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板塊中國古代史第一講中國古代的國家制度歷史2022內容索引主干知識?自主梳理核心要點?重難突破專項模塊?素能培優[知識網絡構建][主題線索概覽]主題: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點是權力的高度集中,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官僚政治、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是其基本內容。線索一
早期國家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時期,君主權力不是絕對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結合,形成一套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貴族等級制度。春秋時期,分封制開始瓦解。線索二
中央集權制度從秦漢到明清,中央集權制是中國基本的政治制度。在中央,皇權至上,相權不斷受到削弱直至宰相被廢除;在地方,通過分割地方權力,中央集權不斷加強。中央集權制有效地鞏固了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統一。線索三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從漢朝察舉制到魏晉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以后的科舉制,中國選官制度日趨完善;與此同時,形成了一套對官員的考核、監察制度,這些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提高了行政效率。線索四
德治與法治的結合自西漢起歷代王朝采用法律、禮教并用的統治手段,將儒家思想滲透到法律制度中,形成了律令儒家化的趨勢,禮法結合是中華法系的基本特點。主干知識?自主梳理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內容:夏、商、西周是中國古代奴隸制國家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時期。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商朝實行內外服制西周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兩者相配合,政治權力分配與血緣關系相結合,是西周政體的基本特征2.特點:君主的權力不是絕對的,其中的原始民主傳統,對君主的權力有制約作用。
1.基本特點:皇權至上,權力高度集中,中央集權。2.發展歷程(1)萌芽: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時期,貴族等級分封制開始解體。戰國時期,君主權力加強,郡縣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開始產生。(2)確立:秦統一全國后,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①中央: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皇帝之下設三公九卿,國家重大事務由公卿進行廷議,最后由皇帝裁斷。②地方:秦始皇在全國推行郡縣制。郡縣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③文書傳送系統:秦朝各級官僚機構以文書推行行政管理。同時,建立了以郵傳為中心的文書傳送系統。
(3)發展①中央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確立,標志著中央行政制度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宋朝設樞密院掌管軍政,三司掌握財政大權,分割宰相的權力明朝廢除中書省和宰相,設立內閣,內閣逐漸成為事實上的行政中樞清朝雍正帝設立軍機處,軍機處逐漸成為掌管處理全國軍政事務的中樞②地方: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秦朝之后,地方行政機構進行了多次調整,其中,元朝行省的設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變化。
三、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與管理1.官員選拔
2.官員管理(1)考核:秦漢官員的考核辦法主要是上計制。以后歷朝不斷完善官吏考核制度,明清兩朝的官員考核制度更加嚴密。(2)監察:秦漢建立了以御史大夫為首的中央監察體系,漢朝設立刺史監察地方。以后歷朝對官吏的監察不斷加強。四、中國古代的法治與德治1.禮法之爭: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和法家圍繞著德治和法治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法家思想受到各國諸侯的重視。2.禮法結合(1)西漢漢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推動了律令的儒家化。(2)《唐律疏議》是禮法結合的典范,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3)明朝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實踐中又特別重視“例”,《問刑條例》開創了律例合編的體例。
核心要點?重難突破要點一夏商周政治制度1.中國早期國家政治制度的四個特點
2.中國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對當今社會的三個積極影響(1)分封制:在政治結構方面建立了貴族間的等級秩序,促進了民族交融與文化交流,強化了國家整體觀念。(2)宗法觀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團結廣大海外同胞。
宗法觀念具有兩面性(3)禮樂制度:西周文化的精髓,是維護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有利于社會的和諧與安定,對價值觀的傳播、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文化認同有促進作用。[對點訓練]題組一
經典對練——拿高分1.(2021·全國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與諸侯國君將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賜給卿、大夫作為世祿。西周中期以后,貴族所獲采邑越來越多,到春秋時期,有的諸侯國一個大夫的采邑就多達數十個。這說明(
)A.土地國有制度廢除B.分封體制不斷強化C.諸侯國君權力鞏固D.社會生產持續發展答案
D解析
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與諸侯國君將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賜給卿、大夫作為世祿。到了春秋時期,貴族的采邑越來越多,有的諸侯國一個大夫的采邑就多達數十個,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春秋時期隨著鐵犁牛耕的使用,生產力大大提高,大量荒地得到開發,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故選D項。土地國有制度在春秋戰國以后的中國社會長期存在,排除A項;卿大夫的實力增強,說明分封體制逐步崩潰,排除B項;卿大夫實力的增強,意味著諸侯國君權力削弱,排除C項。2.(2021·廣東卷,1)今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陜西長安張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處出土了一批具有長江中下游風格的西周青銅器。這說明西周時期(
)A.中原文化向周邊傳播B.各諸侯國維護周禮C.宗法制度分崩離析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答案
D解析
在河南、陜西等北方地區出土了具有長江中下游風格的青銅器,這說明南方風格影響到了北方,南北之間存在文化交流,故選D項;河南屬于中原地區,材料反映的是長江中下游風格影響到了中原地區,而非中原文化向周邊傳播,排除A項;根據青銅器的風格不能得出各諸侯國維護周禮或宗法制度分崩離析,排除B、C兩項。3.(2020·全國Ⅰ卷,24)據《史記》記載,春秋時期,楚國國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級,遭到周桓王拒絕。熊通怒稱現在周邊地區都歸附了楚國,“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楚)武王”。這表明當時周朝(
)A.禮樂制度不復存在B.王位世襲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開始解體D.分封制度受到挑戰答案
D解析
題干材料表明春秋時期,楚國國君要求周王提升其爵位等級,遭到拒絕后,他直接自立為王,這打破了周王分封的慣例,形成對分封制度的挑戰,故D項正確。禮樂制度是維系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而題干材料沒有反映禮樂制度,且A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題干材料只涉及對楚國國君熊通的分封問題,未涉及權力繼承問題,故B項錯誤;題干材料反映的是政治權力分配問題,不涉及血緣關系,且楚國并非姬姓王國,故C項錯誤。題組二
易錯防范——不失分?易錯點1
分封制下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4.西周時官員任命和諸侯分封均有一個正式而隆重的冊命儀式。在冊命時,周王讓史官當眾宣讀冊命書,并把冊命書交與受命官員。周王反復強調“勿廢朕令”,官員和諸侯也表態要“萬年永保臣天子”。這表明西周時期(
)A.選官制度與血緣關系緊密結合B.產生了維護等級的儒家倫理思想C.君臣關系包含了權利和義務的內容D.出現了高度集權的地方行政體制答案
C解析
根據題干材料“周王讓史官當眾宣讀冊命書,并把冊命書交與受命官員”,可知官員是周天子的受命官員,要“萬年永保臣天子”,這體現君臣關系包含了權利和義務的內容,C項正確;題干材料沒有體現血緣關系,A項錯誤;題干材料沒有涉及等級秩序,B項錯誤;西周時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D項錯誤。易錯點撥
西周建立后周王廣泛分封,周天子雖被尊為“天下共主”,但受封的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內擁有相當大的權力。?易錯點2
分封制有割據隱患,但也孕育了統一的因素5.有學者認為,周人的封建制度不僅是一個統治機制,而且在長期歷史上,反映出其長期涵化網絡的特色。該學者認為分封制(
)A.有效加強了中央集權B.極大地強化了宗法制C.推動了地方交融與發展 D.埋下分裂割據的隱患答案
C解析
分封制下,被分封者必須尊重當地原有的風俗習慣和法令制度,也必須和當地的領袖們建立關系。這一個巨大的封建網絡,實際上是周人和當地人民進行長期交融的機制,在長期交融中,各種地方文化也就逐漸涵化于周文化,因此這一制度推動了地方交融與發展,C項正確;分封制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排除A項;題干材料與宗法制無關,排除B項;題干材料強調的是分封制下形成的文化網絡促進文化認同,而非強調分封制的弊端,排除D項。易錯點撥
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可以通過層層分封管理地方,周文化也通過分封制得到進一步傳播,這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利于統一國家的形成。
要點二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1.中國古代加強君主專制的四大手段
2.牢記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實現的三個轉變
[對點訓練]題組一
經典對練——拿高分1.(2021·廣東卷,2)漢代設尚書臺,其首領是尚書令、尚書仆射。魏晉時期,“事無大小,咸歸令、仆”。這一現象說明(
)A.皇權旁落B.相權轉移C.地方權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答案
B解析
根據題干材料“事無大小,咸歸令、仆”,可知魏晉時期原屬宰相的權力轉移到了尚書臺,這就分散了宰相的權力,說明相權轉移,故選B項;相權的轉移有利于強化皇權,排除A項;題干材料反映的是中樞權力的轉移,與“地方權力削弱”無關,排除C項;權力轉移到尚書臺不能說明行政效率降低,排除D項。2.(2021·湖南卷,4)據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詩中所記中央官吏俸錢與史籍所載無不相合,所記地方官吏俸錢比史籍所載額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載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據此可知,當時(
)A.地方勢力膨脹B.中央官吏受到嚴密控制C.中央財政緊張D.地方官吏貪腐比較隱秘答案
A解析
根據題意,可知唐朝地方官吏的收入高于史籍所載額度,而高出的部分是不載于法令的合法收入,這說明地方官吏存在不被中央政府控制的收入,這部分收入來自地方,這就減弱了地方官吏對中央的向心力,說明地方勢力膨脹,故選A項。地方官吏存在不載于法令的合法收入不能說明中央官吏受到嚴密控制,排除B項;地方官吏存在不載于法令的合法收入,這部分收入來自地方,不能說明中央財政緊張,排除C項;這部分收入是合法收入,與貪腐無關,排除D項。3.(2020·全國Ⅲ卷,27)明萬歷年間,神宗下令工部鑄錢供內府用,內閣首輔張居正“以利不勝費止之”。神宗向戶部索求十萬金,張居正面諫力爭,“得停發太倉銀十萬兩”。這反映出當時(
)A.內閣權勢強大B.皇權受到嚴重制約C.社會經濟凋敝
D.君權相權關系緊張答案
A解析
根據題干材料,可知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先后制止了明神宗關于工部鑄錢供內府使用和向戶部索求費用的旨令或要求,這說明內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皇權,即內閣權勢強大,故A項正確;題干材料反映出皇權受到一定的制約,“嚴重”一詞說法過于絕對,故B項錯誤;題干材料反映的是明神宗為內府索求錢財,無法體現當時社會經濟凋敝,故C項錯誤;明太祖時期廢除了宰相制度,故D項錯誤。素養提升
題組二
易錯防范——不失分?易錯點1
元朝行省具有雙重性4.(2021·湖北九師聯考)在元朝,行省實質上是中書省的下屬,要接受后者的節制和領導,但從統領路、府、州、縣的角度以及官名、品秩等側面來看,行省與中書省又具有某種“平等”關系。據此可知,元朝行省(
)A.是中書省的派出機構 B.與中書省是平等關系C.掌握了地方行政大權 D.具有二元混合的特點答案
D解析
題干材料認為行省既是中書省的下屬,也在某些方面與中書省平級,D項是對題干材料的全面概括。A、B、C三項都只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行省的特點,都沒有從整體上把握題干材料的信息,概括不夠全面,故均排除。易錯點撥
元朝行省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它是中央的派出機構,另一方面它又賦予地方更大的自主權,兼中央派出機構和地方治理機構的二元特點。?易錯點2
清朝軍機處的設置提高了行政效率5.(2021·河北唐山一模)嘉慶四年(1799年),皇帝下令:“嗣后滿、漢章京各定為十六員,由內閣、六部、理藩院堂官于司員中書、筆帖式等官,擇其人品端方、年力富強、字畫端楷者,交軍機大臣帶領引見,候朕簡用。”這一詔令主要是為了(
)A.改革官員選拔方式 B.明確官員選拔范圍C.完善軍機處的職能 D.保障皇權高效行使答案
D解析
清朝官員的選拔方式仍然是科舉制,與軍機處的用人標準不是一個概念,A、B兩項均錯誤。軍機處的職能沒有因為用人標準的變化而變化,C項錯誤。故選D項。易錯點撥
清朝設置軍機處的直接目的是提高國家處理重大軍政要務的效率,避開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內閣六部的行政環節。要點三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與管理1.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四個主要發展趨勢
明趨勢世官制下官吏世襲,察舉制的推舉權在地方官吏,九品中正制將選官權收歸中央,科舉制加強了中央對官吏選拔的控制。總之,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發展的總趨勢是中央對選官的控制權逐漸加強。2.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四大特點(1)組織獨立,自成系統。(2)重獎重罰:對官吏的監察滲透于考核、獎懲制度之中,實行重獎重罰。(3)以輕制重:給級別低的監察官監察級別高的官吏的權力,更有利于加強皇權。(4)監察機構的權力來自皇權: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監察機構的權力也隨之擴大,甚至被任意擴大或濫用,從而使監察制度畸形發展。[對點訓練]題組一
經典對練——拿高分1.(2021·全國甲卷,25)漢代,中央各部門長官與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屬官,曾一度出現“名公巨卿,以能致賢才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為重”的現象。能夠保障辟召制度有效運作的是(
)A.分科考試選官制建立B.監察體系的改進C.郡國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舉制度的實施答案
B解析
漢朝中央和地方官員可自行招聘屬官,因此出現賢才受重用現象。這主要是由于漢朝監察體系不斷改進導致地方官相對清廉,故B項正確;分科考試制度建立于隋朝,排除A項;郡國并行制是地方行政制度,而非選官制度,排除C項;察舉制下官員最終任用權由中央掌握,排除D項。2.(2021·全國甲卷,27)明代,在浙江桐鄉縣,地方官員若出身進士,當地的秀才就“不勝諂事”,若出身舉人,便隨意提出要求,“茍不如意,便加詞色犯之”。這現象反映出(
)A.官員士紳之間關系緊張B.士人輿論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級決定行政能力D.科考功名影響官員威望答案
D解析
題干材料中地方官員在科舉考試中獲得的功名不同,為官時受到的待遇差別明顯,體現出科考功名影響官員威望,故D項正確;題干材料強調秀才對官員的態度,并沒有說明士紳之間關系緊張,排除A項;B、C兩項說法太絕對,排除。3.(2019·江蘇卷,3)唐代詩人劉得仁系皇親國戚,其兄弟為達官顯貴,而他“出入舉場三十年,竟無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屢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訴。兩人的經歷反映了唐代(
)A.科舉考試不重考生詩才B.選官制度阻斷貴族入仕C.中央政府剝奪宗室特權D.科舉取士體現公平公正答案
D解析
根據題干材料,可知劉得仁和李洞,一個是皇親國戚,一個是唐宗室子弟,但他們都在科舉考試中屢屢碰壁,而科舉制是以考試成績取士,由此說明科舉考試體現了公平公正的原則,故選D項;唐玄宗時期,唐朝開始以詩賦取士,科舉考試不注重考生詩才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故排除A項;劉得仁和李洞可以參加科舉考試,說明科舉制并沒有阻斷貴族入仕,故排除B項;中央剝奪宗室特權和題干材料所反映的主旨無關,故排除C項。
素養提升
題組二
易錯防范——不失分?易錯點1
察舉制擴大了官吏的選拔范圍,一定程度上增強了社會活力4.(2021·四川九市一模)下表為西漢能確定家世的孝廉人數(共184人)出身人數占比官僚貴族12869.56%富豪家庭115.98%平民家庭2915.76%貧民168.70%——據黃留珠《秦漢仕進制度》整理據表可知,當時(
)A.社會活力有所增強
B.官職世襲現象普遍C.世家大族壟斷政權 D.選官標準執行不一答案
A解析
根據題干表格,可知盡管官僚貴族所占比重仍然很大,但是,一些平民階層可以通過察舉制進入統治階層,說明社會流動性有所增加,顯示出社會活力的增強,A項正確。根據題干表格,可知尚有部分孝廉來自平民之家,因此,不能稱之為“壟斷”,B、C兩項錯誤。察舉制下,“孝廉”是最主要的選官標準,D項錯誤。易錯分析
察舉制下,一方面,世家大族更容易獲取高官爵位;另一方面,也為兩漢政權選拔了大批人才,很多平民進入官僚集團,社會活力有所增強。?易錯點2
古代監察制度是維護君主專制的工具5.(2021·山東濰坊一模)隋唐時期,御史與諫官相輔相成的“臺、諫”體系臻于完備。宋以后,諫官與監察官逐漸合流,明清時期逐漸形成御史與諫官合一的、以都察院為主體的單一監察制度體系。可見古代監察制度的演變(
)A.緩和了官員內部的矛盾B.保障監察權力的高效運作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D.與君主專制的強化相一致答案
D解析
題干材料反映了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從針對官吏和皇帝,逐漸演化成只針對官吏,演化成單一監察制度體系,這一趨勢與君主專制的不斷加強一致,D項正確。對官吏的監察造成官吏的相互猜忌,降低行政效率,A、C兩項錯誤。題干材料與監察權力的運行效率無關,B項錯誤。易錯分析
設置諫官的目的不是制約皇權,而是減少決策失誤,御史與諫官都服務于君主專制。隨著君主專制的強化,“臺、諫”逐漸合流成為必然。要點四禮法結合的中華法系1.中國古代法律體系的四大特點
2.從“時空觀念”的角度梳理中國古代法律儒家化的三個階段(1)漢朝“引禮入法”:法律儒家化的發端。逐漸確立儒家思想對立法、司法的指導地位,使漢朝法律開始沿著儒家化的方向發展。(2)三國兩晉南北朝“納禮入律”:法律儒家化的完善。統治者開始直接任命儒臣來立法,從而使禮律進一步融合。(3)唐朝“禮法合一”:法律儒家化的完成。唐朝確立以儒家主張的綱常禮教作為法律的指導原則和定罪量刑的基本依據。
指儒家提倡的封建綱常,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對點訓練]題組一
經典對練——拿高分1.(2015·海南卷,7)儒家學說倡導“寬刑慎殺”,強調執法有準、量刑有據。明初朱元璋說,“吾治亂世,刑不得不重”。這表明朱元璋(
)A.力圖為專制集權確定理論基礎B.試圖以重刑迅速穩定社會C.放棄了儒家的治國理念D.執法無準、量刑無據答案
B解析
題干材料“吾治亂世,刑不得不重”說明朱元璋在明初通過重刑以治理“亂世”,B項正確;我國古代中央集權的理論基礎是法家思想,A項錯誤;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直以儒家思想為治國的重要理念,C項錯誤;朱元璋實行重刑,但是題干材料沒有體現“執法無準、量刑無據”,D項錯誤。特別提示“亂世用重刑”是中國古代普遍的做法,一旦統治穩定,大部分封建王朝都會恢復“寬刑慎殺”的執法原則,朱元璋不過是延續了這一歷史傳統。2.(2021·河南高三聯考)唐朝制定的法律條文比隋朝舊律減大辟者九十二條,其余變重為輕的還有很多。但是卻把謀反、謀大逆、大不敬、不孝、內亂等定為十惡,“特標篇首”。這體現出唐律(
)A.保證了吏治的清明與高效B.基本精神是維護君主專制和封建倫理C.突顯“外儒內法”的治國理念D.重視教化在治國理政中的積極作用答案
B解析
“十惡”被定為重罪體現了維護君主專制和封建倫理的基本精神,故選B項;題干材料中的規定不僅僅是針對吏治,排除A項;題干材料體現的是“以禮入律”而不是“外儒內法”,排除C項;題干材料體現的是用法律的手段而不是強調“教化”,排除D項。3.(2021·云貴川藏聯考)宋朝的“翻異別勘”制度指的是在訴訟中,犯人推翻原來的口供或涉及重大案情,需要更換主審官或其他司法機關重審的制度,分為官員主動啟動和犯人及家屬被動啟動兩種機制。據此可知,“翻異別勘”制度(
)A.加強了中央集權B.杜絕了冤假錯案的發生C.有利于維護司法公平正義D.體現了民本思想答案
C解析
根據題干材料,可知宋朝司法審判制度相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冤假錯案,有利于司法公平正義,故選C項;題干材料沒有提到皇權與相權、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系,排除A項;“杜絕”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題干材料沒有體現民本思想,排除D項。題組二
易錯防范——不失分?易錯點1
禮法并施思想越來越重視實際應用4.(2021·山東濰坊一模)漢武帝尊崇儒術后形成了德主刑輔、先禮后刑的法律觀念。東漢末年,在法律思想上出現了刑、禮比較的爭論。曹操不單純強調刑為先或禮為先,主張“治定之化,以禮為首。撥亂之政,以刑為先”。這反映了當時(
)A.儒學正統地位受到了沖擊B.法律更加注重以人為本C.儒學哲學化傾向日趨明顯D.禮法并施思想有所發展答案
D解析
題干材料中,曹操“不單純強調刑為先或禮為先”,而是注意結合具體形勢實行不同的法律模式,這種法律思想更有利于穩定統治秩序,是對中國傳統禮法并施思想的發展,D項正確。題干材料不能說明儒學正統地位受到了沖擊,A項錯誤。題干材料沒有涉及法律的內容,無法得出“以人為本”和“哲學化傾向”的結論,B、C兩項錯誤。易錯分析
一般情況下,在戰亂的時代,統治者更側重于運用嚴刑峻法,以穩定統治秩序;在國家政局穩定的時期,統治者一般側重于運用禮制來規范人們的行為。?易錯點2
清朝法律與時俱進,不斷發展5.(2021·安徽淮南一模)清朝司法實踐中經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因時所需,皇帝諭旨,內外條奏,均可定為條例,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舊例不斷修改,新例不斷增加。清朝司法實踐(
)A.形成完整的法律體系B.具有與時俱進的精神C.缺少嚴格的司法程序D.違背以人為本的精神答案
B解析
題干材料說明清朝“因時所需”,“例”不斷更新,這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精神,B項正確。中國古代重視刑法和公法,民法和私法相對薄弱,沒有形成完整的法律體系,A項錯誤。題干材料只涉及對“例”的修訂,沒有體現司法程序和律例條文的信息,無法得出C、D兩項的結論。易錯分析
明清兩朝都制定了法典,但在司法實踐中特別重視“例”(案例),因為案例的不斷增加,兩朝都多次修訂律例,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精神。專項模塊?素能培優熱點知識+典例剖析——練技巧[熱點鏈接]中國古代的人才選拔為政之要,首在用人。一個國家的政治能否凝聚人心、政策能否得到有效執行,關鍵在于能否找到一把合適的標尺,把真正優秀的人才選拔到重要崗位。從中國的政治實踐來看,從漢朝的察舉制到隋唐的科舉制,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提出的干部“四化”方針、好干部“五條標準”,選賢任能一直是人才選拔任用的標尺,是中國各級領導干部產生的重要基礎,也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依然保持蓬勃生機的關鍵所在。[考向研判]中國古代的人才選拔制度是中華文明發展的重要表現,對世界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高考一般從積極的角度考查科舉制的深遠影響,預測一般從以下角度考查:(1)中國古代人才選拔的發展趨勢:從世官制、舉薦制到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再到科舉制,中國古代選官制度越來越公平公正、開放性越來越強。(2)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高考重視考查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的實施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典型例題](2020·全國Ⅱ卷,26)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省試后,主考官李昉徇私錄取“材質最陋”的同鄉武濟川一事被告發,太祖在講武殿出題重試,殿試遂成常制。經此事后,宋代科舉(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權“徇私”并非世家大族特權(×)B.確立了省試考試權威殿試是針對省試的不足設立的(×)C.完善了考試錄取程序增加殿試屬于考試程序改革,增強了官吏選拔的公正性(√)D.提高了人才選拔標準增加殿試與選拔標準無關(×)[針對訓練]1.(2021·湖北宜昌二模)曹丕繼魏王后,頒制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委任中正官為各地人才評定等級,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應的官職。中正都由州郡的世家名門貴族官僚來擔任,因而所定為上品者,無非世族名門。這表明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
)A.克服了察舉制的諸多弊端B.打破了士族的特權壟斷C.兼顧了家世與才能的考量D.弱化了中央的專制集權答案
C解析
九品中正制將官吏的選拔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但是,家世仍然是選官的最主要依據,A、D兩項錯誤。九品中正制兼顧家世與才能的考量,沒有打破士族的特權壟斷,C項正確,B項錯誤。2.(2021·江蘇百校聯考)《宋史》記載:“(太祖設特奏名制度)凡士貢于鄉而屢絀于禮部,或廷試所不錄者,積前后舉數,參其年而差等之,遇親策士則別籍其名以奏,徑許附試,故曰特奏名。”特奏名制度(
)A.對部分考生給予特殊照顧B.體現了科舉考試的公平性C.嚴格選拔官員的考試程序D.存在選官徇私舞弊的現象答案
A解析
根據題干材料,可知宋太祖設特奏名制度,主要針對在省試中屢試不第,或者在殿試中未被錄取的士人,這是對部分考生特殊照顧的制度,故選A項。拓展知識+題型突破——研大題[知識拓展]中國古代的行政區劃行政區劃是國家為了進行分級管理而實行的區域劃分。中國古代行政區劃的變化過程是和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同步的,因而地方和中央便會產生分權和集權的矛盾,而這是推動行政區劃變動的主要動力。可以說,中國行政區劃的變遷史也就是中央和地方權力的調整史。總結中國古代行政區劃的變化,可以看出我國古代行政體系經歷過幾次重大的變化。其表現為以下特點:(1)由監察區劃或軍事區劃轉變而來。(2)隨著時間的推移,老的行政區劃層級呈下降趨勢,新的更高層級的行政區劃不斷出現。(3)中國古代行政區劃以三級制為主,縣級最為穩定。(4)地方首長多由中央委派。[題型突破]“概括類”非選擇題[例題]〔2020·江蘇卷,21(節選)〕行政區劃是國家為分級管理而對地方的劃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國行政區劃制度曾進行過多次改革。閱讀下列材料,完成問題。材料一
春秋時代,郡縣制開始萌芽。楚、秦、晉等國出現了縣,最初設在邊地,帶有邊防性質。郡的出現比縣稍晚,也多在邊地。到戰國時代,在邊地的郡下分設若干縣,產生了郡縣兩級制。秦始皇統一中國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運動場地出租合同
- 倉庫物品分類管理的總結計劃
- 年度技術革新的實施計劃
- 前臺工作中的客戶溝通技巧計劃
- 業務連續性管理的年度策略計劃
- 學生學習習慣培養方案計劃
- 住宅物業委托管理合同
- 人力資源招聘與培訓計劃
- 初中人教部編版第11課 元朝的統治教案配套
- 廣告標識牌制作合同
- 2025-2030中國團餐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分析及發展前景與投資機會研究報告
- IT系統架構規劃與設計手冊
- 檔案檔案管理基礎知識試題及答案
- 2025-2030中國金紅石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慢性腰痛治療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演出經紀人與文化經濟試題
- pcb抄板合同范例
- 藥浴療法的基本原理操作規程及臨床應用
- 2025年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單招職業傾向性測試題庫完整
- 生態農業發展與綠色金融的融合路徑
- 奶茶店應聘簡歷范本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