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地理課件緒論_第1頁
中國經濟地理課件緒論_第2頁
中國經濟地理課件緒論_第3頁
中國經濟地理課件緒論_第4頁
中國經濟地理課件緒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主要教學內容:學科地位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理論基礎教學目的與意義學習和研究方法第一章緒論一、學科地位第一節中國經濟地理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普通經濟地理學區域經濟地理學:中經……自然地理地理學人文地理經濟地理學宗教地理學……文化地理學區域地理地理學理論地理(部門地理)經濟地理學……外國地理自然地理學中國地理:中經城市地理學……中國國土空間范圍內,產業分布及其地域組合的條件、特點與規律。注意:克服“就中國論中國”的狹義思想地區分布地域組合特點規律條件二、研究對象全國總論:條件分析產業部門地理——“條條”區域分論:經濟區劃、經濟地理區——“塊塊”三、研究內容區域地理描述體系:“巴氏體系”巴朗斯基(N·N·Baranshiy

1881~1963):原蘇聯著名經濟地理學家1、內容體系2、基本內容:條件、結構、區域、潛力、方向影響中國經濟發展與布局的條件自然條件與自然資源人口與勞動力(規模、結構、素質、分布、消費)社會經濟歷史基礎技術條件文化消費文化社會經濟制度與體制發展戰略模式選擇區位宏觀背景:經濟全球化……陸大道:中國區域發展的新因素與新格局地理研究,2003.5區域:類型、差異、特點、變化、劃分等

區域結構:where→what→why→how部門地區組合(地區產業結構)區域空間結構(經濟空間格局)分布→特點與差異→區域綜合分析→規律潛力與方向潛力現狀分析條件分析方向規律認識歷史分析運用規律區域性綜合性統一性(人地相關性)四、學科特性一、區域問題與中國經濟地理第二節中國經濟地理研究的目的和任務20世紀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吃飯問題、建設問題

農業地理調查與農業區劃、綜合考察、工業布局、區域規劃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經濟發展問題區域發展戰略與國土規劃、資源開發與規劃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至20世紀末:人口、資源與環境問題、城市發展、土地問題區域發展戰略、城市發展戰略與規劃、土地規劃、可持續發展新世紀:區域的可持續(科學)發展問題可持續發展、主體功能區規劃、都市圈規劃、新農村建設區域創新與競爭力課后參閱文獻:從《地理學報》看80年的中國經濟地理學發展李小建,地理學報,2014.10中國經濟地理研究進展劉志高,地理學報,2014.1050年來我國經濟地理學的發展陸大道,經濟地理,2000.1經濟地理學的發展及其戰略咨詢作用陸大道,經濟地理,2011.4我國經濟建設的決策失誤:“南茶北引”、蘋果南移”、扭轉“北煤南運”、“山、散、洞”、“大躍進”、“大煉鋼鐵”、“以糧為綱”……

片面追求數量、重復建設,……二、研究的目的和任務1、了解國情區情,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摸清家底因地制宜查明優勢掌握差異新華網:05.09.06據世界銀行估計,“七五”到“九五”期間,我國投資決策失誤率在30%左右,資金損失大約為4000億到5000億元,其中就包括重復建設造成的浪費。重大決策失誤所致的損失項目現狀(%)當不發生三次重大決策(人口政策、大躍進、文革)失誤時(%)人口數量10081.6人口質量100118.5GDP100179.3人均GDP100217.9貧困人口10023.4富裕度100169.5森林覆蓋率100140.0土壤侵蝕率10082.0荒漠化率10086.2城市環境10095.0土地產出率100175.0區域發展能力100133.0《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1999》,P14濟寧曲阜新區2005.4.13遙感影像2、為發展經濟地理學服務3、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地理國情與地理教育第三節中國經濟地理研究的理論和方法一、學科的理論基礎1、人地關系協調論指明了中經研究的根本目的,有利于促進中國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地理環境人類活動(產業發展與產業布局)人地關系地域系統人地關系協調區域可持續發展既要充分認識資源環境系統對經濟地理格局和過程的影響作用,也不能忽視經濟地理現象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對自身格局形成的作用。同時,應當越來越重視社會和文化因素與自然圈層、生產生活空間結構的相互作用。這些作用共同決定了經濟地理現象分布格局及其演變規律。而且,不同區域之間、不同空間尺度之間這種作用關系是可能有所差異的;隨著發展階段的不同,這種作用關系的基本特征和規律也可能發生變異(圖1)。樊杰:“人地關系地域系統”學術思想與經濟地理學——《經濟地理》2008.3按照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理論研究的基本范式,區域發展研究有三個主要方面的內容(圖2):①不同尺度空間內部的發展問題,包括社會經濟發展過程及其與資源環境的協調關系(A或B區域);②相同尺度空間的差異性規律及其相互作用規律(A與B區域);③不同空間的基本格局與尺度轉換過程中的相關問題(C區域)。區域發展研究既強調社會經濟系統與資源環境系統的綜合,也強調社會經濟系統內部傳統因素與新因素的綜合。這樣區域研究就成為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研究的載體。2、勞動地域分工理論揭示經濟地域分工規律,指導中國區域經濟地理研究,是中國地域分工與區域協調發展理論基礎,確定了中經研究的基本內容。區域資源環境結構區域經濟區域勞動地域分工規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區域專業化、區域特色區域產業結構、區域空間格局、區際聯系地域分工與區域經濟關系地域分工機理地城分工發展地域分工效益地域分工層次地域分工組織與協調勞動地域分工理論的主要觀點a.地域分工發展論地域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其決定著區域生產專業化發展的水平,對區域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區際之間經濟聯系的性質、規模、水平等有重要影響。b.地域分工效益論地域分工可節約社會勞動,提高勞動生產率,產生經效益。它是推動地域分工不斷向前發展的原動力。c.地域分工層次論地域分工形成具有一定專業化生產方向的基層經濟區,基層經濟區不斷組合和分化,形成包括若干基層經濟區或其組合的較高層次的地域分工,直至國際分工格局的形成和發展。區內分工與區際分工互為條件,相互作用,共同發展。d.地域分工機理論地區之間比較優勢的客觀存在和有效利用是地域分工效益產生的基礎。而各地區比較優勢隨區內外條件變化而產生的動態變化是導致地域分工格局不斷發展變化e.地域分工組織協調論在正確認識地域分工發展規律的基礎上,人們可以自覺地調節自身的經濟行為,促進地域分工的發展。我國的地域分工問題:表現與成因“大而全”、“小而全”規模經濟效益低下經濟發展趨同化諸侯經濟與行政區經濟……王慧.中國經濟地理教學內容體系改革探討.經濟地理1998(3)課后作業:1、繪制:“中國政區圖”要求:繪出省(市、區)界,注出省會(首府)及各省(市、區)簡稱2、思考題:當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與中國經濟地理研究的重點二、學習和研究中國經濟地理的方法1、樊杰:“人地關系地域系統”學術思想與經濟地理學.經濟地理,2008.33、蔡運龍,陸大道等:中國地理科學的國家需求與發展戰略.地理學報,2004.64、樊杰:基于國家“十一五”規劃解析經濟地理學科建設的社會需求與新命題.經濟地理,2006.45、韓瑞玲、路紫、王晨燕:中國經濟地理的學科發展、學科關系與與基本理論問題.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46、王慧.中國經濟地理教學內容體系改革探討.經濟地理,1998.37、21世紀高師中國經濟地理課程教材建設探討.經濟地理,20028、路紫、韓瑞玲、朱紹華:回顧與展望:中國經濟地理教材建設.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