定性逐漸發展。研究表白,7~10歲兒童可連續集中注意20分鐘,10~12歲兒童可集中注意25分鐘,12歲以上兒童可集中注意30分鐘。小學生注意穩定性女生高于男生。隨年齡增長,注意廣度在提高。小學生注意分派能力隨年齡提高,但速度比較緩慢,個別差異明顯。小學生注意轉移反映時間隨年齡增長呈下降趨勢,小學低年級,女生轉移時間比男生更少,五年級時男女生差異消失。中學生的注意:無意注意一直在發展,初中二年級時達成高峰,效果接近成人水平,初中學生通過無意注意也能獲得對事物的進一步結識。初中以后,學生故意注意的主導地位已十分穩定初中的注意穩定性仍在發展,有隨年齡增長升高的趨勢。中學生的注意穩定性對學習成績的影響限度比學習能力的影響要大。中學生注意廣度發展不久。中學生注意分派能力的發展緩慢。初中學生和高中學生的注意轉移水平差異不大,說明注意轉移受年齡的影響不明顯。初期記憶發展:3~6個月以后,知識和技能都能保持數天、數周。在3~6個月,兒童還逐漸出現了“認生”現象,9個月左右兒童開始出現延遲摸仿現象初期人類個體的記憶中有一種特殊記憶現象:幼年失憶癥。即人們成年后不能回憶提取3歲以前記憶內容的現象。幼兒記憶的發展:1、記憶容量隨年齡增長而增長。2、記憶類型的變化。3、記憶策略不斷發展。4、元記憶發展。記憶類型:幼兒無意記憶占優勢,故意記憶逐漸發展。幼兒初期無意記憶表現明顯,記憶效果較好。幼兒晚期即5歲以后,幼兒的故意記憶和追憶能力逐漸發展起來。故意記憶最初是被動的,記憶的目的通常是由成人提出的,以后幼兒才干積極擬定目的,進行故意記憶。故意記憶的出現標志著兒童記憶發展上的一個質變。幼兒的機械記憶占優勢,理解記憶逐漸發展。幼兒的形象記憶占優勢,語詞記憶逐漸發展。記憶策略:兒童的記憶策略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沒有策略,通過訓練也不能產生策略;第二階段;不能積極使用策略,但通過誘導可以使用策略;第三階段,能自發地產生和使用策略。5歲以前兒童多處在第一階段,5~7歲的兒童多處在第二階段,10歲以后兒童的記憶策略穩步發展。元記憶是對記憶自身的認知活動小學生的故意記憶和無意記憶在小學階段都隨年齡增長而發展小學生的記憶方法比幼兒要多。小學生逐漸由以機械記憶占優勢發展到以理解記憶占優勢,轉折年齡是小學三年級。理解記憶在小學兒童學習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學習過程中,學習材料性質不同,學習過程規定不同,既需要理解,也需要機械記憶。小學生逐漸開始積極使用一些記憶策略,涉及復述和組織。組織指識記者依某一規則將所要記憶的內容聯系起來放進頭腦中。10~11歲兒童能自發應用歸類策略來提高記憶效果。小學生的記憶重要是形象記憶。小學生對自己記憶的監控能力增強。小學生在教育作用下能學會一些幫助記憶的策略。兒童短時記憶廣度基本和成人一致。中學生故意識識記占絕對優勢。意義記憶和機械記憶的發展趨勢:從初一到初二,機械記憶的效果隨年級而提高,但從初二開始機械記憶效果隨年齡增長而有所下降。兒童的想象:想象是人腦對記憶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過程,是心理活動中具有發明性特點的高級心理機能。兒童表象的產生:一般認為,兒童表象出現的時間是1歲左右。兒童表象的出現可以通過延遲模仿、象征性游戲、初期繪畫、初期語言來加以驗證。兒童再現表象的發展(布魯納):動作性再現表象(4歲以前),通過合適的動作去再現過去經歷過、感知過的事物;形象性再現表象(5~6歲),通過有選擇性地對感知的事物的形象進行概括的再現;符號性再現表象(學齡期),用符號來再現事物,具有間接性和任意性的特點。最初的想象:一般認為表象產生以后,兒童也就開始了想象活動,即一歲半左右,兒童出現想象。兒童最初的想象水平很低,并且和其他心理活動混淆在一起,獨立性不強,難以辨別。3歲前兒童想象活動特點:1.沒有完全從知覺過程中獨立出來(邊知覺邊想象)2.想象和記憶區別不明顯;3.想象的組合異常容易;4.想象必須有動作參與;5.純粹的無意想象;6.想象和現實混為一體。幼兒的想象:1.想象的被動性幼兒的想象在很大限度上仍然無目的性,重要受刺激物和主體愛好所支配,感知到什么就想象什么。表現出一種無序性,想象的主題很難固定維持在某一對象上。以想象的過程為滿足。2.想象的意識性幼兒中晚期,開始逐漸形成有目的的想象3.想象的再造性想象的重要成分和方法是模仿和復制。4.想象的發明性5.想象和現實的混淆幼兒的主導活動——游戲。1.游戲的特點:是一種社會性活動;是想象與現實生活的獨特結合。游戲的分類:按游戲目的分:發明性游戲,教學游戲,活動性游戲。按認知發展水平分:練習性游戲,假裝游戲,規則游戲,智力游戲。按社會化限度分:偶爾行為,單獨游戲,旁觀游戲,平行游戲,聯合游戲,合作游戲。游戲的作用:促進幼兒的認知發展;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豐富和調節幼兒的情感。小學生的想象特點:目的性增強;以再造想象為主,發明想象逐漸發展;內容逐漸豐富,細節逐漸完備,符合現實,符合客觀規律。中學生的想象特點:有目的進行;仍然有大量的是再造想象;發明想象日益占了優勢地位;更加現實化。兒童的思維:思維是借助語言、表象、動作實現的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概括性的結識,是結識的高級形式。嬰兒的思維:紐韋爾和西蒙(1972)認為,當我們想達成某一目的又缺少現成的方法手段時,便產生了問題。由問題引起并指向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即問題解決活動,其中的行為即問題解決行為。問題解決情境有三個特性:具有明確目的性;缺少現成的達成目的的方法;主體必須進行系列的操作(頭腦中的操作)才干達成目的。有人通過對動物心理的研究,認為嬰兒初期解決問題的方式和高等動物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具有相似性,其采用的方式是嘗試錯誤和頓悟。影響嬰兒問題解決的因素:動作發展水平;認知活動中獲取的認知經驗;動機水平;對行為反饋的敏感性;心理表征的能力;行為的堅持性。直覺行動思維,即個體在直接感知和行動中所進行的思維活動。是3歲前兒童典型的思維形式。直覺行動思維特點:在直接感知的過程中進行;離不開動作和活動;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性、外部聯系;思維因活動改變而改變。幼兒思維的發展:根據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2至6、7歲幼兒的思維處在前運算思維階段。前運算思維階段,幼兒思維的特點重要表現為幼兒普遍存在的泛靈論、自我中心主義和不可逆性。幼兒思維發展的特點:具體形象性——三山實驗;抽象性開始萌芽——幼兒末期,即6歲以后,兒童出現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重要表現為:開始使用邏輯規則;表現出一定的可逆性和去自我中心性等。言語在幼兒思維中的作用日益增強。幼兒概念的發展:概括的內容比較貧乏;概念的內涵往往不精確,外延也不恰當;概括的特性重要是外部的、非本質的。根據研究,兒童形成數概念的發展順序是口頭數數、按物點數、說出總數和按數取物。研究發現,幼兒分類的發展經歷了習性分類(或隨機分類)(多數2歲、一些3歲)、知覺分類(3歲和4歲)、功能性分類(或主題分類)、基于概念分類(6歲后)四個階段。幼兒在一定的范圍內已能進行一些簡樸推理小學兒童思維的發展:1.兒童思維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重要形式,但仍帶有很大的具體性。2.存在“關鍵年齡”——小學四年級(10~11歲)3.思維結構在從不完善向完善水平過渡;4.發展中存在不平衡性。前運算階段(2歲-7歲)重要特點:出現了符號、表象和直覺思維。這一階段兒童已出現象征性功能,運用象征性符號進行思維,兒童象征性游戲是從象征性思維開始的。什么是運算?運算是一種內化了的動作,是可逆的,守恒的。獲得了守恒性群集結構的形成形式運算階段:又稱命題運算階段最大特點是:兒童思維此時已經擺脫具體事物的束縛,把內容和形式分開來,能根據種種的假設進行推理。形式運算階段是兒童思維發展的最高形式。發展階段觀點總結:感知動作階段是智慧的萌芽;前運算階段出現表象和直覺思維;具體運算階段出現初步的邏輯思維;形式運算階段出現抽象的邏輯思維。第四章兒童的語言發展嬰兒語言的發展環境決定論:1、模仿說2、強化說遺傳決定論:1、先天語言能力說2、自然成熟說(三)互相作用論:模仿說:傳統的模仿說由阿爾波特一方面提出,認為兒童言語是對成人言語的臨摹,兒童的言語只是成人言語的簡樸翻版。懷特赫斯特提出“選擇性模仿”的新概念,主張:第一,言語學習不必是一對一的完全模仿,兩者重要是功能上相似,嬰兒有選擇和發明的余地。第二,選擇性模仿是在自然環境中發生的言語獲得方式。因此,成人與嬰兒雙方的言語行為之間既不是即時模仿的,形式上也非一一相應的關系。許政援(1979,1992)采用個案追蹤記錄法,驗證了選擇性模仿理論。一方面,嬰兒言語獲得重要來源于模仿,語法規則只能在與人交往、與環境互相作用中獲得,不是先天生成的。另一方面,機械的模仿理論是片面的。嬰兒言語是通過別人言語進行選擇、概括形成的。強化說: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學說和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學說都認為兒童言語的獲得就是條件反射的建立,強化在這一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斯金納把嬰兒的言語獲得當作是剌激——反映——強化的過程。喬姆斯基著作《句法結構》具體觀點:第一,嬰兒的語言是運用規則去理解和發明的,而不是模仿和強化得來的。第二,語法是生成的。嬰兒由先天具有的普遍語法轉化為個別語法的過程,是由先天的“語言獲得裝置(LAD)”實現的。這一裝置是人類特有的一種遺傳機制。第三,語言都有深層結構和表層結構,嬰兒感知的是語言的表層結構,通過LAD的加工,可生成無數的句子。勒納伯格提出了自然成熟說互相作用論:代表人物是皮亞杰。重要觀點是:第一,主張從結識結構的發展來說明言語發展,認為結識結構的形成和發展是主體客體互相作用的結果。第二,言語是兒童許多符號功能中的一種,出現在感知運動階段的末期(18-24月間)嬰兒言語的發展/言語獲得,指:嬰兒對母語的產生和理解能力的獲得。嬰兒言語發展的速度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但發展趨勢大體相同。言語獲得從嬰兒在1歲左右說出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詞開始。通常以詞的出現為界將兒童言語獲得過程分為言語準備期和言語發展期。嬰兒在掌握語言之前,有一個較長的言語獲得的準備期——從出生到說出第一個具有真正意義的詞之前的這一段時間。言語準備期可分為言語產生和理解兩個方面的準備。(1)簡樸/反射性發聲階段(0~3月):類似元音的聲音“咕咕聲”。(2)連續音節階段/咿呀作語階段(4~8月):增長了輔音“咿呀聲”,出現了ma-ma-ma\ba-ba-ba;學會調節和控制發音器官的活動。學話萌芽階段(9~12個月):1個月能對輔音進行范疇性知覺,區別出清濁輔音的不同,這說明嬰兒具有了語音范疇知覺能力。11個月左右,能把語詞作為一種信號而引起相應的反映,這時才開始真正理解詞的意義。嬰兒在1歲左右說出第一批能被理解的詞,標志著嬰兒進入了言語發展期。詞匯的發展:名詞和動詞占最大比例。句子的發展:(1)不完整句階段①單詞句階段:1-1.5歲左右。②電報句階段:1.5-2歲。(2)完整句發展的階段①簡樸句階段:句法結構完整的單句,涉及沒有修飾語和有修飾語兩種。2.5歲開始出現簡樸修飾語;3歲開始使用較復雜的修飾語;語法的獲得:20-30個月是嬰兒掌握語法的關鍵期。語音的發展:兒童進人幼兒園后,發音能力迅速提高。正常的環境條件下,4歲兒童可以掌握本民族或本地區語言的所有語音,并達成發音基本對的。3~4歲是培養兒童對的發音的最佳時期。幼兒詞匯的發展重要表現在:詞匯的數量不斷增長;詞匯的內容不斷豐富;詞類的范圍不斷擴大;積極詞匯不斷增長。幼兒期是個體一生中詞匯數量增長最快的時期。幼兒詞匯發展的一般趨勢表現為,詞匯量逐年大幅度增長,但詞匯量的年增長率逐年遞減。詞的類型不斷增長:類別順序:先實后虛。實詞掌握順序: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虛詞掌握順序:連詞—介詞—助詞—嘆詞。句子的理解先于句子的產生。(先聽懂后會說)幼兒末期,兒童的自我中心言語逐漸被社會性言語代替。語用技能重要涉及聽和說兩個方面。幼兒的閱讀材料重要是圖畫,幼兒在閱讀圖畫時表現出的閱讀能力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分析階段。第二,綜合階段。第三,分析綜合階段。幼兒言語能力的培養:一方面,要重視幼兒發音技能的培養。另一方面,為幼兒發明一個豐富的語言環境。第三,以身作則培養家庭的閱讀氛圍。在幼兒的口頭言語中,對話言語占絕對優勢。兒童進入學校之后,獨白語言開始迅速發展起來,并開始成為口頭言語的重要形式。口頭言語內容的發展:發音更加準確。詞匯數量特別是抽象詞匯的數量繼續增長,對詞匯的理解更加精確和深刻,運用詞匯的能力增強。兒童的口語表達能力也進一步完善起來,語句合乎語則、完整而連貫。在小學階段,最初是書面言語落后于口頭言語,約從四年級起,書面言語的發展可超過口頭言語的水平。書面言語的特點:①書面言語比口頭言語出現得晚。②書面言語比口頭言語規定更高、更復雜,需要精確的詞句,對的的語法和嚴密的邏輯。③書面言語更易于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得以廣泛與長期地傳播和保存。識字的本質是記住漢字的音、形、意,小學生識字的基本特點:(1)各年級兒童一般都能順利達成教學大綱所提出的識字規定,但發展不平衡。年級越低,優劣的兩極分化越大,年級越高,差距越小。(2)兒童可以通過各種途徑結識許多字。(3)兒童識字后有回生現象——“學得快,忘得快”。年級越低,回生率越高;反之越低。閱讀理解能力是衡量兒童閱讀能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閱讀的速度也是衡量閱讀能力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閱讀的基本方式是朗讀和默讀。童年期兒童的朗讀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發展重要特性有以下幾條:①材料的性質會影響朗讀效果。②朗讀的成功,必須以識字為基礎,以理解為條件。③學齡兒童朗讀水平與語文成績相關。④各指標發展不平衡。⑤朗讀的性別差異隨材料的性質不同而變化,但一般來說女生似乎要優于男生。李學銘等人(1988)研究提出小學生默讀能力發展的如下特點:①小學兒童復述和理解的發展水平都隨年級而上升。②小學兒童默讀能力發展的城鄉差異,在復述方面不顯著;理解方面城市優于農村。③小學兒童默讀能力性別差異不顯著。④在理解的各項指標中,中心思想最佳,問答、段落次之。小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分三個階段:(1)準備階段,即口述階段。(2)過渡階段。(3)獨立寫作階段。第五章兒童的情緒發展布里奇斯認為,新生兒的情緒只是一種彌散性的興奮或激動,是一種雜亂無章的未分化的反映。這種反映通常由強烈的刺激所引起。伊扎德認為,嬰兒出生時有不同的面部表情和相稱獨立具體的情緒,它們是驚奇、痛苦、厭惡、最初步微笑、愛好五種。華生認為,新生兒的情緒重要有三種:愛:在被柔和地輕拍和撫摸時,動作松弛反映,自然松開手指、腳趾或安靜不動。怒:重要由活動受到限制所引起,表現為身體僵直,手腳亂動,屏息并尖叫等。怕:由忽然出現的聲音和身體失去支撐所引起,表現為發抖、嚎哭、屏息、啜泣。林傳鼎認為,新生兒具有兩種情緒反映:快樂的情緒反映+不快樂的情緒反映。孟昭蘭指出,新生兒已具有愛好、痛苦、厭惡和微笑四種表情。新生兒的情緒特性:(一)情緒表現完全受先天遺傳圖式的控制,有明顯的個別差異。(二)由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所引起。(三)情緒表現籠統、不分化,不容易區分。林傳鼎發現,2歲的嬰兒就有20多種情緒反映:對人的親愛、尊敬、同情,對事物的好奇、羨慕,關于評價的慚愧、失望,否認性質的厭惡、憤怒,以及恐驚等。嬰兒已經具有所有的基本情緒。約2—3個月時,嬰兒能區別人和其他非社會性刺激,出現社會性微笑。3—4個月時,嬰兒能對適宜刺激大聲發笑,對人的社會性微笑是無差別、無選擇性的。4個月后,嬰兒出現有差別、有選擇性的社會性微笑,對熟悉的人比對不熟悉的人笑的更多。7—9個月,嬰兒能將別人面部表情組作為一個整體模式加以辨認,做出不同反映。1周歲左右,嬰兒能運用別人的表情作為社會參照來決定自己的行動方向。約2歲時,嬰兒能結識情緒經驗的主觀性。兩歲兒童已具有使用復雜的情緒調節策略的能力,如分心、自我安慰、尋求別人安慰、回避等。2~3歲,能結識到情緒與愿望滿足的關系。4~5歲,知道情緒與信念、盼望之間的關系。幼兒能用一些情緒詞匯,如快樂、膽怯、氣憤、喜歡、愛等,描述自己和別人的情緒體驗,或安撫別人、影響別人的行為。幼兒已能使用多種策略,如自我安慰、回避不快樂刺激、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情緒等,來調控自己的情緒。但情緒自我調節能力有限。移情是指兒童在覺察別人的情緒反映時所體驗到的與別人相似的情緒反映。幼兒的移情重要表現為用言語去安慰別人,并經常隨著著親社會行為。移情分化為個人悲哀和移情緊張。個人悲哀指向自己,指觀測者看到別人的不幸之后,想象自己會處在同樣的情境中,從而產生與受害者類似的體驗。移情緊張指向別人,是指面對別人的不幸時,觀測者直接把注意指向受害者并想象他們有什么感受。楊麗珠等研究發現,個人悲哀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移情緊張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長。3~5歲的幼兒,個人悲哀優于移情緊張,5歲左右的兒童,移情緊張開始超過個人悲哀,逐漸占據優勢。學前兒童已能對的辨認快樂和憤怒兩種表情;對恐驚表情的認知從幼兒一直發展,小學六年級時能較為穩定地對的辨認;五、六年級時能對的辨認輕蔑表情;對厭惡表情的認知,從幼兒園一直發展,六年級進入對的辨認階段;六年級對的辨認驚訝表情。初中生表情辨認能力接近成人。不僅能通過聲音的語音語調來辨認情緒,還能通過理解別人的語義來理解別人的情緒變化。初中一年級是個體面部表情認知趨于成熟的轉折期。高中生的面部表情辨認完全達成成人水平。從學前晚期開始,兒童的同一情緒包含多種內容,引起較大的兒童恐驚的事物就多是與社會性需要相聯系。不同年齡的學前兒童,同一事件或情景所引起的情緒體驗的深刻度不同。小學生逐漸將情感體驗與學校的行為規范和規定聯系起來初中生情緒體驗更深刻且維持時間更長,特別是他們認為最有價值的事情,最能激起強烈體驗,這種體驗常成為他們的心境,使他們的心理帶上相同的色彩。高中生情緒更為豐富,體驗更加深刻:a某種體驗一旦出現便難以消除和排遣,維持的時間長;b已出現所有人類情緒,各類情緒分出不同的層次;c體驗更為復雜化,同一情緒中有多種成分;d多與社會文化內容相聯系。兒童的笑經歷階段:第一階段,反射性笑(0~5周)。第二階段,無區別的對人微笑(5~14周以后)。第三階段,有選擇性的社會性笑(14周以后)。從4個月開始,出現有聲的笑,不同的剌激引起笑的表現不同。目前認為,笑與遺傳、成熟、認知能力三者都有關系兒童初期的感知和注意活動都是由這種動機所驅使的,求知欲、探究欲望是初期愛好的具體表現。隨年齡的增長,兒童愛好越來越廣泛,既有廣泛愛好又有選擇性的穩定持久的愛好。不僅有個體差異,也有性別差異。性別差異在幼兒時期就有所表現,學齡兒童的個體差異和性別差異上更為明顯。親子依戀是指兒童對某個人所具有的特別密切的難舍難分的一種情緒體驗。依戀和依賴互相聯系又互相區別。依戀是對個別人所表現出的一種特別親近的情緒體驗,反映的是與依戀對象在心理感情上的不可分離的關系;(必須形成)依賴則是指希望某人在任何時間、任何事情上都給予幫助的心理傾向,反映的是對依賴對象具有行為上的不可分離性。(盡量避免)3歲以前是兒童依戀形成的關鍵期。依戀的風格(安斯沃斯):安全型依戀焦急——抵抗型非安全依戀焦急——回避型非安全依戀焦急——抵抗型非安全依戀對探索行為及陌生人焦急,即使母親在場亦如此。母親的離開會使兒童極端沮喪。母親返回時兒童會表現出矛盾心態:尋求保持與母親的密切但會怨恨,并且在母親開始關注時進行抵抗。焦急——回避型非安全依戀回避或忽視母親。在母親離開或返回時幾乎沒有情感反映。導致依戀差異的因素:(1)兒童自身神經系統的特點。(2)撫養者特別是母親的撫養方式。(3)兒童與母親的身體接觸、目光接觸。依戀對心理發展的作用:1.正常依戀關系的形成有助于兒童良好情緒的發展;2.良好的依戀關系有助于兒童正常交往能力的發展;3.兒童母子分離若引起過強的分離焦急會影響兒童的心理發展。恐驚體驗是每個正常兒童都具有的,這種體驗是在兒童防止某種情景的威脅、保護自身安全意識的基礎上產生的。恐驚體驗對兒童的正常成長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兒童恐驚發展的差異性:個別差異:恐驚數量、內容和性別三方面;年齡差異,不同年齡兒童恐驚內容不同;內容的變化,與兒童的身體狀況、對情境的應付能力、生活經驗和知識多少有關系。兒童的怯生:大約6個月左右,開始對陌生人有膽怯反映,膽怯強度漸進發展,12個月時最強烈。兒童恐驚的產生因素:1.先天論。認為兒童恐驚的產生是通過人類的進化作用由遺傳得來的;2.經驗論。認為兒童的恐驚是在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后天的環境對兒童恐驚的作用更大!幫助兒童克服恐驚的方法:1.讓兒童自身參與活動;2.為兒童提供勇敢的范例;3.為兒童設立與所恐驚的事物相接觸的情境;4.教給兒童應付某種情境的方法。小學生的焦急重要來自:學校中的壓力,父母盼望太高,同伴交往不良,個性有悲觀特性等,一般是不良環境、不恰當的教育方法帶來的。焦急與考試結果:適度焦急有助于考試,但過度焦急則會引起一系列身心反映——心理上憂慮、失望、恐驚、記憶受阻、思維呆板;生理上心跳快、血壓高、全身出汗、手發抖等影響考試結果。兒童焦急產生的條件:第一,與依戀對象的分離;第二,缺少同伴或不能與同伴正常交往;第三,不自信,懷疑自己的能力;第四,愛被剝奪。兒童焦急的克服:1.給兒童對的的愛,讓兒童體會到溫暖;2.鼓勵兒童多與同伴交往,學會交往技能;3.要發明條件多讓兒童體會成功感;4.激勵兒童對的面對困難,并提供方法幫助他們解決困難;5.使兒童養成快樂開朗的性格特性。第六章兒童意志的發展意志的概念:意志是有明確的目的,以隨意運動為基礎,與克服困難相聯系的心理過程。意志行動的產生:4個月前,行為表現為本能的反射行為和在生活中逐漸建立起來的條件反射和低檔條件反射系統。4個月時,兒童出現了最初的隨意行動。為意志行為的產生發明了條件。8個月左右,開始用各種動作達成某一目的或得到某一結果,出現最初的意志行動,標志是行為有目的性和克服困難的成分。嬰兒的意志行動:1.嬰兒的意志行動較多地受到成人言語的調節和控制,水平較低;2.多按成人指示去完畢一定任務;3.可借助語言控制行為、克服困難,維持時間短;4.3歲左右出現最初的獨立行為規定,增強了兒童意志行動的自覺性。幼兒期是兒童意志行為初步發展的時期。幼兒的堅持性:4-5歲,是堅持性發展的關鍵年齡。幼兒的自制力:自我控制力的反映:抗拒誘惑和延遲滿足。抗外部干擾的能力形成早于抗內部誘因干擾的能力,且發展更迅速。小學生的意志特點:1.自覺性總體比較差;2.果斷性隨年級升高而發展,表現不穩定;3.自制性品質發展慢,隨年級增長而發展;4.堅持性逐漸發展。中學生的果斷性:初中生行動常表現出盲目和沖動,具有思維的批判性和靈敏性,但缺少深思熟慮和全面進一步分析問題的能力。中學生的自制力:初中生自制力仍然很差——對行動目的性缺少深刻結識,不善于與各種困難作斗爭。高中生自制力發展明顯,使用內部控制,調控能力大大發展。中學生的堅持性:中學生的意志品質發展到高中已逐漸成熟穩定,但存在明顯的個別差異。小學是意志品質正在形成的時期。初中階段可塑性最強。高中生的意志品質已逐漸成熟穩定。良好意志品質的培養:(一)加強目的性教育(二)發明機會磨煉青少年意志(三)幫助青少年進行自我鍛煉(四)傳授具體方法和策略加強目的性教育:盡量消除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通過各種渠道幫助他們形成對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幫他們結識遠大抱負和目的對生活的重大價值,積極鼓勵青少年立志;幫助青少年樹立既遠大又符合自身條件的可操作性較強的目的。磨煉青少年意志:規定青少年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讓他們參與適度困難的體力勞動和活動。對于不合理請求,堅決予以拒絕。在生活和學習中,共同協商制訂規章制度,一旦生效,堅決執行,不能半途而廢。需要給青少年傳授具體可用的方法與策略。第七章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自我意識產生的指標:以兒童在鏡像面前是否具有自我指向行為作為指標來鑒定兒童是否產生自我意識。嬰兒自我結識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6-12個月,游戲伙伴階段;13-20個月,退縮階段;20-24個月,結識客體我階段。劉易斯和布魯克斯的實驗:內容涉及鏡像實驗、錄像實驗、照片實驗。嬰兒自我結識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0-3個月,只對形象感愛好;3-8個月,運用動作一致性進行自我鏡像結識(相依性線索);8-12個月,用自己某些特性判斷自己形象;12-24個月,較準確通過特性線索結識自我。15個月也許是兒童自我意識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結識生理自我:用“寶寶”稱呼自己。結識社會自我:開始會用“我”明確地稱呼自己。越來越多地意識到自己的能力,對許多事情都規定“自己來”。幼兒的自我意識:(一)自我結識的發展(二)自我評價的發展(三)自我體驗的發展(四)自我調控的發展幼兒的自我結識:第一,對行動的結識逐漸精確;第二,從幻想自我向現實自我過渡;第三,開始結識自我的內心活動。幼兒的自我評價:一般出現在3.5—4歲,5歲絕大多數能進行一定限度的自我評價,6.5歲基本都能進行一定限度的自我評價。第一,從他評到自評;第二,從外部行為到內心品質;第三,從籠統到細致;第四,從主觀情緒性到客觀性。幼兒的自我體驗:出現在4歲左右;由與生理相關的體驗向社會性體驗發展;幼兒自我情緒體驗中最重要的是自尊感;3歲左右產生自尊感的萌芽,6歲左右基本都能體驗到自尊感。幼兒的自我調控:出現在4-5歲;女孩高于男孩。小學生的自我評價:評價內容更豐富全面,概括力更強;評價越來越客觀;評價的穩定性增強。小學生的自我概念:已形成一定的自我概念,對自己有比較全面的結識,具有關于自己的某些內容的結構組織,但這種概念還是初步的。小學生的自我體驗:最突出的是自尊感的發展。初中生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隨年級增高而下降;自我概念存在性別差異;自我概念與應對方式相關;自我概念對問題解決的影響存在性別差異。初中生的自我評價:第一,獨立的自我評價;第二,抽象性的自我評價;第三,明確原則的自我評價;第四,深刻全面的自我評價。初中生的自我體驗:自我體驗表現出明顯的成人感,對自己充滿信心,渴望尊重,有強烈的自尊感,非常重視社會和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自尊受成人評價深刻影響,容易走極端。高中生的自我意識:(一)進一步了解自我(二)關注自我形象(三)強烈敏感的自尊(四)動態自我調控(五)自我意識矛盾性進一步了解自我:更善于內省,更喜歡關注自己、思考自己;能從外表、性格、能力、內心、個性品質等各方面對自己作出評價,更全面客觀;強烈敏感的自尊:自尊心越來越強。渴望在集體中處在合適的位置,受到集體的重視和肯定。希望得到別人(教師、同學)認可和好評。在各種場合盡力展現自己的能力。做事努力爭取做得最佳,以求得贊賞。動態自我調控:自我控制的穩定是自我意識成熟的標志;自我調控能力處在動態變化中,還不成熟;自我調控以內在控制為主;不成熟反映在行為動機常不穩定,易變化。自我意識矛盾性:現實自我與抱負自我的矛盾;自己心中的自我與別人評價的自我的矛盾。第八章兒童氣質、性格和社會性的發展氣質的概念:氣質是表現在心理活動的強度、速度、靈活性與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種穩定的心理特性,即我們平時所說的脾氣、秉性。氣質的特點:氣質與生俱來,以高級神經活動特性(類型)為生理基礎。氣質是行為的動力特性,與行為內容無關,無好壞善惡之分。氣質具有很強的穩定性,變化較難,較慢。巴斯活動特性兒童氣質活動性、沖動性、情緒性、社交性活動性:忙于探索外在世界,常做一些大動作,樂于從事一些運動性游戲。氣質穩定性和可變性:氣質的顯著特性就是其發展的連續性(即穩定性);氣質由生物因素決定,具有相稱的穩定性;環境可以在一定限度上改變一個人的氣質;有些氣質能較多被改變,有些氣質難改變。1.氣質特性是個性發展的基礎;2.氣質在一定限度上制約環境;3.不同的氣質影響到環境作用的效果。性格的概念:性格是表現在對現實的態度,及與之相應的行為方式方面的穩定的心理特性。性格的特點:性格在社會生活中形成,以后天形成的暫時神經聯系為生理基礎。性格涉及行為內容和動機,有好壞善惡之分。環境對性格的塑造作用明顯,容易改變。學前兒童的性格:5歲左右,兒童形成初步的性格!5歲后,具有明顯個別差異和性別差異。小學生性格發展趨勢:隨年齡增長逐漸發展,發展速度不平衡;小學2-4年級發展緩慢,是發展穩定期;小學4-6年級發展較快,為快速發展期。青少年的性格:青少年時期性格快速發展且初步定型。兩個穩定期和兩個驟變期:穩定期:小學二年級——四年級和小學六年級——初中二年級。驟變期:小學六年級前后(進入少年期時)和高中一年級前后(進入青年初期時)。兒童社會性涵義:兒童在生物特性基礎上,與社會環境交互作用,由自然人變成社會人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并在社會生活中表現出來的需要、態度、價值觀、行為等心理特性的總和。弗洛伊德和勞倫茨:襲擊為一種本能。后果定義:襲擊是導致另一個體受到傷害的行為。班杜拉:襲擊是依據社會判斷標簽的特定行為。襲擊的分類:情感性襲擊——工具性襲擊(勞倫茲);敵意性襲擊——工具性襲擊(哈特普);個人推動的襲擊——社會推動的襲擊;身體襲擊——言語襲擊;內隱襲擊——外顯襲擊;反映性襲擊與積極型襲擊(道奇)···1歲嬰兒會用武力對待持有自己所鐘情玩具的同伴。襲擊行為的年齡變化(學前):無緣無端發脾氣現象不斷減少,4歲后少見;報復性反映在3歲后急劇增長;襲擊行為的緣起隨年齡而變化;襲擊行為的形式隨年齡而變化;發生頻率隨年齡增長而減少。襲擊行為的穩定性:從學前期到青少年期,襲擊性相對穩定。6-12歲的言語襲擊和身體襲擊表現,可以較好地預測青少年時期的襲擊性傾向。8歲時的襲擊性表現能預測30歲時的襲擊性和反社會行為。襲擊行為穩定性的因素:襲擊性的家庭情境會培養和助長兒童的襲擊性;襲擊性的同伴群體或社區環境也會維持兒童的襲擊性;襲擊行為也許有基因學上的基礎。襲擊行為的性別差異:1.男性普遍比女性更具有襲擊性,在2-2.5歲時就表現出來;2.男孩多為身體襲擊,女孩多為言語襲擊。性別角色涵義:性別角色是一定文化背景的社會對不同性別的社會成員所規定的態度和行為的總和。性別認同的發展:性別認同是指兒童對自己和別人在生理特性上屬于某一種性別的理解和接受,又被稱為性別理解。性別認同發展:2歲左右,開始最初的性別認同,水平低。性別穩定性的發展早于性別恒常性的發展。4歲,獲得性別穩定性的結識;6-7歲,獲得性別恒常性的結識。發展趨勢:自身→同性別人→異性別人。9歲左右,能用言語來解釋性別穩定性和性別恒常性。性別角色成見表現出“U”型發展趨勢性別行為發展:嬰兒期,具有明顯的選擇玩具和游戲的性別差異。幼兒期,在個性方面表現出明顯的性別差異,隨年齡增長不斷發展。4-6歲,是男女兒童認知和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四川省成都名校2025屆高三下期末質量調研(一模)化學試題含解析
-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第三中學2025屆初三1月階段檢測試題英語試題含答案
- 清遠市英德市2025屆小升初考試數學試卷含解析
- 信陽航空職業學院《自然地理學原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景德鎮陶瓷職業技術學院《管理學英文》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蘇省濱海縣2024-2025學年初三第三次中考適應性考試含答案
- 江蘇省揚州高郵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1月第一次聯合考試語文試題含解析
- 邵陽學院《運動解剖學(一)》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西北大學《資料庫系統》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結構分析中的有限元法》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MOOC 創業基礎-暨南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答案
- 非暴力溝通(完整版)
- 管道單線圖繪制與管理軟件入門介紹-V
- DB11_T1030-2021 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程
- 畢業設計10層框架—剪力墻結構體系設計計算書
- 故事繪本愚公移山PPT
- 第三章延伸孔型設計
- 預拌砂漿與傳統建筑砂漿的對照表
- 醫療器械定期檢查記錄表
- 隧道盾構法施工技術
- 三基三嚴試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