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重返亞洲戰略_第1頁
美國重返亞洲戰略_第2頁
美國重返亞洲戰略_第3頁
美國重返亞洲戰略_第4頁
美國重返亞洲戰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美國重返亞洲戰略目錄1,重返亞洲戰略形成的背景2,重返亞洲戰略的理論基礎3,重返亞洲戰略的實施4,南海問題產生的歷史背景5,南海問題與中美關系6,釣魚島爭端與中美關系一重返亞洲戰略形成的背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加快,美國國內對中國和平崛起的反應不盡相同。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研究員羅伯特·卡根(RobertKagan)提醒人們說“如果明智地應對中國的崛起,中國就可能成為一個朋友。反之,它可能就會成為一個非常危險的大國”。卡根指出:“歷史上幾個國家的崛起以及其它已具有穩固地位的國家試圖‘應對’它們的做法,使人們沒有理由感到自信或安心。因為,幾乎沒有哪個國家的崛起沒有引發戰爭,之后形成新的國際秩序,這反映新的力量現實。在現代歷史中,最成功的‘應對’一國崛起的例子是英國19世紀末對美國采取的綏靖政策。當時,英國人實際上把(除加拿大外的)整個西半球都讓給美國人,英美兩國都信仰自由和民主思想,它們的國際秩序觀點基本一致,在英國人看來,這大大減少可能不適應國際新秩序的危險”。重返亞洲戰略形成的背景阿富汗戰爭結束尤其是伊拉克戰爭結束,美國國內一批政治精英紛紛發表言論,強調美國要把對“中國崛起的關注放到頭等重要的位置,美國首要目標應該是亞太地區”。卡跟認為:美國面對中國的崛起似乎只有兩種選擇:一是美國放棄其在亞洲地區的主導地位,二是采取措施遏制中國的雄心。出于充分的政治和戰略理由,很多美國人不贊成走第一條道路。但是,不把中國當成敵人卻又想走第二條道路是很難的。“未來美國或許無法不采取遏制中國的政策;事實上,美國已經在采取遏制中國的政策。我們在緊張不安地關注著中國不斷集結軍力、時不時爆發民族情緒以及常常表現出自信和對糾正歷史不公的渴望的同時,腦海中卻想象著這樣一種情景:中國日益實現現代化,只尋求經濟增長,卻不會對與我們之間的商貿聯系構成威脅”。卡根指出了當今美國對中國戰略的兩難選擇。重返亞洲戰略形成的背景關于中國海軍發展戰略,美國國內一些保守派稱:“中國離對美國的航空母艦隊構成直接的威脅和挑戰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但是中國的目標是發展這樣的能力,將美國航母、軍艦阻攔在第一島鏈之外。中國要構建大中華首先要考慮的是統一臺灣。如果臺灣回歸中國,中國的海軍不僅能在第一島鏈作戰,整個亞太地區將會出現新的軍事多邊。隨著中國經濟崛起、軍事強大,中美關系必將出現緊張,美國這個西半球的超級大國一定要設法防止東半球出現一個新的超級大國。美國的一些軍方人士也對中國加強海軍實力表示擔憂,他們告誡中國不應該挑戰美國海上霸權地位,他們不相信中國發展海軍是為了保護中國的領海或航洋通道安全,認為中國有自己的戰略目標。二重返亞洲戰略的理論基礎中國崛起所扮演的角色,常被一些保守的美國學者拿來和20世紀初的德意志帝國相比較,暗示一場戰略沖突在所難免,提醒美國對此早做準備。這一假設實際上是建立在對中國毫無認知的基礎上的。在19世紀的歐洲體制下,各國為了保住霸權,維護自身利益,都認為通過一場戰爭才能使其戰略地位得以提升。“但在當今的全球化時代,大國間的戰爭就是一場災難,只會導致兩敗俱傷,沒有贏家。以往,美國對中國的認識缺乏現實感,常常低估中國,認為中國盡管經濟有所發展,但內部問題成堆,對外在世界構不成威脅。今天,美國國內少數人又以西方國際關系學的一些概念看待中國,“認為中國會像從前的德國和日本一樣,經濟的發展把中國帶向一個擴張主義的強國”。這種認知同新保守主義者鼓吹的“中國威脅論”有異曲同工之處。重返亞洲戰略的理論基礎中國的崛起引起美國戰略思想家們猜忌和擔憂,美國著名國際戰略家、“新美國安全中心”資深研究員羅伯特·卡普蘭2005年6月在《大西洋月刊》上發表題為“我們如何對付中國”的文章,卡普蘭稱: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將崛起成為世界強國,成為美國在經濟和軍事上的首要對手,比前蘇聯更難對付,美國將再次卷入類似“冷戰”一樣的對峙。因此,美國的軍隊需要將其重點從中東移到太平洋,并且要做好準備,構建與日本、澳大利亞、印度等國家的新型盟友關系,以制衡中國的強大。美國政治精英們認為,中國必將作為一個大國重新崛起,這是不可阻擋的。只有采用類似于實用主義的方法,美國才能較好地應對中國的崛起。否則,21世紀的地球將會變成一個大戰場。任何強國崛起或重新崛起時,它們都會傾向于過于自信,因此,國際事務也常常會面臨巨大的動蕩。中國也不例外。早在六年前,卡普蘭就推測:未來幾年中,美國的重心將從中東相對移向太平洋重返亞洲戰略的理論基礎2010年春,卡普蘭又在美國《外交》雜志上發表題為“中國權力的疆界:北京究竟向陸上、海上走多遠”(TheGeographyofChinesePower:HowFarCanBeijingReachonLandandatSea?)的文章,該文指出:當一個國家變得強大,它就會不斷地發掘新的需求。今天的中國正在鞏固它的陸地疆界并開始向海上拓展。中國的外交政策的野心就像一個世紀前具有侵略性的美國。但出于完全不同的理由。中國不會對世界事務采取富有使命感的態度,而是尋求意識形態的擴展。在國際事務中推行道德價值是美國的目標,不是中國的目標。中國在海外的動機受保障其能源、金屬、戰略礦藏需求驅使,以便滿足中國這個占世界人口5分之一的大國日益高漲的生活水平的需求。三重返亞洲戰略的實施2011年11月美國《外交政策》雜志發表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的署名文章:《美國的太平洋世紀》。文章的核心思想是要向全世界、特別是亞太地區宣告,美國的戰略中心已經東移;太平洋是“美國的天下”,美國要領導太平洋。希拉里稱:如果美國要適應在該地區面臨的新挑戰,如何把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日益增長的關系變成一個操作性理念是我們需要回答的一個問題。在這一背景下,在整個地區作出更廣的軍事部署將提供極為重要的有利條件。美國將能更好地支持人道救援;同樣重要的是,與更多的盟國和伙伴開展合作將提供更強大的保障,以應對各種威脅或破壞地區和平與穩定的行為。是我國外交政策的核心,包括我們向亞太地區的戰略轉移。重返亞洲戰略的實施2011年在11月17日奧巴馬在澳大利亞議會發表講話時稱,美國把亞太地區作為重中之重。在承諾美國將在該地區保持軍事存在的同時,雖然,奧巴馬表達了加強美中合作的意向,但與此同時,他也宣布了一系列對付中國的措施:首次在澳大利亞長期駐軍,推進《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定》(Trans-PacificPartnershipTPP)——將中國排斥在多邊貿易協定之外,在東盟峰會上討論南中國海島嶼問題,將重返亞洲視為美國加強對華遏制的重要舉措。布什政府曾被不少民主黨人士指責為不懂外交,實際上,布什很懂美國國內政治,在美國遭受恐怖主義襲擊,國內民眾反恐熱情如此高漲的情況下,要選票爭取連任、還是實行對外戰略轉變,把注意力轉向亞太地區對外個人來說孰重孰輕不言而喻,因為政治家和普通民眾的選擇不可能相同。四南海問題與中美關系美國著名周邊問題研究專家梅爾文·格托夫(MelvinGutov)認為,中國目前的領土系歷史的產物,后來同其他國家發生沖突都是中國在民國時期就已經界定的邊界。“如果北京承認東盟相關國家擁有該群島的領土要求,將嚴重影響中國對其他地區領土爭議問題所宣示立場的可信度,因此,南中國海的領土沖突,成為中國東南亞國家發展密切關系的主要障礙。”在南海主權爭議的歷程中,除中國之外,聲稱對南沙群島擁有主權的還包括臺灣、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汶萊;印度尼西亞聲稱其擁有納土納群島(NatunaIsland)主權,越南目前在南沙群島中占有最多島嶼,而臺灣、越南均宣稱擁有整個南沙群島。南海問題與中美關系以往,美國歷屆政府對南海問題的立場都是保持中立,直至2009年6月,美國國防部長蓋茨訪問馬尼拉時,仍向新聞界表示,美國的現行政策是不介入南海的領土爭議問題。今天,奧巴馬政府為什么要改變中立政策,高調介入呢?

事實上,美國企圖推動南海問題多邊化、國際化已經蓄謀已久。近年來美國一直有意將曾經放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外交重心轉回到亞太地區。奧巴馬政府為恢復美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一直在加強與東盟的接觸,奧巴馬總統也公開表示要插手南海問題。在第二次美國一東盟峰會上,美國與東盟各國就加強雙邊關系發表聯合聲明,呼吁以和平方式解決南海的主權爭議,強調南海的航行自由很重要。奧巴馬還承諾將深化美國和東盟的關系,將在亞洲事務方面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國防部長的羅伯特·蓋茨在訪問越南時聲稱,亞洲國家應該通過多邊渠道解決領土爭端。他向亞洲國家保證,美國仍將參與亞洲的安全事務,保護東南亞國家。在2010年10月于河內舉行的“首屆東盟國防部長擴大會議”上,蓋茨又表示,“區內的核心問題包括領土糾紛、恐怖主義活動、打擊海盜,但依靠雙邊關系已經很難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由多邊組織處理”。

美國南海問題立場轉變美國南海問題立場的轉變美國南海問題立場的轉變美國南海問題立場的轉變南海問題與中美關系伊拉克戰爭后,美國國內一些保守派精英多次通過各種場合宣稱美國要重返亞洲(亞太),美國政府官員也高調介入南海問題。2010年上半年,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坎貝爾訪問馬來西亞、文萊、印尼等東南亞國家時強調美對南海問題的立場,宣稱希望維持南海的航行自由,而且南海爭議的談判應該是多邊的。2010年7月底,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在河內舉行的東盟外長論壇上表示,南海問題關系到美國的利益,為解決南海問題美國有意主持召開國際會議。此后,美軍航母“喬治·華盛頓”號導彈驅逐艦“約翰·麥凱恩”號先后到達峴港附近的南海海域,與越南海軍展開了為期四天的聯合訓練。越南外交部公開宣稱:“美國軍艦進入越南港口,對越南來說有重大的戰略意義,美國將在區域內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南海問題與中美關系美國介入南海問題并不是真正要幫助東南亞國家,不過是一種實用主義的外交方式,想通過此事來確立其在東南亞的領導權。對于這一點,某些東南亞國家是有所警覺的,菲律賓外長就明確表示,南海談判應該在東盟國家與中國之間進行,不需要美國或其他任何第三方介入。馬來西亞媒體亦發表文章指出,“華盛頓不能太興高采烈地插手地區事務,這樣做只會制造麻煩,而非解決問題”。印尼媒體也發表文章稱南海是和平穩定的海域,不能為討好美國而破壞與中國的關系,并呼吁政府抵制美國的意圖。

面對美國在南海的制衡和“圍堵”,中國應改變以往在外交上過于低調的做法,展示出自己強硬的外交姿態和武裝實力,通過彰顯軍力來為外交斗爭提供后盾支持。最近,解放軍海軍艦隊主力向南海地區聚集,它向外界表明,經濟迅速發展、軍事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中國,有信心有能力維護自己合法的海洋權益。

南海問題與中美關系2012年7月12日,在柬埔寨的首都金邊參加東盟外長會議之前,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演講中提出:美國在亞太地區將通過機制、規范和伙伴關系三種途徑塑造開放、公正和可持續的地區秩序。在機制方面,東亞峰會(EastAsiaSummit)、東盟地區論壇(ASEANRegionalForum)和美國-東盟部長級會議(US-ASEANMinisterialConference)是主要的機制。相關的規范主要是針對南海問題,包括具有操作性和行動力的行為準則。在伙伴關系方面,美國旨在建立一個聯盟網絡,這其中美國的軍事盟友居于核心,中國、印度等國家等新興大國也在這一網絡中具有重要地位。希拉里提出了美國政府的“亞太戰略參與計劃”(AsiaPacificStrategicEngagementInitiative,APSEI)來反映美國加強對東盟的援助,回應外界對美國是否在該地區投入了必要資源的質疑。這也成為美國在該地區一個非常重要的全新戰略規劃。這些在東盟外長會議召開之前宣布的政策,進一步強化了美國對該地區部分國家的安全承諾,并表明美國持續強有力的外交存在的信念。南海問題與中美關系2012年7月13日,在柬埔寨金邊舉行了東盟外長會議,令人遺憾的是45年來這一會議首次在閉幕后未發表聯合公報,與會各國都對這一結果表示了失望。在閉幕新聞發布會上,東盟輪值主席柬埔寨王國副首相兼外交國際合作部大臣賀南洪明確表示,未能達成一致的主要原因是菲律賓要將黃巖島“爭端”寫入公報,“而這一問題是中菲的雙邊問題,不是東盟與中國的問題”。中國外長楊潔篪在闡述中方對南海問題的立場時表示,中國對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權有著充分的歷史和法理依據。同時,考慮到南海問題的復雜性,中方一直主張“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需要強調的是,2012年同樣是在柬埔寨首都金邊,中國與東盟相關國家共同簽署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宣言》中一條重要的原則是,由直接有關的主權國家通過友好磋商和談判,以和平方式解決他們的領土和管轄權爭議。各方并同意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朝著最終制定“南海行為準則”而努力。南海問題與中美關系菲律賓在東盟外長會議上的做法將東盟成員國內部的不同觀點公開化,這在東盟內部是很少見的。賀南洪在發布會上明確指出,南海問題是東盟一些國家和中國的雙邊問題,此次東盟會議并不是裁決這一糾紛孰是孰非的法庭,某些國家堅持將黃巖島“爭端”寫入聯合公報,“這是將聯合公報變成雙邊糾紛的人質”。一些東盟成員國外長會后也作了表態。印尼外長馬蒂會后表示,對東盟內部缺乏共識感到非常失望。新加坡外交部長尚穆根表示,會議未能發表聯合公報嚴重影響了東盟信譽。在會議結束之后不久,中國的幾十艘漁船開赴南沙群島海域,進行捕撈作業,這也是近年來海南最大的赴南沙海域進行漁業捕撈行為,菲律賓表示了關切。中國政府認為東盟外長會議上沒有達成共識,其背后的根源在于某些大國的干預,這些西方國家的負面影響破壞了東盟外長會議一直以來的團結。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紐蘭對此進行了反駁,她表示:東盟國家意識到,南海對于各自國家和整體都是關鍵議題,希望以更大程度保護安全利益的方式來處理這一問題。他們各自的角度是不一樣的,與其達成一個軟弱的聲明,他們選擇繼續討論,直到他們達成一致的立場。美國將繼續鼓勵涉及南海問題爭端的各方,包括中國和東盟,在達成一個行為準則上合作。南海問題與中美關系2012年8月3日,美國國務院正式發布了一份令中國政府非常不滿的關于南海問題的聲明。這份聲明與中國希望依靠雙邊談判解決領土和主權爭議的努力背道而馳,并凸顯了美國對南海問題的深度介入的態度,使得中國解決這一棘手問題的難度和復雜度越來越大。在這份由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帕特里克·文特爾(PatrickVentrell)發布的聲明中,美國著重強調了美國在南海問題中涉及到的四方面利益,包括:在南海地區維護和平與穩定;確保國際法受到尊重;保護航行自由以及合法商務不受阻礙。從這四點來看,美國希望維持自己在地區安全和經濟秩序方面的監管者和領導者的地位,給予美國軍事和經濟力量在地區內充分的行動自由,并依賴國際法充當地區秩序的調停者和仲裁者。盡管對于領土爭端并沒有傾向性立場,也沒有領土要求,但它強調各方應該協作通過外交渠道解決問題,不能施以脅迫、恐嚇、威脅或者使用武力。這樣的表態等于事實上美國為該地區實力弱小但是同中國存在主權爭端的國家提供了一種安全承諾,從而扭轉外交談判中的實力劣勢,改變協商解決領土爭端的整體態勢和解決問題的走向。南海問題與中美關系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紐蘭表示,“如果雙邊外交可以為最終的多邊框架協議提供支持,那很好,可是我們認為,單獨和每個國家達成協議不會成功,且不說根據國際法用有利或最好的途徑來解決問題。”美國對于解決南海地區爭端采取的做法是考慮國際法等國際準則和多邊外交機制的作用。美國的南海問題聲明中提到了1992年的《東盟南中國海宣言》(ASEANDeclarationontheSouthChinaSea)和2002年的《南中國海各方行為宣言》(ASEAN-ChinaDeclarationontheConductofPartiesintheSouthChinaSea)。在這些宣言的基礎上,美國希望通過東盟峰會等多邊外交平臺,促成東盟和中國擬定一套全面的行為準則,確立明確的行事規則,規定和平處理分歧的程序。美國支持東盟新近提出的《南中國海六點準則》(Six-pointPrinciplesontheSouthChinaSea)。聲明中,美國還強調了國際法,特別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對于解決南海問題的重要性,并敦促各國重視遵守履行這些法律。美國希望各國通過外交和談判的方式和平解決爭端,也可以訴諸國際法的仲裁機制,探索新的合作方式,以負責任的態度來管理資源開采問題。南海問題與中美關系2012年8月末,美國國務卿希拉里一年中第三次出訪亞太地區。在此次訪問行程中,希拉里訪問了庫克群島參加太平洋島國論壇,隨后訪問了印尼、中國、東帝汶、文萊、俄羅斯等。其中,希拉里于9月4日至5日在北京停留,會見了中國領導人和外長,于9月8日至9日在俄羅斯海參崴代表正忙于競選連任的奧巴馬總統,參加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會議(APEC)。希拉里的訪問的一個重點,就是敦促日本和中國與韓國妥善解決島嶼爭議。9月4日,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在北京同中國領導人會晤。很顯然,希拉里此行是為了在海洋主權爭端方面進一步協調中美之間的立場,力求緩和中國同周邊國家之間的沖突緊張氣氛。這一次東亞之行,也是希拉里就任國務卿之后第五次赴這一地區訪問,相交小布什政府時期的國務卿,奧巴馬政府對東亞地區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在同中國外長楊潔篪的會晤中,希拉里重申了美國歡迎一個強大的、繁榮的而且是和平的中國崛起,中美之間的經濟合作具有全球影響,雙方應該擔負起共同的國際責任,相互合作。南海問題與中美關系在中美關系中,“遏制”與“接觸”的政策爭論長期以來都是兩國戰略界的核心話題。美國的官員和學者們從來都不認為美國真的對中國使用了“遏制”的政策,就像冷戰期間美國對蘇聯使用的那一套手段一樣。而中國的決策者和學者們雖然也認為“接觸”政策被一以貫之的從卡特政府延續到了如今的奧巴馬政府,但是就像等待另一只皮鞋落下一樣,“遏制”這個詞從來都懸在頭上,接觸政策似乎就是為了最終的遏制政策做的一場鋪墊。隨著中美兩國實力的接近和戰略崛起困境的凸顯,遏制政策似乎愈發清晰。做一個類比,美國似乎用幾十年時間不斷向中國做出同樣一個承諾,而中國在用幾十年的時間觀察美國是不是口是心非。南海問題與中美關系包括美國前駐華大使芮效儉已經美國前助理國務卿約瑟夫·奈教授等影響美國政府東亞政策的前官員都強調一點,美國不愿甚至沒有能力真正的遏制中國。無論是中國、東亞其他國家甚至是美國都不愿意看到那一幕。他們認為也許能夠遏制中國的只有中國自身。那么接下來的問題是,是否中國在和自己假象的一種情景苦苦斗爭?是否存在一條各方都接受并樂于見到的中國和平崛起之路可以在缺少先例的情況下被塑造?這條路不同于二戰之前的納粹德國,也不同于經由門羅主義時期到一戰前的美國。如果說美國成功的引導中國融入了國際體系塑造了中國經濟崛起的奇跡,那么未來的幾十年里美國如何繼續引導中國或者世界如何幫助中國塑造一條和平崛起之路呢?拋硬幣帶來的不確定性將會使得中美延續困擾彼此幾十年的遏制政策爭論,如果“新型大國關系”這個概念真的被兩國領導人認同并被賦予實際意義,那么它最重要的內容就應該是消除彼此深深地疑慮,采取一以貫之的建設性政策,不再留有后手,隨時等待時機重新演繹“狼來了”的故事。南海問題與中美關系美國學者質疑美國亞太戰略的可持續性,因為,隨著中國實力的增強,美國在尋求與中國戰略合作時必須考慮到中國的地區利用關切;由于美國力量相對衰弱,美國是否能保持其在亞太地區的戰略支配地位值得懷疑。一方面,美國鼓勵中國在國際多邊舞臺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如:朝鮮核問題、伊朗核問題、反恐問題、環境和氣候變化問題等。另一方面,美國繼續增強其在亞太地區巨大軍事存在,實施所謂“重返亞洲”戰略,以實現必要時對中國進行威懾、遏制政策。美國對華戰略的最大制約因素是臺灣問題。美國堅持對臺軍售,目的是維持地海地區實力平衡,已達到牽制中國和平發展的目的,保持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支配地位,美國主導下的地區格局不應受到中國挑戰。南海問題與中美關系中國不斷調整其亞太戰略,以逐步適應與美國在該地區共存的環境。中國領導人的戰略主張以及他們對外政策已經為避免與美國發生戰略碰撞留下余地。面對美國的霸權、美國與東亞盟國的合作以及軍事基地建設,中國的立場在不斷調整,以逐步適應地區安全的環境。在朝核問題上,中國充當積極的調解人,協調六方會談中與美國的立場。美國一方面推行與中國保持接觸政策(engagement),使中國在地區安全問題發揮更大作用。另一方面又強調中美戰略對沖(hedging),使中美各自維持相互之間和同亞洲其他國家之間廣泛和互利的經濟關系,同時又可以對不確定性和對方日益增長的安全擔憂。

南海問題與中美關系

中美建交三十多年以來,中美兩國關系越來越成熟,誰也離不開誰。中美雙方已經建立了多層次對話渠道,中美經濟關系互利共贏,避免經濟問題政治化。雙方應當充分利用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美商貿聯委會等平臺,加強對話溝通,推動企業、地方、民眾各層面交流合作,更好地造福兩國人民。美國作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經濟盡管有起伏,但是這個局面短期內是無法自動消失或沒有任何國家可以改變的。中國現在正處于和平發展的關鍵階段,保持一個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是我戰略利益所在。所以我們必須跟這個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建立一種特殊的互利共贏關系。

六釣魚島爭端與中美關系

中日關系復雜而微妙,矛盾爆發點既有歷史性的因素,也有現實利益的糾葛。兩國間常常是“按下了葫蘆起了瓢”,盡管摩擦不斷,但是近三十年來關系總體保持穩定。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主權爭端從二戰結束以來就一直存在,因為其涉及到敏感的領土主權,中日兩個二戰時的交戰國在如何妥善處理這一問題上始終難以找到圓滿的答案。由于冷戰期間國際戰略環境的變化,中日兩國從大局考慮,在關系正常化和建交問題上暫時擱置了釣魚島爭端的處理。安全環境是經濟合作的必要前提,長期擱置爭議被視為一種穩妥的臨時策略,在這一基礎上兩國之間的經貿聯系才可能有所發展,這也促成了中日兩國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那段難得的“蜜月期”。但是近年來這一“默契”在許多因素的干擾下被瓦解。日本國內政治以及美日兩國對亞太安全戰略的調整使得東海一再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在日本政府新一輪的釣魚島“國有化”努力后,中日兩國更是進入了全方位對抗情緒之中。

六釣魚島爭端與中美關系

誓言成為首位“太平洋總統”的奧巴馬自然覺得美國應該承擔起穩定東亞地區局勢的責任。盡管臨近總統選舉而不能親自參與斡旋,但是包括國務卿希拉里和國防部長帕內塔在內的多位重量級內閣成員頻繁訪問東亞,利用雙邊和多邊場合斡旋中日之間一觸即發的沖突。盡管美國主管東亞事務的官員對外強調美國不會擔任斡旋的角色,但是事實上如果放任中日自由處理這一爭端,局勢很可能會朝向意想不到的方向發展,美國的外交行動也實際上否認了這一表態。不過迄今為止,美國的外交努力似乎并不成功。釣魚島爭端危機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經歷了多重變化,目前正在向著高度對抗性的方向發展。如果希望實現釣魚島爭端的和平外交解決,不僅中日兩國需要努力尋找妥善的策略,美國同樣也需要反思整個危機中的斡旋行為并檢討同中日雙方的互動效果。美國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被中日雙方和國際社會深度觀察和細細品味。降低地區局勢緊張程度的第一步,不是要求各方克制自己的行為,而是各方言行一致,使得大家至少能保持最低限度的互信以留在談判桌前。

六釣魚島爭端與中美關系

日本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數月前宣布東京都地方政府將接受日本民間的捐助,并將募捐的金額用以將釣魚島的所有權從私人轉為政府所有,從而點燃了釣魚島爭端的引信。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公開宣稱,擔心自民黨的右翼保守勢力在將釣魚島所屬權掌控在東京都地方政府后會進一步做出傷害中日整體關系的舉動,因而反對石原慎太郎的舉動,并限制與之相關的登島調查活動。但是在慘淡的民意支持度壓力下,野田政府必須考慮今年年底日本即將舉行的影響到民主黨政府前途的眾議院選舉。石原慎太郎用購買釣魚島煽動起來的民族主義情緒造成了日本民意的右傾化,日本民主黨也只能硬著頭皮朝著同一個方向制定符合民意的類似政策。野田政府宣布由日本中央政府進行釣魚島“國有化”行為,并于2012年9月上旬正式完成了所謂的法律手續。

六釣魚島爭端與中美關系

在釣魚島爭端中,美國政府反復重申對領土主權爭議持中立立場,但是為了地區局勢的穩定,美國必然要對雙方激化的矛盾和情緒加以干預并進行斡旋。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8月末至9月初訪問東亞進行斡旋無果,中日兩國領導人在海參崴舉行的APEC會議上短暫會晤仍未能阻止野田政府對釣魚島“國有化”步驟,加劇了雙方對抗強度。9月中下旬,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訪問了中日兩國,希望美國的斡旋能降低事態的緊張程度。帕內塔的東亞之行首先選擇了日本,顯然希望同盟友首先就立場協調達成一致。在東京,日本外務大臣玄葉光一郎和防衛大臣森本敏同帕內塔進行了會談。玄葉光一郎對帕內塔表示,日本政府正在努力防止關于一些無人居住的島嶼的爭議失控,進而防止中日兩國關系因為島嶼領土爭端進一步惡化。在這一問題上,日本愿意和美國合作確保中日關系不受到嚴重傷害。野田佳彥政府對外宣稱其對釣魚島“國有化”的做法是為了“繼續平穩安定地維持管理”,且無力阻止東京都,而有中央政府“購島”強于地方政府出頭,希望中國政府理解。在同森本敏的會談中,帕內塔再次重復了美國政府的立場,他說美國雖然不介入中國和日本的領土糾紛,但是如果日本遭到了攻擊,美國將履行和日本的安保條約。帕內塔同時也明確表示,他希望事情永遠不會發展到這一步。“日本和中國保持良好關系并防止事態進一步升級符合各方的利益。”

六釣魚島爭端與中美關系

盡管包括帕內塔在內的美國政府高層官員一直在釣魚島主權問題和日美安保條約是否適用于該島問題上不斷澄清和重申立場,但是仍然令外界質疑和困惑。例如,9月20日,美國國務院負責東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在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作證時提到,美國確實承認日本對釣魚島有管轄權,但在當前情況下,美國希望更多專注于維護和平與穩定,而不是這一復雜而具有挑戰性問題的具體細節。他所說的挑戰性問題就是指“美國是否會遵守條約協防日本”或“釣魚島是否適用于美日安保條約”。為此,美國國會于9月25日發布了一份由美國亞洲事務專家MarkE.Manyin撰寫的題為《釣魚島糾紛:美國條約的義務》的報告,明確的澄清了美國政府對各種爭議問題的看法。這份報告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