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支撐工程”實施方案_第1頁
技能人才“支撐工程”實施方案_第2頁
技能人才“支撐工程”實施方案_第3頁
技能人才“支撐工程”實施方案_第4頁
技能人才“支撐工程”實施方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技能人才“支撐工程”實施方案為全面加快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提升全縣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技能人才供給保障能力,制定本實施方案。一、總體目標以提升職業能力為核心,以培訓中高級技能人才為主線,以實施“四個項目、十一項行動”為抓手,建立一支與我縣經濟規模、產業結構、企業需求相適應的技能人才隊伍,為全縣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撐。用3年時間,培訓中高級技能人才5000名,每年培訓2000人左右。每年培訓技術技能型、知識技能型和復合技能型人才1500人,中高級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到20%以上。二、工作任務(一)實施技能人才培訓培養項目1.開展終身職業技能培訓行動。完善以政府補貼培訓、企業自主培訓、市場化培訓為主要供給,以公共實訓機構、職業院校、職業培訓機構和行業企業為主要載體,以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創業培訓和網絡培訓為主要形式,貫穿勞動者學習和職業生涯全過程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政策。(牽頭單位:縣人社局;責任單位:縣就創局、職教中心)2.開展重點群體就業技能培訓行動。持續開展職業技能提升培訓(三年提升行動),扎實推進“春潮行動”等計劃,加大對高校畢業生、下崗失業人員、貧困勞動力、退役軍人、殘疾人、就業困難人員等就業重點群體以及符合條件的企業在職職工、職業農民技能培訓力度,每年培訓中高級技能人才2000名左右。依托職業院校、定點培訓機構(基地)、企業代訓、以崗代訓等方式結合***縣各鄉鎮、企業、園區、特色產業采取“訂單式、定崗式、定向式”和“直補個人”等方式開展培訓。(牽頭單位:縣人社局;責任單位:教體局、工信局、農業農村局(含扶貧辦)、發改局、商務局、應急局、退役軍人事務局、婦聯、團委、殘聯、縣就創局、各鄉鎮)3.開展企業崗位技能提升培訓行動。充分發揮企業的培訓主體作用,采取“產教融合、企校合作、企校雙制、工學一體”的培養模式,在企業全面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為主要內容的企業新型學徒制,加快企業急需緊缺技能人才培養,每年培訓100人以上,并按有關規定給予企業每人每年6000元學徒培養補貼。(牽頭單位:縣人社局;責任單位:縣財政局、教體局、工信局、住建局、市場監管局、科技局、農業農村局、商務局、應急局、總工會、縣就創局、職教中心)4.開展新產業人才提升行動。傳承和弘揚“工匠精神”,充分發揮寧夏吉元冶金集團、德淵集團、縣職教中心等定點技能人才培訓基地作用,每年培養中級工、高級工500名,并對符合補貼條件的按照中級工A類1700元/人、B類1500元/人、C類1200元/,高級工3000元/人標準給予培訓補貼(從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專帳支出);適時選派新產業領域骨干人才到區內外進行深造,不斷推動科技金融、網絡經濟、大健康等新產業領域人才高端化、規模化和集群化。鼓勵企業、職業院校、行業協會及民辦職業培訓機構創建“技能大師工作室”“勞模創新工作室”,開展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攻關、技能研習、技能傳承和技能創新等活動,助推技術技能革新成果廣泛運用和絕技絕活的傳承拓展,新增建設自治區級、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不少于1個。對新認定國家和自治區技能大師工作室,按照自治區政策給予20萬元和10萬元專項補貼;對新創建的市級技能大師(勞模創新、學科帶頭人)工作室給予3萬元補助。(牽頭單位:縣人社局;責任單位:縣財政局、工信局、住建局、總工會、職教中心、縣就創局)5.開展“互聯網”+培訓行動。依托人社部線上培訓平臺,促進線上線下資源對接,推動各類人才培養在線課程資源共享。鼓勵職業院校開發在線培訓平臺及培訓課程,大力開展線上職業技能培訓,將線上職業技能培訓納入全縣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補貼范圍。從“面對面”轉化為“屏對屏”,做到線下變線上、質量不下降、過程可追溯、結果能核查,促進企業員工技能素質提升。鼓勵企業采取網絡遠程合作等模式,開展國際國內高技能人才技術成果研發交流和科技智慧合作。(牽頭單位:縣人社局;責任單位:教體局、工信局、農業農村局(含扶貧辦)、發改局、商務局、應急管理局、退役軍人事務局、婦聯、團委、殘聯、職教中心、縣就創局)6.開展招才引智行動。組織企業到區內外高校招聘急需緊缺人才,積極為用人單位、高校畢業生、社會求職人員搭建供需平臺,幫助企業拓寬人才引進渠道。加強對引進人才的認定和跟蹤服務,對發展潛力大的納入青年拔尖人才培養工程進行重點培養,不斷激發引進人才的創新創業活力。(牽頭單位:縣人社局;責任單位:寧夏***工業園區、科技局、工信局、審批服務局、職教中心、縣就創局)(二)實施技能人才培養載體建設項目7.開展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行動。支持水平高、規模大、設施完善、特色鮮明的企業、職業院校、行業協會及民辦職業培訓機構建設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2020年新增建設市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1個,對達到標準的市級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一次性給予10萬元的經費補助。對新認定為國家和自治區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的院校和企業,按照自治區政策給予500萬、100萬元補助。(牽頭單位:縣人社局;責任單位:縣財政局、寧夏***工業園區、縣總工會、職教中心、縣就創局)(三)實施產教融合項目8.開展本土創新人才培養行動。依托寧夏理工學院、石嘴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縣職業教育中心等全區培訓機構的優質資源,堅持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推進“1+X證書和企業新型學徒制、現代學徒制工作,探索設立“線上+線下”的產教融合公共服務平臺,大力建設一批特色專業群、高水平產教基地,培養熟知專業理論并且實操水平過硬的技能人才,提升院校輸出人才能力;圍繞新產業、新業態、裝備化工、瓜果蔬菜、奶業加工等產業培育創新人才。發揮市級人才小高地、專家服務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市級高技能培訓基地等人才載體帶動作用。(牽頭單位:縣人社局;責任單位:科技局、農業農村局、應急局、總工會、團委、職教中心、縣就創局)9.開展產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行動。創新辦學理念,建好***縣職業教育中心,通過成人教育、學歷提升,形成完整的人才培養鏈條,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引導職業院校、技工院校積極對接產業需求培養高技能人才,打造3—5個特色優勢專業,對符合自治區急需特色專業遴選標準的,按照標準給予資助,支持其開展學科建設和技能人才培養。(牽頭單位:縣教體局;責任單位:職教中心)(四)實施職業技能競賽成才項目10.開展各類技能競賽行動。組織開展縣級安全技能大賽和高技能大賽,組織參與市級職業技能大賽,對授予“石嘴山技術能手”榮譽稱號的給予1萬元獎勵。鼓勵行業協會、職業院校、企業組織業內拔尖人才代表石嘴山市參加區內外職業技能競賽。獲獎者可按照有關規定破格晉升高級工、技師或高級技師并對技能競賽新取得技師、高級技師職業資格的技能人才,在自治區補貼的基礎上每人分別再給予1500元、1000元補貼;對新獲得“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榮譽稱號的,分別按照每人2萬元、1萬元標準給予配套獎勵。(牽頭單位:縣人社局;責任單位:縣財政局、寧夏***工業園區、縣住建局、衛健局、農業農村局、教體局、應急局、總工會、職教中心、縣就創局)11.開展成果展示及合作交流行動。搭建技能人才切磋技藝、展示才華的舞臺,激發技能勞動者鉆研技術技能的熱情,努力營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長的社會環境。加大技能人才培養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媒體開展各類宣傳活動,選樹一批技能人才先進典型,提升技能人才社會地位。(牽頭單位:縣人社局、總工會、***縣職業教育中心;責任單位:寧夏***工業園區、縣委宣傳部、融媒體中心、縣就創局)三、保障措施(一)加強領導,明確職責。建立由縣人才辦統籌領導,人社局統籌協調,相關部門和行業組織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進技能人才工作。各責任單位確定一名工作聯絡員,每季度月末25日前將工作進展情況報人社局事業管理室。(二)加大投入,落實資金。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投入機制,通過就業補助資金、失業保險金、企業職業教育培訓經費等多種渠道籌集培訓資金,為我縣技能人才培養的實施提供經費保障。(三)強化宣傳,營造氛圍。充分運用新聞媒體,大力宣傳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的方針政策,宣傳優秀技能人才先進事跡,講好技能人才故事,弘揚“工匠精神”,讓“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成為時代風尚,努力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創造、尊重人才的濃厚氛圍。附件:***縣技能人才“支撐工程”推進工作情況表附件技能人才“支撐工程”推進工作情況表(第季度)填報單位(章):填報人:聯系電話:填報時間:年月日序號主要任務任務內容落實單位工作措施季度推進情況備注1開展終身職業技能培訓行動完善以政府補貼培訓、企業自主培訓、市場化培訓為主要供給,以公共實訓機構、職業院校、職業培訓機構和行業企業為主要載體,以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創業培訓和網絡培訓為主要形式,貫穿勞動者學習和職業生涯全過程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政策。就創局、職教中心2開展重點群體就業技能培訓行動持續開展職業技能提升培訓(三年提升行動),扎實推進“春潮行動”等計劃,加大對高校畢業生、下崗失業人員、貧困勞動力、退役軍人、殘疾人、就業困難人員等就業重點群體以及符合條件的企業在職職工、職業農民技能培訓力度,每年培訓中高級技能人才2000名左右。依托職業院校、定點培訓機構(基地)、企業代訓、以崗代訓等方式結合平羅縣各鄉鎮、企業、園區、特色產業采取“訂單式、定崗式、定向式”和“直補個人”等方式開展培訓。工信局、農業農村局(含扶貧辦)、發改局、商務局、應急局、退役軍人事務局、就創局、婦聯、團委、殘聯、職教中心3開展企業崗位技能提升培訓行動充分發揮企業的培訓主體作用,采取“產教融合、企校合作、企校雙制、工學一體”的培養模式,在企業全面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為主要內容的企業新型學徒制,加快企業急需緊缺技能人才培養,每年培訓100人以上,并按有關規定給予企業每人每年6000元學徒培養補貼財政局、工信局、住建局、市場監管局、科技局、農業農村局、商務局、應急局、就創局、總工會、職教中心4開展新產業人才提升行動充分發揮技能人才培訓機構,每年培養中級工、高級工500名,并對符合補貼條件的按照中級工A類1700元/人、B類1500元/人、C類1200元/,高級工3000元/人標準給予培訓補貼;選派新產業領域骨干人才到區內外進行深造,不斷推動科技金融、網絡經濟、大健康等新產業領域人才高端化、規模化和集群化;新增建設自治區級、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不少于1個。財政局、工信局、住建局、縣就創局、總工會、職教中心5開展“互聯網”+培訓行動依托人社部線上培訓平臺,促進線上線下資源對接,推動各類人才培養在線課程資源共享。鼓勵職業院校開發在線培訓平臺及培訓課程,大力開展線上職業技能培訓,將線上職業技能培訓納入全縣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補貼范圍。從“面對面”轉化為“屏對屏”,做到線下變線上、質量不下降、過程可追溯、結果能核查,促進企業員工技能素質提升。鼓勵企業采取網絡遠程合作等模式,開展國際國內高技能人才技術成果研發交流和科技智慧合作。工信局、農業農村局(含扶貧辦)、發改局、商務局、應急管理局、退役軍人事務局、就創局、婦聯、團委、殘聯、職教中心6開展招才引智行動組織企業到區內外高校招聘急需緊缺人才,積極為用人單位、高校畢業生、社會求職人員搭建供需平臺,幫助企業拓寬人才引進渠道。加強對引進人才的認定和跟蹤服務,對發展潛力大的納入青年拔尖人才培養工程進行重點培養,不斷激發引進人才的創新創業活力。寧夏平羅工業園區、人社局、科技局、工信局、就創局、職教中心7開展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行動年內新增建設市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1個,對達到標準的市級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給予10萬元的經費補助。對新認定為國家和自治區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的院校和企業,按照自治區政策給予500萬、100萬元補助。寧夏平羅工業園區、人社局、財政局、就創局、總工會、職教中心8開展本土創新人才培養行動依托寧夏理工學院、石嘴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縣職業教育中心等全區培訓機構的優質資源,堅持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推進“1+X證書和企業新型學徒制、現代學徒制工作,探索設立“線上+線下”的產教融合公共服務平臺,大力建設一批特色專業群、高水平產教基地,培養熟知專業理論并且實操水平過硬的技能人才,提升院校輸出人才能力;圍繞新產業、新業態、裝備化工、瓜果蔬菜、奶業加工等產業培育創新人才。發揮市級人才小高地、專家服務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市級高技能培訓基地等人才載體帶動作用。人社局、科技局、農業農村局、應急局、就創局、總工會、團委、職教中心9開展產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行動創新辦學理念,建好平羅縣職業教育中心,通過成人教育、學歷提升,形成完整的人才培養鏈條,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引導職業院校、技工院校積極對接產業需求培養高技能人才,打造3-5個特色優勢專業,對符合自治區急需特色專業遴選標準的,按照標準給予資助,支持其開展學科建設和技能人才培養。教體局、職教中心10開展各類技能競賽行動組織開展縣級安全技能大賽和高技能大賽,組織參與市級職業技能大賽,對授予“石嘴山技術能手”榮譽稱號的給予1萬元獎勵。鼓勵行業協會、職業院校、企業組織業內拔尖人才代表石嘴山市參加區內外職業技能競賽。獲獎者可按照有關規定破格晉升高級工、技師或高級技師并對技能競賽新取得技師、高級技師職業資格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