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泌尿系感染精選課件_第1頁
兒童泌尿系感染精選課件_第2頁
兒童泌尿系感染精選課件_第3頁
兒童泌尿系感染精選課件_第4頁
兒童泌尿系感染精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兒童泌尿系感染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兒童腎臟風濕免疫科鄭榮浩1完整編輯ppt兒童泌尿系感染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兒童腎臟風濕免疫科1完整編輯認識兒童泌尿系感染重要性泌尿系感染是兒科常見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嬰幼兒常合并膀胱輸尿管反流(VUR)等先天性尿路畸形(VUR在嬰幼兒發熱性UTI中可高達20%一40%)VUR和反復UTI,可導致持續性的腎臟損害和瘢痕化,從而可能引起高血壓和慢性腎衰竭。早期發現和診斷嬰幼兒UTI,并給予合理處置尤為重要2完整編輯ppt認識兒童泌尿系感染重要性泌尿系感染是兒科常見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分類定位:上泌尿系感染----腎盂腎炎,下泌尿系感染---膀胱炎和尿道炎;臨床上常因定位困難統稱為泌尿系感染病程:是否達到6個月,分為急性及慢性兩種發作次數:首次UTI

復發性UTI:(1)UTI發作2次及以上且均為急性腎盂腎炎(APN);(2)1次APN且伴有1次及以上的下尿路感染;(3)3次及以上的下尿路感染。3完整編輯ppt分類定位:上泌尿系感染----腎盂腎炎,下泌尿系感染--1、致病原:革蘭氏陰性桿菌為主,最常見的是大腸桿菌,占首次感染的80%。其次為克雷白桿菌、腸桿菌、枸櫞酸桿菌、變形桿菌等。革蘭陽性菌較少見,主要為表皮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和腸球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見于全身敗血癥所繼發。病因和發病機制:4完整編輯ppt1、致病原:革蘭氏陰性桿菌為主,最常見的是大腸病因和發病機制:2、易感因素(1)與小兒解剖生理特點有關:

小兒輸尿管長而彎曲,管壁彈力纖維發育不全,易被壓扁、扭曲,發生尿潴留而易感染;

女孩尿道短,尿道口接近肛門,易被糞便污染;

男孩包皮較長、包莖,易于積垢而上行性感染。5完整編輯ppt病因和發病機制:2、易感因素5完整編輯ppt(2)與小兒泌尿系統畸形有關,如后尿道瓣膜、腎盂-輸尿管連接部狹窄,各種原因所致的腎盂積水、腎囊腫等,常造成尿潴留有利于細菌生長(3)膀胱輸尿管返流與泌尿道感染發生和發展關系密切,膀胱輸尿管返流可為先天發育異常或后天因素所致。嬰兒的發病數較高,隨年齡增長而漸緩解。

6完整編輯ppt(2)與小兒泌尿系統畸形有關,如后尿道瓣膜、腎(4)排尿功能障礙如神經性膀胱、不穩定膀胱和非神經性膀胱也易致泌尿道感染(5)機體防御能力低下如營養不良、腎病綜合征、分泌型IgA缺乏等均易致泌尿道感染(6)其他:如泌尿道器械檢查、留置導尿管、不及時更換尿布、蟯蟲癥亦可導致泌尿道感染。7完整編輯ppt(4)排尿功能障礙如神經性膀胱、不穩定膀胱3、感染途徑:上行性感染---小兒泌尿道感染的主要途徑;血源性感染---通常可為全身敗血癥的一部分,主要見于新生兒和小嬰兒;慢性菌血癥患兒,如感染性心內膜炎和腦室-心房分流等也可致血源性感染。直接蔓延---泌尿系鄰近組織感染和腎周膿腫,闌尾膿腫和盆腔炎癥等可直接蔓延引起UTI。8完整編輯ppt3、感染途徑:上行性感染---小兒泌尿道感染的主要途徑;臨床表現:1、急性尿路感染

病程多在6個月以內。急性UTI癥狀隨患兒年齡的不同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嬰幼兒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需給予高度關注3月齡以下嬰幼兒的臨床癥狀可包括:發熱、嘔吐、哭吵、嗜睡、喂養困難、發育落后、黃疸、血尿或膿尿等;3月齡以上兒童的臨床癥狀可包括:發熱、納差、腹痛、嘔吐、腰酸、尿頻、排尿困難、血尿、膿血尿、尿液混濁等9完整編輯ppt臨床表現:1、急性尿路感染病程多在6個月以內。9完整編2、慢性尿路感染

病程多在6個月以上。

輕者無明顯癥狀,可間斷出現發熱、膿尿或菌尿,反復發作者有貧血、乏力、腰痛、生長發育遲緩,重者腎實質損害,出現腎功能不全及高血壓。10完整編輯ppt2、慢性尿路感染病程多在6個月以上。10完整編輯p輔助檢查:收集標本注意事項:留尿時,常規清潔消毒外陰,取中段尿及時送檢,嬰幼兒用無菌尿袋收集尿標本非不得已方行導尿,必須嚴格消毒,以免插管時將前1/3尿道細菌帶入膀胱。如疑其結果不可靠可行恥骨上膀既穿刺抽取尿標本;11完整編輯ppt輔助檢查:收集標本注意事項:留尿時,常規清潔消毒外陰,取中段輔助檢查:尿液分析尿常規檢查:清潔中段尿離心沉渣中自細胞≥5個/HPF,即可懷疑為UTI。血尿也很常見,腎盂腎炎患兒還可出現中等蛋白尿、白細胞管型尿及晨尿的比重和滲透壓減低。試紙條亞硝酸鹽試驗:對診斷UTI的特異度高(75.6%一100%)而敏感度較低(16.2%一88.1%),若采用晨尿進行檢測可提高其陽性率。尿白細胞酯酶檢測:對診斷UTI的特異度和敏感度分別為69.3%一97.8%和37.5%一100%。上述兩者聯合檢測對診斷UTI的特異度和敏感度分別為89.2%一100%和30.O%一89.2%12完整編輯ppt輔助檢查:尿液分析尿常規檢查:清潔中段尿離心沉渣中自細胞≥5輔助檢查:尿液培養中段尿細菌培養及菌落計數是診斷UTI的主要依據,而尿細菌培養結果的診斷意義與恰當的尿液標本收集方法相關。對臨床高度懷疑UTI而尿普通細菌培養陰性者,應作L型細菌和厭氧菌培養。13完整編輯ppt輔助檢查:尿液培養中段尿細菌培養及菌落計數是診斷UTI的主要影像學檢查影像學檢查十分重要,其目的在于:①輔助定位UTI的診斷。②檢查泌尿系有無先天性或獲得性畸形;③了解慢性腎損害或腎瘢痕進展情況。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有腎臟和尿路B超、排泄性膀胱尿路造影(MCU)、靜態核素腎掃描等14完整編輯ppt影像學檢查影像學檢查十分重要,其目的在于:①輔助定位UTI的影像學檢查B超:建議伴有發熱癥狀的UTI者均行B超檢查;B超檢查主要是發現和診斷泌尿系統發育畸形核素腎靜態掃描(DMSA):①診斷急性腎盂腎炎(APN)的金標準:APN時,由于腎實質局部缺血及腎小管功能障礙致對DMSA攝取減少。典型表現呈腎單個或多個局灶放射性減低或缺損,但無容量丟失,也可呈彌漫的放射性稀疏伴外形腫大。其診斷該病的敏感性與特異性分別為96%和98%。但由于價格昂貴,多用于特殊需要時。②腎瘢痕的發現:國內外學者均發現首次UTI的患兒在DMSA無異常發現情況下罕見VUR存在,而在DMSA發現腎瘢痕的患兒中VUR的陽性率相當高。推薦在急性感染后3—6個月行DMSA以評估腎瘢痕排泄性膀胱尿路造影(MCU):系確診VUR的基本方法及分級的“金標準”。MCU常用檢查方法:通過導尿管將稀釋后的造影劑(目前常用碘普胺,用0.9%生理鹽水以1:3的比例進行稀釋)注入膀胱至患兒有排尿感(≤2歲注入30—50ml,3—6歲50—100ml),然后拔出導尿管并囑患兒排尿,同時進行攝片。15完整編輯ppt影像學檢查B超:建議伴有發熱癥狀的UTI者均行B超檢查;B超如何選擇影像學檢查①<2歲的患兒:UTI伴有發熱癥狀者,無論男女,在行尿路B超檢查后無論超聲檢查是否異常,均建議在感染控制后行MCU檢查。如說服后家屬對MCU仍有顧慮者,宜盡早行DMSA檢查:(a)如DMSA腎實質損害較嚴重或合并雙側腎實質損害,需盡早行MCU檢查;(b)如DMSA腎實質損害較輕,也可在交代可能性后暫緩MCU檢查,且在3個月后隨訪DMSA(其間建議應用預防量抗生素即1/3治療量睡前頓服);(c)B超顯像泌尿系異常者需在感染控制后立即行MCU檢查②>4歲的患兒:B超顯像泌尿系異常者需在感染控制后進行MCU檢查③2—4歲可根據病情而定16完整編輯ppt如何選擇影像學檢查①<2歲的患兒:UTI伴有發熱癥狀者,無論17完整編輯ppt17完整編輯ppt泌尿系感染診斷的注意事項上/下泌尿道感染的鑒別:上泌尿道感染又稱急性腎盂腎炎主要指菌尿并有發熱(≥38度),伴有腰酸、激惹等不適下泌尿道感染或稱膀胱炎有菌尿,但無全身癥狀和體征。CRP在臨床上無鑒別作用。如果患兒有明確的尿液檢查異常。UTI的診斷即可初步建立,在進一步取得尿液細菌學培養結果的同時可以開始臨床抗生素治療。18完整編輯ppt泌尿系感染診斷的注意事項上/下泌尿道感染的鑒別:18完整編輯完整的泌尿系感染的診斷病程診斷:急性尿路感染(病程在6個月以內),慢性尿路感染(病程在6個月以上,病情遷延者)。定位診斷:根據感染部位分為上尿路感染即腎盂腎炎;下尿路感染即膀胱炎和尿道炎。定性(病原學診斷):特異性感染指由真菌、病毒、結核、淋球菌、支原體、衣原體及寄生蟲等所致的感染;非特異性感染指由一般細菌所引起的尿路感染。19完整編輯ppt完整的泌尿系感染的診斷病程診斷:急性尿路感染(病程在6個月以完整的泌尿系感染的診斷有無復雜因素:伴有泌尿系解剖和功能異常者為復雜性尿路感染,反之為非復雜性尿路感染。發病情況:根據尿路感染的發病情況分為初發性和再發性尿路感染。癥狀診斷:發病有癥狀者稱癥狀性尿路感染,多見于醫院就診的患兒;無自覺癥狀僅在尿篩查時發現,稱無癥狀性尿路感染20完整編輯ppt完整的泌尿系感染的診斷有無復雜因素:伴有泌尿系解剖和功能異常泌尿道感染診斷標準

(癥狀性菌尿)有尿道感染癥狀清潔中段尿培養菌落計數達到標準21完整編輯ppt泌尿道感染診斷標準

(癥狀性菌尿)有尿道感染癥狀21完整編輯泌尿道感染診斷標準

(無癥狀性菌尿)臨床無任何癥狀,并符合下列指標之一者:連續兩次清潔中段尿培養,兩次菌落數達到標準,且為同一菌株一次清潔中段尿培養菌落數>105/ml,尿沉渣白細胞數>10個/HP恥骨聯合上膀胱穿刺尿培養有致病菌生長22完整編輯ppt泌尿道感染診斷標準

(無癥狀性菌尿)臨床無任何癥狀,并符首次UTI的治療治療原則:根除病原體、控制癥狀、去除誘發因素和預防再發。一般處理:急性期需臥床休息,鼓勵患兒多飲水以增加尿量,女童還應注意外陰部的清潔衛生。鼓勵患兒進食,供給足夠的熱卡、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并改善便秘23完整編輯ppt首次UTI的治療治療原則:根除病原體、控制癥狀、去除誘發因素首次UTI的治療抗菌藥物治療原則:①感染部位:對腎孟腎炎應選擇血濃度高的藥物,對膀胱炎應選擇尿濃度高的藥物;②對腎功能損害小的藥物;③根據尿培養及藥敏試驗結果,同時結合臨床療效選用抗生素;④藥物在腎組織、尿液、血液中都應有較高的濃度⑤選用的藥物抗菌能力強,抗菌譜廣,最好能用強效殺菌劑,且不易使細菌產生耐藥菌株;⑥若沒有藥敏試驗結果,對上尿路感染/急性腎盂腎炎推薦使用二代以上頭孢菌素、氨芐青霉素/棒酸鹽復合物。24完整編輯ppt首次UTI的治療抗菌藥物治療原則:24完整編輯ppt首次UTI的治療(1)上尿路感染/急性腎盂腎炎的治療:療程7~14d①≤3月齡嬰兒:全程靜脈敏感抗生素治療10~14d②>3月齡:若患兒有中毒、脫水等癥狀或不能耐受口服抗生素治療,可先靜脈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療2~4d后改用口服敏感抗生素治療,總療程10—14d。③靜脈抗生素治療后繼用口服抗生索治療與全程應用靜脈抗生素治療相比同樣有效和安全,兩組在退熱時間、復發率等方面均沒有差別④在抗生素治療48h后需評估治療效果,包括臨床癥狀、尿檢指標等。若抗生素治療48h后未能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需重新留取尿液進行尿培養細菌學檢查。⑤如影像學相關檢查尚未完成,在足量抗生素治療療程結束后仍需繼續予以小劑量(1/3—1/4治療量)的抗生素口服治療,直至影像學檢查顯示無VUR等尿路畸形。25完整編輯ppt首次UTI的治療(1)上尿路感染/急性腎盂腎炎的治療:療程7首次UTI的治療(2)下尿路感染/膀胱炎的治療①口服抗生素治療7—14d(標準療程)。②口服抗生素2—4d(短療程):短療程和標準療程(7~14d)口服抗生素治療相比,兩組在臨床癥狀持續時間、菌尿持續時間、UTI復發、藥物依從性和耐藥發生率方面均無明顯差別。推薦短療程。③在抗生素治療48h后需評估治療效果,包括臨床癥狀、尿檢指標等。若抗生素治療48h后未能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需重新留取尿液進行尿培養細菌學檢查26完整編輯ppt首次UTI的治療(2)下尿路感染/膀胱炎的治療26完整編輯p復發性UTI的治療與UTI復發相關的因素:小年齡(小于2.5歲)、排尿障礙如夜尿癥、攝入減少、大便失禁、特發性高鈣尿癥、DMSA顯示腎實質缺損、VUR特別是雙側或Ⅲ級及以上反流等。因此,對UTI反復發作者,需尋找有無相關的基礎疾病并給予相應治療27完整編輯ppt復發性UTI的治療與UTI復發相關的因素:27完整編輯ppt復發性UTI的治療預防性抗生素治療:對復發性UTI者在控制急性發作后需考慮使用預防性抗生素治療預防用藥期間,選擇敏感抗生素治療劑量的1/3睡前頓服,首選呋喃妥因或磺胺甲基異惡唑。若小嬰兒服用呋喃妥因伴隨消化道副反應劇烈者,可選擇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或頭孢克洛類藥物口服如果患兒在接受預防性抗生素治療期間出現了尿路感染,需換用其他抗生素而非增加原抗生素的劑量28完整編輯ppt復發性UTI的治療預防性抗生素治療:對復發性UTI者在控制急膀胱輸尿管反流(VUR)UTI診斷明確后必需進一步了解有無潛在的尿路發育異常、評價腎臟功能、預防和治療UTI復發,以最大程度的保護腎功能。VUR即為最常見的尿路畸形原因之一。據文獻報道,在兒童泌尿道感染中膀胱輸尿管反流的發病率達30%~50%。29完整編輯ppt膀胱輸尿管反流(VUR)UTI診斷明確后必需進一步了解有無膀胱輸尿管反流

VUR的診斷標準依據國際反流性腎病協會提出的5級分類方法進行VUR的診斷。I級:尿反流只限于輸尿管;Ⅱ級:尿反流至輸尿管、腎盂及腎盞,但無擴張,腎盞穹隆正常;Ⅲ級:輸尿管輕、中度擴張和(或)扭曲,腎盞中度擴張,穹隆無(或)輕度變鈍;IV級:輸尿管中度擴張和(或)扭曲,腎盞中度擴張,穹隆角完全消失,大多數腎盞保持乳頭壓跡;V級:輸尿管嚴重擴張和扭曲,腎盞嚴重擴張,穹隆角完全消失,大多數腎盞不顯示乳頭壓跡。30完整編輯ppt膀胱輸尿管反流

VUR的診斷標準依據國際反流性腎病協會提出的31完整編輯ppt31完整編輯ppt32完整編輯ppt32完整編輯ppt33完整編輯ppt33完整編輯ppt原發性膀胱輸尿管反流的治療

Ⅲ級以上的VUR患兒如有下列情況,宜盡早進行手術:①預防感染不能有效控制尿路感染的反復;②就診時即發現腎發育延遲③隨訪中出現腎功能不全,產生新的疤痕。內科保守治療①預防尿路感染的復發:選擇敏感抗生素治療劑量的1/3,睡前頓服②充足的飲水③及時排尿,避免憋尿④尿路感染嬰幼兒合并排泄功能障礙(包括排尿功能障礙和便秘),需要得到充分重視。34完整編輯ppt原發性膀胱輸尿管反流的治療

Ⅲ級以上的VUR患兒如有下列情VUR隨訪要求

①每6個月記錄身高、體重、生長發育評估及血壓的水平②定期隨訪腎臟B超、尿微量白蛋白(Alb/Cr)、腎功能③合并尿Alb/Cr增高者,可加用ACEI類藥物保護腎臟。④VUR保守治療者,每個月隨訪尿培養,每3~6個月隨訪DMSA,每6個月隨訪DRC或MCU與會專家提出,手術治療后的患者應繼續長期在腎內科隨訪(3個月內可在外科隨訪),以更好地監測和保護腎功能35完整編輯pptVUR隨訪要求

①每6個月記錄身高、體重、生長發育評估及血36完整編輯ppt36完整編輯ppt兒童泌尿系感染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兒童腎臟風濕免疫科鄭榮浩37完整編輯ppt兒童泌尿系感染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兒童腎臟風濕免疫科1完整編輯認識兒童泌尿系感染重要性泌尿系感染是兒科常見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嬰幼兒常合并膀胱輸尿管反流(VUR)等先天性尿路畸形(VUR在嬰幼兒發熱性UTI中可高達20%一40%)VUR和反復UTI,可導致持續性的腎臟損害和瘢痕化,從而可能引起高血壓和慢性腎衰竭。早期發現和診斷嬰幼兒UTI,并給予合理處置尤為重要38完整編輯ppt認識兒童泌尿系感染重要性泌尿系感染是兒科常見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分類定位:上泌尿系感染----腎盂腎炎,下泌尿系感染---膀胱炎和尿道炎;臨床上常因定位困難統稱為泌尿系感染病程:是否達到6個月,分為急性及慢性兩種發作次數:首次UTI

復發性UTI:(1)UTI發作2次及以上且均為急性腎盂腎炎(APN);(2)1次APN且伴有1次及以上的下尿路感染;(3)3次及以上的下尿路感染。39完整編輯ppt分類定位:上泌尿系感染----腎盂腎炎,下泌尿系感染--1、致病原:革蘭氏陰性桿菌為主,最常見的是大腸桿菌,占首次感染的80%。其次為克雷白桿菌、腸桿菌、枸櫞酸桿菌、變形桿菌等。革蘭陽性菌較少見,主要為表皮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和腸球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見于全身敗血癥所繼發。病因和發病機制:40完整編輯ppt1、致病原:革蘭氏陰性桿菌為主,最常見的是大腸病因和發病機制:2、易感因素(1)與小兒解剖生理特點有關:

小兒輸尿管長而彎曲,管壁彈力纖維發育不全,易被壓扁、扭曲,發生尿潴留而易感染;

女孩尿道短,尿道口接近肛門,易被糞便污染;

男孩包皮較長、包莖,易于積垢而上行性感染。41完整編輯ppt病因和發病機制:2、易感因素5完整編輯ppt(2)與小兒泌尿系統畸形有關,如后尿道瓣膜、腎盂-輸尿管連接部狹窄,各種原因所致的腎盂積水、腎囊腫等,常造成尿潴留有利于細菌生長(3)膀胱輸尿管返流與泌尿道感染發生和發展關系密切,膀胱輸尿管返流可為先天發育異常或后天因素所致。嬰兒的發病數較高,隨年齡增長而漸緩解。

42完整編輯ppt(2)與小兒泌尿系統畸形有關,如后尿道瓣膜、腎(4)排尿功能障礙如神經性膀胱、不穩定膀胱和非神經性膀胱也易致泌尿道感染(5)機體防御能力低下如營養不良、腎病綜合征、分泌型IgA缺乏等均易致泌尿道感染(6)其他:如泌尿道器械檢查、留置導尿管、不及時更換尿布、蟯蟲癥亦可導致泌尿道感染。43完整編輯ppt(4)排尿功能障礙如神經性膀胱、不穩定膀胱3、感染途徑:上行性感染---小兒泌尿道感染的主要途徑;血源性感染---通常可為全身敗血癥的一部分,主要見于新生兒和小嬰兒;慢性菌血癥患兒,如感染性心內膜炎和腦室-心房分流等也可致血源性感染。直接蔓延---泌尿系鄰近組織感染和腎周膿腫,闌尾膿腫和盆腔炎癥等可直接蔓延引起UTI。44完整編輯ppt3、感染途徑:上行性感染---小兒泌尿道感染的主要途徑;臨床表現:1、急性尿路感染

病程多在6個月以內。急性UTI癥狀隨患兒年齡的不同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嬰幼兒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需給予高度關注3月齡以下嬰幼兒的臨床癥狀可包括:發熱、嘔吐、哭吵、嗜睡、喂養困難、發育落后、黃疸、血尿或膿尿等;3月齡以上兒童的臨床癥狀可包括:發熱、納差、腹痛、嘔吐、腰酸、尿頻、排尿困難、血尿、膿血尿、尿液混濁等45完整編輯ppt臨床表現:1、急性尿路感染病程多在6個月以內。9完整編2、慢性尿路感染

病程多在6個月以上。

輕者無明顯癥狀,可間斷出現發熱、膿尿或菌尿,反復發作者有貧血、乏力、腰痛、生長發育遲緩,重者腎實質損害,出現腎功能不全及高血壓。46完整編輯ppt2、慢性尿路感染病程多在6個月以上。10完整編輯p輔助檢查:收集標本注意事項:留尿時,常規清潔消毒外陰,取中段尿及時送檢,嬰幼兒用無菌尿袋收集尿標本非不得已方行導尿,必須嚴格消毒,以免插管時將前1/3尿道細菌帶入膀胱。如疑其結果不可靠可行恥骨上膀既穿刺抽取尿標本;47完整編輯ppt輔助檢查:收集標本注意事項:留尿時,常規清潔消毒外陰,取中段輔助檢查:尿液分析尿常規檢查:清潔中段尿離心沉渣中自細胞≥5個/HPF,即可懷疑為UTI。血尿也很常見,腎盂腎炎患兒還可出現中等蛋白尿、白細胞管型尿及晨尿的比重和滲透壓減低。試紙條亞硝酸鹽試驗:對診斷UTI的特異度高(75.6%一100%)而敏感度較低(16.2%一88.1%),若采用晨尿進行檢測可提高其陽性率。尿白細胞酯酶檢測:對診斷UTI的特異度和敏感度分別為69.3%一97.8%和37.5%一100%。上述兩者聯合檢測對診斷UTI的特異度和敏感度分別為89.2%一100%和30.O%一89.2%48完整編輯ppt輔助檢查:尿液分析尿常規檢查:清潔中段尿離心沉渣中自細胞≥5輔助檢查:尿液培養中段尿細菌培養及菌落計數是診斷UTI的主要依據,而尿細菌培養結果的診斷意義與恰當的尿液標本收集方法相關。對臨床高度懷疑UTI而尿普通細菌培養陰性者,應作L型細菌和厭氧菌培養。49完整編輯ppt輔助檢查:尿液培養中段尿細菌培養及菌落計數是診斷UTI的主要影像學檢查影像學檢查十分重要,其目的在于:①輔助定位UTI的診斷。②檢查泌尿系有無先天性或獲得性畸形;③了解慢性腎損害或腎瘢痕進展情況。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有腎臟和尿路B超、排泄性膀胱尿路造影(MCU)、靜態核素腎掃描等50完整編輯ppt影像學檢查影像學檢查十分重要,其目的在于:①輔助定位UTI的影像學檢查B超:建議伴有發熱癥狀的UTI者均行B超檢查;B超檢查主要是發現和診斷泌尿系統發育畸形核素腎靜態掃描(DMSA):①診斷急性腎盂腎炎(APN)的金標準:APN時,由于腎實質局部缺血及腎小管功能障礙致對DMSA攝取減少。典型表現呈腎單個或多個局灶放射性減低或缺損,但無容量丟失,也可呈彌漫的放射性稀疏伴外形腫大。其診斷該病的敏感性與特異性分別為96%和98%。但由于價格昂貴,多用于特殊需要時。②腎瘢痕的發現:國內外學者均發現首次UTI的患兒在DMSA無異常發現情況下罕見VUR存在,而在DMSA發現腎瘢痕的患兒中VUR的陽性率相當高。推薦在急性感染后3—6個月行DMSA以評估腎瘢痕排泄性膀胱尿路造影(MCU):系確診VUR的基本方法及分級的“金標準”。MCU常用檢查方法:通過導尿管將稀釋后的造影劑(目前常用碘普胺,用0.9%生理鹽水以1:3的比例進行稀釋)注入膀胱至患兒有排尿感(≤2歲注入30—50ml,3—6歲50—100ml),然后拔出導尿管并囑患兒排尿,同時進行攝片。51完整編輯ppt影像學檢查B超:建議伴有發熱癥狀的UTI者均行B超檢查;B超如何選擇影像學檢查①<2歲的患兒:UTI伴有發熱癥狀者,無論男女,在行尿路B超檢查后無論超聲檢查是否異常,均建議在感染控制后行MCU檢查。如說服后家屬對MCU仍有顧慮者,宜盡早行DMSA檢查:(a)如DMSA腎實質損害較嚴重或合并雙側腎實質損害,需盡早行MCU檢查;(b)如DMSA腎實質損害較輕,也可在交代可能性后暫緩MCU檢查,且在3個月后隨訪DMSA(其間建議應用預防量抗生素即1/3治療量睡前頓服);(c)B超顯像泌尿系異常者需在感染控制后立即行MCU檢查②>4歲的患兒:B超顯像泌尿系異常者需在感染控制后進行MCU檢查③2—4歲可根據病情而定52完整編輯ppt如何選擇影像學檢查①<2歲的患兒:UTI伴有發熱癥狀者,無論53完整編輯ppt17完整編輯ppt泌尿系感染診斷的注意事項上/下泌尿道感染的鑒別:上泌尿道感染又稱急性腎盂腎炎主要指菌尿并有發熱(≥38度),伴有腰酸、激惹等不適下泌尿道感染或稱膀胱炎有菌尿,但無全身癥狀和體征。CRP在臨床上無鑒別作用。如果患兒有明確的尿液檢查異常。UTI的診斷即可初步建立,在進一步取得尿液細菌學培養結果的同時可以開始臨床抗生素治療。54完整編輯ppt泌尿系感染診斷的注意事項上/下泌尿道感染的鑒別:18完整編輯完整的泌尿系感染的診斷病程診斷:急性尿路感染(病程在6個月以內),慢性尿路感染(病程在6個月以上,病情遷延者)。定位診斷:根據感染部位分為上尿路感染即腎盂腎炎;下尿路感染即膀胱炎和尿道炎。定性(病原學診斷):特異性感染指由真菌、病毒、結核、淋球菌、支原體、衣原體及寄生蟲等所致的感染;非特異性感染指由一般細菌所引起的尿路感染。55完整編輯ppt完整的泌尿系感染的診斷病程診斷:急性尿路感染(病程在6個月以完整的泌尿系感染的診斷有無復雜因素:伴有泌尿系解剖和功能異常者為復雜性尿路感染,反之為非復雜性尿路感染。發病情況:根據尿路感染的發病情況分為初發性和再發性尿路感染。癥狀診斷:發病有癥狀者稱癥狀性尿路感染,多見于醫院就診的患兒;無自覺癥狀僅在尿篩查時發現,稱無癥狀性尿路感染56完整編輯ppt完整的泌尿系感染的診斷有無復雜因素:伴有泌尿系解剖和功能異常泌尿道感染診斷標準

(癥狀性菌尿)有尿道感染癥狀清潔中段尿培養菌落計數達到標準57完整編輯ppt泌尿道感染診斷標準

(癥狀性菌尿)有尿道感染癥狀21完整編輯泌尿道感染診斷標準

(無癥狀性菌尿)臨床無任何癥狀,并符合下列指標之一者:連續兩次清潔中段尿培養,兩次菌落數達到標準,且為同一菌株一次清潔中段尿培養菌落數>105/ml,尿沉渣白細胞數>10個/HP恥骨聯合上膀胱穿刺尿培養有致病菌生長58完整編輯ppt泌尿道感染診斷標準

(無癥狀性菌尿)臨床無任何癥狀,并符首次UTI的治療治療原則:根除病原體、控制癥狀、去除誘發因素和預防再發。一般處理:急性期需臥床休息,鼓勵患兒多飲水以增加尿量,女童還應注意外陰部的清潔衛生。鼓勵患兒進食,供給足夠的熱卡、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并改善便秘59完整編輯ppt首次UTI的治療治療原則:根除病原體、控制癥狀、去除誘發因素首次UTI的治療抗菌藥物治療原則:①感染部位:對腎孟腎炎應選擇血濃度高的藥物,對膀胱炎應選擇尿濃度高的藥物;②對腎功能損害小的藥物;③根據尿培養及藥敏試驗結果,同時結合臨床療效選用抗生素;④藥物在腎組織、尿液、血液中都應有較高的濃度⑤選用的藥物抗菌能力強,抗菌譜廣,最好能用強效殺菌劑,且不易使細菌產生耐藥菌株;⑥若沒有藥敏試驗結果,對上尿路感染/急性腎盂腎炎推薦使用二代以上頭孢菌素、氨芐青霉素/棒酸鹽復合物。60完整編輯ppt首次UTI的治療抗菌藥物治療原則:24完整編輯ppt首次UTI的治療(1)上尿路感染/急性腎盂腎炎的治療:療程7~14d①≤3月齡嬰兒:全程靜脈敏感抗生素治療10~14d②>3月齡:若患兒有中毒、脫水等癥狀或不能耐受口服抗生素治療,可先靜脈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療2~4d后改用口服敏感抗生素治療,總療程10—14d。③靜脈抗生素治療后繼用口服抗生索治療與全程應用靜脈抗生素治療相比同樣有效和安全,兩組在退熱時間、復發率等方面均沒有差別④在抗生素治療48h后需評估治療效果,包括臨床癥狀、尿檢指標等。若抗生素治療48h后未能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需重新留取尿液進行尿培養細菌學檢查。⑤如影像學相關檢查尚未完成,在足量抗生素治療療程結束后仍需繼續予以小劑量(1/3—1/4治療量)的抗生素口服治療,直至影像學檢查顯示無VUR等尿路畸形。61完整編輯ppt首次UTI的治療(1)上尿路感染/急性腎盂腎炎的治療:療程7首次UTI的治療(2)下尿路感染/膀胱炎的治療①口服抗生素治療7—14d(標準療程)。②口服抗生素2—4d(短療程):短療程和標準療程(7~14d)口服抗生素治療相比,兩組在臨床癥狀持續時間、菌尿持續時間、UTI復發、藥物依從性和耐藥發生率方面均無明顯差別。推薦短療程。③在抗生素治療48h后需評估治療效果,包括臨床癥狀、尿檢指標等。若抗生素治療48h后未能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需重新留取尿液進行尿培養細菌學檢查62完整編輯ppt首次UTI的治療(2)下尿路感染/膀胱炎的治療26完整編輯p復發性UTI的治療與UTI復發相關的因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