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大腦腦室系統模式、側腦室應用解剖腦
室
腦室系統包括側腦室、第三腦室、第四腦室以及連通腦室的室間孔和中腦水管(圖-1)。部分人還可見到發育變異的第五、六腦室。圖-1腦室系統模式圖側腦室側腦室位于大腦半球內,左右各一,形狀不規則,可分為側腦室前角、中央部、后角和下角四部分,借室間孔與第三腦室相通(圖-2)。
側腦室前角為室間孔以前的部分,伸入額葉,冠狀面上呈三角形。前壁、頂壁為胼胝體纖維,內側壁是透明隔,腹外側壁是尾狀核頭。側腦室中央部位于室間孔與胼胝體壓部之間,為斜行裂隙狀,橫斷面上呈三角形。頂壁為胼胝體,內側壁為透明隔,下壁是穹窿、背側丘腦、側腦室脈絡叢和尾狀核等。
側腦室后角伸入枕葉,多呈短三棱錐形。頂壁、外側壁為胼胝體纖維,在外側壁的外側有視輻射經過。內側壁上有兩個縱形隆起,背側者稱為后角球,由胼胝體枕(后)鉗形成;腹側者較大稱為禽距(calcaravis),由距狀溝前部的皮質陷入而形成的隆起結構。下壁由枕葉的髓質構成。腦室下角最大,呈弓形裂隙狀,冠狀面上呈半月形;在背側丘腦的后下方彎向前下進入顳葉,其尖端距顳極約2.5cm。外側壁主要為胼胝體纖維;頂壁由胼胝體纖維、尾狀核尾、終紋和杏仁體構成;底由海馬傘、海馬和側副隆起構成。下角的底壁上有兩個隆起,內側部的隆起稱為海馬(hippocampus),由海馬溝底的皮質陷入腦室而形成的潛在性皮質,其前端寬大為海馬腳,被2-3條縱行淺溝分成數個趾狀隆起的海馬趾;外側部的隆起稱為側副隆起(collateraleminence),由側副溝的皮質陷入側腦室下角形成,其后端膨大稱為側副三角(collateraltrigone)。側腦室中央部、下角和后角三者匯合處呈三角形的腔隙稱為側腦室三角區(trigoneoflateral
ventricle)。側腦室脈絡叢位于中央部、三角區和下角內,是產生腦脊液的主要部位。第三腦室第三腦室(third
-,-entricle)是兩側背側丘腦和下丘腦之間的狹窄腔隙,有頂、底、前壁、后壁和左、右側壁。頂為脈絡組織,突入室腔形成第三腦室脈絡叢。底為下丘腦,自前向后有視交叉、漏斗、灰結節和乳頭體,室腔向下伸入漏斗的部分稱為漏斗隱窩(infundibularrecess)。前壁為前連合和終板,室腔伸入終板與視交叉之間的部分稱為視隱窩(opticrecess)。后壁為韁連合、松果體和后連合,室腔伸人松果體柄內形成松果體隱窩(pinealrecess),此隱窩的上方尚有一個更深的松果體上隱窩(suprapinealrecess)。側壁為背側丘腦和下丘腦。第三腦室向前上借室間孔連通側腦室,向后下借中腦水管連通第四腦室(圖-4)。圖-4
笫三腦室和第四腦室第四腦室第四腦室(fourth
ventricle)位于腦橋、延髓與小腦之間,形似帳篷。其底為菱形窩,頂的前部是小腦上腳和上髓帆,后部是下髓帆和第四腦室脈絡組織,兩個外側角突向小腦與腦干之間,稱為第四腦室外側隱窩(lateralrecessoffoutthventricle)。第四腦室向上借中腦水管連通第三腦室,向下連通脊髓中央管。在靠近前庭蝸神經附著處,第四腦室外側隱窩的末端開口形成外側孔;靠近菱形窩的下角處有單一的第四腦室正中孔,外側孔和正中孔均通向蛛網膜下隙。第五腦室
第五腦室(fifthventricle)是腦發育上的變異,位于兩側透明隔之間,又稱透明隔腔(cavityofseptumpellucidum)。其前界為胼胝體膝,后界是穹窿柱,上界為胼胝體干,下界是胼胝體嘴和前連合(圖-5、圖-6)。一般情況下,此腦室不與其他腦室相通,該腦室有時形成囊腫可阻塞室間孔致使腦脊液循環障礙,從而引起顱內壓增高。圖-5第四腦室頂第六腦室第六腦室(sixthventricle)又稱Verga室或穹窿室(caveaoffornix),亦為腦發育上的變異,位于第五腦室后方的穹窿連合與胼胝體之間,呈水平裂隙狀,借穹窿柱與第五腦室相分隔。此腦室可擴大致使腦脊液循環阻塞,從而引起顱內壓增高。第五、六腦室并非真正的腦室,常共同存在,且相互交通。
中腦水管
中腦水管(mesencephalicaqueduct)位于中腦背側,縱貫中腦全長,與第三、四腦室相連通。其寬度變化較大,通常中腦水管的中部較寬,上、下端稍窄。腦膜和腦池的應用解剖腦膜及硬腦膜竇腦膜
腦膜(meninges)自外向內分為硬腦膜、蛛網膜和軟腦膜等三層。
1、硬腦膜(cerebralduramater)
緊貼于顱骨內面,分為兩層。外層為骨膜層,與顱底骨結合緊密,與顱頂骨結合疏松,易于剝離;內層是包裹層,內面光滑,緊貼蛛網膜,包裹于腦的表面,并向內發出四個突起分別形成大腦鐮、小腦幕、小腦鐮和鞍膈等(圖-7)。(1)大腦鐮(cerebralfalx)
呈正中矢狀位,前窄后寬,似鐮刀狀,分隔左、右側大腦半球。大腦鐮的上、下緣分別有上矢狀竇和下矢狀竇;上矢狀竇兩側有許多陷窩,內含有蛛網膜粒,使顱頂骨內板形成凹窩。大腦鐮的前下緣附著于雞冠,后下緣與小腦幕相連,連接處形成直竇;直竇向后與橫竇匯合成竇匯。
(2)小腦幕(tentoriumofcerebeLlum)呈帳篷狀架于顱后窩上方,分隔端腦與小腦。小腦幕的后部附著于橫竇,前外側附著于顳骨巖部上緣,前端連于前床突和后床突;前內側緣游離,呈U形,稱為小腦幕切跡(tentorialnotch
incisura)。由于小腦幕頂高于其兩側,故橫斷面上的形態存在差異,可呈YV或八形。
(3)小腦鐮(cerebellarfalx)
為小腦幕下方的一個正中矢狀位的小隔,介于小腦后面的兩側小腦半球之間,內含有枕竇。
(4)鞍膈(diaphragmasellae)值于蝶鞍上方,張于鞍背上緣與鞍結節之間,覆蓋垂體窩;其中央部有一小孔,漏斗經膈孔與垂體相連。
2.腦蛛網膜(cerebralarachnoidmater)
為一薄的半透明膜,包裹于腦的表面,由此膜發出許多蛛網膜小梁與軟腦膜相連,兩層膜之間形成網眼狀的蛛網膜下隙,內含有腦脊液。3.軟腦膜(cerebralpiamater)
為一菲薄且富含血管的薄膜,緊貼于腦的表面并隨其溝、裂而伸展,軟腦膜與腦組織結合緊密,不易分離。軟腦膜在腦室的一些部位參與形成脈絡叢,可產生腦脊液。
(二)硬腦膜竇硬腦膜竇(sinusesofduramater)為顱內靜脈的一部分,由分開的兩層硬腦膜襯以內皮細胞構成,竇壁無平滑肌,不能收縮,故損傷時難于止血,易形成顱內血腫。主要由上矢狀竇、下矢狀竇、直竇、橫竇、乙狀竇、竇匯、枕竇、海綿竇及其他顱底諸竇組成(參見圖-7),各竇最后通過乙狀竇經頸靜脈孑L延續為頸內靜脈。
上矢狀竇(superiorsagittalsinus)
位于大腦鐮的附著緣,收集大腦半球上外側面上部及內側面上部的靜脈血,以及通過蛛網膜粒回流的腦脊液,向后注入竇匯。
下矢扶竇(inferiorsagittalsinus)位于大腦鐮的游離緣,收集大腦半球內側面、大腦鐮和胼胝體的部分靜脈血,向后至小腦幕前緣與大腦大靜脈匯合形成直竇。
3.直竇(straightsinus)
位于大腦鐮與小腦幕的附著處,向后與上矢狀竇在枕內隆凸附近匯合成竇匯(confluenceofsinuses),竇匯向兩側與橫竇相延續。
橫竇(transversesinus)
位于枕骨內面的橫竇溝內,向外、向前行至巖枕裂處急轉向下而延續為乙狀竇。
5.乙狀竇(sigmoidsinus)
位于顳骨乳突和枕骨內側面的乙狀竇溝內,向下在頸靜脈孔處延續為頸內靜脈。
枕竇(occipitalsinus)位于枕內嵴附近的小腦鐮附著緣,下端起自枕骨大孔后外緣,上端注入橫竇,收集腦膜的靜脈血。
7.海綿竇(cavernoussinus)位于蝶鞍兩側,為兩層硬腦膜之間的不規則腔隙,內有結締組織小隔將竇分為多個互相交通的小腔,形似海綿而得名。兩側海綿竇在垂體窩的前、后方各有海綿間竇相連,形成彼此交通的環狀竇。竇內有頸內動脈和展神經通過,竇的外側壁上有動眼神經、滑車神經、眼神經和上頜神經穿行。
蛛網膜下隙及腦池
腦蛛網膜下隙(cerebralsubarachnoidspace)位于蛛網膜與軟腦膜之間,內充滿腦脊液,此隙向下與脊髓蛛網膜下隙相連通。蛛網膜下隙在腦的溝、裂等處擴大,形成蛛網膜下池(subarachnoidcisterns),又稱為腦池(cerebellarcistern)。相鄰腦池之間無明顯界限,彼此交通,其形狀和大小在臨床影像診斷上具有重要意義(圖-8)。
圖-8腦脊液循環及腦池的模式圖
1.小腦延髓池(cerebellomedullarycistern)
又稱枕大池,位于顱后窩后下部的小腦與延髓之間,被小腦鐮分為左、右側部,向前連通第四腦室,向下連通脊髓蛛網膜下隙,內有小腦下后動脈經過。在CT圖像上,該池位于小腦扁桃體與枕內隆凸之間,兩側為小腦半球的后下部,呈三角形低密度影。
2.橋池(pontine
cistern)
又稱腦橋前池,位于腦橋腹側面與枕骨斜坡之間,扁且寬闊,向上連通腳間池,向后連通小腦延髓池,內有基底動脈通過。
3.腦橋小腦角池(cisternofpontocerebellarangle)
又稱橋池側突,為橋池向外側的延續。其前外側界為顳骨巖部內側面,后界是小腦中腳和小腦半球,內側界是腦橋基底部下份和延髓上外側部,內有面神經、前庭蝸神經、小腦下前動脈和迷路動脈通過,蝸神經瘤時可出現塊狀陰影。4.腳間池(interpeduncular
cistern)
為橋池向上的延續,位于鞍背與中腦的腳間窩之間,兩側經環池與中腦后方的四疊體池相通,內有動眼神經和基底動脈延續形成的大腦后動脈通過,后交通動脈和脈絡叢前動脈經過該池的外側部。
5.環池(cisternaambiens)
包括環池本部和環池翼部。環池本部圍繞中腦的大腦腳兩側,連于四疊體池與腳間池之間;環池翼部向外側伸向背側丘腦枕的后方,又稱丘腦后池。內有大腦后動脈、小腦上動脈、脈絡叢前動脈、脈絡叢后動脈、基底靜脈和滑車神經等通過。
6.四疊體池(quadrigeminalcistern)
位于中腦頂蓋與小腦蚓上部前緣之間,兩端向外側連于環池翼部,向前外側連通環池本部,向上延續為大腦大靜脈池。
7.大腦大靜脈池(cistemofgreatcerebralvein)
位于第三腦室的后方,向上至胼胝體壓部,內有松果體和大腦大靜脈等。在CT圖像上,大腦大靜脈池位于第三腦室上部與“U”形小腦幕之間,與第三腦室上部共同顯影為菱形低密度區。
8.帆間池(intervelamentous
cistern)
叉稱中間帆腔(cavumveilinterpositi),位于第三腦室頂的上方、穹窿體和穹窿連合的下方,兩側界為穹窿內側緣,后界為胼胝體壓部,呈尖伸向前的三角形腔隙;向下連通大腦大靜脈池,內有大腦內靜脈通過。
9.鞍上池(suprasellarcistern)
位于蝶鞍上方,是交叉池、腳間池或橋池在軸位掃描時的共同顯影。由于體位和掃描基線不同,CT圖像上可呈六角形、五角形或四角形等(圖-9)。
圖-9
鞍上池和環池
六角形鞍上池由交叉池和腳間池組成,前角伸向兩側額葉之間,并延續為大腦縱裂池;前外側角伸向額葉與顳葉之間,延續為大腦外側窩池;后外側角伸向端腦與中腦之間,延續為環池;后角為腳間池。鞍上池的前界是額葉的直回,后界是中腦的大腦腳底,兩側界為海馬旁回鉤,池內主要有視交叉、視束、頸內動脈、漏斗或垂體柄、乳頭體、動眼神經和大腦后動脈水平段等。
五角形鞍上池由交叉池和橋池組成,后方是腦橋基底部,因無后角的腳間池,故呈五角形。池內有視交叉、頸內動脈、垂體柄、鞍背和基底動脈末端等。
四角形鞍上池的掃描層面較高,由交叉池和腳間池組成,環池不顯影,故里四角形。池內有視束、視交叉、漏斗和乳頭體等。
10、大腦外側窩池(cistemoflateralfossaofcerebrum)
又稱大腦側裂池,為額葉、頂葉、顳葉與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畜牧良種繁殖資源保護與持續利用考核試卷
- 種子批發市場供應鏈透明度與追溯技術考核試卷
- 紙質航空航天材料研究進展與應用考核試卷
- 珠寶首飾行業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考核試卷
- 紡織品批發市場動態監測考核試卷
- 電磁輻射安全檢測考核試卷
- 毛皮制品加工企業生產過程質量控制考核試卷
- 篷布產業標準化建設考核試卷
- 上饒衛生健康職業學院《古文字學與古代漢語》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省成都西蜀實驗2025屆初三數學試題5月8日第6周測試題含解析
- (三診)綿陽市高中2022級高三第三次診斷性考試地理試卷A卷(含答案)
- 委托外包催收合同協議
- 店長勞務合同協議
- 2025-2030中國涂裝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預測與投資策略研究報告
- 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范(2025年版)解讀
- 肺癌化療護理查房
- 2025年04月中共北京市大興區委政法委員會公開招聘臨時輔助用工4人筆試歷年典型考題(歷年真題考點)解題思路附帶答案詳解
- GB/T 18655-2025車輛、船和內燃機無線電騷擾特性用于保護車載接收機的限值和測量方法
- 銀行系統招聘考試(經濟、金融、會計)模擬試卷14
- 2025屆百師聯盟高三聯考模擬預測(沖刺二)語文試題含答案
- 心理韌性在咨詢中的重要性試題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