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信息資源組織方法《信息資源組織與管理》之第3章陳莊博士教授重慶市經委企業信息化專家組專家重慶市科委制造業信息化專家組專家重慶市軟件協會理事cz@;zhuangch@2005/03/24
信息資源組織方法《信息資源組織與管理》之第3章陳莊博士1內容提要
3.1信息資源流概念(重點)3.2信息源及用戶信息需求分析3.2.1信息源
(重點)3.2.2用戶信息需求分析(難點,了解)3.3信息的采集3.3.1信息采集的原則(了解)3.3.2信息采集的途徑
(難點、掌握)3.3.3信息采集的方法(難點、了解)3.4信息整序3.4.1信息整序的目的與要求
(重點)3.4.2信息整序的方法
(重點)3.5信息的存儲(了解)3.5.1信息存儲概述3.5.2信息存儲方式內容提要3.1信息資源流概念(重點)23.1信息資源流概念(1/2)信息資源的流動是有向的,總是從信息資源的生產者或控制者流向信息資源的使用者;這些不停地流動著的信息資源稱為信息資源流,而信息資源從生產者或控制者流向使用者的可控過程稱為信息資源交流。
3.1信息資源流概念(1/2)信息資源的流動是有向的,總是從33.1信息資源流概念(2/2)信息資源流的渠道大致可分:非正式渠道和正式渠道兩類。非正式渠道指信息資源流的源頭和目的地之間不存在作為為“第三者”的控制者,信息資源不經過其它中介環節而直接從生產者流向消費者,如個人之間的信息資源交流就利用這種渠道。正式渠道則指在源頭和目的地之間存在獨立的控制者的交流渠道,它是社會分工高度發達的社會內部的主體交流渠道,正式渠道中的信息資源流將在控制者的控制下經過一系列有序的環節流向用戶。
3.1信息資源流概念(2/2)信息資源流的渠道大致可分:非正43.2.1信息源1、個人信息源2、實物信息源3、文獻信息源4、數據庫信息源5、組織機構信息源信息源:人們獲取信息的來源。包括3.2.1信息源1、個人信息源信息源:人們獲取信息的來源5個人信息源個人信息源的概念也稱口頭信息源,即通過人與人間的口頭語言交流來獲取信息的方式。
人既是信息的凝聚點,也是信息的發射源
個人信息源的特點是(1)及時性(2)新穎性(3)強化感知性(4)主觀隨意性(5)瞬時性個人信息源個人信息源的概念6實物信息源
這類信息源的特點是實物信息源的概念實物信息源主要是指各種無機物(如水、空氣、土壤、巖石、礦石等)樣品,有機物(如動植物等)化石或標本,文物和人類勞動成果的樣本,各類產品及服務市場,實驗室以及其他有可能出現新的信息“火花”的場所。實物信息源的特點(1)直觀性(2)真實性(3)隱蔽性(潛在在實物中)(4)零散性(時空分布廣)實物信息源這類信息源的特點是實物信息源的概念7文獻信息源
文獻信息源的概念指用一定的記錄手段將系統化的信息內容儲存在紙張、膠片、磁帶、磁盤和光盤等物質載體上而形成的一類信息源。
如:圖書、期刊雜志、影像資料、微縮膠卷文獻信息源的特點(1)系統性(2)穩定性(3)易用性(4)可控性(控制:數量、質量、流量)(5)時滯性(如:論文發表時間、圖書的出版周期)文獻信息源文獻信息源的概念8數據庫信息源
數據庫信息源的概念以數據庫方式提供信息服務的一類信息源。把大量的數據組織成數據庫,一方面提高了用戶的信息檢索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如:文字數據庫、數值數據庫、聲像數據庫和多媒體數據庫等數據庫信息源的特點(1)多用性(為用戶提供盡可能多的檢索途徑)(2)動態管理性(便于擴充修改,更新速度快)(3)技術依賴性(依賴于計算機的運算能力和存儲能力)數據庫信息源數據庫信息源的概念9組織機構信息源
組織機構信息源的概念各級各類組織機構主要是通過內外信息交換來發揮其控制功能,實現組織目標的一類信息源。如:重慶市統計局信息、重慶市質監局信息組織機構信息源的特點(1)權威性
(如:研究開發信息、生產經營信息、質量監督管理信息)(2)壟斷性
(房管局的房屋拆遷信息、物價局的物價變更信息
)組織機構信息源組織機構信息源的概念103.2.2用戶信息需求分析(1/5)1、用戶及其信息需求用戶通常指那些接受信息服務的人類個體或群體。用戶的人類個體或群體具有三方面的特征:一是有信息需求,即需要接收信息以解決問題;二是具備利用信息的能力(包括觀察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抽象能力、分析與綜合能力、判斷與推理能力等),即有能力接收、處理信息;三是具有接受信息服務的行動,即事實上接收和利用信息。人的需要可歸納為五大類,它們互相關聯,若依其重要性和發生的先后次序,可排成一個需要等級(見下頁圖)3.2.2用戶信息需求分析(1/5)1、用戶及其信息113.2.2用戶信息需求分析(2/5)3.2.2用戶信息需求分析(2/5)123.2.2用戶信息需求分析(3/5)人一旦有了某種需要,同時又存在有可能滿足這種需要的條件時,就會產生一種能引起某種行動以滿足這種需要的主觀愿望,并能進一步形成相關的行動,這就是需要、動機和行動的關系
3.2.2用戶信息需求分析(3/5)人一旦有了某種需要,132、用戶信息需求的決定因素用戶的個人特征反映用戶生理的、社會的獨特性和多樣性,又可分為先天特征和后天特征。
用戶的組織特征反映用戶所從屬的社會組織的數量及其性質,這些組織大致可分為職業組織(大學教師、企業工程師、專業球員),業余組織(足球愛好者)和社區組織等類型。用戶的社會特征從宏觀上反映用戶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如:社會制度、政治局勢、經濟發達程度、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社會教育水平、民族特點、文化傳統)。3.2.2用戶信息需求分析(4/5)2、用戶信息需求的決定因素3.2.2用戶信息需求分析(4143.2.2用戶信息需求分析(5/5)3、用戶信息需求的共同規律(1)用戶信息需求的全面性(個人、組織、社會)(2)用戶信息需求的集中性(各種需求權重不一)(3)用戶信息需求的疊加性(“生命空間”:故鄉、故友)(4)用戶信息需求的階段性(不同“生命周期”需求)(5)用戶信息需求的馬太效應(信息需求量大的用戶,隨著時間的推移,累積的信息量越多,信息需求量也越來越高于平均水平;信息需求量小的用戶,隨著時間的推移,累積的信息總量呈現停滯的態勢,信息需求量則越來越低于平均水平)3.2.2用戶信息需求分析(5/5)3、用戶信息需求的共153.3.1信息采集的原則
1、主動、及時的原則(自覺、最新)2、真實、可靠的原則(實事求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3、針對、適用的原則(針對需要、明確用途)4、系統、連續的原則(時空關系:空間完整、時間連續)5、適度、經濟的原則(數量適度、方式經濟)6、計劃、預見的原則(計劃周密、立足當前、適度前瞻)3.3.1信息采集的原則
1、主動、及時的原則(自覺、最163.3.2信息采集的途徑1、內部途徑(1)管理監督部門(人財物、產供銷等管理部門)(2)研究開發部門(技術中心、研究院所)(3)市場營銷部門(市場部、銷售部)(4“葡萄藤”渠道(小道消息的非正規組織信息流;決策者收集反饋意見)(5)內部信息網絡2、外部途徑(1)大眾傳播媒介(各種傳媒體: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2)政府機關(檔案:工商企業注冊登記通告、上市公司業績報告、專利、標準等;政府出版物:研究報告、統計資料、各類白皮書等)(3)社團組織(學會、協會:內部通訊、專業簡報
)(4)各種會議(會議:研討會、洽談會、展覽會、展銷會、交易會、現場會、發布會、演示會
)(5)個人關系(廣交朋友:接觸、聚會閑聊)(6)協作伙伴(供應鏈為紐帶,在“雙贏”原則下連成一體)(7)用戶和消費者(用戶:需求信息;消費者:反饋信息)(8)外部信息網絡——Internet3.3.2信息采集的途徑1、內部途徑173.3.3信息采集的方法(1/3)信息類型采集途徑動態信息靜態信息公開信息問卷調查法預訂采購法參觀考察法信息檢索法專家咨詢法日常積累法非公開信息訪問交談法交換索要法技術截獲法委托收買法敲詐利誘法搶劫竊取法以下重點介紹兩種3.3.3信息采集的方法(1/3)183.3.3信息采集的方法(2/3)1、問卷調查法第1步:問卷設計問卷格式應清晰,長度要適中;調查項目的安排要合理,并注意問答形式;提問時的語言應通俗易懂,明確具體第2步:選取樣本(具體方法有:)
1)簡單隨機抽樣:適合于總體中個體單位差異不大情況;2)系統抽樣(又稱等距抽樣),適合于總體中個體單位差異不大情況;
3)分層抽樣(類型特征分層,選代表性樣本)。適用于總體數量較多,且內部差異較大的調查對象。4)整群抽樣(亦稱集體抽樣:先將總體按一定標準分成許多群或集體,然后隨機抽取若干群或集體作為樣本實施逐個調查)。5)多段類集抽樣。第3步:實施調查3.3.3信息采集的方法(2/3)1、問卷調查法193.3.3信息采集的方法(3/3)2、訪問交談法第1步:準備階段1)
選擇訪談對象:一是選擇關鍵人物;二是利用人際關系網絡。2)擬定訪談提綱:訪談目的、中心議題和提問方式。3)提前與被采訪者取得聯系:確認訪談時間、地點、人物等。4)攜帶必要證件、資料、工具:以便在需要時展示、記錄。第2步:實施階段
訪談實施的過程大體上可分為:接近被采訪者、提出詢問問題、引導和追詢、訪談結束等幾個環節。
基本訪談技巧:
1)接近技巧:自然接近(共同活動)、求同接近(尋求共同點)、友好接近(從關懷、幫助來聯絡感情)、正面接近(即開門見山)、隱蔽接近(偽裝的身份、偽裝的目的接近對方)。
2)溝通技巧:創造一個融洽的溝通氛圍;3)提問技巧:將疑問句變為陳述句;4)引導技巧:提醒、引導話題;5)追問技巧:以懷疑、驚奇、感嘆的短句,使問題更具體、更準確;6)記錄技巧:在準確記錄回答的詞語部分之外,在頁邊寫下自己的觀察和理解。第3步:整理階段3.3.3信息采集的方法(3/3)2、訪問交談法203.4.1信息整序的目的與要求(1/3)信息整序的過程3.4.1信息整序的目的與要求(1/3)信213.4.1信息整序的目的與要求(2/3)1、信息整序的目的(1)減少社會信息流的混亂程度。(2)提高信息產品的質量和價值。(3)建立信息產品與用戶的聯系。(4)節省社會信息活動的總成本。3.4.1信息整序的目的與要求(2/3)1、信息整序的目223.4.1信息整序的目的與要求(3/3)2、信息整序的基本要求(1)信息內容有序化(有系統、條理、秩序、啟發)(2)信息流向明確化(考慮用戶需求下,使其流向明確)
(3)信息流速適度化(把握信息傳遞時期)
(4)信息數量精約化(內容簡練、簡明扼要)
(5)信息質量最優化(提高精確度、保證可靠性、先進性)3.4.1信息整序的目的與要求(3/3)2、信息整序的基233.4.2信息整序的方法(1/3)1、優化選擇(1)優化選擇的標準
1)相關性2)可靠性3)先進性4)適用性(2)優化選擇的方法1)比較法2)分析法3)核查法4)引用摘錄法5)專家評估法
2、確定標識
(1)數據項的確定(描述信息外表特征或內容性質,如文獻數據庫的數據項包括:文獻標識、代碼、記錄信息、書目信息、
題名、角色、主題等
)(2)信息外表特征的加工(外表特征、物質形態加工)(3)信息內容特征的加工(分類標引、主題標引)3.4.2信息整序的方法(1/3)1、優化選擇243.4.2信息整序的方法(2/3)3、組織排序(1)分類組織法:依照類別特征組織排列信息概念、信息記錄和信息實體的方法。案例:分類目錄、分類索引、分類詞典、分類廣告、分類展品陳列。(2)主題組織法:按照信息概念、信息記錄和信息實體的主題特征來組織排列信息的方法。案例:論文、書刊內容采用的標題、章節次序等
(3)字順組織法:按照揭示信息概念、信息記錄和信息實體有關特征所使用的語詞符號的音序或形序來組織排列信息的方法。案例:字典、詞典、名錄、題名目錄
。(4)號碼組織法:按照每件信息被賦予的號碼次序或大小順序排列的方法。案例:科技報告、標準文獻、專利說明書等
(5)時空組織法:按照信息概念、信息記錄和信息實體產生、存在的時間、空間特征或其內容所涉及的時間、空間特征來組織排列信息的方法。案例:年鑒、大事記、歷史年表。
(6)超文本組織法:超文本(hypertext)是一種非線性的信息組織方法,它的基本結構由結點(node)和鏈(1ink)組成。案例:網站信息。3.4.2信息整序的方法(2/3)3、組織排序253.4.2信息整序的方法(3/3)4、改編重組(1)匯編法:匯編是選取原始信息中的篇章、事實或數據等進行有機排列而形成的。案例:剪報資料、文獻選編、年鑒名錄、數據手冊、音像剪輯等等。(2)摘要法:對原始信息內容進行濃縮加工,即摘取其中的主要事實和數據而形成的二次信息產品。案例:如會議文摘、機械工程文摘(3)綜述法:對某一課題某一時期內的大量有關資料進行分析、歸納、綜合而成的具有高度濃縮性、簡明性和研究性的信息產品。案例:學位論文!
敘述性綜述:只就有關某一專題的事實、觀點、數據等大量資料客觀全面地綜合敘述,綜述作者不發表自我見解和加以評論;
評論性綜述(述評):是在敘述性綜述的基礎上,加入綜述作者對有關問題的見解和評論而形成的比較復雜的綜述。
綜述的寫作要求:首先從收集、整理、消化吸收大量的相關信息入手,然后對它們進行篩選、分析、壓縮,把其中有價值的內容綜合組織成有條理的一篇文章或報告。為保證信息綜合的完整性、準確性和科學性,要求編寫者對某一問題或領域有相當深入了解。綜述往往要引用大量的參考文獻。這些參考文獻既是綜述可信度的標志,同時對于用戶來說又是重要的信息源指南。3.4.2信息整序的方法(3/3)4、改編重組263.5.1信息存儲概述(1/3)1、信息存儲概念
信息存儲是針對所采集的信息進行科學有序的存放、保管,以便使用的過程。三層含義:
(1)將所采集的信息,按照一定規則,記錄在相應的信息載體上;
(2)將這些信息載體,按照一定的特征和內容性質組成系統有序的、可供自己或他人檢索的集合體;(3)應用計算機等先進的技術和手段,提高信息存儲的效率和利用水平。3.5.1信息存儲概述(1/3)1、信息存儲概念273.5.1信息存儲概述(2/3)信息存儲作用有以下三點:在企業或組織需要信息的時候,能夠及時地獲取這些信息,并經加工處理后為控制、管理與決策服務。存儲的信息可以供企業或組織的全體人員共享,并可以重復使用,提高信息的利用率。信息的歷史性特點也要求將信息予以保存,以便從同一事物不同歷史階段的信息中分析、探討該事物的發展規律,供管理決策時使用。
3.5.1信息存儲概述(2/3)信息存儲作用有以下三點:283.5.1信息存儲概述(3/3)2、信息存儲的介質
信息存儲的介質包括:紙介質、縮微膠片、磁介質、光介質.
3、信息存儲發展歷程
手工信息存儲→文件方式的信息存儲→數據庫方式的信息存儲→數據倉庫方式的信息存儲3.5.1信息存儲概述(3/3)2、信息存儲的介質293.5.2信息存儲方式1、文件系統存儲文件在介質上的存儲方式稱為文件的物理結構。文件的物理結構有:
(1)順序文件(2)索引文件(3)散列文件2、數據庫與數據倉庫3.5.2信息存儲方式1、文件系統存儲30作業P197:1,3,5,6,7,10作業P197:1,3,5,6,7,1031信息資源組織方法《信息資源組織與管理》之第3章陳莊博士教授重慶市經委企業信息化專家組專家重慶市科委制造業信息化專家組專家重慶市軟件協會理事cz@;zhuangch@2005/03/24
信息資源組織方法《信息資源組織與管理》之第3章陳莊博士32內容提要
3.1信息資源流概念(重點)3.2信息源及用戶信息需求分析3.2.1信息源
(重點)3.2.2用戶信息需求分析(難點,了解)3.3信息的采集3.3.1信息采集的原則(了解)3.3.2信息采集的途徑
(難點、掌握)3.3.3信息采集的方法(難點、了解)3.4信息整序3.4.1信息整序的目的與要求
(重點)3.4.2信息整序的方法
(重點)3.5信息的存儲(了解)3.5.1信息存儲概述3.5.2信息存儲方式內容提要3.1信息資源流概念(重點)333.1信息資源流概念(1/2)信息資源的流動是有向的,總是從信息資源的生產者或控制者流向信息資源的使用者;這些不停地流動著的信息資源稱為信息資源流,而信息資源從生產者或控制者流向使用者的可控過程稱為信息資源交流。
3.1信息資源流概念(1/2)信息資源的流動是有向的,總是從343.1信息資源流概念(2/2)信息資源流的渠道大致可分:非正式渠道和正式渠道兩類。非正式渠道指信息資源流的源頭和目的地之間不存在作為為“第三者”的控制者,信息資源不經過其它中介環節而直接從生產者流向消費者,如個人之間的信息資源交流就利用這種渠道。正式渠道則指在源頭和目的地之間存在獨立的控制者的交流渠道,它是社會分工高度發達的社會內部的主體交流渠道,正式渠道中的信息資源流將在控制者的控制下經過一系列有序的環節流向用戶。
3.1信息資源流概念(2/2)信息資源流的渠道大致可分:非正353.2.1信息源1、個人信息源2、實物信息源3、文獻信息源4、數據庫信息源5、組織機構信息源信息源:人們獲取信息的來源。包括3.2.1信息源1、個人信息源信息源:人們獲取信息的來源36個人信息源個人信息源的概念也稱口頭信息源,即通過人與人間的口頭語言交流來獲取信息的方式。
人既是信息的凝聚點,也是信息的發射源
個人信息源的特點是(1)及時性(2)新穎性(3)強化感知性(4)主觀隨意性(5)瞬時性個人信息源個人信息源的概念37實物信息源
這類信息源的特點是實物信息源的概念實物信息源主要是指各種無機物(如水、空氣、土壤、巖石、礦石等)樣品,有機物(如動植物等)化石或標本,文物和人類勞動成果的樣本,各類產品及服務市場,實驗室以及其他有可能出現新的信息“火花”的場所。實物信息源的特點(1)直觀性(2)真實性(3)隱蔽性(潛在在實物中)(4)零散性(時空分布廣)實物信息源這類信息源的特點是實物信息源的概念38文獻信息源
文獻信息源的概念指用一定的記錄手段將系統化的信息內容儲存在紙張、膠片、磁帶、磁盤和光盤等物質載體上而形成的一類信息源。
如:圖書、期刊雜志、影像資料、微縮膠卷文獻信息源的特點(1)系統性(2)穩定性(3)易用性(4)可控性(控制:數量、質量、流量)(5)時滯性(如:論文發表時間、圖書的出版周期)文獻信息源文獻信息源的概念39數據庫信息源
數據庫信息源的概念以數據庫方式提供信息服務的一類信息源。把大量的數據組織成數據庫,一方面提高了用戶的信息檢索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如:文字數據庫、數值數據庫、聲像數據庫和多媒體數據庫等數據庫信息源的特點(1)多用性(為用戶提供盡可能多的檢索途徑)(2)動態管理性(便于擴充修改,更新速度快)(3)技術依賴性(依賴于計算機的運算能力和存儲能力)數據庫信息源數據庫信息源的概念40組織機構信息源
組織機構信息源的概念各級各類組織機構主要是通過內外信息交換來發揮其控制功能,實現組織目標的一類信息源。如:重慶市統計局信息、重慶市質監局信息組織機構信息源的特點(1)權威性
(如:研究開發信息、生產經營信息、質量監督管理信息)(2)壟斷性
(房管局的房屋拆遷信息、物價局的物價變更信息
)組織機構信息源組織機構信息源的概念413.2.2用戶信息需求分析(1/5)1、用戶及其信息需求用戶通常指那些接受信息服務的人類個體或群體。用戶的人類個體或群體具有三方面的特征:一是有信息需求,即需要接收信息以解決問題;二是具備利用信息的能力(包括觀察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抽象能力、分析與綜合能力、判斷與推理能力等),即有能力接收、處理信息;三是具有接受信息服務的行動,即事實上接收和利用信息。人的需要可歸納為五大類,它們互相關聯,若依其重要性和發生的先后次序,可排成一個需要等級(見下頁圖)3.2.2用戶信息需求分析(1/5)1、用戶及其信息423.2.2用戶信息需求分析(2/5)3.2.2用戶信息需求分析(2/5)433.2.2用戶信息需求分析(3/5)人一旦有了某種需要,同時又存在有可能滿足這種需要的條件時,就會產生一種能引起某種行動以滿足這種需要的主觀愿望,并能進一步形成相關的行動,這就是需要、動機和行動的關系
3.2.2用戶信息需求分析(3/5)人一旦有了某種需要,442、用戶信息需求的決定因素用戶的個人特征反映用戶生理的、社會的獨特性和多樣性,又可分為先天特征和后天特征。
用戶的組織特征反映用戶所從屬的社會組織的數量及其性質,這些組織大致可分為職業組織(大學教師、企業工程師、專業球員),業余組織(足球愛好者)和社區組織等類型。用戶的社會特征從宏觀上反映用戶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如:社會制度、政治局勢、經濟發達程度、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社會教育水平、民族特點、文化傳統)。3.2.2用戶信息需求分析(4/5)2、用戶信息需求的決定因素3.2.2用戶信息需求分析(4453.2.2用戶信息需求分析(5/5)3、用戶信息需求的共同規律(1)用戶信息需求的全面性(個人、組織、社會)(2)用戶信息需求的集中性(各種需求權重不一)(3)用戶信息需求的疊加性(“生命空間”:故鄉、故友)(4)用戶信息需求的階段性(不同“生命周期”需求)(5)用戶信息需求的馬太效應(信息需求量大的用戶,隨著時間的推移,累積的信息量越多,信息需求量也越來越高于平均水平;信息需求量小的用戶,隨著時間的推移,累積的信息總量呈現停滯的態勢,信息需求量則越來越低于平均水平)3.2.2用戶信息需求分析(5/5)3、用戶信息需求的共463.3.1信息采集的原則
1、主動、及時的原則(自覺、最新)2、真實、可靠的原則(實事求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3、針對、適用的原則(針對需要、明確用途)4、系統、連續的原則(時空關系:空間完整、時間連續)5、適度、經濟的原則(數量適度、方式經濟)6、計劃、預見的原則(計劃周密、立足當前、適度前瞻)3.3.1信息采集的原則
1、主動、及時的原則(自覺、最473.3.2信息采集的途徑1、內部途徑(1)管理監督部門(人財物、產供銷等管理部門)(2)研究開發部門(技術中心、研究院所)(3)市場營銷部門(市場部、銷售部)(4“葡萄藤”渠道(小道消息的非正規組織信息流;決策者收集反饋意見)(5)內部信息網絡2、外部途徑(1)大眾傳播媒介(各種傳媒體: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2)政府機關(檔案:工商企業注冊登記通告、上市公司業績報告、專利、標準等;政府出版物:研究報告、統計資料、各類白皮書等)(3)社團組織(學會、協會:內部通訊、專業簡報
)(4)各種會議(會議:研討會、洽談會、展覽會、展銷會、交易會、現場會、發布會、演示會
)(5)個人關系(廣交朋友:接觸、聚會閑聊)(6)協作伙伴(供應鏈為紐帶,在“雙贏”原則下連成一體)(7)用戶和消費者(用戶:需求信息;消費者:反饋信息)(8)外部信息網絡——Internet3.3.2信息采集的途徑1、內部途徑483.3.3信息采集的方法(1/3)信息類型采集途徑動態信息靜態信息公開信息問卷調查法預訂采購法參觀考察法信息檢索法專家咨詢法日常積累法非公開信息訪問交談法交換索要法技術截獲法委托收買法敲詐利誘法搶劫竊取法以下重點介紹兩種3.3.3信息采集的方法(1/3)493.3.3信息采集的方法(2/3)1、問卷調查法第1步:問卷設計問卷格式應清晰,長度要適中;調查項目的安排要合理,并注意問答形式;提問時的語言應通俗易懂,明確具體第2步:選取樣本(具體方法有:)
1)簡單隨機抽樣:適合于總體中個體單位差異不大情況;2)系統抽樣(又稱等距抽樣),適合于總體中個體單位差異不大情況;
3)分層抽樣(類型特征分層,選代表性樣本)。適用于總體數量較多,且內部差異較大的調查對象。4)整群抽樣(亦稱集體抽樣:先將總體按一定標準分成許多群或集體,然后隨機抽取若干群或集體作為樣本實施逐個調查)。5)多段類集抽樣。第3步:實施調查3.3.3信息采集的方法(2/3)1、問卷調查法503.3.3信息采集的方法(3/3)2、訪問交談法第1步:準備階段1)
選擇訪談對象:一是選擇關鍵人物;二是利用人際關系網絡。2)擬定訪談提綱:訪談目的、中心議題和提問方式。3)提前與被采訪者取得聯系:確認訪談時間、地點、人物等。4)攜帶必要證件、資料、工具:以便在需要時展示、記錄。第2步:實施階段
訪談實施的過程大體上可分為:接近被采訪者、提出詢問問題、引導和追詢、訪談結束等幾個環節。
基本訪談技巧:
1)接近技巧:自然接近(共同活動)、求同接近(尋求共同點)、友好接近(從關懷、幫助來聯絡感情)、正面接近(即開門見山)、隱蔽接近(偽裝的身份、偽裝的目的接近對方)。
2)溝通技巧:創造一個融洽的溝通氛圍;3)提問技巧:將疑問句變為陳述句;4)引導技巧:提醒、引導話題;5)追問技巧:以懷疑、驚奇、感嘆的短句,使問題更具體、更準確;6)記錄技巧:在準確記錄回答的詞語部分之外,在頁邊寫下自己的觀察和理解。第3步:整理階段3.3.3信息采集的方法(3/3)2、訪問交談法513.4.1信息整序的目的與要求(1/3)信息整序的過程3.4.1信息整序的目的與要求(1/3)信523.4.1信息整序的目的與要求(2/3)1、信息整序的目的(1)減少社會信息流的混亂程度。(2)提高信息產品的質量和價值。(3)建立信息產品與用戶的聯系。(4)節省社會信息活動的總成本。3.4.1信息整序的目的與要求(2/3)1、信息整序的目533.4.1信息整序的目的與要求(3/3)2、信息整序的基本要求(1)信息內容有序化(有系統、條理、秩序、啟發)(2)信息流向明確化(考慮用戶需求下,使其流向明確)
(3)信息流速適度化(把握信息傳遞時期)
(4)信息數量精約化(內容簡練、簡明扼要)
(5)信息質量最優化(提高精確度、保證可靠性、先進性)3.4.1信息整序的目的與要求(3/3)2、信息整序的基543.4.2信息整序的方法(1/3)1、優化選擇(1)優化選擇的標準
1)相關性2)可靠性3)先進性4)適用性(2)優化選擇的方法1)比較法2)分析法3)核查法4)引用摘錄法5)專家評估法
2、確定標識
(1)數據項的確定(描述信息外表特征或內容性質,如文獻數據庫的數據項包括:文獻標識、代碼、記錄信息、書目信息、
題名、角色、主題等
)(2)信息外表特征的加工(外表特征、物質形態加工)(3)信息內容特征的加工(分類標引、主題標引)3.4.2信息整序的方法(1/3)1、優化選擇553.4.2信息整序的方法(2/3)3、組織排序(1)分類組織法:依照類別特征組織排列信息概念、信息記錄和信息實體的方法。案例:分類目錄、分類索引、分類詞典、分類廣告、分類展品陳列。(2)主題組織法:按照信息概念、信息記錄和信息實體的主題特征來組織排列信息的方法。案例:論文、書刊內容采用的標題、章節次序等
(3)字順組織法:按照揭示信息概念、信息記錄和信息實體有關特征所使用的語詞符號的音序或形序來組織排列信息的方法。案例:字典、詞典、名錄、題名目錄
。(4)號碼組織法:按照每件信息被賦予的號碼次序或大小順序排列的方法。案例:科技報告、標準文獻、專利說明書等
(5)時空組織法:按照信息概念、信息記錄和信息實體產生、存在的時間、空間特征或其內容所涉及的時間、空間特征來組織排列信息的方法。案例:年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