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件】第1課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展(課件版)高一歷史同步精品講義(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1頁
【課件】第1課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展(課件版)高一歷史同步精品講義(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2頁
【課件】第1課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展(課件版)高一歷史同步精品講義(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3頁
【課件】第1課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展(課件版)高一歷史同步精品講義(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4頁
【課件】第1課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展(課件版)高一歷史同步精品講義(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課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展課標導航:知道早期人類文明的產生;了解各文明古國發展的不同特點,認識這些特點形成的不同時空條件人類文明的產生011、農業的產生人類最早在西亞、南亞、中國和中南美洲出現了原始農業;人類還馴養了羊、豬和牛等動物。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變成食物的生產者。【微點撥】原始農業產生的原因在長期的采集和漁獵過程中,人類掌握了某些動植物的生長規律,學會了選擇、馴化野生動植物。在中國的上古傳說中神農氏是農業的發明者,從史料研究角度來說,上古傳說中將人類長期采集漁獵過程中長期形成的經驗歸結到某個神話人物身上,有一定史料價值。人類文明產生的條件據法國普羅旺斯的史前文化顯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時候,其家庭食物總消費量中野生動物的消費量占總消費量的60%,而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則只占到10%。這一變化說明A.采集和漁獵的消失 B.新生產方式的推廣C.原始農業開始出現 D.原始人口迅速增加即學即練【答案】B【解析】根據“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時候,其家庭食物總消費量中野生動物的消費量占總消費量的60%,而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則只占到10%”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野生動物在家庭食物總消費中所占的比例大幅減少,側面體現了家庭有了較穩定的動物食物來源,反映了新生產方式的推廣,B項正確;當時采集和漁獵沒有消失,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原始農業開始出現,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2、社會分工的發展:(1)手工業的出現:一些人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專門從事手工業生產,出現了農業和手工業的分工。(2)商業的發展:不同地區的產品互通有無,促進了交換和貿易。(3)腦力勞動者的出現:分工的發展,讓一部分人能夠脫離社會生產活動而從事專門的管理和文化創造工作。3、城市的出現:農耕生產需要人們定居生活,一些較大的居住點逐漸發展為早期城市。人類文明產生的條件【拓展補充】早期人類歷史發展上的社會分工1、第一次分工原始社會后期發生的畜牧業同農業的分離。原始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有了提高,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引起了部落間的產品交換,為私有制的產生創造了物質前提。2、第二次分工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是手工業和農業的分工,發生于原始社會末期。這次社會大分工促地了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促使私有制的形成。3、第三次分工奴隸社會初期出現的專門經營商品買賣的商人。它促進了奴隸制的鞏固和發展,開始積累了商業資本,腦力勞動開始從體力勞動中分離出來。人類文明產生的條件恩格斯說:“隨著新的分工,社會又有了新的階級劃分。各個家庭首長之間的財產差別炸毀了各地仍然保守著的舊的共產制家庭公社,同時也炸毀了在各種公社范圍內進行的共同耕作制。”據此可知A.耕作方式深受家庭影響 B.家庭勞動必然產生國家C.貧富分化導致階級分化 D.社會分工促進經濟發展即學即練【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階級的分化源于財產的差異,而財產的差異又導致了共產制家庭公社的解體,C項正確;材料表明財產的差異導致了一系列的變化,A項錯誤;“家庭勞動必然產生國家”與材料內容不符,B項錯誤;材料側重于闡明財產差異導致階級分化,而非強調社會分工促進經濟發展,D項錯誤。1、貧富差距的擴大:部落酋長和首領利用職權把一部分公共產品據為己有,私有制逐漸產生,社會分化成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兩大階級。2、奴隸制的出現:為爭奪土地和資源,一些部落之間爆發戰爭,被征服者往往成為征服者的奴隸,奴隸制成為人類第一種剝削制度。3、國家的出現:在階級矛盾和部落戰爭的雙重作用下,逐漸出現了政府、軍隊和監獄等強制機關,國家開始形成。4、文字的產生:出于記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產生。人類文明產生的標志【拓展補充】農業產生與文明產生的過程觀察下列文明產生過程示意圖,由此可知,文明產生的根本原因是A.畜牧業從農業中分離 B.生產力的發展變化C.鐵農具和牛耕出現 D.階級和國家的產生即學即練【答案】B【解析】從材料中可以看出,由原始社會末期的生產關系逐漸向奴隸制國家的生產關系過渡,這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B項正確;A項是材料中的局部信息,排除;C項在示意圖中無法體現,排除;D項只是材料中的局部信息,排除。故選B項。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021、最初的文明:西亞的兩河流域,北非的尼羅河流域,南亞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國的黃河和長江流域,以及歐洲巴爾干半島南部和愛琴海地區出現了最初的文明。2、特點:(1)社會形態: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把持國家權力,剝削奴隸和平民。(2)相互關系: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交通條件的限制,古代各個文明基本獨立發展,表現出明顯的多元特征。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時空觀念】古代文明的多元起源由于受到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交通條件的限制,古代各個文明基本獨立發展,表現出明顯的多元特征。據考古發現,約9000年前,西亞已經種植大麥、小麥等農作物;約7000年前,美洲墨西哥的原著居民已經栽培出了玉米;約6000多年以前,中國黃河流域培育出了粟等。這說明A.農業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 B.西亞的農業文明最為發達C.農業發源于大江大河流域 D.農業促進了各種文明融合即學即練【答案】A【解析】不同地區培育出不同的農作物,這說明農業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A項正確;材料沒有對不同地區的農業發展水平進行對比,因此無法得出西亞的農業文明最為發達,排除B項;美洲的農業并非大江大河培育而成,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出文明的融合,排除D項。故選A項。1、地理條件:兩河流域大部分地區干旱少雨,但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2、發展概況:(1)文明出現:公元前3500年左右,這里出現了最初的文明。約公元前2900年,兩河下游的蘇美爾地區出現一系列城市國家。(2)古巴比倫王國:約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基本統一了兩河流域,建立君主專制制度;《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較完整的成文法典。3、文化成就:(1)文字與文學:西亞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吉爾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詩。(2)環境與數學:在與經常泛濫的洪水斗爭過程中,誕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傳說;蘇美爾人發明了60進位制,用于測量土地、計算糧食產量和人工。兩河流域文明【拓展補充】漢謨拉比法典內容:法典宣揚君權神授,炫耀國王的功德。法典詳細規定了臣民的義務以及違背法律后的具體懲罰措施,涉及社會結構、婚姻、個人道德、兵役和勞役,租賃、借貸、債務,以及奴隸地位等方面。法典要求所有人必須遵守法典,違反者將遭受嚴厲懲罰。地位: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價值:反映了古巴比倫王國政治、社會和經濟等多方面的情況,是研究古代兩河流域歷史的重要資料。兩河流域文明《漢謨拉比法典》石碑上半段有一幅浮雕,太陽神沙馬什把象征帝王權力的標志授予漢謨拉比;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宣稱靠至高神阿胡拉馬茲達之佑統治王國。這反映兩個國家統治的共同點是A.重視法律 B.君權神授 C.君主專制 D.以民為本即學即練【答案】B【解析】根據“太陽神沙馬什把象征帝王權力的標志授予漢謨拉比;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宣稱靠至高神阿胡拉馬茲達之佑統治王國”可得出這兩個國家都強調君主的權力來源于神,反映出君權神授的特征,B項正確;材料沒有強調法律,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君主專制及民本,排除CD項。故選B項。1、地理條件:尼羅河的定期泛濫,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連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條件。2、發展概況:(1)文明出現: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興起。(2)埃及的統一: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實現統一,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官僚系統。法老被視為神在人間的代表,掌握著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最重要的權力。3、文化成就:(1)文字與文學:有豐富多彩的神話和文學故事,使用象形文字。(2)歷法與科技: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陽歷。金字塔的建造,證明埃及人在建筑和數學方面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3)書寫材料:尼羅河的特產莎草紙是古代埃及主要的書寫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資。古埃及文明【微點撥】尼羅河與古埃及文明1、地理位置上,尼羅河的西面是利比亞沙漠,東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努比亞沙漠和飛流直瀉的大瀑布,北面是三角洲地區沒有港灣的海岸。在這些自然屏障的懷抱中,古埃及人可以安全地棲息,無須遭受蠻族入侵所帶來的恐懼與苦難。2、農業上,在古代埃及,農業始終是最主要的社會經濟基礎。每年尼羅河水的泛濫,給河谷披上一層厚厚的淤泥,使河谷區土地極其肥沃,莊稼可以一年三熟。使得下游地區農業興起,成為古代著名的糧倉。3、文學上,當時最先進的書寫載體,紙莎草紙,比中國蔡倫的紙還早1000多年,成為后世學者研究古埃及文明的重要文獻。而紙草是種形狀似蘆葦的植物,盛產于尼羅河三角洲。4、文化上,對尼羅河形成了尼羅河崇拜。古埃及文明尼羅河定期泛濫,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古埃及人制定了太陽歷,將一年分為三季,分別是泛濫季、播種季和收獲季。每次漲水退水以后,都需要精確的記錄和計算,幾何學就逐漸誕生了。同時,為了準確預測尼羅河泛濫日期,古埃及人進行了天文學研究。這主要說明A.自然環境影響文明的發展 B.農業產生是文明出現的前提C.古代數學具有實用性特點 D.太陽歷反映了自然界的規律即學即練【答案】A【解析】根據“古埃及人制定了太陽歷,將一年分為三季,分別是泛濫季、播種季和收獲季。每次漲水退水以后……”可得出古埃及人因其地理位置的原因,制定出了與其地區相符的天文歷法,反映出自然環境影響文明的發展,A項正確;材料沒有說明農業與文明的關系,排除B;材料體現的是天文學,排除C;D項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強調自然環境影響文明的發展,排除D。1、地理條件:最初誕生于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上。隨著鐵器時代的來臨,恒河流域逐步得到開發,成為印度歷史的中心舞臺。2、國家出現:公元前6世紀,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國家。【微點撥】雅利安人遷徙與印度文明時空:從公元前2千紀初起,以印歐人為主體的游牧部落陸續進入西起歐洲、東到印度的廣大地區。印歐人發展為的雅利安人從印度河流域推進到恒河流域,把馬和鐵等帶到印度。公元前600年左右,南亞地區陸續興起一系列國家,印度歷史進入列國時代。對區域文化的影響:種姓制度和佛教成為古代印度社會的重要符號,并對周邊地區特別是東南亞產生重大影響。印度文明古代雅利安人詩歌《梨俱吠陀》記載,人是從普魯沙巨人身體不同部位產生出來的:從口中產生出婆羅門,手臂產生剎帝利,大腿產生了吠舍,腳產生了首陀羅。據此可以推斷出A.雅利安人盛行團結平等觀念 B.雅利安人已經分化出現等級C.印度宗教情愫已經非常濃厚 D.古代印度社會與生活的信息即學即練【答案】B【解析】材料“從口中產生出婆羅門,手臂產生剎帝利,大腿產生了吠舍,腳產生了首陀羅”強調的是不同的部位產生了不同身份的人,因此體現的是人的等級分化,故B項符合題意;ACD三項與題意無關,排除。3、種姓制度:(1)背景:婆羅門教為種姓制度提供了理論和宗教基礎。(2)內容:統治階級:婆羅門主掌宗教祭祀;剎帝利負責統治和保衛國家。勞動階層:吠舍的大多數是普通勞動者,少部分是富有的商人;首陀羅地位最低,需要為前三個等級服務。后來,在四個種姓之外,還出現了“賤民”。他們處在社會的最底層,被認為是“不可接觸者”。(3)特點:貴賤分明、職業世襲、法律地位不平等。(4)影響:發端于古代的制度延續下來,對印度社會和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印度文明【微點撥】印度的種姓制度印度文明婆羅門雅利安人祭司貴族祭祀和教育剎帝利世俗貴族戰爭和行政吠舍一般平民農牧工商業首陀羅被征服的土著居民仆役奴婢賤民社會的最底層種姓制度是印度與其他南亞地區普遍存在的社會體系,其最重要的特征是職業世襲和內婚制,種姓制度下各等級界限森嚴,互相不能通婚、交往,不能共食、并坐。據此推知,種姓制度A.直接導致古代印度佛教的產生 B.有利于印度社會的和諧與穩定C.對印度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D.有利于促進印度經濟的發展即學即練【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種姓制度以統治階層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該制度對印度社會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如婚姻、生活、社會分工等,C項正確;種姓制度與佛教產生并無直接的因果關系,排除A項;種姓制度不利于印度的和諧穩定,排除B項;種姓制度不利于印度的經濟發展,排除D項。故選C項。4、文化成就:(1)佛教產生:佛教是印度重要的思想流派,對種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2)文學藝術:《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世界著名的史詩。(3)科學技術:創造了從1到9的數字,發明了“0”,提出了按位計值的方法。印度文明1、地理條件:古代希臘多山少平原,陸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區性大國的興起。2、愛琴文明:公元前2千紀,這里曾誕生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3、城邦政治:公元前8-前6世紀,城邦逐漸發展起來,典型特征是小國寡民,公民直接參與國家管理。(1)類型:斯巴達是由少數人掌握政權的寡頭政治的代表;雅典是多數公民掌權的民主政治的典型,公民有出席公民大會和擔任公職的權利,直接決定城邦的大政方針。(2)評價:古希臘城邦的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之上,享有民主權利的僅是成年男性公民,婦女、外邦人和奴隸都被排斥在公民隊伍之外。奴隸缺少最基本的權利。古希臘文明【拓展補充】古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進步性:開創民主政治先河,為近現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礎。創造出了差額選舉制、比例代表制、議會制、任期制等民主運作方式局限性:是一種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適用于小國寡民的城邦抽簽選舉和輪流坐莊的方式,使不同素養的人享有國家管理權,容易導致權力濫用;雅典的民主只是奴隸制下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印度文明在雅典公民大會中,民眾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投票。如果公民大會的決策成功,榮譽在他們;反之他們就要把責任推到建議者或行為者身上。這表明雅典A.民主決策機制存在缺陷 B.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C.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礎 D.直接民主導致行政效率低下即學即練【答案】A【解析】公民大會決策成功就會獲取榮譽,失敗就要推卸責任,這說明公民大會不能有效的承擔責任,民主決策機制存在缺陷,A項正確;材料說明雅典的民主決策機制存在缺陷,不能說明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政治生活缺乏法治基礎和行政效率低下,排除BCD項。故選A項。4、思想文化:(1)文學:古代希臘的神話、悲劇和喜劇等,是世界文學的瑰寶,啟迪了西方的文學創作和思想。(2)歷史:希羅多德首創“歷史”一詞,在西方,他被認為是“史學之父”;修昔底德成為政治史傳統的奠基人。(3)哲學: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礎。古希臘文明【拓展補充】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思想蘇格拉底致力于探討人生哲理和社會倫理,他用對話形式提出的哲學思想由其學生記錄下來,流傳后世。提出知識即美德、認識人自己。柏拉圖創建的“學園”將哲學和數學知識融會貫通,在幾何學發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為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奠定了基礎。亞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其著作涉及哲學、政治學和諸多科學領域,對歐洲科學知識系統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印度文明針對雅典制度,蘇格拉底批判道:“如果做鞋或評判鞋的好壞要請教具有專門知識的鞋匠,為什么治理國家和評判政治的好壞卻不去請教具有專門政治知識的人,而去請教只具有制鞋、做馬具等手藝的人,甚至并無任何專門知識可言的人呢?”蘇格拉底認為雅典政治的弊端是(

)A.少數人統治多數人 B.監察體制很不健全C.科學決策不能保證 D.政策執行效率極低即學即練【答案】C【解析】材料“為什么治理國家和評判政治的好壞卻不去請教具有專門政治知識的人,而去請教只具有制鞋、做馬具等手藝的人”體現的是蘇格拉底對雅典直接民主制的批判,科學決策不能得到保障,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雅典的民主范圍,排除A項;材料與監察體制無關,排除B項;材料與行政效率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4、思想文化:(1)文學:古代希臘的神話、悲劇和喜劇等,是世界文學的瑰寶,啟迪了西方的文學創作和思想。(2)歷史:希羅多德首創“歷史”一詞,在西方,他被認為是“史學之父”;修昔底德成為政治史傳統的奠基人。(3)哲學: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礎。古希臘文明能力拓展03原始農業產生的多元起源原始農業主要起源于東亞、西亞和中美洲。種植業:東亞中國在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西亞的小亞細亞半島南部等地是小麥、大麥的原產地。中美洲則是玉米等作物的原產地。畜牧業:距今9000年前,西亞已經飼養綿羊和山羊;距今7000年前,中國河姆渡居民已經飼養豬和狗。距今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馴化了駱馬和羊駝。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種植植物能養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養活的人口多得多……農業生產率增長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夠供養新產生的祭司階級、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們出于記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發明。”這說明A.文字的產生是進入文明社會的唯一標志 B.私有制產生促使人類社會邁入文明時代C.古代文明產生于祭司對神靈的真誠崇拜 D.農業生產的發展是人類邁向文明的前提即學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