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介入治療講解課件_第1頁
肺栓塞-介入治療講解課件_第2頁
肺栓塞-介入治療講解課件_第3頁
肺栓塞-介入治療講解課件_第4頁
肺栓塞-介入治療講解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急性肺動脈栓塞的介入治療南陽中心醫院放射科急性肺動脈栓塞的介入治療南陽中心醫院放射科1概念肺栓塞(PE):是內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動脈引起肺循環障礙的臨床和病理生理綜合征,包括肺血栓栓塞癥、脂肪栓塞綜合征、羊水栓塞、空氣栓塞、腫瘤栓塞等。

臨床表現將PE分為5型:①猝死型;②急性心源性休克型;③急性肺心病型;④肺梗死型;⑤呼吸困難型。大片狀PE:有休克和/或低血壓(SBP<90mmHg或血壓下降>40mmHg持續15min以上而除外由嚴重心律失常、低血容量等其他因素引起者),若不屬于上述情況則診斷非大片狀PE。概念肺栓塞(PE):是內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動脈引起肺循環2現狀肺動脈栓塞的特點是三高:高發病率,高誤診、漏診率,高死亡率。肺栓塞在心血管疾病中是高發病,不是少發病,其發病率僅次于冠心病、高血壓,居第三位。統計顯示在美國、歐洲每年發病例數27.3、150萬。1992年Moser報道肺栓塞誤診率高達70%,USA、北京協和醫院、中日友好醫院分別為73%、79%,83%。二軍大長海醫院430例尸檢中,1.63%死因為肺動脈栓塞。美國報道每年因靜脈血栓(DVT/PE)死亡5萬,其死亡率僅次于腫瘤和心肌梗死,居第三位。急性PE3月內病死率為17.4%,血流動力學不穩定者病死率高達58.5%,肺血管床堵塞超過50%,在最初6h內死亡率可高達85%。我國近年來PTE有增多趨勢,很多醫院確診病例呈3~10倍以上增加。現狀肺動脈栓塞的特點是三高:高發病率,高誤診、漏診率,高死亡3治療策略傳統治療內科:抗凝、溶栓治療外科:切開取栓,肺動脈內膜剝脫術。介入治療1.碎栓術:導絲、導管碎栓術;球囊擴張碎栓術,2.血栓抽吸術,3.導管內溶栓術,4.球囊血管成型術(PTA),5.支架置入術(PTAS)肺栓塞明確診斷后及時采取合理的治療,其死亡率可降至5~8%,不及時治療病死率高達25~50%。治療策略傳統治療肺栓塞明確診斷后及時采取合理的治療,其死亡率4背景1977年9月Gruentzing在瑞士蘇黎世大學進行首例冠狀動脈成形術獲得成功后,介入心臟病學領域迅速發展,冠狀動脈疾病、心臟瓣膜病以及先天性心臟病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直到近數年介入技術才應用于肺動脈疾病的治療。1998年Sors提出導管介入治療肺栓塞(PE)的適應證:急性大面積PE、血流動力學不穩定者、溶栓療效不佳或有禁忌者、經皮心肺支持(PCPS)禁忌或不能實施。Forssmann1929背景1977年9月Gruentzing在瑞士蘇黎世大學進行首5適應證國內專家共識適應證:1.急性大面積肺栓塞伴進展性低血壓、嚴重呼吸困難、休克、暈厥、心臟驟停;2.溶栓禁忌證者;3.開胸禁忌證者和/或伴有極易脫落的下腔靜脈及下肢靜脈血栓者。治療方法的選擇主要取決于肺栓塞引起的病理生理改變,輕者需一般治療,重者需急救處理,酌情采用上述方法適應證國內專家共識適應證:6肺動脈造影

肺動脈造影是診斷PE的金標準直接征象:肺動脈內充盈缺損或血流完全中斷間接征象:造影劑流動緩慢,局部低灌注,靜脈回流延遲。敏感性大于98%,特異性90~98%。肺動脈造影:造影劑總量40~50ml,注射速率為20~30ml/s;選擇性肺動脈葉分支造影時,造影劑總量一般為20~40ml,注射速率為20~30ml/s。超選擇性肺動脈造影時,造影劑總量和注射速率都應相對減少肺動脈造影肺動脈造影是診斷PE的金標準7碎栓術操作方法:使用導管、導絲的攪拌將堵塞在肺動脈內的血栓打碎,或使用球囊擴張擠碎血栓。目的:迅速解除肺動脈的中心梗阻,重建肺動脈血流,術中即刻降低肺動脈壓,改善右心功能。碎栓后聯合溶栓可增加與栓子接觸的藥物,加速栓子溶解。理論支持:1.外周肺小動脈的總橫截面積是中心肺動脈的4倍多;外周肺動脈的肺血管床容積是中心肺動脈的2倍多。2.肺是血栓自身溶解能力較強的臟器,破碎的小血栓游離到肺動脈末梢后可自溶。器材選擇:黑泥鰍導絲,豬尾巴導管,導管,球囊。操作原則:導絲、導管碎栓適用主肺動脈干等粗大的血管。球囊碎栓適用于導絲、導管不能達到的肺段血管。肺段以下血管使用導管擠壓碎栓。優勢:1.效果確切;2.手術技巧相對簡單,3.手術材料容易獲取。缺點:僅適用于新鮮血栓,陳舊性血栓效果差。碎栓術操作方法:使用導管、導絲的攪拌將堵塞在肺動脈內的血栓打8抽吸術操作方法:肺動脈造影明確肺動脈血栓部位后,將導管頭定位的血栓體內,導管尾端注射器負壓抽吸,反復多次進行。器材:8F長鞘管、5~8F右冠導管,20、50ml注射器。優點:1.經抽吸術后可減少血栓容積,恢復肺動脈灌注,提高血氧濃度。2.使用普通導管,操作方法不復雜,易于普及。3.不同直徑的導管可對匹配血管均抽吸,抽吸出的血液過濾后重輸入體內減少血液丟失。不足之處:所需時間長,效能較低。歐美國家使用的專用血栓抽吸裝置,如Greenfiled導管、Amplatz導管、Rheolytic導管可快速吸除血栓。注意:僅適用24~48h內的新鮮血栓。抽吸術操作方法:肺動脈造影明確肺動脈血栓部位后,將導管頭定位9導管溶栓術操作方法:局部穿刺股靜脈或頸靜脈,將導管楔入肺動脈血栓內,經導管団注溶栓藥物進行接觸性溶栓。推薦溶栓方案:術中給予25~50萬IU,30min復查造影,溶栓效果欠佳時,留置導管病房持續溶栓。1.尿激酶,25萬IU+肝素2000IU,2小時內持續微量泵入,之后10萬IU/h,持續12~24h。2.rt-PA:10mg負荷量,20mg/h持續2小時以上微量泵入,總量50mg。或者微量泵入7h以上,總量100mg。理論上經導管肺動脈內溶栓局部用藥比經靜脈全身給藥有起效迅速、劑量較小、出血可能性小等優點,但Werstraete等對比了經導管接觸溶栓與靜脈溶栓的療效,發現血栓溶解的速度及肺動脈壓的下降在兩組無顯著性差異。肺動脈內局部用藥特別是小劑量時可減少出血并發癥。因此,基于目前有限的研究,尚不提倡肺動脈內溶栓。現在多主張導管內溶栓術和導管碎栓術聯合使用。導管溶栓術操作方法:局部穿刺股靜脈或頸靜脈,將導管楔入肺動脈10聯合應用臨床多為2種及以上方法聯合使用。碎栓術+置管溶栓術;碎栓術+抽吸術+靜脈溶栓;抽吸術+碎栓+PTS;等。聯合應用臨床多為2種及以上方法聯合使用。11病例1

術前術后病例1術前12病例2

術前術后病例2術前13病例3

術前術后病例3術前14并發癥1.穿刺并發癥:皮下血腫,動靜脈瘺,小夾層形成;2.溶栓后出血,發生率一般為5%,顱內出血發生率為0.5~1.0%。導管通過心室出現心律失常,如房早、陣法室速,一般調整導絲頭后即可緩解。抽栓和取栓術會造成血管內膜損傷,因此注意在導管的抽拉中抽吸。并發癥1.穿刺并發癥:皮下血腫,動靜脈瘺,小夾層形成;15手術效果國外隨著介入器材和技術的發展,介入治療肺栓塞,特別是術后發生的重癥肺栓塞,臨床難以實施溶栓和抗凝治療時,介入治療已成為首選方法。其安全性、有效性及減少并發癥方面呈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日本對12例肺動脈造影急性大面積肺栓塞患者實施血栓抽吸和碎栓術介入治療后,肺動脈收縮壓由58.3mmHg下降至36.9mmHg,心輸出量由4.1L/min增加至4.8L/min,研究表明有適應證的患者實施導管腔內治療越早,其生存率越高,發病早期病情危重的急性肺動脈栓塞患者,早期腔內治療對改善患者病情和維持血流動力學的穩定有較大意義。ThomasSR報告用旋轉豬尾導管破碎巨大血栓同時局部應用溶栓劑,48小時后肺動脈平均壓明顯下降,有效率為60%,死亡率為20%。DeGregorio等治療59例大塊肺動脈栓塞患者,其中94%臨床改善,證實了機械碎栓+溶栓治療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大塊肺栓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德國學者KasperW對204家醫院,1001例廣泛型肺栓塞患者的MAPPET研究結果:接受介入性檢查和治療的院內死亡率為11%,而未能積極檢查和治療的院內死亡率達到45%,表明了廣泛型急性PE采用介入治療的有效性和重要性。手術效果國外隨著介入器材和技術的發展,介入治療肺栓塞,特別16手術效果國內國內各大醫院已先后嘗試開展了急性肺栓塞的介入治療,國內多個關于有豬尾導管碎栓與局部溶栓聯合應用的報道,具有較好效果。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報道24例危重急性肺栓塞患者進行導管吸栓和導管內溶栓,癥狀緩解率達95.8%。國內解放軍404醫院孫仁華對8例肺動脈栓塞患者行碎栓、溶栓、球囊擴張術等綜合腔內治療后,肺動脈完全、部分開通分別為3、5例;3例氧分壓均達到100%,5例氧分壓在93%以上。研究證明介入治療肺動脈栓塞能及時開通肺動脈,恢復肺動脈血供,糾正低氧血癥,是治療肺動脈栓塞一種有效的方法。國內另一項對36例肺動脈栓塞病例型碎栓+抽栓治療,肺段以上血管開通率100%,肺動脈壓由治療前56mmhg下降至36mmHg。溫醫三院治療18例急性大面積型肺動脈栓塞性溶栓、碎栓及球囊擴張等綜合治療,4例肺動脈完全開通,11例開通率為90~95%,3例開通率為80~90%,研究顯示介入治療對大面積肺動脈栓塞有顯著療效,可降低死亡率。手術效果國內國內各大醫院已先后嘗試開展了急性肺栓塞的介入治17特點具有微創性可重復性強定位準確療效高、見效快并發癥發生率低多種技術的聯系應用簡便易行特點具有微創性18設備科室開展本業務的條件:良好的人才梯隊,豐富的介入從業經驗。常規設備科室均已具備。DSA造影機,鞘管,導管,導絲,球囊,支架,下腔靜脈濾器等。輔助設備:心電監護,呼吸支持、心肺復蘇,吸痰器等,欠缺器械:有創動脈測壓裝置、有創測血氧設備,微量泵。設備科室開展本業務的條件:良好的人才梯隊,豐富的介入從業經驗19應用前景:好急性肺栓塞的介入治療安全性較高、技術難度不大,是一種有效方法,有著廣闊的研究前景,具有巨大臨床嘗試開展及推廣價值。應用前景:好急性肺栓塞的介入治療安全性較高、技術難度不大,是20急性肺動脈栓塞的介入治療南陽中心醫院放射科急性肺動脈栓塞的介入治療南陽中心醫院放射科21概念肺栓塞(PE):是內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動脈引起肺循環障礙的臨床和病理生理綜合征,包括肺血栓栓塞癥、脂肪栓塞綜合征、羊水栓塞、空氣栓塞、腫瘤栓塞等。

臨床表現將PE分為5型:①猝死型;②急性心源性休克型;③急性肺心病型;④肺梗死型;⑤呼吸困難型。大片狀PE:有休克和/或低血壓(SBP<90mmHg或血壓下降>40mmHg持續15min以上而除外由嚴重心律失常、低血容量等其他因素引起者),若不屬于上述情況則診斷非大片狀PE。概念肺栓塞(PE):是內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動脈引起肺循環22現狀肺動脈栓塞的特點是三高:高發病率,高誤診、漏診率,高死亡率。肺栓塞在心血管疾病中是高發病,不是少發病,其發病率僅次于冠心病、高血壓,居第三位。統計顯示在美國、歐洲每年發病例數27.3、150萬。1992年Moser報道肺栓塞誤診率高達70%,USA、北京協和醫院、中日友好醫院分別為73%、79%,83%。二軍大長海醫院430例尸檢中,1.63%死因為肺動脈栓塞。美國報道每年因靜脈血栓(DVT/PE)死亡5萬,其死亡率僅次于腫瘤和心肌梗死,居第三位。急性PE3月內病死率為17.4%,血流動力學不穩定者病死率高達58.5%,肺血管床堵塞超過50%,在最初6h內死亡率可高達85%。我國近年來PTE有增多趨勢,很多醫院確診病例呈3~10倍以上增加。現狀肺動脈栓塞的特點是三高:高發病率,高誤診、漏診率,高死亡23治療策略傳統治療內科:抗凝、溶栓治療外科:切開取栓,肺動脈內膜剝脫術。介入治療1.碎栓術:導絲、導管碎栓術;球囊擴張碎栓術,2.血栓抽吸術,3.導管內溶栓術,4.球囊血管成型術(PTA),5.支架置入術(PTAS)肺栓塞明確診斷后及時采取合理的治療,其死亡率可降至5~8%,不及時治療病死率高達25~50%。治療策略傳統治療肺栓塞明確診斷后及時采取合理的治療,其死亡率24背景1977年9月Gruentzing在瑞士蘇黎世大學進行首例冠狀動脈成形術獲得成功后,介入心臟病學領域迅速發展,冠狀動脈疾病、心臟瓣膜病以及先天性心臟病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直到近數年介入技術才應用于肺動脈疾病的治療。1998年Sors提出導管介入治療肺栓塞(PE)的適應證:急性大面積PE、血流動力學不穩定者、溶栓療效不佳或有禁忌者、經皮心肺支持(PCPS)禁忌或不能實施。Forssmann1929背景1977年9月Gruentzing在瑞士蘇黎世大學進行首25適應證國內專家共識適應證:1.急性大面積肺栓塞伴進展性低血壓、嚴重呼吸困難、休克、暈厥、心臟驟停;2.溶栓禁忌證者;3.開胸禁忌證者和/或伴有極易脫落的下腔靜脈及下肢靜脈血栓者。治療方法的選擇主要取決于肺栓塞引起的病理生理改變,輕者需一般治療,重者需急救處理,酌情采用上述方法適應證國內專家共識適應證:26肺動脈造影

肺動脈造影是診斷PE的金標準直接征象:肺動脈內充盈缺損或血流完全中斷間接征象:造影劑流動緩慢,局部低灌注,靜脈回流延遲。敏感性大于98%,特異性90~98%。肺動脈造影:造影劑總量40~50ml,注射速率為20~30ml/s;選擇性肺動脈葉分支造影時,造影劑總量一般為20~40ml,注射速率為20~30ml/s。超選擇性肺動脈造影時,造影劑總量和注射速率都應相對減少肺動脈造影肺動脈造影是診斷PE的金標準27碎栓術操作方法:使用導管、導絲的攪拌將堵塞在肺動脈內的血栓打碎,或使用球囊擴張擠碎血栓。目的:迅速解除肺動脈的中心梗阻,重建肺動脈血流,術中即刻降低肺動脈壓,改善右心功能。碎栓后聯合溶栓可增加與栓子接觸的藥物,加速栓子溶解。理論支持:1.外周肺小動脈的總橫截面積是中心肺動脈的4倍多;外周肺動脈的肺血管床容積是中心肺動脈的2倍多。2.肺是血栓自身溶解能力較強的臟器,破碎的小血栓游離到肺動脈末梢后可自溶。器材選擇:黑泥鰍導絲,豬尾巴導管,導管,球囊。操作原則:導絲、導管碎栓適用主肺動脈干等粗大的血管。球囊碎栓適用于導絲、導管不能達到的肺段血管。肺段以下血管使用導管擠壓碎栓。優勢:1.效果確切;2.手術技巧相對簡單,3.手術材料容易獲取。缺點:僅適用于新鮮血栓,陳舊性血栓效果差。碎栓術操作方法:使用導管、導絲的攪拌將堵塞在肺動脈內的血栓打28抽吸術操作方法:肺動脈造影明確肺動脈血栓部位后,將導管頭定位的血栓體內,導管尾端注射器負壓抽吸,反復多次進行。器材:8F長鞘管、5~8F右冠導管,20、50ml注射器。優點:1.經抽吸術后可減少血栓容積,恢復肺動脈灌注,提高血氧濃度。2.使用普通導管,操作方法不復雜,易于普及。3.不同直徑的導管可對匹配血管均抽吸,抽吸出的血液過濾后重輸入體內減少血液丟失。不足之處:所需時間長,效能較低。歐美國家使用的專用血栓抽吸裝置,如Greenfiled導管、Amplatz導管、Rheolytic導管可快速吸除血栓。注意:僅適用24~48h內的新鮮血栓。抽吸術操作方法:肺動脈造影明確肺動脈血栓部位后,將導管頭定位29導管溶栓術操作方法:局部穿刺股靜脈或頸靜脈,將導管楔入肺動脈血栓內,經導管団注溶栓藥物進行接觸性溶栓。推薦溶栓方案:術中給予25~50萬IU,30min復查造影,溶栓效果欠佳時,留置導管病房持續溶栓。1.尿激酶,25萬IU+肝素2000IU,2小時內持續微量泵入,之后10萬IU/h,持續12~24h。2.rt-PA:10mg負荷量,20mg/h持續2小時以上微量泵入,總量50mg。或者微量泵入7h以上,總量100mg。理論上經導管肺動脈內溶栓局部用藥比經靜脈全身給藥有起效迅速、劑量較小、出血可能性小等優點,但Werstraete等對比了經導管接觸溶栓與靜脈溶栓的療效,發現血栓溶解的速度及肺動脈壓的下降在兩組無顯著性差異。肺動脈內局部用藥特別是小劑量時可減少出血并發癥。因此,基于目前有限的研究,尚不提倡肺動脈內溶栓。現在多主張導管內溶栓術和導管碎栓術聯合使用。導管溶栓術操作方法:局部穿刺股靜脈或頸靜脈,將導管楔入肺動脈30聯合應用臨床多為2種及以上方法聯合使用。碎栓術+置管溶栓術;碎栓術+抽吸術+靜脈溶栓;抽吸術+碎栓+PTS;等。聯合應用臨床多為2種及以上方法聯合使用。31病例1

術前術后病例1術前32病例2

術前術后病例2術前33病例3

術前術后病例3術前34并發癥1.穿刺并發癥:皮下血腫,動靜脈瘺,小夾層形成;2.溶栓后出血,發生率一般為5%,顱內出血發生率為0.5~1.0%。導管通過心室出現心律失常,如房早、陣法室速,一般調整導絲頭后即可緩解。抽栓和取栓術會造成血管內膜損傷,因此注意在導管的抽拉中抽吸。并發癥1.穿刺并發癥:皮下血腫,動靜脈瘺,小夾層形成;35手術效果國外隨著介入器材和技術的發展,介入治療肺栓塞,特別是術后發生的重癥肺栓塞,臨床難以實施溶栓和抗凝治療時,介入治療已成為首選方法。其安全性、有效性及減少并發癥方面呈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日本對12例肺動脈造影急性大面積肺栓塞患者實施血栓抽吸和碎栓術介入治療后,肺動脈收縮壓由58.3mmHg下降至36.9mmHg,心輸出量由4.1L/min增加至4.8L/min,研究表明有適應證的患者實施導管腔內治療越早,其生存率越高,發病早期病情危重的急性肺動脈栓塞患者,早期腔內治療對改善患者病情和維持血流動力學的穩定有較大意義。ThomasSR報告用旋轉豬尾導管破碎巨大血栓同時局部應用溶栓劑,48小時后肺動脈平均壓明顯下降,有效率為60%,死亡率為20%。DeGregorio等治療59例大塊肺動脈栓塞患者,其中94%臨床改善,證實了機械碎栓+溶栓治療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大塊肺栓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德國學者KasperW對204家醫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