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經絡學說_第1頁
中醫學-經絡學說_第2頁
中醫學-經絡學說_第3頁
中醫學-經絡學說_第4頁
中醫學-經絡學說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經絡學說“醫無三世,不服其藥”三世醫學——《黃帝針灸》《素女脈訣》《神農本草》一、經絡學說的概念經絡學說是祖國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經絡內屬臟腑,外絡肢節,溝通內外,貫串上下,將人體各部的組織器官聯系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氣血通過經絡運行營養全身,使人體各部的功能活動得以保持協調和相對的平衡。

*經絡的生理功能:1、溝通表里上下,聯系臟腑器官2、通行氣血,濡養臟腑組織3、調節機能平衡4、感應傳導功能*經絡學說的兩個重要術語

1、經絡2、腧穴(穴位)1、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路。2、腧穴(穴位)——是臟腑、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部位。是“脈氣所發”、“經氣運行的空隙。”穴:腧穴,位:位置,腧=輸:轉輸、輸注。穴位—①針灸推拿治療的刺激點。

②疾病的反應點。二、經絡系統所組成:

A

十二經脈。

B

奇經八脈。

C

十五絡。

D

十二經別。

E

十二經筋。

F

十二皮部。

G

許多孫絡和浮絡。

(一)十二經脈1、十二經脈組成——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又稱十二正經。十二經脈包括:①

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②

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③

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④

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2、十二經脈的特點十二經脈隸屬于十二臟腑(五臟六腑+心包)陰經(手三陰、足三陰)→臟發出陽經(手三陽、足三陽)→腑發出

十二經脈循行特點A)手三陰→行上肢內側手三陽→行上肢外側足三陰→行下肢內側足三陽→行下肢外側B)太陰→前厥陰→中少陰→后陽明→前少陽→中太陽→后C)手三陰:胸→手手三陽:手→頭足三陽:頭→足足三陰:足→腹D)十二經循行⑴手太陰肺(胸→手)→⑵手陽明大腸(手→頭)→⑶足陽明胃(頭→足)→⑷足太陰脾(足→腹)→⑸手少陰心(腹→手)→⑹手太陽小腸(手→頭)→⑺足太陽膀胱(頭→足)→⑻足少陰腎(足→腹)→⑼手厥陰心包(胸→手)→⑽手少陽三焦(手→頭)→⑾足少陽膽(頭→足)→⑿足厥陰肝(足→腹)→⑴手太陰肺(二)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不同,既無直屬臟腑,又無表里配合。組成:①

任脈②

督脈③

沖脈④

帶脈⑤

陰維脈⑥

陽維脈⑦

陰蹺脈⑧

陽蹺脈①

任脈→行胸腹正中,諸陰經之會,稱“陰經之海”。“背為陽,腹為陰”→干活姿勢②

督脈→行腰背正中,諸陽經之會,稱“陽經之海”。(三)十四經——十二經脈(正經)+奇經八脈中的任督二脈合稱為十四經。(原因:奇經八脈中的腧穴,大多寄附于十二經之中,惟有任督二脈,各有其專屬的腧穴。故與十二經相提并論,合稱為十四經)。三、腧穴人體共361個大穴,包括:①

十二經穴:309穴(單側)。②

任脈經穴、督脈經穴共52個。(一)腧穴的作用——“經脈所通,主治所及”

1、近治作用2、遠治作用3、特殊作用1、近治作用——局部鄰近疾病取鄰近穴位。(哪里不舒服取哪里的穴位)例如:百會穴→頭痛中脘穴→胃痛腎俞穴→腰痛阿是穴→以痛為輸2、遠治作用——經脈所過較遠部位的疾病取所屬經穴。例如:上病下取:頭痛、頭暈→取涌泉穴、太沖穴下病上取:脫肛、子宮脫垂→取百會穴四總歌訣: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頸項求列缺,口面合谷收。足三里→腹痛、腹瀉、胃、腸疾病。委中→腰痛、背痛、腰、背部疾病列缺→項痛、落枕、頸項部疾病合谷→牙痛、口病、面部疾病3、特殊作用——腧穴作用的相對特異性。例如:大椎穴→退熱至陰穴→矯正胎位內關穴→雙向調節心律失常(二)十四經腧穴主治異同A)手三陰經→胸部疾病手太陰肺經→肺、咽喉疾病手少陰心經→心病手厥陰心包經→心病B)手三陽經→熱病、咽喉病手陽明大腸經→前頭、口鼻疾病手少陽三焦經→側頭、脅肋疾病手太陽小腸經→后頭、肩胛疾病C)足三陽經→熱病足陽明胃經→前頭、口齒疾病、胃病足少陽膽經→側頭、脅肋疾病、耳病足太陽膀胱經→后頭、腰背疾病D)足三陰經→婦科病、前陰病足太陰脾經→脾胃病足厥陰肝經→肝病足少陰腎經→腎病(三)特定穴特定穴,是指十二經中具有特殊治療作用的一些腧穴。由于它們的主治功能不同,因此,各有其不同的名稱。1、原穴---“原”即本原、原氣之意。因為臟腑的病變,往往反應于十二原穴,原穴又是人體原氣作用匯聚的部位,故稱“原”。如心經的原穴——神門。2、五輸穴---即“井、滎、輸、經、合”穴,是十二經分布于肘、膝關節以下的五個腧穴,簡稱“五輸”。歷代醫家把氣血在經脈中運行的情況,用自然界的水流現象作比喻,對經氣流注由小到大,由淺入深,分別用井、滎、輸、經、合五個名稱,作為說明經氣運行過程中每穴所具有的特殊作用。井——經氣所出,如水的源頭,故稱“井”;滎——經氣流過之處,如剛出的泉水微流,故稱“滎”;輸——經氣所灌注之處,如水流由淺入深,故稱“輸”;經——經氣所行經的部位,象水在通暢的河中流過,故稱“經”;合——經氣最后如百川匯合入海,故稱“合”。《十二經五俞穴》少商魚際與太淵,經渠尺澤肺相連。商陽二三間合谷,陽溪曲池大腸牽。歷兌內庭陷谷胃,沖陽解溪三里程。隱白大都太白脾,商坵陰陵泉要知。少沖少府屬于心,神門靈道少海尋。少澤前谷后溪脘,陽谷小海小腸經。至陰通谷束京骨,昆侖委中膀胱知。涌泉然谷與太溪,腹留陰谷腎所宜。中沖勞宮心包絡,大陵間使傳曲澤。關沖液門中渚焦,陽池支溝天井索。竅陰俠溪臨泣膽,坵虛陽輔陽陵泉。大敦行間太沖看,中封曲泉屬于肝。3、

絡穴——“絡”有聯絡的意思。由于絡穴大多分布于表里兩經的聯絡處,故稱“絡”。如肺經絡穴——列缺。4、俞穴——“俞”穴是臟腑經氣輸注于背部的腧穴。如“腎俞”穴。5、募穴——“募穴”是臟腑經氣匯集于胸腹部的腧穴。如肝的募穴——期門。6、八脈交會穴——即任、督、沖、帶、陰蹺、陽蹺、陰維、陽維八脈交會于十二經脈中的八個腧穴。這些腧穴均分布于四肢腕踝關節的上下。如“列缺”穴。7、八會穴——即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的精氣聚會之處,多分布于軀干部。a)

臟會——章門b)

腑會——中脘c)

氣會——膻中d)

血會——膈腧e)

筋會——陽陵泉f)

脈會——太淵g)

骨會——大杼h)

髓會——絕骨(懸鐘)8、郄穴——“郄”有空隙的意思,是各經經氣深集的部位。“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關節以下。如肺經郄穴——孔最。

9、下合穴——是指手三陽經下合于足陽經的腧穴。如“大腸合于巨虛上廉;小腸合于巨虛下廉;三焦合于委陽。”故又稱“手三陽下合腧”。(四)腧穴的定位

A)骨度分寸

頭部①

前發際→后發際:12寸②

耳后兩乳突之間:9寸

胸腹部①

天突→歧骨(胸劍聯合):9寸②

歧骨→臍中:8寸③

臍中→橫骨上廉(恥骨聯合上緣):5寸④

兩乳頭之間:8寸⑤

腋以下→季肋(11肋端):12寸⑥

季肋以下→髀樞(股骨大轉子):9寸

上肢部①

腋前紋頭(腋前皺褶)→肘橫紋:9寸②

肘橫紋→腕橫紋:12寸

下肢部①

橫骨上廉→內輔骨上廉:18寸②

內輔骨下廉→內踝尖:13寸③

髀樞→膝中:19寸④

膝中→外踝尖:16寸⑤

外踝尖→足底:3寸B)解剖標志。例如:兩眉之間——印堂兩乳之間——膻中C)簡便取穴法。例如:兩手虎口交叉——列缺垂手中指端——風市第二章經絡學說各論A)十二經脈(十二正經)一、手太陰肺經(11穴)起穴:中府→上肢內側前緣→止穴:少商。本經名穴:列缺。①中府——前正中線旁開6寸,平第一肋間隙處→肺的“募穴”,主治:咳嗽,胸痛。②少商——拇指橈側指甲角旁0.1寸。→主治:咳嗽,咽痛。③列缺——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主治:頸項痛,咽痛,咳嗽。二、手陽明大腸經(20穴)起穴:商陽→上肢外側前緣→前頭→止穴:迎香。本經名穴:合谷、曲池、迎香。①商陽——食指橈側指甲角旁0.1寸→“井穴”,主治:咽痛,熱病,昏迷。②迎香——鼻翼旁0.5寸,鼻唇溝中→主治:鼻塞,鼻衄,面部美容。③合谷——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約平第二掌骨中點處。→“原穴”,主治:齒痛,咽痛,熱病,口眼歪斜。(孕婦不宜針)④曲池——曲肘,當肘橫紋外端凹陷中。→“合穴”,主治:熱病,齒痛,咽痛,腹痛。三、足陽明胃經(45穴)起穴:承泣→胸腹→下肢外側前緣→止穴:厲兌。本經名穴:地倉、頰車、頭維、乳根、足三里。①

承泣——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中→主治:目疾,口眼歪斜,面部美容。②

厲兌——第二趾外側甲旁0.1寸→“井穴”,主治:熱病,齒痛,腹痛。③

地倉——口角旁0.4寸→主治:口眼歪斜,面部美容。④

頰車——下頜角前上方一橫指凹陷中,咀嚼時咬肌隆起處→主治:齒痛,口噤不語,面部美容。⑤

頭維——額角發際直上0.5寸。→主治:頭痛,目眩,面部美容。⑥

乳根——第五肋間隙,乳頭直下。→主治:胸痛,乳癰。⑦

足三里——犢鼻穴下3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合穴”,主治:胃痛,腹脹,嘔吐,泄瀉。四、足太陰脾經(21穴)起穴:隱白→下肢內側前緣→腹→心→止穴:大包。本經名穴:三陰交。①

隱白——拇指內側趾甲角旁0.1寸→“井穴”,主治:腹脹,月經過多。②

大包——腋中線上,第六肋間隙中→主治:胸脅痛。③

三陰交——內踝上3寸,脛骨內側面后緣→主治:腹脹,帶下,遺精,不寐。五、手少陰心經(9穴)起穴:極泉→上肢內側后緣→止穴:少沖。本經名穴:神門。①

極泉——腋窩正中→主治:心痛,胸脅痛。②

少沖——小指橈側指甲角旁0.1寸→“井穴”,主治:心痛,心悸,癲狂。③

神門——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中。→“原穴”,主治:心悸,心痛,不寐。六、手太陽小腸經(19穴)起穴:少澤→上肢外側后緣→頭→止穴:聽宮。本經名穴:聽宮。①少澤——小指尺側指甲角旁0.1寸→“井穴”,主治:寒熱,咽痛。②聽宮——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后緣,張口呈凹陷處→主治:耳疾,面部美容。

七、足太陽膀胱經(67穴)起穴:睛明→后頭→沿背脊旁→下肢外側后緣→止穴:至陰。本經名穴:睛明、攢竹、委中、承山。①

睛明——目內眥旁0.1寸→主治:目疾,面部美容。②

至陰——足小趾外側趾甲旁0.1寸→“井穴”,主治:頭痛,胎位不正,難產。③

攢竹——眉頭凹陷中→主治:目疾,頭痛。④

委中——腘窩橫紋中央→“合穴”,主治:腰背痛,下肢痿痹。⑤

承山——腓腸肌兩肌腹之間凹陷的頂端→主治:腰腿痛,痔疾,便秘。八、足少陰腎經(27穴)起穴:涌泉→下肢內側后緣→腹胸→止穴:俞府。本經名穴:涌泉。①涌泉——足底中,足趾跖屈時呈凹陷處→“井穴”,主治:頭痛頭昏,大便難,小便不利,失音。②俞府——鎖骨下緣,前正中線旁開2寸→主治:咳嗽,氣喘,胸痛。九、手厥陰心包經(9穴)起穴:天池→上肢內側中間→止穴:中沖。本經名穴:內關。①

天池——第四肋間隙,乳頭外側1寸→主治:胸脅痛。②

中沖——中指尖端的中央→“井穴”,主治:心痛,新煩,舌腫痛,昏迷。③

內關——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原穴”,主治:心悸,心痛,嘔吐,癲狂。十、手少陽三焦經(23穴)起穴:關沖→上肢外側中間→側頭→止穴:絲竹空。本經名穴:絲竹空。①

關沖——第四指尺側指甲角旁0.1寸→“井穴”,主治:頭痛,咽痛,舌強,熱病。②

絲竹空——眉梢處凹陷中→主治:頭痛,目疾,面部美容。十一、足少陽膽經(44穴)起穴:瞳子髎→側頭→胸脅→下肢外側中間→止穴:足竅陰。本經名穴:瞳子髎、風池、肩井、環跳、懸鐘。①

瞳子髎——目外眥旁0.5寸→主治:頭痛,目疾,面部美容。②

足竅陰——第四趾外側趾甲角旁0.1寸→“井穴”,主治:耳鳴,脅痛,月經不調。③

風池——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平風府穴處→主治:頭項強痛。④

肩井——大椎穴與肩峰連線的中點→主治:頸項痛,肩背痛,難產,(孕婦禁針)。⑤

環跳——股骨大轉子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內2/3交界處→主治:腰腿痛,下肢癱瘓。⑥

懸鐘——外踝上3寸,腓骨后緣→“髓會”,主治:足脛攣痛。十二、足厥陰肝經(14穴)起穴:大敦→下肢內側中間→腹→上注于肺→止穴:期門。本經名穴:太沖。①

大敦——足大趾外側趾甲角旁0.1寸→“井穴”,主治:閉經,崩漏,陰挺,陰腫。②

期門——乳頭直下,第六肋間隙→肝“募穴”,主治:脅腹脹滿。③

太沖——足背,第一、二跖骨底之間凹陷中→肝“原穴”,主治:頭痛,目昏,脅痛。B)奇經八脈一、任脈(24穴)起穴:會陰→腹胸正中→止穴:承漿。本經名穴:關元、中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