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學案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1.認識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2.運用時空定位,了解漢代、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選官制度、中央官制和賦稅制度的變化。3.通過史料分析,比較漢、魏晉南北朝與隋唐時期的制度,分析隋唐時期制度的創新之處。4.通過感受古代的政治智慧及其對后世的借鑒作用,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培養歷史自豪感和使命感。1.教學重點:科舉制度作為一種先進選官制度的積極意義,三省六部制的特點及其對后世的影響,兩稅法的先進性。2.教學難點:漢代、北魏、唐前期和唐中后期賦稅制度的演變及影響。一、選官制度1.魏晉九品中正制(1)創立:曹魏時,創立了新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2)發展①中央委任中正官為各地人才________,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應的官職。②選官標準從初創時期的重視家世、道德和才能,發展到西晉時期主要看重家世。(3)影響:九品中正制逐漸成為維護________的工具。隨著士族的沒落,九品中正制無法繼續。2.隋唐時期的科舉制(1)形成和完善①隋朝建立后,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________的方式選拔官員,科舉制度開始形成。②隋煬帝時,始建________,考試方式為命題寫作詩、賦,錄取不易,因此也最受重視。(2)影響:科舉制使一批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________的考試參加政權,擴大了統治的基礎,提高了官員的________,加強了中央集權。[概念闡釋]九品中正制魏晉南北朝時選拔官吏的制度。東漢末年,曹丕接受吏部尚書陳群建議,推選各郡有聲望者為“中正”,負責對當地士人進行考察并評定為九等(九品),再由政府按等選用,依品授官。后來,評定士人品級只論其家世而不論才能,九品中正制遂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構圖解史]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思維點撥]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趨勢(1)主要標準由家世、財產、門第逐漸發展到以才學為主。(2)選拔方式從推薦到考試,漸趨嚴密、科學。(3)標準逐步趨向公開、公平、客觀。(4)歷代選官制度在執行初期大都起到了鞏固統治的積極作用,后期逐漸影響和阻礙社會的發展。二、三省六部制1.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三省制: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書臺改稱________,與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三省,它們共同輔助________,行使權力。2.隋文帝時,確立三省六部制(1)隋文帝時,________正式確立了三省六部制。(2)隋唐時期,中書省負責________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三省長官共議國事,執________之職。3.唐太宗時,完備三省六部制(1)唐太宗時常給________的官員以宰相名號,擴大任用宰相的范圍。(2)宰相議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稱________。政事堂的設立,提高了________,三省出現了一體化的趨勢。(3)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工處理各項________。(4)九卿則演變為九寺、五監,負責執掌一些次要的事務性工作,受制于________。4.影響: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完備,是中國________的重大變革,歷朝基本上沿襲這種制度。[誤區警示]三省制主要規范運作于唐朝前期,唐朝后期三省合一,辦公場所政事堂改名為中書門下,反映了中樞運行機制的異化,三省權力牽制機制削弱,也反映了以程序分權為代表的三省制名存實亡。[圖示解史]三省六部制的運行機制三、賦稅制度1.魏晉時期的租調制(1)魏晉時期,開始實行租調制,按戶征收________。(2)北魏孝文帝改革,頒布________,受田農民承擔定額________,一夫一婦每年納粟為“租”,納帛或布為“調”。成年男子負擔一定的徭役。2.唐朝前期的租庸調制(1)唐初,將賦稅征收對象定為成年男子。除租、調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________或布代役,稱為“庸”。(2)租庸調制規定了農民負擔的上限,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政府的________收入也有了保障。3.唐朝中后期的兩稅法(1)目的為了解決財政困難,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________的建議,實行兩稅法。(2)內容①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________,按田畝繳納________,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②一年分夏季和________兩次納稅。(3)影響①兩稅法簡化稅收名目,擴大收稅對象,保證國家的________。②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________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圖示解史]租庸調制[辨析比較]均田制和租庸調制(1)區別:均田制是土地分配制度,租庸調制則是賦稅政策,二者定義不同,適用范圍不同,沿革歷史時期不同。(2)聯系:租庸調制以均田制為基礎和存在的依據,同時也正是由于均田制沒有真正得到貫徹而使得租庸調制在中唐之后為兩稅法取代。【知識要點·參考答案】一、1.(2)評定等級(3)士族特權2.(1)分科考試進士科(2)相對公平文化素質二、1.尚書省決策2.(1)中央(2)草擬宰相3.(1)品位較低(2)中書門下工作效率(3)具體政務(4)六部4.政治制度三、1.(1)糧和絹帛(2)均田令租調2.(1)納絹(2)賦稅3.(1)楊炎(2)戶稅地稅秋季(3)財政收入人丁1、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發展演變2、論從史出—中國古代賦稅制度演變的特點(1)征稅標準從人丁為主逐步向財產為主轉變,反映了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松弛。(2)農民由必須服徭役逐漸發展為可以納絹代役。(3)賦稅由實物為主到貨幣為主轉變,反映了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4)征稅時間由不定時逐漸發展為基本定時。(5)稅種由繁雜多項逐漸演變為簡化單一。3、兩稅法的積極性和局限性(1)積極性:兩稅法簡化稅收名目,有利于減輕人民的負擔,緩和社會矛盾;兩稅法擴大收稅對象,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兩稅法“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即依照財產多少,按照納稅人負稅能力大小征稅,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有利于改變貧富不均的現象,相對地使稅收負擔比較公平合理,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廣大貧苦人民的稅收負擔;由“舍地稅人”向“舍人稅地”的方向發展,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兩稅法以貨幣為主要征稅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2)局限性:兩稅中戶稅部分的稅額是以錢計算,因市面上錢幣流通量不足,農民不得不賤賣絹帛、谷物或其他產品以交納稅錢,增加了農民負擔;兩稅法下土地合法買賣,土地兼并更加盛行,土地集中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4、唐初政事堂的設置的積極作用從政事堂形成過程中所暴露出來的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及其分合應變的斗爭事實可知,封建統治者利用政事堂這個權力舞臺,其目的很清楚,是在更大的范圍內,更有效地集中統治階級的意志,把君主個人專制與宰相集體議決這種對立面的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以內”,從而更加強化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從政事堂制度的形成過程中,我們還可以看出,封建統治者正是為了使他們“不致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消滅,就需要有一個表面上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于是,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構的政事堂,便從控制矛盾和沖突的需要中產生。太宗朝的貞觀之治之所以出現,極其重要的一條原因是唐太宗整頓了國家機構,改革了各項政治制度,建立起“皇權專制——三省分權——政事堂集議”三者結合的中央集權新體制。5、比較唐朝租庸調制和兩稅法(1)租庸調制是唐朝前期實行的一種賦稅制度,以人丁為征稅標準,不根據土地多少征收,依人丁受田數,繳納一定數量的谷物叫“租”,繳納定量的絹和布叫“調”,不服役的納絹或布代役,叫“庸”。(2)兩稅法是唐朝后期為解決財政危機而實行的一種賦役制度,按資產納稅,一年分夏秋兩季征稅。(3)租庸調制和兩稅法的最大區別是征稅標準不同。兩稅法的實行,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大變革,它反映出封建國家對農民人身控制的逐漸松弛。【基礎達標】1.兩稅法推行后,有人評論:“每州各取大歷中一年科率錢谷數最多者,便為兩稅定額,此乃采非法之權令以為經制,總無名之暴賦以立恒規。”(陸贄(翰苑集)卷22中書奏議·均節賦稅恤百姓第一條》)該評論主要想表達()A.分夏秋兩次征稅從而簡化了稅收名目 B.擴大收稅對象以增加財政收入C.收稅標準以人丁為主有利于農民人身自由 D.制度缺陷加重了人民的負擔2.《晉書.段灼傳》指出:“今臺閣選舉,涂塞耳日,九品訪人,唯問中正。故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涂之昆弟也。”材料中反映了該制度()A.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 B.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C.為國家選拔了大批人才 D.成為士族把持政權的工具3.《大唐六典》,簡稱《唐六典》,是唐玄宗開元年間官修的行政法典。它記載了唐朝前期的官制,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下列選項屬于《唐六典》主要內容的是()A.南北面官 B.天可汗 C.六部 D.兩稅法4.《新唐書·食貨志二》指出:“自開元以后,天下戶籍久不更造,丁中轉死,田畝賣易,貧富升降不實。”宋人劉恕認為:“魏、齊、周、隋,兵革不息,農民少而曠土多……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重,官無閑田。”材料反映出唐朝中期A.重農政策發生改變 B.均田制將走向崩潰C.人口壓力逐漸凸顯 D.貧富差距不斷加大5.中國歷史上的選官制度歷經世官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的演變,下列有關選官標準排序與之相符合的選項是A.血緣→品行才學→門第聲望→考試成績B.功績→考試成績→品行才學→門第聲望C.血緣→考試成績→門第聲望→品行才學D.功績→門第聲望→品行才學→考試成績6.漢代的選官制度下,往往因為某類需求而進行特殊選舉,如朝廷需派人出使西域,或軍隊需要軍事人才,或黃河決口,需要曉習治水的人,既可以由地方推薦也可以毛遂自薦,這一政治實踐A.體現了因能授任的特點 B.增強地方治理的自主性C.提高了中樞機構的效率 D.使社會階層流動性提高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唐代每丁每年納租粟二石,調隨鄉土所出,每丁納絹二丈、綿二兩,或納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如遭災害減免租調。以庸代役,不再有年齡限制。——白壽彝《中國通史》材料二兩稅法實行后不久,唐德宗一行在郊外打獵,問一戶農民生活快樂嗎。農民說:“不快樂”。因為“詔令沒有信用,先前宣布兩稅以外沒有其他賦役,現在額外的征發比正稅還多。后來又說按價收購糧食,實際上一錢不給。起初說收購的糧食就近交納,現在要百姓送到京西行營,唉,就是傾家蕩產也交不完皇糧國稅啊!”(1)根據材料一,指出唐代初期的賦稅制度。(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二中“兩稅”的內涵。(3)根據材料二,指出兩稅法沒能減輕農民負擔的【能力提升】1.《新唐書·選舉志下》記載:“(唐代)凡用蔭,一品子,正七品上;二品子,正七品下……其任流外而應流內,從九品上敘”,此外在國子學“生三百人”中,“以文武三品以上子孫若從二品以上曾孫及勛官二品、縣公、京官四品帶三品勛封之子為之”。這些現象反映出唐代()A.社會地位決定考試成敗 B.選官制度有待完善C.貴族政治仍居主導地位 D.科舉考試并未實施2.魏晉南北時期,世家豪族勢力膨脹,察舉大權已被地方名士控制,察舉征辟制的弊端逐漸顯露,導致人才匱乏。群臣建議征召賢士,皇帝允準并要求“訪于本州評議”,同時官員在向上薦舉人才的書折中大多有“謹條(列舉)資品,乞蒙簡察”字樣。這說明該時期A.官員考核趨于嚴謹 B.品評風氣影響選官C.中央集權不斷強化 D.世官制度遭到沖擊3.有學者指出,實行了300多年的兩漢選官制度——察舉制。從實際情況觀察,察舉制確實為漢朝選出了許多人才。但任人唯親、唯財、唯勢,權門勢家把持察舉的結果,令其流弊百出。據此可知,該學者認為A.察舉制埋下漢末分裂割據的隱患 B.察舉制對兩漢政治具有雙重影響C.權門勢家把持察舉使其不能持久 D.以官舉士的方式不利于政治清明4.唐代的兩稅法“將租庸調以及戶稅、地稅、青苗錢等合并,統一開征兩稅,納稅項目減少,繳納時間集中,省去了原來的‘旬輸月送’的麻煩和稅吏催繳的痛苦”。這說明,兩稅法的實行A.大大減輕百姓稅額負擔 B.降低了賦稅征納的成本C.放松了對農民人身控制 D.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5.家譜是記錄家族世系繁衍及其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商周時期就有用于祭祀的家譜。東晉南朝,家譜發展迅速,出現了專修家譜的機構,譜諜學成為一種專門的學問。與家譜發展關系密切的是A.從分裂到統一的政治形勢. B.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C.官吏選拔標準的重大變革 D.儒、佛、道“三教合歸儒”6.人物品題,也稱之為臧否人物,是漢魏六朝士族社會最重要的文化風尚之一。有曰,漢末清議尚“德行”,曹魏初霸辨“形名”;兩晉玄風重“神韻”,南朝衰落好“文采”。其實質是A.強化對官員的監察 B.控制選舉的話語權C.提升社會理學水平 D.抨擊專制強調自由7.隋煬帝針對科舉選拔人才,曾下詔:“強毅正直,執憲不撓,學業優敏,文才美秀,并為廊廟之用,實乃瑚璉之資。……愛及.一藝可取,亦宜采錄,眾善畢舉,與時無棄。”又有史料記載(唐)元和二年十二月敕:“自今已后,州府所送進士,如跡涉疏狂,兼虧禮教……雖薄有辭藝,并不得申送。”由此可見,隋唐科舉制度A.特別看重士人學業文才藝術水平 B.特別注重對科舉士人品德的考查C.有特別突出的技藝就能被科舉錄取 D.強調地方州府報送進士要注重質量8.清代史學家趙翼在論及魏晉時期的選官制度時曾說,“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高門華閥,有世襲之榮;庶姓寒人,無寸進之路。”據此可知,該制度的實行A.凸顯貴族政治色彩 B.維護了社會秩序C.深受血緣因素影響 D.固化了社會結構【直擊高考】1.(2022·廣東·高考真題)如圖為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到隋唐政府機構變化示意圖,這一變化A.加強了中樞決策權 B.避免了相權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執行效率 D.使中央機構分工更明確2.(2022·湖南·高考真題)據下表可知()A.世家大族沒落 B.科舉制存在嚴重弊端C.門閥觀念強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續3.(2022·浙江·高考真題)唐初,三省長官是當然的宰相,他們常在政事堂共商國家大事。后來,皇帝又時而指定某些級別略低的官員參加政事堂會議,這些人事實上已加入宰相集團。會議所作決策以文字形式報皇帝批準,付外執行。皇帝此舉的主要目的是A.調整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B.將知識分子引入統治集團C.集思廣益以減少決策失誤 D.分散相權以強化君主權力4.(2021·遼寧·高考真題)東漢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視家譜、別錄、私傳的修撰,“贊賢圣之后,班族類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傳》《李膺家錄》等。這一做法的實質是A.加強道德修養 B.追求政治利益 C.辨別大宗小宗 D.維護經濟特權5.(2021·全國·高考真題)明代,在浙江桐鄉縣,地方官員若出身進士,當地的秀才就“不勝諂事”,若出身舉人,便隨意提出要求,“茍不如意,便加詞色犯之”。這現象反映出A.官員士紳之間關系緊張 B.士人輿論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級決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響官員威望6.(2021·湖南·高考真題)據研究,唐代白居易詩中所記中央官吏俸錢與史籍所載無不相合,所記地方官吏俸錢與史籍所載額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載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據此可知,當時A.地方勢力膨脹 B.中央官吏受到嚴密控制C.中央財政緊張 D.地方官吏貪腐比較隱秘7.(2020·浙江·高考真題)唐朝自太宗時起,有了以他官為宰相的記載。一些官員以“參議朝政”“參知政事”等名號預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則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號參與決策。唐代的宰相是一個集體,宰相議政辦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設立反映了A.相權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趨向貴族化C.“外朝”參議要政 D.政治決策走向透明開放【基礎達標】1.D【詳解】根據材料,陸贄認為,兩稅法選取各州科率錢谷數最多一年的額數,作為兩稅定額,加重了人民的負擔,D項正確;材料中看不出簡化了稅收名目,排除A項;材料中看不出擴大收稅對象,排除B項;材料中看不出收稅標準以人丁為主,排除C項。故選D項。2.D【詳解】根據材料,西晉時在官員選拔上實施九品中正制,有人批評九品中正制以門第作為選官的主要標準,上品皆顯貴之子弟,寒門貧士仕途堵塞,也即九品中正制成為士族把持政權的工具,D項正確;九品中正制加強而非廢除貴族特權,排除A項;士族把持政權,不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排除B項;以門第為選官標準,不利于選拔人才,排除C項。故選D項。3.C【詳解】據材料“它記載了唐朝前期的官制,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可知《唐六典》主要是記載的是唐朝搶七的官職,而只有六部是唐朝的官制,C項正確;南北面館屬于遼代的政治制度,排除A項;天可汗是少數民族對唐太宗的尊稱,排除B項;兩稅法是唐朝的稅收制度,排除D項。故選C項。4.B【詳解】依據材料“自開元以后,天下戶籍久不更造”、“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重,官無閑田”可知政府手中所掌握的土地減少,而均田制是將政府所掌控的土地分給農民耕種,所以這一時期均田制逐漸走向崩潰,B項正確;“改變”表述錯誤,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人口壓力,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貧富差距,排除D項。故選B項。5.A【詳解】結合所學可知,世官制的選官標準是血緣,察舉制的選官標準是品行才學,九品中正制的選官標準是門第族望,科舉制的選官標準是考試成績,A項正確,排除BCD三項。故選A項。6.A【詳解】漢代政府出于需要而選拔專門人才,選拔方式相對自由,這體現了當時政府因能授任的特征,A項正確;選拔人才是服務政府,與地方治理的自主性無關,排除B項;選拔專門人才并不是擔任中樞官員,排除C項;選拔專門人才的數量有限,并不能提高社會階層的流動性,排除D項。故選A項。7.(1)租庸調制。(2)改變過去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而以土地資產為主,按夏、秋兩次征稅。(3)封建政權制定經濟政策的出發點總是以維護貴族地主階級的利益為目的,而不以重視民生為目的。(或古代中央政權的性質是封建地主階級政權)【解析】(1)賦稅制度:根據所學可知租庸調制。(2)內涵:根據所學可知改變過去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而以土地資產為主,按夏、秋兩次征稅。(3)原因:根據材料“先前宣布兩稅以外沒有其他賦役,現在額外的征發比正稅還多。后來又說按價收購糧食,實際上一錢不給。起初說收購的糧食就近交納,現在要百姓送到京西行營”可知封建政權制定經濟政策的出發點總是以維護貴族地主階級的利益為目的,而不以重視民生為目的。(或古代中央政權的性質是封建地主階級政權)【能力提升】1.B【詳解】材料“凡用蔭,一品子,正七品上;二品子,正七品下……”是唐代從制度上對任子作出的一種按品降蔭的方法,保證了五品以上大員可享受任子的特權。材料“在國子學‘生三百人’中,‘以文武三品以上子孫若從二品以上曾孫及勛官二品、縣公、京官四品帶三品勛封之子為之’”意思是設于國子監的國子學,是高級官僚子弟學校,招生對象是文武三品以上子孫,從二品以上曾孫,勛官二品,縣公,京官四品帶三品勛封之子。因此唐代門蔭入仕的比重仍較大,選官制度有待完善,B項正確;A項“決定”說法錯誤,排除A項;秦朝建立后官僚政治已經取代貴族政治,排除C項;科舉制在隋朝已開始實行,排除D項。故選B項。2.B【詳解】魏晉時期,察舉制被地方豪強掌控,弊端逐漸顯現,群臣建議將選拔官員的權力下放至地方,或者揀選官員時候也多側重資品,這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品評風氣影響了選官,B項正確;材料涉及的官員選拔而非考核,排除A項;材料內容與中央集權無關,排除C項;世官制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逐漸破壞了,排除D項。故選B項。3.B【詳解】根據題干,材料有兩層意思,分別從積極作用以及流弊方面對兩漢選官制度——察舉制進行了全面評價,B項正確;察舉制是選官制度,對漢末分裂割據沒有直接的影響,排除A項;C項沒有全面地體現該學者對察舉制的認識,排除;D項過于絕對,察舉制為漢朝選出了許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政治統治的,排除。故選B項。4.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兩稅法的實行不僅便利了百姓納稅,也便利了稅吏征收,這說明兩稅法提高了稅款的征納效率,降低了稅款征納的成本,B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大大減輕了百姓稅額負擔,排除A項;雖然兩稅法“以資產為宗”既放松了對農民人身控制,也穩定了國家財政收入,但材料并沒有涉及,排除C、D兩項。故選B項。5.C【詳解】根據“家譜是記錄家族世系繁衍及其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東晉南朝,家譜發展迅速,出現了專修家譜的機構,譜諜學成為一種專門的學問。”可和出,家譜與宗法血緣關系有關,而東晉南朝時期因九品中正制的推行,選官重視家世門第,因此家譜盛行,這與官吏選拔標準的重大變革有關,C項正確;AB項與之沒有太直接的關系,排除AB項;D項是理學的產生原因,排除D項。故選C項。6.B【詳解】根據“人物品題,也稱之為臧否人物”“漢末清議尚‘德行’,曹魏初霸辨‘形名’”可得出人物品題其實就是對人物進行評判,本質上是在當時實行察舉及九品中正制之下控制選舉的話語權的體現,B項正確;材料沒有針對官員,排除A項;理學是宋代出現的,排除C項;抨擊專制不是其本質,排除D項。故選B項。7.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隋唐時期科舉制關注科舉人士的品德,認為科舉人士需要德才兼備才能被錄用,B項正確;材料特別強調科舉取士的人才品德,而不是特別看重士人學業文才藝術水平,排除A項;材料強調科舉取士的人才品德,不是有特別突出的技藝就能被科舉錄取,排除C項;D項只符合材料中唐代的描述,與隋煬帝的科舉選拔人才標準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8.D【詳解】根據材料可知,趙翼在論及九品中正制的時候,持反對的觀點,從材料“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可知其固化了社會結構,不利于各階層的流動,D項正確;凸顯貴族政治色彩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維護社會秩序,排除B項;九品中正制受到門第、血緣因素的影響,排除C項。故選D項。【直擊高考】1.D【詳解】根據圖示內容可以看出,北齊時期的一系列機構被細化規范成為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六部屬于中央機構,而且六部分工更為明確,D項正確;圖示內容主要體現的是中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包裝技能培訓
- 特殊教育課程標準的心得體會
- 小學英語組在線學習資源開發計劃
- 醫院消防應急培訓課件
- 電商平臺客服作風建設自查報告及整改措施
-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第2版) 課件 第二章 酸堿平衡紊亂2
- 初中生物知識競賽組織計劃
- 三年級下學期語文單元教學計劃概述
- 高年級英語學科綜合教學計劃
- 中職學校學科建設工作計劃
- 2025年中國冷庫用叉車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年高考第二次模擬考試物理(浙江卷)(參考答案)-20250416-113627
- 2025年化妝師職業技能考試試題及答案
- GA 1812.1-2024銀行系統反恐怖防范要求第1部分:人民幣發行庫
- 2025中信建投證券股份限公司校園招聘易考易錯模擬試題(共500題)試卷后附參考答案
- 2025年山東省泰安市新泰市中考二模化學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2025年雞蛋市場調查報告
- 2025年職業技能競賽(計算機程序員賽項)參考試題(附答案)
- 《陸上風電場工程概算定額》NBT 31010-2019
- 關于中國文化遺產北京故宮的資料
- 新中考考試平臺-考生端V2.0使用手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