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管理的詮釋:學習型組織不是神話而是現實_第1頁
新管理的詮釋:學習型組織不是神話而是現實_第2頁
新管理的詮釋:學習型組織不是神話而是現實_第3頁
新管理的詮釋:學習型組織不是神話而是現實_第4頁
新管理的詮釋:學習型組織不是神話而是現實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夠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夠對您有所幫助!感謝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夠對您有所幫助!感謝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夠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夠對您有所幫助!感謝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夠對您有所幫助!新管理的詮釋:學習型組織不是神話而是現實美國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彼得·圣吉博士的《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以下簡稱《修煉》)1990年一出版,即在西方國家引起極大的反響。1992年該書以其革命性的創新價值獲得了世界企業學會最高榮譽的開拓者獎,同年美國商業周刊將彼得·圣吉推崇為“當代最杰出的新管理大師之一”,其盛名可與彼得·德魯克相提并論。作為一本具有獨特見解的新管理學專著,《修煉》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但在中國國內也引起了一些爭論。宋學寶先生《學習型組織的神話與現實》一文(以下簡稱《宋文》)對《修煉》的許多觀點提出了質疑,拜讀后覺得其也有許多可商榷之處。一、學習型組織是否存在《宋文》認為,《修煉》對什么是學習型組織竟然沒有給出一個令人信服的定義,其關于學習型組織的解釋也是自相矛盾的,學習型組織是不存在的,或者是沒有意義的。看來,宋先生首先有必要搞清楚一個問題,即“學習型組織”并非圣吉首創,而是他的導師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杰伊·佛睿思特教授于1965年在《企業的新設計》一文中首先提出,并經過許多組織、學者的研究而發展完善的。佛睿思特運用系統動力學的原理構想出了學習型組織的基本特征,如組織結構扁平化、組織信息化、組織更具有開放性、組織不斷學習、不斷調整組織內部的結構關系等。同年,在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于巴黎召開的會議上,藍格朗(PaulLengrand)提出的“終身教育”提案,成為聯合國隨后推動發展教育的基本理念。1968年美國學者赫欽斯(R·B·Hutchins)出版了《學習型社會》一書,從通才教育的觀點說明學習型社會的重要性。1972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向各國提出了“向學習型社會前進”的目標。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就制定由學歷社會向學習型社會過渡的策略。與此同時,一大批有關學習型組織及組織學習的論著相繼問世,如阿葛利斯與史匈的《組織學習》(1978)、蓋勒特的《學習型組織》(1987)、圣吉的《第五項修煉》(1990)、蓋利斯特的《學習組織》(1993),等等。于是,學習型組織成為被國際社會廣泛接受并日益重視的新型管理理論。圣吉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以系統動力學為基礎來建立一種更理想的組織。在近十年潛心深入研究企業管理的發展過程中,圣吉經過總結提煉,使學習型組織這一管理理論更加系統、更加完整。圣吉提出的“五項修煉”只是學習型組織的一種模型,被稱為“圣吉(Senge)模型”,其他還有“沃爾納(Woolner)五階模型”、“瑞定(Redding)第四種模型”等。在《修煉》一書中,關于學習型組織的含義,圣吉描述得清清楚楚:學習型組織是一個“不斷創新、進步的組織,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斷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創造真心向往的結果,培養全新、前瞻而開闊的思考方式,全力實現共同的抱負,以及不斷一起學習如何共同學習”。悉心研習《修煉》全書,分明能從字里行間感覺到學習型組織無時不在、處處生輝。學習型組織小至家庭,大至城市、政府、國家、跨國公司。但并非所有的組織都是學習型組織,只有具備層次扁平化、組織咨詢化、系統開放化特征的組織,才是學習型組織。以企業為例,學習型企業是以共同愿景為基礎,以團隊學習為特征,對顧客負責的扁平化的橫向網絡系統。它強調“學習+激勵”,不但使人勤奮工作,而且尤為注意使人“更聰明地工作”,它以增強企業的學習力為核心,提高群體智商,使員工活出生命意義,自我超越,不斷創新,達到企業財富速增、服務超值的目標。在現實社會中,學習型組織是可以建立的,也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學習型組織成績顯著。仍以企業為例,當今世界上所有的企業不論遵循什么理論進行管理,不外乎兩種類型:等級權力控制型和非等級權力控制型,后者即學習型企業。上海明德學習型組織研究所將1994—1997年連續入圍世界500強的前10名企業,按學習型與等級權力控制型分別排序,各取前三名進行企業效益對比,結果發現,不論利潤絕對數還是銷售利潤率,學習型企業比等級權力型企業都高出30多倍。正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財星》雜志指出的那樣:20世紀90年代成功的企業是構建成學習型組織的企業。現在美國排名前25家中的80%正在運用學習型組織理論管理企業,如杜幫、英特爾、蘋果電腦、福特汽車、GE公司和微軟等。中國的寶鋼、聯想、海爾、上海隧道、江淮汽車、施貴寶、伊利、中紡機等企業也正在努力創建學習型企業。二、系統動力學是否可以作為系統思考的立論基礎系統思考是圣吉“五項修煉”的核心,而圣吉倡導的系統思考及學習型組織是建立在系統動力學基礎之上的。然而,宋先生認為{修煉}依靠系統動力學來說明系統思考缺乏說服力,其理由是“系統動力學在應用中遇到了巨大的障礙,因為現實中許多因果關系并非那么明確。以系統動力學為基礎的《成長的極限》曾經轟動一時,但其基本結論被實踐證明是完全錯誤的。系統動力學的鼻祖佛睿思特關于美國經濟20世紀90年代中期跌入低谷的預言也被現實擊得粉碎”。顯然,宋先生對系統動力學的認識與評價是欠妥當和有失公允的。因為系統動力學及《增長的極限》(而非如《宋文》所言《成長的極限》)并不是像宋先生所說的那樣一無是處。系統動力學是用于預測系統未來的一種數量分析方法,而未來是具有不確定性的,因此預測的結果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如果因為一次預測不準就全盤否定一種被廣泛應用的科學分析方法,未免太武斷。系統動力學的鼻祖佛睿思特關于美國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跌入低谷的預言并沒有被現實擊得粉碎,因為美國經濟在21世紀初終究沒能擺脫跌入低谷的命運,只不過由于20世紀90年代信息技術革命的影響,其跌入低谷的時間比預測的時間推遲了幾年而已。《增長的極限》是具有世界影響的學術團體羅馬俱樂部于1972年發表的一份報告。羅馬俱樂部在西方陶醉于高增長、高消費的“黃金時代”時,于20世紀60年代末清醒地提出了經濟增長面臨的“全球性問題”,即我們現在所熱烈討論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羅馬俱樂部聘請佛睿思特教授的學生梅多斯博士用系統動力學模型定量分析全球性問題。報告發表后引起廣泛關注。20年過去了,當梅多斯等人回顧20年來世界經濟社會發展軌跡時,發現技術在進步,人們的環保意識也在增強,但人口、物質財富的增長、資源的耗竭、環境的污染不但沒有減緩,反而有所增強。于是,《增長的極限》的作者再次運用系統動力學模型進行研究,并發表了《超越極限——正視全球性崩潰,展望可持續的未來》一書,再次呼吁人們轉變思想觀念,轉變生活方式,使世界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增長的極限》的重要意義在于它提出了關注人類生活質量與發展方向的問題,雖然其結論有些悲觀,但卻開創了可持續發展研究的先河,其影響功不可沒。就像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的理論一樣,系統動力學也不可能是一種萬能的無缺陷的計量經濟方法,但它直到現今仍然是社會經濟領域定量分析的一種有用工具。因此,我們沒有理由斷然否定它作為系統思考和學習型組織的基礎的科學性、合理性與說服力。圣吉的創新之處,恰恰就在于他把系統動力學這種了解人類動態性復雜的定量分析方法抽象為系統思考的定性分析方法,用在對企業管理和社會現象的觀察和理解之中,指導人們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要看長期處理近期、看全局掌握局部、看動態把握靜態。圣吉之前的管理學者都是用西方傳統的片段思考方式看待企業、將企業管理切割成各種功能的,“他的前輩有些是點的創新,有些是面的突破,但始終沒有以系統思考、多元整合的方式提供一種全新的規范”。正是圣吉在企業管理領域首先發現了這一問題,進而思考解決之道,并在古老的東方“生命一體”思想里找到了答案。圣吉的高明之處在于,“他首先所做的是方法論突破,即以系統思考代替機械思考,以整體思考代替片段思考,以流動思考代替靜止思考”。這種方法正好印證了愛因斯坦的名言:“我們面臨的重大問題,沒有辦法由制造這些問題的思考方式來解決”,因此必須“換腦筋”。所以,系統動力學作為系統思考的立論基礎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如果缺少了以系統動力學為基礎的系統思考,人們將無法探究各項修煉之間及團隊成員之間如何互動,也就很難建立學習型組織。這也是為什么圣吉在《修煉》里從第2章至第8章用了長達144頁的篇幅(占全書總篇幅的34%)大書特書系統思考的原因。三、其他幾個問題《宋文》在質疑了“五項修煉”的基石——系統動力學之后,又對“五項修煉”分別提出了質疑,大有從頭到腳徹底否定《修煉》的意思。1.關于系統基模是否有新意的問題系統基模是學習如何看見個人與組織生活中結構的關鍵所在,圣吉在《修煉》中分析介紹了反應遲緩的調節環路、目標侵蝕等9個基模。然而,宋先生對它們不屑一顧,認為它們“既不是什么新東西,也缺乏深入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幾乎每個系統基模都有反例,而且它們在應用過程中都會遇到實際困難”。當然,如果僅僅從字面上看,“成長上限”、“舍本逐末”等系統基模似乎沒有什么新東西,但我們只要深刻領會了這些基模的要義,就不難發現它們的新穎獨到之處,即這些基模都關系到“心靈的轉變”。至于反例,任何正面事物都有反例,正面事物總是與反面事物相映襯的。而《宋文》所謂的反例恰恰為系統基模提供了有力的佐證。以最常見的兩個系統基模為例。“成長上限基模”是講“成長總會碰到各種限制與瓶頸,然而大多數的成長之所以停止,卻不是因為達到了真正的極限”。由于理論上的極限在實際中我們并不知曉其到底在那里,因此當成長停止時,組織或個人就不要囿于“成長上限”之說而畏縮不前,而應該通過努力消除或削弱限制與瓶頸去突破成長上限,超越自我,繼續成長。這就是說,成長上限基模實際上是說“成長無上限”,而非如宋先生所理解的“成長有上限”。《宋文》所謂的世界經濟并未在20世紀80年代受資源約束而停止發展的反例,恰恰為“成長無上限”做了最好的詮釋。“舍本逐末基模”提醒人們,解決問題要從關鍵處著手,找到杠桿從而解決根本問題,而非僅僅暫時緩解或消除癥狀。《宋文》以前蘇聯改革為例,對舍本逐末基模予以否定,認為前蘇聯雖然抓住了問題的本質先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但改革卻失敗了,說明事物無什么本末,也就不存在本末倒置的問題。看來,宋先生似乎忘記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我們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又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在二者的關系中,經濟基礎為本,上層建筑是末。因此,社會轉型的改革應該是先經濟體制改革,后政治體制改革。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原有的政治體制成為經濟發展的障礙時,再去改革政治體制。我國的改革開放正是抓住了經濟建設這個根本,選擇了先經濟體制后政治體制的漸進式改革路徑,所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而前蘇聯先政治體制后經濟體制這種本末倒置的改革路徑及其激進式的改革方式,注定了其改革必然失敗。2.關于組織的學習智障是否存在的問題圣吉在《修煉》一書中對影響組織學習的7種智障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論述,這些組織的學習智障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而宋先生卻視而不見、不以為然。例如,對于“從經驗中學習的錯覺”,《宋文》認為,從經驗中學習不是一種智障。看來,宋先生沒有搞清楚圣吉的意思。圣吉關于“從經驗中學習的錯覺”,并非否定從經驗中學習,而是根據有些時候人們無法從經驗中學習的現實,提醒人們不能局限于經驗故步自封,而要學會創造,要有“從嘗試錯誤中學習”的勇氣。例如,中國以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取向的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史無前例。如果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沒有“摸著石頭過河”的膽識銳意改革,那么今天的中國仍將止步不前、貧窮落后。又如,圣吉用美國汽車工業的衰落來佐證“煮青蛙的故事”,認為美國汽車工業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衰敗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國汽車工業忽略了當時正在崛起的日本汽車工業的威脅。而《宋文》認為,圣吉的這種分析剛好犯了他自己所反對的局限思考和歸罪于外的錯誤,因為美國汽車工業之所以衰落,并非由于其對日本汽車的致命威脅缺乏重視,而是因為美國人對汽車的消費需求減少。而歷史告訴我們,美國對汽車的需求并未減少,因為伴隨著美國汽車由占有北美絕大部分市場到其在北美市場占有率下降到60%左右的是日本汽車對美國汽車市場的蠶食:日本汽車在美國的市場占有率由1962年的不到4%,到1967年接近10%、1974年接近15%、80年代初達到21%,直到1989年接近30%。這種情形極像20世界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國阿迪達斯的悲劇,在于它忽略了本國耐克品牌的崛起一樣。顯而易見,恰恰是宋先生犯了局限思考和歸罪于外的錯誤。3.關于其他四項修煉是否具有操作性的問題對于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和團體學習,《宋文》認為這“四項修煉本身看起來很美,但它們既缺乏實際案例的廣泛支持,應用起來也并不方便”。其實,《修煉》每一章都有許多案例支撐其論點,從而使我們讀起來、應用起來并不覺得很陌生,反而常常有身處其中的親切感。至于四項修煉的應用是否方便,則有賴于修煉者的學習態度和人文素養,因為這些修煉不像定理、公式,輸入數據即可生成結果,它們是需要學習者以開放的心態用心(感性)去領悟、用頭腦(理性)去思考的,它們是“內在的”修煉。任何人如果先入為主、斷章取義、一知半解又自以為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