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語文《秋天》優質公開課獲獎教案設計設計(精選24篇)_第1頁
七年級上冊語文《秋天》優質公開課獲獎教案設計設計(精選24篇)_第2頁
七年級上冊語文《秋天》優質公開課獲獎教案設計設計(精選24篇)_第3頁
七年級上冊語文《秋天》優質公開課獲獎教案設計設計(精選24篇)_第4頁
七年級上冊語文《秋天》優質公開課獲獎教案設計設計(精選24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七年級上冊語文《秋天》優質公開課獲獎教案設計設計(精選24篇)

七年級上冊語文《秋天》教案設計篇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課后能誦。

2、把握詩歌內容,能說出詩中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

過程與方法

讀中開始,初步感知--找準意象,品味語言--充分想像,再現意境--教師小結,藝術創造--活動仿寫,智能提升。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重難點

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揣摩、品味詩歌優美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

讀中開始,初步感知--找準意象,品味語言--充分想像,再現意境--教師小結,藝術創造--活動仿寫,智能提升。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幻燈1并播放音樂“秋日私語”----教師導語)

秋天是個寧靜的季節,忙了一夏的世界安靜下來了;秋天是個幽怨的季節,客走他鄉的游子紛紛做起了回鄉夢;秋天還是個多情的季節,你沒聽說過“信誓旦旦,秋以為期嗎”?秋天更是個嚴重的關頭,沙場也要秋來才點兵!今天,我們坐在秋日里,也會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吧?那么,你們眼里的秋天是什么樣的呢?(抽2個學生回答)

1、在你眼中,秋天是什么樣子的呢?

2、文人墨客筆下的秋天又是什么樣子的呢?(賞圖說詩)

①天凈沙秋思馬致遠(幻燈2)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②秋詞(劉禹錫)(幻燈3)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4、詩人何其芳筆下的秋天呢?

板書課題:(幻燈4)

秋天何其芳

二、作者介紹(在幻燈4中打出)

何其芳(1912~1977),現代散文家、詩人、文藝評論家。作品詩歌合集《漢園集》,散文集《畫夢錄》。

三、朗讀感知

一讀:讀準字音。

1、請一位同學朗讀。

2、學生評議后正音。(幻燈5)

丁丁zhēng背簍bēilǒu肥碩féishuò棲息qīxī

歸泊bó寂寥jìliáo枯涸hé清冽liè

夢寐mèi烏桕jiù鳊魚biān

二讀:讀順。注意節奏和重音(幻燈6、7、8)(PPT播放配樂詩歌朗誦《秋天》)

震落了/清晨滿披著的/露珠,向江面的冷霧/撒下/圓圓的網,

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收起/青鳊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蘆蓬上/滿載著/白霜,

用背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輕輕搖著/歸泊的小槳。

秋天/棲息在/農家里。秋天/游戲在/漁船上。

草野/在蟋蟀聲中/更寥闊了。那滿流著/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

溪水/因枯涸見石/更清洌了。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牛背上的笛聲/何處去了,

三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全班朗讀第一節,返回幻燈6)

四、整體感知,體會意境

(一)學習第一節----農家里的秋天。

1、設置問題,把握內容(意象)【PPT展示(幻燈9)】

①詩中所描述的秋天屬于什么地方的秋天呢?(鄉村)

②你們是通過那些景物看出來的?(露珠、幽谷、鐮刀、背簍)

③中心句是哪一句?(秋天棲息在農家里)

2、設置問題,品味語言,感知藝術。(幻燈10)

①用詞形象生動,貼切傳神。(學生找詞語)

“滿披”:形象地表現出清晨晶瑩的露珠披滿大地的景象。

“飄”:貼切傳神。

②擬人的修辭,意味雋永。

“飽食過稻香的鐮刀”:擬人,寫豐收之景。

“秋天棲息在農家里”:擬人,概括秋天在農家里的情況,將虛無的東西具體化,寫出了松弛,嫻靜的氛圍。

3、借助意象,進行想象,體會意境。(幻燈11)

清晨掛滿朝露的時候,丁丁的伐木聲便傳出幽谷,震落了一顆顆晶瑩的露珠;午時的田野,仿佛還飄著陣陣稻香,稻田里揮鐮割稻的農夫,早已放下飽食的鐮刀,滿心的喜悅就是那笑盈盈的臉龐;傍晚,竹籬間,瓜果飄香,人們摘下一簍簍沉甸甸的秋果,把豐收的秋天也帶回了農家里。

4、你可以為第一節起個美麗的名字嗎?(農家豐收圖)

(二)討論第二、三節----漁人的秋天牧羊女的秋天

1、作者通過描寫哪些景物來表現鄉村秋景的?(幻燈12出示問題)

(1)體現農家特色的:背簍漁船

(2)表明秋天天氣的:露珠冷霧白霜

(3)暗示秋天事物的:蟋蟀溪水

展開全文閱讀

2、語言品味

(1)第二節中心句是,“秋天游戲在漁船上?!睆哪男┰~句可見是“游戲”?“游戲”有何韻味?

①“輕輕”----顯示出漁人悠閑與自得的心情

②“收起青鳊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這一句的比喻似拙實妙。

A、用青鳊魚來比喻烏桕葉的影子,形象生動,給人以想像。

B、網起的是烏桕葉影子,不在魚,而在漁,在游戲。

③“游戲”----寫出了漁民那份安適自由、悠閑自得的生活情趣。

(2)第三節中心句是,“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痹趺蠢斫狻皦裘隆?

“夢寐”的本意是睡夢。夢寐一詞,不僅表現出秋天的農家和漁船在牧羊女的眼中是夢幻般的美,同時也是牧羊女眼里寫滿的淡淡的情思。

3、請為另兩幅起名字并用美麗的語言說意境(課外作業)

五.審美提升,感悟秋天----那一種氛圍

(一)教師小結(時間不夠則簡----幻燈17)

板書設計(幻燈13)

丁丁飄聽覺悠遠

山谷伐木

農家豐收圖場景露珠震落視覺觸覺情韻

籬間背瓜果欣喜笑盈盈心情表情(想像)

棲息視象化松弛、閑靜

秋環境氛圍霧霜露清涼冷寂朦朧

霜晨歸漁圖活動撒網收漁搖槳淡遠清靜

天游戲閑適寧靜悠遠

草野蟋蟀溪水野草寥廓溪水清洌起興外景

少女思戀圖笛聲心靈萌動內情

夢寐微妙心靈深處

(二)悟秋天,學生活動(幻燈14)

七年級上冊語文《秋天》教案設計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詩歌內容,并在鑒賞詩歌的過程中積累相關的寫作經驗;了解相關詩歌流派和詩人風格的知識。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用形象思維來理解詩歌的能力;加強通感訓練;加強朗讀訓練、仿寫訓練。

教學重點:想象詩中景物并用語言加以描摹;加強朗讀訓練。

教學難點:對第三小節的理解;將“通感”的修辭手法融會到詩歌學習的日常邏輯當中。

教學過程:

布置預習:預習第14課,查找有關秋天的古代詩詞。

一、導入:古詩文中的秋天

這兩天深圳變冷了,我看很多同學都穿上了長褲外套,深圳終于渡過了它漫長的夏天,進入到了......秋季。不過秋天啊除了讓人加衣服外,也是很能惹人思緒的一個季節,許多大詩人以秋為主題寫下眾多動人的詩篇,打開你們的搜索引擎,想一想,你都知道哪些關于秋的詩詞。

學生答。

明確:悲秋(冷秋):

喜秋(暖秋):

今天呢,我們也來學習一首關于秋天的詩歌,名字就叫《秋天》,作者是現代著名詩人......(何其芳)之前我們布置了預習,現在請告訴我,它是一首......(《現代詩》)。很好,我們剛回顧了古體詩中的秋天,下面就讓我們看看,現代詩中的秋天又是怎樣的模樣。

二、解題:何其芳的秋天

古人說“知人論世”,對于我們這首詩而言,最重要的一點可能不是何其芳的生活在哪個時代啊或者做什么的,而是他的經驗,他記憶中的秋天是怎樣的,而這一點和作者的什么最相關?(家鄉)對啦,詩人寫這首詩時正是二十歲出頭的小伙子,剛去北京讀大學,在此之前,他幾乎都是在自己的家鄉四川萬縣也就是現在的重慶萬州渡過的,有人去過這個地方嗎?老師準備了一些圖片,大家可以先看看,對何其芳的秋天有一個初步的推測,他都寫了什么呀,又是怎么寫的呀。好的,那么下面我們就一同走進何其芳筆下的秋天。

三、交流探討:

1、學習詩歌重在誦讀,下面就請大家大聲地、有感情自由朗讀課文兩遍,邊讀邊找出你不認識的字詞,或你認為重要的、值得注意的字詞,請用筆畫出來。

2、品味語言,梳理文意:

(1)何其芳的“秋天”里都有哪些景物?請用筆畫出來,然后舉手告訴我。(提問2)

學生答。

露珠、幽谷、鐮刀、瓜果、背簍、農家、江面、冷霧、網、青鳊魚、烏桕葉的影子、蘆篷、白霜、小槳、漁船、草野、溪水、牛背、笛孔、牧羊女

(2)何詩寫了這么多景物,你們都見過嗎?選擇其中的一個,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形容一下這些景物。如果加入想象元素呢,這些景物又是什么樣子呢?(提問3)

學生答。

(3)同桌討論,請為這些名詞加上你認為最合適的形容詞。(提問4)

每個名詞找一個同學寫到黑板上,競賽性,前三組分別寫三節,第四組看哪個組又多又好,并對照原詩做小裁判,看看小作家們和大詩人誰更厲害?)

我們的冠軍已經產生,第組同學要更勝一籌。在大家的幫助下,我們對這些景物已經有了更加感性的認識,那對這首詩的理解會不會更深入一點呢?下面我們再請一位同學站起來朗讀一遍,把你對這些景物的經驗和想象都加入其中。

學生朗讀。

我們從這些景物中可以看到,雖然都是在寫秋天,但每節寫的對象是不同的。那它每一節各自在描繪怎樣的圖景呢?

第一節寫的是......(農家的秋)農家秋天的......(豐收),第二節是......(漁家的秋)漁家秋天的......(晨歸),第三節是......(牧野的秋)主要寫牧羊女的......(思戀)。

前兩節比較好懂,第三節寫的就比較含蓄了。你們哪里可以看出,它其實是一幅思戀女思戀圖呢?(問題5)

學生答。

夏夜、笛聲。寥闊清冽的冷感。有一句詩叫“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是典型的......(以靜寫動),這首詩的第三節也借鑒了這樣的寫法,沒有了笛聲嬉戲的人兒,整個草野都變的寂寞了。

3、品味節奏,訓練朗讀:

既然我們已經明確了各節的內容,讀起來豈不是要更加得心應手?豐收的圖景應該是......(歡喜的),晨歸的畫面應該是......(閑適的),思念的時候呢?該多一些......(甜蜜的惆悵)。很好,那我們就來比比看,看誰領會的更到位,表現得更傳神,每個小組請一位同學來讀。讀的時候還要注意把握音節間的停頓,何其芳總愛給一個名詞加很多形容詞來修飾,所以該怎么斷句也要想清楚。好的,準備好了嗎?

4、品味意境:秋天的溫度

今天給大家準備了一個道具,一個很萌的溫度計,下面就請大家拿著這個道具,量一量這首詩歌的溫度。哪里會讓你覺得冷,哪里會給你熱的感覺??纯凑自姸际且粋€溫度嗎?如果有變化,你能不能找出一點規律?(問題6)

震落了清晨滿披著的露珠,

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清疏)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

用背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繁密)

秋天棲息在農家里。

向江面的冷霧撒下圓圓的網,(清稀)

收起青鳊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靈動)

蘆蓬上滿載著白霜,(清冷)

輕輕搖著歸泊的小槳。(閑逸)

秋天游戲在漁船上。

草野在蟋蟀聲中更寥闊了。

溪水因枯涸見石更清冽了。(清寂)

牛背上的笛聲何處去了,

那滿流著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濃熱)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這種冷熱交替的感覺,在詩歌研究中,被稱為“張力”。這首詩相較前面學的兩首詩在藝術上要更勝一籌,正是因為無論是它的音調還是意象都獨運匠心。其實這首詩可以講的地方還有許多,但現階段我們先止步于這里。

四、拓展:仿寫

秋天沉醉在楓紅的葉子里

五、作業布置:

好的,今天這堂課我們就進行到這里。下面是作業:

1、背誦本詩,仿寫一節詩歌;

2、完成《知識與能力測試》第14課;

3、5句摘抄。

秋天

第一節第二節第三節

露珠、幽谷、鐮刀江面、冷霧、網、草野、溪水

瓜果、背簍、農家青鳊魚、烏桕葉的影子、牛背、笛孔

蘆篷、白霜、小槳、漁船牧羊女

(板書,學生選擇填寫)

七年級上冊語文《秋天》教案設計篇3

【學習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學習重點】

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學習難點】

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

【知識鏈接】

1、走近作者

何其芳(1912~1977),現代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原名何永芳。四川萬縣人。1929年到上海進中國公學預科學習,廣泛閱讀了中外文學作品。1931至1935年就讀于北京大學哲學系,課余沉浸于文學書籍之中,發表了不少詩歌和散文。1936年,他與卞之琳、李廣田的詩歌合集《漢園集》出版,受到文壇注意。他的散文集《畫夢錄》出版后,曾獲《大公報》文藝金獎。抗日戰爭爆發后,回四川老家任教。1938年赴延安,任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主任。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等職,并任文學研究所所長職務。

2、相關資料

本文選自何其芳早年創作的詩集《預言》(1931-1933),作者寫這首詩時才是20歲左右的大學生。他將視野投向鄉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動場景,表現其明朗純凈的詩意詩風。何其芳早期詩作藝術精致,色彩絢麗,以清新柔婉見長。參加革命后詩歌變為平易樸實,樂觀豪放。他又以寫抒情散文著稱,《畫夢錄》中的篇章常用象征手法,構思精巧,富于藝術的獨創性。以后在《還鄉雜記》中的篇目則趨于樸素自然,感情獷放,格調明朗。

【自主學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肥碩()棲息()歸泊()清冽()

廖闊()枯涸()夢寐()船槳()

2、《秋天》的作者,詩人,家。

3、詩中刻畫了哪幾幅生動鮮明的畫面?試為它們各擬一個小標題。

⑴⑵⑶

4、品味下列句中的加點詞語。

⑴震落了清晨滿披著的露珠,

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

⑵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合作探究】

5、為什么說這是一幅鄉村秋景圖?

6、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

7、想像每幅畫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你喜歡的一幅圖畫,并說說為什么喜歡這幅圖。

8、找出你最喜歡的語句,說說你為什么喜歡,好在哪兒?

【精讀精練】

閱讀下面詩歌,回答文后各題:

震落了清晨滿披著的露珠,

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

用背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

秋天棲息在農家里。

9、這一節詩從多種感官角度出發,描寫秋景?!胺ツ韭暥《〉仫h出幽谷”一句是從角度,寫出了幽谷的特點。稻香從角度,暗示稻子的成熟,展示豐收的圖畫。

10、“秋天棲息在農家里”一句運用了修辭方法。

11、如果把棲息換成停留或其他的動詞好不好?為什么?

12、這一節詩歌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什么圖畫?它有哪兩個場景組成?

【主題閱讀】

(-)閱讀下面詩句,回答問題。

秋景

[美國]狄金森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

毛栗變得褐色可愛;

漿果的面頰多么豐滿,

玫瑰在郊外盛開。

楓樹扎著華麗的絲巾,

田野披上艷紅的輕紗。

我不愿顯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13、將上面這首詩與課文比較,說說兩位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點擊進入初中學習小組

(二)美文賞讀,完成文后問題:

聽歌

作者:何其芳

我聽見了迷人的歌聲,

它那樣快活,那樣年輕,

就象我們年輕的共和國,

在歌唱她的不朽的青春;

就象早晨的金色的陽光

因為快樂而顫抖在水波上,

春天突然回到了園子里,

花朵都帶著露珠開放。

它時而唱得那樣低咽,

象夜晚的噴泉細聲飛射,

圓圓的月亮從天邊升起,

微風在輕輕地搖動樹葉;

它時而唱得那樣高昂,

象與天相接的巨大的波浪,

把我們從陸地上面帶走,

帶到遼遠的藍色的海洋;

然后又唱得那樣溫柔,

象少女的眼睛含著憂愁,

和裂土而出的植物一樣,

初次的愛情躍動在心頭。

呵,它是這樣迷人,

這不是音樂,這是生命!

這該不是夢中聽見,

而是青春的血液在奔騰!

一九五七年三月二日夜至三日晨,北京

14、此詩抒寫了自己聽歌時的感受,但并沒有說聽什么歌,結合全詩,你認為詩人聽的歌應該是什么歌?

15、詩人將聽到的歌聲分為三個流程,并聽聲辨形,展開豐富的想象,推出了許多優美的意象,請具體說明是哪些意象?

16、本詩運用的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什么?有什么好處?

17、下列對本詩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音樂是無形的,但詩人卻用語言文字將其化為有形之物。

B.詩人以詩心去感應聽到的歌,應該帶著詩人全部的熱情,全部的人生。

C.詩的最后一節說“這不是音樂,這是生命”,說明詩人將自己的生命融人了共和國的青春。

D.這首詩的風格細膩而華麗,在纏綿中含有一絲淡淡的憂郁。

(三)閱讀下面文章,回答問題。

報秋

宗璞

似乎剛過完春節,什么都還來不及干呢,已是長夏天氣,讓人懶洋洋的像只貓。一家人夏衣尚未打點好,猛然卻見玉簪花那雪白的圓鼓鼓的棒槌,從擁擠著的寬大的綠葉中探出頭來。我先是一驚,隨即悵然。這花一開,沒幾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處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過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這花的生命力極強,隨便種.種,總會活的。不挑地方,不揀土壤,而且特別喜歡背陰處,把陽光讓給別人,很是謙讓。據說花瓣可以入藥。還有人來討那葉子,要搗爛了治腳氣。我說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種玉簪花精神罷。

我喜歡花,卻沒有侍弄花的閑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時要點草花種.種。有一種太陽花又名死不了,開時五色繽紛,雜在草間很好看。種了幾次,都不成功。連死不了都種死了。我們常這樣自嘲。

玉簪花卻不同,從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長。住后院月洞門小徑的兩旁,隨便移栽了幾個嫩芽,次年便是綠葉白花,點綴著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門外有一小塊地,原有兩行花,現已形成一片,綠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隱約如綠波上的白帆,不知駛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葉中,會藏著一些小活物,嚇人一跳。玉簪花下卻總是干凈的??赡芤驓馕兜脑?,不容蟲豸近身。

花開有十幾朵,滿院便飄著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種清香。它的香比較強,似乎有點醒腦的作用。采幾朵放在養石子的水盆中,房間里便也飄散著香氣,讓人減少幾分懶洋洋,讓人心里警惕著:秋來了。

秋是收獲的季節,我卻是兩手空空。一年、兩年過去了,總是在不安和焦慮中。怪誰呢,很難回答。

久居異鄉的兄長,業余喜好詩詞。前天寄來南宋詞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滿,朝朝小圃花開,自歌自舞自開懷,無拘無束無礙。青史幾番春夢,紅塵多少奇才,不消計較與安排,領取而今現在。

我把領取而今現在一句反復吟哦,覺得這是一種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實不必深杯酒滿,不必小圃花開,只在心中領取,便得逍遙。

領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獲得的意思。那么,領取秋,領取冬,領取四季,領取生活罷。

18、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寫到看見玉簪花開,“先是一驚,隨即悵然”。

(1)作者為什么吃驚?(不超過8個字)

(2)聯系全文看,作者為什么悵然?(不超過10個字)

19、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寫自己種太陽花的經歷,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20、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個自然段中,分別使用了6個“便”字和5個“領取”,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么好處?

(1)反復使用“便”字的好處是:(不超過26個字)

(2)反復使用“領取”的好處是:(不超過26個字)

21、下列對文章的分析和鑒賞,正確的三項是()

A、玉簪花的芳香似乎有點醒腦的作用,可以提醒人們秋的到來,讓人減少一些惰性。

B、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為主要贊美那種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

C、作者對領取而今現在一句的吟哦讓人體味到一種悠然自得、面對現實的人生態度。

D、領取自己那一份,是勸慰人們要及時把握自己應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

E、作者借助比較的手法,巧妙地寫出了玉簪花所散發出的與其他幾種花不同的芳香。

F、作者把玉簪花的綠葉描寫為綠波,使人聯想到生活的長河,有廣闊的空間感和深邃的時間感。

【能力提升】

22、請默寫出你所掌握的寫秋的古詩詞句。(不少于3句)

23、寫出有關山、花、水、鳥的詩句:

⑴山---------------

⑵花---------------

⑶水---------------

⑷鳥--------------

24、李玉同學剛升入初中,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感覺學習沒有什么困難,于是學習有些松懈了。請你用《過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的兩句詩告誡他:-------,-------。

【教(學)后記】

參考答案

【自主學習】

1、shuòqībólièliáohémèijiǎng

2、何其芳現代評論

3、⑴農家豐收圖⑵霜晨歸漁圖⑶少女思戀圖

4、⑴“飄”字從聽覺的角度寫出了幽谷的深、靜。

⑵“夢寐”有“朦朧”之意,寫出了少女的情懷,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合作探究】

5、因為露珠、冷霧、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氣特征;提到農家:稻香、鐮刀體現農家特色;有秋蟲低鳴:蟋蟀聲使田野更遼闊;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這是在秋天。

6、對秋天的喜愛、贊美的感情。

7、學生描繪畫面(參考內容):

①農家豐收圖:清晨朝露未晞的時候,有位農人來到幽谷,丁丁的伐木聲震蕩山谷;田野里發散出稻香的氣息,金黃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個身影在揮鐮割稻,晶瑩的汗珠濕透衣衫;果林中還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飄香,沁人心脾,摘下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禮物,放進背簍,這份喜悅要與親友一起分享......

②霜晨歸漁圖:清晨的江面還彌漫著冷冷的霧氣,可以感受到些許的涼意。遠遠地有個漁人搖著船槳向岸邊駛來。依稀可見船篷上掛著層白霜,漁人熟練地撒下魚網,網上的青鳊魚就像烏桕葉,閃著銀色的光澤。歸航了,江面上傳來動人的漁歌,還有陣陣爽朗的笑聲......

③少女思戀圖: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嗚叫聲,溪水清澈見底。羊兒的咩咩聲陣陣傳來,秋天的美景讓人賞心悅目,牧羊女卻失去了往日的活潑。夏日里的笛聲悠遠、綿長,怎不見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誰能猜得透?

8、主要分析加點詞的表達作用:(美句賞析參照)

伐木聲飄出幽谷--從聽覺的角度,寫出了幽谷的深、靜。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飽食”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寫出了豐收之景;“稻香”從味覺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豐收的圖畫。

秋天棲息在農家里--“棲息”運用擬人的修辭,概括秋天在農人家里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具體化,寫出了松弛、嫻靜的氛圍。

輕輕搖著歸泊的小槳--“輕輕”顯示出漁人悠閑與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戲在漁船上--“游戲”一詞虛實相生,漁人是在漁船上游戲,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魚,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戲秋天,寫出了那份閑適。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夢寐”是朦朧的意思,寫出了少女的情懷,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等等

【精讀精練】

9、聽覺幽深、寧靜嗅覺

10、擬人

11、不好。棲息本是用來描寫有生命的物類,在詩歌中概括農家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秋天)形象化、具體化,創造出松弛、閑靜的氛圍。

12、農家豐收圖”“山谷伐木”和“籬間背瓜果”兩個場景。

【主題閱讀】

13、示例:這兩首詩在思想感情、意象組合、藝術風格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從思想感情來說都表達了對秋天的熱愛與贊美之情。

(二)14、詩人聽到的應該是禮贊年輕的共和國的輕快歌聲。

15、低咽、高昂、溫柔;意象有“夜晚的噴泉、圓圓的月亮、巨大的波浪、藍色的海洋、少女的眼睛、裂土而出的植物”等。

16、通感,詩人用大量的視覺形象來表現聽覺感受,化抽象為具體,使聽覺細致人微;色彩紛繁,充分展現了歌聲全部的內容。

17、D

(三)18、(1)沒幾天便是立秋。

(2)收獲季節卻兩手空空。

19、反襯玉簪花生命力之強。

20、(1)將一個個節氣緊湊地銜接起來,強調時光的飛逝。

(2)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對點明本文主旨起到強化作用。

21、ACE

【能力提升】

22、①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③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23、例如:⑴一覽眾山小;⑵禪房花木深;⑶春江水暖鴨先知;⑷千山鳥飛絕

24、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過一山攔

七年級上冊語文《秋天》教案設計篇4

【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1.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背誦這四首詩,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重點)

2.品味語言,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難點)

3.激發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課時安排】2課時

【預習導學】

1.知識儲備:

(1)《觀滄?!愤x自《樂府詩集》,是《步出夏門行》中的一章。曹操,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省毫縣)人。東漢末年(朝代)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尤善詩歌,常常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詩歌風格慷慨悲壯?!队^滄?!肥遣懿俚拿?。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九月深秋勝利歸來,登臨碣石山。他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2)《次北固山下》選自《全唐詩》,作者王灣,洛陽人,唐代(朝代)詩人。

(3)《錢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自號香山居士。唐代(朝代)大詩人。他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形式主義。其詩形象鮮明,語言通俗,內容清新,深得人們的喜愛,其本人也因此獲得“詩魔”和“詩王”的贊譽?!跺X塘湖春行》是穆宗長慶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所作。

(4)《天凈沙秋思》作者馬致遠,元代(朝代)散曲家,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并稱為元代雜劇四大家。“天凈沙”,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元代散曲家馬致遠,早年熱衷功名,屢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余載,本曲乃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血與淚寫成的,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為“秋思之祖”,近代王國維贊其“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2.初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碣石(jié)澹澹(dàn)竦峙(sǒnɡzhì)蕭瑟(sè)枯藤(kūténɡ)天涯(yá)

3.整體感知

(1)詩言志。這四首詩歌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你摘抄表達作者情感的語句。

《觀滄?!?/p>

《次北固山下》

《錢塘湖春行》

《天凈沙秋思》

(2)四言、五言詩句一般分兩節來讀,如:“老驥/伏櫪”“潮平/兩岸闊”;七言詩句一般分三節來讀,如:

“君問/歸期/未有期”。按照這一規律,請在課文中為四首詩歌劃分節奏。

【課堂探究】

賞析名句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賞析: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滄海中運行;夜空中燦爛的銀河,好像是滄海里映上去的。這是詩人面對波濤洶涌的大海時所產生的奇特想象。詩人將自己昂揚奮發的精神融入到詩里,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2.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兩句從章法上看,有導出結尾一聯的作用,這就是說,它跟詩人的鄉愁有關。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舊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過去,一年一年地過去,而詩人依舊在外奔波,不得回鄉,怎能不產生鄉愁呢?海日生于殘夜,將驅盡黑暗;江上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的生活意義,給人以樂觀向上的力量。

3.“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p>

這兩句寫近景:地上的花草,人們騎馬游春的陶醉感。走馬看花,姹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兒也在與詩人游戲。春草雖茂,但卻不高,也才剛剛沒過馬蹄。這是作者對景物入情入微地觀察,將游春人也融入春色來寫了。這兩句透出詩人游春的愜意。

4.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展開全文閱讀

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這幅深秋夕照圖,反映了作者漂泊無依的情懷。

【隨堂檢測】比一比,看誰背得快

【拓展延伸】請發揮想象,簡要地描繪《天凈沙秋思》詩中的畫面。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附:四首詩歌思想內容

1.這首詩借景抒情。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2.詩中詩人即景抒情,細致地描繪了長江下游開闊秀麗的早春景色,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流露出詩人鄉愁鄉思的真摯情懷,也表達了詩人思念故鄉,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3.《錢塘湖春行》生動的描繪了詩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見的明媚風光,抒發喜悅之情。

4.《天凈沙秋思》這首小令僅五句28字,語言極為凝煉卻容量巨大,寥寥數筆就勾畫出一幅悲緒四溢的“游子思歸圖”,淋漓盡致地傳達出漂泊羈旅的游子心。

1.【作業布置】1.背默四首詩歌2.完成校本作業。

七年級上冊語文《秋天》教案設計篇5

一、問題分析

上學期的語文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不錯,成績一般,大部分都能及格,但是優等生的學生太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對語文的學習沒有興趣,不愿意讀,不愿意背,語文基礎功很不扎實。具體來說:一部分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的不扎實,比如像邵明雪、楊鈺峰和楊恩同等同學對于古詩文的相關知識根本不重視,以至于考試時丟分太多;還有一部分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夠,只是記住了答題的模式,但是每個問題解讀的不夠深刻,導致失分太多;在這里,還有個必須值得提出的問題是學生的寫作情況,這是大部分學生失分最多的地方。學生們只知道作文的框架結構,里面的寫作內容不真實,邏輯思維差,標點符號使用不恰當,錯別字太多和語意不連貫等。以上是上學期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上出現的問題。

而本學期即將擔任七年級語文教學。從學生的六年升學考試情況來看。學生的語文成績和語文素養很不樂觀,優等生中等生的比例較小,差生所占比例較大。據了解,大部分學生不具備自主學習能力,語文能力也較差,特別是學生的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都不行,因此本期語文教學的道路可謂是任重而道遠啊!

二、改進措施

畢竟從教語文這門學科的時間短,經驗還少。所以,在提高語文教學水平和學生的語文素養方面,方法上還是有待商榷,不過我還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在語文教學上得到改進:

1、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掌握常用的學習方法。

語文最基本的方法“聽、說、讀、寫、記”,每天都應該認真完成,并且合理的運用。

2、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訓練、積累與運用。

七年級學生剛升入初中,剛開始還不適應快節奏的初中生活,需要給于細心的指導,而且還得主抓基礎,這是重要的也是必須的。因此,掌握七年級上學期階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詞的音義,語文基本語法和標點符號的正確運用,背誦教材中要求背誦的古詩詞、文言文、現代文及現代詩歌。

3、提高學生在語文學習上需要的各方面能力。

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語文朗讀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為培養學生語文語感打下基礎,閱讀課程標準推薦的名著,培養文學興趣。

4、提升教師整體教學素質。

本人是一個在語文學科上經驗尚淺的新教師,還是一個新上崗的班主任,對于各方面問題的處理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提升自己。

三、努力方向

希望通過本學期師生的共同努力,能夠切合實際的學好語文。而本學期我期望的目標具體來說:

首先,我希望本學期在自身專業知識上有所提升,能夠會講課,講明白課,讓學生能學明白,能真正學到知識,這方面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七年級上冊語文《秋天》教案設計篇6

1、品味詩歌的精美語言,體會詩歌中濃濃的母子情。

2、正確、流利按意義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詩歌,以培養語感。

3、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4、本課擬用兩課時教讀。

1、要求學生在課前通過圖書館和因特網,查找表現母愛的詩歌、文章或圖片。

2、教師在備課前,也要搜集一些有關資料。

一、導語

(教師播放《世上只有媽媽好》背景音樂)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一種感情,也是古今中外文學史上一個永恒的主題。泰戈爾的《金色花》借助于金色花塑造了一個頑皮的孩子形象,表達了孩子對自己母親真摯的愛。而冰心的《紙船》卻借著一只小小的紙船寄托了對母親至死不渝的愛,表達了女兒思念母親的痛苦和悲哀。

二、整體感悟

1、默讀。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字詞:嗅

匿笑

花瓣

沐浴

禱告

妄棄倘若

2、朗讀。要求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按意義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1)教師放錄音。

(2)學生各自練讀。

(3)讓2--4名學生示范朗讀詩歌(或片段)。師生共同評價。

(4)進行朗誦比賽,評出5名優勝者。

3、整體感受。

讓2--4名學生說出自己讀完這首詩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學生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教師一般不作限制。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學生四人一組對文章進行多角度品味探究。鼓勵學生敢于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1、作者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明確:一是印度人也喜歡用花比喻兒童;二是泰戈爾借美麗的圣樹上的金色花贊美孩子可愛。

2、孩子為什么想變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讓媽媽知道?

明確:因為孩子懂得,母愛是無私的,對母愛的回報也應該是無私的,所以他想瞞著媽媽,為媽媽做點事。

3、為什么媽媽見了面,說“你這壞孩子”?

明確:不見了孩子,媽媽心中著急;見了孩子,媽媽高興中帶著點兒嗔怪。

4、借紙船來抒情有什么好處?

明確:抒情總要借助于某種形象。中國自古就有疊紙船、紙鶴等寄托情思的傳統,冰心因襲了這一做法,幻想紙船能載著她對母親的愛和思念歸去。

四、質疑問難

鼓勵學生把不明白的地方說出來,尋求其他同學或老師的幫助。

五、拓展延伸

1、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表現母愛的詩歌、文章或圖片,然后每小組選派一人到講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組最有特色的詩歌、文章或圖片。

2、教師補充一些重要的詩歌、文章或圖片。

六、布置作業

1、這兩首詩都借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對母親的愛。請你也用這種手法寫一段話或一首小詩,表現對父母的愛。

2、要求每個學生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無須花錢的事(洗腳、捶背等)。

課程標準要求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而培養語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將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寫的情景之中,與作者產生情感共振,從而蕩滌、升華自己的心靈,享受審美情趣。這是本教案設計重點之所在。

七年級上冊語文《秋天》教案設計篇7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夏的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文中形象的描繪,品味富有魅力的語言。

3.培養熱愛勞動的感情及審美能力、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夏的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學習文中形象的描繪,品味富有魅力的語言。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顯示有關夏季風景的畫面。

讓學生說一說對夏季的感受,導入課題并板書課題。

二、出示學習目標。

1.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夏的特點,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文中形象的描繪,品味富有魅力的語言。

3.培養熱愛勞動的感情及審美、鑒賞能力。

三、作者簡介。(多媒體出示)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縣人。主要從事散文創作、散文理論研究。作品曾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有散文三篇(《晉詞》《覓渡、覓渡,渡何處》和《夏感》)入選中學教材。

指名朗讀。

四、檢查預習。

1.讀準字詞的音。

2.解釋詞語。

五、初讀感知。

1.聽讀課文,思考問題。

①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何特點?

②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夏天景致的?

③文中突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在哪一自然段中表現的?

2.討論交流。

3.初步理解最后一自然段。

六、研討賞析。

重點研討課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從夏天的蓬勃生命力、夏天的色彩、夏天的緊張旋律來感受夏天的景美、人勤。

1.讓學生選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并說說喜歡的理由。

2.師生討論交流,在讀書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七、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在讀書中感受到了夏季景色的熱烈、奔放以及農民們的辛勞,夏季確實是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季節,是個值得贊美的季節。

八、拓展延伸。

請同學們說一說自己最喜愛的夏天的景象。

九、布置作業。

1.仿照句式,結合課文或發揮想象,寫一寫“夏之色”和“冬之色”。

例: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期望之情。

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志著事物的終極。

2.收集有關夏的詩句及散文。

附:板書設計。

自然景色

13夏感金黃色彩景美人勤

緊張旋律

七年級上冊語文《秋天》教案設計篇8

一、教材分析

七年級下冊按照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版塊組織單元。全冊書六個單元,每個單元仍舊包括閱讀和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兩個部分。

本冊書中的六個單元依次安排了如下資料:成長、祖國、名人、文化、探險、動物。

第一單元中選取了五篇與個人成長有關的文章,第二單元的五篇課文都是歌頌祖國、抒發愛國激情的文章,第三單元中的文章寫的是名人故事,第四單元主要選編的是與文化藝術有關的文章,第五單元主要反映的是人類對自然界勇敢的挑戰,第六單元也是以自然為主題的單元,集中選取了狀寫動物的文章

從閱讀部分的選文來說,從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語言文字兩個方面作了嚴格篩選,新吸取了超多的名家名篇,并以整體感悟、品味語言、理清思路、把握意蘊、抓住要點、發表見解為閱讀潛力的實踐環節,全面思考、組織單元。

綜合性學習,第一、三、五單元仍舊是三次規模小、層次少的小活動,我們稱之為“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第二、四、六單元為三次規模比較大的綜合性活動,我們稱之為“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三次小活動分別是:成長的煩惱、我也追“星”、漫話探險,它們都是結合該單元的主題設計的,是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感染的一種延伸。每個綜合性學習都帶給了若干個活動,能夠根據不同狀況有所增刪。這樣,既有選取的余地,又有創造的機會,真正為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帶給了可能。

本冊名著導讀介紹了高爾基的《童年》、笛福的《魯濱孫飄流記》和法布爾的《昆蟲記》。它們都與課堂閱讀有著有機的聯系,如:《童年》與成長單元,《魯濱孫飄流記》與探險單元,《昆蟲記》與動物單元,作為課內閱讀的一種延伸,它將因令學生走向一片更為遼闊的天地。

課外古詩詞背誦,選取了十首古詩詞。主要由學生讀讀背背,增加文化淀集。

漢語知識:了解實詞。

二、學生狀況分析

一、二班,經過上學期的學習鍛煉,突出的特點是:

1、學生對語文課的認識和理解有了拓展。

2、能大膽嘗試和探究問題,開放性的問題有自己的見解。

3、大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科有濃厚的興趣。

4、課堂上有用于帶頭的好學生,課堂教學開展還行。

存在的不足是:

1、學習語文的習慣養成差。

2、學習比較盲目,目標性不強。

3、學習的主動性、合作探究意識不強。

4、基礎參差不齊,兩極分化嚴重。個性是有兩個考20分左右的差生。

5、積累較少,閱讀面不廣。

三、教學設想

首先、要注意教學目標的整合性。傳統的目標設計有重結論輕過程、重認知輕情感、重智能變化輕心理體驗。新課程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緯度的有機結合。

其次、要注意教學資料的開放性。要使語文課由單一轉向綜合,由平面轉向立體,由封閉轉向開放,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濃厚興趣,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學方式的互動性。要實現由少民主、不平等、單向傳輸向師生的和諧、民主、平等、互動轉變。師生互教互學,彼此構成一個學習的共同體。

第四、要注意教學過程的活動性。盡可能把過去由自己包辦的講解、提問轉化設計成學生的多種活動,透過學生的自主活動,讓學生掌握知識,并融會貫通,爛熟于心。

第五、注意教學手段的多樣性。應引進多種信息化教學手段,使學生從單一枯燥的學習中解脫出來,去領略課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強了語文課的吸引力,加速了學生盛知過程,促進了認知的深化。

第六、要注意教學組織形式的靈活性。要在課堂教學中想方設法組織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等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

第七、注重教學評價的多元性。要改變以往一刀切的評價機制,實行全面的評價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教學措施

根據學生的狀況和我校的實際,本學期擬采用以下措施:

1、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

2、語文教學中,要加強綜合,簡化頭緒,突出重點,注重知識之間、潛力之間以及知識、潛力、情意之間的聯系,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致力于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3、要重視學生思維潛力的發展。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指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發展他們的觀察、記憶、思考、聯想和想象的潛力,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4、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潛力。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啟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要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

5、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6、做好開頭的扭轉工作,扭轉以往不良的學習習慣。

7、實行分層目標教學,根據教學資料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

8、對學生進行雙基教學,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9、根據當前社會形勢,推行語文素質教育。

10、實行“雙體互促”課堂教學,培養合作精神,幫忙中下生提高學習興趣和成績。

11、實行互批共批,以改促寫的作文教學,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12、優化作業管理,做到每課過關,單元過關。

13、實行培優輔差,面向全體學生。

14、加強學生的閱讀量,培養興趣,提高寫作水平。

15、讓優生幫差生,實行“一幫一”學習語文。

16、課前一分鐘演講,包括自我介紹,新聞消息,小故事,成語解說等,鍛煉表達潛力

五、培優輔差計劃

主要措施:

1、培優重在拔尖,輔差重在提高

2、課堂上有意識給他們制造機會,讓優生吃得飽,讓差生吃得好。

3、課外輔導,利用晚修,文體課的時間,組織學生加以輔導訓練。

4、發揮優生的優勢,指名讓他帶一名差生,介紹方法讓差生懂得怎樣學,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5、對于差生主要引導他們多學習,多重復,在熟練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潛力,尤其是學習態度的轉變和學習用心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氣。

6、優生要鼓勵他們多做創新的事情,在閱讀和寫作方面多下功夫。

七年級上冊語文《秋天》教案設計篇9

學習目標:

1.積累、理解成語。

2.能準確流暢地朗讀并熟練背誦課文。

3.培養文言注釋能力。

4.聯系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1.朗讀、背誦全文。2.評點《論語》十則內容。

教學難點:深層理解《論語》十則內蘊。

教學時數:4課時。

學習方法:1、誦讀法2、評點質疑法

第一課時

【學習要點】了解孔子及《論語》。認讀《論語》十則,整體感知,析讀十則內容。

預習導學:

1、搜集關于孔子其人及《論語》的資料

2、細讀《論語》十則,熟讀成誦

課堂導學:1、提問關于孔子的資料收集。(小組匯報,搜集成果)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公認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主張仁義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2、提問關于《論語》的資料收集。(小組匯報,搜集成果)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從漢朝初年到五四運動以前的兩千年間,《論語》一直是學生的一本必讀書,影響很大,書中有不少語句都作為成語保留在現代漢語之中。

3、朗讀課文:

范讀:學生要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同學們正音正字。

全班齊讀:感知課文內容,反復誦讀

4、總結三個通假字:

ABC

5、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1)領會大意,試著用自己的話來表述。討論、弄清楚沒有注釋的詞語的意思。

(2)把十則《論語》按照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分類,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論語》十則導學案

第二課時

學習重點:理解前五則課文內容,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

學習難點:重點字詞釋義,弄清楚通假字。

學習要點:詳細分析,具體探討,學習前五則內容。

1、第一則:

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第三句講的是()

【固定句式】“不亦......乎?”譯作“不也是......嗎?”

翻譯()

2、第二則:

吾:______日:______三:______?。篲_____為:______

謀:______忠:______交:______信:______傳:______習:______

翻譯本則()

3、第三則:

故:______知:______可:______以:______為:______

總結出這章當中的一個成語()

翻譯本則()

討論正確的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

4、第四則:罔:______殆:______

翻譯本則()

同學們,這一章的內容帶給我們什么思考?對于我們學習有何現實指導意義?

理解20__多年前的圣人之語經久不衰之魅力(小組探究發言,同學們要有自己的思考)

5、第五則:誨:______知之:______為:______是:______

【固定句式】“......也......”譯作“......是......”

翻譯()

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6、前五則哪幾則是關于學習的態度和方法的()

哪幾則是關于思想品德修養的()

7、請同學們當堂背誦前五則(10分鐘)

《論語》十則導學案

第三課時

學習重點:重點字詞釋義。

學習難點:理解后五則課文內容,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

學習要點:詳細分析,具體探討,學習后五則內容。

1、第六則:賢:齊:內:自?。?/p>

翻譯:()

2、第七則:三:行:焉:其:

善者:從:改之:

翻譯:()

找出這兩則當中的成語()、()

思考:這一則我們應如何理解?

3、第八則:

士:弘:毅:仁以為己任:已:

翻譯()

思考:這一則當中體現出了孔子的一種思想,你知道是什么嗎?

4、第九則:歲寒:然:后凋:

翻譯:(

5、第十則:以:行:其:欲:加:于:

翻譯:()

這一則的成語是()

【理解第十則】討論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爸摇焙汀八 笔强鬃印叭省钡膶W說的兩個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體諒的意思。

6、后五則哪幾則是關于學習的態度和方法的()

哪幾則是關于思想品德修養的()

哪幾則關于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

7、當堂背誦這后五則。看看哪位同學背的最快。

《論語》十則導學案

第四課時

【學習要點】總結歸納,查缺補漏,在課堂上就完成背誦、默寫。

1、課文當中出現的讀音,進行復習。(5分鐘)

人不知而不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亦說()乎三省()吾身傳()不習乎

誨()汝()知之乎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文言字詞句小結(這是我們學習文言的關鍵一步)

(1)而:(1)表示順接;(2)表示轉接。

學而時習之()人不知而不慍()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任重而道遠()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死而后已()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2)為:讀wèi時,多作介詞;讀wéi時,多作動詞。

為人謀而不忠乎?()可以為師矣()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仁以為己任()

(3)焉:見賢思齊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4)之:①指示代詞,“這”;②第三人稱代詞,“它、它們”;③結構助詞,“的”;④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⑤助詞,在句中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無實義。

(5)固定句式:

①不亦......乎?→不是......嗎?②......也。→......是......。

3、當堂背誦這十則并當堂默寫?!墩撜Z》作為千百年來的一部偉大的作品、作為四書五經之一應當為我們所熟識,這十則又是經典中的經典,背默是最基本的前提,只有會背默才能進一步理解其中的深意。

4、小組討論(小組合作探究,同學們要通過自己思考發現《論語》的經典之處,發現《論語》的美)

(1)、你喜歡哪一則?為什么?(2)、你覺得哪一則對你啟發最大?(3)、你覺得怎樣才能真正學到知識?(4)、你還知道哪些指導我們如何學習的名言?

七年級上冊語文《秋天》教案設計篇10

為了使本學期的教學工作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順利地完成我所承擔的教學任務,特制定本教學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

本期的語文教學工作以語文新課程標準為指導,以學校的工作計劃為依據,切實提高自身的業務知識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落實常規工作,扎實基礎。對于七年級學生一方面繼續堅持識字寫字的教學;一方面增加課外閱讀量,豐富學生的閱讀積累,有的放矢地進行寫作訓練,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和閱讀課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養成自學語文的習慣。

二、教學目標

(一)掌握和運用知識能力的目標:

1.掌握七年級上冊語文所要識記的生字的字音、字型、字義。

2.學習朗讀方法,注意語氣的停頓、轉折,感情的轉化,為培養學生語文語感打下基礎。

3.了解寫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本的思想內容和文章的思路,并且閱讀大量的課外讀物,提高文字敏感度和對文本理解的深度,體會其情感。

4.培養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養成邊讀邊圈點,敢于提問,敢于發言。

(二)思想品德目標: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要進步的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的熱愛,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觀。要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積極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創新精神。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分為六個單元。

第一單元:這個單元,重新開啟一個新的篇章,為我們展現了色彩斑斕的大自然。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冶了人們愛美的心靈,鍛煉了人們發現美的眼力。這里描寫了美的的景物(《春》、《濟南的冬天》),描寫了美的情感……本單元要求學生在學習中,首先要學會品味優美的語言,其次要反復朗讀,在整體感知內容大意的基礎上,揣摩、欣賞精彩句段,體會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而且要學習細致觀察景物和抓住景物特點進行描寫的方法。

第二單元:我們可以感受到濃濃的親情,是那么的動人心弦。親情是人世間最真摯而美好的感情,這樣的文章往往最能打動人心,也最能引起感情共鳴。單元整體精心構建,選文兼顧詩文,兼顧古今,兼顧中外。所選的課文,作者努力用心靈捕捉生命的靈感,捕捉對親情的體會與贊美,讓讀者產生感情的共鳴。

本單元的選文,注意題材、體裁、風格的多樣性。這幾篇課文以不同的生活為背景,抒發了同樣感人至深的親情。

第三單元:這個單元選取了一組反映青少年學習生活的文章,教我們怎么樹立理想,實現理想。閱讀這些文章,可以讓我們了解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孩子們的學習生活,給我們以學習和生活的啟迪。引領我們去實現理想,豐富自己的人生體驗,為漫長的人生打下精神的底色。

第四單元:這個單元的課文寫的是作者對于人生的憧憬、體驗和思考,在閱讀這些課文的時候,將會引導學生體味人生,關愛生命。在學習這個單元時,要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并且提高朗讀的能力,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第五單元:在講完了人生的話題之后,本單元開啟科學的大門。在這個單元的幾篇課文,都與科學密切相關。讀這些文章可以豐富我們的科學知識,激發我們的求知欲,培養我們的科學精神。本單元的特點是科學知識的普及,因此,在學習中要求學生能夠借助圖書館或者互聯網,搜集、查閱相關資料,培養科學精神,激發求知欲。再者,在學習中,要練習概括課文的內容要點,要練習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記住主要內容,提高現代文閱讀的能力。

第六單元:這個單元的課文主要以想象豐富的奇妙世界為主,體裁多樣,有童話、神話、寓言和詩歌。它們都借助豐富的聯想和想像,虛構形象、故事情節及景象,曲折地反映現實,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在這些由想象創造出來的世界中,體味世界別樣的魅力。

四、教學重、難點

1.要求學生掌握七年級(上)階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詞的音義,并學會運用。

2.學習本冊書上的課文,完成本學期的教學任務。

3.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掌握常用的學習方法。

4.培養學生語文朗讀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為培養學生語文語感打下基礎。

5.大量閱讀課程標準要求的課外讀物,增加閱讀量。

6.指導學生理解課文中的文戰的主題含義和豐富的思想感情。

7.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語文學習中貫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五、學情分析

本學期擔任七(11)、(13)班語文教學。從學生的基礎來看,學生的語文成績和語文素養很不樂觀。學生的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都不高,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也不行,大多學生在小學都是接受式學習,所以,初中語文教學的道路可謂任重而道遠。本學年按照新課標的理念和要求認真工作,著眼于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有用的人才。

六、教學措施

1.重視學生的學習習慣的培養,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2.營造輕松、活潑的自主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學習中學知識,在生活中學道理,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觀。

3.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用新課程理念指導教學,及時發現教學中的問題,并進行反思。

4.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訓練,要求學生能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梢栽谡n外組織朗讀比賽或者是演講比賽,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

5.建立合作小組,加強學生之間相互合作的能力。

6.督促學生閱讀大量的課外讀物,寫讀書筆記,在課堂上與同學們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進行交流。背誦名篇名句,并進行默寫。

十、教學進度(具體見下表)

第一周

第二周春濟南的冬天

第三周雨的四季寫作

第四周古代詩歌四首秋天的懷念

第五周散步散文詩兩首

第六周世說新語兩則綜合性學習

第七周國慶節

第八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再塑生命的人

第九周竊讀記論語十二章

第十周論語十二章寫作

第十一周紀念白球恩植樹的牧羊人走一步,

第十二周期中考試

第十三周再走一步誡子書

第十四周綜合性學習貓鳥

第十五周動物笑談狼寫作

第十六周皇帝的新裝詩二首

第十七周女媧造人寓言四則綜合性學習

第十八周元旦放假

第十九周期末復習考試

第二十周

七年級上冊語文《秋天》教案設計篇1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感受人物在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對生活的意義

2、條理清楚地復述故事情節;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3、樹立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信心,激勵勇敢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能條理清楚地復述故事情節。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蘊含的生活哲理。

【教學準備】

1、學生:

⑴課前自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了解課文大意。

⑵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提出問題。

⑶預習課后練習二,準備與同學交流。

2、教師:

⑴備課時,把課后練習融于教學的過程中。

⑵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或借助小黑板,小卡片等輔助工具。

【設計思路】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65歲那年寫的,它回憶了8歲時一次爬懸崖的經歷。這篇文章,富有教益,從中可以學到作者小時候在那座小懸崖上學到的經驗──不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成一個個小困難,就不難克服。

課文敘事性較強,足以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領會寫作意圖時,可以從事與理的角度入手,要求學生復述故事情節,說說從中悟出的生活哲理。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這篇課文,內容上很有咀嚼的余地,特別是著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這一句,喻意更值得體味。教學時應致力于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倡導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課文,從而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至于朗讀教學,應跟課文教學的整個過程結合起來,教師可以挑爬下懸崖這一重要片斷進行教讀,以加深體會和領悟。

【教學過程】

一、精心導入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次實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