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目標1.結合實例,理解我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徑和應采取的相應措施。2.理解個人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應具備的態度、責任和行為準則。(二)、過程與方法目標1.結合我國國情,分析、理解我國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以及采取的措施。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實際事例來分析人地關系的發展狀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3.組織學生經常收集新聞、影視、圖片資料,以我們常發生的新聞事件來教育學生,使學生及時了解我國的可持續發展的最新動向。(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1.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了解我國的國情,對以后的發展,更應走可持續發展道路。2.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正確對待我國現存的一些問題,協調人地關系,向著良性循環的方向發展。二、教學重點我國目前面臨的生存和發展的壓力。三、教學難點我國只能選擇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的必然性和唯一性。四、教學方法1.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了解我國的環境問題,了解我國的人地關系問題,以具體的事實來說明我國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的必然性。2.利用多媒體技術,圖文并用,了解我國的環境狀況以及環境治理好的城市與地區,明確以后的發展方向,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五、教具準備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一些文字、影視資料,把現實生活中的環境狀況加以對比,使學生得到更直觀的感受。六、課時安排一課時七、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我們知道了可持續發展的概況,了解了它的發展過程,從上節課內容的分析中,也理解了作為人類的發展,可持續是唯一的選擇,也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那么,具體到我們國家、我們周圍的生產、生活情況又該如何呢?本節課我們來學習“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板書)。[新課教學]我們知道: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為了求得發展的必然選擇,是世界各國的必然選擇,當然也是我國的必然選擇。但是,由于世界各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國在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時也不應相同,要注意各國的國情和地域環境的特殊性,走一條適合自己國情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一)、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板書)1.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在中國源遠流長(板書)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有封山育林、定期開禁、保護生育期的鳥獸魚鱉,使自然資源休養生息,以保永續利用的主張和法令。如:(以下資料可制作成投影片或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其放給學生,并解釋、翻譯,讓學生了解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已經有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萌芽和一些實踐行動)(1)為人君而不能謹守其山林菹澤草萊,不可以立為天下王。(《管子·輕重甲》)譯文:做一國之君卻不能嚴格管理山川、沼澤和土地,不能立他做天下的帝王。(2)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篇》)譯文:砍伐栽種不失季節,所以山林就不會沒有草木,百姓也會有多余的木材。(3)竭澤而漁,豈不得魚,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呂氏春秋·首時》)譯文:抽干湖水而捕魚,哪有得不到魚的,然而第二年也就沒有魚了;焚燒草木而打獵,哪有無收獲的,而第二年也就沒有野獸了。(4)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論語·述而》)譯文:只用一個鉤而不用多鉤的魚竿釣魚,只射飛鳥而不射巢中的鳥。(5)山林非時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長;川澤非時,不入網膢,以成魚鱉之長。(《逸周書·文傳解》)(6)地勢有良薄,山澤有異宜。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性反道,勞而無獲。(《齊民要術·種谷篇》)由此可見,在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保護正在懷孕和產卵的鳥獸魚鱉以“永續利用”的思想和封山育林定期開禁的法令。春秋時的管仲(管子),就從發展經濟、富國強兵的目標出發,十分注意保護山林川澤及其生物資源,反對過度采伐。戰國時的荀子也把自然資源的保護視作治國安邦之策,特別注重遵從生態學的季節規律,重視自然資源的持續保存和永續利用,北魏時的賈思勰(《齊民要術》語),也明確地提出了因地制宜的思想。1975年湖北云夢睡虎地11號秦墓中發掘出1100多枚竹簡,其中的《田律》清晰地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這是中國和世界最早的環境法律之一。“與天地相參”“天人合一”可以說是我國古代生態意識的目標和理想,這對于當今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仍然有極大的啟發意義。2.目前我國面臨的生存和發展壓力(板書)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占世界約7%的耕地養活著約占世界21%的人口,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國現在也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和發展壓力,人口眾多,資源短缺,環境問題嚴重。對于這些問題或生存壓力,我們要組織學生及時收集相關新聞影視資料,通過多媒體制作,以直觀的方式展示給學生,并組織學生進行分析討論。承轉:針對以上影響我們生存和發展的問題,我們要組織學生及時討論,了解我國目前面臨的巨大壓力,下面我們從幾方面重點學習。(1)龐大的人口壓力(板書)人口增長所帶來的巨大壓力是我國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矛盾的根源。據統計,1997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只占全世界的%,這意味著我國必須用1份世界平均財富去養活相應6倍的人口。盡管我國自1978年以來加強了計劃生育工作,但由于人口總量的基數過高,每年新增人口的絕對數仍然較高,約為1300萬,這樣,我國每年有高達1/4的新增產值被每年新增人口所消耗。我國目前控制人口增長的任務十分艱巨。有資料表明,從1994年到2000年,每年處于生育旺盛期的婦女人數仍然保持在1億多人,邊遠地區育齡婦女人數還在增多,部分推遲生育的婦女今后還將生育,再加上流動人口增加,使計劃生育管理工作難度加大。在我國,面臨人口數量過多的壓力的同時,還有待于提高人口素質。我國目前沒有穩定解決溫飽問題的人口估計有7000萬,他們勢必亂墾荒地、濕地,亂采濫伐林木,對環境產生不利的影響,另外,我國15歲及15歲以上半文盲、文盲人數約占總人口的15%左右,其中80%分布在農村、貧困地區,這又構成了當地經濟發展的嚴峻挑戰。此外,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應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表明,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總之,人口這一沉重的負擔已成為我國發展的一大障礙。(2)資源短缺令人擔憂(板書)我國的自然資源雖然種類多、總量大、類型齊全,但由于龐大的人口壓力和經濟迅速發展的需要,加上生產技術和工藝水平的落后、人口數量過多,使得我國人均資源占有量很低,資源利用率低,長期存在著資源的相對短缺。例如,水資源短缺問題日益嚴重。我國人均淡水資源占有量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國耕地和草場共有400多萬平方千米的面積缺水,約占全國國土面積的一半。全國缺水城市達300多個,而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僅為20%~30%,單位產值用水量是發達國家的5~10倍!再看黃河,則是另一番讓人心碎的景象:斷流。進入20世紀90年代,黃河每年平均斷流達102天,1997年斷流時間竟達226天,一年中的2/3時間,黃河下游是無水的、干涸的,成了一條季節河。由于缺水,我國每年影響工業產值2300多億元,全國干旱受災面積3億畝,農業減產糧食250多億公斤,耕地資源短缺矛盾也十分突出。由于片面追求經濟的發展,非農業用地迅速增加,耕地逐年減少。現在,我國人均耕地不到0.1公頃,約為世界人均數的1/3。森林資源更不容樂觀。我國人均森林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5,我國在林業方面的工作重采伐、輕撫育,使林木生長率低,另一方面濫伐林木、毀林開荒的現象仍未杜絕,森林火災和病蟲害也不時發生,使我國的森林資源遭受了嚴重的破壞。此外,我國能源供需結構矛盾加大,油氣短缺問題嚴重,大宗礦產儲量的耗損速度遠大于年增長速度,現有礦山生產能力將有較大消失;浪費資源嚴重,礦業開發秩序混亂的狀況仍沒有得到根本治理。(3)深刻的環境危機(板書)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少,自然環境面臨著極大的危機。主要表現為兩方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一方面,以城市為中心,以大氣、水體、固體廢棄物、噪聲等為重點的環境污染仍在發展,隨著農村中小企業的發展,并迅速向農村蔓延;另一方面,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資源減少、生物多樣性減少為特征的生態破壞的范圍仍在擴大,程度在加劇。例如: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酸雨危害加重。如今我國2/3的地區已遭受酸雨的威脅,并且還在擴大。大城市中汽車尾氣污染日趨明顯,個別城市出現了光化學煙霧現象。城市生活污水處理遠不能適應城市擴大、發展的需要,污水排放量大幅度增加,各大江大河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并呈發展趨勢,工業發達城市附近的水域污染尤為突出。全國各主要城市地下水普遍超采,近海城市海水入侵現象嚴重。此外,由于生態破壞,風沙侵襲事件頻發。2001年春季,甘肅中東部、內蒙古西部、寧夏、陜西及山西西部的黃土高原,受來自蒙古的冷空氣影響,刮起了六級以上大風,上述地區正是中國三北風沙線所在地域,生態環境惡劣,土地沙化嚴重,沙隨風起一直刮到幾千米的高空,形成沙暴,向東南方向移動,經過一夜漂浮,在北京、天津地區及長江中下游附近地區沉降,形成大面積浮塵天氣。北京、濟南的浮塵與降雨相遇相合形成“泥雨”。總之,通過以上的事例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國面臨著嚴峻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生態問題,總結國內外的歷史經驗教訓,我國要想步入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我們唯一的選擇是走可持續發展道路。3.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板書)1994年3月,國務院發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提出了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對策以及行動方案。這是全球第一部國家級的《21世紀議程》。該書戰略框架如課本圖。書中提出了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總體目標及主要對策:(1)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及其目標(板書)可持續發展對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同樣是必要的戰略選擇,但是對于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是發展,為滿足全體人民的基本需求和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必須保護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并逐步改善發展的質量。只有當經濟增長率達到或保持一定的水平,才有可能不斷消除貧困,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會逐步提高,并且提供必要的能力和條件,支持可持續發展。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必須做到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保持和環境保護相協調,即逐步走到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來。在提高質量、優化結構、增進效益的基礎上,保持國民生產總值以每年8%~9%的速度增長。(2)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及其目標(板書)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注重謀求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此將努力實行控制人口的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和改善人口結構;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引導適度消費;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改善居住環境;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致力于文化的革新,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提高全民族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和實施能力,促進公眾積極參與可持續發展的建設。(3)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利用及其目標(板書)中國可持續發展建立在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上。保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解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保持資源的可持續供給能力,避免侵害脆弱的生態系統;發展森林和改善城鄉生態環境;積極治理和恢復已遭破壞和污染的環境,力爭使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加劇的趨勢得到基本控制;加強對話和交流,積極參與全球環境保護行動。保證上述目標實現的主要對策有:①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②規范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行為的政策體系、法律法規體系等,提高全社會可持續發展意識和實施能力的建設;③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④因地制宜,推廣可持續農業技術;⑤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⑥調整產業結構,推動資源的合理利用;⑦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⑧改善城鄉居民的居住條件;⑨加強環境污染控制技術與裝備;⑩保護、擴大植被資源,提高土地生產力,減少自然災害。承轉:我們從上面的分析中了解了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以及中國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內容,那么,我們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途徑和采取哪些措施呢?下面我們以生態農業為例,簡要分析我國在發展可持續農業方面的嘗試。(二)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生態農業(板書)1.生態農業(板書)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科學家提出“生態工程”“生態農場”的概念,緊接著,在探索我國農業持續發展戰略中又提出了“生態農業”,從此,我國生態農業試點蓬勃發展起來。據農業部對部分試點的統計分析,試點3年以上的村、鄉,人均收入超過當地農民平均收入的112%,糧食單產增加12%以上,人均產糧增加21%,光能利用率提高10%~30%,投入產出比提高2%,農業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生態農業之所以蓬勃興起,主要是它符合農業發展的規律。生態農業是一種社會、經濟與生態效益密切結合的現代農業模式。它既不同于那種目標單一、生產技術落后、投入少產出低的自然經濟型傳統農業,也不同于那種通過大量投入化肥、農藥和動力,不顧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而一味追求高產出、高經濟效益的商品化現代常規農業。生態農業要求,發展農業應主要依靠農業生態系統中的可再生資源,充分利用生態系統內物質與能量的循環與轉換、各生物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共生、相養規律,并通過在一定限度內合理利用化肥、農藥,投入機械、勞動力以及改良生物品種、合理灌溉等,促進系統的不斷開放,從而建立起一個綜合發展、多極轉化、良性循環的高效農業體系。生態農業又稱有機農業,指主要或完全依靠生物的有機物來提高作物產量的耕作制度。這種制度使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用盡可能少的投入,獲得盡可能多的產出,以保持持續的最大生產效率。生態農業避免了“石油農業”施入大量的礦物燃料轉化而來的化肥、農藥、除草劑等造成的破壞土壤結構,有機質含量降低,高毒殘留農藥污染生態環境,使有益的昆蟲、青蛙、鳥類數量急劇下降,影響自然生態平衡的弊端,通過適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農藥,既突破傳統農業的局限性,又保持其施用有機肥、精耕細作、間作套作等優良傳統。從這里可以看出,生態農業有如下特點:(1)農業資源得以再生,生態農業利用生態理論調整了農業結構,保護了農業資源,使資源再生,永續利用。(2)綜合效益突出,生態農業科學地增加物質、技術投入,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物質能量的利用率,提高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3)實現良性循環,生態農業可優化農業結構,使農、林、牧、副、漁合理發展,并可調節氣候,減少災害。我國是一個農業人口眾多、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國家。我國農業是資源約束型農業,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對于我國能否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至關重要。目前,人均耕地和人均水資源分別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為了發揮有限投入的更高效益和有限資源的更高生產率,經過多年實踐與探索,形成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把生態科學和農業科學相結合的、生態、經濟、社會三種效益統一的生態農業路子。下面我們以“中國生態農業第一村”——北京留民營村為例,具體分析生態農業的結構模式及主要采取的措施。2.留民營村的生態農業模式(板書)投影:(見課本圖結合圖形,進行分析。組織學生討論:留民營村采取了哪些措施,實現了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最后,我們給學生概括總結如下:留民營位于北京市東南部大興縣境內。1982年以前,這里生產結構單一,農村勞動力過剩,田地過量施用化肥,土壤肥力下降,影響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近十幾年來,該村按照持續發展的觀點,把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農村經濟有機地結合起來,不但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而且還維護了農業生態平衡。留民營村建設生態農業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幾個方面:(1)調整產業結構(板書)他們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因地制宜地調整產業結構,如課本圖。全村首先按照生態學能量流動原理,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為了充分利用秸稈,重點發展了飼養業,先后建立起奶牛場、肉雞場、蛋雞場、鴨場、瘦肉型豬場和養魚場。與此同時,為農業生產服務的的飼料加工廠、面粉加工廠、食品加工廠、農機修配廠也相應建立起來。通過幾年的調整和建設,逐步形成了一個農林牧副業全面發展、種養加多種經營的生產結構,各業之間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既保持平衡,又促進了經濟的發展。(2)開展綜合利用(板書)改變農田施肥結構,保護土地資源。留民營村以農業秸稈和糧食加工產生的米糠、麩皮作為飼料,送至飼料場,牲畜糞便和部分秸稈進入沼氣池,產生的沼氣供農民作生活燃料。沼氣渣和水,一部分送至魚塘,一部分送至農田,一部分沼氣渣加工后又是好飼料。魚塘的塘泥又是農田、果園的好肥料。豆制品廠的下腳料用于喂奶牛和豬。雞糞既用作肥料,發酵除臭后又是豬的好飼料。通過這樣的綜合利用,不僅促進了系統內糧食、牲畜生產的發展,增加了經濟效益,降低了污染,凈化了環境,有利于農民健康,還改變了農田施肥結構,有效地保護了土地資源。(3)廣開源流,開發利用新能源(板書)留民營村注意利用太陽能和生物能,形成了一個不同時空分布、多層次、多形式的新能源利用網絡,地下沼氣池、地面太陽灶和太陽能采暖房、空中太陽能熱水器,再加上節柴灶,使留民營村的生活用能基本得到了解決,這不僅節省了煤炭和薪柴資源,還凈化了環境。通過生態農業建設,留民營村已經步入區域化種植、規模化經營、清潔化生產的良性發展軌道。蔬菜已全部實行標準化日光溫室大棚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小學三年級下冊(三下)蘇教版數學期中測試卷.2
- 2025年小升初數學專項訓練-集合(含答案)
- 2024國際設計師考試全景式復習試題及答案
- 2024年設計師創意能力考核題及答案
- 助理廣告師考試目標導向試題及答案
- 側方停車考試題庫及答案
- 信托業培訓試題及答案
- 2024年紡織品新材料趨勢試題及答案
- 新能源知識競賽考試試卷及答案(二)
- 廣告設計師考試2024年外部環境影響試題及答案
- 婦科一病一品護理匯報
-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
- 精密干涉傳感技術與應用 - 干涉條紋與zernike多項式
- 2024住院患者靜脈血栓栓塞癥預防護理與管理專家共識要點(全文)
- 2024-2030年中國有機肥產業應用態勢及投資盈利預測報告
- 鋼結構工程施工應急處置措施
- 施工損壞賠償協議書
- 2024年湖北省十堰市荊楚初中聯盟八年級中考模擬預測生物試題
- 2024年北京東城區高三二模地理試題和答案
- 幼兒園一等獎公開課:大班繪本《愛書的孩子》課件
- 中國城市建設史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答案2024年西安工業大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