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類推拿基本手法_第1頁
各類推拿基本手法_第2頁
各類推拿基本手法_第3頁
各類推拿基本手法_第4頁
各類推拿基本手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各類推拿根本手法概論推拿,又稱按摩,就是用手在人體皮膚、肌肉、穴位上施行各種手法,到達治病、保健的目的。可以由他人按摩,也可以自我按摩。在我國流傳已有數千年歷史。最早的記載在《黃帝內經》一書中提及。秦漢晉時期,如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導引圖》中的捶背、撫胸、搓腰、揉膝等手法書.蘇武傳》記載的用足踩背救醒昏迷的蘇武等技術。隋唐時期是推拿按摩進展的盛世。著名醫學家孫思邈格外推崇按摩導引,他在《備急千金要方.養性》中提及:“按摩日三遍,一月后百病并除,行及奔馬,此是養身之法。”明代是推拿按摩進展的又一盛世,推拿學得到了較全面的總結、創和進展,除政府重視設專科外,小兒推拿專著問世以及獨特體系的形成。清代,小兒、骨傷、內科、五官推拿及膏(藥)摩的應用以及流派形成上取得了很大成就。民間也創立了很多了的流派:魯東湘西的兒科推拿、北方的正骨推拿、江浙的一指禪推拿、山東的武功推拿、川蓉的經穴推拿、上海的擁法推拿等。19世紀早期,PerHenrikLing制造了一套醫療體操和按摩法。〔瑞典按摩法〕整骨療法:通過對關節和軟組織施行手法操作來解決安康問題,探究軟組織的激發點、敏感點有關的苦痛現象,其可能放射或發散到較遠的部位。對于苦痛和功能障礙常承受以下措施:傳統西醫、整骨療法、物理或運動療法、軟組織直接手法治療。臨床按摩療法的原理人是一個完整的機體:每一局部都是相互聯系,相互關聯的。按摩師應當記住部肌肉,消滅頭痛。按摩對各大系統的作用:神經系統對皮膚的作用環的阻力,減輕心臟的負擔。藥治療冠心病,可改善心臟的功能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及心臟冠狀動脈側枝循環的形成,從而起到防治冠心病的作用對呼吸和消化系統的作用:常常按摩面部和頸部,不但可以使呼吸道通暢防治上呼吸道感染通過機械刺激和神經調整作用促進胃腸部蠕動以及消化吸取力量對運動系統的作用:增加肌肉的血液供給,改善肌肉的養分,增加肌肉的彈性和收縮力,提高肌肉的工作力量。按摩還可以使疲乏肌肉中的乳酸盡快得以排解,有助于消退運動后的酸痛和疲乏促進鈣質的沉積,增加鈣的吸取,有利于防治骨質疏松和脫鈣。運動損傷的治療作用運動運動損傷的治療作用:1、改善血液循環,消腫止痛2、促進再生,加速修復 3、分解粘連,防止萎縮對某些運動性病癥的作用:1、肌肉痙攣 2、運動性腹痛 3、疲乏〔按摩可加速疲乏的消退〕按摩留意事項(1)按摩前要修整指甲、熱水洗手,同時,將有礙操作的物品,預先摘掉。(2)態度要和氣,嚴峻細心,要急躁地向患者解釋病情,爭取患者合作。(3)患者與醫生的位置要安排適宜;特別是患者坐臥等姿式,要舒適而又便于操作。(4)按摩手法要輕重適宜,并隨時觀看病人表情,使患者有舒適感。(5)按摩時間,每次以20~30分鐘為宜,按摩次數以十二次為一療程。(6)患者在大怒、大喜、大恐、大悲等心情感動的狀況下,不要馬上按摩。(7)飽食之后,不要急于按摩,一般應在飯后二小時左右為宜。(8)按摩時,有些患者簡潔入睡,應取毛巾蓋好,以防著涼,留意室溫。當風之處,不要按摩。講究衛生、適宜的體位和姿勢、按摩的方向按摩的時間、次數和強度:10~15分鐘25分鐘針對勞損性的半小時以上次數一般每日不超過兩次。強度適中按摩的禁忌癥:對各種腫瘤的局部嚴謹按摩局部皮膚病、皮膚破損、淋巴結和淋巴管炎、膿腫等血友病、紫癜病以及有出血趨向疾病患者骨折、關節脫位固定期閉合性軟組織損傷急性期〔促淋巴按摩法除外〕婦女月經期和妊娠期不能做腹部和腰部按摩精神病患者及與醫生不能很好協作者中醫上的推拿治則:1、標本兼治原則標本——標,木梢末也;本,木下曰本。 治病必求于本——本者,陰陽也。治病求本急則治其標 緩則治其本 標本兼治2、局部與整體同治原則3、實泄虛補4、遵從臟腑經絡辨證論治的根本原則。〔舒筋活絡〕5、三因制宜因時制宜——四季,春夏刺淺,秋冬刺深月,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廓空無治日,調經時,瘧疾,子午流注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性別,年齡,體質依據施力性質,將其進展歸類,分為:推法類、拿法類、按法類、摩法類、一指禪類、振動類、拍打類、運動類、復合類手法。滲透、嚴峻、長久對各種手法的5點根本技術要求:長久:在足夠的時間內,保持動作和力氣的連貫性,不走樣。有力量。滲透到深處的要求。均勻:手法操作時,動作幅度,速度的快慢、手法壓力的輕重,都保持相對全都。嚴峻:手法操作時動作溫順敏捷,自然、協調。切忌手法粗暴。第一節按法類按法:用手指、掌或肘尖,安放于穴位或身體上,漸漸用力加壓的手法,稱按法。操作要領:垂直按壓,固定不移;由輕到重,以能忍受為限;穩而持續,忌用暴力;漸漸減輕力度。指按法:以拇指或多指,垂直按壓體表的施術部位,常用指腹進展按壓。以指端按壓,稱指端按法食指屈曲,以指關節按壓,則稱為屈指按法用另一手拇指重疊按壓,稱押法一般在穴位上按時,拇指不要移動,只是按壓的力度有所增減;而在經絡線上按壓時,則要沿經絡路線進展緩慢的螺旋形的移動。掌按法:腕背伸,將掌根或全掌放在身體上,進展按壓。按壓后要稍停留片刻,再重復按壓,稱為”按而留之“,要既平穩又有節奏。假設需要力氣較大,可雙掌重疊,身體前傾,借助體重增加力度。肘按:以肘尖著力施術部位進展按壓。點法點法:用指端、肘尖或屈曲指關節的突起部位,快速刺激患者身體外表或穴位,稱點法點法由按法衍化而來,其力點比按法小,刺激更強,著力更深透。操作要領與按法根本一樣,只是著力點在體表滯留的時間短,“戳而點之”。拇指端點法:以拇指端點壓施術部位屈食教導法:根本同屈指按法法,但接觸面更小,接觸時間更短。肘尖點法撥法:以指端或指腹部,深按于施術部位,按壓到肯定深度后,再行與肌纖維、肌腱或韌帶成垂直方向的撥動。撥發具有用力小,刺激強的特點。操作要領:撥時手指要按住施術部位肌肉進展撥動,不能與皮膚產生摩擦;用力宜深透,本法刺激強,應用時應留意由輕到重。掐法:用指甲端按壓在肯定的穴位上,又稱“爪切法”為開竅解痙強刺激法拳頂法:用手握拳。用指間關節反面著力按壓在肯定的部位或穴位。此法適用于肩背腰臀及下肢后外側部蝶轉法:以雙手掌平放于治療部位上,形似空碗狀,手掌不移動,做緩慢的環形旋壓。用于脘腹部抵法:拿法類手法主要包括拿法、捻法、抓法、捏法、提法、擰法、攏法、彈筋法〔理筋法〕。拿法拿法。操作要領拇指和余指對合漸漸用力內收上提然后漸漸放松,動作宜連貫而有節律,指腹用力而不宜指端用力。方法:兩指拿法、三指拿法、五指拿法按摩的最高境地:手從心應,法從手出捻法:用拇指和食指相對捏住治療部位,兩指相對作快速來回搓揉動作。方法:·抓法 ·捏脊法 ·擰法 ·擠法 ·彈筋法推法類手法移動,包括推、擦等手法。推法定義:以指、掌、拳、肘等部,放在治療部位,沿肯定的方向移動,稱為推法。操作要領:要直線推動,不行偏斜或跳動;術前施術部位可適當涂抹適量的推拿介質〔按摩乳〕,以保持皮膚滑潤,避開損傷皮膚。平推法操作要領:是推法中著力較重的一種手法。·拇指平推法 ·掌平推法 ·拳平推法 ·肘平推法·拇指平推法:以拇指指腹,放在受術部位上,沿經絡或肌肉纖維做單方向直線推動,可在重點治療部位或穴位上協作緩和的按揉動作。掌平推法:術者腕關節背伸,手掌平伸,以全掌放在受術部位上,以掌根為重點,沿單方向直線推動;需要增大壓力時,可雙掌重疊加力做緩慢推動。拳平推法肘平推法直推法操作要領一般頻率每分鐘200次左右,以推后皮膚不發紅為佳直推法分推法:兩手向兩側相反方向,分開推動的方法合推法:兩手從兩個不同方向,位置相對地向中間匯攏推動,稱為合推法。旋推法:用拇指螺紋面在穴位上做螺旋移動。此法多適用于小兒推拿。擦法:用指、掌或雨際肌附于體表治療部位,作直線來回摩擦運動的手法稱為擦法。操作要領:用掌或大小魚際肌直接貼附于體表,稍稍用力下壓,作快速直線來回擦動歪斜;操作時宜加用潤滑或介質;要求操作后,皮膚消滅潮紅和溫熱。·掌擦法·魚際擦法 ·側擦法 ·掃撒法·刮法:用拇指橈側面或食、中指面蘸水后,直接在體表作快速推動,刮到皮膚消滅紫紅色為止。推法以及擦法要點為治療完畢時使用的手法。摩法類手法環旋運動,動作輕柔緩和。常用的有摩法、揉法和搓法等。摩法:用手指或掌,貼附于身體外表部位,有節律地做環行摩擦的手法,稱摩法。操作要領:手指或掌輕放于體表,環旋摩動而不帶動皮下組織,動作連貫而有節律。掌摩法:點,在腕及前臂帶動下,持續、連貫、有節律地環轉摩動。比指摩法稍重而緩,約每分鐘100次左右掌摩法指摩法:以食、中、無名指及小指的中節和末節指腹,貼附于施術部位的皮膚上,做環旋摩動。適用于胸腹、頭面和小兒推拿。揉法:用指、掌吸定在施術部位做環旋搖擺,以帶動受術部位皮下組織的手法,稱揉法。可分為掌揉法、指揉法、肘揉法。操作要領:1、著力點宜吸定于受術部位,帶動皮下組織一起揉動;2、前臂主動搖擺,帶120~160次左右。指柔法:和的環旋動作掌揉法:掌根或魚際部吸定在施術部位,腕部放松,做輕柔緩和的環旋搖擺。搓法:用兩手掌相對夾住肢體,用力作自上而下的快速搓動。要點及留意:摩法要做環形移動,用力要輕緩均勻,僅在皮膚上輕輕摩動。揉法用力較摩法要大,速度較快,力的作用在皮膚之下。第五節.搖擺類手法:〔揉法、一指禪推法、滾法〕一.揉法揉法。可分為掌揉法、指揉法、肘揉法。操作要領:1、著力點宜吸定于受術部位,帶動皮下組織一起揉動;2、前臂主動搖擺,帶120~160次左右。指柔法:拇指指腹吸定在施術部位,以肘為支點,前臂作主動搖擺,帶動腕和掌指做輕柔緩和的環旋動作掌揉法:掌根或魚際部吸定在施術部位,腕部放松,做輕柔緩和的環旋搖擺。搓法:用兩手掌相對夾住肢體,用力作自上而下的快速搓動。要點及留意摩法要做環形移動,用力要輕緩均勻,僅在皮膚上輕輕摩動。揉法用力較摩法要大,速度較快,力的作用在皮膚之下。二.一指禪類一指禪推拿的開山鼻祖李鑒臣李鑒臣,生卒不詳。約道光、咸豐年間。河南人。精少林武術,尤精一指禪推拿“在達摩一指禪十大手法外,又增加了搖、抖兩法,演為十二法。”〔朱春霆語〕相傳曾為清宮御醫。咸豐年間〔約1861年前后〕,以一指禪手法為江蘇邗江〔揚州〕人丁鳳山治病,病愈后收為弟子,由此開創一指禪推拿流派。故后世尊李鑒臣為江南一指禪推拿開山鼻祖。丁鳳山〔1843-1916〕丁鳳山,原名丁永春,江蘇邗江西門人。丁為清咸豐時武秀才,旗牌官。在往遼東半島送公文途中遇大水,誤了時間,無法復命,外科癰疽、乳蛾,名噪江北。1912年遷往上海開業。長期在滬、杭間行醫,并廣收門徒,使一指禪推拿得以流傳。1916年應浙江省督軍楊善德之邀赴杭州出診,不幸中風暴卒,享年73歲。著有《一指定禪》。王松山〔1873-1962.2〕王松山,原名王漣,江蘇江都人。丁鳳山大弟子。1920年在上海創立推拿爭論會。曾任上海中醫特地學校〔上海中醫學院前身〕推拿教師,上海神州國醫學會常務理事。1958年受聘于上海推拿學校和上海市中醫推拿門診部。傳王子余、王紀松、王少松、王百川等。得丁鳳山所傳《一指定禪》抄本,1958年獻出。晚年任上海市中醫文獻館館員。享年89歲。錢福卿〔1883-1967.1〕錢福卿,一名錢燾。從丁鳳山學習推拿11年。1911年在上海開業,曾為梅蘭芳、黃炎培等名流推拿治療。50年月起任教于上海推拿學校。擅長“纏、滾、抄、彈”手法。一指禪推法的特點是頻率較快,大于每分鐘200次,稱為纏法,又稱小步伐推法。曾任上海市黃浦區政協委員、上海市中醫推拿學會常務理事。弟子有錢志堅、韓樵、曹仁發、俞大方、錢裕麟等。丁樹山〔1886-1931〕丁樹山〔1886~1931〕,丁鳳山堂侄,丁季峰父。20年月在上海開業。門人有丁鶴山、朱春霆、丁伯玉等。丁樹山的弟子,對中國近代推拿奉獻尤多。著名者有上海華東醫院推拿科主任和上海推拿學校校長朱春霆,滾法推拿的創始人丁季峰等。一指禪推法:用拇指指端或指腹著力,前臂搖擺帶動拇指關節作屈伸運動的手法,稱為一指禪推法指腹推指端推操作要領:沉,以肘關節為支點,前臂主動搖擺,帶動腕關節以及拇指關節屈伸,手法頻率每分鐘120~160次。【動作要求】·沉肩 ·垂肘 ·懸腕 ·掌虛 ·指實一指禪偏峰推法:是以拇指偏峰部著力,拇指伸直并內收,余指掌指部伸直,腕關節微屈,前臂主動運動,帶動腕關節做輕度搖擺,使其功力作用于拇指偏峰部。一指禪屈指推法,又稱跪推法,將拇指屈曲,指端頂于食指橈側緣,或以羅紋面壓在食指過程同一指禪推法。一指禪推法留意事項:宜姿勢端正,心和神寧。姿勢端正,有助于一指禪推法的正確把握;心和神寧,則有利于手法操作的功貫拇指。操作時要沉肩、垂肘、懸腕、掌虛、指實、緊推慢移。沉肩,指肩關節放松,肩胛骨自然下沉,以腋下空松,能容納一拳為宜;垂肘,指肘部下垂,一般體位下肘部宜低于腕部;懸腕,指腕關節懸屈,弓背向上,有如懸吊一般,在腕關節放松的根底上,應盡可能屈曲90度;掌虛指實蓄滿功力,以自然壓力進展操作;緊推慢移,拇指手法操作時腕部的搖擺頻率較快,每分鐘約120~160次,但拇指端或羅紋面在施術部位移動卻較慢。操作時留意力不行分散,不要聳肩用力,肘部不行外翹,拇指端或羅紋面與施術部位不要形成摩擦移動或滑動。推拿練功內外兼修一指禪推拿流派很強調練功,以強壯體魄,提高療效。“達摩之一指禪,須先練外功,使兩臂及十指骨節,能柔屈如棉。更須練內功,調勻氣息,使周身氣力,貫注于指頂,務使醫者之指,著于病者之身,其柔如棉。然極柔之中,又須濟以至剛,含有一種彈力,雖隔重裘,皆能按穴,貫腠理而直達癥結。”〔《一指禪推拿說明書》〕一指禪推拿的入門練功法是“易筋經”。在米袋上苦練指力也是一指禪推拿練功之一三.滾法、滾法1、以手背近小指側部位吸附于體表施術部位2、通過腕關節的屈伸運動和前臂的旋轉運動相結合,使小魚際與手背在施術部位上作持續不斷來回的滾動。3、使產生的力輕重交替、持續不斷地作用于受術部位,稱為滾法。【動作要領】沉肩、垂肘,肘部離開身體約15cm。滾法是由腕關節的伸屈運動和前臂的旋轉運動復合而成。頻率120次~160次/分鐘。吸定點:第五掌指關節背側懸空支點:肘部前滾和后滾的輕重之比為3:1,即“滾三回一”側滾法、直滾法法。其特點是對治療部位產生適量的振動,包括振、抖法。振法:用手指或手掌吸附于治療部位,腕部用力作頻率密集而微小的抖動的手法,稱振法。的速度快、幅度小,頻率可達每分鐘600次左右;局部肌肉有溫和舒松感。指振法:用中指按壓在肯定的穴位上,做連續不斷的快速振動.掌振法抖法:握住患者的上肢或下肢遠端,用力作連續的、小幅度的、高頻率的上下抖動的手法,稱抖法。操作要領:幅度宜小,約2~3cm左右;頻率宜快,上肢約每分鐘200次左右,下肢約每分鐘100次左右。上肢抖法:受術者坐位,術者站于其前側,雙手握住受術者的腕部,并將其向前外側方抬起,停留至約60~80度。然后,做連續的上下方向的抖動,將抖動波傳達肩部,使肩、肘關節有舒松感。下肢抖法:受術者兩腿伸直,平放床上,術者雙手握兩足的前腳掌及足趾,做左右方向的旋轉擺抖,以帶動股四頭肌向兩側抖動。定義:有節奏地擊打體表的手法,為拍打類手法。其特點時在身體外表進展有節律的拍打,包括拍、叩、擊、彈等。拍法:用虛掌平拍體表部位的手法,稱為拍法。手法要領:腕關節放松虛掌;動作敏捷而富有彈性,平穩而富有節奏,拍打時聲音動聽,但局部不能有苦痛感。擊法:用拳、掌、指或桑枝棒擊打體表的方法,稱為擊法。包括拳擊、掌擊、棒擊、指尖擊法等多種。擊均要腕部挺直,不行屈伸。拳擊法、側掌擊法、棒擊法、合掌叩打法彈法:用一手指的指腹,緊壓住另一指的指甲上,用力彈出,連續彈擊治療部位。手法要領:彈擊用力要均勻;頻率約為每分鐘160次。彈法以頭面、關節最為常用,多做協作治療的手法。一.拔伸法定義:固定肢體或關節一段,牽拉另一端的手法,稱為拔伸法。手法要領:用力平穩而持續,動作和緩,不行用暴力,要適可而止拔伸法操作時刻依據生理特點,敏捷承受對抗用力、患者自身對抗或重力進展沿肢體縱軸方向的牽拉。拔伸類手法的主治與作用拔伸牽引法有熟筋活絡,緩解關節或肌腱扭錯、痙攣等作用。可以治療關節的錯位、錯縫或脫臼及關節變窄、炎癥、強直等病癥。頸椎拔伸法:用一手托住下頜部或用肘窩托住下頜部,另一手托住枕部,同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