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史及作品鑒賞第4章_第1頁
中國美術史及作品鑒賞第4章_第2頁
中國美術史及作品鑒賞第4章_第3頁
中國美術史及作品鑒賞第4章_第4頁
中國美術史及作品鑒賞第4章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四章南北交融、東西并匯

——魏晉南北朝美術

返回主目錄第一節概述第二節佛教美術第三節人物畫的新發展第四節山水畫的興起第五節南朝陵墓雕塑第六節工藝美術返回主目錄第一節概述漢末以來劇烈的社會動蕩與變革,引起了社會思想的深刻變化。獨尊儒術的局面終被打破,各家思想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佛教在這特定的歷史時期極度興盛;長期被冷落的老莊思想也被士族文人視為新的精神支柱。佛教的發展和魏晉玄學的興起,對這個時代的美學思想和文學藝術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佛教造像和繪畫迅速發展,出現了一大批佛教藝術石窟和一些畫佛像的名家。人物畫在繼承漢代繪畫傳統的基礎上有新的發展。繪畫題材擴大,山水畫作為一個獨立的畫種登上畫壇。更多的文人士大夫參與繪畫活動,畫家論畫的風氣漸盛。工藝美術和雕塑在民族傳統式樣的基礎上,吸收了外來藝術形式,呈現出一種承上啟下具有融合性特征的新氣象。返回主目錄返回節目錄第二節佛教美術一、佛教美術的興起一般認為西北絲綢之路是佛教文化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傳播通道。我國著名的石窟,如新疆克孜爾千佛洞、甘肅的敦煌莫高窟、炳靈寺、麥積山,山西的云岡,洛陽龍門等石窟,都是沿古絲綢之路由西向東分布的。應該說這個時期佛教美術的重頭戲是在中國北部展開的。返回主目錄返回節目錄

二、早期的石窟壁畫新疆(古稱西域)是古代東西經濟文化交流的地方,也是印度佛教傳入我國內地的橋梁。最能昭示當年佛教美術輝煌的是占新疆石窟總數3/5的龜茲地區的石窟藝術。龜茲石窟主要分布在庫車、拜城、新和境內,最具代表性的有庫木吐刺、森木賽姆、克孜爾尕哈、克孜爾、托克拉克埃肯等石窟。舍身飼虎圖(局部)克孜爾石窟第38窟4世紀敦煌是漢唐河西走廊交通要道的咽喉,東西文化藝術交匯之地。莫高窟開鑿于敦煌東南約20公里的斷崖上。前秦建元二年直至元代,歷代均有建造。在早期壁畫中,故事畫占據了很大比重。故事畫大體可分為三類:一是宣傳釋迦牟尼生平事跡的佛傳故事;二是宣揚與佛有關的度化事跡的因緣故事;三是講述釋迦牟尼成佛前從善積德的本生故事。莫高窟早期壁畫中最富人間氣息和藝術魅力的作品多為本生故事畫。這些故事畫通過生離死別、水淹火燒、狼吃虎啖、自刎投巖等悲劇性場面的描繪,將所謂“忍辱犧牲”、“施舍”等大慈大悲的主題思想形象地表現出來。

薩埵那太子本生圖莫高窟254窟壁畫北魏尸毗王本生圖莫高窟254窟壁畫北魏鹿王本生圖莫高窟第257窟北魏三、石窟造像

在魏晉南北朝時代,佛教造像中最重要、最能體現佛教藝術興盛景象的,無疑是石窟造像。魏晉南北朝時代的石窟造像,就其風格發展演變而言,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十六國時期為第1階段;北魏孝文帝遷都以前為第2階段;北魏遷都至正光末年(524)為第3階段;東西魏至隋統一中國之前為第4階段。第1階段以莫高窟、炳靈寺、麥積山諸窟中的造像為代表。第2階段(即北魏前期)以云岡石窟造像為代表。第3階段(即北魏后期)以洛陽龍門賓陽洞造像為代表。第4階段以河北響堂山、山西天龍山等處石窟的北齊造像為代表。一佛二菩薩像(局部)炳靈寺第169窟西秦云岡第20窟大佛北魏龍門賓陽中洞主佛北魏響堂山佛像北魏四、佛教建筑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第三節人物畫的新發展

一、承上啟下的人物畫發展

返回主目錄返回節目錄牽牛甘肅嘉峪關6號墓壁畫西晉二、南朝的人物畫女史箴圖(摹本局部)顧愷之東晉洛神賦圖卷(摹本局部)顧愷之東晉竹林七賢與榮啟期(拓片局部)南京西善橋磚印壁畫晉末職貢圖(宋摹本局部)梁元帝蕭繹三、北朝的人物畫

校書圖(宋摹本局部)可能為楊子華首創北齊山西大同司馬金龍墓屏風漆畫(局部)北魏山西太原婁睿墓壁畫(局部)北齊洛陽寧懋石室線刻畫(局部)北魏第四節山水畫的興起一、山水畫溯源多數學者認為山水畫作為一種獨立畫種出現于魏晉時期。以顧愷之為代表的這個時期的畫家們,為山水畫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返回主目錄返回節目錄二、山水畫論宗炳的《畫山水序》是重要的早期山水畫文獻。文中除了論述山水畫藝術與自然景物的關系外,最重要的是提出了山水畫藝術“暢神”的功能觀。宗炳的《畫山水序》是當時山水畫實踐和表現技法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理論總結。王微的《敘畫》也是有關早期山水畫的重要文獻。文中闡明了山水畫寫生的方法,主張不照抄自然和追求形貌的真實,要經過提煉、概括,表現景物的內在精神,特別是景與情的聯系:“望秋云,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第五節南朝陵墓雕塑

當佛教造像之風席卷南北時,其他門類的雕塑也并未沉寂。陵墓雕刻,特別是南朝的陵墓雕刻也以精湛的技藝,恢宏的氣度,展示出特有的魅力。陵墓雕塑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明器雕塑,即用雕塑手法制作的人俑、家畜和鳥獸以及建筑和車馬等陪葬的模型。一類是陵墓表飾雕塑,即陵墓周圍設立的石獸、石人等儀衛性雕塑,具有一定紀念夸示功能。返回主目錄返回節目錄對書俑湖南長沙出土西晉石麒麟梁武帝陵前南朝第六節工藝美術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文化、東西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為工藝美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這個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