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大陸理性主義美學和英國經驗主義美學_第1頁
第三章大陸理性主義美學和英國經驗主義美學_第2頁
第三章大陸理性主義美學和英國經驗主義美學_第3頁
第三章大陸理性主義美學和英國經驗主義美學_第4頁
第三章大陸理性主義美學和英國經驗主義美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章歐陸理性主義和英國經驗主義美學課前音樂欣賞第一節:歐陸理性主義美學第二節:英國經驗主義美學第三章歐陸理性主義美學和英國經驗主義美學

第一節歐陸理性主義美學

17世紀到18世紀,歐洲大陸盛行理性主義哲學。理性的統治地位在哲學方面的代表人物是笛卡兒。笛卡兒為哲學由于忽視數學的推理方法而長期萎靡不振,感到十分驚奇。而且,對他來說,無論什么觀念,如果不借助他通過自身的直覺而發現的那種自我證明強使他的理性所接受,如果不是從各種公理和各種基本的、必然的事實中通過嚴格的邏輯聯系推論出來,那他就決意不承認這樣的觀念是正確的。“十七世紀的文學界,各方面都體現了笛卡兒連第一句話立從未寫過的笛卡兒美學。”

在理性主義哲學的影響下,歐洲大陸的理性主義美學迅速興起,蓬勃發展,主要代表是法國的哲學家笛卡兒和新古典主義美學家布瓦洛,德國的哲學家萊布尼茲和美學家鮑姆嘉通。理性主義美學崇尚理性和邏輯推演,對無法確定的審美經驗持懷疑態度,肯定人類的先驗理性能力和審美判斷能力。

一、笛卡爾二、布瓦洛三、萊布尼茲四、鮑姆嘉通一、笛卡爾笛卡爾(ReneDescartes,1596—1650),法國著名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數學家。(一)他對美學的貢獻主要在于提供了理性主義的方法。(二)對藝術和美的態度,是從理性主義出發的,但談到具體的美學問題時,并沒有嚴格遵守理性主義,他認為美就是愉快,美是審美客體和審美主體之間的“同聲相應”。笛卡爾二、布瓦洛

布瓦洛(NicolasBoileauDespreaux,1636—1711)法國著名詩人、美學家、文藝批評家,被稱為古典主義的立法者和發言人。他的《詩的藝術》集中表現了他的哲學及美學思想,被譽為古典主義的法典。其主要美學觀點:布瓦洛(一)理性原則:布瓦洛強調的理性是笛卡爾主義的理性,即人天生就有的良知,這是一種抽象的、不變的,普遍地存在于每一個人的心底的判斷是非、辨別善惡的能力。他認為理性是藝術達到完美的最高尺度,是創作與批評的最高原則。

他并不反對藝術表達情感。但他認為不論是作家的情感和想象,還是藝術的內容和形式,都必須服從理性。

在內容上,他主張表現高貴人物,歌頌王權。反對在藝術上表現“市井”、“村俗”。

在形式方面,強調形式要符合內容的理性要求,也必須合乎情理。強調藝術形式的規范化。如對戲劇:“我們要求藝術地布置劇情的發展;要用一地、一天內完成的一個故事,從開頭直到結尾維持著舞臺充實。”這就著名的“三一律”。話劇《油漆未干》嚴格遵循三一律模式(二)摹仿自然原則:布瓦洛的“自然”不只指客觀自然界,而且指合乎常情常理的事物,特別是指合乎常情常理的人性。這種合乎情理的自然,在人物上要求描寫定性與共性,不允許描寫性格發展變化。“自然”主要指的是“城市”和“宮廷”。因此,他的自然原則是理性原則的補充。(三)尊崇古典、摹仿古典。

文藝的基本任務是摹仿自然,摹仿自然的最好辦法即摹仿古典,因為古典即自然,摹仿古人即摹仿自然。古典作品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對自然的描寫盡善盡美,抓到了普遍永恒的人性。摹仿古典是獲得表現自然的最好辦法。(四)形式的規范與技巧的完美。1、文藝題材體裁的規定:

悲劇寫人的巨大不幸,激情沖突的痛苦,屬高雅體裁,以嚴肅的詩體加以表現;喜劇、諷刺詩寫日常生活中瑣事和人的弱點,屬低級體裁,可以日常生活的散文化的語言;田園詩寫和平寧靜的心緒和莊園風景;哀歌寫憂郁的愛情。總之,“詩體各有其美”,不同的內容要選擇不同的形式。2、結構上:構思要清楚,布局要合理,不落俗套,剪裁要恰當。3、語言要簡潔、明晰、樸質、典雅、流暢。4、戲劇“三一律”原則。即時間、地點、情節的一致。

三、萊布尼茲

萊布尼茨(GottfriedWilhelmLeibniz,1646-1716),德國哲學家、數學家。(一)他對美學史上的貢獻主要在他的哲學直接影響了美學的發展方向。(二)他的哲學觀點,“單子論”和“前定和諧論”。萊布尼茲(三)他在認識論上反對洛克的“白板說”而提出“先驗說”說。他把認識分為朦朧的認識和明晰的認識,而明晰的認識又分為明確的認識和混亂的認識,在他看來,審美趣味或鑒賞力實際上就是一種混亂的認識,這種分類給美學帶來了重大的影響,啟發了鮑姆嘉通,促成了作為一門低級認識論的“美學”學科的誕生。(四)談到詩歌和音樂的感染力,突出了藝術的直覺性,為后來的美學家所重視。

四、鮑姆嘉通

鮑姆嘉通(AlexanderGottliel

Baumgarten,1714—1762),德國哲學家、美學家。(一)他的首要貢獻是創立了美學這一學科。鮑姆嘉通對于萊布尼茲的理性哲學進行進一步的系統化。他發現人類心理活動既然分成知情意三方面,研究知或理性認識的有邏輯學,研究意志的有倫理學,研究情感即相當于“混亂的”感性認識的卻一直還沒有一門相應的科學。于是他建議應設立一門這樣的新科學,叫做”埃斯特惕卡”(aesthetica)——感性學(美學)。到了1750年他就正式用“埃斯特惕卡”來稱呼他的研究感性認識的一部專著《美學》。從此,美學作為一門新的獨立的科學就誕生了。鮑姆嘉通被譽為“美學之父”。鮑姆嘉通(二)他提出“感性的審辨力”。他認為審美經驗雖感性認識,它究竟還是一種審辨美丑的能力。這種審辨力鮑姆嘉通稱之為“感性的審辨力”(iudicium

sensuum),即一般所謂“審美趣味”或“鑒賞力”。(三)他非常重視審美對象的個別性和具體形象性。鮑姆嘉通強調美的完善要靠生動明晰,而生動明晰就要靠意象的內容豐富而具體,并且帶有深厚的情感,這種意象才是詩所要求的寓雜多于整一的和諧整體:最完滿的整一須調和最豐富的雜多。這是對“寓雜多于整一”這個傳統的原則的新看法。

17世紀到18世紀,英國政治經濟高度發展,自然科學在牛頓的影響之下也有迅速的進展。哲學在自然科學影響之下建立起一套經驗主義的思想體系。經驗主義強調感性經驗是一切知識的來源,否認有所謂先天的理性觀念,所以和大陸的理性主義是對立的。在培根,霍布士和洛克諸人的手里,經驗主義基本上是唯物主義的。但是由于片面地強調感性經驗,它或是停留在機械主義上面(例如霍布士,洛克和傅克),或是流為感覺主義,導致主觀唯心主義(例如巴克萊)或懷疑主義和不可知論(例如休謨)。第二節:英國經驗主義美學

在文藝實踐方面,英國文學自從伊利莎白時代戲劇在莎士比亞手里達到高峰以后,一直在蓬勃地發展。莎士比亞的范例教育了英國人敢于沖破古典傳統的公式和規則,結合時代的需要,獨辟蹊徑,進行創作。另外,報刊文學,市民戲劇以及近代小說都最早在英國出現,浪漫主義的萌芽也在新古典主義運動中就已逐漸生長起來。這些轉變在歐洲大陸上都發生過深刻的影響。

這時期的英國美學思想一方面是建立在經驗主義哲學基礎上,一方面也是反映當時英國文藝實踐情況的。涌現出了大量經驗主義美學家。一、培根美學思想二、霍布斯美學思想三、“內在感官”說四、伯克美學思想五、休謨美學思想一、培根美學思想

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英國近代實驗科學和經驗主義哲學的奠基人。美學觀點:(一)學術三分,把人類的學術活動分為記憶、想象和理智。(二)虛構更美,闡明了為什么要詩這種虛構的歷史,以及為什么詩比真實歷史更能引起人的美感。(三)寓言(虛構)在先,后代讀者對詩的解釋和發揮往往是主觀的。(四)美是自然的客觀屬性,主要表現為“比例的奇特”,動態美勝于靜態美,還強調美的整體性。培根二、霍布斯美學思想

霍布斯(ThomasHobbes,1588-1679),英國經驗派心理學的始祖。代表作《論人性》《利維坦》。(一)想象:1、一切人類思想都起源于感覺。2、漸次衰退的感覺:等同于記憶3、簡單想象:將感受過的呈現出來4、復合想象:把不同的記憶復合起來,人頭馬,金山;把自己想象成赫剌克勒斯或亞歷山大(類似聯想)5、想象的序列(實際說的是人的思維):不經控制沒有意圖的:思想迷走。有控制有意圖的,受某種欲望和目的控制:求因(找東西);求果(預見,智慧)。霍布斯(二)想象力與判斷力1、想象力:看到類似點(求同)2、判斷力:看出事物的差異與不同(辨異)3、判斷力更重要:有判斷而無想象可以成為智慧;有想象而無判斷則不能。(三)詩要逼真才美我不同意那些認為詩的美就在于虛構離奇的人。因為正如真實對歷史的是應有的約束,逼真對于詩的自由也是應有的約束。(四)美與善:1、美指的是某種表面跡象預示其為善的事物。2、三種善:預期希望方面的善,謂之美效果方面的善,就像所欲求的目的那樣,謂之為令人高興手段方面的善,謂之有效,有利。(五)笑:突然發現自己的優越驟發的自榮(或譯,突然的榮耀感)是造成笑這種面相的激情,這種現象要不是由于使自己高興的某種本身驟發的動作造成的,便是由于知道別人有什么缺陷,相比之下自己驟然給自己喝彩而造成的。

《泰囧》和笑

三、“內在感官”說(一)夏夫茲博里(1671-1713):劍橋新柏拉圖主義:天賦觀念內在感官(內在的眼睛、內在的節拍感)(類似于第六感)。人天生就具有審辯善惡和美丑的能力。1、感性直覺眼睛一看到形狀,耳朵一聽到聲音,就立刻認識到美、秀雅與和諧。2、與理性的結合:動物性部分與理性部分吃草的牲畜:它們歡喜并不是形式而是形式之后的實物。人不能用動物性的部分去體會美和欣賞美……要用心和理性。理性主要指人的善根,生來就有的道德感和是非感。3、矛盾性:美感究竟是感性的還是理性的(二)哈奇生(1670-1733)1、兩種內在感官:識別美的;善的內在感官2、美感不是起于便利、習俗或教育,而是天生的

四、伯克美學思想

伯克(EdmundBurke1729—1797),英國著名的政治家和政論家。美學著作:《論崇高與美的觀念的根源》:在朗吉弩斯以后和康德以前,研究崇高與美的最重要的著作。

(一)論崇高1、崇高的生理基礎和心理基礎:崇高主要與“自我保全”的情欲相關。涉及自我保持的感情大部分注重于痛苦和危險。適于激發產生痛苦與危險的觀念都是崇高的本源。當危險或痛苦逼迫太近的時候,不可能引起任何欣喜,而只有單純的恐怖伯克2、崇高的客觀性質

對象的可怖性只是崇高的一個本源,只有對象的可怖性與主體保持一定的距離,即人身安全不受威脅的情況下,才能成為崇高的對象。

在客體方面,激起崇高感的事物在體積方面是巨大的,在力量方面是無限的,表面上是凸凹不平和奔放不羈的,色調是朦朧晦暗的,線條是徑直的,也許其外形模糊不清,有強烈的光或者黑暗,有巨大聲音與響度等等

(二)論優美1、美的生理和心理基礎:美主要與“社會交往”的情欲相關。

兩性的社會交往。“社會交往”的觀念是由“愛”引起的,是美感產生基礎。人們喜歡美,并從美的觀照中獲得美感,是由于人們生來就有一種維系種族生命的生殖欲,以及兩性相互交往的本能要求。動物并不憑美去選擇異性,而人愛異性固然以異性為先決條件,但也是因為“美”,這種“復合的情欲”,叫做愛,美感就是愛所引起的快感。

更一般的社會交往——其他三種社會情欲(同情、模仿、競爭心)2、優美的客觀性質

美的對象:美指的是物體中能夠引起愛或類似情感的一種或幾種品質。美的對象比較小;是光潤的;各個部分的方位要有變化;各部分不露棱角,而融為一體;形體纖弱,粗壯而有力的體魄對美是有害的;色彩潔凈明快,但又不強烈刺眼;如果不得不突出一種色彩,也要配上其他的色彩,使其在變化中得到沖淡。

比較:比例不是美的原因;適宜性不是美的原因;圓滿不是美的原因。(三)崇高與美的比較1、崇高的對象在他們體積方面是巨大的,而美的對象則比較小;2、美必須是平滑光亮的,而偉大的東西則是凹凸不平和奔放不羈的;3、美必須避開直線條,然而又必須緩慢地偏離直線,而偉大的東西則在許多情況下喜歡采用直線條,而當它偏離直線時也往往作強烈的偏離;4、美必須不是朦朧模糊的,而偉大的東西則必須是陰暗朦朧的;5、美必須是輕巧而柔弱的,而偉大的東西則必須是堅實甚至是笨重的。6、崇高以痛感為基礎,而美則以快感為基礎。

五、休謨美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