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 校 衛 生 學課件_第1頁
學 校 衛 生 學課件_第2頁
學 校 衛 生 學課件_第3頁
學 校 衛 生 學課件_第4頁
學 校 衛 生 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校衛生學

體育教育專業方向課程

體育專業選修課程

16學時,1學分緒論

學習目的:了解《學校衛生學》的概況一、有關概念:1、學校衛生學:是研究學生生長發育、健康狀況與學校教育和生活環境的相互關系,從而促進學生正常生長發育,增強體質,增進健康,提高學習效率的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2、健康: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而是身體的、心理的及社會適應的完美狀態。3、體質:是在遺產性和獲得性基礎上表現出來的人體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征。構成體質的五個要素:體形態發育水平:體格、體型、姿勢、身體成分等。身生理功能水平:機體各器官功能和代謝水平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發展水平:心理發育水平:智力、情感、行為、感覺、知覺、個性、意志等。適應能力: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三、學校衛生學的任務運用多門相關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研究正在學校接受教育的兒童少年的身心發育規律、特點,以及他們的生長發育、健康狀況、學習生活和體育鍛煉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尋找和發現影響學生身心發育和健康的各種因素,提出相應的衛生要求和適宜的衛生措施,以達到保護和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目的,為終身維護良好的生命質量奠定基礎。四、學校衛生學的內容研究兒童少年生長發育的規律、特點、影響因素和體育鍛煉對其生長發育、健康的影響,以及不同年齡、性別、健康狀況的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內容和方法。研究兒童少年心理發育特征、心理衛生問題及心理衛生要求。研究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的衛生原理、衛生方法以及學生的各種勞動方法,提高其學習能力和效率,增進健康。研究學校環境、運動場地設備對學生生長發育和健康的影響,以及衛生要求和衛生標準。研究常見病和傳染病在學校中發生和傳播流行的規律、特點,及其防治的衛生措施。五、學習學校衛生學的意義和方法1、意義:有助于指導體育專業學生學習、鍛煉和運動技術能力的提高,奠定中小學衛生保健知識的基礎,使其在今后的學校教學工作中能正確運用學校衛生學的理論知識和技能,指導與改進體育教學訓練和比賽,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增強學生體質,預防常見病和傳染病的發生。2、學習方法: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正確認識學校衛生學的地位和作用正確認識各種關系第一章兒童少年的生長發育和衛生要求一、概念:1、生長發育:指從受精卵開始到機體發育成熟的整個過程。2、生長:指細胞不斷繁殖增多,各組織器官不斷增長,整個身體長高、長大、增重。3、發育:指細胞組織不斷分化、形態改變、功能成熟。二、了解兒童少年生長發育規律的意義:有助于正確評價兒童少年的生長發育,便于進行正確的衛生指導。第二節青春期發育一、青春期的基本概念和分期概念:青春期分期:早、中、晚期二、青春期的內分泌變化生長素:生長介素:1、甲狀腺素2、腎上腺皮質素3、性激素(雄激素、雌激素)四、性發育發育指標年齡/歲男女身高突增開始乳房開始發育體型突增(身高、體重、肩寬等)陰毛出現腋毛出現月經初潮平均年齡期望值首次遺精平均年齡期望值111212~1313.214.615.6910.710~1111.312.813.6女性性器官和性功能的發育男性性器官和性功能的發育表1青春期發育起始年齡順序第四節兒童少年的體育衛生要求一、體育鍛煉對兒童少年發育的影響運動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神經系統二、兒童少年的體育教育衛生要求(一)運動系統骨骼與肌肉全面鍛煉,均衡發展減少劇烈跑跳,防止骨骼變形掌握好力量練習負荷保證膳食中鈣和磷的供給適當進行柔韌性練習、增加薄弱環節的力量(二)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合理安排運動負荷:可強度稍大、密度減小、練習時間較短。少做屏氣練習,以減少對心臟的不良影響。結合動作結構和用力節奏,掌握呼吸方法。三、女生的體育衛生要求男女生區別對待運動中循序漸進,加強保護發展柔韌性,加強肩帶和腰腹肌的練習減少跳躍,保證骨盆正常發育月經期安全鍛煉第五節兒童少年早期訓練問題早期訓練的目的:全面扎實的打好基礎。早期訓練的年齡:參照身體素質發展敏感期

素質敏感期(歲)素質敏感期(歲)素質敏感期(歲)絕對力量10~13相對力量14~17速度力量2~12反應速度7~11動作速度7~9最高速度7~12短時耐力10~15長時耐力14~16平衡能力6~8模仿能力7~12協調性10~12靈敏性10~12訓練年齡特征

運動負荷的安排組別成人運動項目少年運動項目男女男女達到最高峰(世界水平)的年齡21±119±117±115±1必要的訓練年限8~106~10開始訓練的年齡10~126~8問題:你幾歲開始接受(較系統的)體育訓練?你見過或聽說過6、7歲兒童接受系統的運動訓練嗎?你對兒童進行系統的運動訓練的現象是贊成還是反對?為什么?你認為應該怎樣對待兒童的運動訓練?第二章兒童少年的心理衛生第一節心理衛生概述一、心理衛生的概念概念的廣義、狹義之分,對象的個體、群體之分。心理衛生的目的:二、心理健康的概念與標準(一)心理健康(二)心理健康標準1、智力發育正常。2、心理特征與年齡符合。3、良好的情緒。4、行為協調,反應適度。5、人際關系的心理適應。第二節兒童少年心理發育特征一、大腦發育中心問題:大腦物質發育及其功能發展二、兒童心理發育特征三、少年心理發育特征學習建議:將以上三個問題以簡練的語言分別歸納提煉成若干點,以概括性的描述其主要內容。請各位試試,并寫出來備用。第三節兒童少年的心理衛生要求一、兒童少年的心理衛生問題(一)兒童的心理衛生問題情緒問題:情緒表現不穩定,應查明原因,及時引導。學習問題:多出現不良適應,應尋找原因,培養興趣。品行問題:常有不端行為,男多于女,應家校配合正確教育。不良習慣:不良習慣易對心理產生不良影響,應及時矯正。(二)少年的心理衛生問題對性發育的困惑不解獨立意識增強對社會的認識能力不足學習負擔重、壓力大問題(課堂討論)體育如何促進兒童少年的健康心理發展?提示:(健康心理的三個重要方面:情緒、人格、人際關系)一、促進不良情緒的改善

改善心境、減輕焦慮、減少緊張和應激反應、獲得成功感(最佳表現、流暢體驗、高峰體驗、鍛煉快感)和價值感(證實能力、褒獎自我)

二、完善人格

有利發展優良意志品質、提高體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提高適應能力

三、改善人際關系

增強個人吸引力、增進溝通、有助培養協作能力和團隊精神第三章學校教育衛生第一節教育過程的衛生原理一、學習的生理心理基礎1、學習是一種心理活動2、學習是獲取、儲存和提取信息的過程

記憶是學習的重要環節(分為瞬間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3、大量科學研究解釋學習記憶的生理基礎(三)鑲嵌式活動

即大腦皮層興奮-抑制的轉換。同一種性質的教學活動時間一長,易產生注意力不集中,興奮擴散,降低學習效率。要組織好課程輪換,腦力活動與體力活動合理配合。

(四)保護性抑制

大腦疲勞后的自我保護。當出現疲勞時,要及時休息或及時做“鑲嵌式活動”,使神經細胞快速恢復。

(五)動力定型

即大腦皮層形成穩定的興奮-抑制的活動過程。可運用到學習習慣、作息制度、健康習慣的養成。三、科學用腦(一)適時用腦掌握大腦皮層功能高峰期,培養良好習慣,形成“生物鐘”節奏,提高學習工作效率。(二)掌握學習技巧專心致志,善于用腦,交替活動,提高效率。(三)運用記憶規律1、記憶的條件2、記憶的方法:

(1)提要法(2)解意法(3)連帶法(4)序列法

(5)韻語法(6)編組法(7)形象法

★舉例說明你是如何運用記憶方法進行學習的

(四)鍛煉身體,勞逸結合

每天運動1小時,符合鑲嵌式活動規律,有效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健康。7+1>8說。

(五)注意營養

有益大腦的營養物質有:蛋白質、卵磷脂、維生素、鈣、磷、鎂、鋅、碘。

做到:不偏食、不挑食、不盲目節食,一日三餐定時定量,膳食多樣化。四、學習中的疲勞及其消除(一)學習疲勞的產生原因1、學習內容難度大2、學習時間長、生活節奏緊張3、學習內容單調、興趣降低4、學習環境不良(二)學習疲勞的表現

(三)疲勞的恢復

早發現、早處理、早恢復

1、積極性休息:

根據鑲嵌式活動原理,動靜結合。

方法:1h腦力勞動后,進行10~20min身體活動。

2、睡眠:

與白天相反,睡眠是身體的全面保護性抑制,能使體力和精力得到恢復。

3、體育鍛煉與按摩

體育鍛煉能促進智力發展和體質機能的提高。按摩頭頸,可改善頭部血液循環,促進疲勞的消除和睡眠。

4、合理營養

學習過程中消耗神經能量較多,需及時補充(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否則影響學習和生長發育。問題:運動后疲勞的恢復手段第二節作息制度衛生一、一日生活制度(一)課業學習一日學習總時間:小學:1~2年級最多4h3~4年級最多5h5~6年級最多6h初中:最多7h高中:最多8h(二)課外活動

內容:體育鍛煉、文藝、科技、社團和公益

活動。

形式:戶外活動是課外活動的主要方式。

每日戶外活動時間:(包括1h體育鍛煉)

小學:3~3.5h

中學:2~2.5h

大學:1~1.5h

(三)睡眠

標準:

小學:10h

中學:9h

大學:8h

定時睡眠、按時起床、保證質量。(四)休息

指學習中的短暫休息,如課間休息、午休、午睡等。一般課間休息為10min,午睡為30~60min。

(五)自由活動

指在自由支派的時間里,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所作的目的在于發展個性的活動。如家務、社交等。

每日自由活動時間:

小學:1~1.5h

中學:1.5~2.5h

(六)進餐

原則:定時定量、合理分配。

熱量分配為:早30%,午40%,晚30%。間隔時間約5h。

進餐時間為:20~30min

餐前10~20min和餐后0.5~1h內禁止體力活動。

二、學周的合理安排

一般性了解

三、學期和學年的合理安排

一般性了解

第三節教學衛生一、授課衛生教學內容與方法的衛生要求:要根據學生身心特點和知識水平,選擇難易適合的教材內容,教材安排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通過多樣的教學方法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控制和調節學生的心理變化教師要善于觀察,并及時消除學生的不良學習情緒,激發其學習熱情。二、學習衛生(一)閱讀衛生眼書距離:30~50cm,視線夾角:課桌斜面12°~15°閱讀姿勢:坐姿,軀干正直,不緊張,不歪頭,頭稍前傾,距桌沿10cm,大腿平放。閱讀時間:30~60min,休息10~15min閱讀習慣:避免在不適宜的時間、不良的環境、用錯誤的姿勢閱讀。(二)書寫衛生持續書寫時限:另見表3-1小學生:5~15min中學生:20~30min正確姿勢環境要求照明度:200lx,光線方向:左上方三、唱歌衛生(略)四、考試衛生緊張心理造成不良應激反應,影響發揮,影響健康。堅持合理的學習、作息規律,創造良好考試環境第四節學校勞動教育衛生勞動教育的作用一、工種的選擇(一)符合年齡特點不宜從事的五類勞動不同年齡段的勞動安排(二)照顧性別差異(三)關注健康狀況二、勞動負荷

勞動負荷三要素:時間、定額、強度勞動時間:小學4年級以上:不超過2~3h初中:不超過3~4h高中:不超過6h勞動定額(與成人比較)小學5~6年級:40%初中:50~60%高中:70~75%勞動強度:與負重量、做功量、持續時間、個人勞動煉基礎、體格和健康狀況有關。三、勞動姿勢與設備(一)判斷勞動正確姿勢的原則減少肌肉靜力緊張和能量消耗避免神經、血管、內臟受擠壓防治脊柱彎曲保護視力(二)設備要符合兒童少年的身高、體型、骨骼特點,保證安全、舒適的操作。四、勞動場所與安全防護一、場所衛生開闊、干燥、通風、采光和照明好二、安全防護防護內容:水、電、污染物(化學物品或農藥等)、傳染病、動物傷害、交通安全和勞動符合。方法措施:做好組織工作和準備工作,設計突發事件預案。嚴明紀律、悉心照料。第四章學校環境與體育場地設備衛生概念:學校環境第一節環境衛生概述一、環境:二、環境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一)環境污染:(二)環境污染物的種類、來源種類:化學性、物理性、生物性來源:生產性、生活性、放射性(三)環境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影響1、特異性損害急、慢性中毒致畸作用致癌作用致突變作用2、非特異性作用(四)環境污染引起的疾病1、公害病2、職業病3、食物中毒三、學校環境衛生防護的基本措施(一)校園綠化(二)污物處理(三)水源保護(四)防止噪音第二節學習環境衛生一、教室衛生(一)教室的大小人數面積比:45~50︰50~55㎡

長寬比例:4︰3或3︰2(長8~9m,寬6.5m)

觀察角:30°

課桌與黑板的距離:前排>2m,后排<9m,留50~70cm的過道

桌椅排數:3排(不足50人),4排(超過50人)(二)教室采光與照明1、衛生要求足夠的照度:桌面上照度不低于150lx光線分布均勻:桌面上的最小和最大照度不低于1︰10避免炫光照明的人身安全2、自然采光:采光系數:室內照明度÷室外照明度×100%教室門窗的設置與采光:教室內顏色與采光:教學樓等建筑物之間的距離與采光:3、人工照明:教室照明與電燈的種類、功率、數量、懸掛高度、角度有關。相關數據見書P71采用熒光燈為光源(三)教室的通風和取暖1、通風的形式和設置通風應注意溫度、濕度和氣流對兒童少年健康的影響。自然通風與人工通風:調節溫度濕度2、合理通風制度根據季節、天氣變換合理調整開窗大小、時間。準時下課,離開教室,及時開窗通風。3、采暖設備和衛生要求集中式采暖:蒸汽式、熱水式局部式采暖:爐子、炭盆、火坑衛生要求:防燙傷、防中毒、防火災、防揚塵。二、課桌椅教具衛生(一)課桌椅衛生1、課桌椅的尺寸椅高、椅深椅面、椅靠背桌椅高差桌面桌椅距離2、課桌椅的類型(二)教具衛生書籍的衛生要求三、學生宿舍衛生※體育專業學生宿舍的衛生要求四、環境美化(一)綠化1、校園前區及路旁綠化2、教學區綠化3、運動場綠化(二)設置園林小品第三節體育場地和設備衛生一、體育場地的一般衛生要求(一)基地的選擇和坐落方向(二)采光與照明自然采光人工采光(三)通風(四)采暖與降溫適宜溫度:23℃~25℃采暖和降溫方式:二、室內體育場地的衛生要求(一)體操館保證人均使用面積不少于4㎡照明充足、光線均勻、通風良好地面平坦,有一定彈性器械牢固平穩,體操墊平整(二)球類館地面平整、有一定彈性光線充足、通風良好高度不少于7.5m,球場邊線距離墻壁不少于2m設施完整、排列有序(三)游泳館照明充足水池五面平整光滑、池底傾斜度適當合理消毒,水質理化標準符合衛生要求,無異味、無污染、清澈透明三、室外體育場地設備的衛生要求(一)田徑場南北向田賽場地布局合理,保證安全(二)球類場地足球場籃排球場第五章學校常見病和傳染病第一節學校常見病和傳染病概述一、相關概念1、學校常見病:在學生中普遍發生而常見的疾病。如近視眼、齲齒、單純性肥胖、神經衰弱等。2、傳染病:指由傳染性病原體或它們的毒性產物所致的疾病。3、病原體:部分侵入人體,導致人體患病的生物。如微生物(病毒、衣原體、支原體)、寄生蟲等(原蟲、蠕蟲)。4、傳染:病原體進入人體的過程。二、傳染病的流行趨勢

傳染病的發展:解放初期,天花、鼠疫、霍亂流行,當前艾滋病、SARS、丙型肝炎等傳染病發病率和死亡率明顯提高,威脅人類的健康。

影響新傳染病發生的主要原因:生態環境的變化、社會條件的變化、抗生素的濫用、生物變異、公共衛生措施失效。三、常見病和傳染病對學生健康的危害學生抵抗力免疫力差,易患常見病、感染傳染病,同時容易引起傳播流行,對其學習、生活和身體健康有嚴重危害。第二節傳染病流行病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一、傳染病發生與傳播的基本條件(一)病原體1、病原體的特性傳染力致病力毒力2、病原體的變異性(二)宿主:指在自然條件下被傳染性病原體寄生的人或動物。免疫力:二、傳染病的流行過程

是病原體從已受感染者體內排除,經過一定的傳播途徑,侵入易感者機體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斷發生、發展的過程。流行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傳染源傳播途徑

易感人群(一)傳染源概念病人隱性感染病原攜帶者動物傳染源(二)傳播途徑空氣傳播水源傳播食物傳播接觸傳播蟲媒傳播血液傳播土壤傳播醫源性傳播(三)易感人群指對某一傳染病缺乏免疫力,容易被傳染的人群。三、影響傳染病流行過程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二)社會因素第三節傳染病的預防措施一、管理傳染源執行“五早”:即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體檢:入學前體檢和入學后定期體檢對可能被傳染和病原攜帶者的防治與觀察查滅動物傳染源二、切斷傳播途徑對呼吸道傳染病傳播途徑的管理:保持公共場所空氣暢通、空氣消毒、帶口罩等。對腸道傳染病傳播途徑的管理:飲食衛生、保護水源、清潔廁所教育學生養成衛生習慣消毒方法:日曬(3~6h紫外線殺菌)煮沸(20min)化學法:針對性選擇消毒液。三、保護易感人群1、非特異性措施:對易感人群日常生活的指導:如遵守衛生制度、養成衛生習慣、合理營養、改善住宿條件等。2、特異性措施:通過計劃預防接種,獲得特異性免疫力。人工自動免疫:預防措施用病原生物和其毒素制成的生物制品教學接種,使人體自動產生免疫力。1~4周內產生,持續數月或數年。人工被動免疫:應急措施注射含有特異性抗體的免疫血清,以提高免疫力。即時獲得免疫,僅持續2~3周。第四節學校常見病的防治一、視力低下視力底下程度分級:用對數視力表檢查輕度:5.0~4.8中度:4.6~4.8重度:4.5及4.5以下我國學生近視率:2000年體質監測結果小學生:20.23%初中生:48.18%高中生:71.29%大學生:73.01%近視對兒童少年的影響:注意力受限易引起疲勞、頭痛、眼花、神經官能癥高考志愿報考受限(一)近視的概念與分類1、近視的概念:因眼對光的曲折力與眼軸長度不相適應導致眼睛辨認遠方物體的能力下降的一種身體缺陷。軸性近視(真性近視)曲折(光)性近視(假性近視)2、近視的分類按年齡分按光學成因分按病理變化分按近視程度分按近視形式分按真假近視分(二)近視的發生過程用眼過度,導致眼睛的調節緊張,視晶狀體凸度增大,屈折力過強,難以放松,造成假性近視。眼部調節緊張,會使眼內部組織代謝紊亂,眼球壁彈性降低,加上眼肌緊張、眼壓變化,導致眼軸變長,形成軸性近視。(三)近視的發病因素1、環境因素學業負擔用眼部衛生學習環境2、遺傳因素遺傳率大50%3、其他孕期患病體質與營養體育鍛煉(四)近視眼的控制1、近視眼的防治加強領導,開展宣傳教育控制用眼負荷改善用眼環境遵守用眼衛生合理營養定期檢查視力2、近視眼的矯治針灸和按摩云霧法眼藥水配鏡手術治療二、齲齒(一)齲齒的致病因素“三聯因素論”、“四聯因素論”。細菌和菌斑食物宿主:即牙齒及其對齲病的抵抗力和敏感性。P98時間(二)齲齒的癥狀淺齲(牙釉質齲)中齲(牙本質淺齲)深齲(牙本質深齲)殘冠、殘根(三)齲齒的處理(四)齲齒的預防措施加強口腔保健宣傳定期進行口腔檢查合理營養和體育鍛煉藥物防齲窩溝封閉其他防齲技術三、貧血概念:指血液單位容積內血紅蛋白亮、紅細胞數和紅細胞容積低于正常值的病理狀態。(一)病因1、鐵攝入量不足所攝入的食物含鐵量不足缺乏對鐵元素的認識2、機體需鐵量增多:兒童少年生長發育需要女性月經后未及時補鐵患病初愈(二)卻鐵性貧血的危害導致體內含鐵細胞酶活性降低,阻礙生長發育紅細胞攜氧能力下降,大腦缺氧,影響學習降低免疫力和抵抗力,易患病。(三)缺鐵性貧血的篩查標準表兒童少年血紅蛋白正常值下限1998年年齡性別正常值下限(g/L)6~12男、女11012~15男120女11515~17男130女120(四)缺鐵性貧血的防治1、營養健康教育科學營養教育,培養良好飲食習慣,不挑食、不偏食,定時定量進餐等。2、合理膳食合理選用補鐵食物。3、合理應用強化含鐵食品適時適量,防止鐵中毒。4、積極治療貧血患者對重度患者進行鐵劑治療,女性經期和經期后增加食物補鐵。四、單純性肥胖(一)影響肥胖發生的因素1、遺傳:雙親肥胖遺傳發生率達70%,雙親一方肥胖遺傳率達40%,雙親均不肥胖的子女發生率僅10%~14%。2、環境:社會經濟條件,家庭經濟條件,母親受教育程度等對兒童少年有顯著的影響。(二)肥胖癥易發時期1、孕后期2、嬰兒期3、青春期4、青春發育后期(三)肥胖癥對兒童少年健康的影響1、對生理的影響易發呼吸道感染。60%肥胖兒帶入成年。給許多成年疾病埋下隱患(糖尿病、動脈硬化、高血壓)。2、對心理的影響造成長期的心理壓力,對個性發展、社會適應產生不利影響。對體型的敏感產生苦惱、自卑心理,甚至可能產生極端心理。為減肥而節食,導致影響正常生長發育。(四)肥胖癥的防治糾正不良飲食偏好,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嚴格控制高糖、高脂、高熱量飲食。營養均衡,全面,滿足生長發育需要,防止營養過剩。養成體育鍛煉習慣,加強有氧運動。五、神經衰弱神經衰弱的發生率:大學生:20.23%中學生:15~16%(一)神經衰弱的病因學業、工作緊張、超負荷等,造成心理壓力,誘發神經衰弱。生活壓抑、挫折、不幸事件等,形成負面情緒,誘發神經衰弱。(二)神經衰弱的癥狀1、腦力興奮:敏感、反應過速、精力難集中、易激動、易怒。2、腦力易疲乏:稍微用腦,易產生頭漲、頭昏、頭痛,注意力下降,學習效率降低,慵懶感。3、頭痛:無固定部位,偶有惡心,用腦多時頭痛癥狀加重,休息充分、心情松弛時癥狀減輕。4、睡眠障礙:入睡困難、睡眠不深、多夢、易醒、醒后難入睡、不解乏、白天感覺困。5、植物型神經紊亂:心動過速、血壓或高或低、多汗、手腳冰涼、或有厭食。(三)神經衰弱的防治培養良好意志品質和樂觀開朗的性格。合理安排學習、生活和體育鍛煉,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創造優越學習生活環境,減輕學生學習壓力,避免過多不良精神刺激。對已患神經衰弱的學生,應變換學習生活環境、休學的等方法,擺脫外界壓力,嚴重的還應采用臨床醫學治療。六、營養不良

我國7~9歲兒童營養不良檢出率

2000年城市男生城市女生鄉村男生鄉村女生輕度中度1.01%2.22%1.25%2.71%0.15%0.14%0.17%0.19%(一)營養不良的原因營養攝入不均衡不良飲食習慣,如挑食、偏食、節食等。疾病,如消化疾病、寄生蟲、慢性疾病,消耗了大量營養素(二)兒童營養不良的篩檢標準營養不良程度:身高標準體重中度:70%輕度:70~80%低:80~90%正常:90~110%其他生化檢測指標:血清總蛋白、白蛋白、血紅蛋白等(三)營養不良的預防加強兒童膳食營養的指導與監督保證均衡營養培養良好飲食習慣定期體檢第五節學校傳染病的防治一、沙眼(一)沙眼的病因沙眼衣原體侵入宿主(結膜、角膜上皮細胞)(二)沙眼的流行病學1、傳染源病人即是傳染源,患病眼的分泌物是傳染媒介。2、傳播途徑直接接觸間接接觸3、易感性及患病率無年齡性別差異,兒童患病率為10~50%,農村較高,與個人衛生有關。(三)沙眼的癥狀急性發病時,有異物感畏光、流眼淚,分泌物。數周后,癥狀消退,進入慢性期(或自愈,也可重復感染)。但可能導致眼球干燥癥、視力減退,甚至失明。(四)沙眼的病程及臨床分期:見書P113Ⅰ期——Ⅱ期——Ⅲ期——(五)沙眼的處理利福平、綠霉素等眼藥水,遵醫囑使用。嚴重者,可結合口服磺胺類消炎藥。遵醫囑使用。(六)沙眼的預防定期全面普查,早發現、早治療,安排切實可行的防治措施。搞好個人和集體衛生,控制傳播途徑的各個環節。單獨使用毛巾、臉盆,并經常消毒,推廣流水洗臉。經常開展沙眼防治的宣傳工作。沙眼檢查人員注意手的消毒,防止交叉感染。二、急性傳染性結膜炎(紅眼病)(一)病因及流行病原體:細菌、病毒。傳染源:患者眼球分泌物中的病菌、病毒。傳染途徑:接觸性傳播。(二)癥狀傳染后數小時,眼睛發癢、異物磨擦感、怕光、流淚、結膜充血、眼臉紅腫、有分泌物、伴有頭痛、發熱等癥狀,病程為3~7天。10~15天后炎癥消退,部分人角膜受病毒侵染,出現“點狀角膜炎”,視力模糊,如不及時治療,病程遷延,可影響視力。(三)處理用生理鹽水清洗眼睛,消毒分泌物,然后滴抗生素眼藥水,每1~2h1次,或遵醫囑。嚴重者必須上醫院治療。(四)預防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及時對病人采取隔離措施,對與病人有密切接觸者,應提前使用眼藥水。流行期間,要對學校等公共場所的潔具嚴格消毒,嚴防接觸感染,醫務人員檢查治療時,要重視手部的消毒。1%~2%鹽水浸洗眼睛,每日數次,可預防。三、流行性感冒感冒有普通感冒(一般性感冒或傷風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流感的特點:發病急、癥狀重、傳播快、病程長、病毒抗原性變異、周期性流行、危害大。(一)流感的病因:見書P116(二)流感的流行病學1、傳染源(1)病人和隱性感染者(即是傳染源也是宿主)潛伏期即有傳染性,發病初期傳染性最強,傳染期畏5~7天。重癥病例的排毒量大、時間長、傳染性強。輕癥病人排毒量雖小,但易被忽視。

隱性患者因無癥狀,但仍有短期排毒,難于防范。學齡兒童是易感人群,并易將病毒蔓延和擴散,是流行的主要傳染源。(2)動物傳染源動物流感愈人類流感關系密切,可能有人傳染給動物,再由動物傳染給人,造成交叉感染。2、傳播途徑飛沫傳播:咳嗽、打噴嚏的飛沫,有大量流感病毒,可持續30min。接觸性傳播:受流感病毒污染的餐具、茶杯、玩具等,具有一定傳染性。3、易感人群無性別差異、可獲得短期免疫力。(三)流感的癥狀與分類1、單純性感冒:最常見的類型高熱寒戰,全身無力,四肢酸疼,鼻塞流涕,眼結膜充血,流淚鼻黏膜充血。嚴重者還有嗓子痛,聲音嘶啞,胸痛,咳黏液痰,時有軟腭點狀紅斑,皮膚偶見麻疹、猩紅樣皮疹。2、肺炎性流感:即源發性流感、病毒性肺炎。多發于老年、體弱和2歲以下兒童。癥狀:呼吸困難、血痰、發紺等肺炎癥狀。3、中毒性流感:少見,但死亡率高,發病急,高熱不退,隨后出現腦、炎腦膜炎和循環衰竭。4、胃腸型流感:主要是消化道癥狀,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瀉,容易與食物中毒、急性胃腸炎混淆。5、并發癥:急性鼻炎、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體炎、急慢性支氣管炎、繼發性感染性肺炎等。如治療不徹底,還可能有后遺癥,如病毒性心肌炎等。(四)流感的處理迄今治療效果不理想,一般用藥有阿司匹林、抗生素。同時注意病人的隔離與休息。(五)流感的預防1、平時的預防措施保證休息,科學營養,加強鍛煉,提高免疫力。及時發現和治療慢性病,消除流感誘發隱患。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加強衛生宣傳教育,促進學生養成用鼻呼吸、不隨地吐痰、不吸煙等衛生習慣。體質弱、免疫力差者,可接種疫苗等。2、流行期的預防措施早發現、早報告,掌握流行動態。對病人采取臨時隔離,停止聚會等。進行教室、宿舍、辦公室的通風與消毒。服用板藍根等預防性中藥。四、病毒性肝炎概述: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臟損害為主要特征的一組傳染性疾病。類型:甲型(HA)、乙型(HB)、丙型(HC)、丁型(HD)、戊型(HE)。3%~5%為不確定類型。傳播途徑:口傳播——甲型、戊型。血液傳播——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性肝炎傳染性大,傳播途徑復雜,發病率高,流行面廣。我國以甲、乙型肝炎居多,且危害嚴重,雖接種疫苗后患病率有所下降,但所占比例仍居高不下。乙、丙、丁型肝炎易病變。(一)病毒性肝炎的病原體甲型:為嗜肝RNA病毒。乙型:為嗜肝DNA病毒。丙型:為HCV肝炎病毒。丁型:為HDV肝炎病毒。戊型:為HEV肝炎病毒。“大三陽”“小三陽“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體(HBcAb)核心抗體(HBcAb)E抗原(HBeAg)E抗體(HBeAb)(二)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學1、傳染源①甲肝:急性期病人、亞臨床感染者。急性病人:亞臨床感染者:②乙肝:乙肝病人、HBsAg攜帶者。病人:HBsAg攜帶者:③丙肝:丙肝病人、HCV無癥狀攜帶者。④丁肝:急慢性病人、HDV攜帶者。⑤戊肝:潛伏期末、急性期病人。2、傳播途徑(1)甲肝:糞-口途徑傳播。媒介為水產品。水傳播:洪水和雨季后糞便污染飲用水。日常接觸性傳播:用具、食品、衣物等。(2)乙肝:HBV通過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唾液、乳汁、淚液、尿液、汗液等體液排出體外。傳播途徑多,如醫源性傳播、母嬰傳播、接觸性傳播。(3)丙肝:與乙肝相似。(4)丁肝:醫源性傳播、日常接觸性傳播、母嬰傳播等。(5)戊肝:糞-口途徑傳播,通過被糞便污染的水或食物傳播。3、易感人群人對各種病毒性肝炎普遍易感,不同類型肝炎的易感性不同,患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三)病毒性肝炎的癥狀臨床表現相似,起病急、發熱、全身無力、輕微勞動后明顯疲勞、食后飽漲、或有惡心、嘔吐、腹漲、便秘、腹瀉等消化道癥狀,右上腹部不適、漲痛,肝腫大有壓痛感。爆發性患者,有持續高熱,消化道癥狀嚴重,如惡心嘔吐頻繁,深度黃疸,腹水,皮下出血,發展到煩躁、嗜睡、神志不清、昏迷、直至死亡。多數患者6周至數月恢復正常,如半年內不能恢復,可傳為遷移性肝炎,一年不恢復,轉為慢性。(四)病毒性肝炎的處理無特效療法,原則上以適當休息、合理營養為主,輔以中西醫治療。不飲酒、不過度疲勞、不使用損害肝臟的藥物。一般可康復。(五)病毒性肝炎的預防采用切斷傳播途徑的綜合性措施接種疫苗1、控制傳染源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對密切接觸者進行醫學觀察,早發現、早預防。加強對病原攜帶者的管理:不獻血、不接觸食品,定期隨訪。對獻血者做到獻血前體檢,嚴格把關。2、切斷傳播途徑防治醫源性傳播:醫療器械應“一人一用一消毒”,加強血液制品的管理。阻斷母嬰傳播:產前檢查HBsAg。搞好個人衛生,養成飯前便后洗手的習慣,加強用具管理和消毒。堅決遏制賣淫嫖娼、吸毒販毒行為,服務行業要做好消毒。3、保護易感人群接種疫苗和中藥預防五、細菌性痢疾由痢疾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簡稱菌痢。(一)細菌性痢疾的病因病原體:痢疾桿菌,屬于腸桿菌科志賀菌屬。痢疾桿菌侵入腸道后,毒素被吸收,引起大腸充血、水腫、潰瘍和出血。痢疾桿菌生命力很強,患者糞便中可存活2~13天,在陰暗潮濕的泥土中可存活34天。對高溫、干燥、陽光和化學消毒劑很敏感,易死亡。(二)細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學1、傳染源患者和病原攜帶者為傳染源。急性病人糞便排菌量大,傳染性強,而輕型患者癥狀輕,被忽視,故,是流行期間的重要傳染源。慢性病人和病原攜帶者也易被忽視,病期長,也是重要傳染源。2、傳播途徑隨糞便和污染過的食物、水、手等,經口腔進入消化道引起感染。應十分重視水污染引起的爆發流行。蒼蠅、蟑螂也是傳播媒介。3、易感人群人由普遍易感性,患病后可獲得一定免疫力,但免疫時間短,易復發。(三)細菌性痢疾的癥狀1、普通型(典型)P1272、輕型(不典型)3、中毒型(四)細菌性痢疾的處理

可服鎮靜劑、鎮痛藥、抗生素、黃連素等,但藥對癥下藥。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五)細菌性痢疾的預防關鍵是防止病從口入。1、加強食堂、廁所、水源等環境的衛生管理。2、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3、流行期間加強消毒滅菌。4、藥物預防,集體服用中草藥。5、加強衛生宣傳工作。六、腸道寄生蟲病

是人體受寄生蟲(蛔蟲、蟯蟲和絳蟲)感染而產生的疾病。中小學生以蛔蟲、蟯蟲多見。中小學生發病率:1992年2000年城市14.94%1.1%農村26.6%6.6%(一)腸道寄生蟲病的病因手不潔、喝生水、被感染的水果蔬菜,經口感染發病。(二)腸道寄生蟲病的癥狀

蛔蟲病主要癥狀:食欲不振,多吃易餓,有挑食或異食癖,易惡心嘔吐,輕瀉或便秘,胃口不佳,可引起營養不良,出現消瘦、貧血等,嚴重的可引起外科并發癥,如蛔蟲性腸梗阻、腸穿孔、膽道蛔蟲。蟯蟲病主要癥狀:雌蟲蠶卵引起肛門周圍局部瘙癢或炎癥,患兒常煩躁不安、失眠、夜驚和遺尿等,重度感染者可伴有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

(三)腸道寄生蟲病的診斷和治療診斷內容:癥狀、體征、大便化驗(蟲卵數)治療: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驅蟲藥。(四)腸道寄生蟲病的預防1、定期檢查大便。2、加強飲食衛生和糞便管理。3、培養學生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七、性傳播疾病(STD)(一)概述:STD是一組由性接觸行為或類似性行為的接觸為主要傳播途徑的可引起泌尿生殖系統器官及附屬淋巴系統病變的疾病。包括生殖器官以外皮膚對皮膚、皮膚對黏膜、黏膜對黏膜的直接接觸傳染,可涉及全身主要器官的病變,使口、咽、肛門、直腸等部位感染受累,是嚴重危害人群身心健康的傳染性疾病。

STD主要有艾滋病、淋病、梅毒。STD對人類的危害:每年4億新病例。對人體局部和全身產生傷害,甚至導致傷殘或威脅生命,因此,不能簡單的把STD看成只是外生殖器的疾病。1、傳染源性病病人或性病病原攜帶者是STD的主要傳染源。由于性病往往受到道德的譴責,使得性病的隱蔽性高,成為危險的傳染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