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說選講》課程教學大綱_第1頁
《明清小說選講》課程教學大綱_第2頁
《明清小說選講》課程教學大綱_第3頁
《明清小說選講》課程教學大綱_第4頁
《明清小說選講》課程教學大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明清小說選講》課程教學大綱一、課程基本信息英文名稱SelectiveLectureoftheNovelsofMingandQingDynasties課程代碼CLLI3041課程性質專業選修課程授課對象漢語國際教育、漢語言基地、漢語言師范、秘書學等2學分2學時34主講教師周瑾鋒修訂日期2021年3月8日指定教材《中國小說史略》二、課程目標(一)總體目標:本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明清(包括明代以前)小說(白話與文言)知識體系,形成濃厚的人文關懷,具備扎實的專業素養。課程教學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引導學生較全面地了解明清小說發展演變的歷史過程、規律及其名家名作,掌握有關明清時期代表性作家、風格流派、經典作品、小說觀念等系統知識,并增進對明清歷史和思想文化的認識。通過學習,使學生不斷提高文學、語言修養和審美情趣,提高閱讀、分析、鑒賞小說作品的能力,進而提高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理解,以期有益于學生的人格培養,為將來從事社會工作打下可靠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鼓勵學生發揚獨立思考的精神,培養學生學術研究創新的興趣和能力,促使部分學生在本專業領域爭取進一步的發展。(二)課程目標:課程目標1:較清楚地了解明清社會各個歷史階段中與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各體小說發展演變的主要脈絡、基本規律,建立起較為開闊和充實的小說史空間(支撐畢業要求3[學科素養]);課程目標2:清楚了解明清社會不同時期代表性小說家的生平思想、人文情懷、藝術特征及其在小說史上的意義與貢獻;前后聯系,相互比較,建立清晰的小說史知識體系(支撐畢業要求1[師德規范];3[學科素養]);課程目標3:閱讀小說發展史上的重要文獻,掌握小說觀念、小說創作、文體因革等脈絡;精讀經典性作品,了解其經典性價值所在,并力所能及地探索其經典化過程(支撐畢業要求1[師德規范];3[學科素養];7[學會反思]);課程目標4:掌握分析明清小說作品的基本方法,并嘗試運用國內外相關文藝理論闡釋明清各體經典小說作品,培養扎實的理論素養(支撐畢業要求3[學科素養]);課程目標5:選擇一二個明清小說史上感興趣的對象或問題,嘗試進行評述或對學界較通行的觀點提出質疑,并與同學討論交流,以培養獨立思考研究問題、展開學術對話的能力及創新性思維(支撐畢業要求7[學會反思];8[溝通合作])。(三)課程目標與畢業要求、課程內容的對應關系表1:課程目標與課程內容、畢業要求的對應關系表畢業要求指標點課程目標對應關系說明畢業要求1:師德規范1-1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含義與意義,并努力踐行,增進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認同、政治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1-2具有健康身心、人文知識、思辨能力、處事能力,能夠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立德樹人為己任,將中學生知識學習、能力發展與品德養成相結合,重視學生全面發展。1-4具有從教志向和信念,立志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課程目標2讓學生了解明清小說代表作家生平思想、人文情懷之際,陶冶情操,培養良好的價值觀念。課程目標3讓學生在閱讀分析經典小說作品之際,涵養人文情懷,提高師德修養。畢業要求3:學科素養3-2系統掌握中國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及外國文學等方面的知識,背誦經典古詩文,具有分析、解讀多樣經典文本能力。3-4掌握文藝學、美學、文獻學等基本理論知識,能夠結合具體文學、美學現象展開分析,能夠基于文獻學基礎展開文獻整理。3-5具備基本人文社會科學知識,了解中國文化,能夠具有跨學科知識,了解所教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了解所學學科與社會實踐的聯系。課程目標1要求學生建立完整的小說發展史脈絡。課程目標2要求學生建立清晰的小說類型知識體系。課程目標3要求學生深入研讀重要小說文獻,了解掌握經典小說作品。課程目標4要求學生運用相關理論方法分析小說作品與現象,形成獨立思考研究的能力與創新性思維。畢業要求7:學會反思7-1能夠對學習內容展開反思,體現終身學習與專業發展的意識和能力。7-3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創新意識,運用批判性思維方法,學會分析和解決學科問題和教育教學問題。課程目標3要求學生精讀經典性小說作品,思考探索其經典性與經典化等問題。課程目標5要求學生選擇一二個小說發展史上感興趣的對象或問題,嘗試進行評述或對學界較通行的觀點提出質疑,訓練創新性思維。畢業要求8:溝通合作8-2能夠理解學習共同體作用,針對復雜的漢語言文學學科問題與教師、同學、同行進行交流,具有小組互助和合作學習體驗。8-4掌握一門外語,具備一定國際化視野,能夠實現簡單跨文化交流、學術交流。課程目標5要求學生在思考、研究特定小說史問題之際,能夠與同學討論交流,形成展開學術對話的能力,培養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三、教學內容第一章古代小說觀念演變與明清小說發展階段、類型劃分1.教學目標了解古代小說觀念的流變;了解中西小說觀念的異同;了解明清小說發展的階段與類型。2.教學重難點中國古代小說觀念、小說創作的淵源流變,中外小說觀念的異同與融合,西方小說觀念的沖擊對傳統小說觀念的遮蔽及其對創作的影響。3.教學內容1、中國古代小說觀念、小說創作的淵源流變,中外小說觀念的異同與融合,西方小說觀念的沖擊對傳統小說觀念的遮蔽及其對創作的影響。2、明清小說發展的五個階段:明前期(洪武到正德年間)、明中后期(嘉靖到泰昌年間)、明末至清初期(明天啟至清康熙年間)、清中期(雍正、乾隆年間)、清后期(嘉慶至光緒年間)。3、明清小說的分類:按語言分為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兩大系統;按體裁分為筆記、傳奇、話本、章回四類;按題材分為講史演義、英雄傳奇、神魔小說、世情小說、公案俠義、諷刺譴責、志人志怪等類。4.教學方法教師配合教材、課件進行課堂講授,課后學生閱讀相關參考書,加深理解;布置若干思考題,引導學生課后尋找資料展開自學。5.教學評價是否準確掌握古代小說觀念的演化;是否準確掌握明清小說的分段與類型。第二章講史演義小說1.教學目標了解講史演義小說的相關背景、概念;了解講史演義小說的發展脈絡;了解《三國志演義》的內容、創作過程、思想內涵、藝術手法。2.教學重難點講史演義小說的興起、發展、衰退的相關背景、概念,《三國志演義》的創作背景、思想內涵、藝術手法。3.教學內容1、講史演義小說的基本概念、起源流變、社會背景,其中民間“講史”對講史演義的生成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和影響,商業因素、歷史教育的普及對講史演義小說的繁榮有重要推動作用。2、講史演義小說的興起、因革與衰退。《三國志演義》對講史演義小說的興起具有開創之功,在其影響下,書商文人聯手炮制大量作品,此后由于編創觀念的改變,使得講史與艷情、英雄傳奇、實事合流,崇實尚信觀念的回歸導致講史演義小說的衰退。4.教學方法教師配合教材、課件進行課堂講授,課后學生閱讀相關參考書,加深理解;布置若干思考題,引導學生課后尋找資料展開自學。5.教學評價是否準確掌握講史演義小說的發展歷程;是否準確掌握《三國演義》的創作背景、思想內涵、藝術手法。第三章英雄傳奇小說1.教學目標了解英雄傳奇小說的相關背景、概念;了解英雄傳奇小說的發展脈絡;了解《水滸傳》的內容、創作過程、思想主題、藝術手法、對后世的影響。2.教學重難點英雄傳奇小說的興起、發展、蛻變的相關背景、概念,《水滸傳》的創作背景、思想主題、藝術手法、對后世的影響。3.教學內容1、英雄傳奇小說的基本概念、起源流變、社會背景,其有將門世系、民族英雄、帝王開國創業三大類型,與歷史演義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這一題材的出現反映了豐富的民族文化心理。2、英雄傳奇小說的興起、繁盛和蛻變。《水滸傳》是英雄傳奇小說的開山與典范之作,對后世的同類小說有著深遠的影響。嘉靖年間隨著《水滸傳》的刊刻和流行以及大量作者的創作,導致了英雄傳奇小說的繁榮,出現了《楊家府演義》、《說岳全傳》、《英烈傳》等經典作品,分別代表了三大英雄傳奇小說類型。到了清代中葉,英雄傳奇與世情小說、俠義公案題材的融合,標志著英雄傳奇小說的蛻變。4.教學方法教師配合教材、課件進行課堂講授,課后學生閱讀相關參考書,加深理解;布置若干思考題,引導學生課后尋找資料展開自學。5.教學評價是否準確掌握講英雄傳奇小說的發展歷程;是否準確掌握《水滸傳》的創作背景、思想內涵、藝術手法。第四章神魔小說1.教學目標了解神魔小說的相關背景、概念;了解神魔小說的發展脈絡;了解《西游記》的內容、成書過程、思想內涵、藝術手法、對后世的影響。2.教學重難點神魔小說的興起、發展、蛻變的相關背景、概念,《西游記》的成書過程、創作背景、思想內涵、藝術手法、對后世的影響。3.教學內容1、神魔小說的命名、內涵、社會背景、主要類型(史話類、佛道類、寓意諷刺類),神魔小說的淵源,上古神話、宗教迷信是神魔小說產生的思想淵源,《山海經》、《搜神記》等志怪小說是神魔小說產生發展的參照對象與故事來源。2、神魔小說的初興、發展、因革與衰微。“怪力亂神”的恒久魅力是神魔小說問世的催化劑,《三遂平妖傳》、《西游記》、《封神演義》是初興期的代表作,其中《西游記》是神魔小說的經典作品,其成書過程復雜而漫長,有著豐富厚重的思想意蘊,人物塑造、情節結構、敘事技巧也取得很大的成就。《西游記》的成功導致了神魔小說創作的繁榮,作品大量出現。崇禎元年后由于朝代更替,創作背景、作者心態的改變導致神魔小說的因革,寓意諷刺類作品大量出現。清中期后神魔小說開始衰微,因襲前作、與其他題材融合導致神魔色彩淡化是主要原因。4.教學方法教師配合教材、課件進行課堂講授,課后學生閱讀相關參考書,加深理解;布置若干思考題,引導學生課后尋找資料展開自學。5.教學評價是否準確掌握神魔小說的發展歷程;是否準確掌握《西游記》的創作背景、思想內涵、藝術手法。第五章世情小說1.教學目標了解世情小說的相關背景、概念;了解世情小說的發展脈絡;了解《金瓶梅》、《紅樓夢》的內容、歷史背景、創作過程、思想內涵、藝術手法、對后世的影響。2.教學重難點世情小說的概念,出現的背景及其重大意義。《金瓶梅》、《紅樓夢》的創作過程、歷史背景、思想內涵、藝術手法、對后世的影響。3.教學內容1、世情小說的命名與內涵,與以往的小說類型相比,世情小說的出現具有重大意義。世情小說的淵源,與話本小說有著密切聯系。2、世情小說的興起、發展與高潮。《金瓶梅》是世情小說的開山之作,關于其創作緣起和作者眾說紛紜,歷代有不同的解讀。《金瓶梅》有著極為豐富的思想內涵、諸多藝術手法的創新,深刻反映了社會歷史現實,標志著小說發展史上的新階段。明清之際,才子佳人小說以其固定的模式、偏向人情的主題成為世情小說的新發展,與此同時又有一批小說著重表現世態人情,而與才子佳人小說有所區別。到了清代,《紅樓夢》的出現標志著世情小說發展到了巔峰,對時代背景的全方位展現,對封建時代愛情婚姻的批判,以及人物塑造、故事結構、敘事手法的藝術創造,使其成為古代小說的經典,具有永恒的價值和魅力。4.教學方法教師配合教材、課件進行課堂講授,課后學生閱讀相關參考書,加深理解;布置若干思考題,引導學生課后尋找資料展開自學。5.教學評價是否準確掌握世情小說的發展歷程;是否準確掌握《金瓶梅》《紅樓夢》的創作背景、思想內涵、藝術手法。第六章俠義公案小說1.教學目標了解公案俠義小說的相關背景、概念;了解公案俠義小說的發展脈絡;了解《三俠五義》等小說的內容、歷史背景、創作過程、思想內涵、藝術手法、對后世的影響。2.教學重難點俠義公案小說的興起、發展、繁盛、蛻變的相關背景、概念,《三俠五義》等作品的創作過程、歷史背景、思想內涵、藝術手法、對后世的影響。3.教學內容1、公案俠義小說的概念,其有廣義俠義之分,反映了獨特民族文化心理。公案俠義小說的淵源,公案作品與古代的獄訟、判案有緊密關系,俠義作品從先秦的游俠尚武之風到唐宋傳奇中的俠客、刺客有著漫長的發展過程。2、明代公案俠義小說的發展過程。(1)公案小說的發展過程。初期是一批短篇的公案小說專集,兼具法律性與小說性,稍后出現了擬話本的公案小說,題材豐富,在人物塑造、故事情節等、思想理念有獨特創造。《龍圖公案》是明代公案小說的代表作,對后世的公案小說影響較大。(2)俠義小說的發展過程。起初《水滸傳》具有典范效應,描繪了一個相對獨立的江湖世界,塑造了一批典型的英雄豪杰,此后在話本小說(“三言二拍”、《型世言》)、文言小說中都有俠義類作品3、清代公案俠義小說的發展過程。在特定的時代的社會背景、文化心理的作用下,公案、俠義兩種類型合流,形成新的公案俠義小說,以《施公案》、《三俠五義》、《彭公案》三部作品為代表發展出三大系列,二十部作品。清官與俠客的結合反映了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到了晚晴,公案小說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出現了蛻變和轉型,俠義小說則迎來了繁盛的局面。4.教學方法教師配合教材、課件進行課堂講授,課后學生閱讀相關參考書,加深理解;布置若干思考題,引導學生課后尋找資料展開自學。5.教學評價是否準確掌握俠義公案小說的發展歷程;是否準確掌握《三俠五義》等作品的創作背景、思想內涵、藝術手法。第七章諷刺譴責小說1.教學目標了解諷刺譴責小說的相關背景、概念;了解諷刺譴責小說的發展脈絡;了解《儒林外史》等小說的內容、歷史背景、創作過程、思想內涵、藝術手法、對后世的影響。2.教學重難點諷刺譴責小說的命名、內涵、特點及其相關的社會歷史背景。《儒林外史》和四大譴責小說的創作過程、歷史背景、思想內涵、藝術手法、對后世的影響。3.教學內容1、諷刺譴責小說的命名、內涵、特點,其淵源可追溯至先秦諸子和史書,此后有著漫長的發展過程,其主要特征是揭露丑惡,目的在于匡世警心。2、明清時期的諷刺小說,據其內容可分為幻設型和寫實性兩類。其中,幻設型可分為冥界鬼故事、幻境故事、人物互變故事三種類型。寫實型分為三個發展階段:世情小說中諷刺、《儒林外史》為代表的純寫實諷刺小說和晚清的譴責小說。《儒林外史》以其思想深度、諷刺藝術成為諷刺小說中的經典作品。晚清出現了以四大譴責小說為代表的以暴露現實政治黑暗為主題的作品,是諷刺小說的新方向。4.教學方法教師配合教材、課件進行課堂講授,課后學生閱讀相關參考書,加深理解;布置若干思考題,引導學生課后尋找資料展開自學。5.教學評價是否準確掌握諷刺譴責小說的發展歷程;是否準確掌握《儒林外史》的創作背景、思想內涵、藝術手法。第八章傳奇志怪小說1.教學目標了解傳奇志怪小說的相關背景、概念;了解明清傳奇志怪小說的發展脈絡;了解明清傳奇志怪小說代表作品的內容、歷史背景、創作過程、思想內涵、藝術手法。2.教學重難點傳奇、志怪小說的淵源發展、文體特點。明清兩代傳奇志怪小說代表作品的創作過程、歷史背景、思想內涵、藝術手法。3.教學內容1、傳奇、志怪小說的淵源發展、文體特點。2、明代的傳奇志怪小說的發展狀況。明代傳奇小說大多以文集或選集的形式出現,是由開放的社會思潮、市民文化的發達、商業出版的興盛諸多因素共同促成的,其中“剪燈三話”、《鐘情麗集》是代表作品。明代志怪小說繼承自前代的志怪小說,大多標榜實錄,敘述簡略、故事情節荒誕。3、清代的傳奇志怪小說的發展狀況。清代傳奇可以分為兩個系列,一個是效仿《虞初志》的“虞初系列”,一個是以《聊齋志異》為代表的創作系列。《聊齋志異》以其獨特的藝術手法成為傳奇小說的經典。清代志怪有三種類型,一類是延續六朝傳統的志怪小說,一類是夾雜考據內容的志怪小說,一類是炫耀才情與融合說理的志怪小說,各自代表作是《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右臺仙館筆記》。4.教學方法教師配合教材、課件進行課堂講授,課后學生閱讀相關參考書,加深理解;布置若干思考題,引導學生課后尋找資料展開自學。5.教學評價是否準確掌握傳奇志怪小說的發展歷程;是否準確掌握傳奇志怪代表作的創作背景、思想內涵、藝術手法。第九章話本小說1.教學目標了解話本小說的相關背景、概念;了解明清話本小說的發展脈絡;了解明清話本小說代表作品的內容、歷史背景、創作過程、思想內涵、藝術手法。2.教學重難點話本小說的概念內涵、文體規范和特征、題材范圍、功用宗旨、淵源流變、社會背景。“三言二拍”等話本小說代表作的創作過程、歷史背景、思想內涵、藝術手法。3.教學內容1、話本小說的概念內涵、文體規范和特征、題材范圍、功用宗旨。話本小說的淵源,是在民間口頭文學技藝“說話”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是在商業繁榮、市民文化等社會背景下發展起來的。2、明清話本小說的發展過程。天啟至崇禎初年,馮夢龍、凌濛初等文人對話本小說進行案頭化、文人化改造,使話本小說走向成熟,出現了“三言二拍”這樣的典范性作品,表現了多樣化的市民悲歡與世態風情,具備了雅俗交融的敘事藝術。從明末到清初,話本小說保持了興盛的創作局面,《型世言》、《西湖二集》、《十二樓》和《豆棚閑話》是代表作品。到了清中后期,話本小說的主旨發生改變,大都以宣揚封建倫理道德為主,導致了話本小說的逐漸消亡。4.教學方法教師配合教材、課件進行課堂講授,課后學生閱讀相關參考書,加深理解;布置若干思考題,引導學生課后尋找資料展開自學。5.教學評價是否準確掌握話本小說的發展歷程;是否準確掌握明清話本小說代表作的創作背景、思想內涵、藝術手法。四、學時分配表2:各章節的具體內容和學時分配表章節章節內容學時分配第一章古代小說觀念演變與明清小說發展階段、類型劃分2第二章講史演義小說5第三章英雄傳奇小說5第四章神魔小說5第五章世情小說5第六章俠義公案小說3第七章諷刺譴責小說3第八章傳奇志怪小說3第九章話本小說3五、教學進度表3:教學進度表周次日期章節名稱內容提要授課時數作業及要求備注1古代小說觀念演變與明清小說發展階段、類型劃分古代小說觀念的流變;中西小說觀念的異同;明清小說發展的階段與類型。2閱讀古代小說史相關論著,加深對古代小說流變的認識和了解2-4講史演義小說講史演義小說的相關背景、概念;講史演義小說的發展脈絡;《三國志演義》的內容、創作過程、思想內涵、藝術手法。5閱讀《三國志演義》的文本及相關研究著作,加深對作品思想內涵和藝術手法的認識和了解4-6英雄傳奇小說英雄傳奇小說的相關背景、概念;英雄傳奇小說的發展脈絡;《水滸傳》的內容、創作過程、思想主題、藝術手法、對后世的影響。5閱讀《水滸傳》的文本及相關研究著作,加深對作品思想內涵和藝術手法的認識和了解7-9神魔小說神魔小說的相關背景、概念;神魔小說的發展脈絡;《西游記》的內容、成書過程、思想內涵、藝術手法、對后世的影響。5閱讀《西游記》的文本及相關研究著作,加深對作品思想內涵和藝術手法的認識和了解9-11世情小說世情小說的相關背景、概念;世情小說的發展脈絡;《金瓶梅》、《紅樓夢》的內容、歷史背景、創作過程、思想內涵、藝術手法、對后世的影響。5閱讀《金瓶梅》《紅樓夢》的文本及相關研究著作,加深對作品思想內涵和藝術手法的認識和了解12-13俠義公案小說公案俠義小說的相關背景、概念;公案俠義小說的發展脈絡;《三俠五義》等小說的內容、歷史背景、創作過程、思想內涵、藝術手法、對后世的影響。3閱讀《三俠五義》等作品的文本及相關研究著作,加深對作品思想內涵和藝術手法的認識和了解13-14諷刺譴責小說諷刺譴責小說的相關背景、概念;諷刺譴責小說的發展脈絡;《儒林外史》等小說的內容、歷史背景、創作過程、思想內涵、藝術手法、對后世的影響。3閱讀《儒林外史》的文本及相關研究著作,加深對作品思想內涵和藝術手法的認識和了解15-16傳奇志怪小說傳奇志怪小說的相關背景、概念;明清傳奇志怪小說的發展脈絡;明清傳奇志怪小說代表作品的內容、歷史背景、創作過程、思想內涵、藝術手法。3閱讀《聊齋志異》等作品的文本及相關研究著作,加深對作品思想內涵和藝術手法的認識和了解16-17話本小說話本小說的相關背景、概念;明清話本小說的發展脈絡;明清話本小說代表作品的內容、歷史背景、創作過程、思想內涵、藝術手法。3閱讀“三言二拍”的文本及相關研究著作,加深對作品思想內涵和藝術手法的認識和了解六、教材及參考書目1、苗壯《筆記小說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2、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54。3、周汝昌《曹雪芹新傳》,外文出版社,1992。4、薛洪《傳奇小說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5、陸樹侖《馮夢龍散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6、杜繼文主編《佛教史》,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7、黃霖《金瓶梅資料匯編》,中華書局,1987。8、徐朔方編《金瓶梅西方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9、譚正璧《話本與古劇》,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10、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中華書局,1980。11、歐陽代發《話本小說史》,武漢出版社,1994。12、郭豫適編《紅樓夢研究文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13、王蒙《紅樓啟示錄》,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14、郭豫適《紅樓研究小史稿》,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15、胡適《胡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6、劉葉秋《歷代筆記概述》,北京出版社,2003。17、馬美信《凌濛初和二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8、陳大康《明代小說史》,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19、紀德君《明清歷史演義小說藝術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杜,2002。20、胡勝《明清神魔小說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21、張俊《清代小說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22、李漢秋《儒林外史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3、朱一玄、劉毓忱編《三國演義資料匯編》,百花文藝出版社,1983。24、周兆新《三國演義考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25、沈伯俊《三國演義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26、胡世厚編《三國演義研究論文集》,中華書局,1991。27、向楷《世情小說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28、林辰《神怪小說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29、程毅中《宋元小說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30、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31、吳淳邦《晚清諷刺小說的藝術》,復旦大學出版社,1994。32、阿英《晚清小說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33、陳文新《文言小說審美發展史》,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34、蘇興《吳承恩小傳》,百花文藝出版社,1981。35、劉修業輯校、劉懷玉箋校《吳承恩詩文集箋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36、劉復《西游補作者董若雨傳、西游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7、蘇興《西游記及明清小說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38、李時人《西游記考論》,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39、張錦池《西游記考論》,黑龍江教育出版杜,2003。40、孫楷第《戲曲小說書錄解題》,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41、曹亦冰《俠義公案小說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42、陳益源《元明中篇傳奇小說研究》,華藝出版社,2003。43、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4、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45、江蘇省社科院明清小說研究中心《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0。46、寧宗一《中國小說學通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47、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48、齊裕焜《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敦煌文藝出版社.1990。49、陳穎《中國英雄俠義小說通史》,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50、黃霖《中國小說研究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51、劉群、宗力《中國民間諸神》,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52、孟犁野《中國公案小說藝術發展史》,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53、羅立群《中國武俠小說史》,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54、黃巖柏《中國公案小說史》,遼寧人民出版杜,1991。55、苗懷明《中國古代公案小說史論》,南京大學出版杜,2005。56、劉蔭柏《中國武俠小說史(古代部分)》,花山文藝出版社,1992。57、袁行霈《中國文言小說書目》,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58、蕭湘愷《中國文言小說家評傳》,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59、侯忠義編《中國文言小說參考資料》,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60、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史稿》,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61、吳志達《中國文言小說史》,齊魯書社,1994。62、陳文新《中國文言小說流派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63、韓南《中國白話小說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64、齊裕焜、陳惠琴《中國諷刺小說史》,遼寧人民出版社,1993。65、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七、教學方法在教學方式上,課程注重根據《明清小說選講》課程性質、課程內容、課程目標、學生學習等層面的問題來選擇和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注重課程的體系性。課程為《明清小說選講》,系中國小說發展的明清時段,既注重明代和清代、明清與明前不同時期的歷史階段性、文化差異性以及小說觀念、創作的演進變化,又注重從明到清、明清與明前歷史文化與文學的延續性、繼承性。課程分為9個模塊:教學模塊1“古代小說觀念演變與明清小說發展、類型劃分”;教學模塊2“講史演義小說”;教學模塊3“英雄傳奇小說”;教學模塊4“神魔小說”;教學模塊5“世情小說”;教學模塊6“公案俠義小說”;教學模塊7“諷刺譴責小說”;教學模塊8“傳奇志怪小說”;教學模塊9“話本小說”。其邏輯關系和相互聯系為:教學模塊1綜合講述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概況、小說觀念的演化與明清小說發展的階段及其類型。其后的教學模塊2-9則按照時代發展與體裁、題材分類,選擇不同體裁中的主要題材,對其歷史傳承、發展流變、藝術特點等予以重點講說。整體來看有“總”有“分”,相互之間有機聯系,共同呈現唐宋文學發展演進的主要風貌。突出課程的時代特征與“分類”與“選講”特色。《明清小說選講》的課程以“明清小說”為講說對象,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又以“分類”與“選講”為講說特色,兼顧點(具體作品)、面(時代背景、創作概況和類型特征)、線(題材發展的歷史進程)三者的關系,而將作品講析作為重點。對作品的講析有詳有略,有疏有密,或一篇一析,或數篇一析,分析時既注重具體作品的個性,亦關注若干作品的共性。注重學理性與生動性的結合,講析語言力求生動活潑,并適時穿插一些相關的逸事趣話,使課堂有起有伏,張弛相間,吸引并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基本小說文獻閱讀和小說史理論分析的綜合訓練,掌握明清小說發展的基本脈絡,具有深厚的人文關懷,形成全面扎實的教師專業素養。在向學生講授理論知識的同時,還注重培養學生形成一種傳承與創新結合的意識,注重質疑反思的思維習慣,提出一定問題并展開相關研究的能力,培養符合社會與時代發展、與時俱進滿足社會需要、具有開拓精神與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本科人才。注重課堂教學講授與學生課外延伸閱讀、探索反思相結合。《明清小說選講》課程的教學目標是旨在培養學生掌握明清小說發展脈絡,形成濃厚的人文關懷,具備扎實的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