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課北洋軍閥_第1頁
第8課北洋軍閥_第2頁
第8課北洋軍閥_第3頁
第8課北洋軍閥_第4頁
第8課北洋軍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8課北洋軍閥

北洋軍閥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特殊的軍事政治集團,是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產物。從1912年袁世凱竊取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位,到1928年張學良“改旗易幟”,北洋軍閥在中國的反動統治長達17年之久。在這段時期里,中國歷史發生了重大變革,新舊勢力之間的斗爭異常激烈。作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政治怪胎和惡性毒瘤,北洋軍閥是當時舊勢力的代表者,它的反動統治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加深了中國社會的殖民地化程度。北洋軍閥興起

1895年,袁世凱奉命到天津小站練兵,成為北洋軍閥的發端。在此之后,袁世凱苦心經營,并隨著他的權勢和地位的不斷提高,作為軍事政治集團的北洋軍閥逐漸形成。小站練兵,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清朝末年,軍事力量日益衰敗,八旗、綠營兩支常備軍在太平天國和第一、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潰敗,而靠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起家并成為清朝常備軍的湘軍、淮軍,在中法、中日甲午戰爭中也遭到慘敗。清廷幾乎無兵可用,于是決定組建一支新式的反動軍隊,以維護搖搖欲墜的專制統治。1895年,袁世凱受清廷派遣,去天津小站主持訓練“新建陸軍”。袁世凱訓練的這支軍隊,由于擯棄了舊軍隊的訓練方法而完全按照洋人、特別是日本和德國練兵的一套方法,即采用西洋武器裝備、西洋軍事教官、西洋練兵方法,故稱之為“新軍”。

北洋軍閥基本武力的形成,經過了三個小階段。1895年至1898年,新建陸軍由4000余人發展到7000余人,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指揮有力,逐漸成為清朝三大常備軍之一(另兩支是董福祥的甘軍和聶士誠的武軍)。這是北洋軍閥的胚胎時期。1898年,袁世凱出賣戊戌變法的維新志士,獲清廷獎賞,新建陸軍擴至近萬人。特別是在1900年鎮壓山東義和團過程中,袁世凱大量吞并山東地方武裝,新建陸軍擴至兩萬余人。這是北洋軍發展歷史上第一次較大的擴編,北洋軍漸成氣候。1901年李鴻章死去,清廷旋即將袁世凱提升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借此機會,從1902年到1905年,大肆擴充兵力,編練北洋六鎮,組成北洋常備軍,實現了北洋軍發展歷史上第二次大擴編,軍隊人員發展到9萬余人,北洋軍由一支一般意義上的清末新軍發展成為軍事集團。至此,以袁為首的北洋軍閥集團的基本武力大體形成。北洋軍閥興起

袁世凱從練兵開始之日起,就愛兵如命,信奉“有軍則有權”。他為了控制這支軍隊,非常重視搜羅黨羽,培植個人勢力。為此,他利用師生關系、部屬關系以及封建宗法式選將任人原則,培植了一大批爪牙,如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曹錕、盧永祥、段芝貴、張勛等,這些人后來成為北洋軍閥軍事政治集團的班底,其中,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成為北洋軍閥的核心。于是,小站成為袁世凱日后發跡之地,小站練兵成為北洋常備軍和北洋軍閥的發端。馮國璋段祺瑞王士珍張勛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這給北洋軍閥奪取全國最高權力、確立其在全國的統治權提供了契機。袁世凱玩弄反革命的兩面手段。一方面,他利用南方革命勢力要挾清廷,迫使清帝退位,力爭更大的權力;另一方面,又騙取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信任,破壞和鎮壓南方革命。1912年3月,由于資產階級民主派的軟弱和妥協,袁世凱由清廷總理一躍而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成果。這標志著以袁為首的北洋軍閥軍事政治集團的最終形成和北洋軍閥政權在全國的建立。袁世凱竊國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的宣誓儀式上袁世凱的“皇帝夢”宋教仁

1912年8月25日,以中國同盟會為核心,聯合一些小黨派,組成國民黨,召開成立大會。孫中山被選為理事長,宋教仁以僅次于孫中山和黃興的票數當選為理事,被孫中山委任為代理理事長,極力主張責任內閣制。責任內閣制是以議會為基礎而形成的。內閣的首腦(首相或總理)由議會中通過選舉而產生的議員中占多數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的領袖擔任。國家元首(總統)只是在名義上代表國家,并無實際權力。國家實際權力在內閣,內閣向議會負責,不向總統負責,議會有倒閣權,國家元首有解散議會的權力。1912年12月,國會議員選舉拉開序幕;1913年3月,國民黨獲壓倒多數席位,理事長宋教仁將依法組閣。宋教仁遇刺

赤身遺照

1913年3月20日夜晚,宋教仁由上海啟程去北京(見袁世凱)。他和送行的人們于3月20日晚10時許抵達滬寧車站,這時車站上已有專為議員使用的接待室,他們就在接待室中休息。10點40分有人來告,請宋上車,宋走在前面,宋教仁、廖仲愷等人跟在后面。走至車站入口的剪票處,宋剛伸手去取收票員剪過的車票,突然槍響,身中三彈。宋就用手摸著他的腰,大叫說:“我中槍了,有刺客。”說時遲,那時快,只見一個穿黑呢軍裝的矮漢子,從人群中不顧一切地竄逃。前往送行的黃興等人,立即將宋教仁扶上汽車,送往附近的滬寧鐵路醫院。醫生立即動手術鉗出子彈,發現彈頭有毒。宋教仁傷勢很重。他對黃興等人說:“我還有很多事要做,但我不能活下去了。請你們快拿紙筆來代我寫遺電。”在遺電中,他還幻想袁世凱“開誠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權。”次日清晨,宋教仁去世,年僅31歲。

宋教仁去世的當天下午,有人將遇難的消息報告袁世凱。袁世凱假裝驚愕的說:“有此事乎?”看過電報,又說:“確矣!這怎么好?”他又假惺惺的懸賞1萬元錢,限期捉拿兇手,還讓國務院研究從優撫恤。兇手在上海公共租界被捕獲,同時被搜出與國務總理趙秉鈞的通訊。袁世凱則被認為暗殺背后的策動者。

宋教仁遇刺,激起了國民黨人的憤慨,孫中山于事發后即從日本返回中國,于上海開會,主張以武力討伐袁世凱。4月26日,袁世凱北洋政府向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團簽訂借款合約,國民黨人等認為袁意在擴張北洋軍隊,而借款未經現任國會批準屬非法。5月初,國民黨員江西都督李烈鈞、廣東都督胡漢民、安徽都督柏文蔚通電反對貸款。6月,北京免除江西都督李烈鈞、廣東都督胡漢民、安徽都督柏文蔚三人的都督職務,派兵南下。國民黨人被迫武裝反抗,7月12日,被免職的李烈鈞,在江西湖口召集舊部成立討袁軍總司令部,正式宣布江西獨立,并發表電告討袁。接著,江蘇、安徽、上海、湖南、福建、四川亦宣布獨立。但國民黨人的反抗很快失敗。

討袁軍在陣地裝設大炮袁世凱的“選舉”

袁世凱已經打垮了國民黨的武裝反抗,勢力達到頂峰。1913年10月6日國會舉行總統投票選舉。這天早上,國會兩院議員們的屁股剛剛在椅子上坐下,就發現國會外面來了黑壓壓一大群人,把國會大樓圍得水泄不通。來的人號稱“公民團”,個個進退有據,號令嚴整,腰板筆直,分明是換了便裝的軍警,議員滿腹怨氣,因此,會場氣氛十分沉悶、緊張。當天到會議員共七百五十九名,根據總統選舉法,得滿投票人四分之三者才能當選。第一次投票,袁世凱得四百七十一票,黎元洪得一百五十四票,沒有人達到規定購當選票數,只得進行第二次投票。第二次投票結果,袁世凱得四百九十七票,仍然沒有當選。時已至下午,議員們一天滴水未進,渴餓難捱,有的議員要求回家吃飯,“公民團”把住前后門,不準離開,并大聲叫喊:“今天不選出我們中意的大總統,就休想出院!”知形勢嚴重,便放棄了消極抵制的意圖,第三次投票袁世凱才以五百零七票勉強當選。當他們被放出來的時候,已經是晚上10點了。1913年10月10日10時10分,袁世凱在這十全十美的大好時機就任中華民國正式大總統。

袁世凱當上正式大總統后,下令解散國會,廢除《臨時約法》,授意他人制定《總統選舉法》,取消責任內閣,規定總統任期為10年,可以無限連任,總統繼任人有現任總統推薦。袁世凱使自己取得了幾乎和皇帝一樣的權力。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晉見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侵略要求,并要求袁政府“絕對保密,盡速答復”。二十一條共分五大項:①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②承認日本人有在南滿和內蒙古東部居住、往來、經營工商業及開礦等項特權。旅順、大連的租借期限并南滿、安奉兩鐵路管理期限,均延展至99年為限。③漢冶萍公司改為中日合辦,附近礦山不準公司以外的人開采。④所有中國沿海港灣、島嶼概不租借或讓給他國。⑤中國政府聘用日本人為政治、軍事、財政等顧問。這是日本企圖把中國的領土、政治、軍事及財政等都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無理要求,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5月7日日本發出最后通牒,限48小時內應允。袁世凱怕得罪日本,皇帝做不成,不顧全國人民反對,基本接受“二十一”條。袁世凱復辟帝制

為了早日黃袍加身,從1915年起,袁世凱加緊了復辟帝制步伐。他授意一些社會名流組成籌安會,大肆鼓吹共和制不適合中國國情,只有改行帝制才能固國本而救危亡。籌安會又策動公民請愿,各省文武官員的代表分別組成“公民請愿團”到北京向參政院請愿改變國體。緊接著,北京出現了“商會請愿團”、“教育請愿團”、“婦女請愿團”、“乞丐請愿團”等等,形形色色,五花八門。他們使用籌安會代辦的內容千篇一律的請愿書,一致恭請改變國體,掀起了改變國體的請愿風潮。12月,在袁世凱統一指揮下,各省“選出國民代表”,三天后舉行國體投票,結果全票通過擁護君主制,每張選票都附有擁戴袁世凱為皇帝的相同文字。然后,各省又上表勸進,“恭戴今大總統袁世凱為中華帝國皇帝”,袁世凱假意拒絕。接著,參政院向袁世凱恭上“推戴書”。袁世凱裝腔作勢,三番退讓之后,表示無可奈何,遵從“民意”,接受推戴。13日,袁世凱接受文物百官朝賀,隨即對功臣、部屬封王晉爵,改總統府為新華宮,下令1916年改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成立“帝制大典籌備處”,準備元旦舉行登極大典。籌備處趕制龍袍、鳳冠、儀仗和宮內鋪陳,僅龍袍兩襲即耗資80萬元,玉璽一方12萬元。鬧得滿城風雨,烏煙瘴氣。1916元旦,袁世凱登極稱帝

袁世凱的復辟活動引起了全國各階層人民的強烈反對。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1915年夏決定組建中華革命軍武裝討袁。梁啟超領導的進步黨也在國內組織反袁。1915年8月20日,梁啟超不顧槍彈威脅,在《大中華》雜志上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反對帝制。1915年11月,梁啟超幫助具有民主思想的愛國將領蔡鍔秘密離開北京,由日本轉赴云南。12月19日,蔡鍔抵昆明。25日,云南獨立,護國戰爭拉開帷幕。起義領導人將云南的1.5萬兵力編成三個軍,軍以下設梯團。蔡鍔為第一軍總司令,攻四川;李烈鈞為第二軍總司令,攻桂;唐繼堯兼任第三軍總司令,攻黔、湘。第一軍6000余人,是護國軍的主力。袁世凱急令北洋軍和川、湘、粵等省軍隊共約8萬人,從川、湘、桂三路攻滇,企圖一舉殲滅云南護國軍。云南居高屋建瓴之勢,易守而難攻,云南的軍隊驍勇善戰,并且極能吃苦耐勞,袁世凱三路攻滇計劃失敗,各省(貴州、廣西、廣東、陜西、四川、湖南等)紛紛獨立。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撤銷帝制,恢復民國。1916年6月6日,因稱帝不成,尿毒癥不治,又氣又病,死于北京,時年57歲。護國軍部分將領蔡鍔丁巳復辟

皖系軍閥首領段祺瑞直系軍閥首領馮國璋

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1916年6月,袁世凱死,時為副總統的黎元洪繼任總統。1916年6月,袁世凱死,黎元洪繼任總統,段任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掌握北京政府實權。府院之爭

總統府國務院(黎元洪)(段祺瑞)一戰國民黨研究系南方地方勢力北洋督軍美國日本

“府院之爭”

⑴先是在國務院秘書長人選問題上,黎元洪和段祺瑞發生了爭執,最后由徐世昌出面了結。⑵為了達到主戰的目的,段祺瑞將其手下的十幾個督軍叫到北京,組成“督軍團”,對黎元洪施加壓力,但未獲成功;后來段祺瑞又叫人寫了對德宣戰書要總統蓋印,黎元洪為了平息風波,勉強在文件上蓋了章。即使這樣,段祺瑞仍不滿足,在國會開會討論時,又大肆干涉,終于觸動了眾怒。“公民團”的行徑引起了眾議員的義憤,大家集體罷會,以示抗議,并準備離開會場,使段祺瑞的宣戰案中途告吹,內閣總長紛紛辭職,只剩下一個光桿總理了。恰在這時,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1917年5月21日,黎元洪瞅準時機在這時下令撤銷了他的總理職務,調停人張國淦剛想開口勸說,站在旁邊的金水炎沖了過去,拔出手槍對準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