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講 中國古代教育_第1頁
第9講 中國古代教育_第2頁
第9講 中國古代教育_第3頁
第9講 中國古代教育_第4頁
第9講 中國古代教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九講中國古代教育第一節中國古代教育狀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孟子·盡心上》教,上所施下所效;育,養子使作善也”

——《說文解字》一、中國古代教育機構私學教育——書院教育和家族教育官學教育——中央官學、與地方官學官學國學(國家官學)鄉學(地方官學)。天子所設大學叫“辟雍”:招收貴族子弟各諸侯國所設大學叫“泮pan4宮”:招收平民子弟教學內容有:禮、樂、射、御、書、數六藝。1.夏、商、周三代的學校“學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國家有文字記錄的法制規章、典籍文獻以及祭祀典禮用的禮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無緣接觸到。2.春秋戰國—私學興盛

春秋戰國時私學的發達使學校教育開始走上官學、私學并存的二元化軌道。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廣收門徒,只要能交納”束“(干肉)履行入學禮節,不問來者出身貴賤,一律施教。3.漢代的官學漢代中央官學主要是太學,設在京城長安。兩漢教育以儒學經典為教材,主張教育要明經修行。太學作為中國當時最高學府,與西方的雅典大學、亞歷山大尼亞大學等同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學校。

(1)教師:五經博士(詩、書、禮、易、《春秋》)

(2)學生:博士弟子東漢末年創立的鴻都門學是漢代學習、研究文學藝術的高等專科學校。漢代的地方官學:在郡國稱為學,在縣稱為校,在鄉稱庠,在聚稱序。3.魏晉南北朝南北朝時期,學校教育以北朝為盛,北魏太學也設五經博士,學生為州郡所派。南朝宋文帝時,在京師設立四學:儒學、史學、玄學、文學,史稱“四學制”打破了儒學一統教育的狀況,這對后世專科學校的設立及分科教學制度的發展具有開創意義。

總的來說還是中央官學與地方官學并存。4.唐代的官學唐代的教育十分繁榮,學校教育達到了新的高峰。中央到地方學制體系完備。國子監,即是大學,又是教育行政管理機構(教育部兼大學),下設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律學等,此外還有弘文館崇文官等等。通稱“六學二館”。

地方官學、府州縣學和專門學校也很發達。唐代出現了律學、書學、算學、醫藥學、獸醫學、天文學、音樂學等專業學校。比如醫學又分為醫、針、按摩三個專業,醫學專業包括體療(內科)、瘡腫(外科)、少小(兒科)、耳目口齒(五官)、角法(拔火罐)五科。針學專業學針灸,按摩專業學按摩治病和正骨術。由于大唐教育先進,吸引了大量周邊各國的留學生,比如日本來過十三批留學生,學習經史、法律、禮制、文學、醫學等中國文化。

當時的大唐長安成為東西方各國文化教育交流的中心。唐代地方學校按區劃可分為四類:(1)京都學(包括京兆、河南、太原),教習經學和醫學。(2)都督府學,分上、中、下三等,同習經、醫。(3)州學,分上、中、下三等,同習經、醫。(4)縣學,除“京縣”“畿縣”外,分上、中、中下、下四等,專習經學。5.宋代的官學宋代,基本沿襲唐代學校體制,中央在京師設有國子監及貴族學校,地方則設有府州縣學。

“書院”

——民辦、官辦、民辦官助等著名的書院有江西廬山的白鷺洞書院、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河南登封的嵩陽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等。6.元代的官學學校體制已相當完備。明清學校,中央有國子監及宗學(貴族學校),地方有府學、州學、縣學。元代官學于國學、鄉學外,在鄉村別立社學,將基層鄉村行政管理與學校教育緊密結合起來。7.明清時期的官學——國子監

家庭教育著名的家訓:《顏氏家訓》、《包拯家訓》、《曾國藩家訓》等。孟母三遷孟子幼時,其舍近墓,常嬉為墓間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處子也。”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衒賣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孟子乃嬉為設俎豆揖讓進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處吾子矣。”遂居焉。

1.漢代的選士制度實行察舉制。漢代的察舉結果主要有孝廉、賢良方正、茂才(秀才)。二、古代選士制度2.魏晉南北朝的選士制度,除了察舉孝廉、賢良方士、秀才仍沿兩漢舊制外,又增添了”九品中正制”。推選各州士人按才能分別評定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即九等),每十萬人舉一人,政府按等選用,授以官職。“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實行了400年;“遺子黃金滿籝,不如教子一經。”——《漢書·韋賢傳》。

舉孝廉圖時代教育機構選士制度夏商周國學、鄉學

春秋戰國官學、私學、如辟雍、泮學

漢代中央、地方、私學、如太學察舉制(孝廉、賢良方正、茂才)魏晉南北朝中央、地方、如國子學、太學九品中正制隋唐中央、地方、如六學二館科舉考試制宋元中央、地方科舉考試制(元中斷)明清中央、地方、如國子監科舉考試制(鄉試、會試、殿試)3.唐代——科舉制

隋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唐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完備宋元-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沿革明清-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衰落

唐代取士之法,主要有“生徒法”、“貢舉法”、“制舉法”。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的一次考試,由秀才參加,考取的叫舉人,取得參加中央一級的會試的資格。第一名叫解元。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會試在鄉試的第二年舉行),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又稱中式進士),第一名叫會元。殿試:是科舉制度最高級別的考試,又稱御試,廷試,親試。殿試試題由內閣預擬,然后呈請皇帝選定。有時由讀卷官預擬后徑送皇帝圈定或由皇帝直接擬題。殿試題一開始是策問,后來改為詩賦,到明清時,主要仍是策問。錄取分三甲,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稱號。古代中國的統治者在1500年前就發明了用考試來檢驗一個人的學識,并將此作為選拔官吏的重要方法。這應該是一個了不起的智慧之舉。“十年寒窗苦,一卷定終身”,有拼命用真本事的,也有用歪門邪道,用各種方法作弊的。一、賄買考官二、夾帶經文三、請人代考三、古代教育特點及現代啟示古代教育的特點:1.一是綜合觀,即大教育觀,突出教育的重要地位。2.二是辨證觀,即對立統一觀,強調教育的必要性。3.三是內在觀,即強調啟發主體的內在道德功能和自覺性。中國古代教育的啟示

1.教書育人,以德修身

2.教學相長、兼容并包的學術思想

3.公辦高等教育與民辦高等教育相結合

4.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并重

5.學以致用,注重素質教育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