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世界經濟危機及其影響下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_第1頁
第七章-世界經濟危機及其影響下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_第2頁
第七章-世界經濟危機及其影響下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_第3頁
第七章-世界經濟危機及其影響下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_第4頁
第七章-世界經濟危機及其影響下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世界現代史ContemporaryWorldHistorynext

1第七章世界經濟危機及其影響next2本章內容提要1929—1933年爆發了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這次危機既是20年代相對穩定與繁榮的結束,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濟歷史根源,不僅是資本主義在經濟制度上的一次大危機,也是整個資本主義制度的一次大危機。它對世界政治、經濟和國際關系格局產生了巨大沖擊和深遠影響。資本主義世界各國在尋找克服危機的出路時,在政治上出現了兩種分化,一種以美國為代表,被迫進行改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改革;一種以德、日為代表,建立起法西斯專政,企圖通過對外侵略擴張,尋找擺脫危機的出路。兩者的共同特點是加強了國家政權對經濟的干預。next3第七章世界經濟危機及其影響下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1929—1933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美國羅斯福新政危機年代的英國和法國德國法西斯專政的建立與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日本法西斯專政的建立與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exit4第一節1929—1933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一、危機的爆發1929年10月,紐約華爾街股票市場股價狂跌,股市崩潰,引發了一場經濟危機next華爾街股票交易所前擁擠的人群51929—1933年世界經濟大危機時期紐約道瓊斯指數變化示意圖next鐵路股票下跌幅度84.4%公用事業股票下跌幅度80.3%工業股票下跌幅度82.8%0501001502002503003501929年9月1933年1月6銀行紛紛倒閉;工商企業大量破產;失業人數激增;農產品價格猛跌;農民收入銳減;民眾生活極端困苦。經濟危機從美國開始,迅速波及到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影響到世界各國,演變成一場空前規模的世界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二、危機的表現next聽到股市崩潰的消息(漫畫)71929—1933年經濟下降狀況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日本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幅度46.2%40.6%28.4%16.5%8.4%1/3對外貿易下降幅度70%69.1%50%50%以上50%以上2/3失業工人(萬人)1700476近300853003000next8農場主銷毀“過剩”的牛奶等候領救濟面包的長隊(紐約1931年圣誕節)next9“胡佛村”及其“村民”

1928年胡佛競選總統時說:“今天,我們美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于最終戰勝貧困”,并預言他當選后保證“每家鍋里有一只雞,車房中有兩輛車”。然而,1929年美國即陷入經濟危機,失業者用舊報紙、舊木料搭起簡陋的棚子,這種小棚組成的臨時居住區被人們諷刺為“胡佛村”,胡佛本人被嘲諷為“饑餓總統”。next10$100WillbuythiscarMusthavecashLostallonthestockmarket

一位經濟危機的受害者以100美圓出售他的汽車next11

Iknow3tradesIspeak3languagesFoughtfor3yearsHave3childrenAndnoworkfor3monthsButIonlywantonejob英國失業者街頭求職我會三種手藝我能講三種語言我打過三年仗我有三個孩子我失業三個月了我只要一份工作next12來勢特別猛:股市出現災難性的風暴,轉眼問,許多人破產持續時間特別長:從1929—1933年經歷5個年頭,危機結束后,經濟持續蕭條范圍特別廣:美國——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農業危機、信貸貨幣危機與工業危機同時并發,相互交織經濟危機像一只巨大的章魚迅速籠罩全球破壞性特別大: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了40%以上,失業率高達30%到50%,世界貿易額猛烈縮減next三、危機的特征13四、危機的原因next具體原因從當時美國社會財富的分布狀況看,貧富分化嚴重,限制了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生產的巨大增長和勞動人民消費能力的極其有限,使生產與市場的矛盾突出資本家為謀取暴利,通過分期付款和擴大銀行信貸刺激消費,造成市場的虛假消費危機的導火線股票投機活動猖獗,掩蓋了生產與市場間矛盾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生產的社會化和生活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雅典

14四、危機的原因

1、戰后未確立起有效的國際金融秩序2、與美國的財政金融政策的失誤有關

3、國際經濟的不平衡是危機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4、20年代的經濟繁榮本身具有片面的性質。

5、整個世界經濟存在著經濟過熱和“泡沫經濟”的問題15五、危機的影響各國政壇丑聞層出不窮,政府信譽掃地;廣大人強烈要求改善生活狀況,示威、游行和罷工斗爭不斷法西斯分子利用人民對現實的不滿,興風作浪,伺機奪權,促使社會更加動蕩不安1、從局部看它激化了資本主義各國嚴重的社會危機next經濟危機中領取救濟金的美國人民16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改善本國經濟形勢,紛紛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并加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爭奪,各國間的矛盾和磨擦日益尖銳為了盡快擺脫困境,各國進一步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進行掠奪,激起當地人民的反抗危機導致國際格局發生急劇變化,德、日、意這三個地盤較小、資源相對不足的帝國主義國家,建立起法西斯專政,企圖從戰爭中尋求出路世界局勢危機四伏2、從整體看,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next17經濟政策:自由放任→國家干預經濟理論:自由主義→凱恩斯主義發展實踐:羅斯福新政是國家干預經濟的一次實踐3、它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的重要轉折點back凱恩斯18

1、危機對美國的打擊1932年7月工業生產指數比危機前最高點下降了55.6℅,其中生產資料生產下降65.6℅到96.3℅不等。86000家企業破產,5500家銀行倒閉,全國金融界陷入窒息狀態,千百萬美國人多年的辛苦積蓄付諸東流,GNP由危機爆發時的1044億美元急降至1933年的742億美元,失業人數由不足150萬猛升到1700萬以上,占整個勞動大軍的四分之一還多,整體經濟水平倒退至1913年。

一、危機的突發和胡佛的反危機措施第二節美國羅斯福新政next192、胡佛的反危機措施①白宮會議②農業③住宅貸款銀行法④高關稅保護政策⑤成立復興金融公司⑥佛的反危機政策的核心是在推行以維護自由放任原則為前提,倡導地方和民間團體自愿聯合的政策20

3、評價(1)反危機的指導思想上①不是強化國家干預,而是強調自由放任;②不是照顧到一般資產階級及中下層的承受能力,而是著重照顧大資產階級利益;③不是實用主義的隨機應變,而是堅持傳統的庸俗經濟學。④胡佛的自愿聯合政策,雖然已經不是原來那種嚴格意義上的傳統的自由放任政策,它是壟斷資產階級在原有軌道上的一種擺脫危機的嘗試,但是仍然堅持不由聯邦政府采取強化干預的自由放任哲學。總之,它把自由競爭、自由調節、自由放任放在高于一切、高于資本主義利益總代表的國家利益之上。21(2)反危機措施在實踐上,也實行聯邦政府的救濟,資助瀕于破產的工業和農業,并且管制對外貿易。但是①在社會救濟和保障的重點上主要是強調地方政府、州政府及企業的救濟;強調單純性救濟,救濟的重點則是大資產者、大農場主。②胡佛政府不是全面整頓工農業,而是局部調整工農業生產;不是擴大公共工程的規模,而是縮小公共工程的規模;不是由聯邦政府來主持公共工程,而是強調由地方政府來承辦;不是赤字財政,而是平衡預算,不是廢除金本位,而是保留金本位;不是全面整頓金融財政,而是局部地加以修補;不是改變管理體制,而是保持體制不變;不是擴大聯邦政府的干預職能,而是強調聯邦政府少干預為妙22(3)就反危機后果而言,胡佛的措施尤如杯水車薪,無濟于事,從而錯過了寶貴機遇,但也為后人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教訓。23

需要說明,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美國史學界出現了一股重新評價胡佛及其危機措施的潮流,同情胡佛的處境,贊揚和肯定胡佛的反危機措施,這種再評價是和戰后保守主義思潮抬頭、地方分權主張興起分不開的。如果說,當年胡佛的自愿聯合政策這一反危機措施的失敗,標志著傳統自由放任主義的危機,那么,20世紀70年代對胡佛自愿聯合政策的重新評價,則意味著凱恩斯主義理論面臨新的困境。24羅斯福總統就職宣誓典禮25二、羅斯福新政宣傳“新政”的海報next1、羅斯福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1882~1945年)祖籍荷蘭。出身顯貴家庭,先后就讀于哥倫比亞大學和哈佛大學。他嫻于辭令,很有政治膽略,個人感情奔放,曾任海軍助理部長和紐約州長。1932年羅斯福在芝加哥接受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的提名時,就向歡呼的代表說,“我向你們,也為自己在這里保證,為美國人民實行新政。”從此,“新政”就成了羅斯福政府反危機的總稱。262、新政的理論基礎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為代表的國家干預經濟學說(1)“消費傾向”規律(2)“預期收益”規律(3)靈活偏好規律27

“羅斯福新政”從1933年3月羅斯福就任總統開始到1941年3月“租借法”通過結束。“新政”貫穿始終的中心內容是致力于復興經濟和實現社會改革。以1935年為界,“新政”可分為前、后兩個時期

前期:1933年3—6月,史稱“百日”新政,其側重點是恢復經濟

后期:1935年以后,新政側重點在于社會改革3、過程及其特點next羅斯福在簽署文件28從新政主要內容來看,可以用“三R”來概括,即救濟(Relief)、復興(Recover)和改革(Reform)4、新政的內容

整頓金融。用資金支持大銀行,淘汰失去償付能力的小銀行,公布存款保險法,以恢復銀行信譽。停止黃金出口,禁止黃金流通,穩定金融。宣布美元貶值,增強美國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能力羅斯福為保障美國公民的社會福利引入的社會保險卡next29

擴大需求。積極進行失業救濟和舉辦公共工程以擴大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需求田納西水利工程

調節工業生產。頒布“全國產業復興法”,制定“公平競爭法規”,以避免因盲目競爭導致生產過剩;另一方面,規定工人有權同資本家進行集體談判next30

調整農業生產。先后頒布兩個“農業經濟調整法”,縮減農業生產規模,消除農產品過剩,保證農產品價格。同時,頒布“農業信貸法”,保證小農戶能得到救濟款

試圖抑制富豪。在救濟貧民的同時,試圖通過征收累進所得稅來抑制富豪,但未能奏效挖灌渠next31在美國,一派認為新政使美國社會引起的變化是積極的,是美國進步主義傳統的繼續或新的歷史里程碑。一派認為新政把美國帶向“福利國家”的趨勢是不好的。還有一派認為新政的改革是很不夠的。一般說來,美國和西方的不少史學家對新政的評價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傾向。

5、學界對羅斯福新政的評價和評價標準在紐約舉行的一次盛大的游行,慶賀國家復興執行機構(NRA)的工作next32某些論著過分夸大了新政的進步作用,而忽視它的資產階級局限性。如認為新政是“社會主義的口號”,實行的是“社會主義經濟”,新政開始了“一個影響美國生活每一方面的深刻的和徹底民主改革的時代”,“羅斯福沒有引起麻煩的憲法爭執就結束了大蕭條”,“新政是獨特的和平革命”。另一些論著從不同角度對新政的某些積極作用持批判態度。如認為新政是“危險的法西斯式的計劃”,“完全代表著美國壟斷資本的益”,“新政改革與美國傳統實行明顯的災難性的決裂”,“包含著很多共產主義的初期目標”。

33我國50—70年代的史學論著,對羅斯福新政一般持否定態度,對新政的影響估計偏低。34評價標準評價一項政策歸根結底主要看它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的作用如何,而不應該只是強調它所代表的階級利益。應該嚴肅地根據當時國內外歷史條件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356、新政的歷史作用(1)美國可供選擇的三條道路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非民主手段的法西斯專政或對原有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政策進行某些改革。36(2)新政的歷史作用首先,實施新政緩和了經濟危機的嚴重惡果和由此激化了階級矛盾,部分地改善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困境,使國民經濟免于徹底崩潰,恢復了社會生產力。

37其次,新政的實施避免了美國走上了法西斯道路,為美國參加反法西斯陣營并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打下了鞏固的基礎。

第三,新政的實施為壟斷資產階級維護資本主義的統治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為以后美國和其它許多西方國家的資產階級政府所效法。

38

其次,緩和了社會矛盾,恢復了美國人民對美國國家制度的信心,有效地遏制了法西斯勢力對民主制度的威脅,鞏固了資本主義統治

第三,國家對經濟加強干預的政策,對美國以及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羅斯福back39一、英國1、英國政府的反危機措施政府決定緊縮開支,削減社會保險,增加間接稅來,對農業、工業、對外貿易、金融進行調整第五節危機年代的英國和法國英國煤礦工人罷工next40背景:1937年5月,張伯倫上臺之時,歐洲國際局勢惡化,英國財政困難,張伯倫企圖以綏靖外交來彌補國防軍備力量之不足,提出了一整套所謂“全面解決”歐洲問題的綏靖“總計劃”2、綏靖政策的出臺張伯倫next41內容:通過談判或協商,犧牲小國利益,出讓自己的某些利益,部分滿足德、意法西斯的擴張要求,避戰求和,保持歐洲現狀,維護英國根本利益和歐洲霸權地位結果:與主觀愿望相反,在與德意法西斯的較量中,始終處于被動地位。在讓步妥協之后,還是被拖入戰爭,導致英國在戰爭初期遭受失敗綏靖政策的出臺next英國首相張伯倫飛往柏林,試圖從希特勒口中討得歐洲的“和平”42二、法國1、經濟危機下的法國2、法西斯勢力的發展

減少退休金、工資和公共支出堅持通貨緊縮的政策不放棄金本位1928年法郎貶值后一直堅持不再貶值法國政府以保守的財政手段來對付危機危機期間,出現了各種法西斯團體,如“法蘭西行動同盟”、“火十字團”、“青年愛國團”及“法蘭西團結”等next433、人民陣線政府的成立及其改革1934年左翼三大政黨社會黨、激進黨和共產黨及統一總工會、人權同盟等幾十個黨派組成人民陣線。制定了人民陣線的綱領。1936年4月法國議會選舉,人民陣線獲勝,成立了以社會黨人勃魯姆為首的第一屆人民陣線政府。實行了一系列類似美國羅斯福新政內容的法令

農業上,成立了國家小麥局,控制小麥的國內銷售及對外貿易以促進農業生產的恢復

對軍火工廠實行國有化,使政府有權協調和監督軍火的生產與銷售

對法蘭西銀行進行改組,政府任命其中大部分成員,而有的成員本身應由政府官員擔任,從而使國家有了宏觀調整金融的能力

改革了稅收制度next44第三節德國法西斯專政的建立與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一、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上臺的背景和原因1、共和國的經濟政治危機與納粹黨的崛起和上臺(1)經濟危機:面對1929年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德國政府束手無策,法西斯勢力趁機發展起來工業農業對外貿易下降幅度40.6%30%46.3%next45(2)政治危機:經濟危機導致政府統治危機,政府更迭頻繁,社會動蕩不安,德國法西斯勢力乘機而起黨派名稱政治態度大選后在議會中所占席位1928年5月1930年9月1932年7月1932年11月1933年3月德國共產黨反法西斯54778910081德國社會民主黨反法西斯15314313312120基督教中央黨中間派6268757074德國民主黨中間派2520425德國人民黨中間派43307112德國民主黨反法西斯7341375252民族社會主義工人黨法西斯黨12107230196288總席位

491585608608648歷次大選后各黨派在議會席位的變化next46(3)納粹黨的崛起和上臺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左)成為德國總理希特勒檢閱軍隊next472、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得以上臺的原因

德國的軍國主義傳統和封建殘余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凡爾賽體系使德國人積郁起強烈的民族復仇情緒,這種情緒很容易為極端分子所利用1929年開始的經濟危機給希特勒提供了千載難逢的良機。民眾希望尋覓一個強有力的力量帶領他們走出苦難魏瑪共和國因歷史原因缺乏強有力的統治基礎德國的左派力量德國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希特勒利用上述一切有利條件,蠱惑民眾,最終被壟斷資產階級捧上臺德國壟斷資產階級對納粹黨的支持next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此后,希特勒立即將德國經濟納入戰爭軌道48

二、德國法西斯獨裁體制的建立和內外政策建立獨裁體制

1、改變內閣的成分和結束魏瑪共和國

《消除民族和國家痛苦法》,即《授權法》

2、爭取對軍隊的控制權和清洗沖鋒隊3、鎮壓共產黨和工人運動

希特勒精心策劃了國會縱火案next494、解散傳統資產階級政黨5、排斥異己,清洗非納粹黨人員,取消聯邦各州的獨立權,置于中央政府管轄下,下令清洗政府中的反納粹的一切人員及猶太人,同時還進行文化清洗。6、行恐怖政策,成立"蓋世太保"

希特勒和他的狂熱支持者next50內外政策經濟上:大力發展軍事工業及相關的民用工業,實行國民經濟軍事化文化思想上:嚴密控制文化教育領域,用納粹黨的說教鉗制人們思想希特勒向全德國發表演說next51

社會生活方面:進行排猶運動,致使無數猶太人流離失所,并慘遭殺害

納粹正在清除一個猶太人居留區無家可歸的猶太小孩next52軍事上:從1935年開始,德國公開撕毀凡爾賽和約,大量擴展陸軍,積極興建空軍,并開始建造軍艦德國的征軍海報陸軍150個師、約270萬人空軍一線飛機4320架海軍戰列艦5艘潛水艇57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22艘二戰爆發時德國軍隊實力next53對外關系上:1933年,德國為了放手擴軍備戰,退出國聯。1936年,德軍開過萊茵非軍事區,進一步撕毀凡爾賽和約德國步兵耀武揚威的開進科隆back54一、世界經濟危機下的日本內外矛盾1、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對日本的打擊

日本經濟基礎薄弱,國內市場狹小,對外依賴性強,受到經濟危機的打擊十分嚴重。工業生產普遍下降,失業人數激增;農產品價格慘跌,大批農民破產第四節日本法西斯專政的建立與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東京職業介紹所前的長隊next552、軍需通貨膨脹與“軍財抱合”

實行轉嫁危機和軍需通貨膨脹政策推行國民經濟軍事化,擴大軍事支出和軍事訂貨,以保證壟斷資產階級的利潤。于是,通貨膨脹與軍需相結合,形成“軍需通貨膨脹”,財閥與軍閥進一步結合,稱作“軍財抱合”,

日本軍國主義教育軍訓圖next563、傾銷政策日本商品到處沖擊,震動歐美各國,以致他們驚呼“經濟黃禍”。4、“協調外交”的破產

57二、日本帝國主義的法西斯化1、

北一輝的《日本改造法案大綱》(理論)(1)北一輝狂熱鼓吹天皇制,反對一切民主主義,包括資產階級民主(2)叫囂侵略有理(3)偽裝“反壟斷”(4)動用“天皇大權”來改造日本國家它不是依靠建立法西斯政黨來進行法西斯化,而是依靠日本現有的天皇制和軍部勢力來進行法西斯化。

582、法西斯勢力的形成

最早建立的法西斯團體是猶存社

自1920年至1929年,各種法西斯團體數達百余個。至1932年,各種“國家主義”團體共計1900多個,分合無常。力量最強、影響最大的是軍部法西斯勢力。最重要的組織有一夕會、櫻會等永田鐵山、岡村寧次、東條英機橋本欣五郎593、政黨內閣時期的結束

(1)刺殺濱口首相

佐鄉屋留雄(2)未遂的三月政變

(3)10月事件

(4)刺殺前藏相井上準之助

(5)“五·一五”事件

(6)“舉國一致”內閣政黨內閣結束604、法西斯統治的確立

(1)軍部內法西斯組織的分化在九一八事變前,在日本軍隊內部,圍繞著如何擺脫危機,就出現了良種意見。一種主張先發動侵略中國東北的戰爭,然后乘機推進國內政治體制改革,持此種意見的是軍部上層,即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