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知識點總結09國貿_第1頁
第十章知識點總結09國貿_第2頁
第十章知識點總結09國貿_第3頁
第十章知識點總結09國貿_第4頁
第十章知識點總結09國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章知識點總結09國貿

發達國家的貿易政策

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政策

多邊貿易體制的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本章結構(一)早期的自由貿易政策標志:1846年《谷物法》的廢除為標志,英國進入了自由貿易時期。英國取消了幾乎所有的關稅和其他限制措施。在其帶領下,丹麥、荷蘭、和許多歐洲國家也采取了貿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關稅。

第一節發達國家的貿易政策一、發達國家的自由貿易政策(二)戰后的貿易自由化帶動國家:美國兩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在世界上的經濟居于優勢地位。在美國帶動下,發達國家逐步削減各自的貿易壁壘,實現貿易政策的中性化。發達國家平均進口關稅水平從1947年的40%左右,降到目前平均3%左右。對發展中國家也實行某種程度的貿易便利。如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提供普惠制待遇,洛美協定等。注意:雖是自由貿易政策,但不可能是徹底的自由貿易。二、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政策(一)發達國家早期的貿易保護隨著幼稚產業保護論的提出,美國和德國等發達國家在即經濟發展的初期采取了貿易保護政策。發達國家傳統的貿易保護的特征:

1.一般都是一種臨時性的政策措施。

2.保護性措施主要發生在經濟衰退,或經濟危機時,其目的主要是為了保正本國市場不受外部沖擊。

這種“以鄰為壑”的政策易導致關稅和貿易戰的爆發。(二)發達國家的新貿易保護主義新的理論依據:凱恩斯主義有效需求理論。保護手段:由以關稅為主要干預手段逐步向以非關稅措施為主要干預手段過渡。

也被稱為“管理貿易政策”、“新重商主義”。(三)發達國家的戰略性貿易保護政策典型國家:日本以及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美國。理論依據:企業面臨著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發達國家政府可通過貿易政策,改變企業的戰略行為,使本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占居優勢地位。

戰略性貿易政策:主要表現為戰略出口政策、戰略進口政策和進口保護以促進出口的政策。

第二節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政策

一、發展中國家的界定

世界銀行1997年的標準:發展中國家是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低于9656美元的國家和獨立行政區。

從更廣泛的意義看:發展中國家不僅僅是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較低,還涉及到生活的質量標準(如預期壽命、營養攝取量、成人識字率、基尼系數等)。

還有一些國家出于多方面的考慮,盡管其人均收入水平已經很高了(如新加坡),但仍然稱自己是發展中國家。

1.固守農業難以獲得勞動生產率的持續增長。2.社會對農產品和工業品的需求變動程度是不同的。3.農業部門難以形成壟斷,不利于擴大生產,實現規模經營。所以,發展中國家要想發展經濟,提高收入水平,趕超發達國家,必然要經歷工業化階段二、發展中國家走工業化道路的原因三、擴大初級產品出口與穩定價格

(一)

初級產品的出口與價格水平1.相對于制成品,初級產品的價格偏低,且不斷下降使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不斷惡化。2.初級產品的價格隨世界經濟發展與波動而變化,不利于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穩定發展。(二)穩定初級產品價格

10-1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展中國家的貿易發展戰略有兩種:進口替代(內向型經濟)和出口導向(外向型經濟)(一)進口替代工業化戰略1.定義:通過發展本國的工業,實現用本國生產的產品逐步代替進口滿足國內需求,以期節約外匯,積累經濟發展所需資金的戰略。理論依據:

普雷維什的“中心-外圍”論某些國家的二元經濟結構

四、發展中國家貿易與經濟發展戰略

2.進口替代工業化的實施階段:第一個階段:用國內生產的非耐用消費品代替進口的同類產品。(發展中國家比較容易進入這個階段,成功的機會也較大)第二個階段:用國內生產的耐用消費品、重工業產品和化工產品代替進口品。(發展中國家要有一定的工業基礎)。3.實施進口替代戰略的國家的特點:(1).國內市場比較大(2).國內擁有一定的自然資源和豐富的勞動力供應(3).經濟發展處于“二元經濟”時期4.配合進口替代實施的政策措施包括:

A進口關稅和非關稅壁壘;

B外匯管制;

C本幣匯率高估。5.進口替代戰略的實施效果積極效果:從總的情況看,一些采取進口替代戰略的國家,其輕紡工業、鋼鐵工業和化學工業逐步發展起來了。

消極效果:進口替代戰略的實施也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和進一步發展的困難:1.對國內產業的保護是企業缺乏競爭意識,生產成本過高,保護的成本也越來越高。

2.加重了外匯短缺。

3.進口替代工業化戰略存在著自給自足的傾向。而這種將自己封閉起來的戰略不利于借助外部的資源和技術發展自身的經濟。

(二)出口導向戰略定義:發展中國家通過促進本國產品的出口,積累發展資金,發展經濟的戰略。

理論基礎:比較優勢原理。1.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導向戰略的作用:(1).從比較利益的角度看,可獲得資源在配置的經濟效果,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2).產生產業間關聯效應,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3).有助于發展中國家逐步實現工業化。(4).發展勞動密集產品有利于創造較多的就業機會,從而刺激消費,使某些工業部門實現適度的經濟規模。

2.實施出口導向戰略國家的特點:(1)內部市場比較??;(2)勞動力便宜;(3)國內資源比較稀缺;

3.配合實施出口導向戰略的貿易政策:

(1)較低的進口關稅和非關稅壁壘;(2)廣泛使用和出口補貼和其他出口鼓勵措施;(3)通過貨幣貶值促進出口

4.實施出口導向戰略的效果:積極效果:一般實行此基礎擴導向的國家發展速度都比較快消極效果:

(1)初級產品貿易條件的惡(2)出口導向決定于市場的發展狀況,即外部市場對本國經濟的發展起決定性因素;(3)發達國家經濟周期的波動可能給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造成沖擊。

發展中國家要從貿易保護走向貿易自由化,需要做的工作:

1.取消商品進口的數量限制;

2.改革關稅制度;

3.努力保持貿易收支平衡;五、發展中國家的貿易自由化

第三節多邊貿易體制的發展一、關貿總協定(簡稱GATT):是調整各國關稅與貿易關系的多邊國際協定。二、關貿總協定的宗旨和基本原則:(一)關貿總協定的宗旨: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保證實際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增長,擴大世界資源的充分利用,并以發展生產和交換為目的。期望通過達成互惠互利的貿易協議,促進進口關稅和其他貿易障礙的大幅度削減,取消國際貿易中的歧視待遇。

(二)關貿總協定的8個基本原則:

自由貿易原則非歧視原則關稅減讓原則一般禁止數量限制原則公平貿易原則自我保護原則透明度原則磋商調解原則三、關貿總協定的多邊貿易談判:三個階段:1、以關稅減讓為主的階段(共進行六輪);2、以非關稅壁壘談判為主的階段(東京回合);3、一攬子解決多邊貿易體制問題階段(烏拉圭回合)。關貿總協定下多邊貿易談判的主要成就1、各締約國的進口關稅水平都有明顯的下降。2、創造了良好的國際貿易秩序。3、作為具有組織性的關貿總協定吸引力增大,影響力也大增(締約國數從最初的23個增加到1994年底的128個)。

四、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

建立時間:世界貿易組織建立于1995年1月1日,其機構設在日內瓦,現有成員國153個(2008年7月)。

基本原則:非歧視貿易自由化可預見性促進公平競爭鼓勵發展和經濟改革世界貿易組織和關貿總協定的區別:1.性質不同2.關貿總協定是臨時性的協定,世界貿易組織則是具有法律基礎的長期性的國際組織。3.對參加者的稱謂不同4、各自的約束范圍不同5、爭端解決的第四節區域一體化的發展

發達國家之間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EU)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ASEAN)發達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NAFTA)一、根據成員國經濟發展水平,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分為: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經驗與教訓

(一)發達國家之間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成功的原因有三點:1、各成員國幾經發展水平的差異較??;2、各成員國對內部市場的市場依賴性強,有助于加強組織的凝聚力;3、發達國家之間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總是從市場一體化入手的,這與他們的經濟制度密切相關;(二)發展中國家之間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緩慢,甚至失敗的原因:1、成員國經濟發展水平低,缺少進行貿易合作的物質基礎;2、各成員國市場狹窄,區域經濟一體化不會給成員國帶來規模經濟;3、對于那些實行開放經濟的國家,在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同時,也傾向于發達國家開展貿易,以促進經濟發展;因此得出發展中國家之間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條件:1、各成員國需要有一定程度的發展;2、擴大內部市場,增強經濟互補性;3、不能脫離發展中國家的特點,一切組織模式的選擇都要有助于各國經濟的工業化;三、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新模式—開放的地區主義定義:指各成員之間的事喲有優惠性的措施活安排也適用于非成員國的經濟體。(這一點與傳統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有著本質的區別)典型形式:亞洲與太平洋區域經濟合作組織(亞太經合組織APEC),目前,21各成員國,發達成員5個,發展中成員16個。亞太經合組織(APEC)【成立日期】1989年1月,澳大利亞總理霍克訪問韓國時提出“漢城倡議”,建議召開亞太國家部長級會議,以討論加強經濟合作問題。經與有關國家磋商,1989年11月5~7日,澳、美、日、韓、新西蘭、加拿大及東盟六國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舉行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首屆部長級會議,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成立。亞太經合組織共有21個成員。這些成員是:澳大利亞、文萊、加拿大、智利、中國、中國香港、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墨西哥、新西蘭、巴布亞新幾內亞、秘魯、菲律賓、俄羅斯、新加坡、中國臺北、泰國、美國和越南。

本章總結本章專門考察了歷史上不同時期各國家貿易政策的實踐與特點,加深了我們對貿易政策的更全面的認識,一般來說,貿易政策的選擇會受到經濟發展水平和國際經濟環境這兩大因素的影響。這就是為什么不同時期人們對待國際貿易的態度和做法往往不同,甚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