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報告 交大測繪_第1頁
學術報告 交大測繪_第2頁
學術報告 交大測繪_第3頁
學術報告 交大測繪_第4頁
學術報告 交大測繪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前沿性學術專題收獲與體會姓 名 學 號 專業方向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導 師 2010-7-3

西南交通大學研究生參與前沿性學術專題登記卡姓名:年級:2009學號:09011302碩、博專業: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學術報告、專題講座題目主講人日期導師簽字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建設成就與關鍵技術卜一之2010-3-18雷達干涉在形變探測方面的局限性及應用策略李振洪2010-3-24空間信息技術在汶川地震應急中的應用林先成2010-4-9鐵路路基工程設計中的相關問題蔣楚生2010-3-18我國高速鐵路發展態勢及相關工程技術易思蓉2010-5-20注:1.博士研究生須參加不少于8次學術報告或專題講座(國內、外),其中本人主講不少于1次。碩士研究生須參加不少于5次學術報告或專題講座(國內、外)。導師根據研究生參加學術報告或專題講座后寫的書面收獲和體會或研究生本人主講提綱閱簽。研究生憑此卡片和導師閱簽后的書面收獲、體會到本人所在院、系(所)和研究生院培養辦公室登記學分。報告主題: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建設成就與關鍵技術報告人:卜一之教授時間:2010-3-18地點:犀浦校區2416教室報告內容:首先,通過一段精彩的視頻,卜教授向同學們簡要介紹了國家“十一五”重點建設項目蘇通大橋。蘇通大橋主跨1088米,為世界第一座超千米跨徑斜拉橋。蘇通大橋的建設得到了中外橋梁專家的廣泛參與,受到了國內外橋梁領域的高度關注。這個世界斜拉橋之最,在鑄就過程中面臨著多項技術難關的挑戰,例如結構位移對荷載變化敏感,材料制作、安裝、調位難度大,水文氣象條件復雜等。在這種種的挑戰中,我校先后有近20位老師和幾十位研究生參加了蘇通大橋工程的科研工作,經過艱辛的努力,歷時2年零4個月出色完成了現場控制工作,又用時1年零8個月完成了項目的總結和提升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獲得了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評價。接著,卜教授就蘇通大橋的建設與過程控制進行了詳細而專業的闡述,并輔以電腦仿真模擬動畫,從工程概況、索塔施工和上部結構施工三方面,形象化、立體化的展示了大橋建設的全過程。隨后,卜教授為大家放映了有關蘇通大橋合龍的視頻。大屏幕上,蘇通大橋建成時的興奮場面,工作者們一張張喜悅的笑臉,還有夕陽中蘇通長江大橋的魅影,讓同學們再一次感受到了蘇通長江大橋的宏偉氣勢。在視頻里各方專家對蘇通大橋的高度評價聲中,本場土木講壇也接近尾聲。最后,卜教授勉勵大家努力學習,抓住實踐的機會,“只要你敢想,我們就有能力實現!”報告主題:雷達干涉在形變探測方面的局限性及應用策略報告人:李振洪博士時間:2010-3-24地點:網絡學院國際會議廳報告內容:會上,劉國祥副院長首先向同學們介紹了李振洪博士的求學經歷及主要從事的研究工作。報告會上,李振洪博士首先向大家介紹了有450年歷史的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并熱情歡迎我校同學前往求學,也殷切希望我校與格拉斯哥大學今后能進一步展開更多更密切的合作。隨后,李博士圖文并茂地介紹7INSAR技術的相關原理、誤差來源,并重點介紹INSAR技術在地震、冰川、火山噴發、地形檢測等方面的應用,最后總結JINSAR的關鍵特點。李博士以實例、圖片、動畫、視頻等多種表達方式形象地展示7INSAR技術在國內外的重要作用。同學們還針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向李博士提問,李博士都認真耐心地給予了滿意的回答。他嚴謹專業的態度、幽默風趣的演講方式給到場的同學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最后,劉國祥副院長總結了本次報告會的內容及意義。他希望同學們能珍惜學院舉辦“土木講壇”系列講座的機會,積極參與各類講座,在學習和交流中開拓專業視野,提升理論素養,同時能夠認真體會各位專家學者“認識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習他們對待科學研究的嚴謹態度,培養自己的專業精神及創新意識。

報告主題:空間信息技術在汶川地震應急中的應用報告人:林先成教授時間:2010年4月9日下午地點:四川師范大學林先成教授首先介紹了5.12汶川大地震概況,接著從救人階段(5/12-5/20)和堰塞湖監測與處置階段(5/14-現在)兩個遙感應急階段詳細說明了怎樣使用遙感技術。?料技辨國家遙感中心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北京祝寶衛星圖像有限公司〔需害奏型根據獺年5月由日£網卜52杰米圖餐分析制.作}?料技辨國家遙感中心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北京祝寶衛星圖像有限公司〔需害奏型根據獺年5月由日£網卜52杰米圖餐分析制.作}?:X.i.七接著,林先成教授詳細講解了移動GIS應急技術應用到地震災區公共衛生與防疫、評估與災后重建、基于(空間)信息技術的應急會商與指揮其他通信以及信息技術應急的關鍵技術。移動GIS是運行在移動平臺上的GIS系統,具有較完備的GIS功能,主要利用其、數據采集、數據存儲及管理和空間分析等功能來確定災民空間分布,災情信息的采集、存儲及管理等。遙感應用于災后重建方案的設計,可以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通過遙感影像,可以從宏觀層面了解災區的整體情況,包括范圍、受災程度、災害分布等,為災后重建提供初步依據。通過遙感影像獲取災區的地理相關數據,可以輔助制作重建規劃圖。通過林先成教授的講解,拓寬了我們在遙感領域研究的思路和方向,尤其在應急應用方面更是收獲頗豐。報告主題:鐵路路基工程設計中的相關問題報告人:蔣楚生博士時間:2010年3月18日地點:網絡學院5303教室蔣楚生博士為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土建三院副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鐵路路基工程設計工作,近年來結合重大工程建設主持和主研科研項目10余項,并取得了豐碩成果。他提出了基于條帶極限平衡理論的粘性土土壓力的計算方法以及基于結構-土體相互作用的支擋結構設計理論和計算方法,在路基工程設計工作中享有很高的聲譽。蔣博士首先介紹了目前國內交通的發展形勢:我國鐵路建設進入了建設高潮,高速鐵路得到大力發展,城市軌道交通發展日新月異。尤其值得自豪的是,我國鐵路最高速度值已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鐵路投資額近幾年都高達6000-7000億元,每年新建鐵路在5000公里以上,時速350Km的客運專線不斷涌現,已經營運的高速鐵路總里程居世界第一,已通車和在建的高速鐵路總里程是全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蔣工同時也鼓勵大家奮發圖強,培養鉆研創新精神,以抓住我國鐵路建設進入黃金時代這個大好機遇,努力為祖國的鐵路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隨后蔣工以具體工程為實例,分為抗滑樁和擋土墻設計兩個專題,詳細地說明地質資料采用、參數選取、方案比選、設計計算方法、設計圖繪制等全過程設計中的相關重要問題。蔣工幽默風趣、深入淺出的報告讓同學們全面了解了工程設計過程,大大開拓了學術視野。通過這個講座使我認識到,鐵路工程技術涉及的專業很多,一定不能局限在自己的專業方向內,要開拓眼界,豐富知識,并增強自身的責任感,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土木人。報告主題:我國高速鐵路發展態勢及相關工程技術報告人:易思蓉教授時間:2010年5月20日下午地點:九里校區土木館1208會議室國家級教學名師易思蓉教授是鐵路、公路選線專家,有著豐富的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本次講座,易教授直切主題,先給大家從專業角度較為詳細地闡述了高速鐵路的概念;緊接著是對世界鐵路發展的簡介與中國鐵路歷史的簡要回顧。當報告進行到第三項內容,有關我國高速鐵路的發展歷程時,此次報告達到了高潮。易教授憑借自己學術學識上的深厚造詣以及她個人的豐富閱歷和工作經驗,分四個方面對第三項內容作了報告:競爭促進鐵路技術發展、既有線六次大提速關鍵技術的突破、秦沈客運專線建成投入運營和京滬高速鐵路工程初步設計。易教授指出:“速度是鐵路發展的永恒主題,我國目前已經進行了六次鐵路大提速,最高設計速度達到了200公里每小時,但這與國際水平還是存在著不小的差距,所以提速還將繼續進行!”他認為,提速的目的主要有三個:通過縮短旅行時間,提高與其它交通工具的競爭力,增加鐵路的收入;提高車輛與乘務人員的周轉率,降低運輸成本;樹立鐵路交通的形象,進一步提高客流量。1995年9月,成渝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極大地縮短了成都到重慶的客運時間。一夜之間,原本選擇鐵路出行的旅客絕大多數都轉向了公路出行。在易教授看來,正是競爭才有了現在的六次鐵路大提速,才有了D字頭的高速列車。競爭促進了鐵路的發展,現秦沈客運專線順利投入運營,京滬高鐵完成了工程初步設計。我國鐵路行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在提速過程中,我國鐵路面臨著不少的技術難點,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客貨共線。易教授指出:“客貨共線、不同等級列車混跑,速度差距越大造成在既有線上列車密度下降越多。這是當時我國特有的一個問題,但在移動設備、顯示信號系統、運控系統、安檢系統等關鍵技術上的突破最后還是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易教授還對高速鐵路發展史作了清晰明了的介紹,日本、法國、德國是當今世界高速鐵路技術發展水平最高的三個國家。高速鐵路的實際應用發源于日本。1959年,日本國鐵開始建造東京至大阪的高速鐵路,并在1964年開通,全長515km,時速210km,稱為東海新干線。隨后向西延伸,于1975年開通至岡山,1975年開通至終點站博多,大阪至博多稱為山陽新干線,全長1069km。1982年,大宮至盛岡間465km的東北新干線開通,同年11月,大宮至新瀉間的上越新干線也開通運營。1970年,日本制定“全國新干線鐵路網建設法”,1972年日本運輸省又規劃了五條新干線:北陸新干線(東京-大阪-富山)、東北新干線延長線(盛岡-青森)、九洲新干線(博多-鹿兒島)、長崎新干線(博多-長崎)、北海道新干線(青森-札幌)。法國高速鐵路稱TGV(TrainaGrandeVitesse法文超高速列車之意)。1972年法國完成了編號為TGV001的原型列車,最高時速318公里。1981年第一代TGV-PSE創造了時速380公里的記錄。1990年,一列由兩輛動車、三輛車廂組成的第二代TGVAtlantigue以515.3公里時速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法國TGV線路目前分為三部分:巴黎東南線(TGVPSE),由巴黎至里昂運行3小時50分,時速260公里。大西洋線(TGVAtlantigue),由巴黎通往大西洋岸,時速300公里,載客由第一代368人提高到485人。后續線路包括TGVNord、TMST、PBKA。TGVNord從巴黎到里昂并穿越英倫海峽進入英國。另有支線到布魯塞爾,并將延伸至阿姆斯特丹、科倫、法蘭克福。TMST由巴黎至倫敦。PBKA是由法國、德國和比利時巴黎到布魯塞爾到科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