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誦讀 《登快閣》學案-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1頁
古詩詞誦讀 《登快閣》學案-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2頁
古詩詞誦讀 《登快閣》學案-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3頁
古詩詞誦讀 《登快閣》學案-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4頁
古詩詞誦讀 《登快閣》學案-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登快閣》知識總結與習題 教學目標1.通過意境鑒賞,明白“快”的不同對象及其變化過程,感受詩人的情感起伏。圍繞“快”字感受詩人的情緒起伏;挖掘“癡”與“快”的內在聯系。2.感悟詩人渴望歸隱卻又羈留官場、不與人爭但求濟世安民的士大夫情懷。3.根據詩歌,體味黃庭堅的詩歌理論“無一字無來處”“點鐵成金,脫胎換骨/奪胎換骨”。(“江西詩派”詩歌理論)理論解析點鐵成金——出自黃庭堅《答洪駒父書》:“自作語最難,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后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于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奪胎換骨——出自北宋僧人惠洪《冷齋夜話》:黃庭堅語云:“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作者及寫作背景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入,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江西詩派開山之祖。他以詩文受知于蘇軾,與秦觀、張耒、晁補之并稱“蘇門四學士”。在政治上,他與蘇軾同命運、共進退,屢遭新黨打擊。他最后被貶到偏遠的宜州(今廣西宜山),死于貶所。在詩歌創作上,他與蘇軾并稱“蘇黃”。他雖不如蘇軾那樣才華橫溢,卻同蘇軾一樣想象豐富,學問淵博;他對詩藝所下的功夫比蘇軾更深細,因此成為宋代的杰出詩人,他的詩最鮮明地體現出宋詩的特色。元豐五年(1082)秋,黃庭堅在太和(今江西泰和)縣令任上已經三年。快閣在縣城東,前臨贛水,風景絕佳。這首詩描寫他登閣所見的秋日黃昏美景,表現其胸襟品格,抒發其思鄉懷友、棄官歸隱之情,是山谷的七律名篇。作品有《山谷詞》,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李志敏評價:“黃庭堅論書、鑒畫、評詩均以韻字為先,他引鶴銘入草,雄強逸蕩,境界一新”。江西詩派,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有正式名稱的詩文派別。宋徽宗初年,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把以黃庭堅創作理論為中心而形成的詩歌流派取名為“江西詩派”。宋末,方回因為詩派成員多數學習杜甫,就把杜甫稱為江西詩派之祖,而把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三人稱為詩派之“宗”,在《瀛奎律髓》中提出了江西詩派的“一祖三宗”之說,形成了詩歌流派。該流派崇尚黃庭堅的點鐵成金、奪胎換骨之說。且詩派成員大多受黃庭堅的影響,作詩風格以吟詠書齋生活為主,重視文字的推敲技巧。文本研讀明確“登以前學過三首登臨詩詞:李白登鳳凰臺吊古傷今,柳永登高臨遠、歸思難收,辛棄疾登賞心亭把欄桿拍遍、難訴愁情。可見,登高臨遠總能引起文人墨客感慨萬千。那么黃庭堅的《登快閣》這首詩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懷呢?詩的首聯,癡兒,猶言癡人,呆子。公家事,指官事。了卻公家事,即辦完官事。這兩句說,我這個呆子辦完了公家的事,登上快閣,時而東時而西,倚欄觀賞傍晚雨后初晴的美好景色。起句不直寫登閣,而先寫“了卻公事”,是側筆逆入,借“了事”的快意自然引出登“快閣”,使上下句巧妙聯接。黃庭堅作詩,講究謀篇結構嚴密奇巧,擅長運用典故,刻意烹煉字句,追求以俗為雅,以故為新,語言精警,詩意含蓄豐厚。這一聯詩,多是俗字俗詞,接近口語,乍看是詩人脫口而出,涉筆成趣,其實詩句中活用了歷史典故與前賢詩句。《晉書·傅咸傳》記傅咸性剛直,每上書言事,執政楊駿惡之,駿弟濟與咸友善,作書對成說:“江海之流混混,故能成其深廣也。天下大器,非可稍了,而相觀每事欲了。生子癡,了官事,官事末易了也。了事正作癡,復為快耳。”此詩首句七字,即出自這個典故。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篇》也總結晉人時風是“嗤笑徇務之志,崇盛忘機之談”。可見,在許多文人眼中,過于關心時務政事就是“癡”的表現。所以心有“忘機”之愿而當時正在泰和縣為官的黃庭堅便只能自嘲為“癡兒”,深知自己投身宦海的行為在他人眼中、在自己心中均是癡傻之舉,他并不想隨波逐流、爭名逐利。那他流連官場、宦海浮沉卻不乘船歸去又是為哪般?朱自清先生分析說:“魯直用‘生子癡,了官事’一典,卻有四個意思:一是自嘲,自己本不能了公事;二是自許,也想大量些,學那江海之流,成其深廣不愿沾滯在了公事上;三是自放,不愿了公事,想回家與‘白鷗’同處;四是自快,了公事而登快閣,更覺出‘閣’之為‘快’了。”一句七字,竟表現出四種情思,堪稱言簡意賅。“快閣東西倚晚晴”一句為人稱道的是這個“倚”字,盡顯詩人疲憊卻閑適的姿態。這句的句法與字法,也是從唐人的詩句中脫胎而出。杜甫有“注目寒江倚山閣”《縛雞行》,李商隱有“西樓倚暮霞”《閑游》、“高樓倚暮暉”《即日》、“人間重晚晴”《晚晴》。黃庭堅點化杜甫與李商隱上述詩句,融鑄出新警之句。“倚晚晴”三字搭配奇特,使人和環境融為一體,讓四處游走于快閣的自己倚靠在無所依憑的傍晚晴空之上。繆鉞先生說:“含有倚閣賞晚晴兩重意思,如果用‘賞’宇,就顯得呆板了。”(《宋詩鑒賞辭典,599頁)評賞精切。“倚晚晴”的意象組合,還使我聯想到唐代“好奇”詩人岑參的“孤燈燃客夢,寒杵搗鄉愁”《宿關西客舍寄東山嚴許二山人》這些詩句都是用具體實在的動詞同抽象的或虛無縹緲的情景搭配,從而化虛為實,化抽象為具象,加強了主觀的感受和感情,使詩句富于想象力,新奇、警拔,意味雋永。思考:這首詩告訴我們黃庭堅登快閣的直接原因和直接目的是什么? 登閣的原因是公事擾人,心中略有“不快”,而登閣的目的便是“尋快”。具體來說就是欣賞美景。詩的頷聯緊密承接首聯末三字“倚晚晴”,展現出登閣所見的一幅江天美景。這兩句說:遠望無數秋山,樹葉都已凋落,天空更顯得遼闊遠大;清澈的贛江在快閣下流過,一彎初月映照水中,格外明亮柔美。出句與對句都妙用映襯、烘托的藝術手法,以千山落木襯出天的高遠,用一道澄江映出月的分明。這一聯從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白居易《江樓夕望》“燈火萬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柳宗元《游南亭夜還敘志七十韻》“木落寒山靜,江空秋月高”等句化出,兼有景美、情真、格高、理深之妙。景美,是說詩人把清秋晚晴的江天景色描繪得十分明凈高遠,優美動人,仿佛一幅美妙自然的水墨寫生畫。詩人琢句之精致,用字之洗練,令人擊節嘆賞。情真,是說詩人融情于景,我們從這幅如畫的美景中,可以感受到他在繁瑣公事之余登臨遠眺時的兀傲神態和暢快心情。格高,是說詩人在寫景中表現出他的寬廣胸襟、遠大抱負、澄明心境,顯示出一種不受俗世紅塵污染的高潔精神境界。詩人黃庭堅既是憂國憂民、堅持仁義節操的儒士,又曾研讀莊子精通釋典,與江西禪門臨濟宗的黃龍系關系密切,并從相心禪師學道。他圓融儒道佛三家思想,形成了一套內儒外佛道的人生哲學。在這一聯詩中,他又借秋月澄江景色,含蓄地表達出佛理禪趣。正如孫海燕博士所說:“所寫之景既是寓目直觀之境,又是詩人以明凈禪心所體陪到的獨特之境,秋月、澄江,兩者都是清凈明徹的,交相輝映,生發了一種水月兩忘的明澈禪境。外境與內心契合統一,心即是境,境即是心,融理于景,又不落痕跡。”《黃庭堅對傳統詩歌意象的禪意化演進》情、景、理的交融契合,使這聯詩的意境高遠深邃,給讀者以涵茹不盡的審美快感與思想啟迪。清代潘德輿《養一齋詩話卷五稱此二句為“奇語”,張宗泰《跋張戒》贊其“意境天開,則實能辟古今未泄之奧妙”,洵非虛譽。清代詩人兼詩評家查慎行評此二句“極似杜家氣象”(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瀛奎律髓匯評》卷一)。山谷這聯詩學習、借鑒了杜甫《登高》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氣象高遠闊大,卻無杜詩雄渾動蕩的氣勢和沉郁悲涼的情調,而自有清朗澄澈、寧靜澹泊的意境,以及明心見性、觀心觀道的佛理禪趣。這是杜、黃兩位詩人所處不同的時代環境和他們不同的身世遭遇、思想性格、審美情趣所決定的。思考:他欣賞到怎樣的美景呢? 黃庭堅展現了自己“脫胎換骨”、“點鐵成金”、巧妙化用前人詩句的實力,他融合了杜甫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和謝朓名句“澄江靜如練”,將自己倚憑所見描繪得出奇清朗。例如選用其中的“落木”的意象十分自然貼切,正如林庚在《說木葉》一文中所分析的那樣,“木”使人更易聯想到疏朗的樹干形象,讓眼前群山更顯空闊遠大。同樣,一個“澄”字、“一道”和“分明”三個詞連用,把江水的澄澈、清爽,月色的清楚、明朗表現得淋漓盡致,讓我們仿佛看到月色如碎銀般灑在了贛江之中,好一副“晚晴江月圖”。試問,面對如此沁人心脾的爽朗之景,誰能不感到爽快、暢快呢?因此此處,詩人獲得的快意是“賞美景之快”。詩的頸聯抒發世無知音的感慨。上句,朱弦,指琴弦。佳人,美人,指知己朋友。絕,斷。這句用俞伯牙、鐘子期事。《呂氏春秋·本味》載,古時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琴。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下句,青眼,用《晉書·阮籍傳》事。阮籍能為青白眼,見到討厭的人,以白眼對待;見到喜歡的人,就用青眼。青即黑,青眼就是眼睛正視,黑眼珠子在中間,表示對人的好感。白眼,即翻眼睛,露出眼白,表示輕蔑。聊因,姑且為了。橫,斜著眼睛看。詩人借用兩個典故,營造出饒有詩味的典象,生動地表白自己雖心懷大志,但世無知己,不愿再施展才能,就像伯牙扯斷朱弦不復鼓琴;阮籍只有見到了清樽美酒,眼中才勉強露出喜悅的神情。律詩中間兩聯,按照格律要求對仗,對仗不僅要工穩妥帖,還要兩聯在句意、句法、字法上有變化,避免雷同。此詩頷聯寫景,頸聯抒慨;頷聯純用實詞,頸聯用“已為”、“聊因”兩個虛詞呼應、轉折;頷聯詩句的節奏是“四三”,頸聯詩句的節奏是“二五”;頷聯是“正對”,頸聯是“反對”,但句意貫通,似水順流而下,又如“流水對”。總之,兩聯對仗工切勻稱,自然意遠,富于變化,顯示出詩人高超的藝術功力。清人吳汝綸評此詩:“意態兀傲。”(《唐宋詩舉要》卷六引)頸聯的“橫”字與首聯的“倚”字,都用得生新,常字見奇,凸顯出詩人兀傲曠放的神情意態,亦可見詩人煉字之精。思考:既然詩人登閣是為了尋快并從美景中得到了快意,甚至也出現了足以傳誦千載的名句,詩到這里就可以結束了,為什么黃庭堅還“畫蛇添足”地寫了后面兩句呢?詩人的情緒在此處有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從頷聯的美景當前、快意當前的情緒到“朱弦已為佳人絕”一句,作者的情緒有一個下滑。“朱弦”的典故講的是世無知音,伯牙絕弦。一個“絕”字表明,黃庭堅不再對時處官場的同僚抱有交友之心。所以他在此處的情緒突變,忽然失去了前面美景所給予的快感。但“我”就此罷休了嗎?不!“我”將移情他物。于是詩人從另一個地方勉強、姑且找到了一份“快”,即此處的“美酒”。(“移情美酒”)想象中,美酒正當時,我且以青眼橫流,流轉于美酒之間,借酒消愁,稍作調適吧,這何嘗不是一種“快意”呢。但這僅僅是一種暫時的調適,詩人認為要想獲得長久的快意,其途徑是什么?歸去。詩人欣賞美景時觸景生情,自然景觀之美讓詩人更清晰地意識到官場的渾濁和官務的繁冗,勾起了詩人返璞歸真的向往,渴望瀟灑地吹著長笛,“舟遙遙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不遠萬里、漂洋過海也要回去,像回到大自然的白鷗一樣自由自在。因此,詩的結尾,詩人感悟到第三種“快”——不在當前的世界中,而在向往的美好的歸隱世界里。(“悟快:歸隱”)詩的尾聯,表示棄官歸隱之意。上句,弄,這里是吹奏的意思。長笛,一種六孔的竹笛。東漢馬融《長笛賦》:“可以寫神喻意,溉盥污穢,澡雪垢滓。”弄長笛,即有寫情暢神、怡志保身之意。萬里歸船,暗用杜甫絕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與白鷗盟,典出《列子·黃帝》,海上有好鷗者,每日從鷗鳥游,其父云:“吾聞鷗鳥皆從汝游,汝取來,吾玩之。”次日此入至海上,鷗鳥便不再飛下來。意思是說人無“機心”(詭詐的心思),鷗鳥才愿意跟他做朋友。后多用以指隱居自樂,與世隔絕,不存機詐之心。詩人巧妙化用了馬融賦、杜甫詩,以及《列子·黃帝》的典故,從中汲取、提煉出“萬里歸船”、“長笛”、“白鷗”等意象,組合成一幅情景優美、節奏歡快的想象圖畫,將棄官歸隱的心愿表達得那么淋漓酣暢,富于詩情畫意,既使詩人自己心曠神怡,也令歷代讀者為之心馳神往。反復吟味這個結尾,筆者忽然想到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尾聯:“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兩首詩的結尾,都用想象之筆描繪情景,喜悅之意也都一氣流注于句中。黃庭堅一生寫詩奉杜甫為師,從此詩的頷聯和尾聯看,他是多么善于學杜啊!清代和現代的詩評家對這首詩的章法結構和韻律音調多有贊賞。姚鼐最早指出此詩“能移太白歌行于律詩”,方東樹《昭昧詹言卷二十引了姚語,并進一步闡發說:“起四句且敘且寫,一往浩然。五六句對意流行。收尤豪放。此所謂寓單行之氣于排偶之中者。”潘伯鷹(《黃庭堅詩選》評:“此詩一氣盤旋而下,而中間抑揚頓挫又極瀏亮。”確實,讀這首格律森嚴的七律詩,使人感到像是讀李白的長篇歌行,筆勢如風,一氣盤旋,又如江河滔滔,奔瀉而下。從首聯登閣到次聯攬景,再到三聯懷友、末聯思歸,意脈密切相連,雖有抑揚開合,卻無大的曲折;音節聲韻也和諧流麗、明快瀏亮,爽利異常。總之,從構思、立意、格調、章法、句法、字法、用典、對仗、音韻各個方面來看,這首詩都已達到精切自然、無一瑕疵的藝術高境。南宋呂本中童蒙詩訓說此詩“已自見成就處”。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一也評曰:“呂居仁謂山谷妙年詩已氣骨成就,是也。”應當指出,此詩雖在字里行間透出一股兀傲奇崛之氣,但語言并不瘦硬,聲調也不拗峭,全篇僅“弄長”二字拗,其他字句皆合律,是一首風清骨峻、兼具意境情韻之美的佳構,堪稱庭堅中年七律的代表作。元人韋居安(《梅裥詩話說》太和的快閣,經黃庭堅作詩品題,“名重天下,前后和者無慮數百篇,罕有杰出者”。深入思考,深化主旨:從總體上來說,《登快閣》巧用典故、巧化名句,看似平白如話,實則暗含深意。以且敘且寫的自然筆調開篇,描繪了詩人公事之余登高遠望所見廣袤曠遠、澄澈清明之景,以及此番美景下因知音難覓、世事擾人而產生的歸隱、不爭之情。但我們繼續深入思考就會發現一些矛盾之處。黃庭堅筆下的這種歸隱之情與陶潛《飲酒?其五》或王維《積雨輞川莊作》所呈現的歸隱超脫的意境顯然不同。陶潛和王維的隱逸之情不僅存在于筆端,也存在于二人的實際行為中,他們有歸隱之意且有歸隱之舉,而黃庭堅雖與白鷗相盟,但結合其生平經歷,我們發現他始終沒有實現這一盟約。這就啟發我們重新思考這首《登快閣》:詩人在吟誦此詩時除了表層的“快意”,他的心境應該有一個復雜的變化過程:因公事擾人之“不快”而登閣“尋快”,在晚晴江月圖中“賞快”時卻因自己政壇難覓知音的處境而“失快”,而后無奈“移快”美酒,又“悟快”于歸隱之樂,最后仍走下快閣回歸官場,在日常“了卻公家事”的現實中尋找因濟世安民而得到的內心滿足欣慰之“快”。濟世安民的士大夫情懷。若能更全面地了解黃庭堅的詩詞、事跡和性格,會發現他雖無逐名之衷,卻有濟世之懷。這其實是中國許許多多士大夫(尤其是宋代士大夫們)共有的高尚情懷。《孟子》曰:“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而李白卻說:“茍無濟代心,獨善亦何益?”黃庭堅正是這樣的人。他們不同于那些歸隱之士,即使對“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的生活心向往之,卻難以拂袖而去;雖不求聞達天下,卻依然會在走下快閣之后變回一方父母官,做回那個“癡兒”,兢兢業業地去“了卻公家事”了。 因“癡留”于官務而“不快”(“癡而不快”),因縱情山水感到“暢快”所以希望歸隱山間、不再“癡留”人間(“快而不癡”),最后卻因心中的這份責任感和對百姓的牽掛而重回官場(“癡而快之”)這才是黃庭堅能在“不快”的處境中“自得其快”的真正原因。這首詩不僅給我們呈現了快閣上所見的美景,更為我們呈現了黃庭堅美好的精神境界。不同于前朝的騷人墨客,黃庭堅不是現實政治的冷眼旁觀者,不是沉浸于純思辨領域的清談者,而是一個積極投身政治、安邦治國,內心卻仍堅持正直、“以天下為己任”的入世者。不快不快尋快得快登快閣賞快:美景之快移快:美酒之快悟快:歸隱之快癡而不快快而不癡癡而快之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黃庭堅字魯直,洪州分寧人。幼警悟,讀書數過輒誦。舅李常過其家,取架上書問之,無不通,常驚,以為一日千里。舉進士,調葉縣尉。熙寧初,舉四京學官,第文為優,教授北京國子監,留守文彥博才之,留再任。蘇軾嘗見其詩文,以為超逸絕塵,獨立萬物之表,世久無此作,由是聲名始震。知太和縣,以平易為治。時課頒鹽策①,諸縣爭占多數,太和獨否,吏不悅,而民安之。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逾年,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實錄》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艱。庭堅性篤孝,母病彌年,晝夜視顏色,衣不解帶,及亡,廬墓下,哀毀得疾幾殆。服除,為秘書丞,提點明道宮兼國史編修官。紹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與其黨論《實錄》多誣,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問,摘千余條示之,謂為無驗證。既而院吏考閱,悉有據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堅書“用鐵龍爪治河,有同兒戲”。至是首問焉。對曰:“庭堅時官北都,嘗親見之,真兒戲耳。”凡有問,皆直辭以對,聞者壯之。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言者猶以處善地為骫②法。以親嫌,遂移戎州,庭堅泊然,不以遷謫介意。蜀士慕從之游,講學不倦,凡經指授,下筆皆可觀。徽宗即位,起監鄂州稅,簽書寧國軍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員外郎召,皆辭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罷,主管玉隆觀。庭堅在河北與趙挺之有微隙,挺之執政,轉運判官陳舉承風旨,上其所作《荊南承天院記》,指為幸災,復除名,羈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聞命而卒,年六十一。庭堅學問文章,天成性得,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學甫而不為者。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游蘇軾門,天下稱為四學士,而庭堅于文章尤長于詩,蜀、江西君子以庭堅配軾,故稱“蘇、黃”。軾為侍從時,舉以自代,其詞有“瑰偉之文,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語,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qián)皖山谷寺、石牛洞,樂其林泉之勝,因自號山谷道人云。(選自《宋史·黃庭堅傳》)注:①鹽策:征收鹽稅的政策法令。②骫(wêi):曲,枉。1.對下列句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讀書數過輒誦

過:遍B.以吏部員外郎召,皆辭不行

不行:不去就任C.軾為侍從時,舉以自代

舉:推薦D.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配:陪襯2.下列各組加點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3分)A.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問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B.至是首問焉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C.而庭堅于文章尤長于詩

樊噲覆其盾于地D.因自號山谷道人云

或因寄所托3.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黃庭堅幼時就聰明過人,讀書很快就能背下來,他舅舅對他檢測之后驚訝不已,認為他才智出眾。后來黃庭堅考中進士,他的文章才華深受文彥博、蘇軾等人的賞識。B.哲宗即位后,召黃庭堅修訂《神宗實錄》,他據實直書,卻被章敦、蔡卞及其黨羽誣陷并盤問。面對盤問,他照實回答,毫無顧忌,因此被一再貶官,但他處之泰然。C.黃庭堅在河北時與趙挺之有些不和,趙挺之掌權后,指使陳舉抓住黃庭堅所作的《荊南承天院記》中的問題來誣陷他,黃庭堅因此又被除名管制,于六十一歲時去世。D.前三段按照時間順序介紹了黃庭堅的生平、性格等方面,最后一段重點介紹他的文學方面的成就。該傳記材料翔實,結構清晰,較為真實地展示了黃庭堅的風貌。4.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10分)(1)及亡,廬墓下,哀毀得疾幾殆。(3分)

(2)凡有問,皆直辭以對,聞者壯之。(3分)(3)以親嫌,遂移戎州,庭堅泊然,不以遷謫介意。(4分)答案1.D.(配:比得上)2.A(A兩個“以”都是連詞,表目的;B.焉:代詞,譯為“他”/兼詞,相當于“于之”;C.于:比較,譯為“比”/地點,譯為“在”;D.因:于是,因此/依,隨著)3、C

(該項中“指使心腹抓住《荊南承天院記》的問題”表述不當,一是《荊》文并非真有問題,二是陳舉所為完全是出于迎合,謀在自已,并非趙挺之所指使。)4.(1)等到(母親)去世后,(黃庭堅)造房子在墓旁守孝,哀傷到生病幾乎喪命。(3分,其中“廬”1分,“殆”1分,全句1分)⑵凡是有所查問,他都照實回答,毫無顧忌,聽到的人都稱贊他膽氣豪壯。(3分,其中“對”1分,“壯”1分,全句1分)⑶后來又因為親屬的嫌隙,于是改官至戎州,黃庭堅對此泰然處之,絲毫不把貶謫之事放在心上。(4分,其中“嫌”1分,“移”1分,“泊然”1分,全句1分)【參考譯文】黃庭堅字魯直,洪州分寧人。幼警悟,讀書數過輒誦。黃庭堅字魯直,洪州分寧人。幼年即機靈聰明,讀書數遍就能背誦。舅李常過其家,取架上書問之,無不通,常驚,以為一日千里。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書考問他,他沒有不知道的。李常很驚訝,認為他進步神速,一日千里。舉進士,調葉縣尉。熙寧初,舉四京學官,后來黃庭堅考中了進士,任葉縣縣尉。熙寧初年參加四京學官的考試。第文為優,教授北京國子監,留守文彥博才之,留再任。由于應試的文章等次為最優,擔任了北京國子監教授,留守文彥博認為他才學過人。留他兩次擔任教職。蘇軾嘗見其詩文,以為超逸絕塵,獨立萬物之表,世久無此作,由是聲名始震。蘇軾有一次看到他的詩文,以為他的詩文超凡絕塵,屹然獨立于千萬詩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沒有這樣的佳作。由此他的名聲開始震動四方。知太和縣,以平易為治。黃庭堅擔任太和縣知縣,用平易之法治理該縣。時課頒鹽策,諸縣爭占多數,太和獨否,吏不悅,而民安之。當時上級下發征收鹽稅的政策法令,其他縣都爭著占多數,太和縣唯獨不這樣,縣吏們不高興,可是該縣的老百姓都喜歡。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哲宗即位后,召黃庭堅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逾年,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實錄》成,擢起居舍人。過了一年,改任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銜。《實錄》修成后,提拔為起居舍人。丁母艱。庭堅性篤孝,母病彌年,晝夜視顏色,衣不解帶,遭母喪。黃庭堅性情至孝,母親病了一年,他日夜服侍察看母親的臉色,衣不解帶,及亡,廬墓下,哀毀得疾幾殆。等到(母親)去世后,(黃庭堅)造房子在墓旁守孝,哀傷到生病幾乎喪命。服除,為秘書丞,提點明道宮兼國史編修官。喪服解除后,任秘書丞,提點明道宮,兼國史編修官。紹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紹圣初年,黃庭堅出任宣州知州,又改任鄂州知州。章惇、蔡卞與其黨論《實錄》多誣,章惇、蔡卞與其黨羽認為《實錄》多誣陷不實之辭,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問,摘千余條示之,謂為無驗證。讓前修史官都分別居于京城附近各處以備盤問,摘錄了千余條內容宣示他們,說這些沒有驗證。既而院吏考閱,悉有據依,所余才三十二事。不久,經院吏考察審閱,卻都有事實根據,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庭堅書“用鐵龍爪治河,有同兒戲”。黃庭堅在《實錄》中寫有“用鐵龍爪治河,有同兒戲”的話,至是首問焉。對曰:“庭堅時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