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逆志知人論世_第1頁
以意逆志知人論世_第2頁
以意逆志知人論世_第3頁
以意逆志知人論世_第4頁
以意逆志知人論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以意逆志,知人論世1.“黃河之水天上來”是李白在說夢話嗎?2.對杜甫的“朱門酒肉臭”,有人發出“肉可以臭,酒怎么會臭”的疑問。你的觀點是什么?3.杜牧《泊秦淮》詩中“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有人認為,作者在苛求“商女”。你認為呢?

討論:用自己的理解、切身體會推測作者寫作詩歌的本意從作品的整體出發,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理解詩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以意逆志①什么是“以意逆志”:②如何把這種鑒賞方法運用到具體的詩歌鑒賞中呢?解讀文辭,揣摩情意;融入體驗,體會情趣。超越原意,推陳出新

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注釋:孤城:指玉門關。仞:古代七尺或八尺為一仞。羌:古代的一個民族。表達邊關戍卒的思鄉之情1.解讀文辭,揣摩情意:《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山居秋暝王維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2.融入體驗,體會情趣:表達對清新寧靜的山居生活的喜愛

游山西村

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當你無路可走的時候,眼前會突然出現成功的道路。寓意不要害怕失敗,在困境中也應該保持信心3、超越原意,推陳出新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唐)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可以引申為不論碰到什么樣的困難或挫折,永遠保持一顆生機勃勃的樂觀向上的心態是最重要的。

①什么是“知人論世”?為理解作品,而了解詩人并研究他所處的時代,即結合作家經歷、思想和時代背景理解作品。知人論世探究:知人論世思考:陶淵明生平為人及作品特點?杜甫的生平為人及作品特點?李白的生平為人及作品特點?李商隱?李清照?……詩人不同,詩風各異探究:知人論世

清新明快探究:知人論世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

離愁別緒探究:知人論世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聲聲慢境遇不同,詩情有別冷凄孤寂還有其它影響詩歌情感和風格的因素嗎?欣賞邊塞詩:

盛唐: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誓不還。(王昌齡)

中晚唐: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

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李益)

宋代: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陸游)

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范仲淹)

這些詩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這些不同?時代不同,精神迥異盛唐:

豪邁,勇敢,一往無前!即使是艱苦戰爭,也壯麗無比;即使是出征遠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壯烈犧牲,也死而無悔。中晚唐:

雖然詩人們也仍保持著昂揚向上的基調,但不免夾雜了多少悲壯,多少惋傷。宋代:

盡管仍然洋溢著一股愛國熱情,但更多的是報國無門的憤懣,歸家無望的哀痛。與盛唐時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厲,更多一些惆悵。原因?

盛唐強盛的國勢,開放的思想文化,與中晚唐的頹勢,宋長期的積貧積弱的國勢的差異造成了不同的時代的風氣和時代精神。1.詩人不同,詩風各異;我們在欣賞詩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2.境遇不同,詩情有別;3.時代不同,精神迥異。②怎樣運用“知人論事”的鑒賞方法?文中歸納了幾點?a.利用現存的各種史傳材料和后人的評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靈歷程和精神世界。(提示:所謂的心靈歷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際、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質等)b.弄清作品創作的具體時間、地點十分重要。

(可結合題目和注釋)

c.了解作者所處時代的社會風氣和時代精神。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宗教、風俗等背景知識。長恨歌白居易賞析示例誰的“恨”?恨什么?為什么恨?怎么表現恨?揣測題意“長恨歌”即“歌長恨”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德宗貞元年間(800)中進士,由校書郎累官至左拾遺。他關心朝政,屢次上書言事,遭權貴忌恨,被貶為江州司馬。后歷任蘇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終刑部尚書,世稱白香山。

文學主張:與元稹一起倡導“新樂府運動”,響亮地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口號。肯定詩歌的教育意義和政治作用。認為詩歌應該反映人民疾苦,“惟歌生民病”、“但傷民病痛”。強調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主張形式必須服從內容,為內容服務。

他的詩分為三類:諷喻詩、感傷詩、閑適詩。其諷喻詩如《新樂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時政弊端與民生疾苦。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其詩善于敘述,語言淺顯,流傳廣泛。美·史1.歷史上的李、楊愛情故事

楊玉環原為壽王李瑁的王妃,玄宗驚艷于她的美貌,但礙于她是自己的兒媳而不便明目張膽納入宮中,于是想出個讓楊玉環出家,脫離壽王,再以“楊太真”身份入宮的方法。從此楊玉環“三千寵愛在一身”,并被冊封為貴妃。其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勢傾天下。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可謂無所不用其極,所謂“君王從此不早朝”,為了兩情歡愛,可以把國事先放在一邊;而從“一騎紅塵妃子笑”的后面,我們看到玄宗是怎樣動用他手中的權力來取悅楊貴妃的,這樣的做法出發點固然是為了愛,但皇帝畢竟是皇帝,他所做的一切并不僅僅是他個人的,必然要牽涉到政治的東西。這使得他們的愛情是不可能單純,并最終敵不過政治: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次年玄宗匆匆出逃,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于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六軍仍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唐玄宗不得已將楊貴妃賜死,而他自己則痛苦萬分。他們的愛情以悲劇收場。

2、文學史上以李、楊愛情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很多,以“馬嵬坡”、“長生殿”為題,寫了不少詩詞,著名者如杜牧《過華清宮絕句》、李商隱《馬嵬》、蘇軾《荔枝嘆》、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等。據記載,當年唐玄宗和楊貴妃,七夕登長生殿,遙見牽牛、織女星,彼此立下誓言,愿世世為夫婦,雙雙淚掛雙腮。基于這些事實,如白居易《長恨歌》等,都同情李、楊愛情的不幸,哀艷動人。過華清宮絕句其一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其二新豐綠樹起黃埃,數騎漁陽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其三萬國笙歌醉太平,倚天樓殿月分明。云中亂拍祿山舞,風過重巒下笑聲。杜牧《荔枝嘆》十里一置飛塵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顛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龍眼來。飛車跨山鶻棋海,風枝露業如新采。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永元荔枝來交州,天寶歲貢取之涪。至今欲姇林甫肉,無人舉觴酹伯游。我愿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痏。雨順風調百谷登,民不饑寒為上瑞。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籠加。爭新買寵出新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豈此物?致養口體何陋邪惡!洛陽相君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蘇軾整體感知結構總括第一部分:安史之亂前的唐玄宗和楊貴妃:楊貴妃入宮受寵,唐玄宗迷色誤國。

第二部分:安史之亂后的唐玄宗和楊貴妃。

文章內容細分2、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眷戀;3、楊貴妃舉家輝煌騰達;4、馬嵬御軍兵變,貴妃被迫賜死;5、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6、唐玄宗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7、唐玄宗回宮后的睹物思人、輾轉難眠;8、道士幫助唐玄宗尋找楊貴妃;9、楊貴妃托物寄詞。1、唐玄宗與楊貴妃相識過程;文本·精讀

1、“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分析:這句話看似簡單,實際上是用漢武帝來點明李、楊之間的關系,祈禱提綱挈領、統領全篇意旨的作用,為全詩定下感情基調。

2、“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分析:1、2句形象地說明安祿山發起叛亂,讓唐王朝這座眩人眼目的金字塔傾倒崩潰這一過程,渲染了悲劇氣氛。

3、“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分析:寫兩人在馬嵬坡生離死別的一幕。“六軍不發”,要求處死楊貴妃,是激憤于唐玄宗迷戀女色,禍國殃民。楊貴妃的死,在整個故事中是個關鍵性的情節,在這之后,他們的愛情才成為一場悲劇。

4、“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分析:這一節,寫楊貴妃死后,唐玄宗的思念之情。詩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惻動人的語調,宛轉形容和描述了楊貴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

5、“春風桃李花開夜,秋雨梧桐葉落時。西宮南苑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

分析:日子又到了春風桃李花盛開的季節,轉眼又是秋雨冰冷梧桐葉落的時間。西宮南內長滿了荒涼的衰草,人去樓空的院子里,枯萎的落葉沒人打掃。黃葉紛紛已把臺階堆滿。梧桐是中國文學重要的植物意象,在先秦典故里,梧桐與美好的人格息息相通,后來發展成人格的象征符號。梧桐是上好的琴材,,故成為與古琴相關的意象、典故,文人撫琴寄托心聲,故又把心聲寄托于梧桐。悲秋的主題也常常離不開梧桐,它還與愛情有關。梧桐具有高尚的君子品格,故古人常在其上寄托精神、情志,梧桐成為詩人精神家園的象征。

1點明季節、時令。2寄寓高潔品行、孤高獨立。3渲染秋的蕭瑟,寄寓哀傷之情。4寄寓飄零之苦。唐詩宋詞的梧桐意象

唐詩宋詞的梧桐意象

一.點明季節、時令。

梧桐與井、轆轤并舉,點明傍晚時令。古人常在傍晚或清曉時分汲水。“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以井邊梧桐秋深夜黃破題,點明季節、時令。李煜《采桑子》中寫“轆轤金井靜,梧桐晚,幾樹驚秋”。二.寄寓高潔品行、孤高獨立。

虞世南。“垂綏飲清露,流響出梧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蟬》)蟬居于梧桐之上,此詩以梧桐樹干的高挺清拔聲響遠播,暗指詩人志趣的高潔。蘇軾在元豐五年被貶黃州時有詞“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蘇軾《卜算子》)梧桐前著一“疏”字,更顯梧桐樹孤高獨立,東坡先生卓爾不群的品性由此可見一斑。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三.渲染秋的蕭瑟,寄寓哀傷之情。

時至初秋,梧桐落葉最早。因此詩人常有梧桐葉落而天下知秋的懷想。“金風細細,葉葉梧桐墜。”(晏殊《清平樂》)平淡幽細的描繪中透露出淡淡的哀愁

傍晚時分,落葉飄零,最易想念未歸之人,所以詩人常將梧桐和秋雨、秋聲聯系起來表達哀情。白居易《長恨歌》中的引用已較為成熟。“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酸惻動人的意象婉轉地描述了楊玉環死后唐太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以梧桐表閨怨的集大成者應是李清照:“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意象不斷疊加,意境逐步沉郁,寫景議論自然交融。四.寄寓飄零之苦。

梧桐雨除表怨情外,還在懷友人,述矢志,敘飄零中時有閃現。鄧剡《浪淘沙》“疏雨洗天清,枕簟涼生。井桐一葉做秋聲。誰念客身輕似葉,千里飄零”,述寫了飄零之苦。6、“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分析:作者在敘述兩人的愛情故事時把自己的感情也滲透進去,天地有時盡,此恨永不絕,點明題旨,照應開頭,給讀者以聯想、回味的余地。人們不僅在愛情失意時會從中引起共鳴,就是遇到了其他人間悲痛之事,也常常會想起這兩句詩。7、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分析:“七月七日”,為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之時,“連理枝”,兩棵樹枝干連生在一起。詩人將富有意味的時間、地點,與古人常用來比喻情侶相愛、永不分離的兩種美好事物會同在一起,給人以無窮的想象空間,有“恨”而轉入“期盼”,寫得極為婉轉動人,感人至深。探討主旨愛情說。“通過李楊的愛情悲劇,歌頌了人們對愛情的真誠和專一,歌頌了人類一些美好的品德,歌頌了人們對團圓的美好的愛情生活的向往。”諷喻說。“主要諷刺唐明皇的荒淫亂國和昏迷不悟。”雙重主題說。“詩篇一開頭,對男女主人公是有所譴責的。但發展下去,詩人卻用自己的感情、想象豐富了這個故事,賦予了這個愛情悲劇以更普通的意義,使得作者自己和廣大讀者都對這一對男女的生離死別的不幸命運,產生了高度的同情。”(程千帆《古詩今選》)探究有人認為這首詩的主旨是歌頌唐玄宗、楊貴妃的堅貞愛情,你同意嗎?你是如何理解《長恨歌》的主題的?諷喻說以意逆志: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至“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寫玄宗之重色、求色,楊女之美貌、嬌媚,李楊之間纏綿悱惻的宮闈之歡,楊之得寵,不僅自己“夜專夜”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長恨之內因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寫楊貴妃之死。悲劇的制造者成了悲劇的主人公。——長恨之直接原因

“黃埃散漫風蕭索,云棧縈紆登劍閣”至結尾,寫對綿綿長恨的描繪,不是對李、楊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頌,而是通過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狽景象,隱晦而曲折地諷刺他荒淫誤國而終于苦果自嘗。

——長恨之情狀

陳鴻《長恨歌傳》中曾說到白居易創作動機:“不但感其事,亦欲懲尤物,窒亂階,垂于將來。”諷喻說知人論世:

楊玉環是蜀州司戶楊玄琰的女兒,隨叔父楊玄璬入長安,嫁與玄宗第十四子壽王李瑁為妃,后為李隆基看中。李欲將楊占為已有,又礙于名分,于是讓她出宮做女道士,法號“太真”,而后再迎歸宮中,掩耳盜鈴。李隆基早先勵精圖治,晚年逐漸松弛。得楊玉環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廢朝政。楊玉環則不僅自己得寵專房,身封貴妃,“聲焰震天下”,而且滿門親族也跟著沾光。堂兄楊國忠位居宰相,楊銛官鴻臚卿,楊錡官侍御史,大姐封韓國夫人,三姐封虢國夫人,八姐封秦國夫人。如《長恨歌》所說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天寶后期,朝廷內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對楊家的偏幸,更促進了矛盾的激化。諷喻說知人論世:天寶十四年,手握重兵的范陽節度使安祿山打著討伐楊氏、以清君側的幌子,發動叛亂,兵臨長安。李隆基偕楊玉環等倉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陜西馬嵬驛,扈從禁軍發難,陳玄禮等求誅楊氏兄妹以謝天下。迫于情勢,李隆基只得“命高力士縊貴妃于佛堂前梨樹下”。諷喻說知人論世:

白居易所倡導的新樂府運動正是提倡“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在這樣的大背景和小背景下,白居易作《長恨歌》又何嘗不是為沒有能夠擔當中興之任的鐵腕雄主而喟嘆呢?其主旨在于聯系社會現實,探討歷史教訓,譴責李、楊的荒淫導致安史之亂,看來是理所當然了。李楊之間的愛情悲劇,因與“安史之亂”緊相聯系,有著相當嚴肅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離奇、曲折,又極富傳奇色彩,因而倍受歷代文士的關注。自唐至清,出現了不少以此為題材的文學作品,著名者如杜牧《過華清宮絕句》、李商隱《馬嵬》、蘇軾《荔枝嘆》、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長生殿》等。白居易的《長恨歌》則是其中翹楚。愛情說以意逆志:白居易之作《長恨歌》,據《長恨歌傳》說,是為了“懲尤物,窒亂階”,但讀了全詩,反而對“亂階”的楊貴妃有更多的同情和憐憫,誰還忍心憎恨呢?事實上,詩中塑造了一個美麗動人風韻十足的女性形象,體現了其審美趣味。且看全篇,首先著力刻畫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無比,超出了常度,為歷史所罕見;然后描寫唐玄宗對楊貴妃回腸蕩氣的悼念,天人永隔,玄宗心靈上留下了難以平復的創傷,以致長久地感到無比的痛苦;最后敘述方士覓魂,作為仙子的楊貴妃的心理狀態被描寫得極其隱約迷離,纏綿悱惻,至為動人。自居易通過對于李、楊愛情故事的動人描寫,歌頌了與普通人感情相一致的純潔無瑕的愛情交流,這和梁祝等在民間廣泛流傳的愛情故事一樣,都“屬于人民的精神情緒的表現”。詩中雖也寫到李、楊誤國,但并不十分顯著。愛情說知人論世:

這首詩作于唐憲宗元和元年,當時,白居易任周至縣尉,一日與友人到馬嵬驛附近的游仙寺游覽,偶然間談及李隆基與楊玉環的這段悲劇故事,王質夫認為,像這樣突出的事情,如無大手筆加工潤色,就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他鼓勵白居易:“樂天深于詩,多于情者也,試為歌之如何?”。于是白居易寫下了此事。愛情說知人論世:白居易自己編撰詩集的時候,把《長恨歌》列入了“感傷”詩類中。而且,有人考證,詩人在創作此詩時,正值他自身遭受愛情痛苦的深淵時期——白居易與湘靈的愛情悲劇白居易與他青梅竹馬的女孩湘靈感情很好,但湘靈出身于城市貧民,而白居易則是出身官宦世家,而白居易母親的門閥觀念相當強,絕不應允他們的婚事。貞元十年(804)秋,白居易已33歲,在長安作了校書郎,需將家遷至長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親允許他和湘靈結婚,但在兒女婚姻上權威至高的母親,不但再次拒絕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遷離時,不讓他們見面。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畢,臨走前才悄悄去和湘靈姑娘告別。因為怕驚動別人,見面的時候二人既不敢說話,也不敢大哭。極度壓抑的痛苦和愁悶于是盡數體現在了一首《潛別離》中——潛別離白居易不得哭,潛別離;不得語,暗相思,兩心之外無人知。深籠夜鎖獨棲鳥,利劍春斷連理枝。河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