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與管理教案_第1頁
環境保護與管理教案_第2頁
環境保護與管理教案_第3頁
環境保護與管理教案_第4頁
環境保護與管理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3/203《環境愛護與治理》教案河北經貿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生物工程教研組賈月梅

課時分配表章節內容課時數緒論環境愛護的重要性2第一章環境與環境科學及環境學2第二章當代世界的環境問題8第三章生態學基礎10第四章環境污染與人體健康2第五章水資源的利用及其愛護6第六章大氣污染及其防治10第七章噪聲危害及其操縱3第八章危險廢棄物的越境轉移及其防治對策2第九章可持續進展戰略4總復習2總計總學時51

《環境愛護與治理》課程內容第一章緒論第一節環境的含義及其分類第二節環境科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當代世界環境問題環境問題及其與社會經濟進展的關系當前世界面臨的要緊環境問題我國的環境問題解決環境問題的全然途徑環境愛護生態學基礎生態學的含義及其進展生態系統的差不多概念生態系統的功能生態平衡生態學原理在環境愛護中的應用環境愛護與人體健康環境污染及其對人體的作用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水資源的利用及其愛護自然界的水水質、水質指標與水質標準水體污染與自凈水資源的利用和愛護大氣污染及其防治大氣圈大氣污染源及大氣污染物大氣中要緊污染物對人體的阻礙和危害阻礙大氣污染的氣象因素全球大氣污染問題大氣污染的防治噪聲污染及其操縱噪聲和噪聲污染噪聲的阻礙及危害噪聲標準噪聲的操縱危險廢物的越境轉移及其對策危險廢物的定義和種類危險廢物的危害危險廢物的越境轉移及對策可持續進展戰略第一節可持續進展道路第二節環境愛護與可持續進展第三節人口與可持續進展第四節都市的可持續進展第五節農業的可持續進展第六節《21世紀議程》

緒論關愛地球,共創人類美好的以后一、資源及環境問題的嚴峻性臭氧層被破壞、土地沙漠化、耕地面積減少、森林面積減少、水資源短缺、物種的滅絕、酸雨危害、資源枯竭、人口劇增、溫室效應、環境污染等。二、我國的環境狀況大氣污染水質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森林、草原等各種自然資源的破壞都專門嚴峻。我國開始重視環境愛護工作1、1973年召開的第一次全國環境愛護會議工作提到國家的議事日程;2、1979年頒布的《環保法》使其步入法制軌道,現已頒布8部相關法規。3、1983年召開的全國環保會議,正式把環境法確定為我國的一項差不多國策;4、1994年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進展白皮書》,確定把環保作為一項差不多國策,堅持不一的走可持續進展的道路;5、新聞媒體:

進行全民性的環保教育(電視節目:人與自然、地球故事);6、6月5日環保日;7、教育:中小學開設環保課;大專院校開設環保課。三、內容及要求內容:總論:介紹環境愛護的差不多概念和差不多知識。第一章環境與環境科學第二章環境問題第三章生態學基礎第四章環境污染與人體健康。各論:第五章水資源的利用及愛護第六章大氣污染及防治第七章噪音污染及防治第八章危險物品的越境轉移第九章可持續進展要求:1、掌握有關環保的差不多知識2、提高環保意識,自覺的熱愛環境、愛護環境;3、向各界宣傳環保的重要性,將環保知識用于以后工作中。參考書:1、《環境愛護基礎》清華大出版社2、《環境愛護概論》高等教育出報社3、《地球科學與可持續進展》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4、《環境與可持續進展》氣象出版社5、《環境監測》天津大學出版社6、《資源與環境知識讀本》地質出版社7、《大氣環境及其愛護防治》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網站:1、中國環保網2、國家環境愛護總局3、“綠色北京”環保網站4、中國青年報綠網中文環保網址大全

環境與環境科學及環境學【教學目的與要求】理解環境的差不多概念,了解環境科學研究的內容和任務以及環境的不同分類方法,明確環境科學是以“人類——環境”系統作為其特定的研究對象【教學重點與難點】環境的含義,環境的功能特性,環境科學研究的對象【教學方法】講授與CAI課件、幻燈膠片等直觀教學手段相結合。【教學時數】2學時【教學內容】第一節環境概論第二節環境科學的研究對象及任務環境的含義及其分類一、環境的含義環境的含義:是以人類社會為主體的外部世界的總體。重點人工環境:經人類社會加工改造的自然界。自然環境:未經人類改造過的自然界。法定環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愛護法》把環境定義為:阻礙人類生存和進展的各種天然和經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動物、人文遺跡、自然愛護區、風景名勝、都市及鄉村等。二、環境的分類(一)、按環境的主體:以人或人類為主體,其它作為環境要素,環境科學多采納。以生物為主體,其它作為環境要素,生物學中常采納。(二)、按人類對環境的作用重點原生環境(第一環境):未受人類活動阻礙的自然環境。次生環境(第二環境):原生環境在人類活動阻礙下演變成一種環境破壞了的原生環境(環境污染、水土流失)優于原生環境(生態農業、生態住宅)(三)、按環境的范圍分類1、聚落環境使人類居住的場所,活動的中心。是人類有打算、有目的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環境而制造出來的生存環境。院落環境、村落環境、都市環境等2、地理環境其含義為圍繞人類的自然現象的總體。地理環境是指人類生產和生活緊密相關的,直接阻礙人類生活的水、土、氣、生物等環境因素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的多極自然系統。3、地質環境4、宇宙環境三、環境的特性1、環境的整體性2、環境的有限性3、不可逆性:4、隱顯性:5、持續反應性:6、災難放大型1、整體性:人與地球是一個整體,地球是一個大的生態系統,各組成部分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并相互制約。2、有限性:地球是有限的,沒有任何取之不盡的資源可采或污染。既環境有限,環境容量、環境的自凈能力是有限的。環境容量:在人類生存和自然環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環境可能容納污染物質的最大負荷。重點環境的自凈能力:污染物質或污染因素進入環境后,將引起一系列的化學和物理的變化,而自身逐步被清除出去,從而使環境達到自然凈化的目的。重點3、不可逆性:能量運動是不可逆的。4、隱顯性:日常環境的破壞和污染要有一個顯現的過程。如:日本的水俁事件、生態破壞事件等。5、持續反應性:有些污染物對人體的危害,在當代不立即表現,而在第二代或第三代才發病。油漆工生產的畸形兒。6、災難放大型:有些不引人注目的環境污染與破壞,經環境的作用后,其危害性火災海星不管從深度和廣度都會明顯放大。如:O3層的破壞、CO2引起的溫室效應。第二節環境科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一、環境科學的研究對象環境科學是以“人類—環境”系統為期特定的研究對象,它是研究“人類——環境”系統的發生、進展和調控的科學。二、環境科學的研究任務環境科學研究的差不多任務,是揭示人類與環境這一矛盾的實質,研究期間的辯證關系,掌握它的進展規律,調控人類與環境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過程,尋求解決矛盾的途徑和方法,從而愛護環境,促進人類社會更加繁榮昌盛地向前進展。三、環境科學研究的內容內容:

1、人類和環境的關系2、污染物在自然環境中的遷移、轉化、循環和積存的過程和規律3、環境污染的危害4、環境狀況的調查、評價和環境預測5、環境污染的操縱和防治6、自然資源的愛護和利用7、環境監測、分析技術和預報8、環境區域規劃和環境規劃;9、環境治理【考慮題】1你對“環境”一詞有何認識?什么是人類環境?2環境有那些特性?試舉例講明。3環境科學研究的對象、目的、內容和任務分不是什么?4我國環境愛護法中環境的含義是什么?【作業】1你對“環境”一詞有何認識?什么是人類環境?2環境有那些特性?試舉例講明。【參考書目】1、《環境愛護基礎》清華大出版社2、《環境愛護概論》高等教育出報社【教學效果追記】環境的含義,環境的功能特性,環境科學研究的對象是重點和難點內容,講授與CAI課件、幻燈膠片等直觀教學手段相結合,特不形象,效果良好。【預習】世界環境問題的概念及分類

第二章當代世界環境問題【教學目的與要求】了解當前世界面臨的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和我國的環境問題,掌握解決環境問題的全然途徑。【教學重點與難點】環境問題的概念,環境問題的分類,環境問題的性質與實質,解決環境問題的全然途徑,當前世界關注的全球性環境問題,我國環境問題的特點。【教學方法】講授與CAI課件、幻燈膠片等直觀教學手段相結合。【教學時數】8學時【教學內容】第一節環境問題及其與社會經濟進展的關系第二節當前世界關注的全球環境問題第三節我國的環境問題第四節解決環境問題的全然途徑第五節當代世界環境問題的變化趨勢第六節環境愛護環境問題及其與社會經濟進展的關系一什么是環境問題二環境問題的分類三環境問題的發生和進展四環境問題的性質和實質一、環境問題的概念1、廣義理解: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態平衡破壞,最后直接或間接阻礙人類的生存和進展的一切客觀存在的問題,差不多上環境問題。重點2、狹義理解:只是由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使自然生態系統失去平衡,反過來阻礙人類生存和進展的一切問題。二、環境問題的分類重點從引起環境問題的根源考慮可將環境問題分為兩類,原生環境問題和次生環境問題。1、原生環境問題:由自然力引起的環境問題,又稱第一環境問題。要緊是指地震、洪澇、干旱、滑坡…….等自然災難問題。關于這類環境問題,目前人類的抵御能力還專門薄弱。重點2、次生環境問題:由人類活動引起的環境問題,又稱第二環境問題。它又可分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兩類重點環境污染概念:由于人為的因素,環境的化學組成或物理狀態發生了變化,與原來的情況相比,環境質量惡化,擾亂和破壞了生態系統和人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條件,則稱環境污染。具體講環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質,要緊是工業的‘三費’(廢水、廢氣、廢渣)對大氣、水體、土壤和生物的污染。另外生活污水、農業退水均可造成污染。a.由物質引起的污染: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b.由物理因素引起的污染:噪聲污染、熱污染、放射性污染或電磁輻射污染。生態環境破壞由人類活動直接作用于自然界引起的。例如:亂砍濫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壞;過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積開墾草原引起的沙漠化;濫采濫撲使珍惜物種滅絕,危及物種多樣性的特點;植被破壞引起的水土流失等等。三、環境問題的發生和進展依據環境問題產生的先后和輕重程度,環境問題的發生與進展,可大致分為三個時期。環境問題的產生與生態環境早期破壞(早期的環境問題)。現代化工業時期。當代環境問題時期。1、環境問題的產生與生態環境早期

破壞遠古時代,人類以漁獵和采集為生,生產力水平極低,差不多上處于與自然環境渾然一體的狀態,因而不存在人為的環境問題。農業文明時代,人類具備了一定的生產能力,對自然的開發利用強度也在不斷加大。因此在局部地區過度放牧和過度毀林開荒,引起了水土流失和土地的荒漠化,成為農業文明時代的要緊環境問題。環境問題只是局部的、零散的,還沒有阻礙整個人類社會生存和進展。世界聞名的“懸河”——黃河我國的黃河流域,原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培育了我國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四千多年前,那個地點是森林茂盛,水草豐富的森林草原帶。據史料記載,至周代,黃土高原的森林約有4.8億畝,覆蓋率達53%。由于大規模毀林開荒,盲目開發,森林被破壞了,造成嚴峻的水土流失,使黃河成為世界上聞名的懸河。瑪雅文明的覆滅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它各地區的居民,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砍完了;然而他們夢想不到,這些地點竟因此成為荒涼不毛之地。因為他們使這些地點失去了森林,因而失去了積聚和貯存水分的中心。……他們更沒料到,如此作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刻內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兇狠的洪水傾泄到平原上。2、現代化工業時期工業文明時代,科學技術水平突飛猛進,人口數量急劇膨脹,經濟實力空前提高,在追求經濟增長的驅使下,人類對自然環境展開了前所未有的開發利用。人類在制造了極大豐富的物質財寶的同時,也引發出了深重的環境災難。環境問題具有了與以往完全不同的性質,差不多成為阻礙人類社會生存和進展的重大問題。世界八大公害事件:馬斯河谷煙霧事件(比利時),1930年12月,SO2在微粒作用下轉化成SO3進入肺部深處;富山事件(日本骨痛病),1931-1972.03,煉鋅廠含鎘廢水污染大米和飲水。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美國),1943年,石油工業和汽車廢氣生成光化學煙霧。多諾拉煙霧事件(美國),*1948年,SO2同煙塵作用生成硫酸鹽,吸入肺部。倫敦煙霧事件(英國)歷年發生共12起,死亡近萬人,粉塵中的Fe2O3使SO2轉化為硫酸沫,吸入肺部。1952年12月,最重,死亡4000人。水俁病事件(日本),1953年,甲基汞被魚吃后,人吃中毒的魚而生病死亡。四日事件(日本哮喘病),*1955年以來,有毒重金屬微粒及二氧化硫吸入肺部。米糠油事件(日本),*1968年,食用含多氯聯苯的米糠油所致。“十大污染事件”1961-1975,二噁英污染事件(越南),美軍噴灑大量含二噁英的脫葉劑。1976.07.10,塞維索化學污染(意大利),農藥廠爆炸造成二噁英污染。1978.03,阿摩柯卡的斯油輪泄油(法國),油輪觸礁,22萬噸原油入海。1979.03.28,三哩島核電站泄漏(美國),核電站反應堆嚴峻漏水。1985.01,威爾士飲用水污染(英國),化工公司將酚排入河流。1984.11.09,油庫爆炸(墨西哥),石油公司一個油庫爆炸。1984.12.02-03,博帕爾事件(印度)農藥(異氰酸脂)泄漏45噸。1986.04.26,切爾諾貝利事件(烏克蘭),核電站反應堆機房爆炸,造成放射性泄漏。1986.11.01,巴塞爾化學品污染(瑞士),化學公司倉庫起火,30噸S.P.Hg劇毒物入河。1988.11.01,莫農格希拉河污染(美國),石油公司油罐爆炸,350萬加侖原油入河。1989.03.24,埃克森.瓦爾軸茲事件(美國)油輪漏油26.2萬桶。1991.01,海灣戰爭大氣、海洋污染事件(科威特等五國),150-300萬桶原油泄漏入海,732座油井燃燒1993.01.05,加斯奈斯山甲海域污染(英國),颶風致使油輪觸礁,10萬噸原油入海。1999.05,二噁英污染雞事件(比利時),含高濃度二惡英的油脂被加工成畜禽飼料導致雞、肉類(豬、牛)污染。現在期的特點:重點阻礙范圍:要緊出現在工業發達國家,重點是局部性、小范圍的環境污染問題。危害后果:要緊是阻礙人體健康,經濟損害問題不突出。就污染源而言:污染源尚不太復雜,較易操縱。3、當代環境問題時期這一時期環境問題的核心,是與人類生存休戚相關的“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和“酸沉降”三大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引起了各國政府和全人類的重視。總之,環境問題是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進展而產生和進展的;老的環境問題解決了,又會出現新的環境問題。人類與環境這一對矛盾是不斷運動,不斷變化,永無止境的。現在期環境問題的特點:重點就阻礙范圍:大面積的、乃至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就危害后果而言:不僅明顯損害人體健康,而且一威脅到全人類的生存與進展。就污染源而言:污染源和破壞源眾多,不但分布廣、而且來源雜。四、環境問題的性質與實質性質:1.環境問題具有不可根除和不斷進展的屬性。2.環境問題范圍廣泛而全面,它存在于生產、生活、政治、工業、農業、科技等全部領域中。3.對人類行為具有反饋作用,使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一系列問題引起新變化。(參考教材p15)4.環境問題的最后一種屬性是可控性。實質:是一個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是人類自然的,而且是自覺的建設人類文明的問題。第二節當前世界面臨的要緊環境問題一全球性、廣域性的環境污染二大面積的生態破壞三突發性的嚴峻污染事件和化學品的污染及越境轉移四發達國家和進展中國家的環境狀況一、全球性、廣域性的環境污染全球環境問題的概念:所謂的全球環境問題是指對全球產生直接阻礙的,或具有普遍性、隨后又進展為對全球造成危害的環境問題,也確實是引起全球范圍內生態環境退化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人口問題、都市化問題、淡水資源短缺問題,植被破壞-物種滅絕(即愛護生物多樣性)問題、海洋污染問題、危險廢棄物越境轉移問題、以及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酸沉降等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1.全球性氣候變暖。2.臭氧層破壞。3.大面積的酸雨污染。4.淡水資源的缺乏及污染。二、大面積的生態破壞(一)、生物多樣性銳減1、什么是生物多樣性?是指植物、動物、微生物和生態系統的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a、遺傳多樣性:世界上所有生命既能保持自己物種的繁衍,又能使每個個體表現出差異。b、物種多樣性:地球上的生命差不多上獨一無二的。c、生態系統多樣性:高山、平原、草原、陸地、水生2、現狀:物種滅絕速度正常3000滅絕一個物種,又形成一個物種。最近300年每2年滅絕一個物種,熱帶森林一年。3、愛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二)、土壤退化及荒漠化正在加速1、什么是土壤荒漠化2、緣故3、現狀(三)、森林面積銳減三、突發性嚴峻污染事件和化學污染越境轉移“十大污染事件”略四、發達國家和進展中國家的環境狀況1、發達國家的環境狀況環境質量有了明顯的改善:空氣、水、;又出現了新的環境問題:工業污染、生活垃圾、噪聲污染。2、進展中國家的環境狀況①人口問題②都市污染問題③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第三節我國的環境問題一、現狀二、環境污染三、生態環境破壞四、自然災難一、現狀2002年環境總體狀況:2002年全國環境質量差不多維持在上年水平。廢水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廢氣中二氧化硫、煙塵和工業粉塵排放量,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均有所削減;“33211”重點治理工程接著推進,“三河三湖”水質差不多穩定;部分都市空氣質量有所改善;生態建設取得較大進展,生態愛護力度加大,但生態形勢不容樂觀。七大江河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僅不足三分之一的監測斷面滿足Ⅲ類水質要求,尤以海河和遼河流域污染為重;滇池、太湖和巢湖氮、磷污染嚴峻;東海和渤海近岸海域污染較重;都市空氣質量差不多穩定,超過三級標準的都市比例略有下降,顆粒物污染范圍較廣,部分都市二氧化硫污染嚴峻,所有都市二氧化氮均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酸雨區范圍和污染程度穩定,南方地區酸雨污染較重,酸雨操縱區內90%以上的都市出現了酸雨;多數都市受到輕度噪聲污染;輻射環境質量依舊維持在天然本底水平。33211工程簡介“九五”,期間,國家確定了污染治理工作的重點――集中力量解決危險人民生活、危害軀體健康、嚴峻阻礙景觀、制約經濟社會進展的環境問題。污染防治以水和大氣為主,水污染防治重點抓三河(淮河、遼河、海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大氣污染防治重點抓“兩控區”(二氧化硫操縱區和酸雨操縱區),都市環境愛護重點抓北京,海洋環境愛護重點抓渤海。二、環境污染(一)水環境(二)大氣環境(三)聲環境(四)固體廢物(五)海洋環境(一)水環境七大水系2002年,七大水系741個重點監測斷面中,29.1%的斷面滿足Ⅰ~Ⅲ類水質要求,30.0%的斷面屬Ⅳ、Ⅴ類水質,40.9%的斷面屬劣Ⅴ類水質。七大水系水質類不比例長江之污

圖片來源: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CFEJ)遼河、海河水系污染嚴峻,劣Ⅴ類水體占60%以上。七大水系污染程度由重到輕依次為:海河、遼河、黃河、淮河、松花江、珠江、長江。七大水系要緊污染指標是石油類、生化需氧量、氨氮、高錳酸鹽指數、揮發酚和汞等。湖泊水庫要緊湖泊氮、磷污染較重,導致富營養化問題突出。滇池、草海為重度富營養狀態,太湖和巢湖為輕度富營養狀態。地下水全國218個要緊地下水水位監測都市和地區中,有75個都市和地區水位有所回升,回升區所占比例為34%,與上年相同;地下水位以下降為主的區域所占比例為50%,比上年減少12個百分點。綠藻泛濫的滇池

資料來源:李皓攝圖片

全國大部分都市和地區地下水水質總體較好,局部受到一定程度的點狀或面狀污染,部分指標超標。污染區要緊分布在人口密集和工業化程度較高的都市中心區,要緊超標指標有礦化度、總硬度、硝酸鹽、亞硝酸鹽、氨氮、鐵、錳、氯化物、硫酸鹽、氟化物和pH值等。與上年相比,大部分都市和地區地下水水質差不多穩定或污染略有減輕,部分都市局部地段水質有惡化趨勢。廢水和要緊污染物排放量2002年,全國工業和城鎮生活廢水排放總量為439.5億噸,比上年增加1.5%。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207.2億噸,比上年增加2.3%;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232.3億噸,比上年增加0.9%。廢水中化學需氧量(COD)排放總量1366.9萬噸,比上年減少2.7%。廢水及要緊污染物排放統計措施與行動《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打算》督查國家環保總局與監察部共同組織國務院12個部委監察局,對打算執行情況進行了全面核查。編制淮河、海河、遼河、巢湖、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打算國家環保總局組織“三河三湖”水系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廣泛征求了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財政部、水利部等有關部門的意見,編制完成并報國務院批準了淮河、海河、遼河、巢湖和滇池水污染防治“十五”打算。生態調水工程在塔里木河、黑河等內陸河流域接著實施生態調水,使塔里木河、黑河下游大片胡楊林恢復了生機,環境有了明顯改善。三峽庫區和南水北調工程水污染防治為落實國務院批復的《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和生態愛護規劃》和《南水北調東中線水污染防治規劃》,國家環保總局對湖北、四川和重慶三省市三峽庫區庫底清理及船舶污染防治及南水北調東中線水污染防治工作進行了專項檢查。(二)大氣環境我國都市空氣質量總體上有好轉趨勢,但仍有近三分之二的都市空氣質量未達到二級標準。顆粒物是阻礙都市空氣質量的要緊污染物。部分都市二氧化硫污染嚴峻。南方地區酸雨污染較重,酸雨操縱區內90%以上的都市出現了酸雨。與上年相比,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的都市比例略有增加,劣于三級的都市比例下降了2個百分點。全國都市空氣質量分級比例表不同空氣質量狀況下人口比例空氣質量達標都市的人口比例僅占統計都市人口總數的26.3%;暴露于未達標空氣質量的都市人口占統計都市人口的近四分之三。不同規模都市空氣污染程度比較特大、超大型都市空氣污染明顯重于中小都市,尤以人口規模在100~200萬的特大型都市空氣污染最重。空氣中要緊污染物二氧化硫和顆粒物濃度超標的特大、超大都市比例明顯高于中小都市,空氣質量達標都市的比例則低于中小都市。中國都市的空氣污染狀況

圖片資料來源:李皓攝

空氣中要緊污染物顆粒物是阻礙都市空氣質量的要緊污染物,63.2%的都市顆粒物濃度超過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北方都市顆粒物污染總體上重于南方都市,顆粒物污染較重的都市要緊分布在華北、西北、東北和中原及四川東部、重慶市。22.4%的都市二氧化硫超標,要緊分布在山西、河北、貴州、四川、甘肅等省區和重慶市。2002年所有監測都市的二氧化氮均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但部分大都市濃度相對較高。“兩控區”二氧化硫污染狀況與1998年相比,二氧化硫污染操縱區二氧化硫達標都市比例提高了7.8個百分點,但仍有近60%的都市未達到二級標準;酸雨操縱區內二氧化硫達標都市比例比1998年增加了8.9個百分點。重點都市空氣質量狀況國務院批準的113個大氣污染防治重點都市中,2002年有30個都市空氣質量達標,44個都市空氣質量為三級,39個都市空氣質量劣于三級。其中全國47個環境愛護重點都市中:18個都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18個都市空氣質量為三級;11個都市劣于三級標準,空氣污染嚴峻。47個全國環境愛護重點都市中,石家莊、太原、烏魯木齊、長沙、貴陽、蘭州、重慶、天津、北京、沈陽、南昌11個都市二氧化硫濃度超標;蘭州、石家莊、太原、沈陽、西安、北京、烏魯木齊、重慶、長沙、天津、呼和浩特、銀川等29個都市顆粒物濃度超標。酸雨我國酸雨要緊分布在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地區和四川盆地,北方也有局部地區降水酸性較強。酸雨區域分布格局差不多不變,局部地區酸雨有所加重。酸雨操縱區酸雨狀況與上年相比,2002年酸雨操縱區都市降水年均pH值小于或等于5.6的都市比例差不多保持不變,但降水年均pH值小于4.5和酸雨頻率大于80%的都市比例分不增加了9.9和1.6個百分點,酸雨操縱區內部分地區酸雨污染較上年有所加重。(三)聲環境狀況2002年,325個都市進行了道路交通噪聲監測,比上年增加了52個都市。其中4.9%的都市道路交通聲環境污染嚴峻,17.2%的都市屬中度污染,64.3%的都市屬輕度污染,13.6%的都市道路交通聲環境質量較好。(四)固體廢物狀況2002年,全國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9.5億噸,比上年增加6.5%;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為2635.2萬噸,比上年減少8.9%。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為5.0億噸,綜合利用率為52.0%,與上年持平。危險廢物產生量1000萬噸。2002年,全國生活垃圾清運量為13638萬噸,比上年增加1.2%;其中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量為7404萬噸,比上年減少5.6%,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54.3%。措施與行動固體廢物進口環境治理外經貿部、海關總署和國家環保總局聯合公布了第4批和第5批《禁止進口物資目錄》,包括舊衣服、廢輪胎及其切塊、廢機電產品等37類廢物。化學品進出口環境治理2002年,共審核和簽發了化學品首次進口環境治理登記證2741份,有毒化學品進出口登記證122份。審核和簽發《有毒化學品進(出)口環境治理放行通知單》5417份。都市環境衛生、保潔工作截止2002年底,都市道路清掃保潔面積213449.88萬平方米。全年清運生活垃圾、糞便16798萬噸,大中都市垃圾糞便差不多日產日清。(五)海洋環境狀況2002年,中國大部分海域環境質量差不多保持良好狀態。全國未達到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約17.4萬平方公里,與上年差不多持平。與上年相比,劣四類水質海域面積有所減少,近岸海域局部污染仍然較重。中國的與大中都市毗連的海域、海灣、入海河口處的污染與生態破壞差不多比較嚴峻,入海污染物中來自陸上的占80%以上。近岸海域水質四大海區黃海、南海水質較好,東海、渤海水質較差。海岸邊的固體垃圾

資料來源:香港地球之友

海邊隨意焚燒垃圾的污染

資料來源:李皓攝圖片

赤潮2002年,全海域共發覺赤潮79次,累計面積超過10000平方公里。其中,東海海域共發覺赤潮51次;黃、渤海海域共發覺赤潮17次;南海海域發覺赤潮11次。2002年赤潮發生的特點:發生時刻早、跨度長,區域集中,有毒赤潮次數增多。赤潮高發期集中在5~7月;大面積赤潮集中發生在長江口及浙江、福建近岸和近海海域。措施與行動環渤海“禁磷”行動環渤海四省市全面實施了禁用含磷洗滌劑打算。“禁磷”以來,渤海海水中活性磷酸鹽含量有所下降,渤海未發生大面積的赤潮。近岸海域環境監測分站成立為加強近岸海域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國家環保總局批準成立了大連、天津、青島、廈門、舟山、深圳和北海7個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近岸海域環境監測分站。三、生態環境破壞

我國生態環境的差不多狀況是:總體在惡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遠遠趕不上破壞速度,生態赤字逐漸擴大。(一)森林資源貧乏(二)草地退化嚴峻(三)耕地質量下降(四)土地荒漠化(五)生物物種減少(一)森林資源貧乏中國的森林資源量1998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世界森林資源評估報告》指出:中國的森林面積為1.34億公頃,占世界森林總面積的3.9%。中國人均森林面積列世界第119位。中國森林總蓄積量為97.8億立方米,占世界森林總蓄積量的2.5%。目前中國森林面積達到1.58億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6.55%,森林蓄積量為112.7億立方米。2002年,在林業重點工程的帶動下,全國造林761.23萬公頃,比上年增長53.7%。中國森林面臨的問題一是森林資源質量不高,中幼齡林比重大,其面積占全國林地面積的71%,而人工林中的中幼齡林比重高達87%。二是森林資源分布不均,要緊分布于東北、西南、東南地區,而西北、華北地區森林資源稀少,風沙危害嚴峻。三是森林資源破壞嚴峻,亂砍濫伐現象比較普遍,由于長期亂砍濫伐和毀林開荒,中國寶貴的天然林面積大量減少。在占中國國土面積50%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區,森林覆蓋率不足1%,許多地區無林可言。

被毀滅的林區

圖片資料來源: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CFEJ)四是森林災難較為頻繁,2002年,全國要緊森林病蟲害發生面積847萬公頃,比上年增加16.1萬公頃;2002年,我國共發生森林火災7527起,受害森林面積47630公頃,森林火災受害率為0.3‰,因森林火災傷亡98人。與前三年年均值相比,森林火災次數上升了27.5%,受害森林面積和人員傷亡分不下降了19.8%和55.3%。五是酸雨帶來的酸沉降正導致大片森林衰退消逝,森林受害面積上百萬公頃。措施與行動

六大生態工程建設進展天然林資源愛護工程自1998年試點以來,累計完成人工造林146.6萬公頃,飛播造林165.3萬公頃,封山育林478.1萬公頃,對9496.7萬公頃森林進行了管護。重點地區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2002年,6個防護林工程共完成人工造林70.3萬公頃,飛播造林7.3萬公頃。退耕還林工程從1999年開始實施的退耕還林工程,到2002年擴展到25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累計完成退耕還林任務583.1萬公頃,包括退耕地造林269.2萬公頃,宜林荒山荒地造林313.9萬公頃。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2000年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5省(區、市)的75個縣試點以來,截止到2002年12月底,累計完成治理任務228萬公頃。重點地區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工程2002年7月正式開始啟動。工程規劃建設范圍涉及全國18個省(區),以及其他適宜進展速豐林的地區。規劃建設總規模為1333萬公頃。創建園林都市截止2002年,已有39個都市(區)成為國家“園林都市(區)”。野生動植物愛護及自然愛護區建設工程達賚湖自然愛護區加入了聯合國人與生物圈愛護區,使我國加入聯合國人與生物圈愛護區網絡的愛護區數量達到22個,同時,21處自然愛護區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中國人居環境獎截止2002年,共有深圳、大連、杭州、南寧、石河子、青島、廈門和三亞8個都市獲得建設部設立的“中國人居環境獎”。有62個都市或項目獲得“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有力地推動了都市政府改善都市人居環境的工作。

(二)草地退化嚴峻中國草地資源全國各類天然草原3.93億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41.7%,僅次于澳大利亞,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占有草地僅0.33公頃,為世界人均面積的一半。目前,草原過牧的趨勢沒有全然改變,草原利用不科學,亂采濫挖等破壞草原的現象時有發生,中國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以每年200萬公頃的速度遞增。草原生態環境局部改善,整體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扭轉。2002年,全國草原鼠害發生面積8000多萬公頃,成災面積2000多萬公頃;草原蝗災發生面積2324.8萬公頃,其中嚴峻發生面積1266.3萬公頃,分不比上年增加9.4%和8.0%,是建國以來草原蝗蟲大發生年份之一。2002年,共發生草原火災448起。內蒙古和新疆均發生了較嚴峻的雪災。健康的草原

資料來源:中國生物多樣性愛護基金會(CBCF)圖2:荒漠化的草原

圖片來源: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宋瑩攝草地退化的緣故一是長期超載過牧,過度使用;二是氣候干旱,使草地逐步沙化;三是人為采樵、濫挖藥材、摟發菜、開礦和濫獵,破壞草地植被,致使草地退化。措施與行動退牧還草工程啟動2002年,國家投資12億元,在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四川、寧夏、云南等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96個重點縣(旗、團場)啟動了退牧還草工程。

(三)耕地質量下降中國的土地資源我國現有耕地12593萬公頃,人均耕地面積約0.10公頃,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2002年全國建設占用耕地19.65萬公頃,災毀減少耕地5.64萬公頃,同期全國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26.08萬公頃,增減相抵增加耕地0.79萬公頃。同期生態退耕減少耕地142.55萬公頃,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34.90萬公頃,2002年全國耕地比上年凈減少168.62萬公頃。沙塵暴

水土流失狀況

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37.1%。每年流失的土壤總量達50多億噸,相當于在全國的耕地上刮去1厘米厚的地表土(50年來,水土流失毀掉的耕地達4000萬畝),所流失的土壤養分相當于4000萬噸標準化肥,即全國一年生產的化肥中氮、磷、鉀的含量。造成水土流失的要緊緣故是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植被破壞。措施與行動完善土地資源宏觀調控體系經國務院批準的各項土地資源規劃接著深入貫徹實施。由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專項規劃、土地利用詳細規劃構成的土地利用規劃體系差不多確立。國家、省、市、縣、鄉(鎮)五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體系不斷完善。《全國土地開發整理規劃(2001-2010年)》于2002年底完成。全國實現耕地占補平衡以提高土地資源尤其是耕地資源對經濟社會可持續進展的保障能力為全然動身點,堅持耕地占補平衡,補充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2002年度全國31個省(區、市)全部實現建設占用耕地占補平衡。(四)土地荒漠化目前,中國國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國土陸地總面積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積還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長。中國每年遭受的強沙塵暴天氣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內蒙古一些地區的居民被迫遷移他鄉。措施與行動《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履約情況中國的防治荒漠化履約工作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在履約過程中,中國注意將參與國際資本、技術和人才競爭作為國際合作的戰略任務,開展公約框架下的各項合作。如:成功舉辦了“東北亞沙塵暴合作國家咨詢會”;開展了德國、美國等國防治荒漠化技術合作項目。積極參與了公約亞洲區域目前差不多啟動的所有專題網絡的項目活動,全方位加強交流與合作;作為荒漠化監測與綜合評價的網絡東道國,積極開展了亞洲區域指標體系的制定工作。

(五)生物物種減少中國的物種資源現狀自然愛護區濕地措施與行動中國的物種資源

中國是世界上動植物種類最多的國家之一,生物多樣性居全球第八位,北半球第一位。

中國有高等植物32800種,占世界總種數的10%,僅次于馬來西亞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中國動物種類約10.45萬,占世界總數的10%。中國具有地球陸地生態系統的各種類型,包括森林、灌叢、草原、稀樹草原、草甸、荒漠、高山凍原、以及復雜的農田生態系統,而且每種生態系統還包括多種氣候型和多種土壤型。圖片資料來源:中國生物多樣性愛護基金會(CBCF)針葉林型闊葉林型針闊葉林型竹林型

草原草甸型

灌木荒漠型高原荒野型

資料來源:中國生物多樣性愛護基金會(CBCF)

紅樹林現狀我國生物多樣性接著受到自然和人為活動的破壞,自然生態系統不斷退化,生境喪失和破裂化程度加劇,專門多物種數量持續減少,遺傳資源破壞和流失嚴峻,外來入侵物種對生物多樣性阻礙日趨嚴峻。由于人口的急劇增長、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以及環境污染和自然生態破壞,中國的生物多樣性損失嚴峻,動植物種類中已有總物種數的15%-20%受到威脅,高于世界10%-15%的水平。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所列640個種中,中國就占156個種;近50年來,中國約有200種植物差不多滅絕,高等植物中瀕危和受威脅的高達4000-5000種,約占總種數的15%-20%。許多重要藥材如野人參、野天麻等瀕臨滅絕。《中國珍稀瀕危愛護植物名錄》確定珍稀瀕危植物354種,其中,一級8種,二級143種,三級203種;中國近百年來,約有10余種動物絕跡,如高鼻羚羊、麋鹿、野馬、犀牛、新疆虎等。目前,有大熊貓、金絲猴、東北虎、雪豹、白暨豚等20余種珍稀動物又面臨絕滅的危險。《國家重點愛護野生動物名錄》確定國家重點愛護動物257種,其中一級96種,二級161種。丹頂鶴、臺灣猴、扭角羚、白唇鹿、華南虎、褐馬雞、黑頸鶴、綠尾紅雉、揚子鱷、中華鱘等屬于我國100多種珍稀動物之列。自然愛護區截止2002年底,全國自然愛護區達1757個,總面積為13295萬公頃,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3.2%。其中國家級自然愛護區總數188個,面積為6042萬公頃。措施與行動四、自然災難氣候災難[干旱]2002年,北方和華南兩地大部地區1~3月降水量一般偏少4成以上,同期氣溫又持續異常升高,旱區涉及華北大部、東北中西部、黃淮北部、西北東部及華南、西南部分地區。[暴雨]2002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長江中下游一帶持續陰雨,部分地區出現大至暴雨或大暴雨,降水量一般在200~500毫米,[熱帶風暴]2002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上共有26個熱帶風暴生成。其中有17個進展成臺風,6個在中國登陸,登陸個數較常年稍偏少,強度偏弱,造成的損失輕于往年。[沙塵暴]2002年春季,全國共受到12次沙塵天氣(其中8次源自蒙古國)突擊,其特點是強度偏強,阻礙范圍廣,出現時段集中。地震災難2002年,中國境內共發生5級以上地震29次,其中5級地震25次,6級地震2次,7級地震2次。包括臺灣地區19次,東海1次,大陸地區9次。地質災難2002年全國共發生各類地質災難40246起,造成853人死亡、109人失蹤、1797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51億元。海洋災難2002年,中國海洋災難屬中等偏輕年份。全年因海洋災難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66億元,死亡、失蹤人數共計124人,受災人口約1,000萬人。措施與行動全國海洋功能區劃公布實施地質災難預報地質災難調查與區劃

第四節解決環境問題的全然途徑重點一操縱人口,加強教育,普遍提高群眾的環保意識,強化環境治理一條低投入、高效益的解決環境問題的全然途徑。二、解決環境問題必須要有相當經濟實力,既需付出巨大的財力、物力,同時需要通過長期的努力。三、依靠科技進步解決環保問題第五節當代世界環境問題的變化趨勢一、當代世界環境問題變化趨勢的特點二、我國環境問題變化的趨勢三、人類環境的展望一、當代世界環境問題變化趨勢的特點:1、人口激增仍是世界環境惡化的根源2、發達國家環境問題變化趨勢的特點A、加劇全球性的環境問題B、對自然資源的消耗與破壞接著增加C、都市問題轉向室內3、進展中國家環境問題變化趨勢的特點A、人口B、都市的污染C、加速自然資源的消耗二、我國環境問題變化的趨勢1、環境資源的變化趨勢2、環境污染操縱的趨勢三、人類環境的展望重點1、全人類環保意識將極大提高2、新的環保科學技術將席卷全球3、完善法規和加強國際合作(1)會議(2)公約、聲明(3)專題(4)國際組織4、從我國環保事業的進展看人類環境的前景第六節環境愛護一、什么是環境愛護二、環保工作的迫切性三、我國環保工作的方針一、什么是環境愛護通過行政立法的手段,采取跨學科的綜合行動措施,合理的利用自然資源,防治環境污染和破壞,維護生態穩定,擴大有用資源的再生產,以保障人類社會的繁榮和進展。重點要緊內容:1、愛護和改善環境質量,愛護居民身心健康,防止機體在不良的環境阻礙下產生變異和退化。2、合理利用資源,減少或消除有害物質進入環境,愛護自然資源的恢復與擴大再生產,以有利于人類生活和生存。二、環保工作的迫切性1、生態平衡的破壞及環境污染會破壞環境對資源的再生能力,將成為生產力進展的障礙。2、隨著生產力的進展,人們對環境的要求愈來愈高,假如環境污染嚴峻,將阻礙人類的健康和生產積極性。3、現代化的生產裝備或周密產品,需要一個清潔的環境,在某種意義上,搞不行環境愛護也難以實現現代化生產。三、我國環保工作的方針重點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伙兒動手、愛護環境、造福人類。【考慮題】1什么是環境問題?它是如何產生又是如何進展的?它與社會經濟的進展有何聯系?2環境問題分幾類?具體內容是什么?3何謂全球性環境問題?當前世界關注的全球環境問題有那些?4解決環境問題的全然途徑是什么?5什么是環境愛護?6通過學習“我國的環境問題”一節,你如何評價我國的環境狀況?你認為應該從周圍的那些情況做起,自覺地去愛護環境?7、淺談環保工作的迫切性。8、我國環保工作的方針是什么?9、什么緣故講愛護環境確實是保人類自身?10、通過學習“我國的環境問題”一節,你如何評價我國的環境現狀?你應該從周圍的那些事做起,自覺的去愛護環境。11、你對人類以后的環境狀況持何種態度?有何觀點?什么緣故?【作業】1、環境問題分幾類?具體內容是什么?2何謂全球性環境問題?當前世界關注的全球環境問題有那些?3解決環境問題的全然途徑是什么?4什么是環境愛護?5、你對人類以后的環境狀況持何種態度?有何觀點?什么緣故?【參考書目】1、《環境愛護基礎》清華大出版社2、《環境愛護概論》高等教育出報社3、《當代世界重大環境問題》,姜象鯉,中國標準出版社,19924、《資源與環境知識讀本》地質出版社【教學效果追記】環境問題的概念,環境問題的分類,環境問題的性質與實質,解決環境問題的全然途徑,當前世界關注的全球性環境問題,我國環境問題的特點是本章的重點通過講授與CAI課件、幻燈膠片等直觀教學手段相結合,并補充了大量的資料圖片,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預習】生態系統、生態平衡

第三章生態學基礎【教學目的與要求】了解并掌握生態學的差不多概念和規律以及其與環境愛護的關系,為深入研究和解決人類的環境問題提供必要的理論依據。【教學重點與難點】生態學的含義;生態系統的概念;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生態系統的功能;生態平衡的概念及阻礙因素;生態學原理在環境愛護中的應用。【教學方法】講授與CAI課件、幻燈膠片等直觀教學手段相結合。【教學時數】10學時【教學內容】第一節生態學的定義及其進展第二節生態系統及其組成第三節生態系統的功能第四節生態平衡第五節生態學在環境愛護中的應用生態學的含義及其進展一、生態學定義:生態學是德國生物學家;黑格爾于1866年在《有機體一般形態學》一書中首先提出。;黑格爾把生態學解繹為:研究生物有機體和無機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定義:研究生物與其生活的環境之間相互關系和作用機理的科學。重點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環境:非生物環境如:空氣、陽光、水;生物環境:指主體生物以外的其它生物二、生態學的進展(一)生物學分支學科時期:20世紀60年代往常,生態學差不多上局限于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屬于生物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植物生態學、動物生態學、微生物生態學。個體生態學、種群生態學和生態系統。個體生態學:是研究各種生態因子(光、氣、溫、濕、土等)各種生物及人類活動等對生物個體的阻礙。種群生態學:是研究種群與其生存環境相互作用下,種群(是在一定空間和時刻內同種個體集合成的有機統一體)空間分布和數量變動的規律。生態系統:是指在自然界一定空間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下一節介紹)(二)綜合性學科時期:目前生態學的進展要緊表現以下3個方面:1、生態學在基礎研究方面,已趨于向定性和定量相結合,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方向進展。2、生態學與相臨學科相互交融,產生了若干新的生長點如:化學生態學、經濟生態學(課本29頁)3、生態學與經濟學社會學相互滲透出現了突破性的新進展。第二節生態系統的差不多概念一生態系統的概念二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三生態系統的類型一、生態系統的概念:生態系統是指一定空間范圍內,生存的所有生物與非生物(環境)通過能量流淌、物質循環和信息聯系的統一體。重點一個物種——種群——群落——生態系統。二、生態系統的組成:重點生產者生物消費者分解者非生物:環境要素(溫度、光照、大氣、水、土壤、氣候)(一)生物部分1、生產者:生產者(自養者)是生態系統的基礎重點指能制造有機物質的自養生物,要緊是綠色植物,也包括少數能自營生活的微生物(如光能合成細菌和化能合成細菌也能把無機物合成為有機物)植物葉綠素CO2+H2OC6H12O6+O2糖蛋白質、脂肪2、消費者(異養生物)要緊指動物,它們以其它生物或有機質為食。?草食(植食性)動物叫一級消費者,以植物(葉、果實、種子)為食的動物如羊、兔、等;?肉食動物(二、三級消費者)以草食動物或其他較小動物為食。如虎、狼等;?寄生動物:寄生在其它動、植物體內,靠吸取宿生的養分生活如細菌;?腐食動物:以腐爛的動、植物殘體為食如老鷹、蜣螂等;?雜食動物既吃植物也吃動物如麻雀、熊、鯨魚、人等。消費者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一是實現物質和能量的傳遞草—兔子—狼;二是實現物質的再生如植食性動物把植物蛋白生產為動物蛋白;三是對整個生態系統有自動調節的能力,尤其是對生產者過度生長、生殖起操縱作用。3、分解者(還原者)指具有分解能力的各種微生物,也包括一些低等原生動物如土壤線蟲等。分解者是生態系統的“消潔工”。它們把動、植物的尸體,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歸還給非生物環境。假如沒有分解者,死亡的有機體就會堆積起來,使營養物質不能在生物和非生物之間循環,最終使生態系統成為無水之源。生態系統分解者的數量十分驚人,1萬平方米農田中細菌的數量可達18公斤。因此分解者起到物質循環、能量流淌、凈化環境的作用。(二)、非生物部分即各種環境要素,包括溫度、光照、大氣、水、土壤、氣候、各種礦物質和非生命的有機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腐殖質等)原料部分:陽光、CO2、H2O、O2無機鹽及非生命有機質;媒質部分:空氣、土壤、水;基質:巖石、砂、泥三、生態系統的類型:1:按環境中水體狀況荒漠生態系統陸地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水生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2:按由來程度劃分:自然生態系統(原始森林、未經放牧的草原、人跡罕見的沙漠等)、半自然生態系統(農田、養殖湖泊、人工森林等)人工生態系統(都市、礦區、工廠)3、按大小巖石圈、水圈、土圈,地球最外一層為大氣包圍稱之為大氣圈。生物圈第三節生態系統的功能一生物生產二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淌三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四生態系統中的信息聯系一、食物鏈和營養級(生物生產)重點(一)食物鏈1、食物鏈:各種生物以食物聯系起來的鏈鎖關系。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巴。都包含了食物鏈的意思青草——蝗蟲——蛙——蛇——鷹。2、食物鏈的類型:捕食性食物鏈(以生產者為基礎植物——食草動物——食肉動物);腐食性食物鏈(以動、植物尸體為基礎植物殘體——蚯蚓——線蟲——節肢動物);寄生性食物鏈(指小動物寄生在大動物體上跳蚤——黃鼠——鼠疫病菌);碎食物食物鏈——是由高等植物葉子的碎片經細菌和真菌的作用再加入微小的藻類構成。(樹葉碎片及藻類——蝦——魚——食魚的鳥類)3、食物網:在一個生態系統中,食物關系往往專門復雜,各種食物鏈互相交錯,形成一個復雜的網狀結構——食物網。食物網是生態系統中普遍而又復雜的現象,它不僅維系著一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和自我調節能力,而且推動著有機界的進化,食物網越復雜生態系統越穩定。食物鏈上的各種生物相互阻礙、相互制約,一環扣一環。生物富集作用:某些元素和難降解的化合物通過食物鏈而逐漸濃縮的現象。重點(二)營養級1、

食物鏈上的每一環節叫營養級。生產者為第一營養級,一級消費者為第二營養級——。一般營養級只有4——5級,凡是在同一層次上的生物都屬于同一個營養級。2、生態金字塔:一般來講每一級的生物能量僅有10%左右轉移到下一級生物,由于能量遞減生物的個體數目也急劇減少。我國有“一山不容二虎”講法。表明在有限的生存環境條件下不可能供養許多位于能量金字塔頂端的老虎。能量塔圖二、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淌重點1、能量守恒第一定律:能量在流淌過程中也會由一方式轉變成另一種形式,在轉變過程中既可不能消逝,也可不能增加;2、第二定律:能量的傳遞是從集中到分散,從能量高向能量低的方向進行的。在傳遞過程中又總會有一部分成為無用的能釋放。3、上一級營養的能量僅有10%左右能量被下一營養級利用,所有的能量都來自太陽,太陽能——生產者——草食動物——一級肉食動物——二級肉食動(植物利用太陽能只有1.2%左右)分解者——釋放能量三、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一)水循環:(二)碳循環:室溫效應——C也是構成生物體的要緊元素,它以CO2的形式貯存于大氣中(三)氮的循環四、生態系統中的信息聯系重點在生態系統的各組成部分之間及各組成部分的內部存在著各種形式的信息聯系,以這些信息使生態系統聯系成為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1、營養信息(食物鏈)2、化學信息(螞蟻分泌的化學物質)3、物理信息(通過聲音、顏色、和光)4、行為信息第四節生態平衡一、生態平衡的概念1、生態平衡的概念:任何一個正常的生態系統中,能量流淌和物質循環總是不斷地進行著,但在一定時期內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都保持著一種動態的平衡叫——。重點生物種類,種群比例相對穩定;生物種類的組成數量比例相對穩定;能量流淌、物質循環相對穩定。2、特點:相對地平衡,有自我調控能力;動態平衡,不是靜態平衡。二、保持生態平衡的因素:生態系統本身具有自動調節的能力自身的調節能力要緊由三方面造成:強大的生殖能力;專門窄的適應能力;環境資源是有限的。使系統內部各成分彼此操縱、制約保持一定數量。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是有限的,外部沖擊或內部變化超過那個限度,生態系統就可能遭到破壞,那個限度稱為生態閾值。重點阻礙自我調節能力的因素:1、結構的多樣性:生態系統中結構越復雜,自動調節能力越強,結構越簡單,自動調節能力越弱。2、功能的完整性:指生態系統的能量流淌和物質循環在生物生理機能的操縱下能得到合理地運轉。運轉越合理,自動調節的能力越強。如淡水生態系統——排入了大量的酚——(微生物、水藻等降解酚)假如它們不存酚不能降解平衡就會被壞。三、破壞生態平衡的因素:1、自然因素:是指自然界發生的異常變化如火山爆發、山崩、海嘯、地震、水旱災難、流行病等自然災難,都可能破壞一個地區的生態平衡,由這類緣故引起生態平衡的破壞稱為第一環境問題。2、人為因素:又稱第二環境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

使環境因素發生變化:向環境輸入大量污染物質污水、廢氣;對自然資源不合理利用過渡放牧——草原退化。(2)

物種改變引起平衡的破壞:50年代大量捕殺麻雀導致一些害蟲大量生殖(除四害)(3)信息系統的破壞:見課本46頁釋放的污染物于昆蟲的生殖信息相同因此昆蟲的生殖受到阻礙種群數量會下降甚至滅絕。四、生態平衡失調的標志(一)結構上的標志:課堂討論舉例首先表現在結構上一級結構缺陷;二級結構變化。一級結構指生態系統的各組成成分,即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及非生物成分組成的生態系統結構。二級結構指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非生物成分各級的組成結構。如:生產者的組成,各種植物的變化種類、品種;消費者的組成,各種動物的種類變化。五、生態平衡的恢復與再造。即綠山、又富民第五節生態學在環境愛護中的應用一、利用生態平衡理論合理利用與愛護自然資源二、充分利用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消除污染三、利用生態學原則編制生態規劃,從全然上解決環境問題四、綜合利用資源和能源五、在環境愛護其它方面的應用六、為環境標準的制定提供依據:一、利用生態平衡理論合理利用與愛護自然資源:愛護生態平衡絕不能被誤解為不同意觸動它,必須強調的是每一個生態系統對外力都有一個忍耐限度,人類對環境所施加的壓力不能超過那個限度,否則生態平衡就被破壞。(一)、依照資源的來源可將其分為:自然資源(指自然界提供的物質條件);社會資源(指人類利用自然資源加工制造的物質財寶如農業機械、電力等)(二)依照資源的特性將其分為重點不可枯竭的自然資源(取之不盡資源)空氣、光等;可枯竭的資源又分為:可更新資源生物、水。舉例不可更新資源指礦物質舉例二、充分利用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消除污染當系統內一部分出現了問題或發生機能異常時,能夠通過其余部分的調節而得到解決或恢復正常,又叫環境自凈能力。環境容量:在人類生存和自然生態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環境所能容納的污染物。環境自凈:環境受到污染后,在物理(稀釋、擴散揮發)、化學(氧化還原、化合分解)和生物(汲取、降解)凈化三大類。重點1、大氣污染的生物凈化——防污綠化大量載培具有凈化能力的喬木、灌木和草坪,建立完善的都市防污綠化體系。植物具有汲取大氣中的污染物質(SO2、CO2等)滯塵消減噪音和殺菌等作用。如:1公斤西紅柿葉可汲取F23mg;一公傾柳樹林葉每年可汲取SO2720公斤;加拿大楊和新疆楊每克葉子(干重)分不吸叫SO22.35mg和2.18mg能凈化環境的植物:討論天然解毒機——木槿;污水凈化器——水葫蘆粉塵過濾器——榆樹;抗污降毒木——夾竹桃天然吸塵器——泡桐;綠色消聲器——珊瑚樹污染監察兵——女貞;常綠凈化器——黃楊殺菌作用:滯塵使空氣凈化,減少了細菌在空氣中的浮著物;植物本身具殺菌作用如:松、冷杉可殺死白喉、肺結核、痢疾等病菌。2、水體污染物的生物凈化如利用水生植物和藻菌共生系統的氧化塘能夠凈化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使水體的有機污染物或重金屬被吸附或降解,如氧化塘中好氧微生物能夠把污水中的有機物分解成CO2、H2O、NH+4和PO4-等藻類以此為營養物質大量生殖并進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氣。微生物又可分解殘體,建立了一個人工生態系統使有毒物質變為無毒物質。三、利用生態學原則編制生態規劃,從全然上解決環境問題生態規劃又稱環境規劃,它是指在編制國家或地區的進展規劃時,不是單純考慮經濟因素,而是與地球物理因素、生態因素和社會因素等緊密結合在一起進行考慮使國家和地區的進展能順應環境條件,不致使當發的生態平衡遭受重大破壞。日本:國土面積占世界以0.07%;而能源消耗占世界5%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0倍,編制國家打算時;工業向能源資源消耗少、污染也低的企業轉化。四、綜合利用資源和能源閉路循環工藝:把兩個以上的流程組合成一個閉路體系使一個過程產生的廢料或副產品為下一個的原料。重點生態工藝:無污染工藝。工業生態農業:利用生態系統原理,依據生態系統內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的差不多規律建立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重點生態農業:舉例生產結構(農、林、牧、副、漁各業合理結合,使農作物的產物能多層次利用);強調:1、施用有機肥和豆科植物輪作,化肥只作為輔助,2、生物(抗蟲作物)操縱技術和綜合操縱技術防治病蟲害減少農藥污染。書56頁菲律賓的馬雅農場為一個生態農業典范。種植業——(桔桿)畜牧業——(糞便)沼氣或養魚;種桑——養蠶——魚——塘肥——種桑。五、在環境愛護其它方面的應用(一)

闡明污染物質在環境中的遷移轉化規律污染物進入環境后,不是靜止不變的,隨著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食物鏈的復雜生態過程,不斷遷移,轉化,積存,富集。水——浮游生物——小魚——大魚——魚鷹DDT食物鏈的富集濃度增多了數萬倍甚至數百萬倍看書。六、為環境標準的制定提供依據:要緊依據環境容量:污染物濃度與人體健康和生態系統和關系——環境容量——環境標準環境容量:環境質量所同意的污染物濃度。(保證人體健康;愛護生態系統的平衡)空氣標準環境質量標準水質標準污染源排放標準土壤標準技術設計標準和警報標準綜合所述:不難看出,生態學理論是愛護環境,維持平衡的最全然的依據,也是人類解決面臨的各種重大環境問題的要緊途徑。【考慮題】1什么是生態學?2什么是生態系統,其差不多組成成分有那些?3生態系統具有哪些功能?4在生態系統中什么緣故將綠色植物稱為生產者?5生態系統的能量流淌服從什么規律?研究生態系統的能量流淌與物質循環對指導生產活動有何意義?6生態系統中的信息聯系有哪些形式?7什么是生態平衡?阻礙生態平衡的因素有哪些?試列舉你熟知的破壞生態平衡的例子。8試舉例講明如何利用生態學原理解決資源的綜合利用,這與環境愛護有何關系?【作業】1、什么是生態學?2什么是生態系統,其差不多組成成分有那些?3生態系統具有哪些功能?4生態系統中的信息聯系有哪些形式?【參考書目】1、《環境愛護基礎》清華大出版社2、《環境愛護概論》高等教育出報社3、《生態學》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4、《資源與環境知識讀本》地質出版社5、《環境監測》天津大學出版社【教學效果追記】生態系統、生態平衡及生態系統的合理運用是重點和難點內容,解決的方法對比區不和功能找規律。利用圖解的方式解釋生態系統的組成及功能,利用網絡上下載的圖片展示生態自然環境,特不形象,效果良好。【預習】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第四章環境污染與人體健康【教學目的與要求】了解環境污染物的來源和環境的致病因素,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從人和環境的辨證關系認識愛護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意義。【教學重點與難點】環境污染物阻礙人體健康的特征;環境的致病因素;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教學方法】講授與CAI課件、幻燈膠片等直觀教學手段相結合。【教學時數】2學時【教學內容】第一節人與環境的辨證關系第二節環境污染及其對人體的作用第三節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第一節人與環境的辨證關系環境物質與人體物質的和諧統一:我們明白,生物是地球環境進展中的產物,而人類又是生物進化的產物,人體中物質和環境中物質通過新陳代謝在不斷地進行著交換,人體血液中的60多種化學元素的含量比例同地殼中各化學元素含量有明顯的相關特性。二、人與環境之間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第二節環境污染及其對人體的作用一、環境污染物及其來源二、環境污染阻礙人體健康的特征三、環境致病的因素一、環境污染物及其來源(一)、什么叫環境污染物:人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排入大氣、水、土壤中引起環境污染或導致環境破壞的物質叫環境污染物。重點(二)、當前要緊的環境污染物及其來源:1、生產污染物(工業:未經處理或處理不當的“三廢”;農業:長期使用的農藥、化肥對空氣、水、土壤、糧食富產品等的污染殘留)。2、生活性污染物:處理不當的生活廢棄物(類便、垃圾、污水)。3、放射性污染物:核能工業排放的放射性廢棄物;醫用及工農業用的放射源;核武器生產及試驗所排放出的廢棄物二、環境污染阻礙人體健康的特征1、阻礙范圍大:80年代突發事件2、作用時刻長:我們長期暴露在污染的環境中3、污染情況復雜:除急性危害外,專門多污染物進入環境后,受大氣、水、土壤等的稀釋一般濃度專門低,但污染物種類繁多,它們通過生物或理化作用發生轉化、代謝、降解和富集作用。從而改變其原有的性狀和濃度,產生不同的危害作用。三、環境致病的因素(一)、按其性質分為(物理、化學、生物)三大類:1、物理性致病因素(電離輻射:各種射線X等;非電離輻射:紫外線、廣播電視設備、噪音(建筑噪聲,生產性噪聲,交通噪聲)、振動等。2、化學(有毒氣體或蒸氣SO2、、H2S、CI2等;重金屬及無機化合物鉛、汞、氰化物等;農藥、化肥及食品防腐劑等)3、生物(細菌、寄生蟲等;真菌如黃曲霉毒素)四、阻礙環境污染物對人體作用的因素重點對人體的危害性質和程度,要緊取決于以下因素:1、劑量:環境污染物能否對人體產生危害的程度,要緊取決于污染物進入人體的“劑量”(1)關于非必需元素、有毒元素或生物體內尚未查出的某些元素進入人體的劑量達到一定程度,即可引起異常反應,甚至致病,對這一類必須研究和制定其最高容許限量。(2)對人體必需的元素也有一個適量的問題:過少——不能滿足人體的需要,形成一系列病變;過多——引起不同程度中毒性疾病如;飲用水的氟F環境標準是1.2ppm假如>2ppm斑釉齒假如<0.5ppm齲齒發病高。2、作用時刻:專門多環境污染物具有生物的富集作用(蓄積性),只有在體內蓄積達到中毒閾值時,才會產生危害,隨時刻的延長毒物蓄積量將加大。3、多種因素的聯合作用:如Zn能拮抗鎘對腎小管的損害。而CO與H2S可相互促進中毒的進展;丙醇對人體無毒但與四氯化碳一起進入機體時則可使四氯化碳對肝臟的毒性大大高于其單獨作用。4、個體的敏感性:健康狀況、生活狀況、遺傳因素等有關。兒童對鉛的汲取比成人多4—5倍而且專門容易進入大腦產生毒性。老人對各種有毒的物質反應敏感,于功能下降有關;有機氯農藥如DDT、666有機汞貯藏在人體的脂肪中因此其毒性對胖人要高。第三節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一、急性危害二、慢性危害三、遠期危害;一、急性危害重點1、

急性危害:指環境污染物一次或24小時內多次作用于人或動物機體引起的損害。煙霧事件:倫敦煙霧、多諾拉事件;光化學煙霧:汽車排出的氮氧化物和碳氫化物在日光、紫外線照耀下,形成以O3為主的光化學煙霧。印度博帕爾市農藥泄漏事件:1984年12月3日,英國聯合碳化物公司設在博帕爾市的農藥廠因治理混亂,使貯罐內劇毒的甲基異氰酸酯壓力升高而爆裂外泄,受害面積40千平方米,死亡人數約2500,受害人達20萬,目前可能留有后遺二、慢性危害重點舉例指污染物小劑量的長期持續不斷地通過空氣、水食物等多種介質進入人體后,對機體引起的損害1、

大氣污染使呼吸道慢性炎癥發病率升高(氣管炎、鼻炎、咽炎)2、

重金屬汞——日本20年后魚——人水俁病;Cr—水——發生口角糜爛、腹瀉、消化道疾病。3、其它:農藥、食品添加劑、糖精——致癌,慢性危害埋伏時刻長,阻礙廣泛,長時刻作用機體會損害機體內遺傳物質引起突變,給機體帶來遠期危害。三、遠期危害;(一)、致癌作用:舉例據資料分析報道,人類癌癥90%是由化學物質引起的,由病毒生物引起不超過5%,由放射性等物理因素引起的也在5%左右。經實驗研究致癌化學物質有221種,包括多環基烴類,芳香胺類,無機物,金屬類。(1)

早在1775年英國發覺清掃煙囪的工人多患肺癌和陰囊癌,后來人們成功的從煤煙、煤焦油中提出了苯并芘等多環芳烴類,揭示了致癌的緣故。香煙中含有苯并芘——肺癌。(2)

砷化物:砷礦開采和冶煉或經常使用砷農藥、含砷化合物通過廢水、廢氣排到環境中,污染空氣、水、以及食物,皮膚發黑、手掌、足癌變發病率高。石棉——隱蔽的定時炸彈:是一種纖維狀礦物,它不怕火燒,也不怕酸堿,還能隔音,絕緣,被廣泛用于層面板,墻壁房頂等建筑材料以及電器設備,汽車剎車器等多達3000多種,石棉纖維有銳利的尖刺,進入人體內可誘發胸膜、腹膜、肺癌。,在瑞典,丹麥除了少數用途外,石棉已被全面禁用。1986年10月美國國會通過了“關于必須拆除用于校舍的石棉”法案。國家已禁用石棉。(二)、致突變作用:引起生物體細胞的遺傳信息和遺傳物質發生突變、改變的作用。突變本來是一種自然現象,是生物進化的基礎,但關于大多數生物個體來講是有害的,哺乳動物—生殖細胞突變—導致不孕和胚胎早期死亡等,體細胞突變是引起腫瘤的基礎,污染物:硝胺類、苯并芘、甲醛、砷、DDT、黃曲霉素等。(三)、致畸:通過人和動物母體阻礙胚胎發育和器官分化使子代出現先天性畸形的作用。現已有的突變,母體懷孕早期感染風疹等能引起胎兒畸形、懷孕30—50天,服用“反應停”“冷靜劑”引起胎兒畸形。致畸物質:早基汞、五氯酚鈉、二惡英、四氯二本等。【考慮題】1環境污染物阻礙人體健康有哪些特征?2環境致病因素按其來源可分為哪兩大類?試舉例講明。3阻礙環境污染物對人體作用的因素有哪些?4環境污染物對人體健康有哪些危害?【作業】1環境污染物對人體健康有哪些危害?【參考書目】1、《環境愛護基礎》清華大出版社2、《環境愛護概論》高等教育出報社3、《環境終于還因素與人體健康》化學工業出版社常元勛主編2002、2【教學效果追記】通過實例、圖片講解污染物質對人體的危害,讓學生更直觀的認識到了環境污染對人體將康的危害,效果專門好。【預習】水資源的利用和愛護

第五章水資源的利用和愛護【教學目的與要求】了解我國水資源利用的情況和存在的問題;掌握水體和水體污染的有關概念和表征水體污染的要緊指標,了解水體污染的防治措施【教學重點與難點】我國水資源的特點和存在的要緊問題;水體和水體的概念;水體污染源;要緊水質指標;水體的富營養化【教學方法】講授與到污水處理場參觀相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