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資料第一章中醫學導論大綱要求1.掌握中醫學及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概念內涵。2.掌握中醫學的基本特點。3.熟悉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條件。4.熟悉辨證論治相關概念的含義。5.熟悉《中醫學基礎》的主要內容及學習方法。6.了解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標志及發展概況。7.了解中醫學基本特點的主要內容。各類習題一、選擇題(一)A1型題1.中醫學的指導思想是()A.陰陽學說 B.五行學說 C.精氣學說D.整體觀念 E.辨證論治2.中醫學的理論核心是()A.陰陽學說 B.五行學說 C.精氣學說D.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 E.辨證論治3.中醫學的診療特點是()A.治病求本 B.辨證論治 C.辨證求因D.四診八綱 E.以上都不是4.下列哪一論著的作者是秦越人()A.《傷寒論》 B.《金匱要略》 C.《中藏經》D.《難經》 E.《針灸甲乙經》5.下列哪部著作的成書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A.《傷寒雜病論》 B.《黃帝內經》 C.《千金要方》D.《中藏經》 E.《諸病源候論》6.我國現存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A.《難經》 B.《傷寒雜病論》 C.《黃帝內經》D.《神農本草經》 E.《中藏經》7.中醫學中成功地運用辨證論治的第一部醫著是()A.《針灸甲乙經》 B.《傷寒雜病論》 C.《小兒藥證直訣》D.《黃帝內經》 E.《難經》8.下列哪部著作補充了《黃帝內經》的不足()A.《傷寒論》 B.《金匱要略》 C.《諸病源候論》D.《難經》 E.《脾胃論》9.確立六經辨證論治綱領的醫家是()A.張介賓 B.華佗 C.錢乙D.陳無擇 E.張機10.中醫學第一部病因病機證候學專書是()A.《傷寒雜病論》 B.《黃帝內經》 C.《諸病源候論》D.《神農本草經》 E.《中藏經》11.在病因學方面,提出著名“三因致病說”的醫家是()A.王清任 B.華佗 C.張介賓D.陳無擇 E.巢元方12.將診脈方法加以推廣的醫家是()A.巢元方 B.陳無擇 C.張機D.王清任 E.王叔和13.被稱為“寒涼派”的代表醫家是()A.朱震亨 B.張從正 C.王清任D.葉桂 E.劉完素14.被后人稱為“滋陰派”的代表醫家是()A.朱震亨 B.劉完素 C.葉桂D.吳塘 E.薛生白15.被后人稱為“補土派”的代表醫家是()A.李中梓 B.李杲 C.陳無擇D.葉桂 E.劉完素16.被后人稱為“攻邪派”的代表醫家是()A.王清任 B.吳有性 C.李杲D.張從正 E.朱震亨17.重視命門學說的代表醫家是()A.朱震亨 B.李杲 C.張介賓D.張機 E.吳瑭18.創立“衛氣營血”辨證理論的醫家是()A.吳瑭 B.薛生白 C.王孟英D.吳有性 E.葉桂19.在溫病學方面,創立以“三焦為核心”辨證論治方法的醫家是()A.朱震亨 B.吳瑭 C.吳有性D.劉完素 E.薛生白20.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是()A.《神農本草經》 B.《炮炙論》 C.《新修本草》D.《本草綱目》 E.《本草圖經》21.最早的藥物加工專著是()A.《神農本草經》 B.《炮炙論》 C.《新修本草》D.《本草綱目》 E.《本草圖經》22.最早由國家政府頒行藥典的時代是()A.隋朝 B.唐朝 C.宋朝D.明朝 E.清朝23.首倡藥物“歸經”理論的醫家是()A.張機 B.孫思邈 C.劉完素D.張元素 E.李時診24.在國內外藥學界影響最深遠、成就最大的藥學著作是()A.《神農本草經》 B.《炮炙論》 C.《新修本草》D.《本草綱目》 E.《本草圖經》25.《本草拾遺》的作者是()A.張機 B.李時珍 C.陳藏器D.李中梓 E.趙學敏26.第一部由國家組織編著的大型方書是()A.《千金要方》 B.《千金翼方》 C.《外臺秘要》D.《太平圣惠方》 E.《普劑方》27.第一部由國家頒布的處方規范著作是()A.《太平圣惠方》 B.《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C.《普劑方》D.《千金要方》 E.《醫方集解》28.現存最早的針灸學專著的作者是()A.張機 B.華佗 C.皇甫謐D.王叔和 E.陶弘景29.以“火熱立論”的醫家是()A.劉完素 B.張從正 C.李杲D.朱震亨 E.錢乙30.認為“病由邪生,邪去則正安”,并主張用藥以攻邪為主的醫家是()A.劉完素 B.張從正 C.李杲D.朱震亨 E.錢乙31.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觀點,治療用藥以補脾胃為主的醫家是()A.劉完素 B.張從正 C.李杲D.朱震亨 E.陳無擇32.首倡相火理論,治病以滋陰降火為主的醫家是()A.劉完素 B.張從正 C.李杲D.朱震亨 E.陳無擇33.集漢以前藥物學研究之大成的著作是()A.《神農本草經》 B.《黃帝內經》 C.《難經》D.《新修本草》 E.《本草綱目》34.中醫學認為,構成人體的中心是()A.五臟 B.六腑 C.奇恒之府D.形體官竅 E.經絡35.中醫學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思路是()A.整體觀念 B.恒動觀念 C.同病異治D.異病同治 E.辨證論治(二)B1型題:A.漢代 B.晉魏時期 C.唐代D.宋代 E.明清時期1.現存最早的藥典是由哪一朝代頒行的()2.藥物配伍禁忌的“十八反”、“十九畏”最早提出的時代是()A.《新修本草》 B.《本草拾遺》 C.《食療本草》D.《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E.《海藥本草》3.開創世界藥物著作圖文對照方法先例的是()4.唐慎微所著的是()A.《神農本草經》 B.《炮炙論》 C.《本草綱目拾遺》D.《本草圖經》 E.《新修本草》5.清代醫家趙學敏所撰的著作是()6.由宋代政府組織編撰的是()A.《本草圖經》 B.《海藥本草》 C.《食療本草》D.《千金要方》 E.《針灸大成》7.唐代孟詵所著的是()8.李珣所撰的第一部泊來藥物專著是()A.《醫林改錯》 B.《醫方集解》 C.《成方切用》D.《溫病條辨》 E.《普劑方》9.清代汪昂所著的方書是()10.王清任對瘀血理論的發展有突出貢獻,他的代表作是()A.《神農本草經》 B.《本草經集注》 C.《食療本草》D.《新修本草》 E.《本草綱目》11.第一部食用藥物專著是()12.最早運用自然分類法對所載藥物進行分類的著作是()A.《黃帝內經》 B.《難經》 C.《傷寒雜病論》D.《中藏經》 E.《千金要方》13.最早提出“君、臣、佐、使”組方原則的論著是()14.被尊為“方書之祖”的著作是()A.張機 B.秦越人 C.皇甫謐D.孫思邈 E.王惟一15.《千金要方》被稱為第一部醫學百科全書,其作者是()16.率先鑄造銅人模型的是()A.我國江南人體腠理多稀疏B.“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C.“平旦人氣生,日中陽氣隆”D.“旦慧、晝夜、夕加、夜甚”E.“日西則陽氣已虛,氣門乃閉”17.季節氣候對人體生理的影響可表現為()18.晝夜晨昏對人體疾病的影響多為()(三)X題型1.確立中醫學術體系的論著是()A.《黃帝內經》 B.《難經》 C.《五十二病方》D.《傷寒雜病論》 E.《神農本草經》2.被尊稱為“金元四大家”的是()A.劉完素 B.張元素 C.錢乙D.李杲 E.張從正3.明清時期對溫病學形成和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醫家有()A.張介賓 B.吳有性 C.葉桂D.趙獻可 E.吳瑭4.力倡命門學說,為溫補學派的創立作出突出貢獻的醫家是()A.張介賓 B.吳有性 C.葉桂D.趙獻可 E.王清任5.下列屬于《中醫學基礎》主要內容的是()A.整體觀念 B.哲學基礎 C.診法辨證D.病因學說 E.病機學說6.對中醫理論體系建立影響最大的古代哲學思想有()A.整體觀念 B.陰陽學說 C.五行學說D.辨證論治 E.精氣學說7.“證”從哪幾方面揭示了病理變化的本質()A.疾病的原因 B.病變的部位 C.疾病的性質D.邪正關系 E.疾病的傳變8.中醫學有諸多的特征,但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特點是()A.恒動觀念 B.辯證觀念 C.整體觀念D.思辨觀念 E.辨證論治9.下列哪些觀點能體現中醫學的整體思想()A.人體是一個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的聯系而構成有機整體;B.中醫學是以“有諸內必形諸外”為理論依據進行察病的;C.中醫學診治用藥強調結合機體內外因素進行全面考慮;D.中醫養生原則之一是強調順應自然;E.中醫學對局部病變的治療,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10.在中藥學發展中貢獻突出的醫家有()A.張機 B.陶弘景 C.蘇敬D.唐慎微 E.李時珍二、詞語解釋中醫學 中醫理論體系 3.整體觀念4.辨證論治 5.證候 6.同病異治7.異病同治 8.疾病三、填空題1.《黃帝內經》記載的食道與腸管長度的比值為( ),與現代解剖學的相關內容相近似。2.東漢張機所著的( )是第一部論述辨證論治的專書。3.《神農本草經》收錄藥物( )種,其中多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所收錄。4.晉代王叔和的《脈經》詳述( )種脈象診法。5.唐末昝殷所著的( )是現存最早的婦科專書。6.宋代( )所撰的《小兒藥證直訣》是現存最早的兒科專著。7.明代楊繼洲的( )是研習針灸的重要文獻。8.世界上最早的法醫專著是( ),刊行于金代。9.唐朝政府頒行的《新修本草》又名( ),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10.《本草綱目》采用( )法將收載的藥物分為16部62類。11.辨證論治的精神實質是( )進行解決的法則。12.中醫治病注重( )的異同,其次才是病的異同。四、簡答題1.什么是中醫理論體系?其形成的因素是什么?2.中醫基礎醫學的理論基礎和哲學理論各是什么?3.何謂“金元四大家”?所代表的學術流派各是什么?4.明清時期最突出的學術成就是什么?為此做出了貢獻的著名醫家是誰?5.唐代藥物學發展的主要成就是什么?6.宋代藥物學發展的主要成就是什么?7.明清時期藥物學發展的主要成就是什么?8.《黃帝內經》在方劑學方面的成就是什么?9.張機對方劑學發展的主要貢獻是什么?10.何謂整體觀念?體現在哪幾方面?11.如何理解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12.什么是辨證?辨證與論治的關系是什么?五、論述題1.試論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2.簡述“金元四大家”在中醫基礎醫學發展中的學術貢獻。3.簡述歷代中藥學發展的主要成就。4.簡述歷代方劑學發展的主要成就。5.試論歷代針灸學發展的主要成就。6.試論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7.試論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8.舉例說明辨證與辨病的關系。參考答案一、選擇題(一)A1型題1.D答案分析:中醫學是一個具有獨特理論的醫學體系,這一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都充分體現著整體認識的方法,因此說“整體觀念”是其指導思想。2.D答案分析:在備選答案中,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精氣學說(又稱氣一元論或元氣論)是中醫學的哲學基礎,而辨證論治是中醫學對疾病的認識和診治的方法,只有“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才是中醫學的理論基礎和核心。3.B答案分析:“治病求本”僅指治療疾病的總的思路;“辨證求因”是中醫學認識病因的思維方法;“四診八綱”屬于中醫學觀察疾病和分析疾病的方法。“辨證論治”是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過程,所以才是中醫學的“診療特點”。4.D答案分析:秦越人被尊稱為“扁鵲”,由于他對醫學的貢獻突出,因此成書于兩漢之際的《難經》便托名于他。而《金匱要略》和《傷寒論》合稱為《傷寒雜病論》是東漢張機所著,《中藏經》托名三國時代華佗;皇甫謐撰《針灸甲乙經》。5.B答案分析:《黃帝內經》擷取了秦漢以前的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和哲學成就,在陰陽、精氣、五行學說的指導下,總結了當時人類的醫學成就,使長期積累的醫藥知識系統化、理論化,確立了中醫學的理論原則,因此該書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6.C答案分析:《黃帝內經》成書于西漢,該書系統論述了人體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養生預防,其他四部醫書以及整個中醫理論體系都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說《黃帝內經》是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7.B答案分析:東漢張機所著的《傷寒雜病論》是一部成功運用辨證論治的專著。張機總結了漢及以前的臨床經驗,創造性地融理、法、方、藥于一體,辨證明確,立法嚴謹,組方精當,并創立了六經辨證論治的思路。8.D答案分析:成書于兩漢之際的《難經》從脈法、奇經八脈、五臟的解剖等方面補充和發展了《黃帝內經》,并與之共同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9.E答案分析:東漢的著名醫家張機在繼承《黃帝內經》學術成就的基礎上,結合他自己的臨床經驗,創立了外感病的六經辨證論治綱領。10.C答案分析:隋朝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對內、外、婦、兒、五官諸科病證的病源、癥狀及其形成機理的研究相當深刻,因而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第一部病因病機證候學專著。11.D答案分析:宋代陳無擇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把復雜的致病因素歸納為外因、內因、不內外因三類,首次提出了“三因致病說”,發展了《內經》和《金匱要略》的病因理論。12.E答案分析:晉代王叔和的《脈經》詳論24脈法,使《內經》、《難經》確立的診脈方法得到實施和推廣。13.E答案分析:金元時代的劉完素(河間)強調火熱病機,臨床用藥時以寒涼為主,因而后世尊其為“寒涼派”的代表。14.A答案分析:金元時代的朱震亨(丹溪)倡導“相火論”,提出“陽常有余,陰常不足”觀點,治病以滋陰降火為主,是“滋陰派”的代表。15.B答案分析:金元時代的李杲(東垣)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觀點,治療用藥以補脾胃為主,故被尊為“補土派”的代表。16.D答案分析:金元時代的張從正(子和)認為病由邪生,邪去正安,治病用藥以祛邪為主,故尊稱為“攻邪派”的代表。17.C答案分析:明代張介賓(景岳)等對《難經》所倡的命門理論有所發揮,從而豐富了藏象學說的內容。18.E答案分析:清初葉桂(天士)在《溫熱論》中闡明了溫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創立了溫病的衛氣營血辨證理論。19.B答案分析:清代吳瑭(鞠通)在《溫病條辨》中提出了三焦辨證理論,使溫病學得到了進一步完善。20.A答案分析:成書于東漢末期的《神農本草經》是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載藥365種,最早提出藥物“四性五味”理論,奠定了中藥學發展的基礎。21.B答案分析:南北朝雷氏的《炮炙論》首次專論藥物炮制加工方法,反映了此前藥物加工的水平。22.B答案分析:李勣、蘇敬等主編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比歐洲《紐倫堡藥典》早800多年。是顯慶四年由唐朝政府頒行的。23.D答案分析:金元時代的張元素(潔古)等人重視藥物氣味厚薄和升降浮沉的關系研究,在此基礎上倡導了藥物“歸經”、“引經”的觀點。24.D答案分析:明代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載藥1892種,附圖1100余幅,其成就最大,在國內外的影響最深遠。25.C答案分析:《本草拾遺》是唐代陳藏器繼《唐本草》之后所撰寫的,詳細地描述了藥物品類的鑒別方法,補充了大量民間所用的藥物。26.C答案分析:第一部由宋朝政府組織編撰并頒行的方書是《太平圣惠方》,載方16834首。27.B答案分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由宋朝政府“太醫局熟藥所”頒行的處方規范著作,雖然載方800首,但卻是第一部成藥典籍。28.C答案分析:晉代皇甫謐在繼承《內經》、《難經》有關針灸學成就的基礎上,撰寫了《針灸甲乙經》,成為現存最早的針灸學專著。29.A答案分析:金元時代劉完素認為“六氣皆能化火”、“五氣過極皆能化火”、“氣有余便是火”,他論述病機常以“火熱立論”。30.B答案分析:金元時代張從正認為,疾病的發生是由邪氣所致,邪去則正安,所以用藥以汗、吐、下攻邪之法為治。31.C答案分析:金元時代李杲強調脾胃在發病中的重要作用。力倡“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的觀點。32.D答案分析:朱震亨認為人體“陽常有余,陰常不足”,創造性地闡發了相火理論。33.A答案分析:《神農本草經》是集漢以前藥物學研究之大成,其在研究每味藥物的性能、主治的基礎上,首次提出了藥物“四性五味”的藥性理論。34.A答案分析: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這個整體是在心的主宰作用下,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的聯系作用而成為有機的整體。35.E答案分析:中醫學對疾病的理性認識過程就是“辨證”,治療疾病的過程就是“論治”,所以說“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思路。(二)B1型題1.C答案分析:由唐朝李勣和蘇敬主持編寫的藥物專著是《新修本草》,又稱《唐本草》。2.D答案分析:由于宋代應用的藥物種類大幅度增加,人們對藥物的藥理作用研究更加深入,于是將藥物配伍禁忌總結為“十八反”和“十九畏”,并首先記載于公元975年刊行的《開寶本草》之中。3.A答案分析:唐代李勣、蘇敬主編的《新修本草》載藥844種,附有藥物圖譜并加以文字說明,開創了世界藥物史上圖文對照的先例。4.D答案分析:宋代蜀中世醫唐慎微在繼承歷代本草研究成就的基礎上,廣集民間驗方和用藥經驗,收錄古文、經史雜家、佛教道藏中記載的有關藥物知識,著成規模空前的《經史證類備急本草》,載藥1558種,有很高的文獻價值。5.C答案分析:清代杰出醫家趙學敏撰著《本草綱目拾遺》,是一部很有研究價值的名著。6.D答案分析:北宋政府組織重修本草,先后刊行了《開寶本草》、《嘉祜補注本草》、《本草圖經》。7.C答案分析:唐至五代時期,孟詵所著的《食療本草》補充了食用藥物。8.B答案分析:唐代李珣收集了海外泊來藥物并加以研究,著成了第一部泊來藥物專著《海藥本草》,擴大了藥物研究的范圍。9.B答案分析:清代名醫汪昂所著的《醫方集解》,對每一方劑的證治機理和組方原則作了詳細的闡發。10.A答案分析:清代王清任重視解剖,所著《醫林改錯》修正了前人某些錯誤認識,并發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論。11.C答案分析:《食療本草》是唐至五代的孟詵所著,是一部專載食用藥物的專著。12.E答案分析:《本草綱目》首次運用自然分類法將所載的1892種藥物分為16部62類。13.A答案分析:《黃帝內經》雖然載方13首,但卻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為后世所遵循,奠定了方劑學發展的基礎。14.C答案分析:按照辨證論治原則組方療病者,當首推張機的《傷寒雜病論》,載方269首,按照《內經》提出的“君臣佐使”原則,組方嚴謹,為后世組方的典范,故尊其為“方書之祖”。15.D答案分析:唐代孫思邈所撰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稱為第一部醫學百科全書。16.E答案分析:北宋王惟一于公元1026年鑄造兩具針灸銅人模型,并撰《銅人腧穴針灸圖經》。17.B答案分析:由于盛夏天氣炎熱,人體氣血趨向于體表,皮膚松馳,汗孔開張出汗散熱,所以說:“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體現了氣候對人體生理的影響。18.D答案分析:由于人體氣血有晝夜晨昏的變化,所以病理情況下的一般變化規律是“旦慧、晝安、夕加、夜甚”。(三)X型題1.ABDE答案分析:中醫理論體系形成于先秦兩漢時期,《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分別從基礎理論、臨床辨證、治療原則以及處方用藥方面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2.ADE答案分析:金元時期的劉完素、張從正、李杲三人和朱震亨被尊稱為“金元四大家”。3.BCE答案分析:明代的吳有性著《溫疫論》,為中醫傳染病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清代葉桂創立的衛氣營血辨證,吳瑭創立三焦辨證,他們為溫病學的建立作出了突出貢獻。4.AD答案分析:明代溫補學派的代表醫家趙獻可、張介賓等力倡命門學說,豐富了藏象學說內容。5.BCDE答案分析:《中醫學基礎》的主要內容有哲學基礎、人體結構與功能、病因、病機、診法、辨證、養生、防治、康復。6.BCE答案分析:任何一門科學都必須以一定的哲學思想為指導,中醫學憑借著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建構了自己的理論體系。7.ABCD答案分析:證候從疾病的原因、病變的部位、疾病的性質和邪正關系諸方面揭示特定階段的病理本質。8.CE答案分析:中醫理論體系有諸多特征,其中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特點。9.ABCDE答案分析:中醫學的整體觀念體現和貫穿于中醫學對人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診法辨證、養生防治各方面的理性認識之中。10.BCDE答案分析:晉代陶弘景的《神農本草經集注》,總結了魏晉時期藥物學發展成就。唐李勣、蘇敬等人所撰的《新修本草》為世界上最早由政府頒布的藥典;宋代唐慎微著有規模空前的《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有很高的文獻價值;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在國內外都有很大的影響。二、詞語解釋1.中醫學是指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所形成的,研究人體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疾病的診斷治療,以及養生康復的一門自然科學。2.中醫理論體系是指由中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運用中醫特有的邏輯思維所得出的科學結論構成的醫學體系。3.所謂整體觀念,是指關于人體自身的完整性,以及人與自然和社會環境統一性的認識方法。4.辨證論治是中醫學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思路。辨證,是通過四診所搜集的癥狀、體征等資料進行分析,辨清其原因、性質、部位及邪正關系,概括為某種證候的識病過程。論治是指根據辨證的結果,采取相應治療方法進行治病的過程。5.證候簡稱為“證”,是對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病理本質的概括。證候從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關系方面揭示該階段的病理本質。6.所謂同病異治,就是指同一疾病,在其發展演變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的病機(即不同的證候),于是就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治療。7.所謂異病同治,是指不同類型的疾病在其發展演變過程中出現了相同的病機(即相同的證候),就可采用相同的方法進行治療。8.疾病,簡稱為“病”,是指有特定的病因、發病形式、病變機理、病傳規律和轉歸的病理過程。三、填空題1.1:352.《傷寒雜病論》3.3654.245.《經效產寶》6.錢乙7.《針灸大成》8.《洗冤錄》9.《唐本草》10.自然分類11.不同質的矛盾用不同質的方法12.病機(或“證候”)四、簡答題1.答:中醫理論體系是由中醫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運用中醫特有的邏輯思維所推演的科學結論構成的醫學體系。這一理論體系形成的因素主要有:①以古代解剖知識為基礎;②長期對疾病的認識和治療經驗的積累;③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知識的滲透;④古代哲學理論的影響。2.答:中醫的基礎醫學,主要是研究中醫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規律,因而中醫的基礎醫學是以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病因病機的理論為基礎。其哲學理論主要是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3.答:“金元四大家”是指對劉完素(河間)、張從正(子和)、李杲(東垣)、朱震亨(丹溪)四位著名醫家的尊稱。他們分別是“寒涼派”、“攻下派”(也叫攻邪派)、“補土派”(也叫脾胃派)、“滋陰派”的代表。4.答:明清時期在中醫學理論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有命門學說和溫病理論。其中趙獻可、張介賓等人所倡立的命門學說,豐富了藏象學說內容。吳有性、葉桂、吳瑭等人為溫病學理論的建立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此外,王清任則發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論。5.答:藥物學在唐代有較大的發展,各地應用的藥物達千種之多。其中最突出的是唐顯慶四年,政府頒行了由李勣、蘇敬主持編寫的《新修本草》,又稱《唐本草》。該書是世界上最早的由政府制訂的藥典,比歐洲《紐倫堡藥典》早800多年。該書收載藥物844種,附有藥物圖譜,開創了世界藥物學著作圖文對照的先例。唐代還有《本草拾遺》、《食療本草》、《海藥本草》等藥物專著。6.答:宋代應用的藥物種類大幅度地增加,重視道地藥材和質量規格,尤其是對生藥鑒別及藥物生長環境的研究有了很大的發展。這一時期將藥物配伍禁忌總結為“十八反”、“十九畏”。北宋政府組織重修本草,并先后刊行了《開寶本草》、《嘉祜補注本草》、《本草圖經》。這一時期又有唐慎微編撰的《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有很高的文獻價值。該書后經宋政府修訂更名為《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急本草》,載藥1746種,成為當時最完備的本草專著,在中藥史上有極重要的地位。7.答:明清時期有大量的本草著作涌現,其中成就最大、影響深遠的莫過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載藥1892種,繪圖1100余幅,附方11000余首,并采用先進的自然分類方法將收載的藥物分為16部62類。清代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是這一時期很有研究價值的藥物學專著。8.答:《黃帝內經》雖然載方僅13首,但其劑型卻有湯、丸、酒、膏諸類,尤其是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和“大、小、緩、急、奇、偶、復”七方的組方原則,為方劑學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9.答:張機(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共載方269首(除去重復者),總結了漢以前臨床實踐經驗,創造性地融理、法、方、藥于一體,辨證明確,君臣佐使配伍嚴謹,組方全面而精當,是后世乃至今日處方用藥的圭臬,因而是書被尊為“方書之祖”,并以此形成了“經方學派”。10.答:所謂整體觀念,是關于人體自身的完整性及人與自然和社會環境統一性的認識。這一認識方法在中醫學理論中主要體現在人是一個有機整體,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以及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三個方面。11.答:中醫學的整體觀念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就形體結構而言,人體是一個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的聯絡作用而構成的有機整體。在生理活動方面,結構上的整體性和基本物質的同一性,決定了各種不同功能之間的密切相關性。相互協調,互相制約,共同完成人體的生命活動。在病理方面,認為任何一個局部的病變均可影響整體,因而在診斷上通過分析脈、舌等外在表現就可對內臟乃至整體的病理變化作出判斷。治病也主張通過整體調治。可見中醫理論在研究形體結構、生理病理、疾病的診治方面均貫穿著整體思維。12.答:所謂辨證,是通過分析四診所搜集的癥狀、體征等資料,辨清其原因、性質、部位及邪正關系,概括為某種證候的過程。辨證是論治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檢驗辨證是否正確的方法。五、論述題1.答: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有諸多因素,主要有四個方面:其一,以古代解剖學知識為基礎。《內經》、《難經》中就運用當時的解剖技術對人體臟腑、形體的形態認識達到了相當的水平,為藏象學說的形成奠定了形態學基礎,如果沒有人體的解剖知識,完全不了解內臟形態位置而試圖確定內臟名稱,研究其生理病理,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其二,長期對疾病的認識和治療經驗的積累,為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豐富而堅實的實踐基礎;其三,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知識的滲透。各種文化學術流派為中醫學理論體系奠定了堅實的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基礎,同時也廣泛地吸納了天文、歷法、氣象學、地理學、物候學方面的科學知識,并將其與醫學知識有機聯系在一起。其四,古代哲學理論的影響。在中醫理論體系的建立過程中,有意識地運用了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等哲學理論,使醫療實踐經驗升華到理性的醫學理論。2.答:“金元四大家”在中醫學的發展進程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其中劉完素以火熱立論,認為“六氣皆從火化”,“五志過極皆能化火”,“氣有余便是火”,因而用藥擅長于寒涼,因而被尊稱為“寒涼派”的代表,他的學術思想對溫病學派的創立具有很大的影響作用。張從正認為疾病皆生于邪氣,邪去則正安,故治病力主攻邪,對攻邪的汗、吐、下三法有所發揮,被稱為“攻邪派”。李杲認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治療用藥總以調補脾胃為務,對脾胃理論的形成有突出貢獻,故稱其為“補土派”。朱震亨首倡相火理論,用藥以滋陰降火為主,故為“滋陰派”的代表。他們的學術立場雖然有別,但卻從不同角度豐富和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3.答:東漢成編的《神農本草經》,載藥365種,首次提出了“四性五味”的重要理論,為中藥學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南北朝的《炮炙論》,反映了此前藥物加工水平;唐代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頒行的藥典,并開創藥物研究圖文對照方法。這一時期還產生了最早的食物藥專著《食療本草》和泊來藥物專著《海藥本草》。宋代總結了“十八反”“十九畏”等藥物配伍禁忌,刊行了《開寶本草》、《嘉祜本草》、《本草圖經》及《重修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等有影響的專著。金元時期,由張元素、李杲等首倡了“歸經”、“引經”觀點。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的成就最大、影響最深遠。清代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是一部很有研究價值的名著。4.答:方劑學是專門研究方劑配伍規律及臨床應用的學科。《五十二病方》是最早的方書,載方280余首。《內經》雖然載方13首,但卻提出了“君臣佐使”和“大、小、緩、急、奇、偶、復”七方的組方原則,奠定了方劑學的理論基礎。《傷寒雜病論》載方269首,但組方全面、嚴謹而精當,是后世處方用藥的臬圭,為“方書之祖”。唐代的《千金要方》和《外臺秘要》,記載了唐以前方書內容。宋代有《太平圣惠方》、《圣濟總錄》和《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均為政府主持編撰的有影響的大型方書。明代有資料最豐富的《普劑方》。清代出版的《醫方集解》和《成方切用》是代表了清代方劑學成就的專著。5.答:《黃帝內經》以前就有《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等重要文獻,反映了針灸學的古樸風貌。《內經》則論述了經絡、腧穴、針法、灸法內容,對漢以前針灸學成就進行全面的總結,奠定了針灸學的理論基礎。《難經》完善和補充了“奇經八脈”及針法的內容。晉代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是第一部針灸學專著,確定了349個腧穴部位、主治和刺治方法。王惟一撰《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元代《十四經發揮》等對針灸理論的發展有重要影響。楊繼洲的《針灸大成》是研習針灸學的重要文獻,吳謙的《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是第一部針灸學教材,對針灸學的發展和推廣產生了積極的作用。6.答:人不僅與自然環境有著物質的同一性,而且自然環境中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需條件。在生理方面,人體通過內在的調節機能,保持著與自然界的統一,如炎夏天氣炎熱,故汗孔開張而多汗;嚴冬天氣寒冷而人體少汗,即屬于人對自然的適應性生理變化。自然環境對疾病的發生和病理變化也有影響,如不同季節的多發病,不同地區的地方性疾病等。在治療用藥時也要結合自然氣候及地域特點。人體也能積極主動地適應自然,有限地改造自然。以上諸方面均體現了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7.答:人生活在社會群體之中,社會環境、生活條件、社會地位、經濟狀態的差異對人們身心機能可以產生諸多的影響。社會的進步、物質條件的改善,無疑給人們健康帶來更多的益處。但隨著社會的進步,日益劇烈的競爭,生態環境的破壞,會給人們帶來更多的精神壓力和新病種的產生,這就是中醫學重視人與社會環境的原因所在。8.答:中醫學在重視辨證論治的同時,也十分重視辨病。中醫辨病治療有更久的歷史,早于《內經》的《五十二病方》即是如此。《傷寒雜病論》中用大黃牡丹皮湯治療腸癰,用甘麥大棗湯治療臟躁。《內經》用蘭草湯治療脾癉,用半夏術秫米湯治療失眠等即是其例,均體現了專病專方的辨病治療原則。由于病與證的關系十分復雜,為了正確處理病與證的關系,所以中醫學有“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的方法。當同一疾病在發展演變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的證候時,就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治療,此即所謂“同病異治”,如水腫病,存在著虛、實不同的病理變化,病位有在肺、在脾、在腎的差異,因而就會有不同證候類型的水腫,治療方法也就不同。對于不同的疾病,在其變化過程中出現了相同的證候時,就可采用相同的治療方法,此即所謂“異病同治”,如泄瀉、水腫、哮喘等不同的疾病可出現腎陽虛的共同病理本質,因而都可采用溫補腎陽之法治之。
第二章中醫學的哲學基礎第一節陰陽學說大綱要求1.掌握陰陽基本概念的內涵。2.掌握陰陽的相互關系。3.熟悉陰陽各關系的內涵。4.熟悉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5.了解陰陽學說形成的文化背景及其特性。各類習題一、選擇題(一)A1型題1.陰陽的最初涵義是指()A.日月 B.動靜 C.天地 D.晝夜 E.寒熱2.“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體現了陰陽的什么特性()A.相關性 B.普遍性 C.可分性 D.轉化性 E.規定性3.《內經》認為“陰中有陰,陽中有陽”,體現了陰陽的哪一特性()A.相關性 B.普遍性 C.可分性 D.轉化性 E.規定性4.“陰陽互藏”關系體現了陰陽的哪一特性()A.相關性 B.普遍性 C.可分性 D.轉化性 E.規定性5.中醫學將人體具有溫煦、推動、興奮作用的物質及其功能確定為陽,這一認識體現了陰陽的哪一特性()A.相對性 B.普遍性 C.可分性 D.轉化性 E.規定性6.屬于陰中之陰的時間段是()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D.后半夜 E.以上都不是7.屬于陽中之陰的時間段是()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D.后半夜 E.以上都不是8.屬于陽中之陽的時間段是()A.下午 B.后半夜 C.前半夜D.上午 E.以上都不是9.屬于陰中之陽的時間段是()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D.后半夜 E.以上都不是10.“寒者熱之”的治病方法是陰陽哪一關系的具體應用()A.對立制約 B.互根互用 C.消長平衡D.相互轉化 E.相互交感11.“陽不勝其陰,陰不勝其陽”的病機體現了陰陽的什么關系()A.對立制約 B.互根互用 C.消長平衡D.相互轉化 E.相互交感12.“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主要說明了陰陽的哪一關系()A.對立制約 B.互根互用 C.消長平衡D.相互交感 E.相互轉化13.下列哪一項不能體現陰陽互根的關系()A.陽在外,陰之使也B.獨陰不勝,孤陽不長C.陰在內,陽之守也D.重陰必陽,重陽必陰E.陰損及陽,陽損及陰14.陽損及陰,陰損及陽,是陰陽哪一關系在病理方面的體現()A.對立制約B.互根互用 C.互相轉化D.消長平衡 E.陰陽自和15.“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所說明的陰陽關系是()A.對立制約 B.相互轉化 C.互根互用D.消長平衡 E.陰陽交感16.“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體現了陰陽的哪一關系()A.相互交感 B.對立制約 C.消長平衡D.相互轉化 E.消長平衡17.言人身臟腑之陰陽,則腎為()A.陽中之陽 B.陽中之陰 C.陰中之陽D.陰中之陰 E.陰中之至陰18.言人身臟腑之陰陽,則肝為()A.陽中之陽 B.陽中之陰 C.陰中之陽D.陰中之至陰 E.陰中之陰19.言人身臟腑之陰陽,則肺為()A.陽中之陰 B.陽中之陽 C.陰中之陰D.陰中之陽 E.陰中之至陰20.言人身臟腑之陰陽,則心為()A.陽中之陰 B.陽中之陽 C.陰中之陰D.陰中之至陰 E.陰中之陽21.脾的陰陽屬性是()A.陽中之陽 B.陽中之陰 C.陰中之陽D.陰中之陰 E.陰中之至陰22.在醫學領域中,下列何項功能屬陽()A.滋潤 B.抑制 C.凝聚 D.收斂 E.推動23.在醫學領域中,下列何項功能屬陰()A.推動 B.溫煦 C.滋潤 D.興奮 E.升散24.根據陰陽學說,下列屬陽的是()A.寒涼 B.凝聚 C.興奮 D.閉闔 E.向下25.下列屬陽的事物是()A.青、白 B.晦暗 C.黃、赤D.呼吸微弱 E.聲音低怯26.下列屬陰的事物是()A.黃、赤 B.青、白 C.鮮明D.呼吸有力 E.聲高氣粗27.脈之屬陽者是()A.沉 B.澀 C.滑 D.小 E.細28.脈之屬陰者是()A.浮 B.大 C.洪 D.澀 E.滑29.預防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是:A.補益正氣 B.補虛瀉實 C.清除邪氣D.瀉陰損陽 E.調理陰陽30.《內經》中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原則,旨在強調()A.陰陽與四時的關系 B.春夏重在保養陽氣 C.秋冬重在保養陰氣D.保養陰氣的重要性 E.調養四時陰陽的重要性31.陽偏勝形成的證候是()A.實證 B.里證 C.實熱證 D.實寒證 E.表證32.陰偏勝形成的證候是()A.實寒證 B.實熱證 C.虛寒證 D.虛熱證 E.表證33.“熱者寒之”的治療方法主要適用于()A.表證 B.虛熱證 C.里證 D.實熱證 E.實寒證34.陰邪盛而導致的寒實證,其治療方法是()A.實者瀉之 B.虛者補之 C.寒者熱之D.熱者寒之 E.陰病治陽35.“陽病治陰”的方法適用于()A.陽偏盛證 B.陰偏盛證 C.陰偏衰證D.陽偏衰證 E.陰陽俱衰證36.“陰病治陽”的方法適用于()A.實熱證 B.虛寒證 C.實寒證D.虛熱證 E.陰陽兩虛證37.“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治法最適用于()A.陰盛則寒之證 B.陽虛則寒之證 C.陰盛傷陽之證D.陰損及陽之證 E.以上都不是38.“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是指()A.陰病治陽 B.陽病治陰 C.陰中求陽D.陽中求陰 E.補陰扶陽39.在補陽時適當配以補陰藥的方法,稱為()A.陰中求陽 B.陽中求陰 C.陰病治陽D.陽病治陰 E.陰陽雙補40.以補陰藥為主,適當配伍補陽藥的方法屬于()A.陰中求陽 B.陽中求陰 C.陰病治陽D.陽病治陰 E.平補陰陽41.屬于陰的味是()A.酸 B.辛 C.甘 D.淡 E.以上都不是42.屬于陽的味是()A.酸 B.苦 C.咸 D.辛 E.澀(二)B1型題A.陽中之陽 B.陰中之陽 C.陽中之陰D.陰中之陰 E.陰中之至陰1.在不同時間段的陰陽屬性劃分中,前半夜屬()2.以臟腑部位來劃分其陰陽屬性,則肝是()A.實熱證 B.實寒證 C.虛熱證D.虛寒證 E.真寒假熱證3.陰虛所致的證候是()4.陽盛所致的證候是()A.陰不足則陽相對亢盛 B.陽有余以致陰液受損C.陰消亡則陽無所依D.陽不足則陰相對有余 E.陰邪有余以致陽氣受損5.“陰盛則陽病”的含義為()6.“陽盛則陰病”的含義為()A.熱極似寒、寒極似熱 B.寒極生熱,熱極生寒C.陰勝則寒、陽勝則熱D.陰虛則熱、陽虛則寒 E.陰損及陽、陽損及陰7.可以用陰陽互根解釋的是()8.可以用陰陽轉化解釋的是()A.實熱證 B.實寒證 C.虛熱證 D.虛寒證 E.寒熱錯雜證9.“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適應證是()10.“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的適應證是()A.陰中求陽 B.陽中求陰 C.陽病治陰D.陰病治陽 E.補陰補陽11.補陰時適當配以補陽藥即是()12.“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即是()A.“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B.“益火之源,以消陰翳”C.“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 D.“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E.陰陽雙補13.“陰病治陽”即()14.陰中求陽能使()(三)X型題1.陰陽的相對性表現在()A.陽制約陰 B.陰根于陽 C.陰消則陽長D.事物的無限可分性 E.陰陽相互轉化2.下列各項屬性為陰的有()A.發散 B.抑制 C.明亮 D.晦暗 E.溫煦3.下列各項屬性為陽的有()A.溫煦 B.滋潤 C.抑制 D.推動 E.升騰4.從夏至冬的氣候變化是()A.陰長陽消 B.熱極生寒 C.陽消陰長D.由陰轉陽 E.寒極生熱5.陰陽偏衰的治療原則是()A.補其不足 B.實者瀉之 C.虛則補之D.損者益之 E.損其有余6.根據陰陽互根原理確定的治法是()A.陽病治陰 B.陽中求陰 C.陰病治陽D.陰中求陽 E.瀉陽益陰7.根據陰陽制約原理確定的治法是()A.熱者寒之 B.陰中求陽 C.陰病治陽D.寒者熱之 E.陽中求陰8.在藥物的五味中,屬陰的是()A.甘 B.咸 C.酸 D.苦 E.辛9.據五臟部位分陰陽,屬陰的臟是()A.心 B.肺 C.肝 D.脾 E.腎10.八綱中以陰陽為總綱,其余六綱中屬陰的是()A.里 B.表 C.寒 D.實 E.虛二、詞語解釋1.陰陽2.陰陽交感3.陰陽互根4.陰陽互用5.陰陽自和6.陰陽互藏7.陽損及陰8.陰損及陽9.陽中求陰10.陰中求陽11.陽病治陰12.陰病治陽三、填空題1.中醫學理論形成,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有精氣學說和()。2.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的概括。3.陰陽的特定性質有相關性、()和規定性。4.陰陽的相對性表現在()及隨著劃分屬性的前提的改變而改變三個方面。5.中醫學將人體具有()作用的物質及其功能規定為陽。6.中醫學將人體具有()作用的物質及其功能規定為陰。7.陰陽的對立制約是指陰陽雙方存在著()的關系。8.陰陽互用,是指陰陽雙方()的關系。9.陰陽消長關系存在著()和此長彼亦長、此消彼亦消四個方面的表現形式。10.“陽勝則熱”,是指機體在陽邪作用下,呈現出()的病理狀態。11.“陰虛則熱”是指陰液虧虛,而致陽()的病理狀態。12.陰陽互損是以陰陽的()為前提的。13.陰陽互損包括()兩個方面。14.唐朝王冰用()方法治療陽虛所致的虛寒證。15.唐朝王冰用()方法治療陰虛所致的虛熱證。四、簡答題1.何謂陰陽?有何特性?2.什么是陰陽的相對性?這一特性表現在哪幾方面?3.如何理解陰陽的規定性?4.如何正確理解陰陽和矛盾的異同?5.陰陽的相互關系表現在哪些方面?6.陰陽的互根互用包涵哪幾方面的關系?7.如何全面理解陰陽的消長平衡關系?8.何謂陰陽的相互轉化?舉例說明。9.陰陽學說在醫學中的應用主要有哪幾方面?10.為什么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11.如何應用陰陽學說解釋人體的生理活動?12.用陰陽學說解釋病理有哪些主要內容?13.如何全面理解陰陽偏盛所致的病理變化?14.何謂陰陽互損?其發生的前提是什么?結局如何?15.如何理解“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16.如何對陰陽偏盛所致病證進行治療?17.如何對藥物的性味進行陰陽屬性劃分?五、論述題1.試論古代哲學對中醫理論體系建構的作用。2.簡述陰陽學說對中醫理論形成的影響。3.試論陰陽的特性。4.舉例說明陰陽的相對性及其意義。5.舉例說明陰陽規定性及其意義。6.簡述陰陽消長平衡的內涵及其表現形式。7.簡述陰陽互根互用關系及其意義。8.簡述陰陽學說在解釋人體病理變化方面的應用。9.簡述陰陽學說在疾病診斷中的應用。10.簡述陰陽學說在指導疾病治療中的應用。參考答案一、選擇題(一)A1題型1.D答案分析:陰陽的最初涵義是非常樸素的,最初人們將日出后的白晝稱為陽,將日入后的黑夜稱為陰。2.B答案分析:用陰陽對立統一運動規律可以廣泛地用以認識宇宙萬物的發生、發展與聯系,所以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體現了陰陽的普遍性。3.C答案分析:陰陽的可分特性是指屬陰或屬陽的事物,還可再分為陰陽兩個方面。所以“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就體現了這一特性。4.C答案分析:“陰陽互藏”是指陰陽雙方中的任何一方都蘊涵有另一方,因此陰陽可分性可以體現“陰陽互藏”關系。5.E答案分析:中醫學根據自身理論的需要,將人體具有溫煦、興奮、推動作用的物質及其功能規定為陽,這一認識體現了陰陽的規定特性。6.B答案分析:黑夜屬陰,前半夜為陰中之陰,后半夜為陰中之陽。7.C答案分析:白晝屬陽,上午為陽中之陽,下午為陽中之陰。8.D答案分析:白晝屬陽,下午為陽中之陰,上午為陽中之陽。9.D答案分析:黑夜屬陰,前半夜為陰中之陰,后半夜為陰中之陽。10.A答案分析:寒證屬陰,熱藥屬陽,“寒者熱之”是指用熱性藥物治療寒性病證的方法,所以體現了陰陽的對立制約關系。11.A答案分析:“陽不勝其陰,陰不勝其陽”是指陰或陽的任何一方對另一方制約不足而致的病機,所以體現了陰陽的對立制約關系。12.B答案分析:這段原文認為,在內的陰精是陽氣的物質基礎,陽氣又能促進了陰精的化生。因而體現了陰陽互根互用關系。13.D答案分析:“重陰必陽,重陽必陰”經文是對陰陽轉化關系的概括,不屬于陰陽互根關系之列。14.B答案分析:當陰陽的互根互用不足時,任何一方的減少都可造成另一方的不足。因此陰損及陽,陽損及陰是互根互用關系在病理中的體現。15.C答案分析:陰陽互為其根,互為其用。陰是陽的生化之源,陽是陰的生成之力,故“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體現了陰陽的互根互用關系。16.C答案分析:寒屬陰,熱屬陽,“寒極生熱,熱極生寒”是陰陽轉化關系在氣候變化方面的體現。17.D答案分析:腎位于屬陰的膈下腹中,又為屬陰的水臟,故腎為“陰中之陰”臟。18.C答案分析:肝位于屬陰的膈下腹中,但其性喜條達而主升屬陽,故為“陰中之陽”臟。19.A答案分析:肺位于屬陽的上焦胸中,但肺氣以清肅下降為主屬陰,故為“陽中之陰”臟。20.B答案分析:心位于屬陽的膈上胸中,主一身陽氣,通于夏氣屬陽,故為陽中之陽。21.E答案分析:脾位于屬陰的膈下腹中,通應于長夏之氣,長夏屬至陰,故謂脾為“陰中之至陰”。22.E答案分析:陰陽學說認為,人體推動等功能的屬性為陽。23.C答案分析:陰陽學說認為,人體滋潤等功能的屬性為陰。24.C答案分析:陰陽學說認為,人體興奮等功能的屬性為陽。25.C答案分析:五色主病規律認為黃色、赤色主熱證,故屬陽。26.B答案分析:五色主病規律認為青色、白色均主寒證,故屬陰。27.C答案分析:在對脈象的陰陽屬性歸類中,滑脈屬陽。28.D答案分析:在對脈象的陰陽屬性歸類中,澀脈屬陰。29.E答案分析:調理陰陽,使之保持或恢復動態平衡,是預防疾病和治療疾病的根本原則。30.E答案分析:中醫養生學認為順應自然界的陰陽變化規律能調理人體的陰陽,故“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旨在強調調養四時陰陽的重要性。31.C答案分析:陽偏盛時機體的機能亢奮,產熱過剩,故表現為實熱證特點。32.A答案分析:陰偏盛時機體感受陰邪,機能障礙,產熱功能受到抑制,故表現為實性寒證。33.D答案分析:“熱者寒之”是指用寒涼藥物治療熱性病證的方法,故其適應證為實熱證。34.C答案分析:“寒者熱之”是指用溫熱藥物治療寒性病證的方法。故陰邪盛所致的實寒證要用此法治之。35.C答案分析:據“陰虛則熱”的病機原理,陰虛所致的證候屬虛熱證,當用“陽病治陰”的滋陰降火法治之,故此法適用于“陰偏衰證”。36.B答案分析:據“陽虛則寒”的病機原理,陽虛所致的證候屬虛寒證,當用“陰病治陽”的溫陽益火法治之,故此法適用于虛寒證。37.B答案分析:王冰的“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法是補陽的治法,故適應于“陽虛則寒”之證。38.B答案分析:王冰的“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法是通過滋陰壯水以制約偏盛之陽,此法也就是《內經》的“陽病治陰”之法。39.A答案分析:張介賓說:“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40.B答案分析:張介賓說:“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源泉不竭。”41.A答案分析:在藥物五味的屬性劃分時,酸味屬陰。42.D答案分析:在藥物五味的屬性劃分時,辛味屬陽。(二)B1型題1.D答案分析:黑夜屬陰,故前半夜為陰中之陰。2.B答案分析:肝位于屬陰的膈下腹中,但有喜條達,主升的屬陽特性,故為“陰中之陽”臟。3.C答:虛熱證的病機是“陰虛”,故曰“陰虛則熱”。4.A答:實熱證的病機是“陽盛”,故曰“陽盛則熱”。5.E答案分析:“陰盛”指陰邪有余,“陽病”指陽氣受損而不足。6.B答案分析:“陽盛”指陽邪偏盛,“陰病”指陰液受損而不足。7.E答案分析:陰和陽互為其根,因此在病理情況,陽損可以及陰而致陰虛,陰損可以及陽而致陽虛。所以“陰損及陽,陽損及陰”可以用陰陽互根理論加以解釋。8.B答案分析:陰和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其各自相反的方面轉化,所以屬陽的熱可以轉化為屬陰的寒,反之亦然。所以“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可以用陰陽轉化理論加以解釋。9.D答案分析:王冰“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治療方法適用于陽虛陽不制陰而致的虛寒證。10.C答案分析:王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的治療方法適用于陰虛陰不制陽而致的虛熱證。11.B答案分析:張介賓說:“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源泉不竭。”所以補陰時適當配以補陽藥即是“陽中求陰”之法。12.C答案分析;“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治法的適應證為陰虛所致的虛熱證,《內經》認為當用“陽病治陰”之法治之。13.B答案分析:陰病治陽之法即王冰的“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法,適應于陽虛所致的虛寒證。14.C答案分析:張介賓說:“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三)X型題1.DE答案分析:陰陽的相對性主要表現在事物的無限可分性和相互轉化兩個方面。2.BD答案分析:根據事物的陰陽屬性劃分原則,抑制的、晦暗的屬陰。3.ADE答案分析:中醫學認為,凡是具有溫煦、推動、升騰等作用的事物屬性為陽。4.ABC答案分析:從夏至冬,氣候由熱轉涼變寒,是陽消陰長,也即陰長陽消的過程,也是由夏之熱極轉化為寒涼的“熱極生寒”轉化過程。5.ACD答案分析:補其不足、損者益之、虛則補之都屬不足之虛性病證的治療原則,故可用于陰陽偏衰所致病證的治療。6.BD答案分析:陽中求陰和陰中求陽治法是張介賓根據陰陽互根理論制訂的治療方法。7.ACD答案分析: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陰病治陽方法都是在陰陽制約原理指導下制訂的治法。8.BCD答案分析:根據五味的陰陽屬性劃分原則,酸、苦、咸(澀)之味均屬陰。9.CDE答案分析:由于肝、脾、腎三臟位居屬陰的膈下腹中,故均屬陰。10.ACE答案分析:根據八綱的陰陽屬性劃分原則,里、虛、寒三綱屬陰。二、詞語解釋1.所謂陰陽,是指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的概括,即涵有對立統一的概念。。2.所謂陰陽交感,是指陰陽二氣在運動中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并由此產生各種相應的變化和反應。3.所謂陰陽互根,是指陰和陽互為根據,互為前提,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4.所謂陰陽互用,是指陰陽雙方在互根的基礎上所產生的相互促進、互相資助的關系。5.所謂陰陽自和,是指陰陽雙方在運動變化中自動維持協調平衡的能力和趨勢。6.所謂陰陽互藏,是指陰陽雙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涵著另一方,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7.所謂陽損及陰,是指陽虛到一定程度時,可使陰亦隨之不足的病理過程。8.所謂陰損及陽,是指陰虛到一定程度時,可使陽亦隨之不足的病理過程。9.陽中求陰是治療陰虛證的方法。是在補陰的同時加用補陽藥物,以增強補陰的效果。10.陰中求陽是治療陽虛證的方法。是指在補陽的同時加用滋陰藥物,以增強補陽的效果。11.陽病治陰是指用滋陰藥物治療陰虛陽亢所致虛熱證的方法。又叫“滋陰降火”法。王冰稱為“壯水之主,以制陽光”。12.陰病治陽是指用補陽藥物治療陽虛陰盛所致虛寒證的方法,又叫溫陽法。王冰稱為“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三、填空題1.陰陽學說、五行學說2.某些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3.普遍性、相對性4.可分性、轉化性5.溫煦、興奮、推動6.滋潤、凝聚、抑制7.相互斗爭、約束、拮抗8.相互資助、相互促進9.此消彼長、此長彼消10.機能亢奮,產熱過剩11.相對偏盛,機能相對亢奮,產熱相對過剩12.互根互用關系13.陽損及陰、陰損及陽14.“益火之源,以消陰翳”15.“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四、簡答題1.答:陰陽是指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的概括,即涵有對立統一的概念。陰陽的特性主要表現在相關性、普遍性、相對性和規定性四個方面。2.答:所謂陰陽的相對性,是指各種事物或現象以及事物內部對立雙方的陰陽屬性不是絕對的、一成不變的,而是相對的。陰陽的相對性表現在可分特性、相互轉化,以及隨著劃分屬性的條件或前提改變時,陰陽屬性也隨之改變三個方面。3.答:陰陽的規定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事物陰陽屬性的規定性。這一規定性認為在劃分事物陰陽屬性的前提(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已確定的陰陽屬性是不能改變的,如寒與熱的屬性是以溫度的高低為劃分條件的,寒被規定為陰,熱被規定為陽。二是中醫學根據自身理論的需要,將人體內具有溫煦、推動、興奮作用的物質及其功能歸為陽,而將人體內具有滋潤、凝聚、抑制作用的物質及其功能歸為陰。4.答:陰陽和矛盾都涉及事物對立統一規律,都屬哲學范疇的基本概念,但二者有很大的區別,其區別點主要在于一般與特殊的不同。矛盾范疇對各對立面的性質除了指出其具有對立統一關系之外,不加任何限定,是物質世界中最普遍的規律,適用于一切領域,是各種事物相互關系中最抽象、最一般的概括。陰陽范疇不僅具有對立統一的規律,還具有另外一些特殊的規定,因此是一種有限的、具體的矛盾形式,存在著矛盾所不能替代的特殊內容。5.答:陰陽的相互關系是陰陽學說的最核心、最基本的內容,具體言之,陰陽的相互關系表現在陰陽的相互交感、相互的對立制約、陰陽互藏、陰陽互根、陰陽互用、陰陽的相互消長、陰陽自和、陰陽相互轉化等方面。6.答:對陰陽的互根互用關系可從以下三方面加以理解:一是陰陽互藏。所謂陰陽互藏是指陰陽雙方,任何一方都包涵著另一方。具體言之,即陰中涵有陽,陽中涵有陰,陰陽之中還有陰陽;二是陰陽互根,是指陰和陽互為根據、互為前提,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三是陰陽互用,指陰陽雙方相互促進、相互資助,維持事物的發展。7.答:陰陽的消長平衡指二者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在一定限度內不斷地彼此消長,保持著事物的動態平衡。這一過程包括了相互消長和協調平衡兩個方面。就相互消長而言,又有對立制約關系中的消長,即此消彼長和此長彼消過程,也有互根互用關系中的消長,即此消彼消和此長彼長過程。事物的陰陽雙方在彼此消長運動中趨于協調平衡。8.答:所謂陰陽的相互轉化,是指對立統一的陰陽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其各自相反的方面轉化,陽可以轉化為陰,陰可轉化為陽。例如四季氣候,上半年由冬至春及夏,氣候由寒轉熱;下半年由夏至秋及冬,氣候由熱轉寒,就屬“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的陰陽轉化過程。9.答:陰陽學說在醫學中的應用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用以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解釋人體的生理功能;解釋人體的病理變化;指導疾病的診斷;指導疾病的防治;用以歸納藥物的性能等。10.答:“人生有形,不離陰陽”是《內經》對陰陽學說在說明人體組織結構方面應用的高度概括。根據陰陽對立統一的觀點和陰陽可分特性,將人體結構劃分為對立統一的若干部分,就大體結構而言,軀殼為陽,內臟為陰。上部、體表、皮毛、外側為陽,下部、深層、骨肉、內側屬陰。五臟屬陰,六腑屬陽。五臟中的心、肺在膈上胸中為陽,肝、脾、腎在膈下腹腔為陰,每一臟腑又有陰、陽兩個方面。因此《內經》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11.答:人體的生理活動可以廣泛地運用陰陽學說加以說明。就寐寤而言,白晝人體的陽氣旺盛,陽主興奮,故醒寤興奮;黑夜人的陰氣旺盛,陰對陽的制約加強,故進入睡眠狀態。就物質代謝而言,精微物質屬陰,產生的相關功能為陽。由精微物質轉換為機能的過程,是陽長陰消;臟腑機能又促進了精微物質的化生,此為陰長陽消的過程。12.答:用陰陽學說解釋病理主要有四方面內容:(1)陰陽偏盛:即“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2)陰陽偏衰:“陽虛則寒”,“陰虛則熱”。(3)陰陽互損:有陽損及陰和陰損及陽。(4)陰陽轉化:陽證轉化為陰證,陰證轉化為陽證。此外還有陰陽格拒和陰陽亡失的病理變化。13.答:陰陽偏盛所致的病理變化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1)陽勝則熱:是指在陽邪的作用下,機體的陽氣偏盛,機能亢奮,產熱過剩的病理,臨床表現為實熱證。(2)陽勝則陰病:這種病機是“陽勝則熱”病機的發展,此時陽勝特征仍然存在,并有陰液損傷的病理。(3)“陰勝則寒”:指在陰邪作用下,人體陰氣偏盛,機能障礙,產熱相對減弱的病理,臨床表現為實寒證。(4)“陰勝則陽病”:這是“陰勝則寒”病機的發展,在原來病機特點的基礎上又有陽氣受損的病理。14.答:陰陽互損是指陰或陽的任何一方,當其虛損到一定程度時就會涉及到另一方面的病理過程。陰陽互損是在陰陽互根互用關系的前提下發生。雖然有陽損及陰和陰損及陽兩個方面,但其結局只有一個,即是陰陽兩虛。15.答:“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是《內經》對陰陽學說在指導診斷方面應用的高度概括。就四診資料而言,凡色澤鮮明的,聲音洪亮有力的,呼吸聲高氣粗的,脈象呈浮、大、洪、滑的都屬陽。反之凡色澤晦暗的,聲音低微無力的,呼吸微弱的,脈象呈沉、小、細、澀的皆屬陰。就證候的陰陽屬性而言,凡表證、熱證、實證屬陽,凡里證、寒證、虛證屬陰。所以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16.答:對于陰陽偏盛所致的病證,就要運用損其有余,也叫實則瀉之的原則指導治療。陽偏盛所致的實熱證,就要用屬陰的寒涼藥物抑制其偏亢之陽,才能消除其熱,此即“熱者寒之”。陰偏盛所致的實寒證,就要用屬陽的溫熱藥物抑制其偏盛之陰,才能消散其寒,此即“寒者熱之”。17.答:藥物的性質有寒、熱、溫、涼,其中熱性、溫性屬陽,寒性、涼性屬陰。藥味有酸、苦、甘、辛、咸、淡、澀,其中辛、甘、淡味屬陽,酸、苦、咸、澀屬陰。五、論述題1.答: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是人們對物質世界(包括自然科學、人類科學、社會和思維科學)最一般規律的理性認識。中國古代哲學是中國古代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人們用以解釋物質世界的發生、發展、變化規律的知識基礎。任何一門自然科學的形成和發展,都必然地要接受一定哲學思想的支配。中醫學在其理論建構過程中毫無例外地受到當時先進的具有唯物辯證思想的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影響,把零散的、原始的、初級的醫療實踐經驗,通過歸納總結和分析研究,使之逐步地系統化,將感性的醫療知識升華到理性的醫學理論,使之成為比較完整系統的醫學理論體系。這些哲學思想被廣泛地運用到中醫理論的各個層面,并且與醫學內容融為一體。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如果沒有這些哲學思想的影響,就不可能構建目前所能認識的中醫學的理論體系。2.答:陰陽學說是研究陰陽的內涵及其運動規律,并用以闡釋宇宙萬物的發生、發展、變化規律的哲學理論。陰陽學說在中醫理論的建構過程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廣泛地運用陰陽的相互交感、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和相互轉化關系,解釋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指導疾病的診斷、防治及養生康復等,在各個層面,與醫學內容緊密地融為一體。因此說,陰陽學說雖屬哲學范疇,但卻成為中醫理論體系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3.答:陰陽的特定性質主要有四個方面:其一,相關性。相關性也稱為關聯性,是指用陰陽所分析的對象應當是同一范疇、同一層面或同一交叉點的事物。如上與下、冷與熱是相關聯的,就可用陰陽去歸納。而上與冷、下與熱就是不相關聯的,因而就不能用陰陽進行歸納。其二,普遍性。普遍性也稱廣泛性,是指陰陽被廣泛地用以解釋天地間的萬事萬物,故《內經》有“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之論,就充分體現了陰陽的普遍性。其三,相對性。是指事物的陰陽屬性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其相對性又體現在無限可分,相互轉化,以及隨著劃分事物陰陽屬性條件的改變而改變。其四,規定性。陰陽的規定性又體現在事物陰陽屬性的規定性(即不可反稱性),以及中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中國嬰童經濟行業市場發展前瞻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奶酒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發展趨勢與投資前景預測研究報告
- 家庭故事會的作文4篇范文
- 新目標九年級英語班級管理計劃
- 交通運輸危急值事故處理流程
- “互聯網+”文化創意產業創業計劃
- 量子力學基礎入門:《量子力學教學教案》
- 一年級寫景作文雨后100字13篇
- 勞動合同履歷證明書(7篇)
- 合作社蔬菜進銷存軟件推廣協議
- “雙減”背景下的小學英語作業優化設計PPT
- SB/T 11118-2015移動通訊終端售后服務規范
- GB/T 6322-1986光滑極限量規型式和尺寸
- GB/T 3741.1-1983卡套式端三通管接頭
- GB/T 13738.2-2017紅茶第2部分:工夫紅茶
- 致敬最美逆行者抗擊疫情主題班會課件
- 2015年高考英語聽力真題(全國卷)+聽力原文
- 消防控制室值班記錄1
- 離子交換層析進階與優化
- 2022-2023學年高中政治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二:第9課 糾紛的多元解決方式 教案
- 術前停用抗凝藥物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