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三知識總結_第1頁
地理必修三知識總結_第2頁
地理必修三知識總結_第3頁
地理必修三知識總結_第4頁
地理必修三知識總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地理必修三知識總結2010級地理必修Ⅲ·區域地理

第一節區域的基本含義第二章區域可持續發展一.區域的主要特征1.掌握區域的概念區域是指一定的

。2.理解區域的基本特征⑴區域具有一定的界線。---區域劃分的基本依據。⑵區域內部表現為明顯的相似性和連續性,區域之間具有顯著的差異性。---內部的一致性與外部的差異性⑶區域具有一定的優勢、特色和功能。(4)區域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一個區域的發展變化是會影響到周邊和相關的地區。2010級地理必修Ⅲ·區域地理

地域空間例如:在我國劃分三大自然地區的主要依據是什么?三大自然地區各有哪些主要特征?2010級地理必修Ⅲ·區域地理

以平原為主。夏季風影響顯著,降水量大。多外流河,雨水補給為主。森林植被。人類影響深刻,主要的農耕區高原、盆地為主。氣候干旱多大風。多內流河,雨水、冰雪融水補給。以荒漠為主,有部分草原。綠洲農業和畜牧業主要分布地區高原、高山為主,氣候寒涼,太陽輻射強。是許多大江河的源頭,冰雪融水補給為主。荒漠、草原與高山草甸交織,生態脆弱。高寒牧業與河谷農業2010級地理必修Ⅲ·區域地理

東部

季風區西北干旱半干旱區青藏

高寒區地形氣候2010級地理必修Ⅲ·區域地理

我國各地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明顯,形成了特點各異的三大自然區。讀右圖,回答問題。1.關于我國自然地理要素分布規律的敘述正確的是A.降水量從東南向西北遞減B.地形從西向東表現為山地—高原—平原C.氣溫無論冬夏均為由南向北遞減,等溫線和緯線大致平行D.河流徑流量變化從北向南依次增大2.下列關于三大自然區域內部差異的敘述,錯誤的是A.東部季風區內部差異的形成以熱量為基礎B.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內部差異的形成以水分為基礎C.青藏高原的垂直差異主要隨海拔的升高而發生變化D.三大自然區存在的內部差異均以熱量為基礎AD二.區域的空間結構----知道區域空間結構的組成形式和類型,明確區域空間結構是會發生變化的。

2010級地理必修Ⅲ·區域地理

項目形狀結論農業面狀區域是匯集農業、工業、交通運輸等產業,點、線、面相結合的自然----社會綜合體交通運輸線路線狀和網絡狀城市和工業點狀城市群和工業區島狀三.區域產業結構1.知道我國三次產業的劃分,能將具體部門進行產業歸類。2.能根據產業結構及變化,分析區域經濟發展的程度。圖為我國某省20l0年三大產業結構示意圖。讀圖回答問題。1.下列部門屬于第三產業的是A.種植業B.建筑業C.旅游業D.畜牧業2.目前該省處于A.工業化階段B.計劃經濟階段C.高效益的綜合發展階段D.以傳統農業為主體的發展階段2010級地理必修Ⅲ·區域地理

CA2010級地理必修Ⅲ·區域地理

第二節區域發展階段第一章區域地理與人類活動一.知道衡量區域發展水平的指標及區域發展的趨勢1.常用指標人均

、人均

、三次產業產值比重等。2.綜合性指標人文發展指數(HDI):通過

總值三項指標來反映一個區域的總體發展水平。3.總體發展趨勢:

平衡-不平衡-平衡……二.知道區域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各階段的差異表現2010級地理必修Ⅲ·區域地理

國內生產總值國民收入預期壽命教育程度國內生產發展階段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內部經濟差異三次產業狀況對外開放程度以傳統農業為主體發展階段相當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很低,工業化處于起步階段較小,缺乏擁有雄厚實力的大型中心城市,整個區域處于低水平均衡狀態傳統農業占較大比重,工業以資源型工業和勞動密集型加工制造業為主體較低,表現出典型的自給自足特征工業化階段呈明顯的不平衡增長態勢相繼出現一系列規模較大的中心城市和

工業基地,整個區域處于不平衡的加速發展狀態第二產業比重迅速上升,第三產業加速發展,勞動力由農業向制造業和服務業大規模轉移逐步提高高效益的綜合發展階段工業化、城市化推進到較高的水平,制造業向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全面升級逐漸縮小,現代化的交通運輸網絡和信息商務網絡逐步形成第二、三產業在總產值中占相當大的比重,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和產值比重超過第二產業大幅度增強2010級高二地理·區域地理

讀四地區經濟資料,分析下表,回答問題。

1.判斷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甲地區城市化水平最低B.甲、乙兩地區農業經濟占有較大的比重C.丙比乙地區工業相對發達D.丁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2.按產業構成情況,四地區中,已進入高效率綜合發展階段的是A.甲地區B.乙地區C.丙地區D.丁地區2010級地理必修Ⅲ·區域地理

DA右圖為“江蘇省三大產業產值比重變化統計圖”。讀圖回答問題。1.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省三大產業產值比重變化幅度由大到小排列的是

A.一產業、二產業、三產業

B.二產業、三產業、一產業

C.三產業、一產業、二產業

D.一產業、三產業、二產業2.目前,江蘇省

A.農業生產水平較低

B.工業是主導產業

C.第三產業產值比重最大

D.城市人口比重達80%以上3.隨著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江蘇省

A.一產業比重下降并逐步消失

B.二產業比重持續、快速上升

C.三產業比重將超過二產業

D.高科技產業將成為三產業主體2010級地理必修Ⅲ·區域地理

DBC2010級地理必修Ⅲ·區域地理

第三節區域發展差異第一章區域地理與人類活動一.東、中、西差異1.知道我國三大經濟地帶劃分的主要依據和空間分布主要依據:自然條件、經濟基礎、發展水平和對外開放程度。空間分布:10:9:122010級地理必修Ⅲ·區域地理

2.知道我國改革開放的時空發展特點從時間上看---起步于1980年設立的四個經濟特區,1984年開放14個沿海城市,1992年基本形成全方位開放格局。從空間上看---首先從沿海開始,從沿海的點(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到沿海的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地帶、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等),再向中西部推進。但目前中西部的開放城鎮仍是點狀分布,在開放程度上不及東部沿海地區。2010級地理必修Ⅲ·區域地理

二.南方和北方1.掌握我國南方和北方劃分的界線。東部季風區以

一線為界劃分南方和北方。2.能根據文字、圖表等資料,分析確定我國東中西部、南北方的空間分布和區域發展差異。3.對我國南方和北方的區域差異、限制因素及發展方向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教材p21表)2010級地理必修Ⅲ·區域地理

秦嶺—淮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優勢平原面積廣闊,森林、煤炭、石油、鐵礦資源豐富水熱充足,有色金屬礦產、生物資源、水力資源豐富限制因素水資源不足,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產業結構不合理、對外開放不夠洪澇災害,環境污染,山地水土流失嚴重,人地關系矛盾加劇發展方向調整產業結構,擴大開放,改善生態環境,加快渤海灣地區開發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工作進一步擴大開放的領域,治理環境,加快產業的升級改造,協調好人地關系某鄉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并實施了新農村建設方案。根據下表信息,完成問題。1.該鄉最有可能分布在下列地區中的A.遼東丘陵B.黃土丘陵C.山東丘陵D.東南丘陵2.該鄉現有產業中屬于第二產業的是A.淡水養殖業B.林業C.旅游業D.食品加工業2010級地理必修Ⅲ·區域地理

D建設方案實施前建設方案實施后丘陵為主,紅壤廣布,土地貧瘠修建大壩,引水入鄉,丘陵變島嶼水稻、紅薯種植為主淡水養殖及加工為主砍伐林木嚴重,水土流失周邊山區及島嶼草木繁茂文化生活貧乏,通訊靠吼,治安靠狗“漁村一日”旅游項目火爆吸引外賓外出打工者眾多七家鄉鎮企業提供了眾多的就業機會人均年收入不足1500元人均年收入超過5000元D某鄉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并實施了新農村建設方案。根據下表信息,完成問題。3.該鄉在建設方案實施前后發生了重大變化,充分說明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必須A.切實加強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B.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C.進行農業綜合治理,調整農村經濟結構D.大力發展鄉鎮企業2010級地理必修Ⅲ·區域地理

C建設方案實施前建設方案實施后丘陵為主,紅壤廣布,土地貧瘠修建大壩,引水入鄉,丘陵變島嶼水稻、紅薯種植為主淡水養殖及加工為主砍伐林木嚴重,水土流失周邊山區及島嶼草木繁茂文化生活貧乏,通訊靠吼,治安靠狗“漁村一日”旅游項目火爆吸引外賓外出打工者眾多七家鄉鎮企業提供了眾多的就業機會人均年收入不足1500元人均年收入超過5000元三.西部大開發目的:為了縮小

,加速

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范圍:12+2+3西部的優勢:空間范圍廣大;

豐富;政府

扶植;社會環境良好;西部有潛在的廣闊市場。西部的劣勢:

落后;

匱乏;

脆弱。意義:⑴有利于西部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⑵有利于東、西部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有利于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⑶有利于調整我國經濟結構,為東部地區產業升級和資金、技術、人才轉移提供新的發展空間,有效地擴大內需,增強國民經濟增長的需求拉動;⑷有利于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部,改變生態環境,為全國特別是東部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屏障。2010級地理必修Ⅲ·區域地理

地區差異西部自然資源政策基礎設施人才、資金、技術生態環境2010級地理必修Ⅲ·區域地理

高原、盆地為主。氣候干旱多大風。多內流河,雨水、冰雪融水補給。以荒漠為主,有部分草原。綠洲農業和畜牧業主要分布地區高原、高山為主,氣候寒涼,太陽輻射強。是許多大江河的源頭,冰雪融水補給為主。荒漠、草原與高山草甸交織,生態脆弱。高寒牧業與河谷農業2010級地理必修Ⅲ·區域地理

←人才、資金、技術、(項目、設備、管理、觀念等)→資源、能源、勞動力、(市場、空間)2010級地理必修Ⅲ·區域地理

第四節區域經濟聯系第一章區域地理與人類活動一.資源跨區域調配的經濟合作1.了解資源跨區域調配的意義我國資源豐富、種類齊全,但

分布不均,與我國目前的經濟地理格局不相適應。能源和水資源的跨區域調配,有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是縮小東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2.知道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的具體方案并能通過圖文信息分析、應用。(1)南水北調---規劃出“四橫三縱”的總體布局即:通過

三條調水路線與

四大流域交織,實現水資源的南北調配和東西互濟。2010級地理必修Ⅲ·區域地理

空間東中西長江、淮河、黃河、海河比較三條線路的基本概況和優缺點。2010級地理必修Ⅲ·區域地理

線路西線中線東線調水源地在長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礱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壩建庫加壩擴容后的

水庫長江下游江蘇

附近線路走向開鑿穿過巴顏喀拉山的輸水隧道,調長江水入黃河上游過秦嶺后,經

平原西部邊緣,在鄭州以西過黃河,沿京廣鐵路西側繼續北上,可基本上自流到京津利用

提水北送,連接洪澤湖等湖泊。然后分兩路:一路向北,經隧道穿越

至天津;一路向東,經膠東地區輸水干線至濟、煙、威。可調水量較小較大大源地水質最好較好差地形、地勢的影響地形復雜,工程量大地勢較復雜,但地勢南高北低,水可自流黃河以南需動力提水,黃河以北可順地勢北流現有配套設施差,可利用的設施極少較好,有丹江口水庫、三峽水庫可利用好,有京杭大運河及沿線湖泊可利用丹江口揚州大運河黃河華北2010級地理必修Ⅲ·區域地理

讀“我國南水北調工程某輸水縱斷面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南水北調工程分東、中、西線三部分,圖示輸水干線屬

線工程主體。a河是

,c地位于

流域。2)該輸水干線工程建設投資少的原因是

。此輸水路線中可以自流輸水的河段是

河段(填字母)。3)該輸水干線受水區水資源短缺的原因主要有哪些?①主要屬半濕潤地區,年降水少,河流徑流量少;②當地人口眾多,工農業發達,需求量大;③長期以來水污染嚴重,可利用的清潔淡水較少。東海河長江可利用大運河為輸水通道

b--c2010級地理必修Ⅲ·區域地理

讀“我國南水北調工程某輸水縱斷面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4)該工程啟動時,水源區必須最先解決的問題是A.水質污染B.土壤鹽堿化C.地下水位下降D.河道淤積5)在解決受水區土壤鹽堿化的方法中,最不宜推廣應用的是A.深挖排水溝B.大水漫灌洗鹽C.改漫灌為噴灌D.培育耐鹽作物6)下列工廠中最不適合在受水區新建的是A.服裝廠B.電子裝配廠C.鋼鐵廠D.棉紡廠7)為了保證該工程的順利進行,國家決定提高受水區域的自來水價格,其根本原因是A.增加治理水污染的資金B.加快水利基本設施建設C.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D.增強人們的節水意識ABCD2010級地理必修Ⅲ·區域地理

⑵西氣東輸工程:主體工程:將新疆塔里木盆地

的天然氣輸送至

。西氣東輸工程的意義---對輸入地區:可加速改善東部地區的

結構,有效治理

污染,改善沿線地區及

地區人民的生活質量。對輸出地區:能促進西部大開發,將

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拉動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主要困難:沿線

的保護難度較大。輪南上海能源大氣長江三角洲資源生態環境2010級地理必修Ⅲ·區域地理

⑶西電東送北通道:將“三西”(即

)煤電基地和

上游水電送往京津唐地區。中通道:將長江

和金沙江干流水電送往

和福建以及廣東。南通道:以開發

等省區的水電為主,并以開發

等省區的火電為補充,向

等東部地區送電。西電東送的意義:①可促進西部地區的資源開發,將其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西部生態環境建設,有利于退耕還林和水土保持;②為我國沿海較發達地區提供大量電力,為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保證,并緩解東部日益嚴重的環保壓力。內蒙古西部、山西、陜西黃河三峽華中華東云南、貴州、廣西貴州廣東2010級地理必修Ⅲ·區域地理

3.能客觀看待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資源跨區域調配對資源調出區、調入區及資源調配中所涉及的有關區域的地理環境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進行工程建設時,要評估工程對涉及地區地理環境的影響,包括有利的影響和不利的影響,對不利的影響要采取工程或技術手段加以克服。----南水北調輸出區可能出現

緊張,生態環境受到影響;輸入區獲得水資源,改善當地水文環境,促進經濟的發展,也會在北方地區產生

問題。----西氣東輸輸出區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加快天然氣的開發和綜合使用,改善產業結構,但管道的建設易破壞沿線地區的

。輸入區可以緩解能源供應緊張局面,改善能源消費結構,減輕大氣污染。水資源土壤次生鹽漬化生態環境2010級地理必修Ⅲ·區域地理

二.產業轉移1.掌握我國產業轉移的基本方式沿海企業向內地轉移:因

問題,為尋求

進行的產業轉移。中國臺灣企業向中國大陸轉移:為尋求廉價的

、眾多的發展機會、廣闊的

空間而進行的產業轉移;轉移的產業主要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