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全面-講_第1頁
手足口病-全面-講_第2頁
手足口病-全面-講_第3頁
手足口病-全面-講_第4頁
手足口病-全面-講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手足口病第1頁,共63頁。內容提要一.概述二.病原學知識三.流行病學知識四.臨床表現五.實驗室檢查六.診斷七.鑒別診斷八.處置流程九.治療十.科學防控第2頁,共63頁。

一.概述(一)手足口病的定義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以嬰幼兒發病為主,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臨床特征的疾病。第3頁,共63頁。

(二)發病情況1.發病季節:四季可發病,好發于夏秋季。2.好發年齡:主要見于5歲以下,尤以3歲以下為多(少年兒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發病,但能夠傳播病毒)3.傳染性強:人是腸道病毒唯一宿主傳染源:患者和隱性感染帶病毒者(病后一周內傳染性最強)傳播途徑:糞-口、呼吸飛沫傳播、直接接觸。易感人群:人對腸道病毒普遍易感。免疫性:獲得特異性免力,持續時間尚不明確。病毒的各間無交叉免疫。第4頁,共63頁。(二)發病情況

4.發病率:增加趨勢?5.預后大多數患者癥狀輕微,1周左右自愈。少數患者可并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心肌炎

國內公布,2008年死亡率0.26‰,2009年0.43‰個別重癥患兒病情進展快,易發生死亡。第5頁,共63頁。

二.病原學知識(一)主要致病原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為小RNA病毒科、腸道病毒屬:柯薩奇病毒(Coxasckievims)A組16、4、5、7、9、10型B組2、5、13型埃可病毒(ECHOviruses)腸道病毒71(Ev71)共20多種(型),EV71及CoxA16型最為常見。EV71感染引起重癥病例的比例較大。第6頁,共63頁。

(二)致病原特性

腸道病毒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對乙醚、去氯膽酸鹽等不敏感,75%酒精和5%來蘇亦不能將其滅活。但對紫外線及干燥敏感。各種氧化劑(高錳酸鉀、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滅活病毒。病毒在50℃可被迅速滅活。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長期保存,在外環境中病毒可長期存活。第7頁,共63頁。三.流行病學知識

(一)流行概況(二)傳染源和傳播途徑(三)易感性第8頁,共63頁。

(一)流行概況

無明顯的地區性流行期間,可發生幼兒園和托兒所集體感染和家庭聚集發病現象。有高發季節世界流行情況?國內流行情況?第9頁,共63頁。

手足口病最早于1957年由新西蘭Seddon加以描述,1959年英國Atsop根據臨床表現特點第一次稱其為“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的病因最早于1958年加拿大Robinson等從患者糞便和咽拭子中分離出CoxA16型,EV71致手足口病于1972年在美國被首次確認[3]。1981年我國首次報告了手足口病疫情,1995年武漢病毒研究所從手足口病人中分離出EV71。第10頁,共63頁。

20世紀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亞、匈牙利相繼暴發以中樞神經系統為主要臨床特征的EV71流行,1975年保加利亞報告病例750例,其中149人致癱,44人死亡。1994年英國發生一起由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發,患者大多為1~4歲嬰幼兒,大部分病人癥狀較輕。英國1963年以來的流行病學數據顯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間隔期為2~3年。20世紀90年代后期,EV71開始東亞地區流行。1997年馬來西亞發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人發病,4~6,q有29例病人死亡。我國于1981年上海首次報道本病,此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東、湖北、青海和廣東等10幾個省份均有本病報道。1983年天津發生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第11頁,共63頁。發,5~10月間發生了7000余病例。經過2年低水平散發后,1986年再次暴發。馬來西亞于1997年4~8月共有2628例發病,僅4~6月即有29例死亡。1998年我國臺灣發生手足口病總病例數12.9萬例,其中重癥405例,死亡78例;危重病例中91%年齡<5歲,70%合并病毒性腦炎,部分合并肺水腫和心肌炎。2007年我國共報告手足口病8.3萬例,死亡17例;2008年5月,全國共報告手足口病176321例,死亡40例。第12頁,共63頁。

四.臨床表現

(一)普通病例表現

(二)重癥病例表現

第13頁,共63頁。四.臨床表現

(一)普通病例表現

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常見癥狀:發熱,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惡心、嘔吐、頭痛主要體征:口腔粘膜皰疹,手、足和臀部出現斑丘疹、皰疹?部分病例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預后:良好,約1周可自愈。

第14頁,共63頁。皮疹有何特點?分布與數量大小:多為4~5mm形態皰液情況皮疹與病情關系第15頁,共63頁。第16頁,共63頁。第17頁,共63頁。四.臨床表現

(一)一般病例表現

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常見癥狀:發熱,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惡心、嘔吐、頭痛主要體征:口腔粘膜皰疹,手、足和臀部出現斑丘疹、皰疹?部分病例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預后:良好。

第18頁,共63頁。

四.臨床表現

(二)重癥病例表現

少數病例(尤其是小于3歲者)可出現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障礙等,病情兇險,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遺癥。

1.神經系統:腦炎、無菌性腦膜炎、急性軟癱2.呼吸系統:肺水腫或肺出血3.循環系統:心肌炎極少數重癥病例皮疹不典型(僅為瘀斑),臨床診斷困難,需結合病原學或血清學檢查作出診斷。

第19頁,共63頁。

1.神經系統精神差、嗜睡、易驚;頭痛、嘔吐;肢體肌陣攣、眼震、共濟失調、眼球運動障礙;無力或急性弛緩性麻痹;驚厥。查體:腦膜刺激癥、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危重病例可表現為昏迷、腦水腫、腦疝。

第20頁,共63頁。

2.呼吸系統

呼吸淺促、呼吸困難或節律改變,口唇紫紺,口吐白色、粉紅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肺部可聞及濕羅音或痰鳴音。

第21頁,共63頁。

3.循環系統

面色蒼白、皮膚發花、四肢發涼,指(趾)發紺,出冷汗;心率增快或減慢,脈搏淺速、減弱甚至消失,血壓升高或下降。第22頁,共63頁。

五.實驗室檢查

(一)最基本的檢查(二)系統實驗室檢查第23頁,共63頁。

五.實驗室檢查(一)最基本的檢查

1.血常規

2.生化檢查:心肌酶、血糖

3.胸片第24頁,共63頁。

(二)系統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

2.血生化檢查。

3.腦脊液檢查。

4.病原學檢查。

5.血清學檢查。6.胸片:

7.頭顱磁共振:8.腦電圖:。9.聲心動圖。

10.心電圖:第25頁,共63頁。

六.診斷

最簡單診斷方法標準診斷方法重癥病例早期識別第26頁,共63頁。

六.診斷(最易記的)

在流行季節發病,接觸史。常見于學齡前兒童,嬰幼兒多見。手、足、口、臀部皮疹。

(若無皮疹,臨床不宜診斷為手足口病)第27頁,共63頁。

六.診斷(標準方法)

(一)臨床診斷病例1.普通病例2.重癥病例(二)實驗室診斷病例(確診病例)

第28頁,共63頁。

六.診斷

(一)臨床診斷病例(快速診斷)在流行季節發病,常見于學齡前兒童,嬰幼兒多見。

1.普通病例:發熱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無發熱)

2.重癥病例:出現神經系統受累、呼吸及循環功能障礙極少數重癥病例皮疹不典型,臨床診斷困難,需結合病原學或血清學檢查作出診斷。

若無皮疹,臨床不宜診斷為手足口病。第29頁,共63頁。手、足、口、臀部皮疹或伴發熱流行季節流行疫區接觸史兒童手、足、口、臀部皮疹,神經系統受累、呼吸及循環功能障礙普通病例重癥病例第30頁,共63頁。

六、診斷(二)實驗室診斷病例(須要時間,“慢斷”)

臨床診斷病例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確診。

1.腸道病毒(CoxA16、EV71等)特異性核酸檢測陽性。

2.分離出腸道病毒,并鑒定為EV71、CoxA16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

3.急性期與恢復期血清EV71、CoxA16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中和抗體有4倍以上的升高。第31頁,共63頁。

重癥病例早期識別

1.持續高熱不退2.精神差、嘔吐、肢體肌陣攣,肢體無力、抽搐3.呼吸、心率增快4.出冷汗、末梢循環不良5.高血壓或低血壓6.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7.高血糖第32頁,共63頁。

七.鑒別診斷

(一)普通病例。

需要與其他兒童發疹性疾病鑒別,如皰疹性蕁麻疹、水痘、不典型麻疹、幼兒急疹以及風疹等鑒別。(二)重癥病例。

1.與其他中樞神經系統感染鑒別

(1)其它病毒所致中樞神經系感染的鑒別(2)以遲緩性麻痹為主要癥狀者應該與脊髓灰質炎鑒別。

2.本病并發肺水腫與重癥肺炎鑒別3.循環障礙為主要表現者應與爆發性心肌炎、感染性休克等鑒別。

第33頁,共63頁。

咬傷與口腔粘膜皰疹區別?抓傷、蟲咬與手足口病手、足和臀部斑丘疹、皰疹區別?第34頁,共63頁。

溫馨提示???

落實預檢分診制度-對應就診?可疑和確診病人病例書寫合格(有鑒別意義的陰性癥狀和體征記錄)?原因不確切的危重癥兒童(尤其是5歲以下者)最好有手、足、口、臀部有無皮疹的觀察和記錄?第35頁,共63頁。

八.處置流程

(一)留觀指征?3歲一下持續發熱精神差、嘔吐病程在五天以內

第36頁,共63頁。輕癥病例以門診對癥治療為主門診治療者,必須交代家長注意隔離,適當休息,注意發熱、精神、呼吸、有無抽搐等情況,溝通內容記錄于病歷上,并注明隨診。建議開藥在3天以內。第37頁,共63頁。

(二)住院指征具備以下情況之一者應住院治療:

1.嗜睡、易驚、煩躁不安、抽搐。

2.肢體肌陣攣、無力或癱瘓。

3.呼吸淺促、困難。

4.面色蒼白、出冷汗、心率增快或減慢(與發熱程度不相稱)末梢循環不良。

具備上述第3、4條之一者應收入ICU救治。第38頁,共63頁。附:結束留觀標準(廣西制定)同時符合以下5點:1、病程≥5天(實際尚有傳染性,需隔離)2、體溫正常3、外周血白細胞正常4、皮疹基本消失,水皰結痂5、一般情況好第39頁,共63頁。

九.治療(一)普通病例治療

(二)重癥病例治療(三)中醫治療第40頁,共63頁。

九.治療

(一)普通病例。

1.一般治療:注意隔離,避免交叉感染。適當休息,清淡飲食,做好口腔和皮膚護理。

2.對癥治療:發熱、嘔吐等癥狀治療。3.中醫治療,合理使用中成藥

第41頁,共63頁。治療中的問題抗病毒藥物的使用價值?是否使用抗生素?中成藥的使用價值?輕病例門診治療。第42頁,共63頁。

(二)重癥病例治療1.神經系統受累治療2.呼吸、循環衰竭治療3.恢復期治療所有重癥病例及時組織專家會診,采集標本病毒學檢查第43頁,共63頁。(二)重癥病例治療1.神經系統受累治療(1)控制顱內高壓:限制入量,給予甘露醇0.5~1.0g/kg·次,每4~8小時一次,20~30min靜脈注射,根據病情調整給藥間隔時間及劑量。必要時加用速尿。(2)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總量2g/kg,分2~5天給予。(3)酌情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參考劑量:甲基潑尼松龍1~2mg/(kg·d);氫化可的松3~5mg/(kg·d);地塞米松0.2~0.5mg/(kg·d),病情穩定后,盡早減量或停用。個別病例進展快、病情兇險可考慮加大劑量,如在2-3天內給予甲基潑尼松龍10-20mg/kg·d(單次最大劑量不超過1g)或地塞米松0.5~1.0mg/(kg·d)。(4)其他對癥治療:降溫、鎮靜、止驚。(5)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密切監護。第44頁,共63頁。(二)重癥病例治療2.呼吸、循環衰竭治療(1)保持呼吸道通暢,吸氧。(2)確保兩條靜脈通道通暢,監測呼吸、心率、血壓和血氧飽和度。(3)呼吸功能障礙時,及時氣管插管使用正壓機械通氣,參數:吸入氧濃度80%~100%,PIP20~30cmH2O,PEEP4~8cmH2O,f20~40次/分,潮氣量6~8ml/kg左右。根據血氣、X線胸片結果隨時調整呼吸機參數。(4)在維持血壓穩定的情況下,限制液體入量(根據中心靜脈壓調整液量)。(5)頭肩抬高15-30度,保持中立位;留置胃管、導尿管。第45頁,共63頁。(二)重癥病例2.呼吸、循環衰竭治療(6)藥物應用:根據血壓、循環的變化可選用米力農、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藥物;酌情應用利尿藥物治療。(7)保護重要臟器功能,維持內環境的穩定。(8)監測血糖變化,嚴重高血糖時可應用胰島素。(9)抑制胃酸分泌:可應用西咪替丁、奧美拉唑等。(10)有效抗生素防治繼發肺部細菌感染。第46頁,共63頁。

(二)重癥病例治療3.恢復期治療(1)避免繼發呼吸道等感染。(2)促進各臟器功能恢復。(3)功能康復治療或中西醫結合治療。第47頁,共63頁。(三)中醫治療

主要參照《廣西中醫藥防治手足口病臨床技術方案(試行)》制定。第48頁,共63頁。

1、邪傷肺衛證證侯特點:處于疾病早期階段,手足皮膚、口咽粘膜皰疹初現,發熱、微惡風、頭痛身楚、咳嗽、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脈浮數。治法:以辛涼解表、清熱除濕方藥:銀翹散合六一散加減。主要藥物:金銀花10~15g,連翹、桔梗、牛蒡子各5~8g,淡豆豉、荊芥、淡竹葉各3~5g,薄荷(后下)3g,甘草5g,滑石、薏苡仁各12~15g,扁豆花6~9g。第49頁,共63頁。

2、衛氣同病證證侯特點:處于疾病發疹階段,手足皮膚、口咽粘膜皰疹增多,局部瘙癢痛咳嗽、鼻塞通常未消失,發熱較甚,口痛,怕進食,伴煩躁、口干渴,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治法:清熱解毒、化濕透疹方藥:甘露消毒丹加減。主要藥物:滑石12~15g,茵陳、連翹、射干、浙貝母各5~8g,黃芩、白豆蔻(后下)、藿香、石菖蒲各3~5g、薄荷3g(后下),金銀花、板藍根各8~10g。第50頁,共63頁。3.氣營兩燔證證侯特點:本證處于疾病發疹重癥階段,是病情演變關鍵時刻。口手足、臀部皰疹斑疹色暗,或成簇出現,皰液混濁壯熱不解,頭痛劇烈,口痛劇烈難忍,舌質紅絳、苔黃厚膩或黃燥,脈滑數。治法:清熱涼營,解毒祛濕。方劑:清瘟敗毒飲加減。主要藥物:黃連、黃芩、梔子、連翹、生石膏、知母、生地黃、赤芍、牡丹皮、玄參、紫草等。口服困難者,可改用雙倍口服劑量水煎劑直腸點滴。中成藥可用痰熱清注射液。第51頁,共63頁。

4.變證(1)邪毒熾盛,內陷心包證本證處于疾病出現腦炎、腦膜炎、腦水腫等中樞系統改變的嚴重并發癥階段,死亡率高。主要表現:出現壯熱、神昏、抽搐等神志改變。治法:清熱解毒,醒腦開竅。方藥:醒腦靜注射液、紫雪丹或安宮牛黃丸。第52頁,共63頁。4.變證上述經過積極治療,可出現熱退疹消,病情進入恢復階段。少數病例若素體虛弱,或邪毒較重,邪盛正衰,耗傷氣陰,可出現心悸、胸悶、氣短;或邪毒熾盛,逆傳心包,內陷厥陰,可出現壯熱、神昏、抽搐等變證危象。本階段應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1)邪毒熾盛,內陷心包證:本證處于疾病出現腦炎、腦膜炎、腦水腫等中樞系統改變的嚴重并發癥階段,死亡率高。主要表現:出現壯熱、神昏、抽搐等神志改變。治法:清熱解毒,醒腦開竅。方藥:醒腦靜注射液、紫雪丹或安宮牛黃丸。(2)氣陰兩傷,陰陽兩竭證:本證處于疾病出現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嚴重并發癥階段,死亡率高。主要表現:心悸、胸悶、氣短或呼吸困難,口唇紫紺,口吐白色或粉紅色泡沫痰,或四肢不溫,不能平臥,舌質紅、苔黃,脈數或微欲絕或結代。治法:益氣養陰,回陽救逆。方藥:參附注射液、生脈注射液、丹參注射液等。5.氣陰兩虛,余邪未盡證:本證處于疾病恢復階段。主要表現:身熱消退、神疲乏力、口渴、納差、手足皮膚、口咽部皰疹消退或未盡,舌紅少津、脈細數。治法:益氣養陰方劑:偏于氣虛者,人參五味子湯加減;偏于陰虛者,沙參麥冬湯加減。主要藥物:太子參、茯苓、白術、麥冬、沙參、玉竹、桑葉、甘草、天花粉、白扁豆、生地黃等。中成藥可用生脈飲口服第53頁,共63頁。

中醫外治法口咽部皰疹治療:西瓜霜、冰硼散、珠黃散等,選用一種吹敷口腔患處,每日2次。手足皮膚皰疹治療:冰硼散、金黃散、青黛散等,選用一種用蒸餾水稀釋溶化后用消毒棉簽蘸此水涂患處,每日3~4次。板蘭根注射液:外用消毒棉簽蘸藥液適量涂患處,每日3~4次。中藥外洗:九里明30g、水楊梅20g、野菊花30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土茯苓20g。水煎適量外洗,每日2~3次。第54頁,共63頁。

十.科學防控

(一)加強監測(二)個人基本要求(三)醫療機構的預防控制措施(四)托幼機構及小學等集體單位的預防控制

第55頁,共63頁。

十.科學防控

(一)加強監測早發現,早報告,早診斷,早治療。

第56頁,共63頁。

規范性傳報

首診負責制、及時報告(24小時內)準確報告:不慌報、不漏報程序正確、雙專家簽名報表填寫正確(地址包括具體住址、幼兒園或學校的班級)第57頁,共63頁。

1.洗凈手2.喝開水

3.吃熟食4.勤通風5.曬衣被(二)個人防控基本要求第58頁,共63頁。

(三)醫療機構的預防控制措施.1.落實預檢分診制度,專辟診室(臺)接診手足口病人,候診及就診等區域應增加清潔消毒頻次,室內用濕式清潔方式。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