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前兒童的美感教育和藝術教育學前兒童的美感教育和藝術教育一、美、美感和美感教育(一)美人們常說,愛美是人的天性,愛美之心,有皆有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有喜歡色彩鮮艷、造型新奇的玩具,喜歡漂亮的服飾,愛聽美妙、動聽的聲音等等愛美的表現。一個人愛美是很自然的事,是合乎人的本性和能力。高爾基說過:“一個人,甚至當他是個'徹頭徹尾'的市儈的時候,仍然是愛美的,對美的渴望是一種健康的'傾向',構成這種渴望的基礎的是屬于生物學的一種對完美形式的追求。”美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在人類社會中,處處都有美的存在,人們在識別美與丑、是與非、高尚與卑下的過程中,發展美好事物,克服不良傾向,推動社會進步。美是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中體現出來的一種與真、善相聯系的、反映人的本質力量的積極方面,并且與宜人的感性形式有機結合而形成的和諧、統一的客觀形象,真正的美是真、善、美的統一體。真、善、美及其相互關系是什么呢?“真”是從客觀世界的運動、變化、發展中所表現出來的客觀事物本身的規律性。人類在社會實踐中認識和掌握客觀規律,并依據客觀規律辦事,就是真,它屬于科學研究的對象。“善”是對人類有用有益的、符合一定時代的集體或個人需要和目的的一種功利價值。真、善、美的相互關系是:真是美的基礎,沒有真便沒有美;善是美的前提,不善則不美;真、善是美的條件,美蘊含著真和善。關于真、善、美及其相互關系,一些科學家有著精辟的論述,這些論述對于我們認識真、善、美及其相互關系是有重要啟示的。法國雕塑家羅丹說:“美只有一種,即顯示真實的美。”德國古典哲學家、美學家黑格爾說:“從一方面看,美與真是一回事,這就是說,美本身必須是真的。從另一方面看,說得嚴格一點,真與美卻是有分別的。”這就是說,美與真的關系,美以真為基礎,美蘊含著真,凡是美的必須是真的,但真的不定全是美的,真不等于美。就藝術傷口的真與美來看,優秀的藝術傷口必須具有真實性,這個真實性是指這些藝術作品植根于生活,反映生活,反映生活。但真實并不等于藝術美,藝術美的最大特點在于它的創造性。藝術家運用藝術手法創造性地反映生活。這就是說,藝術的美并不等于生活的真,從生活的真到藝術的美,要經過藝術家創造性的勞動。古希臘哲學家、美學家亞里士多德說:“美是一種善,其所以能引起快感正因為它善。”中世紀羅馬哲學家普洛丁說:“善在美的后面,是美的本原。”魯迅先生說:“在一切人類所以為美的東西,就是于他們有用——于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別的社會人生的斗爭上有著意義的東西。”這就是說,人類認為美的東西,必須是對人類有益、有用的東西,就是善的。善與功利的聯系是直接的,它本身就意味著功利。而美與功利的聯系多半是間接的,功利只是隱藏、潛伏于美之中。正如普列漢諾夫說的:“人類以功利觀點對待事物是先于審美觀點對等事物的。”正國為美與功得的聯系不是直接的,美的作用往往被人忽略。其實,藝術傷口使人得到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使人精神上得到鼓舞、愉悅和休息,它對人的功利是一種精神方面的功利。美的功利性不像善況那樣直接顯而易見,而是間接的、內含的。作為道德意義上的善,是一種社會公認的外世為人的準則。把這種善寓于藝術美之中,使之成為一種人的心靈美,就要通過一定的藝術形式,構成一定的生活形象,動之以情地表現出來,在人的心靈深處發揮教育作用,因此,揚善懲惡就可以成為文藝作品永恒的主題了。真、善、美各有自己的涵義和價值,同時又有其內在的聯系,但是它們不能相互等同,也不能相互取代。法國啟蒙時代的偉大思想家狄德羅曾指出:“真、善、美是些十分相近的品質。在前面兩種品質之上加以些難得而出色的情狀,真就顯得美,善也就顯得美。”“真理和美德是藝術的兩人密友。”俄國美學家、文藝批評家別林斯基說:“科學和藝術也是為最高的善同時就是最高的真和美。”在這里,他不公闡述了真、善、美的相互關系,也表明了它們在科學和藝術領域的價值和作用。關于文藝領域內真、善、美的價值和作用,古希臘哲學家、美學家柏拉圖說:“有一類文章都是可以給人教益的,而且以給人教益為目標的,其實就是把真、善、美的東西寫到讀者的心靈里去,只有這類文章可以達到清晰完美,也才值得寫,值得讀。”優秀的文藝作品應當是真、善、美的和諧統一、集中表現。藝術作品不公應當是真實性,而且應當以揚善懲惡為其天職,藝術更應當是美的,美是藝術的本質屬性,是藝術的生命。藝術更應當是美的,美是藝術的本質屬性,是藝術的生命。(二)美感美感是指人們對美的一種認識感受和反映,它涉及意識活動的許多方面,如感覺、知覺、聯想、想象、思維、情感等多種心理活動。構成美感需要三方面要素:①審美對象,②審美主體,③審美活動。審美主體在長期多次審美活動中,才能逐步形成審美意識,一個人的審美意識包括審美感受、審美觀點、審美趣味、審美理想等多方面。一個人的審美意識與個人的社會經歷、風俗習慣、文化水平、藝術修養、情趣愛好等有關。美感的主要特點:美感的直覺性美感的產生是從審美主體對美的事物的具體形象的直接感知而開始的,當美的事物通過感官傳到人的大腦以后,立即會與大腦中儲存的審美經驗聯系起來,產生審美判斷,形成事情受和感動的情感受反應,從而沉浸在直覺性美感享受之中。這種靠直覺產生的美感,常常是發自內心情感的、情不自禁的、滿足人的情感需要的美的享受。當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在情感上合拍,引起情感共鳴時,就會產生美感。正如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所說:“如果你對于音樂沒有欣賞力,沒有感情,那么你聽到最美的音樂,也只是像聽到耳邊吹過的風,或者腳下流過的水一樣。那么,當音調抓住了你的時候,是什么東西抓住了你呢?你在音調里聽到了什么呢?難道聽到的不是你自已心的聲音嗎?因此感情只是向感情說話,感情只能為感情所了解,也就是興能為自已所了解一一因為感情只能為感受情所了解,也就是只能為自已所了解一一因為感情的對象本身只是感情。”只有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有感情呼應的可能性,審美主體在一剎那間被審美對象“抓住”,便會引起情感共鳴,直覺地產生美感。有人認為盡管老師要求幼兒“高興地唱”,“樂著唱”,但幼兒唱不好,就認為教幼兒有表情地唱歌是困難的。當然,幼兒有表情地唱歌有運用歌唱技能、技巧表達感情的問題,但關鍵的問題是激發、引導幼兒對所唱歌曲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只有把幼兒內心的高興、愉快用歌聲表達出來,才是真正地、高興地、有表情地唱。直覺性的美感既有感性因素,又有理性因素的參與,是建立在二者統一基礎上的精神愉悅感。直覺又有高低之分,由經驗而產生的直覺,往往由于經驗的片面性帶來直覺美感的局限性或失誤,包含理性因素的直覺能夠抓住審美對象的內在美。審美者在長期審美實踐活動中,對美的對象進行觀察、思考、積累,成為意識活動的成果,積淀于大腦之中。它無形中引導、規范、制約著審美者的直覺感受美,對審美對象包含的真善美作出迅速的情感反應。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對藝術直覺有很深的體會,他說:“有時因為直覺產生了新的科學發明,那種直覺實際上與音樂世界的所謂靈感是相通的,這是非常有趣的。”他還說:“我六歲開始跟父母學習拉小提琴,音樂世界賦予我的直覺,對我的新發現(運動物體的光學)有極大的幫助。”美感產生的特點,而且美感直覺性的發展對一個人的成長發展也有重要作用。美感的功利性美具有功利性,反映美的事物的美感也必定具有對人有益、有用的功利內容。美感的功利性主要表現為一種精神的功利性。在審美活動中,人們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提高了某種認識,滿足了精神生活的某些需要,得到鼓舞、娛樂各休息,帶來精神愉悅,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整個社會生活是由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兩大部分組成,二者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美感的功利性不是給人以直接的物質實惠,機時是以精神力量鼓舞士氣,推動物質生產,促進社會發展。美感的個人差異性美感是要發揮審美主體的主觀能動性的,由于審美主體在生活經歷、時代特點、文化水平、藝術修養、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審美能力以及感情因素等到方面的不同,就必然帶來個人美感的差異性。譬如,有人從維納斯的形象中,感到人是美的,是有力量的,人能夠獲得幸福;而有人則視維納斯為“女妖”,認為它能引起邪念。同一件藝術品產生不同的美感,表現了審美主體的審美差異性。美感的共同性這是指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社會經歷的人,對同一審美對象可能產生相同或相近的審美感受。美感是客觀存在的美(審美對象)在審美主體頭腦中的反映,任何藝術作品都傾注了作者的心血,打上了作者感情的印記,要了解共同美感的產生,需要從審美對象和審美主體兩方面來分析。①象來看:那些側重于表現自然美、開式美的審美對象,容易喚起共同美感。如:著名的建筑、亭臺樓閣,我國的故宮、長城,埃及的金字塔等,不公古人、帝王喜愛,現今的中外游客也很喜愛。再如,描繪山水禽獸、魚蟲花鳥的畫,如徐悲鴻的“馬”,齊白石的“蝦”,已成為人們喜愛的藝術珍品。還有描寫秀麗景色,表現某種思緒的樂曲,施特勞斯《藍色多瑙河》,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類似這樣一些側重于表現自然美、形式美的審美對象,在描寫事物景色的同時,寓意、寓情于景物之中,達到“情景交融”的境地,喚起許多人的美感。還有些審美對象雖有一定的社會內容,但無明顯的政治傾向,臺表現游子思鄉的李白的《靜夜思》,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表現母子親情的《搖籃曲》,或表現某種精神,某種情緒的樂曲,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表現與命運抗爭,不屈服于命運的堅強精神。這類審美對象容易喚起與之有共同生活、情感體驗的審美者的共同美感。②從審美主體來看:愛美是人的本質屬性。審美主體之間有共同的生活、情感體驗,共同的生理、心理結構,共同的風俗習慣,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歷史文化傳統影響……因而人們容易產生共同的審美需要和愛好,或相近的審美評價和審美感受。美感過程美感過程是按照人類認識秩序,循序漸進地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從感性到理性。美感過程的主要特點是:始終不脫離感性的直觀特點,始終伴隨著審美主體的思想感情及其發展變化。當審美方體通過視、聽感官直接接觸審美對象的時候,就能感知它的聲、形、色等外在形式諸因素,并把外在的信息傳達到大腦,引起大腦皮質的相應活動。美感的最初階段是感性認識階段,審美主體初步獲得美的感受,對美的事物有一定的認識,引起一定的情緒瓜,進而使感知的情緒體驗升華和提高,達到審美體驗,以反映審美對象的本質,從而激發審美主體的強烈的感情活動,達到理性認識階段。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美感過程是一個逐步深化的感情過程。一般地說,美感的心理過程可分為:①感觸階段:它是審美過程的最初階段,審美主體對美的形象的感情接觸,引起了感情的初步關注,獲得初步印象。在欣賞一首樂曲、一幅畫時,能對樂曲的旋律、圖畫的色彩和構圖有初步的情緒感受。②感動階段:審美主體被美的形象深深打動,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思想上的同感,但這時的審美情緒瓜還僅限于局部或細節,達不到理智的思考與判斷。對所欣賞的樂曲由情緒體驗、情感共鳴,喚起了相應的聯想想象。③感化階段:審美主體在思想感情上進入了美的境界,為美的形象所感化,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在感情上達到完美的事例和統一。對欣賞的樂曲由感情的共鳴、思想的同感,到認識上有所領悟、思考。(三)美感教育(審美教育)人們在美的感受中激勵情感,提高認識,從而愛到教育。簡言之,就是能過美、利用向人們進行教育。美感教育是傳遞人類審美經驗、審美成果的一種教育,是培養正確的審美健康情趣,提高人感受美、欣賞美、愛好美、鑒別美、利用美、創造美的能力,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啟迪智慧、增強生活樂趣的全面發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嬰幼兒美感教育主要是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環境,通過認識美的事物和藝術作品,培養他們認識美、愛好美、創造美的能力。在美的熏陶、感染下進行美感教育。藝術教育是向兒童進行美感教育的重要陣地。美感教育的主要特點:美感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互相關聯,在培養人的過程中,互相相互配合,相輔成,但它們又各有自己的職責和特點,不能互相取代。寓教于形美感教育寓于形象之中,人們從審美對旬或藝術作品中,具體感受美與丑,接受熏陶和教育。在美術和舞蹈中通過禮堂可見的具體形象和故事情節中喚起聯想想象,產生具體形象。通過具體可感的形象進行美感教育,比說教效果更也寓教于情美感教育寓于情感之中,在審美活動中,獲得情緒體驗,產生情感共鳴,審美者動之以情,以情感人,深入人心,動人心弦,從情感上受到感染和教育。嬰幼兒的情感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響,運用藝術作品激勵兒童的情感,從情感上進行美的教育,這種動情的教育遠比說教深刻,也適合兒童的接受能力。郭沫若曾經說過:“人類社會根本改造的步驟之一,就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人的根本改造應當從兒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著手。”寓教于樂美感教育寓于娛樂之中,使人在輕松、舒適、愉快的感受中受教育,使兒童在游戲娛樂的心情中自然地、自如地、毫不勉強地,高高興興地接受教育。這樣的教育內容和方式使兒童易于接受,樂于接受。藝術教育對兒童對兒童富有魅力,這是重要的一點。潛移默化美感教育陶冶人們的心靈,不是立竿見影的,而是需要經過一個循序漸進、不斷熏陶、滲透的潛移默化的過程。幼兒的思想感情天真純樸,有時一首歌、一幅畫就能激勵他們的思想感情,并在情感、行動上有所反映。譬如,有的孩子在學唱《一他錢》這首歌以后,歌曲情節中流露出小朋友撿了一分錢交錢交給警察叔叔的愉快情緒和行動,不僅激勵了孩子的情感,而且還能把它付諸葛亮行動,他們把撿到的小鈕扣、圖釘、鉛筆頭交給老師,這是很可貴的。但這樣的思想感情和行動往往不穩定,還需要反復進行美的熏陶和感染,不斷地會諸實踐,不斷強化,才能逐漸提高他們的自覺性,形成一種品質,這種思想感情上的美的惚冶,需要有一個逐步深入的、潛移默化的過程。二、嬰幼兒的藝術教育(一)藝術反映社會生活的特殊性人們在欣賞藝術時,常常有身臨其境,入情入境,甚至如癡如醉的感受,這是因為藝術是用具體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形象性是藝術的基本特征,同時藝術的形象特征又與審美特征又與審美特征和情感特征密不可分、三位一體。1.藝術的形象特征藝術和社會科學一樣,都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但是它們反映社會生活方式的不同,社會科學是用抽象的概念反映生活,而藝術則是用具體的形象來反映生活的。俄國文藝批評家別林斯基對這個問題作了精辟的闡述,他說:“科學家和藝術家的差別,不在于他所表達的內容,而在于他們對表達一定的內容所采的方法。一個是給人們以論證,而另一個是給人們發啟示,但兩面三刀者都是說服,一個是用邏輯的方法,另一個用造型的方法。”藝術作品中的形象是作家根據現實生活加以概括、提加工而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中的形象包括有人物各人物生活的環境,同時也包括與人生活有密切關系的日月星辰、風云雷電、江河山林、蟲魚鳥獸、花草瓜果等自然景物。藝術家總是通過人與有、人與環境的關系來描寫人物形象,不僅描寫人的音容笑貌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征,還要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幼兒文藝作品中經常采用擬人化手段,塑造許多動物形象來反映人與人和人與周圍環境的關系,豐富幼兒的知識,幫助幼兒認識世界。如兒童歌舞劇《小熊請客》塑造了小熊、狐貍、小貓、小狗、小雞等形象,歌頌了小熊與小貓、小狗、小雞禮尚往來的親切關系,批評、厭惡狐貍好吃懶做沒出息。同時也豐富了有關動物生活習慣的知識,小貓愛吃魚、小狗啃骨頭、小雞吃米等等。生活是千姿百態的,反映生活的藝術形象也是豐富多彩的。藝術作品中的藝術形象不僅有人物形象、動物形象,還有自然景色,一段歡樂或哀傷的思緒,一種氣紛,一種情形趣等等,也都是藝術形象。作為完整的藝術形象都必須包括兩個方面,就是作品中出現的具體的景象、事物和透過景象、事物顯露或暗示的內部蘊含。文藝作品中的意境就是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與客觀事物結合起來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具有特色的藝術形象。人們總是把作品的意境如何作為評價作品藝術性高低的一個重要準則。藝術形象不是生活的簡單復制品,也不是機械地再現生活中個別對象的外貌。藝術家用形象反映生活,總是要對生活進行取舍、提煉和加工,選取那些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質特征,最富有藝術表現力,最能激動人心的生活專和細節。在這種選擇的基礎上加上以概括、創造,使形象更集中、鮮明、突出。藝術作品總是要以具體的、個別的、栩栩如生的、千姿百態的形象來表現五彩繽紛的生活,使形象既是具體可感的,又是集中概括的,二者是統一的。電影、戲劇、舞蹈有具體的人物的人物、環境、動作,電影和戲劇還有生動的語言,藝術形象的可感性是具體可見的、生動的。繪畫畫面上的形象也是看得見的具體形象,而音樂藝術形象則是通過聽覺感知喚起的聯想、想象中的形象,雖不如繪畫、戲劇中的形象那么具體可見,但它擅長于激勵人的情感,使想象中的形象更富于情緒色彩。2.特征和情感特征藝術用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藝術家的創作藝術作品時,不是客觀地摹寫生活,而是經過藝術家主觀意識的加工創造,滲透自己的審美態度和思想感情。因此,藝術形象中總是包含著審美和情感兩個主觀方面的因素。所以藝術除了形象特征外,還必須具有審美特征和情感特征,三方面缺一不可。人對生活中美的事物和藝術傷口的欣賞,就是一種審美活動。生活中的美是豐富多彩,千姿百態的。從認識自然景色、勞動成果,到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各種實踐活動中,處處蘊含著美,有美才能引起美感。生活美有極其豐富的內容是藝術美所比不了的,但它比起藝術美來也胡不足之處。生活美是分散、不明顯、不完美的。因此人們從審美需要出發,要求欣賞觀念形態的藝術美。因為真正的藝術美是對生活進行提煉、概括過的,是把分散、隱藏在生活中的自然形態的美集中而突出地表現出來。生活美又是相對的,受時間、空間條件限制的,譬如,清朝男人梳辮子、穿馬蹄袖的衣服,女人裹小腳,當時認為很美,今天看來就不美,因為時代變了,美的標準也變了。藝術美雖有鮮明的時代特點,但仍為不同時代的人所欣賞,如敦煌壁畫、舒曼的《兒童情景》、曹雪芹的《紅樓夢》等。在生活中,美的事物會引起人們激動愉快的情緒,而丑的事物則使人痛恨、厭惡,不同的審美判斷,會引起不同的情感反應。作家、藝術家在塑造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生活時,離不開審美活動,而人的審美活動又總是和情感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藝術家塑造的藝術形象中滲透著作者的審美情感,帶有濃厚的情感特色。藝術首先要在感情上打動人心,然后才引起人的理性思考。藝術作品必須使欣賞者在感情上產生共鳴,才能使欣賞者受到教育。俄國文藝批評家普列漢諾夫說:“藝術既表現人們的感情,也表現人們的思想,但并非抽象地表現,而是生動的形象來表現,這就是藝術的最主要之點。”這說明用藝術形象來表達思想感情是藝術的最主要特征。我國詩人郭小川說:“詩是表現感情的,當然也表現思想,但感情可以說是思想的'翅膀’,沒有感情,盡管有思想,也不是詩。”沒有感情作為'翅膀',美好的、崇高的思想便飛不進欣賞者的心靈深處。詩是如此,其他藝術形式也是這樣。科學是以理服人,而藝術則是以情動人。要使藝術以情動人,作家、藝術家自己必須先動感情。成功的作品是情理交融、能情達理的,而通情才能達理。那些只喊口號、概念,有能激勵人的情感的作品,不能為欣賞者所接受。作家、藝術家應始終充滿熾熱的感情,在其藝術作品中表明自己的生活態度,那種在生活面前漠不關心、麻木不仁的人,沒有鮮明的是非、愛憎感情的人,不可能有崇高的、豐富的感情世界,也不可能成為符合時代要求的藝術家。在反映社會生活方面,藝術的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