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廠取水頭部的結構設計 黎張仁_第1頁
水廠取水頭部的結構設計 黎張仁_第2頁
水廠取水頭部的結構設計 黎張仁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水廠取水頭部的結構設計黎張仁摘要:在城市自來水廠取水工程的設計中,取水頭部設置在取水點,通過引水管將原水送入取水泵站,已是一種常規的取水工程設計方法。特別是近些年隨著頂管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日趨成熟,使得取水工程變得愈發簡單易行。本文主要結合工程實例分析了水廠取水頭部的結構設計。關鍵詞:水廠取水頭部;結構設計;標準工程概況某水廠取水頭部工程現有生產能力為16萬m3/d,因此本工程規模確定為16萬m3/d。本工程場址土層形成的地質年代,應屬新生代,第四紀。以河流出海處的三角洲相的沖積、淤積為主,伴隨濱海相沉積為付,厚度較大,大于50m。本工程內容包括取水泵房、取水頭部、引水管、配電間(包括PLC室、變壓器室低壓配電間等)、儲物間和交通棧橋。設計標準(1)本工程結構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2)本工程構(建)筑物結構安全等級為二級;工程重要性等級為二級(3)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查得:本區是國家地震烈度區劃的8度區,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2g,設計特征周期為0.35s,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a.取水泵房、取水頭部、引水管、配電間(包括PLC室、變壓器室、低壓配電間等):均為乙類建筑,按抗震設防烈度9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b交通棧橋:為丙類建筑,按抗震設防烈度8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設計主要參數(1)建筑物使用荷載按規范(GB50009-2012)選用,水、土荷載和設備荷載按實際情況選用。(2)風荷載按規范(GB50009-2012)中全國基本風壓分布,查得該地區基本風壓值為0.8kN/m2。(3)構筑物抗浮安全系數Kf>1.05o(4)構筑物周邊場地堆載按10kN/m2或視具體實際情況取值。(5)構(建)筑物的沉降值及相鄰構(建)筑物的沉降差滿足《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11)的要求。場地條件根據《水廠取水頭部遷移工程巖土工程勘察報告》,場地自然地面標高為2.650~4.680m。場址土層形成的地質年代,應屬新生代,第四紀。以河流出海處的三角洲相的沖積、淤積為主,伴隨濱海相沉積為付,兩者交替作用所形成,厚度較大,大于50米。由于沒有擬建場地工程地質報告,通過現場踏勘,結合已收集的該區域工程地質資料綜合分析,擬建場址地處韓江的河漫灘一級階地地帶,根據土的物理力學性質可將場地土劃分為軟弱土、中軟土及中硬土等結構層。第2、3層中的飽和砂類土在遭遇8度烈度地震時、近震時多數會液化,綜合液化指數3.9,為輕微液化。應根據擬建場地詳細工程地質報告確定,并對基礎形式進行合理的調整。建筑場地類別為III類。地基基礎根據巖土工程勘察報告,本工程構(建)筑物的基礎設計選型時,基底落在軟弱土層上,并且考慮地下水對基礎的影響,應進行地基處理。(1)取水泵房:采用混凝土沉井結構,因地質條件很差,以河流出海處的三角洲相的沖積、淤積為主,沉井結構底板所在的土層為淤泥層,沉井在下沉時摩擦力小于重力,為防止突沉,在沉井刃腳處先采用旋噴樁進行地基處理,以保證沉井在開挖時能控制下沉。(2)取水頭部、配電間、儲物間、交通棧橋:淺基礎對位于存在沖刷的河道中(構筑物不穩定)是不合適的,故基礎均采用樁基進行設計,以確保構筑物穩定。結構選型(1)取水泵房取水泵房為半地下式泵房,下部結構為直徑19.6m圓形水泵間,高度約12m埋深9m為沉井結構;平臺上部結構為現澆框架結構,并設置一臺吊車。取水泵房下部結構可采用以下二種施工方法:a.第一種為沉井施工:沉井是一種在地面制作后,通過從井內取土下沉到設計標高的結構。沉井施工方法是修筑地下構筑物或深基礎工程特殊的施工方法。優點:沉井的開挖土方量大部分限制在沉井的范圍內,相對于基坑支護開挖土方量最小、工期較短、投資省。缺點:沉井下沉過程如發生偏移影響施工。b第二種基坑支護開挖施工:由于取水泵房埋深大、為深基坑工程,為確保安全,不可能采取放坡開挖,須采取鉆孔灌注樁基坑支護、并且采用兩排高壓旋噴樁作為止水帷幕。這樣整個基坑工程費用較大。兩種方案比較、有如下特點:優點:基坑支護施工安全、可控性強。缺點:基坑支護工期較長、投資較大且對堤壩的影響很大。因在該工程取水泵房一半在河堤堤岸,一半在河中,如采用第二種基坑開挖方式需先圍堰再開挖,影響河道運輸及堤壩破壞,經比選論證及在該工程的經驗,采用沉井方式施工成本少,縮短工期。故本工程擬采用沉井施工方案,并選擇在枯水期施工。(2)配電間、儲物間、交通棧橋:采用抗震性能好、造價低、結構布置靈活的現澆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進行設計。為最大限度減少河道阻洪截面,在河道灘涂至建筑物地面之間采用架空層形式。基礎均采用樁基礎設計。(3)取水頭部:為減少大筆圍堰費用、采用最方便水中作業的鋼管樁進行施工,在頭部范圍內設8根鋼管樁,頭部頂和底部采用鋼結構形式,即設縱橫鋼構件,形成水平框架,以保證頭部結構的穩定性和整體性。加強結構設計的措施(1)穩定措施:泵房體量大、埋深較大、建筑物采用樁基礎,在河道中流水壓力、泥沙壓力、波浪壓力受力面積較小,構筑物高度低故地震作用橫向力矩小,經驗算,本工程采用上述結構均能滿足穩定要求。(2)抗浮措施:抗浮的措施有:自重加配重的抗浮、樁基抗浮、錨桿抗浮、運行管理抗浮。抗浮設計時,采用何種措施抗浮需要結合構筑物的結構特點、地質情況等因素綜合考慮。本工程泵房的壁厚較大,又有上部結構重量,這樣利用自重加配重的抗浮滿足。(3)大堤加固:a.交通棧橋方案的補救措施建議交通棧橋的方案調整為:交通棧橋連接泵房和堤防,在河道灘涂至建筑物地面之間采用架空現澆橋面,靠近泵房端布置兩排*800鉆孔灌注樁作為橋墩基礎;靠近堤防端堤腳下處增加一排橋墩。b.輸水管穿堤的補救措施建議按下列措施進行接口處理:穿堤處需要破堤安裝輸水管道,設計破堤處破口底寬7.20m,底高程4.556m,破口兩側按坡比1:3.0放坡,破堤處堤頂口寬20m。按《堤防工程施工規范》SL260-98要求,新老堤相接時,垂直堤軸線方向的各種接縫,應以斜面相接,坡度可采用1:3.0?1:5.0。因此,本設計要求:破口兩側坡比按1:3.0放坡。在大堤破口段內,輸水管道設置2道混凝土截水環,混凝土截水環采用C20鋼筋砼寬400mm,高500mm;配置6014主鋼筋和①8@200箍筋。混凝土截水環內側與輸水管道設置的鋼截水環現澆為一體。管道安裝完成后,按下列設計斷面恢復一八圍堤防:管道安裝完成后,澆筑混凝土截水環,之后填筑恢復堤防。要求上堤土料應滿足設計要求,質量不得低于原堤上堤料,土堤填筑應分層壓實,壓實度不低于0.93。對原大堤堤面進行清基處理,清坡深度不小于300mm,要求清除草根等雜物。大堤防洪標準按50年一遇設計。大堤恢復斷面為:堤頂高程6.696m,堤頂寬度為4.68m,堤頂兩側采用C20砼路緣石,路緣石斷面尺寸為150mmx400mm,堤頂設置泥結石路面,厚度200mm。迎水側邊坡坡比為1:0.5,采用M7.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